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10篇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是一本由曹聚仁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一):告别浮夸抗战历史剧,透过文字,还原真实的抗战现场。

  现如今的抗战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已越来越浮夸,作为观众,不仅很难体会到那种热血沸腾的愤怒之感,很多镜头,已越来越偏离历史事实。不禁让人汗颜。

  还好,还有文字可供一阅。

  抗战期间曹聚仁跑遍中国各大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写下了这部惊世骇俗之作,无关党派,仅仅陈述中国历史这段血腥残酷的事实,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与文本意义的传记。

  其在抗战初期写给弟弟曹艺的诗中写道:“海水悠悠难化酒,书生有笔曰如刀;战地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可谓是真实的写照。

  40余万文字,字字千钧,留下了大量日本侵华罪证和中国人的抗战事迹。抗战是一场苦苦熬出来的胜利。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二):想想今后太平洋上正在酝酿中的恶局势,前途暗淡,不堪设想。

  我们中国,八年长期抗战的程途,是崎岖艰苦的。

  我们在抗战初期,也曾用血肉躯体来和敌人的飞机大炮相抗拒;也曾从肉搏中争取小胜,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也曾临到失败的边沿上,坚忍支持,兀立不屈;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所受敌人摧残、破毁的程度,远过于这次世界大战中任何国家。我们抵抗暴力,比任何国家都早;有一段时期,几乎被若干国家所出卖;又有一段时期,我们独力支持东亚战争的局面,替盟邦争取准备反攻的时机。可是战争结束了,胜利到来了,大家震于原子弹的威力,几乎忘记了我们千百万将士在战线上所付的代价,抹消了我们中国这次战争中所受的牺牲,甚至有人本于“民族自卑的心理”,竟否定了我们对于争取胜利的一切贡献,好似“胜利”的成因,全由于“原子弹”。于是以往讥笑“唯武器论”的人们,也承认武器的决定力量,复归于“清末坚甲利兵”的旧途了。

  在今日世界中,一个没有原子弹的国家和一个有原子弹的国家,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和一个有高度科学技术的国家,几乎无法抗衡并驾我们看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想想今后太平洋上正在酝酿中的恶局势,今后几十年中,前途暗淡,不堪设想。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三):和平很容易在它俨然在望以前便失去了

  记得汉勃洛曾经说过:“和平很容易在它俨然在望以前便失去了。战事延长得越久,失去和平的危险越严重。个人和国家将越来越烦躁,越来越愤恨,于是放弃正道的原则,采取以毒攻毒的诱惑性也将越发强烈。这是世界灾难的时期,是超乎人想象以上的个人痛苦和悲剧的时期,但也是极伟大和希望极重要的时期。问题只在于人们的心理,能否不被限于当前或最近将来的需要,而能着眼于有组织的国际生活的广泛的前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今日和明日都有他负的责任。除非我们认清,和平的努力与战争的努力对我们的国家同样的重要;除非我们了解,智慧的、心理和道德的斗争,将决定明日战争的结果;除非我们认识,为战争以及为和平的精神上的准备,必须成为各国领袖最高的职责,要不然,流血、流泪、流汗的每一种牺牲,结果都是一场空而已。”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四):历史转折点上的西安事变

  能如此公共地讲述抗战内幕的人,恐怕只有曹聚仁一个。

  “西安事变”,那出喜剧性的“政变”(也可说是“叛变”,也可说是“兵谏”),恰在那样的情势下结束了十年来的国共内乱,由分裂而后归于携手。蒋夫人宋美龄身与其事,于其回忆录中说:“余视此为决定我国命运最后一次革命正义之斗争。其情状之复杂,决非中国既往一般称兵作乱之叛变所可比拟,而其关于国际与外交者,尤有特殊之形势,倘处置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至其对于内者,则包含个人与全国各种复杂问题,且有最猛烈之爆烈性蓄积于其间。”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五):想想今后太平洋上正在酝酿中的恶局势,今后几十年中,前途暗淡,不堪设想。

  我们中国,八年长期抗战的程途,是崎岖艰苦的。

  我们在抗战初期,也曾用血肉躯体来和敌人的飞机大炮相抗拒;也曾从肉搏中争取小胜,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也曾临到失败的边沿上,坚忍支持,兀立不屈;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所受敌人摧残、破毁的程度,远过于这次世界大战中任何国家。我们抵抗暴力,比任何国家都早;有一段时期,几乎被若干国家所出卖;又有一段时期,我们独力支持东亚战争的局面,替盟邦争取准备反攻的时机。可是战争结束了,胜利到来了,大家震于原子弹的威力,几乎忘记了我们千百万将士在战线上所付的代价,抹消了我们中国这次战争中所受的牺牲,甚至有人本于“民族自卑的心理”,竟否定了我们对于争取胜利的一切贡献,好似“胜利”的成因,全由于“原子弹”。于是以往讥笑“唯武器论”的人们,也承认武器的决定力量,复归于“清末坚甲利兵”的旧途了。

  在今日世界中,一个没有原子弹的国家和一个有原子弹的国家,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和一个有高度科学技术的国家,几乎无法抗衡并驾。

  我们看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想想今后太平洋上正在酝酿中的恶局势,今后几十年中,前途暗淡,不堪设想。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读后感(六):记者眼中的历史,不一般

  热心于战争的人,不懂得战争。凡是经验过战争的恐怖,而仍爱战争者,简直就不是人类。

  东乡平八郎的这段话被曹聚仁作为这部抗战史的开篇,定下了本书的基调。

  听说曹聚仁的名字纯属偶然。当时,正在看《蒋经国传》,看了几个版本的,在评论中看到有人说曹聚仁的版本是最好的,后来买那本《蒋经国论》的同时买了这本抗战史,说实话,值。

  我说知道的记者写历史书的有几个,比如吴思,比如张宏杰。这类人写的历史,和历史学专家写的是明显不同的。历史专家侧重史实,对史料的出处非常的重视,而非历史专业人士写的书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曹聚仁这部抗战史就是这样。

  这部书分上下两册,目前刚看完第一册,本来不应该写评论的,不过有着触动,害怕看完第二本之后给忘记了,所以先写一点,全部看完后如果再有其他想法就再写一篇读后感。

  这部书从抗战之前开始分析,引论部分非常精彩。作者从日本的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发动中日战争几乎是必然的,而其结局也几乎是必然的。

  日本的自然资源不足,日本人好斗的性格,明治维新以后国力的增强,让日本膨胀,以亚洲的代言人为己任,希望征服中国,东南亚,南亚等一系列国家,达到抗衡欧美强国的目的。但是,它自身实力不足,人力资源不足,内部又有陆军、海军和文官政府相互掣肘,很难上演蛇吞象的戏码,并且,后来孤注一掷的与美国开战,更是加速了它的失败。所以,这确实是一场必然发生的战争,同时又是一个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这本书引论之后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抗战史,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整个脉络非常清晰。具体的每次战役其实很难记得住,很多中国和日本的将军名字都记不全,至于谁指挥哪路军队更是不可能记得住,但是,每次的战役发生的脉络很清晰,从卢沟桥到淞沪会战,到华北抗战,到山西抗战,到鲁南抗战,再到武汉会战,整个战局发展非常清楚,而且每个战役地理环境交代得很清楚,让人很容易理解进攻和防守的战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另外还有一点感想,蒋介石不愧是一代人杰,从战争一开始就看到了战争的关键点,而且意志坚定。我认为,他肯定知道淞沪会战的结局,但还是让中央军抛头颅洒热血,原因是他需要唤醒民众的抗战激情,显示抗战决心,把各个派系的军队凝成一股绳、共同抗战,最关键的还是让英美等国家看到中国并非不堪一击,最后终于坚持到各国的联合抗击法西斯的战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