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9 05: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精选10篇

  《民主宪法人权》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一):宪政漫谈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写的,先生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所以在写法律类略弱。

  但也是一本极好的常识读本,很薄的书,短短两个小时就能读完。

  在过去的两千余年里,我们都是礼治,礼治也是一种秩序,对于统治者而言是好的选择,因为统治成本低,这些关于礼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近代中国经历了深刻社会变革,从五四以来,孔夫子的种种被逐步推翻,当旧的制度死去,新的制度还未到来,人们就会呼唤秩序。纵观国际环境,有宪法,实行宪政,似乎能把中国人民救出尴尬境地

  最近说到张千帆老师被禁言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宪政似乎成了一个敏感词汇,孙中山先生曾经国民党的统治做了一个顶层设计,军政,训政,宪政。这是根据人民素质不同发展阶段作出的计划公民意识若不强,那就又国家政府训练,等到有一天素质好起来了,就实行宪政。研究宪法的童志伟老师说,国民党做了顶层设计以后,大家就会不停地问,怎么还是训政啊?什么时候才是宪政啊?邓小平同志聪明了,他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从政的学问,你们感受一下。

  不过这里的训政有几分意思,训政本身就是悖论。说政府要训练人民,那政府一定拥有很大的权力,权力得不到限制,那该如何期待有一天从训政走向宪政。

  关于宪政真的不急,得一步步来,我现在比较寄希望于行政法的建设以及司法独立。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司法独立了,不是政府里的法院而是政府旁的法院。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二):太阳底下无新事

  1946年的一本小书,常识派科普杰作,用故事对话寥寥数语说清深刻的事理,读来背后直冒冷气。潘光旦先生作序也很漂亮。绝版原因无从猜测。 “是宪法产生政党,而不是政党决定宪法。” “意见阶段的乱是达到行动阶段里不乱的必要过程。权力只能维持表面行动的一致,这一致不能持久。” “民主国家的政党并没有不变的主义。” “民主不但要尊重别人,而且也是尊重自己的。” “开明专制(对未来走向的发展)连昏君都不如。” “立法机关并不向选民负责最高权力大总统,又不向民意机关负责。这是政府自己颁布的组织法,名为宪法,但并没有现代的宪法精神。” “捉着小偷打他一顿,算是暴力么? 教训他不要偷东西,这不是暴力,这是社会制裁力。可如果只许你自己偷,不许别人偷;别人偷就得挨打,你偷了不准别人打你,那就是暴力了。 例外是有的,但是不能有人的例外,只有事的例外。” “德国下议院和我们参政会很相同,是个咨询和喝彩机关。” “人民有时是会被欺骗的,但是,说来也可以使人放心,世界上一切骗局绝不会永久的。” “‘这是古时候的事情,那时的人都愚蠢,现在不会有这种事了。’我不能不在孩子面前撒谎了。可是,人间的愚蠢什么时候会完呢?” 太阳底下无新事。依照字面意思,是不是得换颗太……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三):六十年前的“普法”经典

  六十年前的“普法”经典

  ——读费孝通著《民主•宪法•人权》

  最近,美国前国家安全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因揭发“棱镜项目轰动全球。据称美国还对包括欧洲盟友在内的几十个国家驻美使馆和外交办事处进行情报监视活动,引发多国官员表达强烈不满。其实,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当今国际社会,间谍战、情报由来已久无处不在,我就不信调门甚高的其他国家就安分守己,没有采取类似手段,无非是技术水平可能暂时还赶不上一骑绝尘的山姆大叔罢了。

  我所感兴趣的,是事件发生后斯诺登的父亲朗尼•斯诺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道:“大家想要把他定为叛徒实际上他背叛了他的政府,但我不认为他背叛了美国人民。”初看起来,并不太好理解,似有诡辩之嫌:背叛美国政府的行为怎么就不违背美国人民的利益了?美国政府代表的不就是美国人民吗?

  然而,在斯诺登父亲的字典里,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还不是一个概念,是不能划等号的。根据有关媒体解读,斯诺登确实泄露了机密信息,违反了美国法律,背叛了他受雇的政府,应受法律制裁;但是,按照美国宪法的精神,政府应当尊重公民权利保护言论自由,不应使公民处于被监控状态,所以斯诺登的行为是与美国宪法保护的人民利益相一致的。斯诺登甚至是一个斗士

  或许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已可以感受到区分概念、澄清概念之重要事实上,政府、国家与人民是政治学领域中一组极为基础性的概念群。读者要在该领域深入研究,必先掌握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而要短时间内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弥补民主政治的基础部分形成基本的政治常识,具备基本的民主素养,最近出版的费孝通先生六十年前的经典之作《民主•宪法•人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4月版)极具参考意义

  众所周知,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同样写作于六十年多年前的《乡土中国》早已是享誉中外的社会学经典,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字通达晓畅,见解深刻不凡。比较而言,本书虽然涉及政治学领域,作者亦非该学科专业出身,但仍能轻松自然地为我们讲述投票、选举、政党、言论自由、协商、宪章、契约内涵和意义,不变的仍然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化、口语文、生活化的散文风格,夫子循循然善诱。

  就其中观点而言,我以为,有诸多表述,虽出自六十年前的社会学者之手,放在今日亦毫不逊色,甚至令某些所谓专业人士汗颜,试举二三:民主国家的政党不是限制人民政治意识和政治行动的机构(第12页);不是一个做官的或是想做官的集团,而是整理民意,推举人才的政治机构。这机构的基础有二:一是人民可以自由结社,自由言论;二是用选举票来决定政策官吏的任用(第17页)。在有言论自由的国家里,欺骗是最愚蠢,没有人愿意或胆敢这样做的。诚实是最处世可靠方针,乃是经验之谈(第26页)。把权力的老虎降伏在民意的牢笼里(第41页)。宪法的目的就是在限制执有权力的政府,使他不致超越人民所允许给它的职权(第56页)。革命结果也许值得赞扬,革命本身是没有理由可以引起万岁的欢呼的。宪法其实就是避免革命的方法,是人类维护文明和平重大发明(第57页)。这些法治框架内的观点往往在伴随着故事讲述而提出,读者自可体会再三,而丝毫不觉说教

  据编辑介绍,该书最早于1946年8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不到一年就连续五次再版,之后六十多年,没有出版。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刊行简体字版。很难想象,这样一本四、五万字的小册子,竟然也有着人世沧桑波折起伏的经历,虽然对历史何以至此的疑问重重且亟需深究,但能在六十多年后读到此书,真有一种本不该有的庆幸,否则更多年以后,费老先生是否曾写过这么一本小书都要变成一件值得考证的事件了?遑论此书的价值几何

  潘光旦先生称此书是“高小的学生可以读,中学生大学生应该读,身为民主国家官吏而多少被妄自尊大心理所驱策的许多朋友更不可不读”,是一册未经“国定”的公民读本。我宁愿称其为六十年前的“普法”经典,普及的不是表面的法律条文,而是内在的法治观念。六十年后的今天,该书能与胡适的《读书与治学》、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吕思勉的《三国史话》等几十本小书一并列入“中学图书馆文库”,自是三联书店的贡献,更是未来的主人翁文明其精神所必需,而绝不可沦为仅供观赏的外国法制史,甚至为批判否定的西方政治学。

  审视当今法治之状况相信费老先生六十年前的努力仍未过时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四):普法之法

  我是尽量避免政治敏感的相关主题推荐的,但是有些东西,至少我认为作为还不算沉沦的年轻的人,不得不读,我不希望我们永远都是生活在自己美好幻想中的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部件而已。--写在前面

  费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可是却在六十多年前的民国时代写出一本通识的法律读本,可见当时的宪政环境让人心焦,但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有些许令人欣慰的进步吗?

  这是一本.“大中小学生都应该读,被利欲熏心的当权者更不得不读的书”语出潘光旦先生。通读全本花费不了个把小时,但是给人的深思却持久弥远。

  这是一本讲法律的书,是一本讲政府,国家,人民关系的书,是一本把国内外宪政历程融入平实生活事例的书。费先生在书中用平常的生活事例,如师生讨论,身边朋友的遭遇报纸上广泛讨论的新闻,孩子的无意之语等引出相关的法律问题内容涉及了选举,结党结社,言论自由,宪章,政府权力,人民契约的意义,再佐美德英法等国的宪政案例作为参考,对比当时中国的法律环境,用口语话散文化文风让读者融入其中,使读者不仅受先进司法体制启发,更生国家宪政改革之深思。借别人的评价,“夫子循循善诱”。

  这本书虽涉及政治学,却是一本普法的好书,普的是法律观念而不仅仅是法律自身。关于法制,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现今这个社会所见的大部分问题,也都是法律缺失落后造成的。即使在今日,费先生所说“在我们面前不就有着和那些伟人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责任?”也应共勉。

  这既是一本 公民通识 的读物,我是极力推荐各位耐心读一读的,如果你有法律基础,那么你可以引申国外宪政的改革发展,如果你没有法律基础,正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也看一看所谓民主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但绝不可引例批判国外司法体制或者对号某些典型案例。

  最后再啰嗦,看到这篇书荐的你极大可能对所谓政治法律不感兴趣,不一定以后会走上哪个行业,也不一定在国内国外,有可能有一天为了养家糊口已经不再关心大千世界,或者家财万贯忘了自己可以做的贡献。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我能做的,愿意做的,就是尽自己一份力来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就是现状,即使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能看到的,是以后的希望。当我是白日做梦也好。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五):小册子蕴含大智慧

  短短的一本小册子,以日常往来言谈和对话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有关民主、宪政和人权的故事,沉重的政治学问题见于日常生活中,娓娓道来,平淡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开篇政党合法性的故事,美国的选民因为手中握有的选票随时可以遵循内心的选择,改变党派立场,而不需要受到党派身份制约。政党不是用来约束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而是一个整理民意、推举人才的机构,在整理民意过程中使其施政纲领尽量和大多数人民的意见相一致,但是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选民而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人民可以随时用选票来决定政策和官吏的任用。也许政党的严肃不够,可是灵活性和人民利益的导向显而易见的,选择权永远在广大的选民手中,政党只不过是整合民意并且信守承诺,挑选出人才将施政纲领付诸实施的机构,一旦背离大选时的施政纲领和口号,人民可以用手中的选票让他下台,这应该是民主政治最本质的特征。

  民主的社会首先需要有民主意识的公民,都说公民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代两代的问题,可能需要三代以上,教育首选,可是何为教育?毫不理解、强制灌输式地把国家、组织、政党等概念和理论强加给还未形成自我认知能力的幼童,却从不关注人意志的差别。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信息爆炸,获取信息资源途径多种多样,如何要求每个公民都拥有整齐划一的政治意识、民主观念,如果还像以前的宣传方式,对敏感问题秘而不宣,也许只会引发更大的兴趣和猜想,只有承认思想百花齐放和而不同鼓励思考支持言论自由,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真正使行动符合个人意志的要求,才会有社会的安定,而不是一潭死水下的危机四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学术一统天下,中国的老百姓习惯了被灌输、被教导被告知,中国的官员们习惯了头脑的僵化和教条,习惯了上级精神和领导指示,头脑的作用在弱化,能够独立思考的真正是极极少数,中国的教育制度强调同一化,并不鼓励孩子个人才智的发展,总是一把尺衡量所有孩子的好坏优秀与否,经过中国式教育的孩子被迫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一切以书本、以老师教授为上,以成绩、学分为标准,等到踏上社会后才开始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起步晚,但总胜过一辈子浑浑噩噩、人云亦云的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群。我总觉得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希望的关键,国家公民有没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接受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才能造就什么样的未来一代。和我们一衣之隔的日本,虽然有过不光彩和不堪回首的时代,但是他们的振兴和强大如此之快、如此之久,去过日本的朋友都惊叹日本的国民素质之优、文化礼仪之好,这无不得益于日本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对未来一代的关注,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费先生的故事讲得很生动,让我想起莫言先生“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真的是一种神奇的本领,我想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不是会有心灵的启蒙。故事很浅显,道理却宏大,路径需要探索。美国制宪的故事让我很感动,美国宪法以简洁、稳固、管用为名,一部宪法的诞生经历了各方争执、妥协、努力的过程,需要人民的耐心——在长达??年的准备阶段,各州都在耐心等待一个合适的将制宪提上议程的重要契机;需要各方的周密思考、充分协商——在制宪会议上争执到了感情压过理智时,选择停会三天再继续;需要妥协——当宪法以微弱优势通过后选择放弃成见,为宪法的批准和实施而努力,政治家的风度留名青史。看到这里,我确实对美国的开国先辈们顶礼膜拜,这种平等协商的智慧和勇气注定了他们伟大而受人崇拜的一生。而回望我们的历史,君临天下,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一人独大的宝座你死我活、尔虞我诈充斥了几千年的历史,一如陈乐民先生所概括的“朝代相因的自我循环”,不经过流血就走上政治的常轨在我们这里缺少成功的先例。制度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关键顶层的设计,需要先贤们在漫长的考验中形成协商的共识。首要做的,就是不妨学学菲德烈大帝,把权力放在法律底下,一切权力的授予都源于法律,法律是权力的依据。

  合上书页,我还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个传说,但我却宁愿相信它是真的。菲德烈大帝想在波茨坦盖个无忧宫,地址选在一个高丘上。可是高丘的北面有个磨坊。这磨坊已经传了几代,一直很顺利,而且风景幽美。磨坊主人唯一的希望是在此终老。营造工程的大臣差人要磨坊主人搬家。“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死在这磨坊里。绝不搬。”磨坊主人很坚决地回答。“这是菲德烈大帝的命令,他要盖无忧宫,你怎能违反他的命令?”“菲德烈大帝可以有这愿望,可是不能有这命令。因为这磨坊是我的财产,我有法律保护。菲德烈大帝没有权力没收我的财产。辛亏柏林还有个法庭。”差人换了口气说“和你买怎么样?”“哈,这还像句话!可是买卖是契约,要双方愿意的。我已经和你说得很明白,我绝不离开这地方。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挚爱,菲德烈大帝不也是喜欢这里的景色嘛?他自然会了解我不肯离开的理由。”故事的结尾,无忧宫盖好了,磨坊主人实现了在此享受无忧晚年的夙愿,而且多了一个不那么让人讨厌的皇帝做邻居。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六):短评

  费孝通先生名曰“民主•宪法•人权”的这本书,绝不是一本厚厚的政治学专业论著,而仅仅是一本四万多字的、用以普及和宣传民主政治观念的小册子。它的独特与可贵之处在于,将民主、宪法、人权及其他严肃的政治话题,寓于欧美国家的历史与民国的社会政治现实,以夫妻间唠家常、给孩子讲故事、与友人争辩等等故事化、口语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不艰深不晦涩,不板脸孔不摆架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作为合格公民应该了解政治的基本常识,接受和培养追求民主政治的观念。作为被潘光旦在序言中称作的“未经国定的一册公民读本”,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阅读价值。不激进不应代表不前进,不照搬不应意味不学习,具有特殊国情不应否认普遍价值追求!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七):本应是常识

  买这本书时,开玩笑和朋友说你们可要小心,我打算用你的名字做收件人!朋友好奇问什么书,听罢脑袋摇的像拨浪鼓。真的是害怕吗?了解的人也许会真怕,因为书里的道理对于他而言还毕竟是“常识”。

  可是,不懂、不了解、也不怕,才是最糟糕的。

  什么是公民社会的根基?我觉得是一种对形而上的东西所具有的自然的兴趣。大多数人认为古典希腊的城邦是公民社会的来源,由此产生了民主和人权的雏形,在商人取代帝王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后,宪法变得重要起来。这种对人存在意义本身的兴趣,引起人们对社会组织形式的反思,人的智慧被导向人本身,于是产生了讨论和争执,演化成为一种关于社会该如何运行的共识。

  然而对于我们而言呢,虽然有一些关于形而上的东西教导给我们(“懂事”),但是那不是以一种探讨的态度,教给你的也并不全是能与更广阔的社会所契合的公民知识。所以我们中大多数人对此类问题的漠然无知并非无证可循。最重要的是要能问,有对形而上的兴趣:也许事情本不该这样呢?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八):60年前的书仍然让今天的我汗颜

  早就知道费孝通先生,也读过他的《乡土中国》。一直只知道费先生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却从不知道他还写过这样一本语言平实,却直到现在仍让人受用的小册子。

  民主、宪政、人权,这几个词语放到现在的语境下,谁都不会觉得它们陌生。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这几个词背后的意义?如费先生言,民主和宪法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们提供了暴力之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民主的本质并不复杂,在英国的历史上,对权力的警惕一次次推动“把权力关到笼子里”,经过流血和不流血的革命,最终诞生了人权宣言。而在人权宣言诞生后的87年,另一个从英国中分离出来的国家进一步将民主与宪法发扬光大。

  历史自然是不可以全盘照搬的,但历史中凝结的人类智慧却不是用“独特国情”可以掩盖的。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九):菲德烈大帝的磨坊案--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菲德烈大帝统治之下的德国,有一个著名的讼案。”有一个磨坊主经常是靠水流推磨的。可是有一天,上流的地主把水拦了。他告到法庭里。【按当时的法律,地主有权利支配经过他地面的水,】所以,法官们判决了磨坊主人败诉。这事给菲德烈大帝知道了,认为不公平,把审判这案件的法官们都捉了起来,要他们赔偿磨坊主人的损失。当时的人民都觉得皇恩浩荡,把菲德烈大帝捧到了天上。菲德烈的风趣和机智获得了人民的爱戴。“

  我们会说:”这些法官当然不对,压迫平民。罚得好,痛快,痛快。“

  可是”问题并不在痛快不痛快。【法官依法审判,是他们的责任。法律好不好不在法官,而在制法的人。菲德烈要法官赔偿磨坊主人的损失是不对的,他没有承认立法和司法之间的独立责任。】”

  菲德烈大帝看似改变了不公正的法律,但却“【利用了群众的公平观念,篡夺了立法的大权。他用了权力随意更改法律,把法律放在权力之下了。】”

  而法律一旦不能拘束权力,换一句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没有了宪法,固然并不是说权力所做的事件件皆错,一切都违反人民利益,但是问题是在如果他做出了违反人民利益的事来,除了革命之外,也就没有其他力量可以纠正了。】”

  (P54)

  --------------------------------------------------------------------------------------

  真是个值得思考的例子,特别对于人治往往大于法治的中国社会。

  好的制度+好的人=更好的国家

  不好的制度+好的人=也许会更不好的国家(虽然只是也许,但也许变成现实的代价太沉重)

  《民主•宪法•人权》读后感(十):天空飘着三个词,永远飘着

  最近读完费孝通先生这本小书、大作,先生把很多深刻甚至有点晦涩的观点讲的十分通俗易懂,和林达的书风格很像。书中都是几乎快被讲滥的“老道理”,但我们就是有把所谓的道理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就是不去实践的耐心。民主、宪法、人权三个词,一直飘在我们的头上,还会继续飘下去。

  以下是书中内容的摘录:

  1、有人愿意把教育当义务看,我们就不能不疑心,那人心目中的教育大概不属于启发的一路,而人民乐于接纳的东西;乃是属于灌输的一路,而人民不得不吞咽的东西。……近年来,政府统治下的教育,很大的一部分是训,不是学;是宣传,不是教育。

  2、我们把课本与实际生活两相对照了看,我们只觉得国家与政府,或对于假国家或政府的命令以行的团体或个人,一切是实在的,一切都很有着落,而关于人民,一切是虚空的,一切是不兑现的支票。我们有政党,但政党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利害关系的结合,何尝能反映人民的意向?在政策的推行上,不能;在人才的登进上,更不能。

  3、民主国家的政党不是限制人民政治意识和政治行动的机构。

  4、民主国家的政党不是一个做官的,或者是想做官的集团,而是整理民意,推举人才的政治机构。这机构的基础有二:一是人民可以自由结社,自由言论;二是用选举票来决定政策和官吏的任用。

  5、民主不但要尊重别人,认为每个人是最能从他自己立场辨别是非利害的人;而且也是尊重自己的。尊重自己,所以不肯把决定自己利害生死的事托付给别人去包办。

  6、宪法的目的就在防止权力会违反人民利益。若不是存心要和人民作对的,他也不怕受宪法的拘束的。

  7、法律要发生效力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没有法外的暴力占据住政府。统治者必须站在法律之内统治人民,而法律的废立是人民的权利。

  8、警察是统治者的工具,只是统治者和人民还不完全站在仇敌的地位,所以这工具的面目也和善一些。

  本书出版于1946年,抨击的是当时统治中国的腐败的国民党反动派,出版后多次再版。新中国成立之后,六十多年间,本书没有再出版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