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抗日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抗日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抗日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抗日战争》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201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日战争》读后感(一):忠实于历史,尊重于历史

  《抗日战争》应该是王树增战争系列的最后一部,我想之所以搁在最后除了抗日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战争规模远非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所能相比之外,我想还是这段历史在于至今对这段历史争议颇多,出于不同的立场产生了大量的不同解读观点。好在大量的引用注释说明这并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非虚构的作品,对于“梳理那段历史的每一寸时光,梳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正面的意义。

  严格说来作者还是基于大量的史实资料忠实的回顾了那段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寻求民族自信的历史(尽管出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学者产生不同的观点)。书中既用大量的事实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精神上的中流砥柱,敌后抗日战场是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用足量的笔墨详细记录了国民党政府组织的三十余次大规模正面会战,大量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官兵的被我们所铭记,他们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作战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仰。作者不断的强调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缺一不可,任何偏废都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已经倒在战场上的前辈的亵渎,要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这两个战场。

  真正的抗日是艰难的,远非那些抗日雷剧中所展现的如此潇洒与轻松。装备的劣质,体制的落后以及地方派系的影响,导致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远逊于侵华日军。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从来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缺乏现代化的战争指挥理念造成中国面对侵华日军产生了巨大的牺牲。战争的惨烈程度是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的前辈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也是我们今天中国人很难想象的,阅读全书充满了沉重感。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数次面临民族存亡的危险境地,中华民族依然没有被征服,而是在持久战的战略指导下拖垮了侵略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在于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样的韧性与忍耐力,至少从1931年到1940年是中国独自在抗击日本的侵略,在这段中国人最苦难的时候中国是孤立无援的。即使没有原子弹,即使没有苏联对东北出兵,战争也许会持续多年,但是中国永远不会灭亡,中华民族也不会屈服。

  就像作者在接收记者采访时所说:“实际上,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我们这么多年来,对于这场战争的档案整理、留存,口述历史的留存等等这些做得都不够。我甚至有时候心里很不好过,我们遗忘得太多,对在战争当中为这个民族而倒下的那些人不公平,对于历史也不公平。”为什么官方大规模的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我想除了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因素以外,还是因为距离那段历史过去了太久的时间,随着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逐步远离我们而去,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逐步模糊。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而是相对客观的回溯了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成熟历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官方大规模的组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量的纪念设施得到修缮并向公众开放,诸多的活动也在不断开展,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多去参观学习,那段历史永远值得尊敬。

  《抗日战争》读后感(二):壮士铁马,山河血泪

  大约六年前就买过作者的战争系列中的《长征》、《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作者的文风和感人的史实让人印象深刻。毕业后,无奈送给了同学。在新的城市安定下来后,抽空补齐了这三本书,还补充了《1901》和《1911》,但一直都很期待的《抗日战争》却没有踪影。后来偶然看到这本书,心里真是欣喜了一下,虽然书里的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欣喜去描述的。原价购买了书的第一卷,回家边看,边上网补充了第二卷和第三卷。

  抗战及其之前的历史对中国人民来说充满了辛酸的记忆,以至于我们的国家后来选出来的国歌都是那么的悲怆。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又是怎么样的悲怆!多少次阅读其他相关书的时候,都不忍卒读南京一段,这一次也是下了决心才忍住没有跳过。书中引用的当时人物的遭遇,让人读起来伤心,“画面感”让人太难受。忘记意味着背叛,当年牺牲的人如今也只剩下我们的“记住”罢了。

  不团结,几危亡,不认真,会丢命。蒋介石对于国军中存在问题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奈何始终无法整合国民党。国军组织的大型会战每每让人惋惜,虽然难称完美,但将士们还是留下了很多闪光点,在平型关,台儿庄,在万家岭,昆仑关,在长沙,常德,衡阳,五原,腾冲,松山,芷江等等地方,我看到的是勇气,胆气,是根植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不屈意志。我们输过,我们赢过,但我们重来没有怕过!

  国产党的篇幅适中,作者有自己的立场,觉得已经相当公正了。毕竟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也不是日本人白送的,共产党人也是在敌后战场和敌人斗智斗勇拼过来的,更何况中后期要面对的同时来自国民党和日本的压迫。至于解放战争共产党最后赢了,国民党输了,那也是成王败寇,能力所致,夫复何言!。不顾一切的把所有力量用于同敌人进行决战不过是小日本的美梦,国民党是不能用这点去苛责八路的,我们更不能了。

  感动于“大风起兮,壮士出征”的豪迈于悲壮,主席和蒋公的宣言并列于文末,也算一次书里的国共合作了。

  《抗日战争》读后感(三):第三卷:重生

  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1943年,日本为扶持汪伪政府,宣称放弃在华所有在华特权和权益,其实日本纯属自欺欺人,来中国领土都侵占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过分的,还恬不知耻的谈放弃特权。美英等国出于需要中国这个泄洪大坝拦住日本,也牵头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订立新约。后者,不是施舍,是我们中国人用血肉抗争来的。

  三、再说国民党的慢慢腐朽。到1943年,年随着漫长的战争,国民党党政领导在抗战初期的爱国热情和作战意志已被消耗殆尽。更何况党内派系倾轧和勾心斗角。如果从26年北伐开始算,中国这些新式军人们,已经打了快29年的仗,打仗成了他们的工作,只要部队不丢,饭碗就不会丢。最奇葩的要属日本人在汤恩伯眼皮底下修复黄河铁桥了,真是令人无语。深感抗战后期的嫡系部队被惯坏了、宠坏了,战斗力、作战意志极差,预示着老蒋的末路,可惜他已经被蒙蔽了双眼。与之相反,共产党正直壮年期,没啥可腐败的,而且团结了绝大数民众,可以说,当时是朝气蓬勃的政党。

  四、读第三卷,再没有像读前两卷那样深深感受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虽然抗战末期还是有巨大的牺牲,和很多顽强作战精神,但更多的感觉是,大家都知道战争的结果了,大家慢慢等这吧。

  五、三卷读过后,结合之前读过的一些书,整体感觉作者还是很可观的叙述了那段历史,全书正面抗战内容占到了七层,我个人认为虽然没有关河五十洲写的那么生动,但这毕竟是纪实文学,非虚构的,读起来更踏实一些。

  六、不得不说,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的观点是,抗日战争全靠国民党正面战争,共产党没什么贡献,只是捡了一个漏,甚至说如果后来国民党当政会如何如何。我不完全赞同,抗战正面战场当然要靠执政党,无可厚非,更没什么好吹嘘的,其实如果国民党有当时共党的作风,正面战场不会打的那么难看,各战区之间作战不协同、围的友军没人救、甚至同一战区的蒋鼎文与汤恩伯对着干。战略、战术指挥方面不懂,不妄加评论了。说共产党捡漏的,我只能说能够进行二次抄底的,必然具有极为前瞻的战略眼光和能力,虽然建国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很不得民心,但实际上历史决定于大多数民众,在当时的历史岔路口,中国人选择了朝气蓬勃的共产党,因为共产党能让民众信任,仅此而已。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有保存实力壮大自己的嫌疑,但是他没有欺负压榨人民、他没有与日本人妥协、他后来甚至没有与苏联妥协,这些国民党都比不了。国民党即便解放战争胜利了,国内仍然不会稳定,因为恶习积重难返。

  扯远了,看过三卷解放战争,我认为这套书是给我们年轻人对那段历史很好的介绍,这段历史中有英雄,也出汉奸,最好哪天王树增会去百家讲坛讲讲,让受众更广些,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是血泪史,更是民族兴亡史,中华民族用无人匹敌的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世界刮目相看。

  一言概之,只要中华民族精神不倒,这个伟大的民族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抗日战争》读后感(四):苦难中前行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幸阵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之一。在他亲自策动的宁都起义成功后,出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在率部进行反围剿作战中屡立奇功。红军长征前,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他出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作为长征的前驱部队,始终战斗在最前线,知道长征的最后一战直罗镇战役,显示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抗战爆发后,作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他受到八路军官兵的敬重。在八路军发动的一系列对敌作战中,由于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身在重庆,左权在副总参谋长的岗位上可谓殚精竭虑。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政治、军事和生活的三重严峻考验,自1941年起,共产党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被成为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当时的生存问题。

  杜利特尔飞机轰炸了东京。日军发动浙赣会战的目的在于毁灭江浙机场,使美军失去空军基地。国民党军未全力反击,且战且退,最后因美援华力度不大而放弃决战,保存力量。国际上中途岛海战成为了二战转折点。

  1943年,宋美龄回国,带回了美国政府的大批军援项目以及美国人民为中国抗战捐献的数以千万计的美元。

  鄂西会战历时月余,中国第六战区以十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五个师的进攻,凭借长江和山地的有利地形,守住了最后的石牌要塞阵地,并在转为追击时给予日军一定的打击。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军火工业达到举世罕见的生产能力。在美国本土的工厂中,平均每个月就有三艘航母下水。

  开罗会议,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之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召开德黑兰会议。

  美国人最大愿望是保持中中国的抗日战场,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中国人继续打下去。要中国和盟国捆绑在一起,必须有一个巨大利益给予中国,只能是让日本把过去侵吞中国的所有东西都吐出来交还中国,并把日本人再次抢劫中国的可能性完全杜绝。

  中国军队第57师死守的常德小城,后来被中国国内舆论普遍成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实事

  勒守住了而常德没守住。但是,常德守城战又是淞沪会战以来中国军队最为顽强的一次城池防御战,奉命守城的第57师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其不屈的精神与惨烈的牺牲令日军肝胆俱寒。

  豫中会战,日军达到了作战目的。国军溃不成军。战后,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均被撤职。两人罅隙极深,完全没有协同,并且横征暴敛,贪污腐败。河南百姓趁机攻击汤恩伯的部队。

  国民政府实行的战时经济体制,本是为了首先确保战争的需求,但这一体制很快便成为官僚资本中饱私囊的机遇。

  1943年,缅北反攻。1944年,中国远征军入缅。

  蒋介石和史迪威不可调和的矛盾,反射出来的军事、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在兵权问题、民主问题和共产党问题。

  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西南国际交通线完全打通,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苏美英首脑聚集在一起,实际上是为战后利益的分配,进行一次讨价还价的事先约定,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雅尔塔会议。开罗会议时,中国之所以被列入世界四大国之一,因为那时需要中国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生命来支撑对日作战,现在赢得战争的胜利已无悬念,当讨论战后利益分配时中国就被排除在外了。会议首秀按认同美英法苏中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面积只有美国纽约曼哈顿三分之一的硫磺岛,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大的一次作战,美军罕见的勇敢成了常见的美德。

  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到来的和平反而激化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情绪,美国总统已经从罗斯福变为杜鲁门。苏联和英美都互相之责对方违反了雅尔塔协定的某些条款,即将召开的旨在调整和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

  美国、德国、日本都在研制原子弹,开始时间赛跑。德国人研制原子弹失败主要原因是站在纳粹反面的德国人从中作梗。日本研制速度十分惊人,但致命瓶颈是资源匮乏的本土没有铀。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广岛和长崎的两枚原子弹彻底将日本的心理击垮。

  在中国的沦陷区,日本人应当向谁投降?国民政府与苏联达成了一份协定,即中苏友好同盟协定。以让外蒙古脱离中国版图独立为代价,换取苏联尊重中国东北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中国新疆的内部事务,同时不支持中国共产党。

  抗战结束,离不开国民政府军正面战场的拼杀和共产党武装的敌后抗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