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繁荣的求索》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繁荣的求索》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繁荣的求索》的读后感10篇

  《繁荣的求索》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95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一):发展经济学就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支招

  我的专业不是经济学,但与经济学有关。几次在课堂上考问学生:发展经济学是这样一门性质的学科?学生总数不得要领。我的答案是:发展经济学就是(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以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给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支招。但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招大都失败了,具体可读《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作者是一位长期在世行任职的专家。

  林毅夫的《繁荣的求索》再一次对此主题做了诠释。仍然是给发展中国家支招,虽然最后两章希望将此框架推广到发达国家和全部国家而增强其普适性。

  所谓“新结构经济学”之新,第一是与早先的结构经济学相对而存在,按照当时的说法,世界二分,通过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发达国家实现了对欠发达国家的剥削,为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应实施以进口替代战略。这种战略实施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第二是与前不久被人们趋之若鹜的”华盛顿共识“形成对比,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药方是自由主义的,鄙视政府。但最近三十年间发展最好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基本上都不是按照此”共识“发展起来的。林毅夫论证的要点在于比较优势,认为市场要起作用,但政府在其间很重要;在所拥有的禀赋中不仅包括生产要素还包括基础设施;要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对自己的禀赋做评估,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出口导向为战略选择。

  从理论到实践,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政策设计,是战略选择。书中给出了若干方法和步骤,其中要点就是,要先找好学习或追赶的对象(人均收入高出自己一倍、禀赋具有相似性的经济体),然后。。。

  此书写法也值得关注,是随笔型的,每一个小标题的开头总会从文学、史学、政治人物传记等引出话头。将这些花边去掉,大体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内容了。

  在中国经济学家里,林毅夫确实比较“显著”,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带有“修正主义”性质。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二):新壶装“旧酒”——林毅夫教授对过去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整合

  如果用最简单的词描述林毅夫的思想,就是“比较优势”。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宏观,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和(微观,企业个体的)“自生能力”。这些都是林早期论文中提出的。经过世行4年的工作之后,林对各国经济有了更真实的接触。于是各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框架,框架下的内容逐渐充实。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林对政府的作用限定在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是为了消除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等。这和传统观点基本一致,绝对不像网上流传的、称其为政府的附庸。

  说实话,林并没有很多理论的原创性成分,更多的是一个整合工作。同时,新结构经济学能否产生影响力,关键在于能否给出其独特的政策建议,并得到良好的效果。而这一点,很难,也很难有机会验证。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三):比较优势

  主要讲"比较优势"——"国家需要识别并扶持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能够最有效地生产产品的产业),并且将这些产业作为发展的基础。" 在毒菜以及政局不那么稳定的国家当中,统治者好大喜功,或出于维稳的需要,会提出一些高大上的目标,例如,咱们的"超英赶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陆的比较优势产业)和"后发优势",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但其实这也是"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天朝淫民切不可过于自大。

  产业转移不可避免,东莞在拼命发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富士康逐渐将产能转移到内陆,"Made in Vietnam"的商品开始增多......产业升级谈何容易,咱们的创新教育一塌糊涂,山寨之都的帽子依然挥之不去,从根本上来讲,思想市场必须开放,也不得不开放,这点可参考我4月份看的《变革中国》。

  林毅夫对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只不过我自己的经济学水平还是停留在"略知皮毛",就不妄下结论了。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四):繁荣与尊严

  《繁荣的求索》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并试图给发展中国家甚至高收入国家提供一个发展经济的指导性框架。按书中所说,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需要遵循GIFF,即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增长甄别,指发展中国家识别出特定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以发展,而其思路为选择人均收入为本国一倍左右的国家中已经经历20年以上良好发展的产业。因势利导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在软件和硬件的基础设施上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自觉的提供支持。

  林的新结构经济学,简单地令人难以置信。它是一个框架性的理论,其思路主要来源于当代几种经济学主要是发展经济学的成果。它是一个组合或者轮廓,但明显还缺乏细致和深入的思考和证明,以致这种学说难以具有足够的说服力,难以真正帮助人们理解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

  第一,林毅夫对政府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中的重要性的强调是正确的,但对其原因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对这一点的强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基本路径,政府的主导可以加速这一进程;而对于发达国家,由于其发展之初没有明确的路径而主要依赖于自然演化,政府的作用就往往主要在于保证自由经济的实现。政府主导和自然演化的区别,在于此,东亚奇迹,其超高的经济增长的奥秘,也在于此。总之,发达经济体18-19世纪3-5%的经济增长率和东亚国家20世纪中后期8-10%的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就是在于后起和先达之间的区别,也就是政府主导和自然演化的区别。

  第二,如林所说,‘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只包含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物质和人力)。这些实际上是企业用于生产的要素禀赋。从概念上讲,将基础设施也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禀赋构成是有益的’。但进一步,为什么说基础设施也是一个经济体的禀赋,为什么要在新结构经济学中强调这一点,则语焉不详。其中关键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历史上,这类要素主要靠自然演化或自然条件而产生,如城镇依托河流而建,李冰修建运河造福临近地区等。现如今,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可以自觉地提供这些生产要素。

  第三,除了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或观念会有利于经济发展,什么样的制度或观念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些,也需要加以说明。

  第四,林的学说似乎没有能够给予一个完整的关于一个国家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说明,而仅着眼于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比如,同样为高收入国家,其相对很大的收入差距是怎样产生的。一国的禀赋,包括人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存量以及基础设施,各自是怎样演化和发展的,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指出这些,才能够动态的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并可能反映在其长期发展规划中。林的学说现在还是一个静态的描述,因而是不完整的。

  1. 本书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主要围绕三个要点来组织。第一,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国家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数量)- 在每一个特定时期是给定的,且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 - 决定了它的总预算、相对要素价格和比较优势,而且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演变。第二,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是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工业经济的连续谱上的一点。因此,传统的两个经济发展阶段(‘贫穷’或‘富裕’,‘发展中’或‘工业化’)的两分法并不适用。第三,在每一个给定的发展水平,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除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外,政府还必须进行协调或提供基础设置改善,并对外部性做出补偿,以促进产业多样化和升级。

  2. 但我周围人们的群体心态中却从未表现出高更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观、幻灭和绝望。相反,我从童年时周围的人们身上看到:人类的无助正是其动力和灵感之源。而这也正是我这些年在非洲、南亚和其他许多贫穷的地方所再次看到的。它告诉我每个国家都埋藏着繁荣的种子。

  3. 虽然生活显然不是只有物质,但解决最基本的人类需求,给予每个人以经济上的机会是摆脱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绝好方式。

  4. 虽然我完全同意人力资本积累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重要性,但我也相信,真正区分现代经济增长和传统经济增长的是:在商业实践和发展中融入创新的方式和速度。18世纪开始,一些国家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外生性创新,转变为依靠科学和实验的内生性创新。这种转变加快了技术创新、结构转型和收入增长。

  5. 任何一个已经得到表述的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而只是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而已。如果把这个理论当成真理本身,就属于认识上的愚笨。“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6. 一个广泛意义上管理良好的企业,如果在一个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在没有任何外部补贴或保护的情况下能够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则被视为是具有自生能力的。

  7. 加纳早期发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普遍现象。受到前殖民地国家现代化工业的力量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苏联工业化显著成功的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追求同样的伟大梦想。

  8. 明确回答各种迫切的问题是困难的,从增长分析中得出可执行的政策建议是不可能的,面对这困境,一些增长研究者分析,一个有用的办法是避免寻找经济增长的稳健决定因素,而是寻找可以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特征事实。

  9. 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一个国家政治领导人的长期承诺,这个承诺需要以耐心、坚持和现实主义来现实。

  10. 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只包含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物质和人力)。这些实际上是企业用于生产的要素禀赋。从概念上讲,将基础设施也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禀赋构成是有益的。

  11. “瞄准了再打”,这是我在军校读书时在第一堂课上所学到的。

  12. 使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概念,我提出了一种甄别一国潜在比较优势的方法,那就是观察那些有着类似禀赋结构但具有更高国民收入并且在近几十年快速增长的国家中的那些日益成熟的贸易产业和服务业。

  13. 首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在那些有着相似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大约高于本国100%的快速增长国家内识别出一系列动态增长的贸易产品及服务,并且它们在该国已经生产了大约20年。

  15. 了解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发掘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决定的潜在比较优势,寻找与之相符的新产业并促进其增长,这就是走向繁荣的秘密。

  16. 光有认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光有意愿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

  17. 批评是可以很容易避免的,只要我们闭口不言,无为而治,以及心无杂念。

  18. 与增长和减贫的常识(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人类福利和一个更稳定的世界)有所不同,持续增长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满足其最迫切和最宝贵的人生目标: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尊心。因此,发展经济学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有关尊严的经济学。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五):经济学的求索

  “人们不应在能给出证据的时候却只留下了推论”。林毅夫老师在引用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的名言时,也实实在在做了一个表率。《繁荣的求索》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在其早期的著作中也都有体现,而这本书进行了细致完备的阐述。经济学的分析是常谈常新的学问,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会走出不同的路。林毅夫站在科学的角度看问题,力求得到一个普适的规律,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大量的实证案例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无论战略有多完美,你应该偶尔看看其结果”,丘吉尔说过,邓小平实践过,而林毅夫把这句话落实到了字里含间。他很坦诚、有求实,有理有据,把理论和事实铺展开来,让不可能总结出来的现象有逻辑的串在一起。看后,你会觉得,要发展,就得这样。

  其实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林老师引用的话。他的学识渊博,从小说、电影到政治、经济,他总能巧妙的在一个理论之前引用一句恰如其分的名言,让我自渐形秽。一个经济学家,要有足够的墨水,要有登顶的勇气。关起门来做学问,终究是井底之蛙。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六):市场化转型的“圣杯”

  《达芬奇密码》是一个寻找圣杯的故事,传说中圣杯存放了耶稣的圣血,找到圣杯,才能探清耶稣血统的延续问题,探清耶稣与抹大拉的妓女玛利亚直接的婚姻关系。而寻找圣杯不是在考古,而是一场第二名拿不到银牌的角逐。真的圣杯会给你带来生命,而假的圣杯却会夺走你的一切。

  在经济学中,学者们求索经济繁荣的圣杯,因为这是攸关数十亿普通民众生活的关键问题。那么到底经济繁荣的圣杯是什么?

  1.苏联解体后的市场化的失败

  存在大量错误行政干预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取得成功,而这些干预可能源自于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因为之前的遗留带来的扭曲被引入经济后就很难消除,原因有三:第一,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产生了产业精英,他们普遍富有,并有较好的政治关系,特别是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这些产业被认为是国家现代化计划的骨干。取消补贴和保护将导致其崩溃,这是整个社会都不能接受的结果。第三,其崩溃后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与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即便在实行了市场经济,企业进行了私有化之后,大量的前苏联解体政府依然在补贴大的,衰落的产业,致使其激励机制被抑制,资源配置不当和经济效率低下;且创造了寻租和腐败的机会,并提高了投入和交易成本。

  市场化转型的不易,让所有的经济学者都在思考到底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圣杯”——可以让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秘密武器。

  2.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一定是好猫

  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一定是好猫。”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要能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好的经济体。但实际上能够使得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一定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不同在于政府干预的多与少,正确与错误。

  (1)自生能力——经济成功的要素

  无论是政府大量干预的计划经济还是完全脱离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其隐藏的要素是——自生能力。因为只有具备自生能力的经济体才不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相反一定能够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民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恩克鲁玛时期的加纳(1954-1964年)希望在本国实现工业化,建立了600家企业,大力发展钢铁和炼铝等资本密集型企业,而本国的融资能力甚至无法满足该项目的25%资金需求;且国内市场也无法消化着大规模的工业产能。最终导致结果是企业产能过剩,国家补贴巨资无法收回,国民收入持续下降,且恶劣影响持续长达20多年。

  反观智利,因为明确了“出口初级产品型战略”,积极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稳定,持续的政策,促进就业水平,使得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加纳的失败和智利的成功,可以看出无法自生的经济体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像前苏联拔苗助长式的提前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方式,必须得有强力的政府和苛刻的税制作为辅助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而最终还是会失败。

  (2)经济成功国家的五个相似特征

  ①对世界经济的理解和充分利用。

  ②维持了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③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④坚持以市场体系来配置资源。

  ⑤守信、可靠、有能力的政府。

  增长与发展委员会于2008年在研究了以超过7%的增长率持续增长25年以上的13个高增长经济体之后,给出了经济成功国家的五个相似特征(如上所述)。而这些特征既可能是增长经常的前提条件,也可能是其结果。

  (3)真正的圣杯——比较优势

  上述的五个特征可能是结果,也可能是条件,而什么是具备自生能力的经济体呢,或者说怎样的经济体具备自生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研究这13个经济体的每个阶段的产业发展选择。

  中国内地和智利等都是在初期二三十年都是以“出口初级产品型战略”作为产业选择的方向,而韩国则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起点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因循守旧做一个贫穷的农业国(韩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香港在战后因大量人口的涌入,初期也是以轻工业出口为主,在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之前,成功由工业主导转型为金融中心。

  这些国家并不一定都遵循西方式民主统治的模式,但都取得了经济成功。究其原因,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在可贸易品全球化的趋势中都有利可图,达到了非零和博弈。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七):寻找经济增长的“圣杯”

  今年,林毅夫世界银行任期届满,回到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带回了两本新作:《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和《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的经济如何崛起》。林毅夫此种对发展中国家持续经济增长的探索被媒体誉为求索“新国富论”,如果说《新结构经济学》是“新国富论”的理论依据,那么《繁荣的求索》就是“新国富论”的具体实践,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下,结合全球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摸索出发展中经济的崛起之道。

  林毅夫提出了一个新结构经济学的操作性指南,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实用性方案——“两轨六步法”。“两轨六步法”提出背景是,发展经济学在指导一国经济体的战略时,总难以避免宏观的尴尬,而林毅夫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市场遇到各地政府求索改善经济的战略和措施,于是把问题从“为什么”转向“怎么办”。

  所谓的“两轨”是两条轨道: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GIFF)。增长甄别是因势利导的前提,即根据一个比较优势寻找出具有良好前景和潜在竞争力的产业。增长甄别对于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影响关键,林毅夫以新加坡和爱尔兰的成功案例证明这一点。例如爱尔兰在20世纪80年代前还是“欧洲乞丐”,80年代后开始集中发展电子、医药、软件和化工等产业后,引入美、英、德等国外商投资,吸引顶级电子商务公司落户,爱尔兰一跃成为西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以及东欧移民的目的地。林毅夫将增长甄别形象地表述为“瞄准了再打”。增长甄别是企业的事,也是政府的事。一个产业的升级和多样化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基础设置的改善。这就需要政府的因势利导。政府的因势利导主要升级落后的基础设施,使之与新的发展阶段相应,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减少发展受到的约束。

  “六步法”主要包括这六个步骤:第一步,选择正确的目标;第二步,消除约束;第三部,引诱与吸引全球投资者;第四步,壮大自我发现的规模;第五步,工业园的力量与奇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林毅夫看来,第一步选择正确的目标是最为关键的原则,这一原则并不是空谈口号,它有具体的比照参数——“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在那些有着相似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大约高于本国100%的快速增长国家内识别出一系列动态增长的贸易产品及服务,并且它们在该国已经生产了大约20年”。这是后发国家的优势,因为如果一国在长时间内拥有高增长,意味着该国资本积累增长,工资水平会上升,就会丧失产业中的比较优势,具有类似相似禀赋结构的且工资较低的国家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超越先发国家。后发国家的政府在甄别出这一优势后,就应该“优先发展那些已具有国内私营企业自发进入的产业,并去发现是什么阻碍了其产品质量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大,以及限制其他私营企业进入该领域以形成集群的障碍。” 政策制定者进入到第三步致力于吸引其正在效仿的国家的外商投资,引进资本同时引进技术,第四步对优先发现并进入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企业以支持扩大规模的方式进行奖励。在林毅夫看来,建设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和商业环境不友好的问题,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创造经济奇迹。最后要对那些优先发现并进入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企业进行补偿,因为这些企业贡献了具有非竞争性的公共知识,以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给后来者提供了产业信息,用经济学术语表述是“对其他企业形成了信息外部性”,且由于后发国家难以像发达国家授予先驱企业专利权,所以对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经济奖励是可取的。

  “两轨六步法”从操作层面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途径,且政府在这一实践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虽然有些企业会率先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产业的的集群效应和国际竞争力还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需要政府的基础设置改善和资金鼓励。这是不是真正寻到了经济发展的“圣杯”?无论如何,这是林毅夫综合全球经济的发展总结出的经验,有待实践,有待验证。

  《繁荣的求索》读后感(八):消灭贫穷的方法和路径 ——评《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

  帮助各国实现持续的动态增长以消除贫困和实现繁荣,是林毅夫教授一直以来和一如既往的目标,也是他孜孜不倦研究经济学理论的内在动力。正是本着这样的人文关怀,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林老师取得了经济学研究的重大成绩。除《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之外,林老师的另一本力作《繁荣的求索》,集中论述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发展经济的思考和结论。

  《繁荣的求索》回顾了林毅夫老师在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副行长四年中的经验、观察和所思所想,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和政策思考。书中比较了世界历史与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利用经济分析破解落后地区的经济难题,旨在帮助他们制定出充分考虑其比较优势、约束和目标的合适战略,并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走向繁荣之路的路线图。本书的结构是简洁明快的三段式。首先,论述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及其主要理论范式的变迁。然后,在比较各国经济发展史,分析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增长和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惨遭失败。最后,提出了一个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性增长、消除贫困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

  增长和就业被认为是在当前维持社会稳定、减少贫困以及在未来实现发展愿望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消除贫困的目标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无论是上世纪的中国,还是东南亚各国,乃至独立于帝国主义压迫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新兴国家,无不一种兴奋、乐观的豪情,宣称自己的国家将实现飞跃式的经济起飞,它们的政治领导人以激动人心的演说,鼓舞着它们的人民,集体荣誉感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大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当初的美好愿望和雄心壮志,不得不面临经济发展失败的残酷现实,许多国家并未实现预想的目标。减少贫困、实现动态的包容性增长的最好办法,是把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不符合一国要素禀赋及其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无法为其工业化体系提供自生能力,因而不可能实现资本积累和进一步的结构升级,扭曲市场规律的大规模投资和政府干预,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非全军覆没,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内有13个国家和地区以超过7%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增长了25年以上。世界银行的报告解读说,如果保持这样的速度,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十年内使其经济规模翻一番。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不约而同地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共性,其中隐藏着一套令人鼓舞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价值。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一项看似神秘和艰难的抉择,过去几十年,许多理论都无法揭开覆盖在经济增长之谜上的面具。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以其有效的解释力解读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要素,并成功地把它们组织成一套令人信服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框架。其核心内容要求决策者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考虑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将政府作为一个因势利导者,为市场主体解决外部性问题,从而引导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无关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林老师的理论给予了世界上贫穷地区的人们一种鼓舞人心的信念:每个国家都埋藏着繁荣的种子,只要能寻找到解决目前复杂困难的办法,希望就会到来。

  本书以散文笔法写就,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令人手不释卷。同样的,林老师的这本著作,有许多有趣而富有睿智的小故事,能使读者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林老师作为一名学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个人应该像李冰一样,为自己所生活的那片热土做一些促进繁荣、惠及千秋万代之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像王阳明一样,拥有独立思考和知行合一的能力,并且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些努力为人生目标赋予了良好的含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