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意与深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10篇

2018-04-11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10篇

  《孤意与深情》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孤意在眉,深情在睫

  早在大学时,我便读过作家张晓风的散文,觉得读她的文章会让我浮躁内心安静下来。对于张晓风的文章,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语来形容,也许用书名《孤意与深情》;来描述更为贴切、恰当。对于张晓风的评价可能会有两种极端喜欢的推崇备至,不喜欢的觉得她堆砌辞藻。于我而言,读她的文章,是一种学习过程我会觉得自己读书甚少,又会觉得她读过的书太多太多,深受国学的熏陶。 也许在世间懂她的知己太少太少,所以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她孤傲。从《孤意与深情——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张晓风强大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她说“所谓伟人,其实只是在游戏场中忽有所悟的那个孩子。所谓玉,只是在时间广场上因自在玩耍竟而得道的石头”;她说“生活就是一些稚拙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久姿态栖居在某个深深的巷底”;她写恩师“是一个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执着于一个绵邈温馨中国,他的孤意是一个中国读书人传统悲痛的拥姿,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我想,这也是作家张晓风的孤意与深情吧。 作家张晓风的深情在于她关心一个生命,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自身。她的文章总是从小处着手,由一片叶子、一颗种子,就能联想到一片土地,一个峡谷学会敬畏生命。她所写的事物与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她看到了生活中的这些美,而我们却忽略了。在她的文章中有对自然热爱,有对故友的怀念,有对生命的敬畏,有对哲学思考。 作家张晓风在《孤意与深情》这本中写道:“少年呻吟时未必无病,只因生命资历浅,不知如何把话删削到只剩下‘深刻’”。但是,我想,就算少年的资历渐长,变成中年、老年,也未必能写出一手充满美感的文章吧,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少年也只是万分之一,亿分之一吧。 文/吕呈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二):一颗真心,敬畏生命

  张晓风的散文,最早知道的一篇便是《敬畏生命》。她在一个悠闲地午后,漫步于湖边,看到树上源源不断飘下如白雪般的飞絮,被造物者惊心动魄的壮举做感动,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投资所感动,敬畏生命的伟大无畏。这篇散文将作者的行文风格一览无余呈现出来——情系万物亲切细腻以小见大,在俗世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仅仅是人生中一瞬间的景致,作者几句朴实无华的语言就将生命最为动人魅力全部展现出来,同时婉转表达了她的思绪人生境界,在行云流水的抒情中蕴含了她的人生感悟

  张晓风的散文绝不是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她的感悟并非是找各种理由四处寻来的,题材角度都十分自然,寻一处花草,赏一方景致,心中的感悟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莫名有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觉。在张晓风的文字中能够看出她的善良和心存感恩。都说善良的人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她的积极心态展现给大家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善良和美好平淡的诉说中充满了正能量。她的情感细腻动人,从对生活细节琐事描写,逐渐引申到对家国情怀社会世态的情感抒发,融入哲理,不断升华

  张晓风的散文好看,好看在她的真实,很容易将你带入其中。

  看到被雷劈得剖开的巨大神木,她会感叹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我仿佛看到阿里山上那一棵巨大的神木被雷劈开,一侧焦枯,而另一侧在抽发新芽。

  她也想到过,在大学奋斗四年,得到一个学位,混四年何尝不也得一个学位,大概唯有冠上那顶帽子时内心的感受有所不同。这句话仿佛把我带回到毕业那天,阳光正好,定格在我身穿学士服,和同学们把帽子高高抛向天空的那一刻。四年学习中所付出的那些时光电影般在我脑中快速回放,我竟再一次感受到了那顶帽子的分量

  她在四十岁时,感念时光的流逝,却不流于俗套“女人四十一枝花”,而把自己比作“透青熟透的果”。有闲情,也有少年侠情,感念心底的召唤,为这世上的不公鸣不平感激自己的一点善意关怀被人接纳,也有着不想收敛的骄傲,有豁然而怒的盛气,也有湛然一笑的淡然。这就是一个人活着最真实的样子吧,用最真实的自己诉说着最真实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不隐忍克制。

  张晓风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积极乐观的。在2005年她查出患有大肠癌,患癌症的人大多不愿将自己的病情暴露于人前,可是她并不这样想。她没有推脱本已预定好的演讲,反而在演讲台上分享了自己生病的经历。她将癌症比作妖怪,而她自己则是孙悟空,当孙悟空与妖怪大战之时,如果大叫妖精名字,妖精便会自卑的逃走。当知道身体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如此积极乐观的心态,又是谁人能比的呢?

  张晓风如今已76岁,我每当读到“晓风”这个名字,心中是满满的温柔之情。不必刻意找寻,怀抱着一颗真心去生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愿这位心怀感恩和爱的善良老太太能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三):从语言的囚笼到《孤意与深情》

  人的阅读注定各有所好,为什么非要要逼着自己读一些有见地的散文呢?这是个有趣问题

  曾经在网上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老外居然和我辩论说英语比中文难!你妹的!就拿一个“我”字来说。男的可以用爷,女的用老娘,皇帝用朕孤,皇后用哀家,百姓用鄙人,老人用老夫,青年用小生,和尚用贫僧,道士用贫道,粗人用俺咱,文人用小可,豪放可以称洒家,婉约可以叫不才,对上称在下,对下称本座,平民称草民.你们就I 和me,拽个屁~”。

  当然了,话是笑话,却也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丰富性的特点,这足矣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充满自豪感。但又或许,通过这个笑话我们应该反思——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时代,我们每个人作为坐拥丰饶汉语言文学宝藏的炎黄子孙,我们的汉语智慧,哪儿去了?

  我们这一代人对语言和文字使用匮乏,让人汗颜。放开别的不表,光是骂人,我们也是远逊于先祖的,君不见《水浒》骂人花样繁多乎——

  鲁达骂围观群众:这厮们挟着屁眼撒开;

  鲁达骂郑屠:直娘贼!还敢应口;

  鲁达骂周通:腌臜打脊泼才,叫你认得洒家;

  鲁达骂董超、薛霸:你两个撮鸟。

  鲁智深这厮,书读的不多,骂起人来倒是五花八门,让人晕眩,以至于我们现代人只能感叹一句“我 靠”,别的,就再也没了,毕竟,我们什么也都不会了。连最解气的骂人尚且如此,我们岂不是该感到悲哀

  当过度简化的流行语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贫瘠,当网络流行语对我们感知力和表达力进行阉割,我们要靠什么来完成自我救赎?当词汇储量注定会影响思维,当思维会支配你我行为,当行为会决定事情结果,我们难道不应该细思极恐?

  何以解忧?唯有阅读,且不是读寻常鸡汤或者工具书,而是有见地的散文集。

  能阅读张晓风的我们是幸运的,她的散文虽教不会你我如何骂人,却对你我益处非常:

  同样是表达爱意,今天的普通人只会说:“我璇你”

  张晓风却会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

  “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

  同样是表达心情,今天的普通人只会说:“好丧”

  张晓风却会说:“客居岁月暮色里归来,看见有人当街亲热,竟也视若无睹,但每看到一对人手牵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场走出来,一颗心就忍不住恻恻地痛了起来,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是如此味永难言啊!”

  这样的张晓风,与其埋汰说她“啰嗦”,倒不如我们选个良辰吉日,沐浴更衣,然后向她的作品行叩首作揖之礼,毕竟,它重新培养了你我语感,且用她有见地的观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

  人的阅读注定各有所好,为什么非要要逼着自己读一些有见地的散文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本质上来我们所有愤怒,都是因为语言上的无能吧。

  从《一张纸上,如果写的是我的文章》到《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从《孤意与深情》到《有些人》,从《不能被增加的人》到《画 晴》,总有些词语,我们既陌生熟悉,总有些句子,带我们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总有些阅读,会变成我们的内在语言,而当我们选择一种内在的语言,我们就选择了一种自我构成的内在心智模式,便也构筑了我们人生可能性方向趣味性。

  《孤意与深情》,写的是作者的日常思与想,却无时无刻不在为它的读者增持智慧,帮助读者摆脱语言的囚笼,构筑我们人生的可能性和方向、趣味性,叫人怎能不爱?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四):珍珠的孤意与深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写就了有厚度的人生。

  对张晓风的散文,从初窥文学之门到已届不惑之年,酷爱的感觉一直未曾远去。阅读散文,除了关注“形散神不散”的结构要求外,还应关注作者所处的年代地区以及由此而生的阅历。张晓风年长我很多,读其作品,感受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雕琢,更有对人生底色的刻划。本书腰封上有句话,大致的意思是人生起于砾石,终于砾石,期间是珍珠,而珍珠作为需要时间历练的物品人们可以挥斥千金去求珍珠,却很少几近于没有用珍珠换来衣食住行的生活。

  “珍珠”的价值如果只是在匣中,那最多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而将这颗“珍珠”放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我们有幸观望的才能识其光华、悦其心性。书中谈到了对年轻人看法,说年轻人理应成为时代的先锋,而不是跟随年长者,听从年长者,做一些重复而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凡事要把闯字当头,勇字当先,才能不断地创造精品,缔约历史

  “珍珠”可以光耀古今,也可以人老珠黄。很多人都爱慕前者而悔恨后者,但是作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好事喜事,更多地是以坏事、悲事去考验你、历练你,在考验与历练的过程中,人老珠黄正是其价值的体现。人老了,怎么办?人老了,不应该在悔恨往事而惶惶不可终日,也不可面对夕阳自暴自弃,更当有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抱负。对于剩下来的天赐时光,我们更应该珍惜珍惜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内心的感觉化作笔下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生

  《画晴》是这本散文集中我最喜爱的篇目,原因在于我有着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后来由于生计所迫,才来到了水泥钢筋森林,为着所谓的价值实现而打拼。农村的美丽绝不在于高耸的大厦,不在于宽阔公路,不在于熙攘的人流,而在于“原生态”。这种原生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于你可以依偎在一块冰冷的岩石上,看花开花谢,听泉涌风起,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杂事的烦恼,没有物欲诱惑,本来为了访友,转了几次车,趟了几道沟,但因友外出,作者只得对着天空发呆,其实“访友不见”是文学中的经常话题,往往对于文人而言,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者做到的是“见还是不见,你都在那儿”的坦率与释然。

  在自媒体横行的今天,纸质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赏析突然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碎片化阅读的冲击下,散文内在的气质与风韵再也挑逗不起人们麻木神经,为了名、为了利,我们都是早起晚归,即使能做到在地铁车厢、在私家车内,我们急躁的都是堵车,哪里有空间、有时间为我们的阅读留下一片清净。也正因为如此,张晓风的作品如一股清泉,清洗着我们来时的尘土,激发我们对美好的向往,积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五):在真实的世界看自己

  对作者张晓风的熟知来自课本,那时学到过一篇他的散文,当时老师介绍他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讲到他的文学,讲到他的人生,讲到他的文字如何优美。他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技巧上都不断发展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最喜欢晓风的应该是那篇《喜欢你》,在小小年纪不懂爱的时光中,读到那样一篇文章,可以让我无处诉说的情感有了慰籍。旁人不理解小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事情,而且爱情小孩子应该担忧的事情么?小风的文字,让我感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了解我的人,那种找到知音的心情。文字在细腻中轻抚我的柔弱的心,作者的情感带动着我一起向往美好向往远方。

  本书收录了张晓风创作生涯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如《地毯的那一端》《母亲的羽衣》《只因为年轻啊》《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愁乡石》等。这些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晓风对乡愁,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她的散文“在安静分析中有激情,在冷眼凝视中有挚爱”。余光中先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有人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的散文具备独特的“集纳”型笔路与构架,以及词美句美、充满爱意、节奏感强等特色,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意境优雅,犹如元人笔下一首精致的小令,体现了她对人、对生命、对大自然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之情。

  或许现在很多人都不再看纸质书,手机已经代替了他们生活中的每个部分,我们习惯用电子的方式去卡看你所有新闻,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这是一种新鲜不费力的办法,但是却在无意当中夺去你对世界最干净纯真的看法,读书,而且读纸质书,可以让你在浮躁社会中沉下心来,尤其是散文。

  最后说一下孤独是一种常态,深情是你的情感,由你支配。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有生命有爱的世界才是最好的世界

  第一次知道作家张晓风,是源自中学课本, 《孤意与深情》一书感到十分欣喜。本书收录了张晓风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71篇,如《遇见》、《地毯的那一端》、《母亲的羽衣》、《只因为年轻啊》、《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孤意与深情》、《愁乡石》等。这些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晓风对乡愁,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体现了她对人、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关切之情。

  她的散文内容深刻。初读张晓风文章是语文课本里的《敬畏生命》,当时由于我年少,对于一种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理解只是在表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生命脆弱之事时有发生,我对生命的重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今天,在《遇见》这篇文章我再次读到《敬畏生命》这一部分,其内容之深刻,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巧妙地借自然界的生物婉转地表达了她的思绪,引领着我们一同进入她的情感和思维空间,共同品味、思悟生命的伟大和内涵。是的,我们应该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大自然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的无限生机,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我们人类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学,热爱大自然,那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将会变的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她的散文用笔深情。如《孤意与深情》阐述了老师的“孤意”与“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写与老师的交往中的点点滴滴,与老师的认识“颇为戏剧性的”“忽然”“兴奋得要轰然一声烧起来”“窃喜”等等用笔,让我们体会作者认识老师的开心和幸运,同时也让我们认识了老师的为人和对文学的认真,进而让我们明白了老师是一个有“孤意”“深情”的人,他的孤意在于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的拥姿,他的深情又使他能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

  她的散文具备独特构架。如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采用22个“爱一个人……”的一句话排比段,《矛盾篇(之一)》用了3个“爱我更多,好吗?”的排比段,4个“爱我少一点”的排比段,写出了作者对爱情意义的深刻理解,一个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的散文词美句美。如“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并不是在每一个日子都想你,只是在一切美丽的,深沉的,心中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便是我想你的时刻了。”“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心底的一根弦。”“如果我们不能相爱,至少我们可以相容;如果我们不能互相谅解,至少我们可以互相理解。”“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 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在你想尽办法以为可以看到更多东西的时候,生命总还留下一段奥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等等,优美的词句体现了她对爱情、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关切之情。

  她的散文还通过对文学的爱好、对写作的感悟、对读书人的尊敬、对孩子的教育等等多角度诠释了她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只是我初读世界华文名家张晓风《孤意与深情》一书的粗浅感受,我将在以后的日子里,仔细品读她的作品,挖掘她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的深意。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七):不孤独,怎深意

  倘若你没有读过张晓风的书,那么我可能会为你惋惜。毕竟台湾人的书倘若愿意发行到内陆里,必定是一个希望祖国团结统一的人。关于政治上的话题,我是不大喜欢谈的,就好像和八婆一般随意的发表意见。这种意见有时候对,有时候则是个错误。一旦被人逮到了,就不是关进监狱那么简单了,你的亲朋好友都会受到连累。

  那么我们来谈谈张晓风这个人吧!初听名字,可能你会以为她是个男作家,就和初次知道有“木心”这个人一样,你会认为她是女作家,实则反然。木心先生。是个男作家,木心不过是他的号。张晓风呢?自然是个女作家。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是一个很年轻的作家。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有人曾经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倘若你有心搜集关于她的信息你或许还可以知道她所写的《行道树》一文,也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七课。很可惜的一件事就是我所学的课本,早已经把那篇课文删除了,换成了其他的。

  第一次拿到她的《孤意与深情》这本散文选的时候我超级激动。能拿到名家的书有几人,能欣赏她的文字的又有几人,不过是寥寥可数,纵然很多人可以拥有,可是能深入挖掘的又有几人?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流苏与<诗经>》,因为啊,我最喜欢的古书其实就是诗经,至于流苏则是让我想到了一种名叫流苏的配饰。

  流苏玉佩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八):时间会赐予善良的女人她想要的一切——读《孤意与深情》

  看张晓风的散文,仿佛在读自己。

  我会跟她一样,记录某一个下午天上的浮云;我会跟她一样,关注仅有一面之缘的路人;我会跟她一样,写一封长长的书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我会跟她一样,感恩生命与生活的所有恩赐。

  看了她的简历,才知道原来其人现年已经是位76岁的老人,原来她在36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再看看已然35岁的自己,不敢幻想什么散文家的殊荣,能在死去之前出版一本自己的散文集已然是最大的心愿。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孤意与深情》收录了张晓风一些经典的散文,对于她的文章不需要我的评论,以我的经历也不足以去评论她的文章,就单纯的说说我的感受吧。

  最开始知道张晓风,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她的一篇《行道树》让我爱上了她,里面的一句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还很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只是觉得这句话很美,现在渐渐长大了才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些理解。我们本不应该在这里,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被命运安排,站在这里感受城市的风尘。但是毕竟是年轻的心,我觉得虽然我们被命运安排站在这里感受了风尘,但是我们比行道树要好一些的是,我们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自小我就不喜欢城市的喧嚣,渴望着那种“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的悠闲,希望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可以有心情去看看落日的美,可以有闲情听听落花的声音。想着这才是生活最好的方式吧,然而有时候你选择了生活,生活却没选择你。

  《孤意与深情》读后感(十):敬畏生命

  这本书我读的速度很快,但是合上书后思考的时间很长。散文集的内容多而杂,我看到最多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为了一只鸟奔波数天,最终仍然没有挽救那脆弱而又渺小的生命。这让我想起了黄渤和徐峥拍过的一部电影——《无人区》。一部由猎捕隼而引出一种对生命,对生存的思考,在几千里都没有人的荒漠,人们仿佛挣脱了一切,把内心最深处的黑暗都是放出来,生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拼尽了全力。虽然这部电影中看到的都是对于生命的践踏,但观众感受到的反而是应当敬畏生命。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我本该是与自然亲近的,但小时的我对生命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甚至嘲笑唐僧那秃驴竟然秉承着“扫地恐伤蝼蚁命 爱惜飞蛾纱罩灯”的信念,那时的我整天游荡在田野上,捕捉青蛙当饵料捕虾,没事还喜欢爬树掏鸟蛋,有时也逮一些鸟类作为玩具。心中根本没有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的概念,一心只想着如何用他们达到自己的欲望。一直到了初中的时候,回到家乡再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生物,是满满的惊喜与愧疚,听着叽叽喳喳和呱呱呱的叫声,顿时感觉到他们原来一直在我身边生活着,我从未感觉我和自然离得如此之近,我第一次真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脉搏的跳动。这是我第一次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

  而我第一次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是亲人的逝去。那应该是前年夏天,突然逝去的是我的舅爷,其实早就知道他的病情,也有这个心理准备,但当这个准备真的成真的时候,伤心痛苦,不敢置信……交织在一起,这是离我最近一次生命的逝去,此时此刻,我终于意识到了所有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个满脸微笑,没事喜欢摸摸我头的慈祥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无法重头再来,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现场直播,生命是短暂的,但它又是无比美好的,最害怕的就是亲人的离开,从这一天起,我学会了敬畏生命,学会了尊重尊重。最为重要的我学会了陪伴,不要等到你爱的人离开,才会想到昔日的记忆,才会后悔当时没有好好的陪陪他。

  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即是尊重你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