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古秘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古秘符》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古秘符》读后感10篇

  《上古秘符》是一本由逍遥于津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古秘符》读后感(一):一次大拼盘的盛宴

  又是一部长篇,开始拿到一看第一部,结尾又是未完待续的字样,真的有点小失望,这简直吊人的胃口啊,万一好看了,你说这可叫我如何是好呢?

  当然书得自序更是惊叹,究竟这本书描写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一时间难于辨别,一虚一实、亦假亦真、真真假假难分辨。

  随着阅读的展开,不得不赞叹作者真的会将故事,将盗墓、探险、揭秘穿插于其中,又加上前面书的序言增加了不少神秘感。

  本小说特色

  1)包罗万象,盗墓不特别,但是盗墓人的身份特别,盗墓中又为了钱财发生了内斗,最后就剩下三个人继续前行,而且前行中时不时出来惊险的画面,什么巨大的蜈蚣,这大概只会在丛林中能遇到的,在这里也出现了。墓室的玄机、神异的文字、离奇的背景惊恐的画面、惊诧的环境怪异动物,这些元素全部囊括在其中,这是一次大拼盘的盛宴。

  2)章节安排看上去散,但实际有一定的贴合性,另外,章节的篇幅都不长,阅读起来倒不会产生故事的割裂感。毕竟这是第一部,很多的内容只能是开个头而已,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显得多而繁杂也不为过,但是真正的是后面作品,要能够前后贴合,丝丝入扣,紧密相连,希望作者不要让我们读者失望。

  3)伏笔不少,为什么弟弟会惨死在这洞穴中,是谁作案?后面天坑中又怎么出现有USA的字样的东西?某人的父亲曾在这里用一些诡异行动让人费解?这一切究竟是什么?这一切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4)人物多,神秘人物也不少,小说中人物一旦多了,难免会出现写着写着某个人物就好久不见了,然后会在某个时刻顿然出现,并自编一套说自己去了某地做了什么,这很有一种败笔的迹象。此小说,人物不少,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也不少,目前在第一部故事中尚未出现如此的笔法,希望在后续的书中更加精彩

  5)神秘度高,首先自序中就已经将这本书的神秘感提升到一个阶段,后续的盗墓、探险更是险象环生,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的,幸好大家还能够在危机时刻相互自救或施救,总能够化险为夷。书中又加入了很多怪异的文字,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但总有能看懂的,听着他们的解释,真是让你惊叹“先人”们如此精妙的设计和构思。

  《上古秘符》读后感(二):作者很会讲故事,但不知后续如何

  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书封面上的评价了吗:“天涯猫扑等网站点击近亿! 百年来最好看的悬疑探险惊悚小说!2011年年度最佳类型小说!比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好看十倍!好看!很好看!非常好看!超好看!太好看了!太TM好看了!好看死了!啊啊啊啊啊!!……”你看了吗,没看就快看吧。书真的“好看!很好看!非常好看!超好看!太好看了!太TM好看了!好看死了!”好看到挠心挠肺,让我不得不去扒它的后续连载并开始骂出版商不同时出到完结

  。近年来此类小说盛行,不过很多人追捧又可以集结成书自有它的道理

  书的序言是一封看上去是自序的信,说明故事的真实性,这封信已经足以吊起大家的胃口并觉得故事有些毛骨悚然。

  写小说很不容易,不像散文来个小故事发点感慨说明个道理引起个共鸣就集结成书了。小说首先就是故事架构和前后的前后的呼应,这功底不是出个想法填写内容就可以讲成故事的。人物过多会造成故事的混乱和人物描写的不细腻,就像虫图腾一样。故事细节描写不清,线索不明,会造成故事逻辑的混乱。故事的发展速度过快过慢都会造成故事的败笔。

  而本书的作者无疑是讲述故事的高手,我看的是成型的书,所以对故事的完整性及机构性的要求比在网上追贴的要求更高,因为是一气呵成,没有过多吊胃口等贴的时间。所以看成书都能赞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那么他的写作功底不一般。连百度百科都会对它做了“小说千里伏笔,处处惊心,情节紧凑,文笔活泼,读之让人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评价,所以我评任何的内容已是多余。书中的人物都性格鲜明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由于机缘巧合聚在一起,莫名成了朋友,所以更中国式的交往,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太过明显工作分工,只有各显所长,在危险中互救。

  这类文章除了惊悚悬疑以外,最让人感兴趣的无疑是大量的知识性,我所谓的知识性是指盗墓的细节,历史故事,甚至一些生物故事。书中在必要地方都有很详细的描写。书中出现的部分怪异生物,我还专门去查了生物档案,真的存在吃人的人形猫头鹰,鬼猴等生物,当然可能是叫法不同,这些都是美国制作奇特动物档案里的内容,还有视频见证,真实性很强,而且长相跟书中描写的一样。所以看完鬼猴撕裂人体后,重新看了主角们面对鬼猴的一幕更是让人觉得惊心动魄。

  当然,我现在只看了第一部,故事至今的发展还是让人满意的,但至于后来作者是不是能保持这种水平不得而知了,毕竟这是长篇。

  《上古秘符》读后感(三):源于地震,又超出地震的震撼

  并不是所有的悬疑作品都是越悬越好看的,《上古秘符》就不是以悬取胜的。在读《上古秘符》的时候我始终这么认为。事实上不论是什么题材或构思的小说,故事性是一部作品的精髓。悬疑作品也不能例外,在小说中你可以把什么诡异、神奇恐怖、悬疑都派上用场,即肆无忌惮地悬,肆无忌惮地秫,甚至还可以悬到没边没沿秫到骇人听闻,哪怕令阅读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做为构筑者,你放得出去也一定要潇洒漂亮地收得回来,在结束的那一刻最好再在如梦初醒的读者面前,摆一个迷人的POSS……这是我对优秀的悬疑作品的一点理解,因而在阅读它们的时候我也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品察的。

  这是逍遥于津先生《上古秘符》的第一部《天坑龙影》,读它是在春节小长假的时候,冗长而疲累的假期,更多的走亲访友辛苦应酬之间读这样一本书绝对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调剂。说实话不喜欢这个貌似吸引的书名以及“百年来最好看的悬疑探险惊秫小说”的宣传,因为相对于它涉猎的内容,绝对浅显了许多。不过我可以理解,这是出于对媒体人气打造以及市场冲击力的考虑吧。

  首先这是一个源于地震却完全超出地震所能带给我们的所有震撼的故事,它能够让你在片刻之间安静下来,它的故事性很强。从179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开始,一位记者跟随一支救援队踏上那片废墟,随后在一阵婴儿哭声的缘引着他们走上了试图救援的第一步,但是很显然他们的境遇完全不是我们认知普遍认为的名副其实的救援人员应该遇见的,而这一行人队长医生除了记者本人以为也确实都不是什么真正意义的救援人员,令人有点意外的是就连女医生的急救箱里都藏满了正儿八经的盗墓器械,故事看到这,我们也就勿须再劳神做什么甄别或判断了,无疑他们就是那些趁火打劫者或者是发国难财者的代表,那么接下来对于身在其中的记者来讲,一系列骇然的诡异经历也就开始了,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一场亘古不遇的大地震在夺去几十万条生命同时,也把隐藏数千年的秘密从深邃的地下传了出来”。

  其次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人物角色转变情景情境的转换都在一种极其自然的书写状态中顺利完成,很少看到有刻意的粉饰的模样,谈不上细腻,甚至在大蜈蚣、大猫头鹰、大鲇鱼粉末出场的时候还给人一种粗糙感,但是这些都丝毫不会影响它对阅读者的吸引,也可能只有这样的叙述才更加符合一个老记者所谓经历的逻辑思维性而非杜撰吧。

  《上古秘符》读后感(四):不错的悬疑故事

  本来是作为睡前读物的,但,终究不太合适,因为,故事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恨不得一下读完。可是,是不是为了多写几本续集,貌似,一本书读完,没多少内容啊?盗墓界的“科普”占掉了很大的篇幅,算下来,这250页的第一册,只有两个故事场景,让我想起了80年代的港片拍摄场景。后面还会有几本?

  故事情节算不上新鲜,因为,此类书籍,《上古》已经不是新品了,可能有点审美疲劳了,就像,看多了美女也不会觉得度娘有多出众或者漂亮一样。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故事都还比较吸引人,就像度娘虽然不是顶级美女,但也基本能通杀各类宅男一样。而且,总会一个女人是主角,没准还是美女,没准,还会跟书中的“我”发生一些什么什么。

  但,我认为,这类书最大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他们所书写的是一般人不会直接接触到的行业,也是就给了想象力以无限的空间,“人有多大胆,你就可以想多远”,所以,在它们之间,比拼的是作者的想象力。之于阅读者,进入别人想象的世界,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乐在其中,不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吗?

  以前看《鬼吹灯》以及后来的《盗墓笔记》,现在的《上古秘符》,都在怀疑,这些故事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会不会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呢?比如传说中的双鱼玉佩,真的知识传说吗?到底是因为书籍写得看上去太真实呢?还是因为我太具有“怀疑精神”了?是不是该发起一个调查,看看是否有人在真实生活中认识认识鬼书的人?真的存在幽灵般的守墓人职业家族吗?地下真的又硕大无比的巨型蜈蚣吗?(想想都觉得恐怖...)我们有太多未曾到达的地方,也许,作者作为少数人先于我们达到了,并给我们描绘了他所看到的世界,如果尚未分析,就轻易否定,等到历史尘埃落定,历史会不会给我们一个“SB”的头衔?呵呵

  总体而言,是一本不错的悬疑小说了,作为打发时间和训练想象力的读物,还不错。

  《上古秘符》读后感(五):盗墓的佳作

  当年看《鬼吹灯》的时候,真的是叹为观止,后来看到了《盗墓笔记》,觉得很有些意犹未尽,现在看到了《上古秘符》,心中却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我最早开始写网络小说的时候,是在2000年。当时我刚刚上大学,觉得自己有了时间,便开始动笔,准备高中时就已经构思的故事写出来。谁知上了大学之后,能够吸引自己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部小说并没有写多少,反而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写了其中的大部分。当时把作品中的大部分都发到了网上,众所周知,网上的作品要求最高的是速度,并非质量。那时的我一心想写出一些好文字,但是速度却跟不上,于是一直无法满足网上读者的希望,成绩就此一落千丈了。那部作品最后被我太监了,但是速度却并非是太监的原因。我之所以放弃它,是因为那本书被我写偏了。当初我想写的是一本寻宝的书,可是最后却被我写成了都市,我自然要把它太监掉。这本书自然和本作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我想说的是,早在上一个龙年,我就已经打算写一本类似鬼吹灯的书,只可惜自己的毅力和知识面都不够,才让这本书流产腹中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非常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都是此类书中的精品。本作到底怎么样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读了下去。翻开书看了下去,故事起源于唐山大地震。我是八零后,对那个年代是很陌生的,但是天生的好奇心却又令我很喜欢看那个年代的东西,于是很有兴趣地读了下去。逍遥于津的故事写得还是很抓人的,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很可惜,这本书只是个开头,后面肯定还有更精彩的部分,可是目前我却是看不到了。

  虽然看了不少盗墓的小说,但是盗墓的知识却了解得不多。个人感觉,这里面的东西太过高深了,而且有个别东西似乎也有虚假的成份在其中。从专业程度上说,我无从谈起,因为我本身就不专业,但是从吸引人的方向来讲,本作绝对是成功的。作者设计了一个个悬念,一个旧悬念被解开,一个新的谜题就再次出现,抓着人一口气看了下去。在这一点上,作者做得很好,很值得我这样的业余写手学习

  书真的不错,我已经开始准备,到年后找来本书的后面几部看看。逍遥兄,继续写下去吧,必会有好多读者支持你的。

  《上古秘符》读后感(六):对过去的猜想

  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对过去的猜想,就像左右两个翅膀,让困于当下的我们对于生活,有了任意驰骋的空间。无论是前去未来,还是退至过去,这都让当下的生活有了神秘的色彩,更添了传奇

  《上古秘符》,这本号称“百年来最好看的悬疑探险惊悚小说”,标明为“一个老记者亲身经历的诡异事件”,其实质,仍是对我们过去世界,过去生活的一种猜测,而这种对过去猜想的本身,就包含着我们对当下现实世界一种神秘而又明确的描述表达。我们之所以会对过去抱有十分的好奇,自是在心底期待能从中感受并发现那个本真的自己。

  所以,在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各色人物褪去伪装,露出真实的面目。有人深入地下,为了金钱;有人深入险境,却只是为了自证清白;当然,也有人回归上古,是为了一份好奇,一份对生命圆满的追寻。上古秘符,神秘的是秘符,更是每一个身在现场者的心灵秘密地图。俗话说,“大家心中都有鬼。”说得就是这个,抛开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那么神神鬼鬼的故事,其实都写在人性的深处。

  《上古秘符》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层层诱发我们对过去的猜想的同时,也渐渐让我们发现自己内心的欲念。每一章结束,作者都会留下另一个悬念,结局,永远都咫尺天涯。潘多拉盒子的奥妙之处也许并不是最终这个盒子里会装着什么,而是一层层打开盒子时候的那一份猜想。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比如天书,比如干尸,比如那些恩怨纠缠的故事。然而,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些,我们的欲念,我们的思辨,以及我们的情感选择,都无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喜欢边读这个故事,边回味自己的情绪波动,看看写自己的心灵上“秘符”究竟是什么!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个故事的蓝本是真是存在的,就像盗墓是真实存在的,天坑是真实存在的,地下河、巨型蝙蝠、超大蜈蚣都是真实的一样,我们会在书中收获许多关于过去及地下世界的知识细节。我把这些细节看做是“秘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我觉得,这即便是一个创造的“真实故事”,情节可以创造,细节则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曾几何时,这些细节一直深藏江湖深处,如今在这本《上古秘符》中一一呈现,的确值得读者的期待。比如,如何开棺,如何避过潜藏的暗器,这些画面,让人过目难忘。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好很好看的故事。

  * * *

  《上古秘符》读后感(七):真实的虚幻

  看这本书的最初,是被吸引的,然后是被牵引,但基本没有找到索引,在上书道的同时还感觉有那么点“编”的味道,似乎是真实的虚幻吧。

  “一个老记者亲身经历的诡异故事,百年来最好看的悬疑探险惊悚小说。天涯、猫扑等网站点击过亿、数千万网友翘首以待”这一连串的文字都让人心生好奇,尤其是在看完了开篇的序言之后,更是心潮澎湃,翻开这本书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是一个已故之人的口吻所述,更增添了恐怖感,可以说看得我是汗毛林立,顿时缩作一团。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读下去来挑战神经脆弱的午夜时光的时候,还是没有禁得住诱惑,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

  可以说,读起来是比较流畅的,语言也比较轻松,并没有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初的开篇,讲故事定义为真实离奇的回忆这一点上,而且事件的时间定格在了某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1978年,根据当时所述的情境,尽管没有明确的说明地点,但无疑地震废墟残骸中所说的就是震区的“唐山大地震”。这场关于救援过程中的探险经历应该会引来很多人的侧目,而当这种高涨的热情一旦被点燃之后,就会有另一番效果,事件的展开与时下年轻流派的悬疑小说的写作者们的文风极为相似,也在深坑盗墓中着墨,我不知道这种故事发生的真实性有多少,但还是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好奇与之后的排斥心理,甚至我想当然的怀疑,这本书具有杜撰的嫌疑,为什么在是十年前都说不要在2012年阅读,或者会是灾难呢?显然也是受到电影《2012》的影响,事件是很诡异的,时间也比较离谱,但创造方向显然是比较现代的。

  自然,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不可能人尽皆知的,但作为一个生在震区的人,未曾听闻过任何一点关于此类罕见之象,但即便是杜撰,能够将时间地点人物如何好的结合并整合在一起来表述,也是很令人称道的,只是如果能够将事件更真实化一些,而改变取材方向的话,我想会有更好的延续,也或者能够源源不断的积累粉丝,并续集着写下去。这本书的出彩在于开篇的引人入胜,其实一本好书,不光要有好的开头,还需要有点睛之笔才能堪称力作。

  《上古秘符》读后感(八):《上古秘符》

  《上古秘符》

  《盗墓笔记》和《藏地密码》开启了网络小说的时代,虽然两本书都没读完,读了六七本以后,发现总是没有结尾,于是就有点上当的感觉,等不到结尾是作者开始写的时候心里就没有结尾,这个结尾其实是我们对正常小说的一种期待,也就是一本小说,你在前面设置的所有疑团,在最后必须给出一个交代或者合理的解释,而对于这样的网络小说,作者只负责设置疑团,解释那就不管了,所以小说越写疑团越多,也就越难以结尾。可是越看不到疑团的解释,心中的疑团就越大,就越想知道最后到地是怎么回事,结果小说就变成了杂志,没完没了。可是当我们终于明白过来,其实本来并没有这样一个结尾,一个解释,那么我们还会跟着没完没了看下去吗?

  《上古秘符》一打开就感觉和《盗墓笔记》的路子相仿,模仿的痕迹很重,都是一段一个疑团,让你大吃一惊,出乎意料,然后在下一段给你一个解释,原来如此,不过如此,如此而已。无论去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密道,下次肯定不会再回来了,回来也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全不一样了,这样没完没了的变换场景,就是因为原来的地方已经很难再设计出新的疑团,来让你吃惊了,而且一个疑团,如果反复重复,那么就要在结尾中必须给以解释,所以有疑问不怕,蜻蜓点水,过去就拉倒了,只要书足够长,很快你就会忘记的,所以这些书中写的地点都在不断变换,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每次下到墓室,或是地下都会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就是让你千万别和上次的联系起来,联想起来,这样才好。如果对所有的谜团都作出解答那么就变成了传统的小说,这方面也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天眼》,这样的小说,虽然也发在网络中,但是骨子里还是传统小说。其实这样的小说更令读者喜欢。

  不过模仿也可以青出于蓝,《上古秘符》的想象还是挺大胆的,比如从唐山大地震开始,进入故事当中,还是挺奇特的。而且故事本身也不像《盗墓笔记》和《藏地密码》那么玄而又玄,作者比较谨慎,不留下什么解释不了的谜团给读者,不过这样,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读者的心理期待。缺少了那种疑问和对谜底的等待,也许网络文学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吸引读者的法宝了。

  《上古秘符》读后感(九):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这是一套书的第一本,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个老记者亲身经历的诡异事件”,“百年来最好看的悬疑探险惊悚小说”,让我对于翻开这本书抱着既怕又想看的心情,不过当我翻开故事的第一页时就被作者平实的记叙方式吸引了,故事发生在唐山大地震那一年,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视野来讲述这个故事,不特别,但是会有真实性。

  这本书是一个系列故事的第一本,主要有两个场景,风水镇和天坑,估计接下来还会出现更多的地点,发生更多诡异的故事。我想人类对于不可思议的事情总是有着无可抑制的好奇感,就象小时候最喜欢看飞碟探索,对于什么水晶头骨、上帝的指纹、众神的宫殿等的书特别着迷,也许对于诡异的世界我们总是永远都没有抵抗力和拥有猎奇心的!

  这本书是我在发烧感冒打吊針的时候看的,陪我渡过了悲惨的时光,让我忘记打针的痛苦和咳嗽流鼻涕的悲哀。故事其实不是很吓人,虽然作者经常说类似“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恐怖”这种话,但其实作者的文字很朴实,不会让你很害怕,虽然场景挺阴森的,特别刚开始看就在墓穴里听到婴儿的哭声的时候,让我恐慌了一下,不过接下来的故事就流畅了,就象徐卫东说的,最可怕的不是别的,就是人,人的心是最可怕的。

  唐增、徐卫东和沈芳华一起经历了风水镇的可怕猫头鹰、诡异的琥珀封尸、巨型蜈蚣、巨型娃娃鱼,发现了为了秘符而牺牲的一连串的人,这些都是为了指向事件发生的下一个场景---天坑。

  天坑的探险增加了一个考古学者曲凡,和鬼师“九百老爹”,唐增、徐卫东和沈芳华是在风水镇有革命友谊的,而另两个人是敌是友还难以分辨,就这样五个人进入了这个有着浓密原始森林的天坑,“九百老爹”失踪、曲凡差点被湿地掩埋,沈芳华被蟒蛇缠绕,发现美国空军的箱子......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地方充满了危险、也充满了吸引力,各方力量都慢慢向着一个点集中,引着所有人来到了祭陵。

  故事就此嘎然而止,有些让人心里痒痒,希望第二册赶紧上架啊!

  《上古秘符》读后感(十):倒斗是门大学问

  近些年,盗墓一类的书籍异常盛行,以《盗墓笔记》、《藏地密码》、《鬼吹灯》为代表的此类小说先是在网络里流行开来,然后就搞出好几卷成万几十万册的纸制品,摆在书店耀眼处,吸引广大盗墓爱好者的眼光。我有一个目前是农民工身份的同学,每天日没出而作,日没了还在作,收入却十分很有限。这老哥每天在建筑工地一边辛辛苦苦劳作,一边对文学作品孜孜不倦。在他简易宿舍的窗台上,摆满了翻得破破烂烂的天下霸唱、南派三叔,有没有逍遥于津我记不得了。“倒斗”一词就是号称读万卷书的我从我农民工同学那很新奇地听来的。

  受了我农民工同学的影响,这回我认真仔细地读了逍遥于津的这部《上古秘符1.天坑龙影》,读到紧要处,最后一句文字便是“眼前的景象竟一下了让我们惊呆了”。仿佛好酒的人,正喝到紧要处,酒却没有了,我这个不甚“好酒”的人,却还是对“酒”起了好奇之心:唐增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呢?明天要去当当上下个单子,买逍遥于津。盗墓故事,原来竟如此引人入胜。

  悬疑小说都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或地点做为整个故事的切入点,桑尚的《天锁》以沈阳故宫为《上古秘符》则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救援行动为故事切入点,通过一支特殊的“65号救援队”发现诡异的婴儿哭声为悬念源头,把记者唐增和伪装成医生的“倒斗”专家沈芳华、徐卫东联系在一起,于是阿就乎,出现了一系列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惊险故事。最离奇的是,逍遥先生竟然千里伏笔,从唐山那旮一下子又把故事重心转移到了遥远的贵州腹地。作者以一个年轻记者作为主人公,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情节向读者铺陈开来,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特别有趣的是,逍遥于津在首页“谨致读者朋友”中,借主人公唐增之口,把整个故事故弄玄虚地交待给了作者本人,“弄得跟真的似的”。而最具悬疑的是,据说逍遥于津本人是一个天津的老记者。而《上古秘符》的主人公唐增,也是天津人,也是一个老记者。也正因为此,有人认为《上古秘符》中的那些诡异事件不是小说,而是逍遥于津的亲身经历!

  姑存悬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