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朝一哥王阳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9 05:0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朝一哥王阳明》经典读后感10篇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一本由吕峥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双色图文精印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一):我爱心

  王守仁的传记,阳明心学的入门读物,用了一定的艺术夸张和现代讽喻的手法展开对阳明经历猜想。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中国哲学不可逾越的一层。说知易行难,可能不是很准确,因为知行本一体,或者说我们就算读遍心学的著作,但还是极难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因为没有去知,所以也就没有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个人觉得,当今大多数人之所以难以领会心学的精髓根本上还是没有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至于致良知,开启正能量,更是难以驾驭。说什么有心无力,其实还是不知不做罢了,若一生如此度过,那便是废人。

  若研习原汁原味心学经典,首推《传习录》。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二):改变世界心灵导师——王阳明

  改变世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

  16世纪初,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心学大行于天下,开出新风气滋养出徐阶、张居正、胡宗宪、徐渭、汤显祖、徐光启、黄宗羲等一流人才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割据东南,曾国藩以阳明心学为指导,编练湘军以据之,历时十二年而功成名就,再造乾坤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等人上下求索救国之道,最终皆服膺归宗于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早已走向世界。日本明治时期,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东乡平八郎、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大隈重信等数之不尽的杰出人物对王阳明奉若神明,在阳明心学中汲取营养,终使日本迅速崛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三):借一哥谈心学

  在四年前,当时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算是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位堪称圣人,但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贬低的人-王阳明,当年明月如何介绍王阳明,笔法非常有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地点就在日本天皇举办的庆功宴上,为日本的军神,那位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然后大家就看到他的腰带上挂着一块牌,好像还写了一些字,大家就很好奇,上面到底写的什么,结果东乡平八郎就把牌举起来给众人看,上面写的就是:一生伏首拜阳明。意思是,我这一辈子就是跪着给王阳明提鞋的人。能令一个战功彪炳,赫赫有名军队将领如此崇拜,你大概可以明白王阳明有多牛逼了。然后等你把明朝3看完,你就更加对王阳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这样的人,用网络上的语言来说,就是神一样男人。后来我读了余怀彦先生写的《王阳明的五百年》,从中更是可以了解到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力有多大,这样说吧,没了阳明心学,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能无法成功,如果说全盘西化是明治维新的改革方向,那么阳明心学就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在日本最受阳明心学影响的人,除了东乡平八郎外,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就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在日本的地位也是无可动摇,而西乡隆盛的思想,基本就是将阳明心学进行发挥和传承,后来一百多年后日本有位年轻人从西乡隆盛那里学到了这套学问,并把它运用企业管理上,你猜结果如何,他在有生之年,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对了,他的名字就叫稻盛和夫。还有野史记载,当年日本侵华的时候,日本军人经过余姚这个地方时,都恭恭敬敬,在经过王阳明的墓地时,所有的军官无论级别多高,都要下马行走,因为这里躺着他们崇拜到无以复加的王阳明。

  说了一大堆,其实主要是介绍下王阳明这个人,尤其是没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但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不是明朝3,而是吕坤所写的《明朝一哥王阳明》,笔者看书有时会标题党,看到这样的名字很容易就把它归类为地摊书而直接忽略,好在确实也读过几本书名很烂,但是实质内容不错作品,所以以后还是会注重书本的内容。这本《明朝一哥》,从书的分类来说属于传记,也就是给王阳明写传,假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写得其实不好,虽然阅读起来也是通顺,文笔也够幽默,但内容和角度,跟当年明月比起来,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很多内容也是重复,读起来并没有有多少新意。但为什么我认为本书还是值得推荐,就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托名为传记,但实质上是借写故事来阐述作者对于阳明心学的理解。就是这个原因是的,就是这个原因。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要学习阳明心学,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直接阅读《传习录》,但《传习录》这本书阅读起来,虽然里面的内涵丰富,但其表述和用典,是属于晦涩难懂的那一类,毕竟心学并不是一个概念,一个观点,而是一整套覆盖面极广的哲学体系,用它可以解释到天道人心之类。这样的概念,哪怕是用白话文来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用文言文,据我和几位对国学一直很感兴趣朋友交流,《传习录》几乎都只能阅读一点点,就读不下去。或许是功力未够,也或许是机缘未足,总之就是勉力行之而不见效果。整本书放在眼前,就像你明明知道这个城堡里有大量金银财宝,但就是不得其门而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吕坤写的《明朝一哥》,就充当了”解经“的作用,让对心学感兴趣的人的,可以快速一窥心学的概貌,进而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可以去思考实践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之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几乎成为席卷天下的第一强势文化理论,与它经世致用是有直接关系的。很多学说,虽然非常的好,但一到实践层面,往往就无所适从,无论是儒家的孔孟学说,还是道家的黄老理论,都是停留在形而上阶段。你很难想象,一个只会读四书五经的人,让他带兵去平定战乱,他真有把握?所以在王阳明以前,不算春秋战国时期,似乎也只有诸葛亮,是属于文人带兵能胜于武将者。所以武将看不起文人也就是这个原因,你说得头头是道,到了真正国家危难,还不是靠我们。后世的曾国藩也是如此,虽然他是理学大师,也是对于形而上的儒家道统是深有研究,但他也说过,为学还需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他是通过经史合参的方式来完成这个落地的过程。但在阳明心学,王阳明破天荒地把知和行高度统一起来,并提出真知定能行,能行方为知的说法,把实践学说放到了与学习学说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学习心学过程也是实践心学过程,真正学得会,一定用得好,这也解释了明中后期的牛人,基本都在阳明心学中汲取了智慧,不夸张地说,阳明心学让这个本来可能已经要崩盘的明王朝,又续命了100多年,这套方法可怕可见一斑

  在本书中,吕坤用现代的语言诠释了阳明心学那句四字真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在明朝3中也是有写过的,但很多人读完还是懵懵懂懂,笔者也如是,直到看到本书的解释,才大概明白了此中真意(只能说是目前的领悟,至于吕坤的解释是否符合心学,还有待后面学习的验证)。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在河边行走,突然听到小孩落水求救的声音,这时你的第一念头是救人。这个救人的念头就是无善无恶的心体,也就是天理。接着你想这个小孩要是救不到,他的父母会多么伤心,他的家人会多难过,所以一定要救,就是善念。但你又另外想到,如果这个人是有钱人家的小孩,救了他可能有很高的报酬,如果是穷人的小孩,估计救了也没有多少报酬,这个心念,就是恶念。而现在自己有事,我不救说不定有别人救。这时就是意之动了,但你内心还是明白,这两个念头孰善孰恶的,这叫有良知。最终你想了想,还是先救人吧,要不良心过不去,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了。这一点,我比较佩服吕坤,先不管他的诠释是否完全准确,至少用这个例子,可以快速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心体,意动,良知,格物。当然,里面还有很多例子,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去读读,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中,还提到了良知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称为本然,一种称为明觉。从本然到明觉,就是心学的修行之路。按照心学的理论,每个人都是良知的,那么何必还要学习心学呢?就是因为世人的良知,大体都是停留在本然阶段,是很容易受外物外界影响的。就比如,当一个地方出现天灾时,我们良知会驱使我们去捐款,但假如捐完钱后,因为有媒体曝光了某些善款被人挪用,这时大家都会有种上当受骗感觉,即使被挪用的只有0.1%,但下次再发生灾情时,我们良知上还是知道要捐助,但有了上次的经历,很多人就选择不再捐款,这种做法就是处于本然状态下的良知被外界外物所蒙蔽了。而达到明觉状态的心学行者,哪怕发生过上次的事件,他们不会因为有善款被挪用就弃自己的良知而不顾,而会使用其他更加可靠的方式去帮助灾民,这就是明觉。但从本然到明觉的过程,就是需要时刻磨砺心性,格物致知,用天理人心这把尺子,去衡量一切外物,去应对一切外境。这才是真正有志于心学的人的修炼方法。

  当然,本书中,我更喜欢的是,王阳明先生是如何领悟到心学的这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系列厄运苦难磨练,甚至出生入死,再加他个人的苦苦思索,终于在机缘巧合,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完成的,这个过程的终点在龙场,但起点应该在王阳明先生躲过奸臣太监刘瑾追杀后,偷渡福建商船的那段经历,在他刚刚躲过杀手的追杀,正以为逃出生天时,没想到在海上遇到了暴风雨,放在现代即便是大型邮轮遇到暴风雨都很恐怖更何况是在以前所有的船只是木船,基本海上遇上暴风雨,就已经是被判死刑了。在当时那个场景下,我不知道王阳明在思考什么,但我相信他在那个时刻终于看破了生死,并写下了那首如果你不知道背景,还以为很平常的诗: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那一刻,他的情感充分流露,既然已经看破了生死,凶险创伤,在我心中都无法留下一丝影响,就如浮云经过天空一样,对于天空有何影响。在夜静时刻,虽然飓风把船只刮到离海三万里的高空上跌落,对我来说,就像当年智者大师在五台山,运用神通,脚踏锡杖,飞过群山一样,在乌云密布,暴风骤雨的夜晚,我仍然能在心中泛起那轮明月。

  读完本书,我在想,其实很多时候,知识于人的作用有效技能于人的用途也仅限于谋生,唯有内心世界的强大坚韧,才是你在人生路上的最强后盾,有了它,你才能冲破困境,一路向前。所以假如你读完这本书,只要能记住这首诗,并把它反复咀嚼,消化内化,足矣。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四):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被历史“断掉”的伟人王阳明

  才云鹏

  刊2013年3月30日《彭城周末》http://epaper.cnxz.com.cn/pczm/html/2013-03/30/content_130740.htm

  对很多人来说,“心学”绝对是个生僻的字眼,而谈及“王阳明”,尽管有些人略晓,但也仅限于略晓---我对桌的同事,就一直以为他是射雕中的“中神通”。

  历史的吊诡在于,与此同时,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无法跳过去的伟人: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中国“立德、立功、立言”两个半人中的一个;伟大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其文可以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其武可以安邦定国拨乱反正,其德可以为人楷模教化世人。没有王阳明,明代晚期历史定将被赫然改写。其信从者上至宰相,下至农夫,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有明一代无人能匹,古今中外亦为罕见。《明史》定论:“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如此巨大反差,源自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为遮蔽。随着思想与语境开放,关于王阳明及阳明心学的著作开始与日俱增,但大都着眼于理性的思辨分析,哲学知识匮乏的一般大众读起来暂时还困难重重相比之下,吕峥这部《明朝一哥王阳明》,显然更易获得青睐:言浅意深,不仅仅是本书的特点,也暗合心学之宗旨

  心学是儒家的一个支派,远祖遥指孟轲,引路者是北宋程灏,开门者是南宋陆九渊,王阳明则首度提出心学二字,从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独立学术脉络。在此之前,朱熹理学因有稳定统治的作用,被奉为正统思想。但如此稳如泰山官方思想,王阳明却敢跳出来怀疑并用其一生时间进行彻底批判。王阳明大刀阔斧对理学进行改革,在陆九渊的早期学术基础上,把天理、本心、诚意彻底打通,使心学的建立成为中国思想史最重要的解放运动之一。

  可以说,心学是靠批判理学发展起来的,但在早期,这种斗争非常低调。本书将王阳明的人生和心学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从王阳明的立志、治学、仕途与战功等多角度,全面阐述了其学术发展历程和心学核心宗旨、整体构架。这种写法充分体现了阳明心学来自于生活而又实践于生活的本质特征。而长期以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被蒙上神秘面纱,仿佛其一夜之间飞升。吕峥铁画银钩般地挖掘出其间种种重大细节,使其人其事及心学坎坷历程丰满立体,便于读者直观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心学发展史,是迄今为止最宏观而又最微观的关于阳明心学的读物。但如果你硬把它当作学术论文,那你的失望是自找的---这是一部关于王阳明的科普。这种历史科普的创作手法,正是吕峥历史研究的独到之处,值得在普罗大众间广为推广。

  朱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这种定位使道德难以上升至更高层次。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七日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开始了数十年的认真思考,这种持续思考在一颗聪慧的头脑中终于结出了硕果。在对《大学》古本进行追问与复原后,其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做了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亦即所谓的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之根本。从整体来说,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有机而成为一个完整、严密、去伪存真的思想体系。“心即理”是以“吾心”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崇尚个人意识、独立思考和个性解放;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第一个提出“知行合一”,一扫当时坐而论道、言行不一的颓糜世风,成为无数后人的座右铭;“良知”是判别是非的标准,王阳明创造性地将其分本然和明觉两种状态。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阳明心学认为,人人皆可成圣,所有的想法都是人性的体现,觉察它、理解它、疏导它,把“本然”升华成“明觉”,才是一条趋光之路。基于格物致知的朱熹理学,其推崇的条分缕析只会让生命离真相越来越远,正如《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所说,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修炼需与修佛同步。作为践履之学,心学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为世人提供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光明指导。

  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读懂阳明心学,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立于不败之地。王阳明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在人心愈感孤独、苦闷、矛盾的当今时代,阳明心学将使大众获得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从“孔子的困境”开始,生命就在千年的喋喋不休追问中反复升沉,而独具异彩的心学却因其唯心主义的定性在国内一直受到批判。历史地看,其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神圣化具有强大的挑战性,进步意义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吕峥在书中多次涉笔宇宙学和现代物理学,例如通过薛定谔的猫,揭示了量子物理与阳明心学的相通之处。阳明心学绝不仅仅限于对朱熹理学的批评,其现实及未来意义无法穷尽,这也正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的“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真正内涵。读者如果能在阅读当中用自然科学主义的观点理解心学,当有新的、无穷的发现。

  除此之外,书中大量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对《中庸》、《大学》、《道德经》等进行了精准独到的阐释。事实上,阳明心学原本就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这正是心学强大的根基:兼收并蓄,以内心为趋光的主导,以教条为逃离的范本,强调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理性潜能和感性力量。“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多年的仕宦沉浮及亘久不移的思考,使王阳明在龙场的某一夜摆脱了世间凡俗,修炼出强大的内心,而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是与小人、疾病及叛乱做斗争的一生,更是将己心提纯、深化、定型为一门伟大科学的非凡旅程,其临终遗言于无声处让我们听到了春雷的炸响: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必读书”之一。先读吕峥的作品,再读《传习录》,应是研习“心学”这门“圣人之学”的正确途径。作者提示到,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因为你没有经历同样的心路历程。内圣才能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全在于提炼你强大的内心修为。

  “此心不动即为术”。如此高超的思想与语境,试问天下几人可淡然处之?吕峥笔下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心与名同强。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五):知行合一(最近痴迷王阳明,求讨论!)

  史书读到500年前王阳明这里,有一种异常的兴奋感也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感。

  我觉得王阳明应该算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最后一位圣人,前有孔孟朱熹,但是历史到了王这里中国的思想真正达到了顶峰。此后再无人能超越。也许人们可以举出诸如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其后的哲学家,可是他们也是在沿着王的路线上继续发展的,他们仍然是在前人的体系之内。

  是王阳明,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参入了人这个参照系。孔孟也谈人,可是他们思想中的人是一种太过抽象的概念,朱熹更夸张,直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真正到了王阳明这里,人变成了有性格有感觉的个体的人。(无奈,在我所受的学校教育中,我所接触的王阳明经常被编成某道判断唯心唯物的政治“经典题”。世上本没有唯心唯物之分。一区分,我们便已经调入了西方二元论的陷阱中。当然我们的考试题更夸张,为了宣扬某个主义。。。)

  也许没有后来的事情,王阳明给后人的印象可能会变成像孔子孟子那样抽象的神。但历史给我们的是更大的惊喜。指挥明中叶两次大战的绝对胜利,让后人无比惊诧。这就像我们永远都不可想象疯子尼采可以做点实事,黑格尔能上战场,而每天非常规律的读书下午四点后到不远处散个步渡过一生的康德突然改变了作习。绝对的哲学家王阳明居然也是绝对的军事家。这件事情绝对是了不得的。因为你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谁能做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合一,是多么难,多少历史上伟大到极点的人物都没有办法做到。一般的哲学家只不过是书斋中的引领时代的英杰,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虽然彪炳史册,但他们的理念和信仰也始终没有办法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但王阳明做到了。能文能武,即出世又入世,内圣外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身上千年前老子与孔子出世与入世思想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我依然想说,王阳明之前之后没有中国思想家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千年两大主线哲学体系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

  总觉得这是冥冥中的历史任务。总觉得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思想,没有之一。

  之后到现在的五百年,中国再没有出过这样的人物。不知道中国哲学在王之后究竟还能怎么走呢,除了不断的修正王学,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王的哲学是中国哲学成熟的最巅峰。

  可是今天,没有多少人清楚这个人了,更有人拿王阳明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说事,可是这种远远落后于王哲学的西方二元论体系又怎么可能解释得了比它更先进的存在呢!

  。。。。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中国有另一个成语叫知行合一。他们简直可以作为一组天生的反义词。明代的文学家都很会作画,写诗,唱词,堆假山,种花草,造房子。而园林仿佛就是他们对自己所描摹的理想世界的反应,可是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样的直接,他们可曾为无法在园林中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而痛苦吗。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理想世界的知和修建的园林的行的结果的统一呢。知行合一,在如今看来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可是为什么在王阳明那里是如此轻松,他究竟掌握了怎样的秘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