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文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文脉》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文脉》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脉》读后感(一):又一点札记

  1.文化是抽象的,因此是孤独的。在《佛教的事》一文中,余秋雨回忆了一段往事,他的家乡虽然是阳明故里,但是到他小时候,连知道阳明这个名字的人都寥寥无几,更不要说其他文化典籍了。反而时佛教在扮演着安抚人心的作用。为什么曲高和寡成为常态?这和当下很多畅销书、火爆剧惹很多专家白眼的原因一样,这个社会的主体本就是普罗大众,阳春白雪的东西本就是少数人的兴趣。真正能走进人心的,无非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以及类似具体而生动的东西。有趣作为当下最重要的素质,本不是因为浅薄,而是因为信息太多,需要有额外的因素来吸引大家。

  2.曹操的诗词拓展了人生了格局,从自己出发,经过了众生,走向了天地。这种生命观在中国历史上是开端。

  陶渊明开启了中国山水田园诗,也将田园乡愁写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的诗词也经过宋代苏轼和近代鲁迅的再发掘,而进一步具象化了我们的田园梦想。

  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破天荒地接受了主动汉化,在自己完成汉化的同时,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游牧民族独有的豪迈之风,并且开启了全球文化融合的前奏。

  唐代原来是一个没有国家学说的朝代,因此才开启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时代,而且吸引了诸多西方宗教和学说来华扎根,形成了繁荣的思想市场。

  宋代原来是一个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合一的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时孤例。

  陆游和辛弃疾虽然不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但他们的诗词表达的爱国之情和雄武之风,为后世文人留下了范本。

  所有这些文化都最终积淀成了人格。每个中国人的人格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也是我们成为中国人的原因。了解这些,不仅让我们知道该从哪里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力,理解当下的现实和趋势,理清思路,更好地决策,做好趋势投资。

  3.明清两代六百年的沉默,真的可以归因于朱元璋的文化专制政策?最高统治者对于文化生态的影响能有这么大,乃至绵延几百年吗?毕竟,连春秋战国也没有六百年之久,能够决定如此长趋势的因素,应该不会是单纯某一个人。但是,这背后的动力又来自哪里?对于今天,我们还受到怎样的影响?什么又才是更好的状态呢?

  《中国文脉》读后感(二):平淡纯真

  最先接触余秋雨的书是十几年前读书的时候,那时对他的书感觉不好,总是认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评论这个,感慨那个,很假很虚伪。当时的觉得怎么不来点干的,不去论证、考据史实,让人多知道点,竟是哼哼唧唧的。现在想起来,当时自己正处于或倾向于不断去吃没吃过的,没时间回味消化。重读余秋雨的书,完全感触有些不一样了,可能本身也处于吃了一大堆好的坏的东西,需要消化的阶段,在消化的过程中,也不自觉的冒出评论、感慨,也开始想哼哼唧唧的了。

  《中国文脉》读后感(三):手记

  名字大气,行文随性,善用比如,少有定论,感慨过多,新料过少。

  用散文的形式来写中国文脉,从此看他的行文用字,概况评价能力也就那么回事,没看过其他文章,仅限于此书。尤其在作者挚爱的司马迁一章中,喊着爱的深沉,但是对其描述概况并没有比大学教科书高明深刻许多。

  唐代诗情诗性写的真好!

  196,真正自信的人,总是能够简单的铿锵有力。评价曹操,极好!

  253,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

  274,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它们来自何处,也不管它们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

  281,历来真正的大诗人都是这样,说是影响人们的心灵,其实都是从改造人们的感觉系统入手。先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然后才有深层次的共鸣。

  《中国文脉》读后感(四):寻脉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余秋雨先生这本书一上来就对当前喧嚣热闹的文化现象如此评价。并指出,“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于是,便有了这本《中国文脉》。

  二十多篇文章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开篇的《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两篇。

  《中国文脉》阐述了梳理“文脉”的必要性以及梳理的标准和方法,犹如一部简版的中国文学史,尤为重要的是,余秋雨先生在这里以“品位”为标准点出了数千年文学发展中处于顶峰的作家和作品,根据文章论述,大体梳理如下:

  《中国文脉》读后感(五):好奇心,多么宝贵的品质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国庆前夕,终于读完了同时推荐的《中国文脉》,这本书是我在杭州博库书城买的,那时候还是5月份,结果转眼就到10月了,时间确实如白驹过隙一般。

  书的作者是余秋雨,我读高中的时候,正好赶上他那本《文化苦旅》热火朝天的时候,但是我知其书却未读书,《中国文脉》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书,发现确实很有意思。

  全书主要按照历史的顺利来分布各篇文章,每篇文章相互独立,但由似乎构成一个整体,开篇即《中国文脉》,这篇读下来写的最好感觉,结合历史娓娓道来中国的文化,让我没想到屈原、司马迁的文化高度会如此之高,而后一篇《笔墨历史》从书法的角度来写出中国文化的变迁,王羲之家族对书法的态度确实也非常有趣,之后随着历史的脉络逐渐铺开全书的主题,知道了中国的文化并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么简单。

  但是,我觉得所谓《中国文脉》仍体现在跟动笔上,书法、诗词歌赋、绘画等等都与动笔有关,而音乐、舞蹈等难道就不算文化范畴之内吗?其实应该算,但是倒没有介绍,这一点倒是挺可惜的。

  当然,全书感动的我,还是在于实地的考察,感慨当初文化的创造者那种意境,漫这样的感觉,对于电气工科男来说,犹如来到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巨擘工作的地方,感慨他们当初的巨大贡献。

  说道这里,我感慨逻辑化的思维让人很难有写下去的念头,而文化仍需天马行空,正如为什么同样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惊讶,李白只能做诗人?而牛顿与爱因斯坦的却成为了科学的巨擘?后来想想,一个在于惊讶大自然其表,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然的美丽,而一个惊讶于大自然其内,用逻辑的方程来描述自然的和谐。与其说想象力重要,还不如好奇心吧。这种好奇心所带来的才华是如此的横溢,令人震惊,无论文化还是科技。

  《中国文脉》读后感(六):中国文脉:向历史深处漫溯

  撑一支长蒿,向历史更深处漫溯。

  早年曾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两部著作——《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两部书都带有明显的考证和学术风格,而这本厚厚的《中国文脉》以更为宏阔的视角,将现代与古代打通,为文脉的延续奔走呼号。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一句提纲挈领的话,揭示了作者的文化取向与审美倾向。的确,在这部有着重量感的书里,作者挖掘出了蕴藏于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和精神领袖,为他们著书立说。

  我们跟随着余秋雨先生,仿佛在蜿蜒浩荡的河流间穿行。河道的两岸树木蔚然成林,花朵馥郁芬芳,景色不断变换。我们嗅到了《诗经》的乡野之气,《楚辞》的凄楚之意;汉赋的华丽,唐诗的高绝,宋词的哀婉,元曲的气韵;我们悟出了庄子的自由,司马迁的旷达,李白的浪漫,苏东坡的豪放;我们感慨王羲之的书法,老子的随性;赞叹殷墟的宏伟,桃花源的空灵……悠悠五千年的文脉,沿着它固有的河道,一路向纵深处流去。

  在这本有着厚重感的书里,余秋雨先生带领着我们穿越五千年的层层历史迷雾,找寻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光亮。令作者敬服的,是墨子的兼爱;令作者唏嘘的,是屈原的风骨;令作者感动的,是司马迁的人格。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看似模糊不清的身影,一下子从历史的橱窗中活了过来,每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的话语,行为,精神,都强烈的激励着作者,也感动着我们。

  从这本书中,可以折射出作者丰富的学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太过宏大而宽泛的命题,对于一个走遍世界文化遗址,探询过诸多文化宝库的学者来说,写这样一部书,也许是驾轻就熟。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文化的深刻体悟和感知,对历史的深刻认同和敬仰。书中还提到一些对年青人比较有启发性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些年青人来说,这部书未尝不是一本普及中国文化的优秀读本。

  构建这样一本具有大格局,大气质的书,是需要勇气的。余秋雨先生在二十世纪末,曾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唯一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无疑是需要极大魄力的。他的情怀,他的感动,全部熔铸在这一本又一本描绘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的书页中。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我们才能触摸到中华文化强健的脉搏,感受到它坚实的足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