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10篇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谣言》是一本由[法] 阿莱特·法尔热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一):生于谣言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封建制度被史学家表述为“旧制度”,不擅于应对危机。学界一般认为路易十四之后绝对君主制度的衰落才是“旧制度”的真正弱点,是造成革命的重要原因。绝对君主制度统治不下去,除了财政危机和社会问题外,就是“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尔热根据对相关档案资料的研究,发现王室和他们的密探十分惊讶的是民众居然开始表达观点了。法尔热发现这些言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手写报纸传播的,其隐蔽性使得官方难以追究这些言论的来源。更为重要的是,民众订阅的并不只是一份手写报纸。面对着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信息,民众既恐惧又好奇。那么民众究竟关注什么呢?法尔热认为,他们关注的无非是日常生活,渴望了解周边环境。

  其实对于民众来说,只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并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这些谣言之中。或者说,民众正是谣言的来源。法尔热在结论部分总结道,公众在亦真亦假的信息空间之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知道真相,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人们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言论戏弄了事件,同时又偏离了事件,它们创造出了相异性的新形式。

  另一方面,除了通过暴乱来表达意见,又出现了大量“杀死国王”的言论。法尔热通过对诸多秘密档案的研究发现,“杀死国王”的动机不尽相同,已经成为一种通常表达情绪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之中,国王获得了一个双重形象——气势汹汹又危机重重。一方面君王用自己的绝对权威来追查各种言论,另一方面君主界定者接近自己的界限,依据其个人的意愿来判断这种接近是正常的还是过分的,而这往往又被视为国王的恐惧。这种恐惧反过来又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既定的社会秩序就此失去,每个人可能都面临着未知的危机。正是在困境的中心地带诞生了反抗,而暴乱又滋养着始终存在的古老信仰中的残余势力。在这个公众舆论场中,“国王”的形象被解构了,“杀死国王”成为了可能。

  长期以来,各种研究者都对法国大革命津津乐道。但是真正参与到历史中的个人究竟如何表达却成为一个边缘地带。法尔热的研究相当扎实,运用的都是一手史料。法尔热展示的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是一个流言蜚语四起的社会,各种谣言塑造了民众的诉求、恐慌与勇气。在《乌合之众》中,勒庞所展示的非理性、冲动多变、偏执与专横的群体,其实正是法尔热这部书中所展示的群体。我们现在所看待的“革命”,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场狂欢而已。

  本文已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8-5-16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二):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1翻译的语言晦涩难懂,充满了浓浓的翻译体。我怀疑是不是直接从谷歌而来。

  2.作者立论、设问很大, 我以为她从整本书的研究中得出了什么。然而,在列举谣言的载体(手写新闻、教会新闻)、谣言的主要内容(自己的、王室)、以及谣言动机的转变(从琐碎的家长里短,奇闻异事,凶杀案转变到我要发言)之后,书就这么的结束了。

  3.好像唯一能称得上自己的研究结论是,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巴黎人,之所以冒着去巴士底狱坐牢风险的去传播谣言,是因为这是个体在城市找到存在感的方式。。。。(其他事物的信息和自己得到的消息,是每时每刻在混乱中存在的一种方式)

  4。本书唯一的价值,就是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引用的基础性书目。

  别指望从中得到些什么思索。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三):充分的材料支撑,严谨的学术著作

  我非法国史研究出身,但蒙老师信任,为书的出版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可还算有评价的资格。

  由外而内地说。首先书的装帧和用纸都不错,不过封面可能容易脏,需要保护。

  内容在封底和介绍文案里已经写地很简明了,毕竟是精心编辑之后,又经过数次删改才确定的,对书整体的评价当说比较到位。

  作者法尔热女士专注心态史的研究,供职于法国科学院,出版的著作已经非常多,这本书并非她最出色的一本,应该说,是她受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理论影响之下进行史学研究尝试的著作。这点她在导论中已经说明。

  她以大量的核心史料和基本史料为基石,选取了几位她在研究中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时的见证者,以他们的记录和其他史料相互比对,分析得出了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关于出版物、法国王室、国家机器的舆论监控、以及最重要的,底层民众的言论和认识的变化的一条脉络,并加以整理。

  作为史学家,法尔热在这部书中极少有空疏主观的论述,是基于大量的原始材料来铺陈和推理的,这使得这部书成为一部毫无疑问的历史学专业著作。

  首先这本书有一个突破,就是从边缘人物看历史,这一点上和章清老师相仿,但更重要的是,它从研究舆论的层面,展现了巴黎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档案、日记中的集体面貌,以及其中的变化和影响,虽不甚深入,但是令人感动。关注和尝试表现极难在文献中考察的底层民众也是法尔热研究的一大特点。

  从扩展知识的角度,这部书为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尤其是巴黎地区上上下下各界民众,绘制出了一个素描的群像,没有传说那么精彩,但是各有各的魅力,这是本书的亮点。而且对法国的贵族,尤其是路易十五前后的法国王室的很多活动,也会有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王室和民众的互动不是那种符号化的、呆板的,而是有了更多细节,更多互动,更多冲突。同时,史料的扎实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度,因此无疑是极好的学习法国史的书籍。

  从利于研究的角度,读这本书,有关史料的筛选、应用、解读,想必都不乏新的认识。诚然因为法尔热的目的比较明确,在一些内容细节上、研究方法上是有商榷的余地的,但是对于后学应该不无裨益。

  做一本书真的很难,从写作到出版,每个环节都很不容易,一本书从无到有,是需要编辑在自己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的,不止要细致地一字一句地下功夫,同时还要协调各方,妥善处理中间环节出现的矛盾,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这样都不见得会对成品足够满意。但是这教会我对每本书都心存感激,心存敬意。

  韫怀亲笔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四):《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前言

  在18 世纪,轻率的、反抗的、狂怒的抑或辱骂性的言论四起,形势严峻。国王大肆追查,试图把言论囚禁于监狱的高墙之内。于是,它们要么虚耗在警方的审讯记录上,要么被记录在某条关押的命令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它们,并声称:它们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追逐着被追查的言论,并构建起人们所说的“精神实体”。这是最后的陷阱吗?是捕捉过去、充满幻想(总之是诗意的)的历史学家的众多化身之一吗?他们曾经错过了那些言论,但现在,正费力地将它们从故纸堆中摘录出来,希望归还它们被国王夺走的那么多年的自由。

  当然,这是个梦想,但也是一种信念。靠近那个时代各种事件的言论发生之地,研究那些流窜于街头巷尾的观点,可以构建出故事的情节。如果没有人用心去收集它们,四散的言论将永远保持沉默。当然收集它们,不是为了给它们建个博物馆,而是透过它们看似无足轻重的外表,去找寻那些或反抗或赞同的深层意味,而这些都是从那些从来没有被征求(亦未授予)过话语权的人们口中迸出的。

  完全重现那些无名之辈的批判之辞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家很清楚自己时常会遇到言论的缺失。这样的言论是无法复原历史的,尽管研究者努力在原始资料中寻找,希望它们历经岁月依然鲜活生动,但言论依然是个谜。如今只模模糊糊地确定那些躁动、呼吁和感慨,还有那些秘密对话或公开言论存在过,并且造成一些(有迹可循)的行动,以及历史上无数重要的时刻。有时,沉默的资料中会打开一个缺口,言论被记录下来,通常是因为那些言论引发了公愤或是勇闯某个禁区。这可能是某些忠于职守的警方密探从公共场所打听来的八卦;或者是某些对激烈而颠覆性的运动充满好奇的专栏作者报道的对话;也有可能是被他人检举、被判违法的言论,其始作俑者会遭到追捕;还有那些涂写在墙上的字迹和散落在地的传单上的文字。

  整个18 世纪,言论都折磨着当局。关于这一点,当言论是表达反对意见时,大家都能理解;然而,当它们看起来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歌功颂德时,当局依然备受折磨,这就很让人吃惊了。“支持的话语”所带来的困扰并不亚于“反对的话语”:这是严重损害君主制最深层的思想之一,按照这一思想,庸俗且易冲动的民众根本就无权妄议时事。万一有什么公共事件必须征得民众的同意,一般也是通过常规的礼仪、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或是惩戒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18 世纪的时事是由一介草民在炽热的公共空间发出的、经常被惩戒的言论构成的。我们都知道,小说家们喜爱这些生动的言语,以此表现不为人所知的悲剧或卑微的放弃。我们知道他们想通过对话的艺术让人认知这一“鲜活的实体”,尽管艺术从来就不能改变实体。把这美好的任务留给他们去完成吧。而与此同时,历史学家努力剖析话语以提取其意义,他们特别渴望为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俗事命名,那些日常的言论往往一说出口就消失了。但就是它们,插入原先密不可分的时代之间。这个插入的空隙产生了时事。应该这样说:“他曾为粗鄙的话语困扰,他必须把它们说出来……”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五):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

  文/王绍贝(自由撰稿人,汕头)

  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一次现代民主文明的剧烈爆发,也是一场现代性的空前试验。其民主试验的核心是“人民主权”、“舆论专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莱特•法尔热的这本《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通过法国革命前的大量舆论资料(编年史、报刊、回忆录、警方笔录、大量的手写新闻,还有巴士底狱的档案),为我们勾画了革命前夕的法国舆论背景,为我们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18世纪的法国舆论背景

  手写新闻的流行

  舆论对王室态度的转变

  本文节选刊于2018年6月24日《南方都市报》A09版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06/24/content_34674.htm#articl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