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1世纪资本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1世纪资本论》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1世纪资本论》的读后感10篇

  《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由[法]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經濟學著作,尤其是一部近700頁的磚頭,能爬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網絡書店的暢銷榜,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法國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wenty-first Century)就在過去兩個月來成為這樣一個新寵。

  這部被稱為“新資本論”的專著有此幸運,當然與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為首的一批西方左派“伯樂”(唯恐趕不上列車般)的熱烈推崇有直接關係。克魯格曼本人就連續寫了四篇文章,稱該書為十年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那麼該書到底在哪裡刺激了左派的神經,讓他們如此興奮?

  十八、十九世紀,在資本主義起步階段,由于礦山、機械、鐵路、火車等重工業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一個所謂原始資本積累時代,產生了一些巨富(所謂鍍金時代),帶來了貧富的巨大差別。文化界相應而生的,不僅是巴爾扎克、雨果、狄更斯等作家展示窮人悲慘命運的小說,更重要的是,人所共知,產生了馬克思的《資本論》。

  左派分魚,右派釣魚

  大家知道,左右派不同的關鍵在于:左派關注如何“分配”財富,右派關注如何“創造”財富。換句話說,左派關注如何“分”魚,右派關注如何“釣”魚。左派的理由是:必須平均分配財富,社會才有公義。右派的理由是:1,不創造出財富,拿什麼去分?2,把勤奮智能者的錢,強行用稅收方式分給懶惰者是不道德的。

  這本“新資本論”一如左派慣例地盯著如何“均貧富”的問題,而不是關心創造財富。它被稱為“新”當然只是換了新裝的《資本論》。作者聲稱他沒有看過資本論,但卻被有心的美國經濟學教授指出有70處引述馬克思。“新資本論”不只是老生常談地強調1%的富人擁有全球近一半的財富是多麼的不合理,而是把焦距集中在新一輪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巨富:像比爾.盖茨這類科技暴發戶、對沖基金經理、高收入的大公司總裁等那些可能只占0.1% 的人。

  皮克迪宣稱他並不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只是指出這個制度裡的不合理(但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沒直接說反資本主義,但是告訴你資本主義有多“罪惡”)。

  喬布斯的貢獻無可估量

  回應“新資本論”的問題起碼有兩個層次:一是怎麼判斷“合理/不合理”?二是如果有不合理,什麼才是“道德、可行”的解決辦法?

  首先怎麼判斷收入是否合理。像盖茨、喬布斯這類巨富,他們擁有的財富是一個人幾輩子、幾百輩子也花不完的。但是,他們的創造是多麼巨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這還用說嗎?這個價值可以計算得出來嗎?事實是:他們的貢獻無可估量,但他們的財富卻可以估量。

  人們最不忿的是對投資公司那些基金經理,及大公司CEO等。基金經理們是無論基金賺錢虧錢,他們都照樣抽成。CEO們則無論公司盈損,他們都年薪百萬千萬,還有豐厚紅利;如果他們和員工的能力差別是10,那他們的薪水/獎金/紅利的差別可能是100、1000。那麼這個收入差別是靠什麼來決定的?

  事實上,收入差別是否合理幾乎沒有尺度去衡量(人和人之間能力或努力的差別,經常就是那麼一寸,但趕不上的人,就像距離千山萬水那麼遙遠地永遠趕不上,這裡排除其它不正當因素),我們就算收入上的巨大差異是不合理、不公平的。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權力交給誰?“資本論”當然是要交給政府,它號召要用遺產稅、財富稅這個武器,消滅財富的不平等——對收入50萬美元以上者收80%的懲罰稅,然后還要對富人再全球徵稅。

  偽善左派要權力

  皮克迪教授說他不反對私有財產,但如此做法不就是要逐步剝奪私有財產嗎?剝奪財產就是剝奪權利,剝奪權利就是剝奪自由——這是一條清晰明確的通向奴役制的道路,哈耶克早已寫得清清楚楚,但馬克思的繼承人怎麼可能去看哈耶克。

  政府的gong能,應該僅限于“阻止壞事”——軍隊(保護國民不受外敵侵略)、警察(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和法庭(調節糾紛),而不應去“做好事”。壞事有限,政府就有限。而好事無窮,政府就可以無限擴大——今天是食品卷、免費教育,明天是免費養孩子、免費醫療,后天就是免費營養品、免費度假,免費看球,免費聽歌……富人有享受的權利,窮人憑什麼沒有?政府越給,窮人拿的越仗義。世界上永遠有相對意義上的窮人,今天的窮人標準是有一萬塊錢,一百年后窮人的標準可能是“只有”一百萬。永遠沒完,于是政府就永遠擴大。到最后就是大家一起“共享”共產地獄。

  全球徵稅是烏托邦

  “新資本論”作者說他並不是要擴大政府,與此同時他卻要求政府承擔教育、醫療等等社會福利gong能。不擴大政府,擴大稅收,怎麼增加這些項目?拋開他的意識形態,就憑如此隨便的論調怎麼叫學問?再比如,他那個全球徵稅的建議,不僅那些歌頌他的左派們都認為完全沒有實施的可能性,連他自己也認為是烏托邦。既然是烏托邦,為什麼要提出呢?這就是典型的左派虛偽——只管提出美麗願景,表示我多麼站道德高地,多麼正義無比。至于能否行得通,那就不管了。

  政經分離才是正道

  這的確是相當嚴重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恰恰彰顯了政府和經濟密切聯係之惡。明摆著,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越大,官商結合的傾向越嚴重,不合法謀暴利的人就越多。真正的解決辦法,只有大幅縮減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最后徹底和經濟脫鉤——政經分離。當政府不再和經濟活動有關係,那麼商人就沒有可能通過政治權力來謀求經濟利益。沒有了“批文”,就沒有了通過批文而發橫財的機會。

  目前政府瘦身都非常艱難,政經分離當然更難,但卻絕不是烏托邦。政治和宗教的分離經歷了二千年漫長的歷史,終于在所有西方民主國家都得以實現。政經分離,看似比政教分離更困難,但只要它是正確的、符合人類生存發展天性的,就一定有實現的可能。

  這本“新資本論”提出的所謂“世襲資本主義”時代,更是故作驚人之語。即使有那麼一個世襲財富階層,也完全沒有什麼可怕。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惡,從來都不是富人製造的,而是政府。民間的仇富心態更絕不像這個皮大教授渲染的那麼嚴重。我們看即使在中國那個致富機會極端不平等的現狀下,民眾的仇富心態都不那麼嚴重,而在致富機會遠比其它國家平等的美國,仇富心態就更低。

  事實上,普通民眾從來都不那麼仇富。是“新資本論”作者這類的左派知識分子在一路煽動仇富心態,他們才是要造資本主義反的真正禍根。

  今天,在資本主義大潮正以無可阻擋之勢在全球蔓延的時候,一個上述那種西方左派睜眼瞎,法國的大學教授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也譯皮凱提)所著的《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被稱為“新資本論”)問世,立刻被他的左盲同行像在汪洋大海中抓住一根稻草似地熱捧。因為這本書用新的數據,再次把全球貧富不均、要向富人擴大收稅的“左聲”彈出了“新調”。

  當今最勤奮筆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連續寫了四篇文章歌頌這本新資本論。這位當今凱恩斯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被統計在他的文章中引用馬克思語錄最多,難怪如此熱捧他的反資本主義小師弟。

  除這位目前最有名的馬克思大弟子之外,從美國的《紐約時報》,到英國的《衛報》,再到法國的《解放報》等等左媒,對這“新資本論”,簡直像世界杯足球賽場上的啦啦隊那樣狂熱——終于有了一個踢資本主義一腳的“球星”呵!

  如此陣勢下,這書立馬登上亞馬遜網絡書店和《紐約時報》暢銷榜。台海兩岸媒體當然也是一如既往地最愛跟著西方左盲們嚷嚷(否則不就“沒文化”了麼),于是這“新資本論”還沒變成漢字,就成了華文世界頗有點名氣的小紅星了。

  遇到“三斯”應該三思

  如何看待這本書,取決于你在哪個框架下,或者說,左派右派,你屬于哪個陣營。

  如果你贊成馬克思(共產主義)、凱恩斯(政府控制經濟)、羅爾斯(John Rawls,均貧富)這“三斯”的社會主義理論,那你就會贊同皮克迪的《21世紀資本論》,因為他們的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強調“平等”,想通過政府(公權力)重新分配社會財富(高稅收,高福利,大政府等)。

  如果你贊成洛克(個人自由)、哈耶克(市場經濟)、諾奇克(Robert Nozick,權利大于善)這“三克”的個人主義理論,你就會強烈反對這個“新資本論”。因為“三克”強調的是“自由”,要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個人權利,認為“自由的價值高于平等”。

  道理很簡單,只有在自由下,才能獲得相對的平等。人的智商(能力、機會等)差異很大,這世界怎麼可能有絕對的平等。最高喊平等的共產社會,權力高度集中,實行計劃經濟,結果不僅閹割了生產力,導致整個社會赤貧,同時製造了政治特權階級,把所有公民變成奴隸,成為最不公平、最殘酷的社會。

  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認為資本帶來利潤,利潤代表剝削,由此推論資本主義是不平等的、罪惡的。但他無視的是,沒有利潤,就不會有人去發明創造。取消了利潤,就等于取消了產品(動機)、取消了市場。最后大家一起受窮。

  投資高回報是經濟之軸

  今天這本“新資本論”洋洋灑灑七百頁,也是全篇圍繞著“平等”,集中論述了一個理論: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投資回報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導致財富更加集中化,也就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社會嚴重貧富不均。

  “投資回報率超過經濟增長率”是事實,這不僅沒有錯,而恰恰是刺激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只有回報率超過靠自己勞動掙的錢,人們才會去投資;而工廠得到大家投資(集資)的錢,才更能發展(包括僱更多的人),于是繁榮起來,大家人人獲益。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新資本論”的作者刻意(故意)只強調富人投資,回報巨大,于是加倍地富。但他回避的是,並不只有富人可以投資,而是人人都可以投資。哪怕你只掙一百塊錢,也可以省下50塊去投資,賺回五百塊,五千塊。美國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投資。任何人願意去學習、去研究,願意冒風險,都可以去賺那個超過自己薪水的投資回報。這才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機會。

  兩年前美國公佈的最富有400人,全部是靠投資發財,無一人是靠薪水。這當然導致貧富差距,但這是最公平的差距,因為投資者投入了智慧,投入了心血。你想今天花兩小時看NBA,明天徹夜看世界足球杯,后天就成巴菲特了,那就做夢吧。

  懲罰勤奮 獎勵懶惰

  你說這世界就是不平等,張三他爹給他留下一百萬,他拿去又投房地產,又投什麼蘋果、古狗的,結果幾年一眨眼,他變千萬富翁了。可我是單身母親養大,連爹都沒有過。我做公務員年薪五萬,除了養活老婆孩子加老母,勒褲帶一年能剩一萬存銀行就不錯了,結果我到死也沒有一百萬,怎麼可能在財富上跟張三平起平坐?這實在太不平等了。所以張三他爹死的時候,國家就應該把張三爹的錢大部分都收回來(遺產稅),重新分配。這樣我們這些沒爹的孩子才可以跟張三平等,這樣做才是一個有公義的社會。

  這話好像正確無比,這正是“新資本論”的核心理論。真的,經濟學實際上一點都不難,那本英文近700頁的磚頭,就是用一大堆數字,證明你上面那頓抱怨(所以你稍微動一點腦,也成一個經濟學家了),然后皮克迪教授就按照你的意思,指明了讓全球變成公義社會的道路:對那些巨富們,除了在本國納稅以外,還應在全球再徵稅。而且,對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人,應該再收80%的處罰稅。也就是說,高收入有罪,必須罰款。

  我們就算他那“全球徵稅”的天方夜譚可以實施,就該對那個腦筋超智的張三懲罰一下。于是張三死的時候,那一千萬自己花掉一百萬,被罰了八百萬,剩下的又被全球稽查隊給搜了去。結果呢,他兒子得到的遺產,就跟你兒子的差不多了。終于人人平等啦,你兒子很高興。張三的兒子一看,我老子每天像打仗一樣緊張地奮鬥了一輩子,既不能吃兩輩子的飯,更不能活兩輩子的命,連給他兒子留點奮鬥的資本都不行,而且勤奮努力是要遭罰的,所以我這輩子可不那麼傻了。于是吆喝著你兒子,哥倆一起天天徹夜看世界杯去了。結果你兒子這輩就大家平等地喝西北風了。

  如果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人都沒有法國那皮大教授那麼聰明,也磨磨蹭蹭建不起什麼全球稽查隊,于是全世界的人們還按照目前這種法子活著。你一看沒辦法,只有靠自己拼命努力,才能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張三,于是你努力學習鑽研,然后信心十足地把銀行那一萬塊拿出去投資,幾年后,一萬變三萬,三萬變十萬。張三看你聰明,約你合伙投資,幾年一眨眼,你還沒老,也成百萬富翁了,把兒子送進私立好學校。成就的自豪感讓你享受幸福晚年。你兒子看老子白手起家照樣發達,于是再接再厲。幾年后,你兒子跟張三的兒子一起開自己的遊艇去歐洲旅遊了。

  與此同時,李四更牛,從他爹那兒繼承了兩百萬,可就是好吃懶做又炫耀,結果不到幾年,把家底揮霍個精光。當你挑燈努力終成百萬富翁的時候,他跟你赤條條來人間時一樣無產了。此時,法國皮大教授舉著“新資本論”來了,必須把你那一百萬分給李四和他兒子五十萬,這樣才平等,這樣的社會才真正有公義。

  左派要主宰他人命運

  左派經濟學家比較“深刻”,專能站在高尚無比的道德燈塔上,洋洋灑灑地寫人類無法實現(一嘗試就下地獄)的理論。上面那種農民式的大白話,不是我的發明,是我從“淺薄”的右派經濟學家那裡學來的。由于實在是太淺,卻哪兒實踐哪兒發達,所以我只是隨便翻翻他們的書,就時不時很認真地相信自己是經濟學家了。

  其實你比我更聰明,你是去隨便翻翻這“深刻”的西方左盲經濟學家的巨著,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多麼了不起的經濟學家,你從爺爺那裡聽來的大白話,遠比這西方一流的主流經濟學理論更“中用”。

  這本“新資本論”典型地展示了西方左派的最可惡之處,那就是:真正解決貧窮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絕不是他們的真正目標(那個全球資本徵稅的辦法,不是睜眼胡說嗎),他們的真正目標是“權力”——通過張揚“我是好人,我是同情窮人的人,我是站在道德高地的救世主”來撩撥大眾那永遠感性超過理性的神經,結果就是,左派進白宮,左派掌控媒體,左派享受主宰他人命運的權力!

  如果沒有前車之鑒,這一切尚可理解,盡管它逆人的天性,逆生物生存的自然,逆人的生活常識。但在有了如此慘痛的前車之鑑,在共產主義的倖存者不僅還沒死光,北韓還在繼續製造的情況下,西方左瘋們就又搬出馬克思的魔鬼理論,實在是不可饒恕之惡。

  《資本論》作者馬克思如果今天復活,可能沒什麼人熱捧,因為他的反資本主義理論和階級鬥爭學說,早被證明是錯的,並帶來災難性后果。可是一本名為《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新資本論”最近問世,卻在西方被熱捧,居然登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網絡書店的暢銷榜。

  該書作者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是法國經濟學家。一本700頁的學術磚頭能登上暢銷榜,又被媒體報道、學界爭議,比較罕見。

  所謂學界爭論,當然是涇渭分明的。右派斥這本書仍是馬克思那一套;而左派則贊美這本書揭露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貧富不均。

  雖然作者否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卻承認,他延續的是“馬克思開創的傳統”,連書名都連結《資本論》。從卡爾.馬克思到托馬斯.皮克迪,從書的內容和相關評論來看,這兩馬起碼有五點相像:

  第一,都渲染資本主義貧富不均。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篇論的是資本,認為資本帶來利潤,利潤代表剝削,由此推論資本主義是罪惡的。

  皮克迪的《21世紀資本論》則找到新支點,強調當今社會“投資回報率高于薪酬”,導致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同樣推論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

  馬克思譴責“利潤”當然違背最基本常識。如果沒有利潤,或不考慮利潤,誰還會建廠經商?哪還有市場和經濟發展?恩格斯又從哪裡得到錢資助馬克思呢?

  皮克迪批評“投資回報率高過薪酬”導致貧富差距更大,同樣是不顧最基本常識。投資的回報當然會高于薪酬。可這有什麼錯呢!如果它拉開貧富差距,那這種“拉開”不僅是正常的,更是應該的。投資不僅是投入金錢,更是投入智慧學識。投資能賺錢,投資同樣會有風險。關鍵是“投資機會”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研究股市,成為“巴菲特第二”!

  三億人口的美國,現已超過一半家庭投資股票,說明投資回報率高,是無數人看到,並樂意投入的。皮克迪拿這個渲染貧富不均,跟馬克思拿“利潤”說事一樣,都意在攻擊資本主義。所以美國網刊《The Week》專欄作家庫珀(Ryan Cooper)把皮克迪的理論稱為“軟性馬克思主義”(The soft Marxism)。

  第二,都提出烏托邦式解決方案。

  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的貧富不均,提出共產主義方案:取締私有財產,消滅私有制,建立沒有貧富差別的共產社會。但這烏托邦災難已人所共知。

  皮克迪針對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也提出烏托邦方案:全球增稅。由于今天經濟全球化(人們可跨國經商買股票等),皮克迪呼吁組成國際機構,全球追繳富人的稅。標准是50萬美元以上就要征收80%的資本稅!且不說這種公開搶劫個人財富是多麼野蠻,只是這個全球性收稅,怎麼能行得通?連作者本人也承認這是烏托邦。

  第三,都醉翁之意不在酒。

  馬克思寫《資本論》為的不是學術,而是要建構一種意識形態,推動全球共產革命。英國當代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在抨擊西方左派的名著《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中設有“馬克思”專章,題目就是“馬克思:批上科學外衣的詩人革命家”,指出馬克思本意不在經濟和科學,他寫的是“不懂資本主義的《資本論》”,目的要把“共產主義幽靈”徘徊到世界。

  今天皮克迪寫《21世紀資本論》也不是全然做學問,他也是活動家,要煽動仇富、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紐約時報》報道說,皮克迪跟奧巴馬團隊很熟,他不僅做客白宮,還奔走于MSNBC和NPR(都是左派媒體)之間。奧巴馬政府的均貧富調子的聯邦預算報告,就引用皮克迪的數據和理論。

  今年42歲的皮克迪出自左派家庭,他父母曾參加巴黎學生要模仿中國紅衛兵的1968年法國“紅五月造反運動”。在《21世紀資本論》出版前,皮克迪就是政治活動家,曾出任法國最左政黨總統候選人的顧問。《紐約時報》報道說,2012年法國大選前,皮克迪起草了聯署書,跟42名同道學者呼吁支持左翼總統候選人奧朗德。

  馬克思被視為共產主義“造反有理”的濫觴。皮克迪則被稱為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精神領袖。皮克迪曾對媒體說,華爾街“占領有理”,因資本主義運作不良。從“造反有理”到“占領有理”,他們都有明確的反資本主義的一致性。

  所以“紐約基金”(New York Fund)經理舒茨曼(Daniel Shuchma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皮克迪是21世紀復活的馬克思”中說,《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匪夷所思的意識形態冗長說教超過了經濟分析研究”,並建議這位法國教授應該去讀奧維爾的《動物農場》和庫斯勒的《中午的黑暗》。那意思是,去了解共產主義帶來怎樣的災難。

  第四,數據資料上都有虛假。

  由于“主題先行”、意識形態掛帥,自然在資料數據上,有目的大于真實的傾向。馬克思的《資本論》已被證明,很多數據是虛假的。當年就有兩名劍橋學者發表報告,指出馬克思在使用數據上“有一種近乎犯罪的魯莽”,只是在《資本論》關鍵的第八章,就“犯了四項造假之罪”。在上述《知識分子》中,保羅.約翰遜更是嚴厲譴責馬克思在使用數據上“帶有偏見地扭曲和明顯的不誠實……編起謊來膽大妄為”,“不只是《資本論》,還包括馬克思的所有著作,都表現出對真相的藐視,有時可是說是輕蔑。”

  今天這部《21世紀資本論》也同樣存在數據不實問題。英國中央銀行前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就指出,“這本書的關鍵弱點在于,精心組裝的數據並不能支持皮克迪關于資本主義本質的言辭。”

  英國《金融時報》兩名經濟編輯(Chris Giles和Ferdinando Giugliano)合寫了一篇調查報道,指出皮克迪的數據有四大類問題(不是四個!),包括來源混亂,張冠李戴,計算錯誤,不給出處等。該調查報道認為:“這些有缺陷的數據為皮克迪的結論提供了虛假支持”。

  皮克迪對此的回應模棱兩可,說他將來會“完善”(數據)。但強調這不會影響他的書的結論。但原始數據有問題,怎麼能不影響立論呢?

  第五,都是言行不一的偽善。

  馬克思著書立說,一生譴責資本主義剝削,可他自己卻一直剝削親朋好友。據《知識分子》一書,馬克思總是糾纏父母要錢。“馬克思因金錢跟家人的爭吵使父親晚年抑郁而終”。他父親死前在信中還抱怨馬克思不關心家人,只是要錢。后來馬克思又糾纏母親要錢,氣得“母親跟他斷絕一切關系。她痛苦地希望‘馬克思能攢點資本,而不是只會寫關于資本的文章’”。

  馬克思常年剝削恩格斯更是公開的秘密。他幾乎終生被這位商人戰友養活(恩格斯收入的一半給了馬克思)。保羅.約翰遜在《知識分子》中說,“兩人之間完全是馬克思這邊在剝削的不對等關系”。但最慘的是琳蘅,她22歲到馬克思家做保姆,一直做到67歲去世,45年間從沒得到一分錢薪酬。保羅.約翰遜感嘆說,馬克思批判資本家剝削工人,但那只屬于薪酬不足,可他家裡的佣人則分文皆無。馬克思連一分錢薪酬都不付,可謂世上最黑心的雇主。更甚的是,馬克思還偷偷占有了這個女佣,生出私生子。為掩盖醜聞,馬克思說孩子是恩格斯的,但恩格斯臨死時說出真相。

  (關于馬克思的醜聞細節,可阅讀該書的台灣譯本《所謂的知識分子》。中國江蘇出版社翻譯出版該書時,把馬克思這章全部刪除。沒看過英文原書的中國讀者,根本不知道該書有馬克思這一章。而且該譯本還把書中不符合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字眼進行了刪削,同樣沒做任何說明。該譯本主編、南京大學教授楊正潤在前言中大談知識分子的誠實正直,卻只字不提那麼重要一章的刪節,哪怕婉轉的表達、歉意都沒有。)

  《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克迪也有馬克思隔代遺傳的言行不一。他呼吁平等,強調人權,可他卻家暴,毆打同居女友。當地警察局記錄,這個女友曾報案,在警局呆到下半夜,並在醫院驗傷。皮克迪的這位前女友可不是什麼女佣,她(奧蕾麗•費利佩蒂)是現任法國文化和新聞部部長。當年打她的男友現在出了大名,但這位前女友還是不原諒。費利佩蒂的發言人說,皮克迪承認曾家暴並因此被捕,但費利佩蒂沒有繼續起訴,因為不想她的幼女由此身心受傷。只好自己忍了。

  但這樣的馬克思傳人,卻受到西方,主要是美國左派的熱捧。左派媒體旗艦《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格曼就寫過多篇文章,稱皮克迪的書今后十年都重要。耶魯大學教授哈克(Jacob Hacker)和加大伯克萊教授皮爾遜(Paul Pierson)不約而同,甚至把皮克迪捧為“當代的托克維爾”,說1831年法國人托克維爾寫出《論美國的民主》,指出我們的優點,當今法國學者皮克迪寫出美國的弊端。但這兩名美國教授可能根本沒有看懂,托克維爾在書中恰恰是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來協助貧窮人口的主張”,等于強調市場,而反對今天皮克迪推崇的、由政府(高稅收)來達到平等的手段。

  照現在西方左派的熱捧勁頭,《21世紀資本論》很可能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推波助瀾,左傾的瑞典評委們大概很樂意給馬克思的隔代傳人帶上桂冠。

  在右派對皮克迪的批評中,以我有限阅讀看到的比較有力度的文章,是法國知名經濟學家、保守派學者索爾孟(Guy Sorman,也譯索爾曼)寫的題為“美國左派和皮克迪的荒唐熱戀”(The Irony of the American Left’s Love Affair with Thomas Piketty)一文。索爾孟介紹說,皮克迪的書在法國及歐洲的反響都不大,因高稅收已使德國、法國、西班牙等資金外流,皮克迪此刻提倡重稅,連歐洲的左派政府都難有熱情。但該書在哈佛出了英文版,卻被美國左派熱捧起來。

  為什麼美國左派熱捧這本書?因資本主義在全球橫掃般的勝利,讓向往社會主義的左派們有一種絕望感。奧巴馬的支持者們想利用這本書大造聲勢,起碼在輿論上扳回一局。

  作為法國重量級公共知識分子,索爾孟著述甚豐,也寫過關于中國的專著《謊言帝國:21世紀的中國真相》(2011年台灣允晨出了中譯本)。他的其他專著《印度制造》、《伊斯蘭制造》、《經濟學不會撒謊》、《金融海嘯后的世界影》等也都有中譯本。他對中國有第一手觀察(曾去實地考察),對北京政權有嚴厲批評。他多次到台演講,力挺台灣,支持中國民主化。

  在這篇書評中,索爾孟毫不客氣地批評了皮克迪的左傾理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宗教,雖然皮克迪被左派們視為“彌賽亞”,但“作為空想家的皮克迪,沒有為馬克思宗教提供任何新的東西。”“皮克迪在美國被熱捧,根本不是看中他的學問,而是美國左派們要抓一根稻草,結果看中了法國的皮克迪。”即使對法國的左派,都是一個反諷。如果年底皮克迪真得到諾貝爾獎,那這個反諷就更有趣了——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勝,反資本主義的馬克思死魂靈卻復活得到桂冠。看西方左派是怎樣鬧世界的吧。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二):我读《21世纪资本论》

  花了两天时间匆匆阅读了除了政策建议部分的《21世纪资本论》,有几点想法记录如下:

  (1) 在我看来,Piketty团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发掘和整理,而并不在于他们对资本主义遥远未来(比如2200年)的论断— 即使马尔萨斯、马克思那样的伟人对于未来也往往只能做出不准确的判断。阅读本书,让我觉得很遗憾的是,部分由于本书明显区别于《资本论》的畅销书定位,作者在正文中隐去了大部分对历史数据搜集、整理、加工的细节,以及推理和推导的过程,仅保留了一些吸引眼球,看起来及其符合直觉,而事实上其正确性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定律和结论,因此缺乏让人信服的能力。

  (2) 我对作者使用史料的方式也有所怀疑,作者似乎太执念于他的两条资本主义基本定律和r>g了,试图用这几条规律解释各式各样不同的发现,而所有史料似乎都和他的定律配合的相当妥帖。

  (3) 作者认为当前是历史上少有的r<g的时期(图10.10),那么按照作者的逻辑,我们是否应当预期上/本世纪中的收入分配更偏向于劳动者,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应当提高,但事实未必如此。

  (4) 作者认为长期内r>g,因此资产-收入比和资产的收入份额将不断提高,该过程是否有其上限?除开作者强调的(全球资本税),经济和社会是否有较战乱、动荡更平和的自稳定机制,这些或许都是值得读者考虑的问题。

  (5) 作者尽管提及人力资本,但在全书的多数地方,仍然采用更传统的资本定义。考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以及人力资本属于劳动者所有,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是否有更光明的未来?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讨论和研究,本书和Piketty是绕不过去的,但是本书的论证的确并不能让人满意,期待有更好的论著出现。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三):颜色与视域

  有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东西,东西本来是红的,它能看成黑的…有些人没戴眼镜看东西,东西同样是红的,它愣是看成绿色…有些人戴不戴眼镜都看东西,东西本来是红的,它却看不到色彩。

  本书恰好戳中了有些对某些自认为高明人士的痛处,作者探讨大萧条之后的财富分配与财富集中问题,直面了财富游戏中的阶级差别,而这往往是有些自诩为精英人士所无法保持认同雅量的渊薮。警惕它也罢,震惊它也罢,没有谁都不得不面对两极分化的现实,即便有人假装呼呼大睡闭目塞听也无济于事,作者更多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探讨路径,如果保有一颗鸵鸟心态或者看门人的心态来顺应时代的呼声,本书亦可为此提供优化社会结构的有益探索。

  本书通过对二十世纪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财富集中度的大量数据分析研究,直接解释了现有社会利益固化后社会财富知识流动性放缓甚至停滞,虽然福利体系大大延缓了社会流动度降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并未从本质上改变这一格局。如今财富在遗产累积制基础上日渐在代际间不断放大,草根阶层更难以突破重围,虽然鼓励创新就业的政策法律日渐完善,但是好的创意不等于高的收益,如果无力仰仗基金代言人出身的风投注水,或许还不曾起步就已干涸倒闭了。然而这只是事实的一隅而已。整个社会无可厚非到理所当然地承认穷人必须仰富人鼻息才有片刻喘息苟活之力,阶级对立虽然日渐模棱两可化,似乎像故纸堆里的陈年遗迹,但若赤裸裸的集体失忆,那么压死骆驼的就不是稻草了,而是镰刀和斧头了。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四):吊死再无逆袭日: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吊、有多努力!

  作者写一本书罗列证据来解释几个公式。

  我刚从云南支教结束到大帝都工作时,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第一个项目的老板,一个其貌不扬的矮个子,普普通通的一个码农,出身小学教师的家庭,按贾谊的话来说是“才能不及中人”,但他的房子,购买时6000/米,现价80000/米,加上使用金融杠杆的威力,他十年时间的资产轻轻松松翻了五十倍。为什么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并不出色(当然,他也不算坏哈!对我挺nice的)的人,能够取得身家增长如此之快的成绩呢?时代赋予的资产增殖。

  你的财富基本可以如此划分:你的劳动所得,包括你在公司搬砖,业余时间兼职,夜晚去陪人睡觉,假期出租自己上门到女婿,等等,都可以当做是劳动收入;你的资产收益,也即你的房产出租(为什么出租自己当女婿是劳动收入呢?如果你讨好过别人,就知道那的确是劳动了!)、你的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收益、信托、余额宝、国债以及你的天时投资ipo退出得到的收益。在某些“美好”的年代,所有人都需要依靠劳动所得;但在某些最好与最坏的时代,人们的所得来源就渠道不通,份额差别很大。显然,我的第一个项目老板是资产收益增值的类型;而搬砖的我,是劳动收入的类型。

  而本书的一开端第一个公式,就告诉你:劳动收入赶不上资产收益,α=rX ß (资本收入比重等于资本收益率和资本/收入比的乘积) 。很悲观吗?别着急,作者第二个公式告诉我们为什么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并且还将一直存在:ß=s/g (资本/收入比在长期内等于储蓄率除以经济增长率)。

  作者写作该书是想警醒世人:1,“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任何关于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决定机制。财富分配的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影响,是无法通过纯经济运行机制解释的。”2,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

  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本书引用的数据既有官方的国民收入,又有来自小说和史料的佐证;说服力很强。譬如,对于金钱购买物品的能力,即价格的变化,作者将物品分为了三类:工业品、食品价格、服务价格。其价格随着生产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发生的变化也分别不同。当然了,作者为了详尽叙述,不留漏洞,探讨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数据对比以及各种变量带来的影响;这一方面使本书非常严谨,但另一方面却也失去了不好趣味儿。

  我刚从云南支教结束到大帝都工作时,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第一个项目的老板,一个其貌不扬的矮个子,普普通通的一个码农,出身小学教师的家庭,按贾谊的话来说是“才能不及中人”,但他的房子,购买时6000/米,现价60000/米,加上使用金融杠杆的威力,他十年时间的资产轻轻松松翻了五十倍。为什么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并不出色(当然,他也不算坏哈!对我挺nice的)的人,能够取得身家增长如此之快的成绩呢?时代赋予的资产增殖。

  你的财富基本可以如此划分:你的劳动所得,包括你在公司搬砖,业余时间兼职,夜晚去陪人睡觉,假期出租自己上门到女婿,等等,都可以当做是劳动收入;你的资产收益,也即你的房产出租(为什么出租自己当女婿是劳动收入呢?如果你讨好过别人,就知道那的确是劳动了!)、你的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收益、信托、余额宝、国债以及你的天时投资ipo退出得到的收益。在某些“美好”的年代,所有人都需要依靠劳动所得;但在某些最好与最坏的时代,人们的所得来源就渠道不通,份额差别很大。显然,我的第一个项目老板是资产收益增值的类型;而搬砖的我,是劳动收入的类型。

  而本书的一开端第一个公式,就告诉你:劳动收入赶不上资产收益,α=rX ß (资本收入比重等于资本收益率和资本/收入比的乘积) 。很悲观吗?别着急,作者第二个公式告诉我们为什么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并且还将一直存在:ß=s/g (资本/收入比在长期内等于储蓄率除以经济增长率)。

  作者写作该书是想警醒世人:1,“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任何关于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决定机制。财富分配的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影响,是无法通过纯经济运行机制解释的。”2,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

  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本书引用的数据既有官方的国民收入,又有来自小说和史料的佐证;说服力很强。譬如,对于金钱购买物品的能力,即价格的变化,作者将物品分为了三类:工业品、食品价格、服务价格。其价格随着生产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发生的变化也分别不同。当然了,作者为了详尽叙述,不留漏洞,探讨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数据对比以及各种变量带来的影响;这一方面使本书非常严谨,但另一方面却也失去了不好趣味儿。

  现在和未来?不等式r>g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这个不等式表达了一个基本的逻辑矛盾。企业家不可避免地渐渐变为食利者,越来越强势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

  如果对作者寡趣的论证没有兴趣的话,那就读导读的总结吧;如果导读也懒得读,那记住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在手头宽裕时尽量存点儿钱,然后他们能够成为你的奴隶,帮你干活,当然,年轻的岁月不要炒股,而是买了浦发银行就别看,认真工作,劳动收入+资本收入齐头并进,攒到五十岁,能够获得财务自由。哎呀,我一共才活五十岁;顿时感觉人生好无趣呀。。。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五):21世纪资本论 革命源动力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口舌,绝对称职,当初看到它推荐这本书就觉得很纳闷,我党一直对欧美经济学不感冒,要是推荐错了,看完才明白,这本书之所以叫资本论,内容和名称相照应,主要内容是论述社会的不平等和因此造成的巨大隐患,而且否定了欧美在解决不平等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卒子里面拔将军,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人间正道。

  作者详细对比了19世纪和20世纪,收入的构成了变动,最后得出的结果是资本的贪婪总会促使他高度集中,在皇权时代资本高度集中带来的是革命,那个时代资本所有者还是国家的所有者,想要颠覆必须依靠革命手段。要付出血的代价,进入20世纪,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特权阶级并不掌握政权,所以颠覆极端不平等财富分配的是1930年的大萧条,和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民主政治并没有解决分配不平等,葬送财富的也并非是“占领华尔街”类似的民权运动,而是资本本身,说的难听点资本家就像是挤奶工,总认为在勤快点奶还是能多挤出些,最终弄狠了,牛乳房给急坏了,奶牛卧倒不干了。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大概都是这个意思。资本的成长就是个作死的过程。不见黄河心不死。

  从马克思到这本书的作者,都在讲述的资本家的贪婪,当然马克思措辞要激烈本多。其实造成这一切的,我认为是资本本身。资本就像是哈比人手中的魔戒,不但能引导你前进的方向,还会控制你的内心。不知道创作者当时是否有这个隐喻。

  国家收入结构历次被打散之后,总能快速地恢复元气。不得不让你叹服资本的力量。上次巴菲特访谈中他说自己赞成集中资本主义,但是朝代式的财富。我想大概就指的是这个意思。美国的反垄断和遗产税政策也在防止因为资本引发的动荡发生。从这个角度看来,金融危机并非坏事,像是人患了感冒,短期不适后,调整好身体,免疫力也增强了,只是稍微耽误了时日,并不影响社会进程。

  普罗大众每个人没电想的事情就是如何挤入富豪阶层,放之四海皆准。资本的属性从诞生之日就没有改变过,第一他是能动的。第二他是有引力的,以前看巴菲特的文章,他很少站出来辩论,但是对证券市场的成功是由于随机性还是个人或者团队能力左右确不惜笔墨,之前听到这个辩论,毫无疑问是跟随偶像,今年回家自主创业说实在的对这个问题又有些迷惑了,成功到底个人能力能左右多少,机遇和成功对比那个更重要?有点迷茫了。

  这本书的终止像是在预测危机,通过税收手段较少财富集中程度,抑制财富是把双刃剑,无欲的人未必是刚,大部分都是窝囊废,抑制财富集中,必定会对任命赚钱的积极性,如何平衡力度,需要的智慧我许我们从未拥有过。

  书的后半部分时跳着看的,作者的观点很明确经济学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且经济学研究是建立在历史数据上的,他的论点看似鲜明,但是作用不大,预测危机并不难,问题是预测那个时间点上危机会爆发。对这个的预测准确度大概和占扑吉凶的概率不相上下。而且社会的发展到底和经济研究有多大干系,也是个未知数。那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阅读的意义在哪里?以后在评论吧。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六):临渊惧鱼不如退而结网

  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更是与普通公众息息相关的问题,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一书对这一老问题的全新解读掀起了一阵思想浪潮,众多学者对皮凯蒂的观点或支持或反对,有的盛赞皮凯蒂与马克思齐名 ,有的则攻击他所给出的政策建议幼稚可笑,不可信。不论如何,皮凯蒂打破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促进经济重建的主流话语,使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学术热点。皮凯蒂捡起了一把旧锁,并将这把锁的内在构成和作用机制解释得非常清晰,但解开这把锁的钥匙在哪里?

  一、皮凯蒂的主要观点

  皮凯蒂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他最为重要的贡献是通过对法国、英国等国家18世纪以来的历史数据研究,揭露了造成财富分配不平等长期的历史发展规律——从长期来看,资本收益率通常高于经济增长率,即r>g,在这一发展规律的支配下,财富必然逐渐集中,这是导致社会财富分配差距增大的根本力量。皮凯蒂指出,这一结论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历史发展的实然逻辑,不是纯经济运行机制,而是历史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长期结果。虽然两次世界发展和经济危机打破了资本积累的基础,暂时破坏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战之后高税收和福利支出也弱化了社会的分化,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表明,资本积累卷土重来,在r>g规律的支配下,资本/收入比逐步恢复并回到历史高点, 欧洲正不可避免地走向世袭资本主义的命运。

  除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加深,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虽然工资收入不平等程度较资本收入不平等更为温和,但是有些发达国家超级经理人崛起的现象同样不容忽视,在法国,前1%人群的工资比重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6%,到2010年后达到7.5-8%,增长近30% ,美国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皮凯蒂分析认为,其原因不是高级管理者的技能和生产率较其他的工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是他们有了制定薪酬的权力,天然对自己的薪酬更为慷慨 。超级经理人的崛起无疑成为加剧社会分化的另一种强大力量。

  面对社会发展的不平等态势,皮凯蒂也给出了应对之策,这是本书最引起争议的部分。皮凯蒂建议,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人所控制的净资产征收累进资本税,并辅之以透明的金融制度;在中国和俄罗斯则可以发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利用资本管制的手段来遏制财富不平等。皮凯蒂所设想的累进资本税的建议简单粗暴,他的分析已经说明资本分配总比劳动分配不平等,所以他将政策建议着重放在了对资本分配的不平等上是可以理解的,从理论上看也是有效的,但操作的难度无法想象,已经招致了右派激烈的反对。

  二、对抗贫富差距

  虽然皮凯蒂并未指出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性,并未说明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并未给出社会不平等究竟在什么区间内是合理的,但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有很多,尤其是他所揭露的资本发展规律。如果这个规律是真的——本书翔实的数据资料确实很具有说服力——到目前为止,资本积累都受这一强大的分化机制所支配,而且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因此,如果不采取措施应对社会的分化,任由社会贫富差距继续发展扩大,那么社会不平等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能会造成的社会问题也许会非常严重。单靠社会的自我调节是行不通的,所以,如何刻意构建更多消解社会不平等的力量,遏制社会天然的分化过程成为治国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由此看来,如果想遏制财富分配的扩大,既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再分配政策,在不显著损害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实现财富的转移,有效地保护穷人和弱者,又需要保证教育公平,让更广泛的人群拥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增加其收入,还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创造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财富,增加新的工作机会,保持社会活力,以防止既有财富的重要性的增加。这一切都强调政府在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波兰尼的分析视角,社会贫富差距发展的本质是市场扩张对社会造成的威胁,因此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社会保护机制。社会不平等是常态,不需要也无法完全消弭,政府要在保持经济活力和维持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因此政府无需不遗余力地打击富人,而需要建立庞大坚实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把财富从富人向穷人进行转移,给予穷人或利益受损者公正的保障,让教育更为公平,让穷人享有更多改善自身境况的机会和能力。社会福利不是刺穿贫富差距问题的利刃,而是一张兜住脱缰野马的安全网,虽无法防止资本积累越滚越大,但能让其滚得慢一点。虽然众多学者和公众对皮凯蒂的全球累进资本税的政策建议质疑或反对,但是不可否认,如果无法保证经济增长率保持持续、高速增加的趋势,那么对富人征税仍是最为必要的措施,税收来源也是福利制度可持续的保障。

  三、社会,政策话语的转变

  如果较高的累进税和更倾向于穷人的福利政策是解决之道,那么如何破除重重阻力进行改革?资本家们是伪善的,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遗余力,不能依赖他们来为社会中的弱者争取权利。穷人和弱者必须依赖自己维护自身的利益。虽然皮凯蒂认为,“全民投票以及无财产门槛投票权的形成使得富人不再拥有法律上的特权,但这并未消除形成食利者社会的经济力量” ,但事实上,只有拥有政治话语权,才能为自己争取权利,才能通过政治决策修正经济力量的强度和走向。另外一名著名学者皮特·林德特试图分析公共支出增长背后的原因,从他的分析中可知,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下层获得政治权从而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是解释18世纪以来社会支出增加的关键因素 。最起码,他们争取到的政治权和表达的政治声音为其进一步争取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了基础。政府政策话语的转变仍需要穷人或支持穷人的政治声音。换言之,只有提供给穷人和关心穷人的人更多进行自我保护和保护的力量和能力,才能促进社会政策的转向,使更多有利于穷人的政策颁布实施。在政府所实施的政策上,需要建立对穷人的社会保障,确保穷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又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体制,给穷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对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较于资本不平等,劳动收入不平等并不是那么突出,但也需要关注。皮凯蒂对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工资收入的差距的扩大和缩小很单纯用技能的供求关系来解释——一战和二战期间法国和美国工资不平等程度的缩小是机构谈判的作用。“劳动力市场更是一个建立在具体规则和妥协基础上的社会性构架”,因此社会自身的保护机制更为重要。在瑞典、德国等国家,其劳动组织强大的议价能力也是工人获得合理报酬的保障。如今,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公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烈,将这种维权意识变成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会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

  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虽然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自2009年以来出现下降——这有可能是新一轮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资本积累的打击所导致——但是,基尼系数依然很高,在0.47以上,高于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民间对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所显示的问题更为严重。根据北京大学所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相较于1995年的0.45、2002年的0.55,2012年的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人群占有全国1/3以上的财产,这一数字简直触目惊心。按照皮凯蒂对资本不平等社会的划分(p252),目前中国已经达到了高度不平等的状态,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不难想象。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频发,与其倡导什么解决社会矛盾的“大调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从根源上寻找问题;与其害怕社会不稳定和众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不如建立更为健全的社会制度,不要等到穷人和失利者绝地反击。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七):托马斯•皮凯蒂论不平等与资本

  Mises Daily: Saturday, April 26, 2014 by Hunter Lewis and Peter G. Klein

  李燕杰 译 熊小二 校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451f8d3ee8a349f1abaa58de5d877ea4_1&cid=25560bf78e2942bab4a9938ca6b2b6f5_1

  托马斯·皮凯蒂轰动性的新书

  亨特·刘易斯

  托马斯·皮凯蒂,一位来自法国学术界的42岁经济学家,写了一本火热的新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该书的美国版已经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它正领跑畅销书排行榜——这是还是“哈佛出品”的第一次。最近一条评论把皮凯蒂描述成“揭露了资本主义致命缺陷的人”。

  那么这个缺陷是什么呢?据推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于其他所有人,富人会稳定地变得更富;不公平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已是板上钉钉,不可避免。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皮凯蒂提供了一些可疑并且未经证实的金融逻辑,还有他称之为“一幅壮阔图表”的历史数据。这张图表实际上展示了什么?

  美国收入排名前10%的人群掌握的收入总量,在1910年占美国总收入的40%,这一比例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前进一步上涨到了差不多50%,之后下降,到1995年回到大约40%,之后又再上升到50%,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又下降了一点。

  让我们来想想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在这段时间,前10%收入人群的相对收入并没有不可阻挡地一直上升。相反它两次达到峰值:正好在1929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之前。换句话说,不平等在经济大泡沫时期上升,并在泡沫破裂后下降。

  那么这些泡沫时期的成因和特征是什么?它们主是由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创造了太多新钱和债务造成的。其特征是裙带资本主义的爆发,因为一些富人在华尔街或者通过与华盛顿政府的联系攫取了所有的新钱。

  通过研究一战结束到大萧条这段时期,以及过去的20年,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裙带资本主义的种种事迹,但我们对资本主义知之甚少。裙带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反面。它是市场的堕落,而不是自由价格和自由市场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白宫喜欢皮凯蒂。他支持他们关于政府是不公平问题解决之道的说法,而在现实里,政府才是不公平不断增长的首要原因。

  白宫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同样喜爱皮凯蒂的提议,不只为了高收入税,还有丰厚的财产税。尤其是IMF,一直在鼓吹将财产税作为一种在全世界恢复政府财政同时缩小经济不公平的方法。

  期望越来越多地听到财产税。期望听到财产税会是“一次性”事件并且不会再重复,但仍会通过减少经济不公平来真正帮助经济增长。

  这全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一个社会储蓄、并且将储蓄明智地用于投资,才会出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并不是投资的数量,而是质量。政府既没有能力储蓄,也没能力投资,更别提明智地投资了。

  而且,任何人都不应该想象一个财产税计划会是一项“一次性”活动。从不曾有一种税是一次性事件。一旦建立,它不仅会一直存在,还会经年累月地稳定增加。

  皮凯蒂还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投资者们为了缴纳财产税不得不清算自己的股票、债券、房产或其他资产时会发生什么?市场如何吸收所有的卖单?谁来当买家?市场和资产价值都在卖出压力下崩溃对经济增长会有什么帮助?

  1936年,一本晦涩、难以阅读的学术书出现了,这本书看起来是在告诉政治家们他们恰好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这就是凯恩斯的《通论》。2014年,皮凯蒂的书提供了同样的用途,并且服务了同样短视、毁灭性的政策。

  如果奥巴马的白宫,IMF和皮凯蒂这样的人能够不干预经济,它能恢复生机。实际上,他们在不断发明新办法破坏它。

  皮凯蒂与资本

  彼得·G. 克莱因

  皮凯蒂将“资本”理解为一个同质的资金池,而不是一个异质的资本资产存量。这不只是个术语问题,就像那些通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资本理论的辩论的人们熟知的那样。皮凯蒂的方法重点关注资本数量,以及更重要的是,资本回报率。但这些概念在奥地利学派资本理论的视角中毫无意义。奥地利学派强调复经济中资本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质量。没法衡量资本的数量,这样一个数字也没有意义。异质资本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在一位企业家主观生产计划中的位置。生产充满不确定性。企业家们基于利润预期获取、配置、组合并再组合资本品,但根本也没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这么一回事。

  利润是数量而不是比率。从现代生产理论的视角看,把资本视为一个资金池,只需存在就能自动产生一个回报率的陈旧概念,是难以理喻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一篇对皮凯蒂新书热情洋溢的评论中宣称:“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中,关于财富的关键是它能自我复制并且通常挣得一个正的净回报。”但是,从微观经济学、企业家精神、不确定性、创新、策略等等方面来看,这是胡扯。

  皮凯蒂的工作让人感兴趣的大部分地方都涉及他对资本长期回报率的估计,以及这一估计与长期经济增长率的比较。我从第三方听说,皮凯蒂的计算(早期工作与Emmanuel Saez共同完成)是周密而细致的,我也没有理由怀疑该书的实证部分。但它对我来说像是无意义的计算练习——我不知道这些根本建构是用意何在。

  当然,关于对这些数据的解释,以及这些数据对社会流动性、公平性等来说都意味着什么,还涉及许多其他问题。例如,纵向流动可能比皮凯蒂的仰慕者们所承认的多得多——很少有人一辈子都呆在收入分布中的同一位置。并且大多数美国人都是资本家,他们有一些财富通过退休基金投资于股票。所以股票市场表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租、利息回报这些与金融财富在个体间的分布之间的联系(如果存在的话)是复杂的。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八):理论创见虽少,却补了既有经验研究之不足

  基本上,这本书不是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结构对话,换言之和马派没关系。而聚焦在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的估值与其分配方式,即历史脉络上代代相传的财富继承。

  它提供的经验研究呈现出「世袭中产阶级」与「小收租型社会」这两个概念的延伸,亦即突显了「世袭中产阶级」长期以为自己是资本家的常态谬误。

  此谬误是因为「平等」与「均富」,极有可能是资本累积不够长的结果。因为资本主义会在相对稳固、较长的时间里,来遮掩贫富差距的速度,以免引起政治反弹而无法达成有效垄断。但最终结过还是朝向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要阻止它,修正派会建议抽取资本累进税,但国家基本上与资本家共谋,是很难达成的一件事。总体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厚的量化研究报告,理论创见虽少,却补了既有经验研究之不足。

  另外,开篇这句很好:「经济学这门学科至今仍对数学抱持着幼稚的激情,追求纯理论的、往往带有高度意识型态的推测,而不惜牺牲历史研究,牺牲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合作。」(Piketty, 2014: 32)。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九):重提财富分配问题的一本社会学书籍。

  1) 历史宏达,内容翔实,少经济学术语、概念,可读性强。个人更乐意把他归为经济史+社会学+通俗读物。 全书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a) 书本讨论的主题是经济增长率从长期看会徘徊在低位,也就是长期做大蛋糕,所有人获益的时代总是要过去,这样讨论如何更好分配蛋糕成为社会稳定的必要。 书中描述在这种情况下, 拥有资本的人从统计上看在社会分配上处于优势地位,并且优势地位越来越大,需要得到抑制。从这一意义上看,这更多是一本以维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的作品,而不是探究经济发展的本源,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众收入的传统经济学著作。 个人总觉的历史发展存在某种加速度,会阶段性的冲刺,而每个阶段的间隔期会缩短,所以不认为增长率会维持低位,但是即使快速增长下,差距可能会扩大,所以讨论分配问题依然有意义。

  )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基本权利的理解,忘了书中有无明确论述,但是印象中他视教育、医疗、养老等为人民应当享有的天赋人权,也就是为这些内容纳税不存在考虑投资回报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猛然觉得自己老是认为每月交那么多社保不值的思想好low啊,这个,以后默默的认为是强制收取的税吧。

  c) 最后收资本税的想法,个人觉得没多大意义。个人,公司考虑投资的时候都会把税金考虑进去,如果税金高了,投资要求的回报必然也升高。每年增10%的税的结果,就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到能够获取更高收益的人手中,同时也会提高社会对投资回报的期望,融资更不易啊。

  d) 另外大大加深了个人资本收入和工资收入比例的印象,对于永远金钱上迷糊的自己而言,醍醐灌顶一下,自己95%的收入是工资,泪奔。 这个激发了群众向往资本收入的愿望,不知道是否算副作用了。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十):阅读体验很好

  在甲午马年的倒数第2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可能是21世纪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这本书论述严谨、数据图表资料丰富,主要对3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资本问题、不平等问题和资本监管问题。作者皮凯蒂教授用大量的数据为我们描绘了这3个问题的历史状况、现状和最有可能的未来发展,这改变了我很多的错误观念,有一种重新认识了社会的感觉。应当为皮凯蒂教授起立鼓掌3分钟,以感谢他的卓越的工作。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好。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页数,哇哦,685页,差点失去读完全书的勇气。但是真正开始阅读这600页正文和85页注释的时候,我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理解起来甚至比很多小说都容易。因为作者的论证很严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并辅以详细的数据和图表,思路非常清晰。

  而且在序言中就有作者概括的文章结构,在每一章的开头也有总结的本章大意,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路。

  同时,书里的各种图表也十分浅显易懂,跟《物理化学》里的图表比起来,简直是傻子也可以读懂。

  书里的论证很有条理,基本分成纵横2条线:纵向比较历史上的数据变化,横向比较各国的相同点不同点。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既适合专业的经济学者、又适合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阅读的好书。

  至于本书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大家百度就好,我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