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命运的内核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4 21: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精选10篇

  《命运内核》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9,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一):命运的内核书评

  故事发生二战期间的一块炎热的英属西非殖民地上,一位正直警察副专员经历了职场的失利,见证了他所管辖范围内的形形色色案例,在一个乌烟瘴气地方独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为了缓解和妻子矛盾,他不得不送妻子去南非度假,而为了送妻子去南非,他又不得不向叙利亚奸商借款,从此开始走向万劫不复深渊。斯考比是位正直的天主教徒他的妻子露易丝是个喜爱文学诗歌高级女人。对于斯考比来说,他对妻子露易丝的评定是“十五年的时光使人的面孔定了型,温顺随着阅历渐深而消退,他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然而,长年的婚姻,早逝的女儿,在殖民地的小社交团体中的“卑鄙恶毒势力”的氛围,再加上妻子对于他无法获得升迁耿耿于怀,使得二人的婚姻异常沉闷,由于天主教不能离婚,一切维持表面和谐。斯考比对婚姻的信念为,永远要对妻子充满责任感,以及要保持慈悲怜悯,最后逐渐走向堕落与内心崩溃。在妻子路易丝离开后的这段期间,斯考比见到一个从海难中九死一生年轻寡妇海伦,出于怜悯,两个人发生了婚外情。从此,他的人生从此转变,他夹在妻子、爱人上帝之间遭受良心谴责,对着两个他怜悯着的女人,都感到不可推卸的责任。

  良心的谴责、爱与怜悯与责任,违背了这些天主教信念,无法割舍情感不堪重负的斯考比终于自杀身亡。而自杀这件事,恰恰是最大的罪过,在天主教教义意味着自甘堕入地狱

  书中写道:比较起来,感情金钱更为危险,因为感情是没有固定价格的。一个惯于受贿的人在贿赂没有达到某一数字时还是可靠的,而感情却可能只因为一个名字、一张照片,甚至一阵使人有所缅怀的气味就在一个人的心里泛滥起来。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二):命运的意外

  “没有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没有这是本书《命运的内核》封面上的话,书中的主人公就像大多数中年妇男一样忧郁不得志,对上司下属也是不合群拒绝行贿,终日在炎热的殖民地,做着自以为是工作,规规矩矩的,脾气唯唯诺诺的,抱着某种怜悯的体贴对待自己的老婆,我想正是这些特点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因为自己的工作忙又在不同国家,所以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甚至知道的甚少,也由于通信系统混乱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亡了,说实话作为一个父亲读到这段时候,内心真是波澜不惊,17年古天乐的大片《贪狼》看完之后就是一种后怕的感觉,所以导致自己有很大的阴影

  当妻子面对这样的一个软弱丈夫时,也是相当失望,所以主人公警察副专员斯考比,为送妻子去南非度假,被迫向一名叙利亚奸商借债。在妻子离去之后,出于怜悯,他和从海难中生还的女子发展一段恋情。在商人威胁利诱,以及责任和信仰等情感的折磨下,最终导致斯考比一步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这一系列的事情终于像小溪汇入大海一样不紧不慢的发生在主人公的人生中,所以书中后半部分又像暴风骤雨一般激流而下,节奏快的就好像人的脉搏一样,同时打击人的心灵

  人生就像跑不出去的怪圈,终究一圈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其实还是起点,当时他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黑暗中,只身一人,周围只有嘈杂雨声,没有爱,也没有怜悯。 想要平静,除非世界里就剩下自己,不与任何人产生交集。可是那样的绝对环境,终究还是难以长久存在

  有人说格林是卫道士,我却不这么认为书也是作者表达另一个观点而以,不愧是21次诺贝尔提名的传奇大师,真的,有的时候他的书给我太多震撼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三):重温旧时的阅读快感

  2018年读的第一本书,选择了这本新版的《命运的内核》,初识它,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暌违它,也已是多年。这么多年,格林先生和傅惟慈先生一直在那里,在那里等我。

  翻开书,那多达80多个的详尽注释,也让我瞬间觉到多年前初读此书时的感觉。几十年前出的老书,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格调。那个时候,它们是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世界的一切的几乎唯一的媒介,是联通我们与遥远的远方的窄窄的桥梁。正因为那时候这种书的责任与功用如此巨大,当时的译者先生们才会以麒麟之才挥动手中之笔,为我们尽量传达原书作者心中所想,口中所言,笔下所写,以及弦外之音。力图让我们跨越文化隔阂障碍,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不做夜郎国之人。

  这本书的译者傅惟慈先生,就是这些令我们尊敬的先生之一。他的译笔如椽,用心良苦,自不用我多说,想必格林先生在天有灵,亦能含笑。

  格林先生是严肃通俗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大作家,他的严肃小说,一般都是很平淡的。这一点有些人不理解。有朋友喜欢跌宕起伏剧情,矛盾冲突的迭起,他们说:“艺术来源生活,要高于生活,怎么能比生活更加平淡呢,那还有什么看头?”殊不知,比生活更复杂刺激,是高于生活,比生活更平淡安然,也是高于生活。更何况,格林先生的平淡里,总是暗流涌动的。

  这本书,情节平淡如水,文笔顺滑如酥,但这种表象之下,总有什么东西能让你难受的窒息。这是格林先生的绝活,我读《恋情终结》也有这种感觉。也就是说,这是先生刻意为之。换句话说,在先生写书的当时,这种状态和感觉,是一个普遍现象,而据我观察,这种状态和感觉,在现下的时代,目前的中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说,格林先生的书到现在还是有相当的社会现实价值

  有朋友很不喜欢这本书,读的别扭,不痛快人物行为不好理解。我认为这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文化隔阂的问题。理解这本书的关键,是男主斯考比是个天主徒。所以我们读这本书,需要注意天主教的婚姻观与家庭观。举个小例子,在我国,我们可以以感情不和为由,随意离婚。但在天主教信仰下,离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婚姻是神圣的,你们的婚姻是在天主面前见证过的,所以无论如何,你们要把婚姻尽力的维持下去。

  我自己从始至终很喜欢这本书,而且我觉得格林和卡夫卡不一样。如果你跟卡夫卡不在一个频道上,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乐意读卡夫卡的,但是格林,只要你仔细去读他写的东西,你总会看出他的好来。

  由于格林先生特殊的笔法,读格林的书,需要耐心。译者傅惟慈先生是有耐心的,据说他每天最多译八百字,他的译稿是磨出来的。我们读他的译稿,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时间没有白费。而我们这些读书人是要学习他的精神的。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四):生命的选择

  《命运的内核》创作于1948年,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像《尤利西斯》《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能被称为20世纪有价值和经得起时间考验作品。格林通过对斯考比这一悲剧人物的描写,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

  斯考比在从海难中生还、只一息尚存小女孩病床前,领悟到:

  “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只要是人,就必须历尽生活的辛酸,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某件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三次的。”

  多年前斯考比的女儿去世时,他由于在非洲任职而未能在场。每次想到躲过了女儿去世的场景时,他就会感谢命运的仁慈。但现在,他还是亲身经历了一回。

  这种逃避后的再次经历,甚至要比他经历女儿去世更加残酷

  当他听到面前的小女孩呼喊“爸爸”时,他说:“我来了,亲爱的。别说话,我就在这儿。”他用手帕折成一只小兔子,让兔子的影子落在她的枕头上,说:“这是你的小兔,让它跟你一起睡觉吧。”

  一个人生而为人,需要经历多少件令人绝望事故,又要经历多少件事故后才会渴望逃避命运?但命运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有时你自以为逃避掉了,最后你匆忙忙跑到下一个地点时,才发现自己一头撞上了命运。

  《命运的内核》讲述的正是每个人类共通的悲剧,斯考比在西非塞拉利昂殖民地所经历的考验,也是当下我们所不能避免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等等。并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都要历经命运的考验,即使最完美无缺的人也无法在命运中全身而退。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五):命运不能承受之轻

  第一本读格林的书是恋情的终结,命运的内核是第二本,独具一格写作风格,都是悲剧的故事,至少在一部分眼里,至少在我的眼里。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英属西非殖民地,地方荒凉,平淡,无趣,正如刚开始的故事,正如主角的生活。生活可以无趣的什么地步?记得书中有一节描写威尔逊和他邻居进行蟑螂比赛,看谁打得蟑螂数量多!规定时间内制定了规则赛制还积分胜利,并每天以此为乐进行消遣。

  主角也是个无聊之人,在这当了十余年警察反而适应了这里的无趣,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就此打算平平淡淡过完余生。而他的妻子却不是,喜爱诗,喜欢与人交流向往挑战自由。虽然相爱但这不同的本质性格也许就造成了之后的分歧。主角虽然平庸却也有一颗正直的内心,作为一名忠实的教徒从不做一些违背内心的坏事。可是生活总是难免的,当你不得已尝试了一次,你会痛苦忏悔不已,可当第二次,第三次…或许你也会顺从…

  我最喜欢的段落大概是对主角背着妻子偷情的心理描写了。那种想断又断不了,纠结忏悔,两边都不想伤害却越陷越深。简直把一个人的内心细节描写到了极致!从未想到有人能把心理如此细致直观真实地用语言描写了出来。

  最后的最后,主角也不能说找回了自己善良的本质,只能说做到了自己认为最为妥善做法,尽量减少伤害别人,让自己来赎罪。可这对别人真的就是公平的吗?正如书的封语所说: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六):命运还是没法放过每个人

  斯考比在从海难中生还、只一息尚存的小女孩的病床前,领悟到: “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只要是人,就必须历尽生活的辛酸,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某件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三次的。” 多年前斯考比的女儿去世时,他由于在非洲任职而未能在场。每次想到躲过了女儿去世的场景时,他就会感谢命运的仁慈。但现在,他还是亲身经历了一回。 这种逃避后的再次经历,甚至要比他经历女儿去世更加残酷。 当他听到面前的小女孩呼喊“爸爸”时,他说:“我来了,亲爱的。别说话,我就在这儿。”他用手帕折成一只小兔子,让兔子的影子落在她的枕头上,说:“这是你的小兔,让它跟你一起睡觉吧。” 一个人生而为人,需要经历多少件令人绝望的事故,又要经历多少件事故后才会渴望逃避命运?但命运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有时你自以为逃避掉了,最后你匆忙忙跑到下一个地点时,才发现自己一头撞上了命运。 《命运的内核》讲述的正是每个人类共通的悲剧,斯考比在西非塞拉利昂殖民地所经历的考验,也是当下我们所不能避免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等等。并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都要历经命运的考验,即使最完美无缺的人也无法在命运中全身而退。 精神高尚者 斯考比无疑是一个精神高尚者,一个避世者,即使最后斯考比走上对天主的最大的背板,但我们仍可以说他虔诚正直得如同圣人。究其一生,他都试图在这个“卑鄙、恶毒、势力”的殖民地社会里获得自己的一片宁静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自我。而这,恰是斯考比的悲剧所在: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宁静。 小说一开始就向读者说明斯考比是怎样一个形象——对现实物欲很少的人: “别的人都是通过积累而建立‘家’这一概念的——新购置的一幅画、越来越多的书籍、一个形状奇特的镇纸、不记得在哪个休假日为了什么原因买的一个烟灰缸;斯考比却通过逐渐减少而建立起自己的家来。十五年前他刚刚在这里安身的时候,什物用品要比现在多得多。” 身为当地警察署副专员的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事实:现任专员即将退休,但包括斯考比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能接任。因为他: “在树敌方面有惊人本领,就同正直的阿里斯蒂德(雅典政治家,以公正闻名)一模一样。” 当不当专员,斯考比并不在意,但对他的妻子来说却是一个灾难。因为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妻子提出前往南非度假。但斯考比又面临一个难题:筹不出船票钱。 出于正直,斯考比可以不接受受贿。但出于对妻子、甚至是他人的责任和怜悯(这种责任和怜悯常常还会激化升为爱情),让妻子和他人幸福、快乐成了他的不可推卸的义务。 因此,尽管斯考比与妻子早已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但他还是不得不作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向当地的奸商尤塞夫借了200英镑。 斯考比单方面地只想把这当作纯粹的个人借贷,却还是不可避免地一次次被尤塞夫利用。 受感情腐蚀而堕落 另一方面对于爱情和婚姻,斯考比曾以为: “爱同相互了解是有关系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没有谁能够了解另外一个人。爱本是一种想了解别人的愿望,只是因为不断失败,这种愿望很快就死亡了,爱或者也随着死去,或者变成了痛苦的情谊,变成忠贞、怜悯……” 但当他与海伦发生恋情之后,他一直恪守的忠贞也没有了。 斯考比的原则一次次被打破,他离自己渴望的宁静也越来越远。 他一直想躲避的命运中的那些不堪和苟且,最终还是一个没能躲掉。尤其是当由于自己的懦弱的猜疑,导致陪伴自己多年的佣人阿里死于非命时,这种内心的折磨最终压垮了他。 小说的最后, 命运像是对斯考比开了一个玩笑。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七):世间安得两全法

  quot;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只要是人,就必须历尽生活的辛酸,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某件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三次的。"

  可是为何命运总爱如此将人捉弄?

  命运的内核,我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源自格雷厄姆·格林自己原本取名的意思。而这《命运的内核》的书名,配上这悲凉到让人无可奈何和茫然无措的故事,好似一击闷棍,闷闷的让人心酸不止。

  二战时某一西海岸的非洲国家,一个善良虔诚的中年警察——英属西非殖民地副专员斯考比,为了筹到一笔让妻子去另一处定居所需要的船票花费,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向一名叙利亚奸商借债。可当妻子外出时,他出于怜悯与从海难中生还的女子发展出一段情感。

  于是,焦灼不安,左右为难的困顿处境将原本平静安然、笃信上帝的警察慢慢推上了背叛信仰之路,甚至最终选择了最大的背叛——自杀。他不愿意伤害任何人,却又伤害了很多人,而伤的最深的便是他自己。

  格雷厄姆.格林总是一贯的以质朴而深邃的语境,将洞悉人类最混沌不清的自欺的深刻入骨又清晰到令人绝望的思想诠释。

  诚实、忠诚,斯考比是一个精神高尚者,一个避世者,哪怕最后斯考比自杀,走上对天主的最大的背板,但仍可以说他虔诚正直得如同圣人。究其一生,他都试图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自我,可最后在这潘神的迷宫里,他失去了方向,命运的真相,也许好这个世界跟本就没有宁静。

  格雷厄姆.格林用他的笔,写就了这命运的内核,生而为人,便无时无刻不在命运中。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八):思想决定命运

  思想决定命运

  ----《生命的内核》书评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对他人负有责任”,可以说是斯考比的思维习惯,只要跟他有较深的关系的人,斯考比都觉得对他(她)负有责任, 而这份责任感,就像一把枷锁,锁定了他的命运。

  当这份责任感与内心真正的自我产生无法缓决的矛盾时,悲剧就无法避免。直到斯考比结束生命,责任感的枷锁依然不能打开。如果没有这份责任感,斯考比是不是可以活的轻松一些?

  斯考比的生活无奈又沉闷,一个正直的人无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责任感的思想外衣下充斥着虚伪的行为,虚伪的行为下如何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为了不再爱妻子,为了不能爱的情人,为了不怎么坚定的信仰,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一些自己本不愿做的事情,独自承受内心的压力,撕裂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是不是责任感强烈的人都会为了身边的人和事失去真正的自我?在无奈的命运之神面前我们该如何使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保持一致?是什么样的无奈和压力,让我们放弃自我随波逐流最终逃避现实?是谁掌握着命运的内核控制着芸芸众生,使得斯考比连死都要伪装?

  在斯考比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的行为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迂腐,但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依然有跟他一样的无奈和压抑: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爱自己喜欢的人,信仰宗教只是出于自私的愿望,却没人关心宗教的普世价值。

  格林的文字入木三分,深入每一个毛细血孔,充满了智慧和真知灼见。来读读格林的文字吧,一起探索什么是命运的内核。

  2018年1月19日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九):命运不在上帝手里,在于自己的选择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命运的内核》这个书名的时候,还以为是什么哲学方面的书,感觉它又抽象又直白。等阅读完全书,发现最初的感觉并没有偏差很多,虽然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什么枯燥的哲学论,但关于命运的讨论本身就很有哲学色彩,而命运又是抽象的,可不是又抽象又直白嘛。

  扯远了,说回正题,格林厄姆的作品,真的是每每让人惊叹,他的观察力和敏感度,总是那么的细致入微,虽然作为中国的无神论读者对基督教的教义实在是无法产生共鸣(就算不是无神论也是知道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多一些),但是刨除宗教问题,他对于角色的描写和探究,却无法让人不动容。

  谁人生来就会为恶?谁人又不祈求美满安乐?从上帝视角出发的读者,眼看着斯考比一边挣扎一边沉沦,一边倔强又一边放弃,尽管经历的事情是不同的,但是那种无能为力、左右为难,却真的可以感同身受。身为基督徒,却犯了所有教义禁止的罪,维持了一辈子的公正严谨,最终倒在最后一步,晚节不保。到底什么是命运呢?命运到底由谁操控呢?是不是在上帝的眼中,众生也分三六九等,卑微的人永远无法翻身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上帝什么的,哪能管得过来这人间种种,所有的下一步,往左还是往右,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而已。

  斯考比走错了,但是他可恨吗?至少我不恨他,我像他怜悯别人那样怜悯他,他所有的悲苦和隐忍,我都看在眼里,我替他难过。但是他自己可能并不难过,虽然他总是隐忍,虽然他总是忧虑,虽然他也有煎熬的时候,但是他并不难过。他爱上帝胜过爱任何人,他赋予自己神圣的责任,所以他公正、他负责、他怜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爱着的上帝,尽管他越是如此,越是陷入了重重矛盾。我无法理解他爱上帝的心情,但是却和他矛盾的心情产生了共鸣,因为人总是要面临选择,面对纠结的不是吗?于是他越爱上帝,就越是要去怜悯众生,越是怜悯众生,就越是要违背教义,爱与背叛,本就是命运的双生子。

  是爱,还是背叛,这都是斯考比自己的选择,和上帝无关,对吧?

  《命运的内核》读后感(十):评《命运的内核》

  《命运的内核》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格雷厄姆格林的著作,格雷厄姆一生写了近30部小说,五本短篇集,七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文学论文随笔,他对自己作品基调的评论为“恶在人间畅通无阻,而善却不能在世间漫步”。这句话让我一度不敢打开这本小说来阅读。但我却又一向对英国作家很有好感。喜欢他们的叙事风格和对细节的把握,读完这次格雷厄姆的《命运的内核》更加加深了我的这种想法。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也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二战期间,英国在西非海岸殖民地上,警察署副专员斯考比同妻子一起在这片湿溽的土地,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妻子的各种不满足,这种疑神疑鬼,整天在她的耳边各种神神叨叨说个不停。为了满足妻子的虚荣心,或者说为了他妻子远远的送走,图个自己暂时的清静。斯考比伪心的向一个叙利亚商人接待了一笔款项,送妻子去南非度假。其实在他借贷的同时,他就知道这笔钱是他还不起的。但他并不知道这一笔钱将会改变的是四个人的命运。 很多人评论说,斯考比对妻子的爱,是出于对她的怜悯。对于那个在海上沉船后漂流了40天,从九死一生逃出来的年轻女子的爱情也依旧如是。但怜悯是爱情吗?我感觉斯考比是不爱任何人的。他最后走向自杀的绝境,也并不是因为有怎样的负罪,或者是有怎样的责任感。相反因为他心中没有任何爱,所以生无可恋。 看似像是被一笔巨债而逼得一步步走投无路。我感觉更多的是逐步的对自己的绝望。对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那种绝望,迫使斯考比选择主动离开这个世界。 通读完全书,令我真正折服的是格雷厄姆的金句。 “生活中很多事都是把不愉快推延到下一次,拖延从不会使人受到任何损失。斯考比的一种模模糊糊的想法是,如果尽量把事情往后推,也许死亡最终会把一切都从你的手中承接过去。” “对于美丽的、娴雅的、聪明的人,斯考比认为自己并不承担任何义务。这些人自己可以闯出一条生活道路来。只有这种没有人为之倾心的脸,这种谁也不肯偷眼斜睨的脸,这种不久就要习惯于呵斥和冷漠的脸,才需要他的真诚扶助。“怜悯”和“爱情”两个词人们一向用得不够严谨,很少有人对这种可怕的、混淆不清的感情能够体验得那么清楚。” “在人同人的关系中,仁慈和谎言抵得过一千句实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