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0: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的读后感10篇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是一本由范亚昆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读后感(一):度假需求是民宿的繁荣之根

  《民宿时代》这本书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一个由各家写的短文拼接而成的书,前半本主要是一些早期进入的者的诉说和思考,后半本主要是一些民宿主的民宿体验生活

  看这本书我所抱持的目的实际是希望能了解所谓“民宿时代”究竟是怎么开始的,中国的民宿到底具备哪些区别于其他国家特质。其实,对国内民宿有些许了解的人都会注意到,中国民宿于国外民宿相比最显而易见差别就是,价格。民宿是国外背包旅行客的住宿首选,就是因为民宿的价格比经济酒店略低,而在国内的民宿则普遍高于经济型民宿,并且甚至有些高端民宿的价格大大超过了五星级酒店的价格。无论从设施还是从服务角度来看,民宿价格超过五星级酒店都非常让人不解,那为什么国内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呢?文中给出的解释是,国内外受众差异所导致的。国外民宿受众以背包客为主,他们年轻,经济条件一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旅行与发现地方文化,对住宿环境要求不高;国内民宿消费者则以中产阶层为主,他们经济条件较好,度假需求高于旅行需求,对住宿环境和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国内民宿诞生之初,就天然承担了度假酒店的角色。这个问题从受众需求角度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为什么不是像国外一样产生很多的度假酒店而不是民宿呢?是由于政策吗?这在文中并没有说明。我猜测,一种可能是中国的中产成长太快,在度假酒店占领中产度假消费之前,民宿就拔地而起,硬生生的抢夺了度假酒店的市场机会,也许吧。

  书中讲到“中国民宿有两个鲜明的集中地带,分别是1.0版本与2.0版本的代表,前者是云南西北一线,后者是浙江莫干山”。对于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实际上从服务背包客的旅行需求到服务中产的度假需求,从旅游目的地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这中间是没有演进变化的,是由于客人诉求的差别导致的,也就是说这是两类人群,一个是旅行需求,一个是度假需求,所以这两者很难用1.0和2.0这样的演进式排列来表达,民宿的1.0形态更应该说是农家乐,这一形式在早年间满足城市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不过对于生活品质和体验的追求,之前的农家乐无法满足城市人的需求,这才转而推动了精品民宿的兴起。

  人们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渴望脱离日常生活的烦恼,这本身就成为出行的最大理由同时,出行又不能是全然未知、不可预测和不可控的探险行为,不能让“未知”带来的疲惫感将“放松”需求打消掉。这个观点实际就是度假的思路,希望有体验,但又不想要“惊喜”,就是要能够住的像城市家中一样舒适,并有超脱日常生活的体验感,甚至有可控的探索感,就是和主题乐园一样的诉求,希望体验刺激,但是要安全

  在度假需求上面,标准化服务就是必然趋势,而且要提高“标准”本身,人们希望差异化的是度假体验,而不是不稳定的服务输出,所以,标准化是必然,民宿的主人精神需要有人来承接,主人的角色可以通过管家的形式来承接起来,这有别于酒店的分工配置,基于民宿的体量,管家的身份其实就是简化了酒店分工,集全方位服务于一身。在趋向于标准化之后,周边行业的对接,政府关注资本的进入,众筹的方式等等,这些都使民宿行业有了新的发展格局,从我作为设计方角度出发,如果民宿主本身缺乏标准化意识商业意识和专业意识的话,就很难达成既能符合商业规律又能不失灵魂的民宿产品。所以,全面正规化是民宿的3.0时代,这也是我们设计方切入的最好时机,也是终端消费者获得更好民宿体验的新希望。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读后感(二):吾心安处 ——《民宿时代》,远方的经营家的人

  吾心安处 ——《民宿时代》,远方的经营家的人

  2018年度的支付宝账单又出来了,给上一个“远方”给爱出行的人,似乎成为了某种褒义的词汇,但是在路上的人都明白,我们在远方,除了体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更多的希望成为local的社交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晨起在春熙路过早,晚上在人民公园搓麻,下午茶是贴隔壁的主人家拿出的七花;人们需要的是成为他们向往的远方生活的一部分,为此他们甚至不惜花费五星级的价格和跋山涉水爬上山顶艰辛旅途努力

  这一代的我们,打尖住店似乎不再是我们尝试的那种走到哪算哪的生活,旅途中的一切,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一家评价网站、预定平台都能够做好功课,我们提前预定了那种美好期待

  是的,我们曾经在airbnb的佛罗伦萨住当地人带上头顶小天窗的两居室公寓;也曾经在地中海的B&B吃过主人家烤制的好吃的白面包;今天我们也可以不再选择神农架简陋的通过驴友口口相传而开发的农家乐,而在西藏的山里体会中国味道的连锁精品酒店的当地人的宗教氛围。随着居住观念、生活观念、出行观念的改变,我们想要寻找的东西也在变。尝试鼓浪屿的民国时代的南洋旧居,或者是黔东南民族特色的竹楼,冬天的糍粑还是夏天的药饮,都不再是都市生活中一成不变的五星级酒店的高档的装修或者是自助海鲜大餐能够替代的了的。如果可以,我们在远方的旅行当中,浓缩的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最为美好的向往。

  《民宿时代》中的那些“先富起来”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民宿主人们,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们在大理、在香格里拉、在莫干山营造了一种又一种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能够拥有这样五彩缤纷的可能。建造或者改造,无论是原有的或者新发生的,它们总是融入到了当地特别景致当中,成为远方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成为了我们新的旅行的快乐

  在旅途当中,有人讲,吾心安处是故乡;我们就是在旅途当中寻找我们的精神的家园,这个家园不再有我们的精神的枷锁沉重的充满了七大姑八大姨形成的民间舆论牢笼,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当中,完成了“gap year”所承担的精神职责,你看,民宿主人居然能够带给我们这些游客这么多东西,多么的幸福啊。

  当然,民宿赖以生存的口碑效应认知度同样是这些人需要的,越来越多认可民宿形式、认可短租形式、认可共享精神人的出现,也正是我们在这个地球村当中更加美好的共享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愿景。我们无需付出土豪的随处安家的代价,只需要接受他们为我们提供的如同家一般的感受,就能够拥有这一切,这不是很棒的一件事情么?

  而作为地道风物系列的一部分,果然国家地理让我们找到的,是新的败家之路,2018,希望有能力,就随意地出发,跟随走吧。

  y 林怿 2018-1-3 19:40:302 写于御庭园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读后感(三):我们遍寻中国,就是为了能让你好好“睡一觉”

  文/范亚昆

  ▼

夜幕降临,松赞塔城的灯光亮了起来。摄影/关海彤

  好的民宿

  像一个个鲜活的小型博物馆

  或让人看到一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

  或让人看到传统建筑之美

  或让人看到主人的审美倾向、生活经验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歇脚之地

  也是旅途中的一个家

  为旅途开辟了一方新空间

  民宿又是一个平台

  它连接起乡村与城市

  旅行与生活,情怀与商业

  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风景

  这一次

  由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与途家联合推出

  地道风物系列MOOK《民宿时代》

  深入地域实地采访

  深度剖析民宿产业,呈现中国民宿之美

  为旅行者提供全新的旅行体验方向

  遍寻中国,只为住一家好民宿

  ▼

  8月的云南大理,一如既往爽朗明媚

  早餐时间,我从二楼的房间下来,穿过一楼的客厅,来到一个透明玻璃墙的明亮小饭厅中。摄影师身份的男主人正在准备早餐的黑咖啡女主人端出了自己做的三明治,他们年幼儿子则举着一个变形金刚汽车,找机会想对我炫耀一番变形方法——这里是“山水间”,大理一处鲜花掩映的别墅小区,我在旅途中享用着这家人的生活空间。

  这种分享生活空间的旅居形式,在国外并不鲜见。

  房屋主人把自家多余的房间拿出来供旅行者居住,并顺便提供一些关于旅行的信息指导;旅行者则避免了标准酒店昂贵的住宿费用,并在房东家里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

▲ “回应山房”的茶场,在著名的武夷山“三坑两涧”,这里出产的茶青,被视作最具“岩韵”的珍贵商品。到了5月采茶季,民宿主应红夫妇会带你入茶场,体验采茶。客人可以用自己采来的茶青,在山房制茶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制作岩茶。摄影/吴俞晨

  如今,在全球,许多年轻背包客热爱这样的旅行方式。还有人专门为此撰写攻略书籍,分享各种新奇的居住体验,指导更多的人上路远行。

  在中国,这种旅居业态被称为民宿。

  “民宿”,这个与标准化酒店概念相左的新词,大概从10年前就悄悄开始流行

  只不过,“民宿”这个词在中国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原始的“分享生活空间”的含义,而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民宿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

1、“理想的生活方式”之后,再谈民宿

▲ 绿林环绕的莫干山西坡。供图/晓辉设计工作室

  远离城市、隐居、诗意的生活……

  这些理想关键词,推动着一大批人进入那些山水灵动的美好之地,无论他们先前是什么职业、以什么面目出现于人前,此刻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身份:民宿主人。

70后大叔躲进百年村落,爆改5个石屋小院,青山绿水中做一场森林美梦 90后小夫妻卖了5家客栈,在洱海边种出一间老院子一见钟情相守一生 70后姐弟隐居茶山,在999平方千米森林氧吧造出一片避世秘境,诗酒琴茶逍遥人生 ……

  上面这些眼熟的超长网络标题,都描述着一个个民宿界的梦想案例

  这些满怀理想的主人,是民宿“1.0 版本”的核心力量,也是民宿曾经最动人之处。

2、1.0版本后,“高端民宿”应运而生

▲ 旅游胜地千岛湖,西坡闹中取静的选址是一个别致的所在。它也为住客还原了一个“喧嚣”之外的千岛湖。摄影/陈小苍

  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旅游景区爆满的场景使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他们纷纷不再以热门旅游目的地为首选,开始选择度假休闲游。这时候,住宿体验与周边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民宿出现得恰逢其时:与标准化酒店里千篇一律的房间相比,中国民宿呈现出来的居住形式可要五花八门得多。

▲ 北京是2017年上半年最受欢迎的民宿目的地城市第三名。四合院式北京人记忆里最深刻标志之一,充满着生机的四合院民宿,成了更多人到访北京时心有所念的去处。图/视觉中国

  上海热闹里弄中的民居、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云南茶马古道上的魁星阁老戏台、土家人的吊脚楼、莫干山的民国老别墅、徽州的徽派老房子、乡村边上的老油厂、被改造的旗袍店……

  这些自带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就已经足够形成“建筑之旅”的主题了。

  为顺应这种时势,途家网、爱彼迎等网站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预订平台,为旅行者提供方便的选择渠道

▲ 莫干山西坡玉宝家。供图/晓辉设计工作

  而与国外民宿相比,中国民宿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差别,是价格。

背包客们在国外旅行首选民宿的一大原因,就是民宿的价格比经济型酒店略低; 而国内的民宿价格普遍高于经济型酒店,相对高端的民宿价格甚至大大超过了五星级酒店的价格。

  受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民宿的受众以背包客为主,而国内民宿消费者则以中产阶层为主。

  这类受众群体的需求,引领了一部分国内高端民宿的发展,并天然承担起“度假酒店”的角色任务,而不再以年轻背包客为主要对象

  民宿的“2.0版本”就这样出现了——与“1.0版”相比,它们在居住体验上更加舒适,服务也趋于高端与标准化。

  毕竟,当全家出游时,一栋独立小别墅或一个带庭院的复式套间,比简单的主人客房要舒适得多。

3、两个著名的民宿群落“鼻祖”

▲ 丽江国际青年旅行社的公共空间。供图/老谢

  云南西北一线、浙江莫干山,是中国民宿有两个鲜明的集中地带,也分别是“1.0版本”与“2.0版本”的代表

  云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是一片广大的区域气候温和、风景宜人,当地的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与内地迥异。

  早年,这一带曾是国内外背包客旅行的胜地,民宿也借此浪潮扎下根来。那时,它们有一个比民宿更流行、也更朴素名字:客栈。

▲ 颐园。供图/夏雨清▲ 夏雨清(右)来到莫干山,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他也因此被众多民宿人称为“莫干山民宿第一人”。摄影/陈杰

  与云南的民宿带相比,莫干山的民宿带范围则聚焦得多。

  2002年,当时的媒体人、后来被称作“莫干山民宿第一人”的夏雨清找到莫干山的颐园时,最初只是想给女儿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休假去处。后来,慢慢地又将多余的几个房间进行改造,开始接待客人。莫干山因此正式有了第一家民宿。

  莫干山的环境安静优美,距上海、杭州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十分适合周末短期度假。这里开创了高端设计类民宿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莫干山民宿由于主打高端消费人群,因此在保持高端体验的同时,价格也较高,同期带动了周边本地人经营的普通民宿的价格上扬,这也成为民宿发展中比较独特的现象。

▲ 阿姨烧的山中土菜。摄影/陈杰

4、设计师拥有什么样的自由?

▲ 莫干故事里,将一号院一层于二号院二层连接起来的公共平台,两个院子的人都能在这里休闲娱乐。摄影/陈有坤

  莫干山民宿带并没有与本地的传统文化对接,而是用法国山居、裸心谷等一系列十分集中的异国风情建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伴随着这一波民宿浪潮而进入并关注这个行业的,还有一类人,就是建筑设计师。

  为什么很多建筑设计师开始选择民宿作为主要方向?

城市常规住宅受到人口、政策、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既无法充分个性化,也无法形成舒适的居住体验。 而民宿建筑恰恰能摆脱这种桎梏,自由而充分地体现出建筑师的理念与倾向;当建筑师拥有这种自由时,更应该审慎地使用自己的权力。

  ——毕业自哈佛大学建筑系、在杭州开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戚山山如是说。

  在民宿建筑上,当代建筑设计师如何与传统乡村形态保持良好互动?这个问题才刚刚开始。

▲ 莫干故事二号院的室内客厅,原建筑的木屋架被保留在空间内,成为极好的装饰元素。摄影/陈有坤

5、老建筑·新体验

▲ “关麓小筑”主屋二层的雕虫书屋,原来为卧室,因让于楼梯入口处,原有空间大幅缩小,于是改成书屋。既保留了原有空间的基本样貌,又增加了空间的功能形态。摄影/谭源

  在民宿涌现的过程中,乡村老建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普通的乡间老民居改造,除了惯常的水电与内部装修之外,主要需改善“采光”这一大问题。

  而在某些带有强烈本地文化特征的民居中,比如徽派建筑,为了保留文化特征与居住体验,改造会进行得更加谨慎。

▲ 关麓村原汪庭辉住宅轴测图。供图/李秋香

  《碧山》杂志书的主编左靖为我们展示了他在安徽黟县的关麓村精心改造的一处徽州式建筑民宿——关麓小筑。

  为了符合传统审美,他对建筑的增删一丝不苟,特意查阅诸多建筑资料,并延请当地会古法建筑技艺的工匠施工。

  改造完成后,关麓小筑被清华大学的乡土建筑学者李秋香称赞“可以当作建筑改造的范本带进课堂”。

  此举还引领了当地居民进行建筑改造的审美风气,大家纷纷放弃日渐向城市审美靠拢的改造方式,重新审视、发掘徽派老房子的美。

  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在政策逐渐放开经营权之后,有了一轮新生的机会。

▲ 五号山谷的一处木质阳台。居住在深山中,并不意味着要牺牲生活品质。供图/五号山谷

6、“主人精神”与“服务精神”的悖论

▲ 大理民宿集中地之一——洱海边的双廊镇。图/视觉中国

  以前是IT(信息技术)人士的红点,做久了城市的上班族,希望换一种可以“说走就走”的自在生活,于是和妻子二人在洱海边盘下一栋院落,开起了一家名叫“春暖花开”的民宿。

  “春暖花开”经营得有声有色,后来又扩建了院落,这本应是一类美好故事的结局,然而有件事情却没想到:原来经营民宿是在做服务业。

  服务业要求日常每一个细节都要盯紧,“说走就走”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

▲ 站在尚仁善居身后的五加山上,远处便是观音峰,脚下云雾飘逸。摄影/一半

  对很多怀抱生活理想的“1.0时代”的民宿主而言,“没想到进入服务业”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

  民宿的特色与魅力来自“主人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主人也是民宿的灵魂所在。

  主人的审美决定了民宿的选址、建筑、内饰,主人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品味决定了民宿的入住体验,民宿表达的就是主人本身,主人精神为民宿赋形。

  这种纯粹的“主人文化”,也决定了民宿本身不会迅速扩张。

▲ 莫干山裸心谷。供图/裸心集团

  然而,作为服务业的一种,民宿却面临标准化服务的需求。大部分时候,“主人精神”与“服务精神”并不是完全合一的,甚至是相悖的存在。

  酒店的那套体系在个性化的小型民宿中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的。更何况,对于由主人亲自打理的小型民宿而言,服务本身也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

  但是。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反而孕育了民宿新业态发展的可能性。

7、民宿的“3.0 时代”来了

▲ 和煦阳光下的西坡院落,一幅静谧的乡间景象。摄影/人像图书馆

  大约在2010年之后,随着旅游度假需求的增加,许多热门旅游地经历了一轮民宿数量暴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之中。

  途家、爱彼迎、小猪短租等在线平台,还推出了以共享闲置房屋为主旨的在线短租业务,为民宿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许多调研机构的结论是,民宿行业依赖“小而美”发展,进入门槛比较低,但能否赢利,还要留下一个问号。

  同样出于赢利的问题,许多在“1.0时代”依靠主人情怀来做的民宿,逐渐退出了这个供大于求的市场。

▲ 杨桃院子的内部空间。这是位于鼓浪屿的一幢老别墅,有宽阔的院子,以及区别于一般民宿的高格调。供图/杨桃院子

  “1.0时代”,民宿的特点是具有参差多态、个性十足的主人文化,它们用不同于连锁酒店的格局和经营业态,部分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0时代”里,高端设计师的进入,使民宿在精品小众路线上迅速发展。

  到了民宿的“3.0时代”,周边行业的对接、政府的关注、资本的进入、众筹的方式使民宿行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格局,最终受益的仍将是终端消费者——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住宿体验空间。

▲ 夜色中的徽州古村落。摄影/刘学文

  短短十余年时间,大陆民宿已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化,产生了全新的业态方向和行业格局,并且变量仍然不断生发。

  民宿的三个时代发展,反映的是一个大时代——民宿的变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这个时代刚刚开始。

  文丨范亚昆

  摄影丨关海彤、吴俞晨、陈小苍、陈杰、

  陈有坤、谭源、一半、人像图书馆、刘学文

  供图丨视觉中国、晓辉设计工作室、老谢、夏雨清、

  李秋香、五号山谷、裸心集团、杨桃院子

  本文选自《地道风物·民宿时代》

  编辑丨酱子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读后感(四):民宿美之不易

  不知从何时开始,“民宿”浮入我们的眼帘。我想在很早以前,一定也是有民宿的,在电视剧里,总会看到那些投宿民宅的情节,那时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宿,“民宿”的存在,是因为离家的人依恋家的温馨。所以,渐渐的,旅行的人选择民宿,代替了曾经热衷的几星级几星级宾馆酒店。再加上,后来,宾馆酒店里的那些不堪视频曝光,什么服务员用毛巾擦马桶,什么烧水壶被旅客放了脏物等,哎,让人心有余悸。于是,我们宁可选择住宿条件看起来并不高档的民宿。

  但是,不可否认的,民宿,已经越来越成熟,虽然仍有一些矛盾存在。但是总体上来说,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民宿,因为相信开民宿的人是把民宿当作家一样来对待的,所以,民宿的装修、里面的用品也好、还有伙食,都是用心挑选制作的,一般的民宿不大,管家通常就是店主本人,开民宿的人把民宿当作家一样在经营着。

  这几年,我外出旅行,一般都会选择民宿,厦门的鼓浪屿、德清的莫干山,几家住过的民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时,读了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地道风物之《民宿时代》,走近民宿,了解它们创始和发展的历程,以及背后承载的故事。

  这本书对于喜欢民宿、还会继续选择民宿或是有意向了解民宿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实用指南。说它是指南,因为在书中,归纳汇总了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民宿,它们遍布华夏各地,东在江浙、西到川藏;南北各地也都散落着,虽然没有一一提及,但是几乎每个犄角旮旯里都能发现民宿的踪影。它们的存在,是一些文艺人、旅者的突发其想,更是一些热爱生活的人的事业梦想。

  在《民宿时代》里,我们听到他们的故事,那些开创民宿的人,在滇西北、在厦门、在山坳坳里、在乡野、甚至是在人迹罕至的孤岛上,有了民宿,就好像给那些地方张贴了显目的海报,它们代表那地方在宣言——来吧,来这里,这里有你要找的“家”,有你心的归宿。

  于是,一拨拨接一拨拨的人去了,那些热衷游走的人,不再担心去那些地方没有住的地方了,那些想寻找静谧的人也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闹。民宿有的藏匿在胡同小巷里,有的隐居在崇山密林间,一处民宿是一张名片、一场文化。建筑风格、装修格调,包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经营者的理念。

  民宿之美,既有它所处地境环境带来的美,还有它的创始者、经营者在与它不断磨合之中,打造的那份独特风韵,有人把自己的文艺梦想投射在民宿里,有人把自己的豪爽之气渗透在民宿里。一篇篇,不单单是在介绍民宿,更是在讲述每个民宿人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历程、创建民宿的过程等,在这本书里一览无遗,让我们尽情感受民宿美之不易。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读后感(五):另一种人情味

  说到民宿,我们肯定要知道什么是民宿?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 以前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到的都是住酒店,但是现在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民宿了。其实,民宿为我们的旅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当地文化,让我们体会到了另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情味。 近年来,民宿不断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就比如民宿,有许多的特色。第一,景观民宿:蒲麦地驿站、阿里山、溪头、南投清境农场、奥万大。第二,原住民部落民宿:沙力达(乌来)、八卦力民宿村(苗栗蓬莱村)、桃山民宿村(新竹五峰乡)。第三,农园民宿: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例如宜兰县大同乡的玉露茶园、花莲县光复乡的欣绿农园、花莲县吉安乡的花欣兰园民宿等。第四,温泉民宿:乌来、苗栗泰安、庐山、礁溪、台东知本、四重溪温泉民宿。第五,传统建筑民宿:新竹县北埔乡的大隘山庄以及内湾村的山中传奇等。第六,艺术文化民宿:莺歌制作陶艺品、三义木雕、埔里蛇窑等。 虽然民宿最先起源于外国,但是,进入我们国家之后,它就呈现出了爆棚式的增长、爆炸式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内有许多的民宿已经开始出现,甚至,已经成体系。民宿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们加深旅游的意义。许多人的旅游就是某某某到此一游,然后一张标准的游客照,返程路上再来一条朋友圈,此次的旅行就发生了圆满的句号。根本就没有对一个地方的文化,风土人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我们居住在民宿中,我们可以和哪个地方的人有一定的交流体会他们的生活,对地方文化有一个潜入的了解。 虽然我没有体会过住民宿的感觉,但是,我相信下一次旅行的时候,我也会去体验一下民宿带给我们的旅行的意义。也许在快餐文化的刺激下,我们也应该学会停下脚步,来去细细品味一个地方的风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