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4 05: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读后感10篇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是一本由若虚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一):一本只能算及格的书

  马伯庸作序时,表示本书“作者挖开了这几千年来淤积的油彩”,将诸葛亮去神化,但遗憾的是,整本读完,发现作者并没有把“去油”这项工作做好。

  诚如作者自己所言,对诸葛亮是“充满了爱”的,这种爱代入感太强,导致全书终于还是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毫无任何瑕疵”的全人。易中天似乎说过这么句话,曹操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身上除了有大才情智慧外,还有各种各样缺点。我以为,如果诸葛亮真如作者所描写的那样至忠至善,毫无缺点,那恐怕也是相当无趣的一个人吧。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还“智近妖”,所以本书甚至在神化诸葛亮的道路上走的都不够远。

  其实《新三国》里面有一幕让我很感慨,大致情节是:刘备去东吴做女婿时候,诸葛亮和刘备的小伙伴独守荆州,但是刘备久未归来,诸葛亮却不着急催促,直到一日关张二人气势汹汹的质问诸葛,“是否希望大哥从此不再归来,你好取而代之?”那种情境下,陆毅(饰演诸葛亮)的表演非常到位的,委屈愤怒、克制诸多情绪闪现在他脸上,我以为,这个诸葛亮才算是有那么些“人味儿”。

  本书后面几册也在看,已然看到诸葛亮治理益州,好些打土豪分钱粮的戏份,打完了以后还要给自己立一个道德上的制高点,表明所有土豪都是混蛋,所有穷苦老百姓淳朴善良,不知道是在像谁致敬。看到这些狗血且不合逻辑的情节,我开始犹豫是否应该放弃这套书。

  最后补充一点,最早看此书是因为作者是从诸葛亮孩提时代写起,我本以为能看到诸葛亮如何习得治军打仗,领悟计谋策略,毕竟书名叫《大谋小计》嘛,结果看完以后发现,原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下围棋,然后花五六年从入门级进阶国手大师级,从此无敌于天下……你确定不是在搞笑?全书写的绝不是“谋”和“计”,忠君与社会主义农村才是作者向往的吧~~~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二):文学有余,历史不足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系列

  总的来讲9分吧,第一部出手不凡,尤以第三部写的最好,接下来就稍逊风骚。主要是有些错误,故不能10分 虽然历史大关节都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文艺古典的气息,但看得出作者于历史的剖面了解的还有所欠缺,描写也略显做作,一些情节很是浮夸,小说成分却大于历史,但还是不错的!犹以刘禅的形象塑造与心里揣测为佳,法正庞统等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一些细节处理很见功力。历史小说受到历史框架约束,就好比带着镣铐跳舞一样不能伸缩自如,还是要把舞跳清楚的,还是应该多贴近历史一些。

  :内容简介估计是个弱智写的,比演义还杜撰,封面也有毒,很猥琐

  以下是错误罗列,欢迎大家指正:

  1白马之战关羽的长柄马刀以及后面王双的长槊,而长柄马刀和长槊至少要到隋唐才有

  2第一部卷三第二十三章诸葛亮与徐庶在乡村面铺吃面,而面条、面铺的普及要到宋朝

  3.黄月英打耳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凭常识觉得不对

  4第二部交战时一直用火箭,而历史记载首次中国使用火箭得到公元228年曹魏郝昭所使用——“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资治通鉴魏纪三太和二年十二月条》

  5刘备入赘东吴,而刘备去东吴是借南郡去的,孙尚香是嫁过去的——"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

  6.孙权碧眼紫髯,并不见于三国志等主流史书

  7.第三部刘备兵临成都之时一个叫郑度的人劝刘璋不要投降,而之前他就已被罢官——《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8.夷陵之战赵云千里解围,拦吴军于夔门外,而赵云赶到战斗结束了——“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引自云别传》

  9.第四部卷四第一章:“左为升迁名单,右为降黜名单”,而蜀汉按汉朝旧例以右为上,升迁怎么样也在左边

  10.第四部第五部多次出现“太医”,蜀汉按汉朝旧例,医官系统有太医令、太医丞、太医监、侍医、尚药监、药长、药丞和方丞等职,绝不会有后世已变为代称的“太医”

  11.第五部第一章出现了一册书,而应该为一卷书,即卷轴书,册理解为线装书,一页页的,宋朝普及

  12.诸葛亮娶了第二个妻子,而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妻子无论如何只有一个,而且是纳妾不是娶妾

  13.第五部第七章出现了张苞,而他早死也不大可能出现在公元228年的北伐军中——“长子苞,早夭。”《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14.第五部第十六章曹睿数落曹真,恰恰相反曹真升了官——“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三国志魏书曹真传》

  15.第五部卷三第五章张郃对追击汉军表示可追可不追,而张郃历史上明确反对——“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引自魏略》

  16.张郃被射成筛子,而张郃就中了一弩箭,虽然结果一样——“飞矢中郃右膝,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17.李严一直叫李严,而李严在公元230年改了名——“八年,......严改名为平。”《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18.李严获开府之权,而诸葛亮时代唯一有开府资格的只有诸葛亮——“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9.第二部第二十二章出现了“女优”,而中国古代戏曲相声演员男为优,女为伶,至少这会儿是这样,哪来的女优,还东京热呢

  20.第一部卷二第十二章十万徐州人丧生,而第一次就几十万了——“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初平四年六月条》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三):最好的诸葛亮传记,没有之一

  正史中的诸葛亮列传记载,不会超过三千字,也许这就是时至今日,民间奉为神人近两千年的诸葛亮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依然还是神人——而不是人,他太模糊了。诸葛亮令人意外地传记不多,叙述都是相当干涩潦草,难道都以为《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讲完了?近年来,还有不少学者教授个批专制和反分裂的角度去叙述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就更为晦暗微妙了。但我肯定,没有一位专家学者对于诸葛亮的了解,能胜过这部《诸葛亮》的作者若虚。

  同样没有一个以诸葛亮为主题的文本能挡在这部《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前面,虽然我必须承认,读完全书,我在某些地方略感可惜

  我是冲着大谋小计去买本书的,我很想了解诸葛亮智谋的渊源。三国演义确实将诸葛亮过分神化,但没有军事才能政治谋略想在曹操和孙权的夹缝白手起家?所以千万别扯诸葛亮被高估了的鬼话,演义中的那个诸葛亮并不具实战能力真实的历史环境困难千百倍。刘备折腾了二十五年都没有做成的事儿,诸葛亮下山一年后就已经初具规模——可惜这本到了三顾茅庐前就结束了,虽然已经抖出了不少包袱,如少年时对弈学权变,逃难时旁观刘备曹操时暗自运筹帷幄,乃至打通诸子百家悟出乱世用法家之道。全书行云流水,正在我欲罢不能时却戛然而止,于是我就只剩下了一个问题:第二部什么时候出?

  这部诸葛亮应该是囊括了所有可见史料了,连诸葛亮和刘表之间姑表亲、刘备起兵借得当地豪族晁氏巨款这样的细节也没有漏掉,足见作者用心和功力。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情节、文笔结构,摹写人物,描绘景状,字字精细锻炼,甚至有些地方,显得过于细腻流丽,比如诸葛亮和周瑜的第一次见面,对于两人的描写。我想,作者极有可能是位女性吧。

  一部带着强烈情感写成的诸葛亮传记,于是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了情感,灵动起来。无论如何,她一定是诸葛亮传记中最美最好看也最接近于真实的一部,没有之一。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四):来自星星的暖男:诸葛亮(转自网友节选)

  诸葛玄大笑,用力举起诸葛亮,抱着他大步走到门外,正是星垂平野,月涌万里,藏青的天空光芒连缀,犹如亿万根丝线,织成了一件华贵的天衣。

  “叔父,那颗星星叫什么?”诸葛亮指着天幕中央的一颗最亮的星辰,那仿佛是定在棋枰中央天元的一枚晶莹剔透的白子。

  诸葛玄仰首:“北辰之星。”

  诸葛亮仔细想了想:“我记得了,《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叔父,就是这颗星么?”

  诸葛玄赞许地点头:“正是!”他握着诸葛亮的手划向那高不可见的星辰,“北辰又称北极,居于中央紫微,是为天之中。北辰之旁有三星三公,以象三公,后有大星以象天子正妃,余三星以象天子后宫,众星匡卫,以佑天子。”

  诸葛亮认真地听着,心里还在默记,他问道:“如果众星都乱了,会怎么样呢?”

  “问得好!”诸葛玄夸奖道,“若位不正,上下相陵,便是纲常失序,天下便会大乱,黎民便会受苦。所以君子居其位谋其政,成其事而正其礼,使天下秩序井然,不相凌轹。”

  诸葛亮并不是全都理解,有些他明白,有些他还懵懂,可他想叔父的话总是有道理的,他会留在脑子里,以后慢慢去想。

  他在叔父的话里听见了“君子”这个词,小学里的先生讲经时也常常提到君子,可每当他提出疑问时,先生总用大而化之语言告诉他,他始终对这君子之义不得要领,问道:“叔父,君子是什么人?”

  “君子,”诸葛玄想了一想,“君子就是心存良善的好人,上以赤心报效国家,下以孝心敬事父母,人家不理解他,他不恼恨不怨嗔,人家夸赞他谄媚他,他不倨傲不凌人。哪怕身处危难之中也能独善其身,不改远志,谦和而不自卑包容而不怯懦,虽千万人吾往矣。”

  诸葛亮品咂着“虽千万人吾往矣”,记得在《孟子》里看见过,他恍恍惚惚地感觉到君子伟岸身影,如那巍巍泰山,滔滔江水,他从心里油然生出由衷的向往,不带掩饰地赞道:“君子真是个勇敢的人。”他认真地看着叔父,“君子在哪儿呢,我能认识他吗?”

  诸葛玄微微一笑:“你父亲是君子。”

  诸葛亮睁大了眼睛,满满的自豪感顺着血气上涌,他高兴地抱住了叔父的脖子,大声地说:“我也要做君子!”

  诸葛玄拧了一把他兴奋得红透了的脸蛋:“小子志气,记住了,不要做空谈道德的伪君子,要做于国于民有用的真君子,知道么?”

  诸葛亮半知不知,只是狠狠地点点头,他喜滋滋地仰望着北辰星,便以为那是一颗君子之星,那么亮,那么高远,真像那高山仰止的君子,照耀无边无际的九州大地黑暗在他面前也退避三舍

  他倏地想起一件事:“叔父,父亲说是看见天上的北辰星,就给我取名为亮,是么?”

  “还不是么,日后你行冠礼,取表字时,也得依着‘亮’之义斟酌,只怕亮坏了你。”诸葛玄揶揄道。

  诸葛亮高兴起来:“将来,我要取一个很亮的字,像北辰星一样亮!”

  他顺着北极星的尾巴向远方探去,瞧见七颗星星连成了一把勺子,“那是北斗星么?”

  “是,北斗七星,分别是枢、旋、玑、权、玉衡、开阳、瑶光,七星以象七政,又为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诸葛亮一面默记,一面佩服地说:“叔父,你为什么知道这么多?”

  诸葛玄微笑:“不是叔父知道得多,是书里说的,叔父看书而已。”

  诸葛亮来了兴趣:“你教我好么?”

  诸葛玄笑问道:“你想学什么?”

  “什么都学!”诸葛亮兴奋地说,忽而扳起了指头,“叔父会的都教我,星象、风角、望气、卦术,还有,还有,”他抓抓脑袋,“对了,还有排兵布阵!”

  诸葛玄笑着拧住诸葛亮的鼻子:“小子尽好旁门左道,不是正经学业!”

  “那什么是正经学业?”

  “你父亲给你请的先生们讲解的便是正经学业!”

  诸葛亮不乐意地说:“我才不喜欢呢,先生成日圣人云圣人曰,闷也闷死人了,我瞧他们也快成圣人了!”

  “这是什么说法?”诸葛玄奇道。

  诸葛亮一板一眼地说:“圣人不就是白头老朽,摇脑袋呜呼叹息,先生也是老朽,也呜呼,他岂不是圣人?”

  诸葛玄笑得前仰后合:“混话!自己学不会经学圣典,便胡诌先生!”他幽幽一叹,“你这孩子可真是奇怪,到底要给你寻个什么老师呢?”

  “叔父,你说什么是人生大变?”诸葛亮忽然一问。

  诸葛玄一愣,“这话从哪里摘来的?”

  “门外的老乞丐说的。”

  “门外的老乞丐?”诸葛玄笑起来,“你这鬼孩子,平日里胡闹也罢了,竟和一乞讨之人闲话,真绝倒我也。”

  诸葛亮倒正经了:“他说的话我不懂,所以来问你,他说什么成大事者要经大变,寻常人才安于现状。”

  “乳臭未干之人懂得什么人生大变,”诸葛玄叹道,“真正的大变痛入骨髓,摧折心智。寻常人很难有大变,一生行来,也未有大变故。”

  “那君子是寻常人,还是非凡人?”

  诸葛玄被问得一怔:“也可做寻常人,也可做非凡人。”

  诸葛亮皱眉:“真伤脑筋。”

  诸葛玄忍俊不禁:“你就别琢磨了,琢磨一下待你父亲回来,你该怎么办?”

  他举起了诸葛亮,飒飒微风拂面,将一抹月光洒在他们身上。

  无垠星空犹如一场光彩的梦,苍茫星河翻起浪花,那无比辉煌的芒角似流年飞越,指向了未知的宇宙深处。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五):我所看到的不是一颗“智慧的大脑”,而是一颗“赤子之心”。

  从儿时的调皮小诸葛,到秋风五丈原将星陨落,这一切的一切,感觉都是理所当然的发生的。天真烂漫的小孩,如果没有经历过至亲是伤痛,战乱所造成的哀魂谝野,怎么会有“兴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的抱负呢?

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

  在很多地方所说的诸葛,过于神秘,太过于智慧,有些时候我会在想世上真的会这么一个人存在么?之前一直没清楚这块,直到我遇到了本书。

  从儿时的调皮小诸葛,到秋风五丈原将星陨落,这一切的一切,感觉都是理所当然的发生的。天真烂漫的小孩,如果没有经历过至亲是伤痛,战乱所造成的哀魂谝野,怎么会有“兴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的抱负呢?

三国是一个怎么的时代?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英雄时代,苦难时代。 野心家的岁月,牺牲者的世纪。清醒者避世,执着者坚守,人人都得选择,因为你没有的选择。

老乞丐 ——无名

  这块呢?有点神秘的色彩。

  老乞丐出现在了家门口附近,摆下了棋盘,而且和普通的棋盘不一样。(开始)

  老乞丐对小诸葛说:”人生之变,或扶摇直上,青云不坠。或沉沦下僚,飘菌落溷(hùn)“。

  当时的小诸葛一点也不懂,想继续追问。而老乞丐说,”你以后就会知道的了。“

  一年后再遇老乞丐,后面就开始常常往破庙去跑,拜访老乞丐与之对弈,从学棋中领悟战略,借了四书五经之外的经典而吸取养分。 老乞丐没有刻意去培养小诸葛,而小诸葛开始变化了,父亲逼迫都不喜欢读书写字,就喜欢找小伙伴去打打闹闹的玩着行军游戏。或许这就是他自己的选择吧。而当时的小诸葛并没有意识到这里。

  直到多年以后,再遇老乞丐之时,诸葛尊敬的喊了一句:”老师“。

刘备——鱼水君臣

  看了看本书,才真的意识到了,曹操当时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很有道理的,刘备能屈能伸,能沉住气也有相当的领导才能,有着王者的气质。

  也正是因为他的品质,才会有”三顾茅庐“。

  在刘备和诸葛的磨合中,不能看出刘备之才不会太差。知人善用,能带兵遣将,遇到困惑之后一点拨就明白。两个人能聊得来嘛,气场能够契合在一起,不愧有”鱼水君臣“的美誉。所以才会有”白帝托孤“,居然能说出让诸葛自立为王,而深知诸葛不会这样做。两人十分信任,坦诚相待,没有猜疑。

  本书还描述到了诸葛对刘备“三顾茅庐”之前的小故事,店名了原来诸葛一直也在寻觅明君。本线索也贯穿了诸葛在考察各位领导者的品性,让最终选择了刘备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徐庶——莫逆之交

  在《三国演义》中,只是简单描述了与徐庶是好朋友,而到底有多好呢?说不准。

  而在本书中,我意识了他们两之间的友谊,不一般。在学堂里,能聊得来的几分之一。一起去下棋,读书,谈天说地,去游行。两个人像儿时的玩伴一般,推心置腹。这就能说明,为什么徐庶会推荐诸葛给刘备,而且还能直说:“十倍于我”,这样的话。一般朋友能这么给你说话么?

  诸葛也时常惦记着徐庶的,在这是我在《诸葛亮集》感受到的。在《与群下教》与《又与群下教》中,都能提到徐庶、崔州平的好友,事隔多年依然记得,这是说明情谊呢?蜀国的朝里,又有几人能与诸葛丞相,说两句推心置腹的话呢? 每次想到这,觉得诸葛亮,很多时候内心是很孤独的。

治国方略(开放性。。。)

  不说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嘻嘻)

在我的眼中

  让人敬佩的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而是看诸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会考量每个人的利益的处事很到位,而朝中很多人说起他的时候,只会想到敬重和佩服。即使是面对妒忌心很重的李严,也没有将他赶尽杀绝。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心量的问题,德才兼备,这才是丞相之才。

  完整的传记,很好的地阐述了——《出师表》中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他一生的夙愿。

  我所看到的不是一颗“智慧的大脑”,而是一颗“赤子之心”。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六):不是大学教授就能写出一部好书

  作者很迷诸葛亮,迷到诸葛亮已经是历史上的不可说先生的地步了。这点在她写的《蛊毒》、《将仲子》还有《世间已无诸葛亮》里都有体现。还有那部被网上吹捧为清水耽美佳作的《将仲子》我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我去,这就是“”佳作“刘备变成了个咆哮帝般的痴汉,诸葛亮成了琼瑶女主版哭哭啼啼的小受。真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诸葛亮的粉呢还是黑呢。再说这部小说又是把作者的前几部小说融合在一起的书。不说别的首先历史错误就有不少,对于诸葛亮也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一味的吹捧诸葛亮。过度的吹捧就是在招黑这点难道作者不明白吗?至于这部传记我认为作者还是多看看历史书上的诸葛亮然后多了解下人物传记的写法吧。还有写耽美小说时也多看看什么是bl,把受君塑造成披着男性外表的女性是变相的bg恋。写成这样的小说不应称之为耽美,总之这部书就像是一个狂热粉丝写给偶像的情书。称之为人物传记还是歇菜吧。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七):可以进入纯文学殿堂的历史佳作

  知道这本书很久了,之前在若虚的博客上断断续续看过一些连载,为了出书,她又修订了两遍,于是在网上购买了这本。

  这个类型的历史小说就是我的菜,而若虚算是写到了极致,对于刻画人物,若虚能将人物神态中的纤毫毕现于我的眼前。我能从她的字里行间感觉到诸葛亮的一颦一笑,而这种描写的表现力,是我在其他历史小说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另外,所有的历史场景都是那么真实。每一个物件都是那个时代的名词,对于我这样的历史迷而言,真是戳到点了。我都不用去考证就知道若虚一定在两汉三国的史籍中泡了很久。

  诸葛亮当然是我完全不了解的,尤其是他的少年和童年时的遭际,双亲早逝屡经磨难也是史料中便有的,没想到被若虚推演得那么真实,那么顺理成章,少年时的诸葛亮谋略和志向便远高于同龄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否则如何有二十七岁脱口而成的《隆中对》、如何带领家人从泰山脚下一路迁徙于南阳山中,又如何少年成名,得“卧龙”之号?而若虚的故事,便将史籍中支离破碎的点滴诸葛亮连串起来,如行云流水,勾画出了一个真实完整又那么亲近的诸葛亮。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八):诸葛亮传记写作缘起(若虚自述)

  小时候最早通过连环画认识诸葛亮,上美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浓厚的中国风,最初印象里的诸葛亮仿佛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通身一派不食人间烟火气,小孩子也不懂,只是觉得这个人很聪明,几乎无所不能,五丈原秋风跌落那一幕又让人倍加伤怀。那种目睹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感实实在在地震撼了我,从此对诸葛亮产生了特别触动的情感。

  真正想到要书写传记小说是在很久以后,那时正是央视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街谈巷议说的全是三国,连学校老师上语文课都天天说三国,因为我特别喜欢唐国强老师扮演的诸葛亮,真正是形神兼备,于是对诸葛亮的情感更深厚了。

  一方面是受到当时铺天盖地的三国热的影响,一方面是感动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大约是从那时开始,我便立志要为诸葛亮书写传记小说,但我对诸葛亮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演义层面,而演义对诸葛亮的很多描述并非历史事实,为了书写历史中的诸葛亮,必须向历史追问真相。

  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搜集资料过程,我生活的西南小城很偏远,资讯不发达,也没有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便捷条件,搜集资料谈何容易!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到底要搜集哪些资料,完全是一抓瞎,就是逮着什么看什么。初中花了很长时间攒钱买下第一套三国志,可把我激动坏了。记得有一次发现同学有一本诸葛亮的《将苑》,可惜她不肯借,我只好求她带到学校去,每天课间时分,我就抽空抄录下来,上大学以后去学校借来积满灰的三国史书,图书馆的老师看我借这种没人看的书,满脸都是困惑,借来后除了阅读,依然是抄录,甚至用白纸摹下上面的诸葛亮南征地图,当时还收藏了一期《中国国家地理》,只因为上面有一张标明三国著名战场的地图。

  感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广泛的资讯和便捷的信息获取通道推到了眼前,从上网的那天开始,慢慢去接触三国知识讯息,或通过搜索,或通过请教,知道要看什么书,于是便一本本搜,因为自己在高校任教,便用做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去研究诸葛亮,看的书越来越多,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三国史。

  对诸葛亮这部小说的建构面貌也逐渐清晰起来,少年时只想写一个和诸葛亮相关的故事,考虑得太单薄,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想法都发生了变化,包括对诸葛亮这个人的认知,也从少女时代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变成了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现实批判。

  所以我花了许多力气去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读汉朝人读过的书,学汉朝人的典章制度,模仿他们行文的语言风格,想象那个时代的人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事,思考是怎样的历史前因造成时代的后果,把历史当成一条绵延不断的脉络,也许在最终成文时,仍然存在巨大残缺,但最初是抱有这种愿望。

  我想要塑造一个历史中的诸葛亮,剥离开演义传说中过分夸张的神秘成分,还原真实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尽量描述他的理想抱负、政治手腕、军事思想、人生信条,甚至他的残忍和冷酷,遗憾和无奈,这是对作为人的诸葛亮的当下阐释,有客观的历史分析,当然也不能避免主观的解说。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写出来。这已不仅仅是少年时代的简单心愿,而成为一生不可逆转的信仰,犹如对诸葛亮的敬仰,支撑我在任何艰难时刻都选择坚守。

  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小说诸葛亮在2010年11月开始动笔,初稿于2011年4月完成,然后经过三个月修改,到2013年3月进行第二次修改,如今是第三次。

  遗憾仍然有,也许十年后,我会有一次大规模修改,但目前完成的文字是尚可接受的。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九):性感的文字和观点是诱人的

  现在比较少能够看到《诸葛亮传》这样用词有古风,文字很考究的书了,尤其在快餐式弱智网文横行的世界。

  整本书行文流畅,分节清晰。如同教科书般的理性,又中规中矩。作者不仅是在写一本小说,更是用深厚的历史考究,而所书就的书。这份心血值得尊敬。

  我们作为读者,往往可以从文字中体会到作者行文时的心情与状态,更能理解到作者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于字里行间。

  文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他的心路历程,皆有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观点,那些威形同旁白般潺潺润于我们耳边。

  这样看来,一本用心写的书,实际上是作者在用他人的经历去体现自己的悲喜好恶,并以此来影响看书的你我了。

  而精彩如这样的小说,会让你爱不释卷。

  当我们在书写文字时,是否也是将文字做成了我们的观点试验场呢?那么我们如何将观点这个勇士打造的强壮、性感和诱人呢?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读后感(十):还不错的同人文

  听说作者是个大学教授,还是个耽美文作者,不过最重要的身份是诸葛亮脑残粉吧……她从小的梦想就是为诸葛亮写一部翔实的传记。至少她的这份心我感受到了,本书确实是很用心在写的。 本书理论上是传记,是根据史实而写的,相对应的也就没有演义里诸葛亮的妖人化情节(其实我这种演义加游戏粉还是很喜欢那种感觉)。但实际上也有许多不严谨之处,不过瑕不掩瑜吧,绝对不影响阅读。 第一部阐述的是诸葛亮小时候及至成年与刘备相遇前的故事,基本可以说是yy 了吧,泰山顽童的形象还比较贴切,后来的遭逢大变而得到的成长也比较合情合理,一个清朗俊秀,白衣风流的青年形象还是很令人心向往之。槽点主要集中在下围棋来学习和谜之老乞丐上了。情节上大体遵循史实里诸葛亮一家颠沛流离的过程,中间插入刘备的境遇。对东汉末年历史环境的刻画主要集中在战乱上吧。完成的都还可以。 不过其实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其文风了吧,活脱脱就是贴吧同人文既视感,真的是有点矫揉造作啊,所以才写了这么多本书吧,压缩一下可能会好看的多,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就算了,很多东西真的是特意yy 出来所以说显得不伦不类。 第二部写的没有第一部好,其讲的是赤壁之战到刘备入蜀的故事,可能是这段时间发生的史实大事件比较多,而作者真的基本都不去直接描写,只是借人物之口转述,都默认大家都了解了么?所以真的只是当作同人文在写了吗?其实客观上来讲这样也不是不行,只是可能是笔力所限,对历史爱好者来说还是很缺乏感觉。有一些原创的场景和情节倒是不错,只是肯定不能多写。 后面的还没有看,看第三部的目录集中于入蜀之后的对内平定派系之争,这是演义和《三国志》里没有的情节,如果能深入剖析一下其间的政治斗争的话,很看好这一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