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5:1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经典读后感10篇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一):莫言: 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帏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永远成为人群中心……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儿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

  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视角。张宏杰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一些特别之处,原因就在这里。

  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伟大或者邪恶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比如说,在我们心目汉奸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他的笔墨滋润,一变而成了一个“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美男子,一个在战场上冷静坚决无与伦比战士,一个曾经荣誉生命忠臣孝子,一个在历史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

  再比如,那个历来被认为凶险狡诈、处心积虑的大太监魏忠贤,在剥去历代史家的层层曲解之后,在他的笔下剩下的是一个憨厚粗朴、待人真诚的“傻子”。这个“傻子”原本胸无大志,素来在太监中被欺负被嘲弄,直到五十二岁了还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伙食管理员”。谁承想机缘巧合命运捉弄,他居然被颠簸到大明王朝权力结构最高点进行了一番手忙脚乱漏洞百出表演

  这些结论真是触目惊心,但过程却是层层深入的。张宏杰不是刻意地翻哪个人的案,他只是把这些历史名人所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伟大或者邪恶的事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用人情伦理平常心去推理,结果却是顺理成章,让我们感觉到如果我们生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们也不得不如吴三桂那样无情。这些大伟人或者大恶人,其实都是命运之流中苦苦挣扎可怜人,和你我一样。在阅读中,你不得不和他们一起痛苦、战栗和呻吟。在河北保定的军营中,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培养起了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很少读到什么历史读物能像张宏杰的这些作品一样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阅读快感

  把这些作品归到某种文学体裁,是件挺困难的事。这些东西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时下流行的历史报告文学,甚至还不是人物传记。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都流露着天然的文学品质,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对人性和命运的关心。借用张宏杰自己的一句话,“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他对这些古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兴趣里,无疑包含了对自己的兴趣。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张宏杰语)。我相信,张宏杰对人性的复杂一定有着科学家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短暂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边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诱惑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它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实验:它把吴三桂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他的人格结构在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它把魏忠贤这样天姿平庸的人推向社会制高点,看他在这个让人眩晕的高度上如何忘乎所以丑态百出。他把海瑞这样的道学先生放到纷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看他无望的坚定顽强可悲下场。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剧本。这些剧目对七十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循着对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关心闻声而来,来到了这里,做了这冷清剧场内的一个有心的看客

  张宏杰是个观察记录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离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二):孝陵后记

  2015年7月初,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南京,第一站便直奔明孝陵。之所以对帝王陵墓有这般非同寻常的兴趣,可能要源于2012年与好友去清西陵以及满城汉墓的旅程,在那次旅程中,我第一次见识到帝王陵墓的形制,以及汉代墓葬依山为陵、视死如生的特点。陵墓相对于现世,有历史的底蕴、有文化神秘,是另一个世界

  在去孝陵之前,我对孝陵主人——朱元璋所有的认识仅停留在他是大明王朝太祖皇帝,当兵前当过和尚。或许他曾给张无忌当过手下(倚天屠龙记太能扯了)。从南京回来后,我读了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篇》,对于孝陵之旅,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原来孝陵的主人,是这样一个人。这本书再次把我带回几天前的孝陵,暮然出现在眼前的,首选是神功圣德碑楼。

  神功圣德碑楼,即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主要记述朱元璋平生事迹。朱元璋知道嫡长子朱标软弱,于是多次诛杀功臣,力图给朱标创造一个最安稳的环境。他给皇族最丰厚待遇,分封各个儿子去各地,子孙们盘踞各方。有大臣谏言,他却责骂大臣分离父子关系,痛下杀手刚愎自用的朱元璋要知道朱棣的所作所为不知作何感想

  走过长长的石像路神道后,是翁仲路神道。几对文臣武将依次排列,护卫帝陵,看这这些石雕虔诚模样,想起他们背后的委屈。聚《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洪武朝文官的日子不好过。他们的俸禄极其低廉,太祖认为他们能够入仕,可谓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对朝廷、对国家尽心尽力,不应贪图发财致富,而自己的亲戚待遇则远超官员数倍。官员们工资低,有一家子要养活,还要官场交际、打点上下关系,势必导致腐败横行。对此朱元璋实行了历史上最严苛的反贪污政策,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实草”。

  此外,太祖对文官控制严格,他对文官集团严密监视,颁布缜密细致的“当官指南”。他限制官员的权力。在一些乡里,一些民事诉讼由当地老人有名望者决断,不需官员判决地方官员只需呆在公堂,不准下乡调研民情。他允许老百姓监察文官,可以任意到京告御状,后来甚至允许老百姓闯入公堂直接捉拿有问题的官员。这些措施的确处置了一些有问题的官员,也有一些官员苦读多年,最后连一点体面都没有保存,向老百姓苦苦哀求,不要毁了他的前程。而老百姓捉拿官员,有的是受他人利益挑唆,有的则是对某项政策不服。洪武一朝,斯文扫地。

  随后我走到了建于康熙年间的碑殿。碑上“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亲笔,由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治隆唐宋”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宋还要好。这让我想起书中提到的,朱元璋对元朝百年统治也倍加肯定。他认为元朝承接天命,无非暗示自己接过天命取得政权合法性。太祖皇帝大兴文字狱,这一点被满清接过来了。他重农抑商,强制性的平均土地打击地主富裕大户,终于将中国黎民打成一盘散沙,再无力量反抗他,“富可敌国”终于不用担心了。

  对付老百姓,太祖还实行保甲连坐制度、黄册制度等等.....老百姓成了他的绵羊职位是世袭的、不准远行(除非有政府公文,押送官员进京除外),甚至对于老百姓穿衣戴帽、行为规范都管到底。软硬兼施,他知道农民爱看戏,就改动《琵琶记》进行伦理政治教育。他创办学校培育听话的文官知识分子。他在乡里立碑,让有德望者宣讲自己的《大诰》。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谈自由民主权利了,能吃饱、不挨冻就是皇上恩典

  穿过碑殿后是享殿,是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朱元璋恢复残忍的殉葬制度,这一在春秋后期就被废弛的制度,在明朝又复活了。据记载后宫妃子可能用上吊方法自杀,给朱元璋陪葬。这一制度被严承,直到经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才被废除。

  穿过享殿、走过内红门就是安葬太祖皇帝的明楼宝顶。这个最开始老实巴交的农民,当过和尚、当过流民、当过地痞无赖,当了个小兵,随后青云直上,在一批武将和谋士辅助下夺得天下。不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没过上多舒坦的日子,多少开国功臣凄惨的死去,只有他的皇亲国戚和凤阳老乡荣享富贵。宋代的商业萌芽没扼杀,文人的斯文风雅嘲笑侮辱。《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直言,朱元璋的统治是中国历史的倒退、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政治。农民化的统治方式,让明朝刚开始,便埋下了惨败的引线。在明楼上,小店售卖朱元璋的人像画,一副是民间流传像,瘦削高额,凤眼低垂,若有所思;一副是宫廷画像姿态饱满气象万千。到底真实的朱元璋怎样,这本书也未必说对说透,这大概也是历史迷人之处之一。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三):不一样的统治

  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大家洛克认为,将军可以命令士兵赴死,却不能碰士兵荷包里一文半分钱;穷人房子,风能进,雨能进,未经允许国王也不能进。这个观念在君权神授的中世纪破土而出,成为启蒙时代的先驱之一和主流。这意思可能是,私有财产权是凌驾于权力职位之上的。感觉是这样,在欧洲,国王“很穷”,他们只能管辖直系下属,而不能管理别的领地贵族。国富论里也有说,国王为了牵制小封地的贵族,出台政策联合农民,促进各个小封地的贵族转变成小乡绅,而封地的农民变成工人。国王,或者国家机构,都不能完完全全的凌驾于人民。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讲的中国就不一样。它认为,中国只存在下级上级单方面服从关系,并不存在契约性的相互制约关系。王不仅对藩王,对藩王管理的农民也有直接的权威。不仅对所有人是绝对权威,而且是绝对的产权生杀予夺随意而已,当然更没有私有产权这种想法统治者没有这想法,被统治者也没有这种想法。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整个中国就直接、完全处于暴力之中了。尽管它没有生产力,但是却可以支配一切生产品

  书中有说毛泽东的“枪杆子出政权”,把这段话前后都拖出来,直白吓人:“有了枪又可以造党……还可以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造民众运动……”感觉整个社会就是枪造出来的,不仅被这样造出来,而且,这样的社会,铁定要被其创造源头控制。

  有“经济主义”之说,出自林彪之口:“生产关系固然是基础,但是靠夺取政权来改变,靠夺取政权来改变,靠夺取政权来发展。否则,就是经济主义……无产阶级拿到政权,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一下子就可以打倒。”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四):一些小感想吧

  已是第三遍读张宏杰的这本书了,依稀记得第一次读有关明史的书籍还是在大学时候,那时候对历史的喜爱更多地来源自对些许历史人物的盲目崇拜,对历史其实还知之甚少,然而就在我拜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后,我被他幽默生动表述方式打动了,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那样的生动有趣,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对历史有些真正的喜欢了。秉持着这一份喜爱之情我又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用一种宏大的视角来叙述历史,虽然也是从细枝末节开始讨论问题,却还是以点及面,从制度上分析了大明王朝衰败的必然性,阅毕我仿佛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用另一种视角审视历史,此时才颇觉当年明月的一些论述幼稚,很多地方实在书生之见。然而作者这样像研究理科一样条条分析,虽然句句在理,鞭辟入里,却缺乏美感,就好比解剖干尸,虽搞明白了结构脉络,然过程就谈不上享受了,因而拜读两遍便弃如敝履了。直到现在遇到了张宏杰的这本书,才明白所谓史家之绝唱并非司马公之专利,作者用心去感受古人的脉搏与呼吸,极富人情味的语言中又不乏深刻的见解,把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写得丰富到栩栩如生又深刻到剥皮见骨,忠诚与背叛、真实与谎言、欲望与禁忌、道德与利益,古人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在他的字里行间一一显现,他的书就像一个历史舞台,让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上场,上演着一幕幕真实又荒诞的话剧,这些人物真实到就好像真的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又荒诞到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巧合与偶然...恍然间只觉得历史离我们原来是那么的近,停下来看看窗外又觉遥远。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五):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朱元璋,大明王朝的第一张面孔。这第一张面孔就占了一本书,可见此人之重要。

  不得不说的是,尽管之前看了许多关于明朝的历史读本,只有在看这一本的时候感觉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中的很多困惑也豁然开朗。作者文笔犀利,对于自己的论断也给出了相当多的史料给予支持。

  人性之复杂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各种挑战。最重要的是,少年时期的游历给这位大明开国之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一生都在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农民到和尚到流浪汉到起义军,从小军官到小军阀一步一步走向天下之主的位置,他始终能够很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他始终明白“活在当下”四个字的真正内涵。

  古人的时代中,物流与信息流并不发达。所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无疑能够刷新世界观,丰富方法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便会有着先天优势。所以吕蒙潜心修学之后即有“士别三日”的效果。同样,在人物的判定上非得要“盖棺”才能有“定论“,人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在写了很多朱元璋前后反差的案例之后,很容易让人产生朱元璋这个人很”虚伪“的印象。其实,朱元璋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在其人生之路上,他始终保持着实用主义者冷静的大脑。他的角色一直在变,只不过他身边的人永远是在被动接受他的这种改变罢了。

  所以,在物流和信息流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年半载未见即判若两人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也是正常的。同学会上,大家笑着聊当年,无非是想寻找共同的话题不至于使气氛冷下去,但大家心里都很明白也很珍惜的是,那段时光,无论如何是回不去了。

  如果说当下信息量的爆炸式扩散让人无所适从,”初心“这个词倒是一个绝妙的解。在人生路上我们走得或近或远,自我修正与改变也或多或少。偶尔当茫然不知所措之时,停下来,想想自己出发的目的,想想自己最初的心愿,或许会感觉到温暖,重获前行的动力。

  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如此而已。

  :忘了说书,书很不错,语言平实易懂,观点辛辣透彻,是一本能够改变历史观的佳作。着重分析了朱元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行为,私认为点评到位。前半本看得我手心冒汗大呼过瘾,后半本史料铺叙略繁杂,金句密度下降,但水平依然上佳。推荐此书给轻历史爱好者阅读。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六):可以给更高的分!

  曾几何时在图书馆好似瞄到过一眼《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大明王朝,上面色彩突兀的几个头像引起了我的注意。有点像漫画的头像令人第一印象是个搞笑历史书。而当我在豆瓣上看到此书的评论集中在四星、五星。好奇心让我去图书馆借来慢慢细读。其实算不上细读,文章写的很通俗,阅读很顺畅,正如丁东老师评论的一样,我也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几乎像在看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七张面孔中唯有张献忠未读,因为在我心目中此人知名度最低,也无兴趣读。其实是我孤陋寡闻。看的出张宏杰阅读无数,很多文章段落几乎信手拈来。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犀利的眼光,看的透彻无比。107页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215页中国人是个善于猜忌的民族。等等。想象不出这位大我七八岁的作者如此老道。居然还是建行的客户经理。好奇心不由让我细读了他的后记,上网查阅了,居然还是个雪白儒雅的光头书生。我印象中应该是个留胡子,邋遢的文艺人。呵呵。此后,又读了他写的《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落差很大。处处可见《大明》的影子。不知是张宏杰江郎才尽还是只会这几个套路。无论如何,期待他的新作!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七):时间虽很强大但是在人性面前往往也显着无力

  书中以人物为七个人物为中心展开的描写了明朝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这本书和我读的很多历史书大有不同,说是历史吧,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人性,说是文学吧,这又是在写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是什么书,由我们自己评说。 书中的很多情节让我感叹,还好是这个时代的书,放在五十年前这本书绝对会被禁的,什么吞并富豪财产,斗地主,分土地,无一不和毛建国的手段一一而和。

  很多的描写都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由于我是农村长大的缘故,特别对于书中描写农民的章节特有感触,看这本书的很多细节都在冲击着我思想中的小农思想和农民对于未来生活考虑的短浅,太多的好段落句子已经做了摘抄,在此发出供各位书友鉴赏。

  ★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要有了一亩闲田,马上会生出一个孩子来占据。填满这张嘴,同时再生出尽可能多的嘴,这个简单的目标吸引了中国人的过多注意力,使他们无力顾及到人的其他需求。所以,虽然农业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虽然中国农民一直是那样坚忍勤劳,可是最广大的中国底层社会一直在半饥半饱中挣扎,永无脱贫之日。 ★对于外部世界,农民们的基本反应是排斥、恐惧和不信任。封闭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感觉安全、轻松。他们不爱冒险,只想守着前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地安安稳稳地生存下去。虽然取天下依靠的是武力、进取和冒险精神,然而一旦天下安定,朱元璋立刻恢复了农民的保守本性。 ★短视的实惠观是孤庄村生活在朱元璋身上打下另一个深刻的印记。底层文化是饥饿的产物,实用主义是它的核心,占有和保存那点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吸引了农民们的全部注意力。为了一点粮食,几间草屋,人们可以毫不顾惜地运用体力脑力,把算盘打到最精,让每一粒米都发挥最大效益。 农民较少有机会锻炼归类、抽象、推理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他们的头脑里,世界是以实实在在的实物方式存在的,是山、河、土地、树木、庄稼、猪、牛、羊、鸡这些事物的总和。他们计算数字时,眼前总是要闪着这些事物的形象,或者想象着手指头、脚指头的样子,才能算得过来。他们不能理解超出实物层面的道理。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人种。他们在计算生产成本时,从来不把自己的劳动算进去。好像体力和精力是一种最不值钱的东西,可以任意耗用。有农村生活的艰苦打底,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中国的顺民是独一无二的物种。各级官僚的层层控制、宗族制度的严密约束、乡(家)规民约的不断教化,使他们被无数绳索牢牢捆缚。由于历朝历代不断进化的愚民统治,他们目光短浅、头脑封闭、因循守旧。他们怕官,怕权,怕暴力,怕鬼神,他们什么都怕。他们总是被动承受命运。 ★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在乱世之中,握有暴力的人不全力残害他们,他们就会感激不尽。在后来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战役中,张士诚兵尽粮绝,走投无路,举火自杀。因为他只烧了自己的王府,没有烧掉全城百姓的房屋,城内百姓对他感激得无以复加,一直尊敬地称呼他为“张王”。 ★在登基之前,朱的部队一直是“仁义之师”,朱本人一直是行“王道”的表率。由此民心归附。岂料据有天下,全国人民被纳入他的牢笼之后,他从宽厚仁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因为张宏杰先生和GM的争吵,提前拜读了本(套)书。

  1,不是历史的叙述与回顾,没有线性的铺陈,更多的是通过节点或者标识性的事件来描绘一张张面孔,以及行为表现下的深层人性原因;

  2,不是汪洋恣肆倒峡泻河般的挥洒自如,更像是节庆日放的礼花一般,让人觉得间隙中有十分唐突的惊喜,当然,更有这种因惊喜而带来的回味;

  3,太多的借古喻今,柴静在推荐语中说看得“毛骨悚然”,其实,有些东西回想起来也是瞠目结舌,很多事情在近代、当代都能找到不变的影子;这种比喻或者指代,是含蓄的,是从人性以及乡土中国的共性出发的,没有更低级的指桑骂槐,当将此书与费老的《乡土中国》联系起来,有另外的意思;

  4,更多的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是作者从这段历史中的引申和回溯,可以发现近千年的中国历史的许多变与不变;

  5,相比较《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更加写实,视角也更广阔一点;

  6,遗憾的是,当接触到这(套)书的时候,以为张宏杰先生会写个七本,后来一看另外六张脸被挤在另一本书里,未免有点失落。后来一想,相比较朱元璋而言,各方面史料、评价以及分析会更多更全,而且,正是他开辟了大明王朝的,建立了各种制度、搭建了与前后朝的联系,也使得这个封建王朝融入千年儒家文化变得自然和顺畅,所以,他单成一本十分合理;

  7,这就是一套能够卖10万的书。品相和用材影响了购买欲望,推广也不够完全、准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