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10篇

2018-09-01 05: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10篇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是一本由李安宅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7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一):第六章 边疆工作如何作法

  第六章 边疆工作如何作法

  (p55~p77)

  【进行任何事功都不外两种活动,一种是行政,一种是实施。行政是发号施令本体,实施是本体活动的表现

  关于边疆工作的行政,

  第一要有长久计划。 1)……边疆工作过去的毛病,病在朝令夕改,以致无所适从机关换得太快,以致无法捉摸。这对边民本身如此,对所工作者亦无二致。2)……为要长久的计划,必得先有深入研究才能产生可用的方案,方案可用,才不是朝令夕改的,3)……然而认识清楚谈何容易各种各样考察团,不在少数了。只是走马观花,而且彼此经验很少发表出来,以致彼此不能交换,哪里能够认识清楚呢? 故在行政考察以外,非得经常资助学术专才的深入研究不可。开药方的多,诊病理的少,一个不投症,便不能不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还是没有根据的,则无怪骨子换汤不换药,而在表面上却朝令夕改了。

  第二要有统一指挥。边地人口集中的地方, 常是范围很小的。一切通都大邑不算一回事的毛病,到了那里都似放在显微镜下放大起来。在内地,机关与机关之间,可以打官话、讲形式,或者干脆断绝来往,或者闹到不可开交时候,直接来一套上司处理,都可不动声色,最少也是无关大体。可是到了边疆,便因挤在一起,倘不和衷共济,就要谁都绊住谁的脚步,谁也无法有所建树。其实,不能建设还是小事,惟恐阻塞了中枢的门户,失掉了当地的信任,以致妨害了将来的事功,则为害或且无穷。

  为要统一指挥,必要一行机构。为要统一行政机构,可有两条道路,一条即白中央单元化起来,一条乃由工作所在地单元化起来。

  所谓自中央单元化起来者,即一切关于边疆工作,不管属于何院、何部、何会,都通过同一机关统筹计划,齐一步骤,或以现有某一机关主持其事,或者另设新的机关,或者事无大小都直接归行政院主持。

  所谓由工作所在地单元化起来者, 即由省府或者专员公署,或者县府,或者专为某处设置指导长官公署,事无巨细,凡属所在地的边务人员与事功,中央的也好,地方的、客居的也好,土著的也好,统都经过这一行政单位配合、指挥协助起来。

  第三,要有充分设备。1)……在边疆工作,本地制作不易交通运输又极困难了解程度属更幼稚,倘若缺乏工作资藉,则不但补充不易,效率降低,2)而且观瞻所系,足以损失中央威信。3)……边疆工作者, 常是医药不足以应付瘟疫,马匹枪支不足以单独出差,经费不足以推动工作,哪能取得边民的信赖呢?4)再看西洋传教士,衣食住行都甚讲究,已有先声夺人之势。再则备有客房马厩,来了草地朋友,可以尽情招待,亦不难种下善意的根苗。且有照相机哩、收音机哩,一切足以代表西洋文明利器哩,都不惮远涉重洋,运至边地,赔与当地权力以相结纳,其他工作方面的设备,不必说了。

  第四,要讲工作员的福利。工作的动力,到底还是来自工作人员的。欲使工作员再接再厉,久而愈奋,需要更进一步的行政设施,那就是边疆工作员的福利设施,可分两面来讲:

  一是关于边疆工作员的一般生活,1)普通以为边地生活简单,总可省钱,所以待遇不妨较低。这一种误解,正如另一种假定: 以为边疆知识低落, 所以派遣人才不妨较差。我们在前一章已经大书特书证明边疆工作员非要第一流的人才不可。关于待遇较低的误解根据,亦应正面加以批评;2)边地生产缺乏,交通不便物价常是较高的。而且人事接触,不能使他常被提拔;子女教养,不易合理安插;耳濡目染,使他堕落的机会多,上进的机会少; 一切医药、学识环境,又无法使其得到安全保障丰富培养;处处都是消耗胜过接受的,理应有所补偿。3)试看提倡知识分子“到乡间去,到边疆去”的口号已经喊了若干年,究竟多少去了呢?我们固然可以说,知识界还缺少觉悟。然就行政观点而论,大经大法,必要促成稳定条件,不该幸冀于少数杰出之士。试看西洋教会之于传教士, 每生子女一名即加一名的待遇,而且边远不便上学者均分别资送至教育中心,遇着战事发生又已直接运出香港或其他地方。其于本身的待遇,如生活之优厚,疾病之疗养,休假便利,自更不必细说。如此,他们经常站得住的多,我们经常站得住的少,岂是我们都不成吗?亦不过他们教会的行政设施使其不得作小人,不得不作君子而已。

  二是关于边疆工作员的进修生活,1)……与文化中心长期断绝关系,不用自己本身退化,专有外界的进化已足使之孤陋寡闻,非得重新刮垢磨光不可了。2)我们对于边疆工作员, 亦须规定年限,予以假期,使能重返内地进修,或能旅行不同区域彼此观摩,方为有效。3)其所得于外界者不必论,使其有了机会慢慢消化边地工作经验,予以客观回味,便可大大增进其再接再厉的效率了。

  关于边疆工作的实施,我们可提供原则、步骤、方式等三种意见

  我们先讲原则,

  第一要有研究功夫,以便明了边地问题之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

  第二要有服务活动,是我们所以去到边疆的目的

  第三要有训练热情,即训练同工,使同工充分发挥力量,使边民优秀分子以便自助。

  然而尤要者,乃在三者合而为一,使研究为了服务,使服务得到研究的资助 (服务才不是盲目的),即以资助研究(研究才不是抽象的),且使同工即在研究与服务中得到训练 (训练才不是形式的) 。1)一般从事边疆工作者, 或因其为纯粹研究也,到处多是荆棘,且研究结果也多隔靴搔痒,必是借着服务的媒介,才能参加体验,而有可靠材料。2)或因其为纯粹服务也,每每索然乏味,且服务的成绩不免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之讥。必是穿过研究的观点,才能明了症结所在,而有切实的功夫。也必是比较参证,才能精益求精,而不致机关化。3)更或因其为纯粹训练也,不是招不到生,是招到以后也没有办法。既无有效的办法,便在表面上找表现,如衣服语言礼节、背诵公式之类,自属离题越远了。必是训练他参加具体的工作,使之为当地服务,在当地作研究,才能脚踏实地,而有兑现的本领。必是同着导师服务,同着导师研究,研究者实际的问题,服务者为具体的对象,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坐与当地文化脱节,徒增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无用游民。

  研究、服务、训练三者合一之效, 可就两方面加以例证。

  第一就工作人方面而论,倘若专为研究而研究,不是造成纸上谈兵的部夫,就是因为没有研究资藉而逐处碰壁,且因不得参加改造社会的洪流而日形苦闷。倘若专为服务而服务呢? 也在智穷力竭的时候看不见什么意义。他们常问,这样一手一脚就算救国吗?国家大了,边疆大了,这种局部的事功又有什么用处呢?而且所能干的已经干了,还有什么新的把戏呢?倘若专为训练而训练,则能说者已说了,不听又有什么办法呢?即使听了,他又如何被人接受而发挥其力量呢?所以必是三者合一,成为一种事功的三方面,乃于服务成绩有了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不是增加了认识吗? 受气失败的经验不都是绝好的研究材料吗? 况且说,你在工作当中已经培植出几位同工,几位知己,他们总有一天会发展你的事功的。即使一切都不成,根据你的经验写成报告,这类工作不作则已,一旦作起来,谁不要借重这些报告出来的经验呢?更何况根据文化接触的原则,事业发展的远近布置,既有这么一点尽心尽力的成绩,已就够有价值的了 。”

  第二就工作成就方面来说,1)试就一般机构而论, 在国内颇少这种观点,其各分割隘陋,正是反面的例证。然就个人而论,一切成就丰功伟烈的,哪一个不是兼有三者之长的呢?2)试看英国殖民工作所产生的大名鼎鼎的 “实用人类学”, 还不是在非洲提倡了殖民官吏与人类学者彼此配合的办法吗?这种配合,不是粹于一身,而是两种人才的配合;不是三者配合, 而是行政与研究的两种配合;然尚不得了了,更何况三者具备于一身呢?3)我国边疆工作,在人才还感缺乏的当儿,尽可暂不粹于一身, 而在行政设施中配上专门研究的工作, 且由专门学者 (尤其是具有实用观点的人类学者、社会学者)来担任,以备行政的顾问,即在两种工作当中训练起人才,也就可以差强人意了。

  论到边疆工作的实施步骤, 第一应该先以医药入手, 第二改良生产技术, 第三组训民众,而均以综合的教育原则出之。

  所谓先以医药入手者,1)盖因我国治边政策,原来只采形式主义(见第三章) ,未能打成一片, 现在纵有良法美意,亦难骤尔接受。故必先由有目共暗的媒介,取得一般信任,始能谈及其他。医药工作乃是纯粹利他的工作,确为有目共階。倘使此项工作作得切实有效, 一站一站推广起来,不用其他力量, 便可直达拉萨等蒙藏文化中心, 而无任何阻力地取得其善意。2)新医的价值独较任何其他外来文化特被欢迎。性病、眼病、消化病,以及骨酸背痛、水鼓干痨,还有因缺乏碘质而有的颈瘤(甲状腺肿) 与因性交或操劳过度而有的难产, 均在边民当中相当普遍;至于牛羊马匹的传染病,影响边民的生计者,尤属重大。3)故有设备充分的医疗队、防疫队,巡回于各地边区,乃是箪食壶浆,普遍欢迎的对象。如此,不但医药本身有其需要,其他工作项目所有的困难,亦不难因为治病而取得的信心与便利,附带予以解除。 故医药服务之在边疆,就其直接价值而论,与夫媒介作用而论,都应列入第;

  所谓改良生产技术者,即因地利所宜,充分地加以利用

  改良生产技术, 除在可能范围内介绍农耕以外, 必是主要地就其原有游牧生活上想办法, 次要地就其地上地下的生物与矿产想办法。

  农耕,应该根据气候土壤所宜,检査各国同一情形所能生产的东西而为当地所需要者, 购其种子, 加以实验。尽各国此等研究较有成效,取其目录稍一比较,即足轻而易举,自己研究自己试,恐怕太费事了。畜牧,一为牛羊畜种的改良,一为畜产加工工业。怎样使草种丰美?怎样使牲畜数目草原利用配合得宜?怎样使畜种优良,产量增加?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于皮毛骨角乳肉怎样加工,使其就地变成熟货,以便边地生产力提高,购买力加大,使其与内地经济平衡,因而文化交流有其充足基础,更是建设边疆的正面工作。

  地上的天然富源,如森林药材的培植,野牲的保护与其及时猎取,水利与交通的修建,地下的天然富源,如矿产的勘探与开采,亦是“财非其类以养其类”的办法。然而一般开发边疆者多易忽略建设,致成破坏局面;或易忽略当地民风,亦成破坏局面。开矿不只是开矿,渔猎不只是渔猎,必有民风的认识、情感的交孚,始有初步的可能。我们说边疆工作,即在纯自然科学一方面,亦需要社会科学为之协调,此种事实乃其例证之一。

  所谓组训民众,即就边民原有不自觉的生活,加以组织训练,使其自觉地更有效地利用自然, 扶植人口,防治疾病,加强福利设施,而且由着血缘的宗亲原则进步到公民原则。倘在物质方面建设边疆是用区域分工的办法,则在精神方面建设边疆便是用公民原则的办法。然而物质建设易精神建设难,而且物质建设常以精神建设为基础;物质建设有目共暗,精神建设每每流于空洞格言, 故精神建设更较难上加难。边疆的血缘观点已较内地为强,试看内地之未能脱离血缘的行为型,便可知道公民原则之有待提倡了。如何因势利导,使其走上全国所需要的公民原则之上,则在工作者洞明其固有民风,而于每一措施举动当中加以相观而善的表证作用、诱导功夫了。

  论到边疆工作的实施方式,应该统一于富有机动性的团体。这个团体,可以叫作“边疆文化团”。里面包括:①医学家,尤其是传染病、兽医,以及公共卫生一方面的人;②社会科学家,尤其是兼有实用与理论两方面的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③地学家,尤其是矿物学家与土壤学家;④生物学家,尤其是畜牧学家与林艺学家;⑤工业化学家,尤其是制造皮革、肥皂、乳产品、毛织品一类的人;⑥语言学家,尤其是精通边地宗教经典的人。这些专家,配合在边疆,即学习,即同化,即服务,即表证;即改进,即扶植;分工合作,比较参证;勿忘勿助,名利不居,以使边民归于自助自动之途。这些专家,一面取自中央研究院或各地大学,一面取自边地寺院或就近学者,均使一部进行实地工作,一部返回内地图书馆实验室,彼此取得联系;由内地到边疆,由边疆到内地,康续瓜代;既可吸引内地青年,亦可提拔边地青年。就内地青年而论,由着他们带回原始材料,加以编纂,即以充作教室或实验室之用。就边地青年而论, 倘能资助知识分子使其进修,陪同内地前往的学者,共同研究,长久接触,则彼此启发,本末分别,沟通文化自易水到渠成。文化接触,乃是创新之母。 取者丰,接者广,感者切,志者大: 一切革命的先进,都是这样沛然而莫之能御的。外来势力只能培植生机,不能越俎代庖;只能供给因缘,不能消极破坏。盖越俎代庖必致戕贼其生机, 消极破坏反更引起反感而取消其因缘 。因势利导, 是在边疆工作者的手段。

  我们说,边疆工作的实施方式,应该统一于富有机动性的团体,顶好是统一于边疆文化团。至于这些干部要作些什么呢?请就两方面加以叙述。 边疆文化团可以改善已有的教育,也可以启发未来的创化力量。 ·

  所谓已有的教育,包括内地式的学校,以及边疆式的学校。

  怎样对于内地式的已有学校加以充实呢?不外要使教学与生活打成一片。

  1)譬如教地理先由边疆当地教起,逐渐扩大,使其亲切有味,明了局部与全体的关系,近处下手远处着眼的办法;讲历史先讲本处故事,如村落部族如何成,机关团体如何有,然后越溯越远,越远越广,使知中华民国原是一家的而感到以往历史的可歌可泣,将来历史的责无旁贷;讲公民先讲当地人权的分配、经济的资源、生产的方式、民风的型类,然后渐及各级政府的职权、公民的义务、大时代中的责任;学自然先看当地鸟兽草木的种色,山川风土的形状,然后渐及科学的表证,全国的富藏,当前的开发;学语文一面要有国语注音的练习,使能当场应用,一面因当地情形授以边疆语文,如蒙、藏、回文之类,以使不与当地脱节,取得传统权威的信任,并有全国一致的基本工具。其他以此类推,务在由近及远,因小见大,即学即用,以启发其更进一步的好奇心。2)念书上学不与作人办事相干,不但不能取得边民对于内地式新教育的信托,而且一蹈空虚无用的覆辙,即有教育,亦属浪费。3)然此不是一般小学教师所得单独为力,必由大规模的文化团,为之编纂教材,辅导教学,方可奏效。

  边疆式的学校,即在喇嘛寺、清真寺以及福音堂之中。

  1)一般徒知此三者宗教机构,而不知其为教育设施,未能加以利用,殊非经济办法。他们办得好而我们不去利用,是为不智;他们办得不好而我们不加过问,是为弃权。弃权与不智,均无是处。2)必得与之联络,使能逐渐加入现代常识,且于没有国语之处逐渐加入国语,始能文教沟通,情感流畅。两存其便,方得一致处达成全国一致的公民标准,个别处适应因地制宜的地方特点。3)然此亦非一二视察员或各形式公文所可为力,亦必有赖于势力雄厚见解高明的文化团为之倡导。

  所谓未来的创化力量,可由边疆文化团加以启发者,安居时得用服务馆的方式,行动时得用服务队的方式。

  边民服务馆,可作各种问题的指导与解决。更具体地说,应有卫生医药的诊疗,公民教育的讲习,自然标准的分类,乡土教材的编制;已有机关团体尤要注重启发文化接触的展览。

  展览可分两种, 一种是陈列文化自然史的标本, 一种是陈列当地各种标本。

  1)前一种,如行的方面,由步行,而利用畜行、车行、船行以至汽车、轮船、飞机等各种行法;力的方面,由人力,而利用畜力、风力、水力以至汽力、电力等各种力量;居的方面,由穴居野处,构木为巢,而有帐幕,而有茅茨土阶,而有宫室楼阁;生产方面,由采集、渔猎、畜牧、农耕,而有机器化、电气化的工农各业;交易方面,由部落自足,而“避人交换”易物、公共的价值媒介(由贝类,而生金,而園法,而纸币)以及信用汇兑之类;组织方面,由自足经济的血缘(如家族主义),而至分工合作的地缘业缘 (如公民原则与行业公会) 之类,不胜枚举。以此类推,各方面的生活无不可以简单明了地摆在目前,雅俗共赏;不但胜于许多好恶是非的评论,且亦胜于无数抽象科学的演讲。2)后一种展览,是将当地动植矿等标本,以及多种人为文化的型类资料,成功乡土博物馆;一面便于当地明了自己的生活水准,一面给予边疆研究与服务者以检讨的便利。3)当地的治机,于此可鉴;边疆的教材,亦可由此取资。一俟标本充溢, 即与内地各大博物馆彼此交换。

  边疆服务队,因为是动的, 当比静的工作尤为重要。 1)要在巡回中搜集材料, 一切室内工作也要在巡回中得来。不然,纵有馆务,亦不免例行公事,没有创化作用,只有物理的加添,得不到化学的融合。2)况且说,社会之动脉乃在民间,深入民间,才是服务的根本。3)边疆服务队深入民间的主要作用,即在发现而且提拔当地的领袖人才,而且直接接触,习知当地的需要,启迪当地共同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文化水准的热情。

  边疆文化团采取服务的方式,既有综合的技术,又本学习的态度,道地边疆化的生活,走到某一部落,借着医药服务的媒介,一二星期感情融合以后,即可根据间题所在,同着当地热心有为的人们共作解决这类问题的尝试。

  过渡地带的农具、籽种、土壤等怎样改良,边疆游牧的畜种怎样选择、培育以及传染病怎样隔离、预防;林木草原怎样培植,水土利用怎样发展,药材怎样采集;以及部落纠纷怎样处理, 工业品怎样制造,权利义务分工合作种种等等,都可选择有目共睹,轻而易举者,共试共办;继复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善者设法推广,不善者力求改进。然后由浅人深,再试难者大者,目的总在引起当地逼视问题,积极解放那种具有创化性的机动作用。

  一地有了规模,即交该地自己进行。再到另一部落,根据已经获得的经验,观察另一部落的问题,发展另一部落的热心领袖。一步一步,一地一地,给予了初步的鼓舞,当前有成效,然后周而复始,返转原地:考其成功如何?失败如何?根据旁处的经验,前途再进一步的展望如何?如此,当时没有办法的,反躬自问缺陷在哪里。自己有办法而当地不能执行的,客观研究毛病在哪里。于是干部也长进,助手也长进,边民更长进。所谓研究、服务、训.练三者合一的理论与实际,基础即在于此。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二):第四章 边疆社会工作所有之困难

  第四章 边疆社会工作所有之困难

  (p30~p39)

  【边疆社会工作还比一般社会工作难上加难的情形在哪里呢?我们可分两方面来说: 一为内在的困难,一为外在的困难。Note:边疆社会工作的困难分为内外困难。

  边疆社会工作的内在困难, 一因边地物质条件不够, 一因边民了解程度不高。】

  【关于边地的物质条件,试问所谓地势高寒,沙演不毛,或者低湿瘴疠,因而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人口稀少之类,所表明的是什么呢? 还不是生活水准甚低,无法与内地情形相比吗?当地出产既少,外界输入又不容易,过惯了内地生活的人乍到边疆,自然困难了。

  再进一步, 谈到工作本身,也是当代文明毫不费事的事,到了边疆,便要大费周章。 边地根本不出产的,因为运输困难,设备不齐,自不必说;即原料本有而匠人为难,已够费时费事了。……故边地一切, 当是生产、搜集、加工、配备,联成一环,缺一不可,大有蓄三年之艾以疗一时之疾的情形。】Note:物质条件上的困难分为生存物质困难和工作物质苦难。

  【关于边民的了解程度,……每每听见有人说:“吃的住的不好,不算什么;惟独人家造谣生事,动辄得咎,真是没有好人走的路子了。”殊不知边疆之所以为边疆,不但因为控制自然的能力低(这不妨忍受自然的能力高),而且也因一般文化水准不高,以致了解程度不高。

  边民为什么了解程度不高呢?

  第一,因为孤陋寡闻。根据边疆地形,自然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而人口稀少。人口稀少,便使文化单调,而无各种专业合作分工的复杂生活。单调而不复杂,则已知已见者为天经地义,而无容许其他型类存在的余地。一切原始民族都以自己民族为“人”,自己宗教为“教”,自己地方为居天下之“中”,而以其他民族为“外人”,其他宗教为“外道”,其他地方为“外邦”。……所以单调而不复杂的文化,加上地形的限制、交通的困难,以及因为生产落后而没有大量购买力,便使边民没有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没有吸收外来文化的需要。既不需要吸收,又无接触机会,哪能不继续单调下去呢?继续单调下去, 哪能不孤陋寡闻呢? 孤陋寡闻的边民, 一旦遇到异言异服的边疆工作者,哪能即刻接受而了解呢?

  第二,因为文化不同。边疆是以游牧为生的文化,内地是以农耕以上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文化。……根据这种物质文化的基础, 便有不同的精神文化。…盖文化型有其整个性,是非曲直必用同一文化来衡量。执甲文化以批评乙文化,标准不同,便无法使人折服。……沟通文化者的责任要在就甲论甲,就乙论乙,方得相契于心。…乃就为人之本,看看某一方便法门更较合理一即适于平均发展是。我们的短处当然可以承认,而我们的长处不妨可以贡献;边民的长处我们当然可以接受,而他们的短处不妨可以批评。然而这种比较文化学的观点, 在一般受过新式教育者尚感困难, 何能责诸普通边民呢? 再加上语言不通, 哪得即能了解呢?

  第三,因为社会距离过远。……所谓社会距离,即在同一时地的人,也因彼此影响有多有少,而有或近或远的距离。这种距离系因社会地位而来, 致使地位不同者无法自由交往, 因而减少交互影响的作用, 故名社会距离。……然因社会距离过远, 彼此不能采取设身处地的看法, 当然更使彼此不能了解, 而且也就促成孤陋闻寡与夫文化不同的缺陷 。

  社会距离所以过远的缘故, 就在边地视察所及, 盖由两种现象: 一为双方知识分子没有接触的机会,一为双方之间不免居间人的捉弄。

  所谓双方知识分子没有接触的机会者, 边地知识界很少到内地来,内地学者很少到边疆去,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即使彼此都到文化中心了,…因为语言不同、 生活方式各异等关系,究竟接触了多少对方的学者而能相契于心呢?还不是依然在同一时地而无法自由交往,因以社会距离甚远吗?

  ……进一步说,带着边民没有教育的心理而乍到边疆,素来即认内地之到边疆者为“汉丐”,为“黑民”的心理而遇到乍来的“中原人”,彼此假定既已错误,当然不易再有机会发现可教可爱的对象了。

  ……盖法其所法,字其所字,我们不识他们的字即等于不识字。字且不识,怎懂经典? 经典不懂, 还谈什么学问?

  所谓对方之间不免居间人的捉弄者, 盖因不通边疆语言的到边疆,与夫不通国语的边民与“中原人”办交涉,不出两种媒介。一种是商人, 一种是“通事”。惟利是图的商人当然管不着什么民族感情,或者什么文化调协。…至于不学无术的通事,翻译的术语不出营商的范围, 什么政教典范根本谈不到,对于双方的身份尚且介绍不清楚,还能希望他传达双方意见得体尽用吗?…媒介如此,直接接触如彼,则彼此的社会距离怎能不远呢?

  边地孤陋寡闻,不与内地文化相同,社会距离又远,便是边民了解程度不高的理由。】

  ote:边民了解程度不高的内在困难及其理由。

  【所谓边疆社会工作的外在困难,

  一为历史背景的困艰, 一在最初接触不幸, 一在宾主形势不伦。 一方面,原来前往边疆的人,不是发配充军的, 就是提而走险流离失所的。这些人就是过去“开发边疆”的基本力量。这种力量,运用既已不得其当,又与广大的边疆比,顶多产生“少数群”的作用,所以不但不能开发边疆, 反被边疆所开发了。结果,没有习得边民的好处, 反而习得边民的坏处; 没有保留内地的优点, 反而传播内地的劣点。这种进退失据的“少数群”,或者可以叫作两种文化的“限界群”; 他们作了“前人撤土后人迷眼”的先锋队,致使一切后来者均被视为一丘之貉, 此之谓因为最初接触不幸而有的困难。 另一方面,我们的边疆,我们的同胞,可是我们很少熟习他们的情形,尤其缺乏长期相处的文化机关。反倒是外国的传教士布满阵线,经常接触。不但一辈子而且几辈子强聒不舍地工作下去。…在这种情形之下, 不管他们高明与否, 诚意如何, 只是他们久居边疆, 对于新中国的光明方面是很少了解的, 对于旧中国的黑暗方面则是饱经世故的。他们历史长,情谊厚,或有房产,或有土地与民众,而且他们是外面世界的惟一代表。他们要专利这种局面, 不知不觉中忘了他们乃是上帝另一种子民当中的侨民; 以致自由惯了,新设局县要看他们的护照都是什么侮辱。 一切新由外面去的中国人好像都是好管闲事的侵犯者。 然而究竟他们有历史, 通语言,谁要要到了, 无形中要在当地心目里面经过他们一番解释。解释正确便好,否则一有偏见,内地人就要困难多端了, 此之谓因为宾主形势不伦而有的困难。

  二为工作机构的困难,主要乃在任期不久,职权不专,责任不明。不管中央机关,还是地方机关,常是朝令夕改,以致信用扫地。而且政策不变者, 人事变动又太大。

  三为工作方法上所发生的困难,不外由于根本假定不健全, 与夫准备条件不充实的缘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际从事边疆工作而无关于此项条件的准备,当然不会成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实际从事边疆工作而不明此项工作的方法, 没有此项工作的指导原则, 当亦不会成功。

  與论不够开明, 热心边疆的人与机关尚多彷徨歧途,而不知有所取法。“病病然后不病”, 舆论界尚不知病之所在, 便是外在困难远大于边疆内在困难的缘故了。】Note:边疆社会工作的外在困难。

  【边疆工作困难虽多,而其引人入胜的魔力也就不少。

  这种吸引力,乃是来自边民的可爱。

  第一,他们具有天真的健美。

  边疆的气候无常,风土与人生关系至切, 使人不得不具有抵抗自然的体魄,不得不养成通力合作的习惯。

  ……足以锻炼成坚贞不拔、物来顺应的性格。

  ……试看他们时而引吭高歌, 不知天地间还有什么不如意;

  ……豪爽朴直,亦少一般钧心斗角,鬼鬼祟祟的毛病,或者溺于毒品等等墮落的习惯。

  这种身心两相健康的美, 惟在边疆乐天的强者中间始能充分表现出来, 则边疆具有吸引力岂是偶然的呢?

  第二,他们富于超世的热情。

  这种热情,乃因宗教信仰而来。

  ……不管宗教的神话与仪式是什么,超然世表的宗教热情不得不是认真人生的必要条件。一般人对于任何事物都觉不冷不热,以致好善不诚,嫉恶不甚,“马马虎虎”成了我们的膏育之症。

  ……一般人科学的精神不彻底, 苟且的毛病未尽除, 遇到大无畏的边民,正是一帖强心剂。

  除了以上两种特点以外,再因为他们控制自然的技术不高,以致生产落后,人口稀少,知识不普及,所以我们稍一援手,便有“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情形。你看他们那种一旦信任而后所有心悦诚服的态度,舌吐躬鞠的表情,真是工作本身即为报偿,一扫举天下所有的困难为不足道了。有人以为热心边疆工作的人不免因为素隐行怪,或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哪里知這这其间的奥妙呢?】

  ote:边疆工作的可爱之处。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三):第七章 边疆工作之展望

  第七章 边疆工作之展望

  (p78~p80)

  我们在第一章说, 我国海禁未开以前, 精耕文化为正统文化;及至帝国主义侵入以来,农耕大被剥削,正统文化骤呈危机,而以畜牧为基础的边疆更被虎视眈眈者所窥伺。探险队、传教士、化装侦探,无孔不入,远超过内地人士足迹所至的范围。故在经济、政治、宗教,各种手段之下,正统文化动摇破裂,附从文化亦因缺乏内地引发力量而无由进步。

  那么,我们建设边疆到底希望一些什么样的结果呢? ……即不外由着我们的协助,促动边民的自助,而使边疆工作者成为一般的专业工作者。

  关于我们的协助,可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在物质方面,我们要采区域分工的办法,因用边疆所宜,使其地无弃利;同时使其当地产品就近工业化,以冀与内地经济平衡。……边地特产正为内地所需,内地技术正可补救边地之所不足。所谓分工合作,所谓经济平衡,才是互惠交利的局面。在精神方面, 我们要采公民原则的办法,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使其发挥所长;同时授以现代常识,使其明了现代国民所应有之权利与义务,而且养成这种习惯。……不然,扭于部族、种色、宗教、语言各方面的偏见,或者形式的一致,便非现代国家的准绳。……边民具有天真的健美,富于超世的热情:这些,正是内地所需要的强心剂。

  关于边民的自助,一方面因为文化团的诱导功夫, 各地优秀分子起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 一方面因为内地文化的激荡,各地固有学者,如喇嘛阿訇之类,发起边疆文艺复兴运动,深入民间。这样上下相接,彼此互动的局面,发挥出强有力的创化作用,成为全国家的新生命,于是乎“边疆”一词也就不需要了一即便有,也只是地理的名词,而无文化上的意义了。

  关于边疆工作者的专业工作,第一,到了那个时候,便不是边疆工作,而是各种的专业工作,如医药、工程师、畜牧家、工业化学家之类的工作,这些工作,只有其各行的技术问题,再不必需兼为边疆而有的适应技术。第二,边疆社会工作也就失掉其边疆性,均与处在其他地方从事社会工作一样,只要专业技术的适应,而不再需要特别对于边疆的适应。

  从事边疆工作的人,是最不自私的: 因为从事其他工作的人都希望对象范围越大越固定越好,只有从事边疆工作的人希望边疆越来越失掉其边疆性,即其对象范围越来越小越不见了才好。……社会服务而非专业化时代, 亦曾为了济贫机关而制造贫穷。……故边疆社会工作之成功,即在边疆性之逐渐消失而归于鸟有。

  �;r?�9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四):第五章 边疆工作所需要之条件

  第五章 边疆工作所需要之条件

  (p40~p54)

  第一种条件是属于工作人员的, 第二种条件是属于工作机构的。

  就工作人员而论,

  第一要有适应于自然的体魄,……如欲建设边疆,必得深入边疆;若要深入边疆,必在物质生活先能迁就边疆,化于边疆。化于边疆,方能适应于边疆。盖必先有消极的适应,然后才有积极的适应。积极的适应是改造环境,消极的适应是顺乎环境。……吃苦本身虽然不是什么价值,然不经过吃苦的手段,便无法完成建设边疆的目的那样积极的价值,则能吃苦的身体的确是起码的价值了。……建设边疆不是为了私利乃是为了公利,为了全盘建国过程当中区域分工的公利,则这种功利正是可将“功利境界”变作“道德境界”的。……然而最高一层的办法,最合身心健康的办法,乃是到了伟大的边疆,能够积极地与自然界打成一片,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你,以至证得“天地境界”。到了“天地境界”,才真是无所往而不自得了。】Note:工作人员第一要有适应于自然的体格和心态。

  第二要有适应于人群的态度,边民因为是在边疆,他们本身孤陋募闻,不与我们文化相同,且与我们社会距离过远,加上最初接触的不幸,宾主形势的不伦,非得我们对于他们的态度格外适当不可。】Note:边疆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对边疆群众的态度应当格外适当。

  怎样才算适当的态度呢? 这不外乎自重自爱因而爱人利人。

  工作人员自重自爱, 便有足使边民相敬相亲的威仪。 一般人以为到了 “蛮貂之邦” 可以随随便便,不但不能引起人家的敬意,反更引起人家的鄙视。……在同一文化型的人,彼此还有原谅,可将某人失仪看作个人的私事。两种文化接触的当儿,便将个例视作团体代表;稍有不慎,即至贻害无穷。……自重自爱因而爱人利人的人,必也热心而无偏见。所谓热心,即是根据民胞物与的襟怀,视人之饥如已饥,视人之溺如己溺, 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助人自助,而且善与人同。】

  ote:对普遍边疆群众的态度:“自重自爱因而爱人利人。”

  在适应于一般人群之外,适应于边民者更需要两点特别认识。

  第一,关于部族问题,1)……“今日在公民原则之下,不管皮色深浅,体格高矮,发型直屈,凡在一定国土以内,尽了共同义务,享了共同权利者,都是一国的主人。”2)……人类学更告诉我们:人总是人,不因种色而有分别; 人之不齐,不在种色,而在同一种色以内各有天赋不同的比例; 倘若皮肤血统尚不足区别人群的智愚高下,则服饰饮食的不同,更是没有关系的了。这些都没有关系,只是人为的教养始有关系。

  第二,关于宗教间题,1)……信教自由, 乃是一切文明国家所同有的权利,我国亦复如是。2)……可是个别宗教的信徒,每每对于其他宗教不免入主出奴的偏见,所以宗教纠纷常是造成边疆问题的重大原因。3)……我们的问题,乃在如何调适这种坚信不移的完整人格,……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在采取敷衍的态度,而在更进一步的了解,坚决肯定出公是公非。……可以“抓住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核心,出离一般视为宗教的糟粕。”

  一般混同视为宗教的, 实在包括三个成分: 一个是信仰本身, 一个是关于信仰对象的神话,一个是表现信仰的方式。就中三者, 信仰本身是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者, 是宗教的核心, 神话与方式都是信仰本身的手段,都是宗教之所借以依附的东西,都是宗教的糟粕。

  为什么信仰本身是宗教的核心呢? 因为认真充实的人生,除了自利的顾虑以外,还有追求一种钴之弥坚仰之弥高的情绪。这种情结,正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所有者,所以真有信仰的人,都是十分受人崇敬的人物。……这种具有扩大、提高、加强等作用的态度既是宗教本身,正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正是到处都受欢迎的,到处都是医治“麻木不仁”的清血剂,】Note:宗教信仰本身不成问题,甚至是可贵的。

  神话,或是关于崇拜对象的性质,如其可怕、可爱、独一、众多之类;或是关于对象与人世的关系,如如何创世,如何维持人伦化的关系,如何解救之类;或是关于对象与教义的关系,如启示的经典,创设的僧们或教化之类:都是各种宗教不同,或者同一宗教而各种派别不同的。派与派争,教与教争, 再加以各教神学的宇宙观不与近代科学的宇宙观相容,才使宗教似乎成了乱源。……神话怎样不同,求其根本,都是用了当时已有的可能知识,解释其不得了解的现象而已。……一切非科学的“以为”都是异常审美的,富有诗意的。将神话看成诗,自无走上歧途的危险,便不妨用同情的态度来加以欣赏了。】Ways:将神话看成诗意即可。

  至于表现信仰的方式……派与派争,教与教争,彼此都自认为正教,而视其他为异端。于是教案迭出,弘扬与毁灭互为消长,遂使宗教为乱源。Ways:1)……沟通物质文化的人,对于衣食住行等不同的方式,要有设身处地的同情;沟通精神文化的人,对于宗教制度等不同的方式,要设身处地的同情,才能舍末求本,共证自我领域的扩大,欣赏水平的提高,生命基调的加强,而不被神话所混淆,不被仪式所限制。2)……隐而附丽于神话与仪式的糟粕,尤足本末倒置,负沟通文化之责者,对于隐而难明且易本末倒置的现象,需要殊胜的了解, 更进一步的警醒。3)……我国文化,复异中有统一,所以成其伟大;统一中有复异, 所以成其富丽。……均不妨加以吸收、消化,而且根据时地不同的需要,发生创新的作用。4)……神话与方式又不过是象征的比拟,与要求表现的手段;既不应有碍于国家的福利,更可促成心理共鸣的团契,为什么不该相安无事,相成共进呢?5)他国有国教而我国独无,不是我国的短处,正是我国的长处。明白这层道理,才会对于边疆群众保有圆满的适应关系,才使边疆强有力的宗教发挥济世度人的功能。】Note:如何行动。

  第三要有适应于工作本身的技能,一是综合的技术,第二章所述的全盘社会工作都是综合的技术。 ……要它由着私营走入公营, 由着救济走入预防, 由着散漫走入组织,由着慈善走入专业化,由着包罗走入个别化,由着热心走人科学化,由着扶植走入共同发展。譬如问题的研究,客观的诊断,方案的设计,实施的体验,整个过程的记录,后起同工的培养与考核,均在综合技术范围以内。总而言之, 综合技术就是整个的社会行政。第三章说过, 普通法律、 普通政治未能加以保障的部分,未具正式机构的功能,必由社会立法、 社会行政起而予以适当的保障,予以正式的机构。然正因为整个的边疆都是需要保障的, 所以对于整个的边疆工作都适用社会工作的技术。二是专业的技术,假定调协工作是经理的事, 则执行各种业务便是各行技师的事。所以除了综合技术以外, 还需要专业技术。

  专业而无调协的统一,是盲动的;调协而无专业的内容,是空洞的。所以边疆工作需要两种技术人才,相辅而行。边疆社会单一性较强,处处都是击尾首动,而且是家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所以分工无法像内地那样专门,必得每一工作员多少都要除了他自己本行以外还能了解其他业务的关系。越是单一性的社会,越需要全副本领的人才。我们希望边疆社会逐渐发展的结果,走近现代社会那样分工合作的系统,但在建设工作的初段,不能要求太高,不能完全具备那样的社会条件,只好责成所有专业技师,都多少明了社会行政的综合技术;】Note:工作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技术还应当掌握社会行政即综合的技术。

  关于第二种条件,就工作机构而论,

  一是推行工作的设备与行政, 二是诱导人才的设备与行政。关于前者,留待下章讨论。后者亦只讨论工作才开始时所需之初步适应,至于再接再厉的办法亦俟下一章再加补充。

  所谓诱导人才的设备与行政,

  第一应使正式工作员在参加边疆工作之时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1)采取学徒制。……必由试用逐渐升至各种阶段的专责,并由学従逐渐升至各种阶段的领导, 才得胜任而愉快。否则一出马便给他一种独当一面的责任, 便非失败不可。这种情形之下,责难他的失败,不如责难工作机构的不健全;2)采取督导制。经常督导,方收纲举目张之效, 方可因了新的刺激而有新的创作的功用。经常督导,当然要各地巡回,以使甲地经验,作为乙地参考,使工作员与派遣机关息息相通,而且会使各地比较参证,相观而善,相竞而进。盖督导与巡査不同,巡査意在制裁,督导意在启发,一般行政机关消极制裁者多,积极启发者少,而人之恒情,待以消极,他便消极;待以积极,他便积极。】Note:如何培育正式工作人员。

  第二应使预备工作员在未参加边疆工作之前得到有效社会工作训练的机会。1)社会工作乃是实用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故于纯粹社会学、纯粹人类学,应有起码的造诣。先由社会学养成社会化的态度,且由人类学取得文化型类的比较观点,然后练习社会行政的技术。2)我国不是没有边疆学校,然仍嫌十分不够。最属合理、最为经济的办法应为委托靠近边地或于边疆研究较有历史的大学训练边疆工作员的办法。这样可以范围推广,且使学术行政合而为一,减轻大量靡费。3)技术训练,并非上课而已。…最低限度为社会人类诸学供给实验费,有了实验费,足使社会人类学在社会人类的天然实验室里去教学,才算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有效训练。4)训练边疆人才, 自以边疆为宜。然而倘非边民,则乍到边地,实非易事。而且旅费浩大,训练者亦不容易集中。故为候补边疆工作员的实验教学,顶好是在乡间。一般知识分子大率都在城市读书,故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势须先由城市到乡村,再由乡村到边疆。倘不经过乡村工作站的中间历练, 骤由城市深入边疆, 必致习惯与观点两感应接不暇。

  故为候补边疆工作员有效训练的机会起见,应该分别委托靠近边地或于边疆研究较有历史的大学,开辟乡村研究站, 就近训练。…倘在乡间逐渐习得适应于自然、 人群,以及工作本身的体魄、态度、技术,即研究,即实习,选拔出来到了近边、远边,则于克服边疆工作所有之困难,可操左券无疑。…教授即在研习站中教, 学生即在研习站中学, 是之谓实验教学。…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社会学、人类学,才是兑现的人事科学。 兑现的人事科学才能解除人间痛苦,才能培养出综合技术的人才。】Note:如何培训待候补边疆人员。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五):1-3章摘录及笔记

  

第一章 何为边疆

p6~p13

我们在探讨何为“边疆社会工作”之前,必须将几种意义弄清楚,一为边疆,二为社会工作,三为边疆社会工作。

  ote:在讨论设计对边疆社区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行动”之前,先要弄清楚“边疆”的定义和特质,“边”在哪里,进而指导接下来的设计工作的开展。

边疆乃对内地而言。边疆所以不与内地相同的缘故,就自然条件而论,不在方位,而在地形;就人为条件而论,不在部落,而在文化。文化的分别在哪里呢?进行精耕农业者不是边疆,进行粗放游牧者才算边疆。而粗放游牧必据高原、沙碛、茂草、森林一类的地形;

  ote:“何为边疆”的定义。以地缘与文化界定。

赖德懋,《中国的边疆》,认为我国的边疆具有两种型类,一为纯粹游牧的边疆,一为介乎精耕农业的平原与粗放游牧的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边缘。……两面过度的离心力,都足以损毁其中心机构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在平原依赖于稳定,在草原依赖于机动。机动性到了精耕区便停滞了,稳定性到了游牧区便解体了。于是中原与边疆的政治,便在这种史地条件的下面,反复其大小循环,谁也不能长久地将谁统一。今后的史地条件则在我们如何创造了。加过进步人工的史地条件将与过去大不相同, 所以内地与边疆的关系也就要与过去大不相同。过去不能真正统一的,今后不见得不能真正统一,乃是非得真正统一不可了。本书整个目的, 即在探讨如何达成这种任务,…

  ote:“精耕区”与“游牧区”的相对区别与相对统一。

因为有了工业技术, 正不必扭于屯星的成见, 而可因地制宜,采取区域分工的办法。 ……在过去, 耕牧是对立的, 有了现代的工业技术,便将两者沟通起来了。内地所宜者,如精耕之类,不必强向边疆推进了。内地所缺乏者,如畜牧产品之类,得到丰富的供给了。……这种两得其便的事,虽似相反,而适相成,便是区域分工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 一面直接地提高了边疆的生产力, 间接地加强了边疆的购买力; 一面又直接地增进了平原的资源, 间接地开辟了平原的销场:必使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

  ote:边缘与内陆互为分工,各取所长,相互依存。

因为有了公民原则, 不但家族主义可以打破; 一切血统的不同, 宗教的派別也就没有关系了。 公民仍是以国为本位的, 国之所以为国,即在不以血缘为界限、不以宗教为范围,而以地缘为界限、以共同的权利义务为范围。

  ote:以公民原则为统一性。

这种在统一中求得各别的适应, 又在各别适应中达成真正统一的原则, 普通的说法叫作公民原则。換个说法亦可叫作精神的区域分工。有了精神的区域分工, 则内地与边疆尤非旧日关系所可比拟了 。所以不管是经济的区域分工, 还是精神的区域分工, 都能利用原有地形而超乎原有的限制, 利用更进一步的文化而不限于原有的范畴。进一步,变一着,才是边疆工作的指导原则。

  ote:高亮“所以不管是经济的区域分工, 还是精神的区域分工, 都能利用原有地形而超乎原有的限制, 利用更进一步的文化而不限于原有的范畴。进一步,变一着,才是边疆工作的指导原则。”

以下再用两种客观事实证明边疆工作的需要。第一种是边疆需要内地的扶植与发扬, 第二种是内地需要边疆的充实与洗练。

  ote:边疆工作的需要在于互相需要。

若就内地需要边疆的充实与洗练而论, 除了抗建大前提以外,亦可专就知识即力量的立场, 中述以下三点 。第一,就实地经验来说,我们对于边疆知道得太少了。第二,就训练技术来说,什么高寒、炎瘴,平沙、草原,以及崇山峻岭,凡足以阻障交通,造成复异文化的条件,在一般视为劣点者, 都可变为训练技术的优点。第三,就转移风气来说,我们过去虚浮文弱的积习,正好借着接近大自然的边疆下一番涤肠刮骨的功夫。

  ote:边疆工作对于“我们”的洗练意义。

第二章 何为社会工作

  14~p21

论到社会工作的性质, 可作下列的比较与说明。第一,社会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推到最末后, 都是谢绝当前的经常工作——一点一滴地创新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观点便不如此。 他见到社会是动的, 所以不安于永逸; 又见到任何社会成就都是逐渐积累的结果, ……人家以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偏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家以为“破碎害道”,他偏以为道在一点一滴的工夫之中。人家以为“独木难支大廈”,他偏要努力于心之所安 。第二,社会工作不是形式主义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形式主义的人惯于倒转“适者生存”的公例,以为生存了,便证明他是适者;至于一切救死恤贫的事,当然是破坏天演的运行了。而在社会工作者看来,愚蠢的生存与理智的生存大有分别, 促成公共福利的生存与剥削公共福利的生存也大有个别处置的余地。 ……所以避名求实,因小见大,乃是社会工作的特点。第三,社会工作不是包办主义的。包而不办,是近视的英雄主义的毛病。第四, 社会工作不是感情冲动的。因为感情冲动而从事社会工作者,不是临时弥补而忽视因果关系,就是主观措置而不问客观福利。根据以上四方面的比较, 我们可以归纳起来, 证明社会工作的性质,乃是一点一滴,经常创新的; 一步一步,不求近效的;避名求实,善与人同的;助人自助,而不越俎代庖的。归根结底一句话, 社会工作乃是一套软功夫, 一套软中有硬的功夫。

  ote:社会工作的几个特点。

诚然,他是杂货摊子,因为社会本身乃是杂货摊子。……社会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社会工作是艰苦的, 不是可以偷巧的 。 所以社会工作者不求一箭双雕的技巧, 正要愚不可及的万箭穿心的功夫, 凑合各种方法, 以求问题的解决。 ……说得不好听,便是杂货摊子;说得好听,便是兼收并蓄。故社会工作者得到任何片面立场的非难,也就接受一切立场的好处。

  ote:社会工作是繁琐、动态、兼收并蓄、需要下笨功夫的。

可是社会一旦不取消,则社会工作便是永远需要的。盖社会不论怎样进步,怎样达到理想的境地,也有几种漏洞成为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加以谋求适应的功夫 。第一, 一种制度永远有个趋势,要为制度而制度。有一种社会需要, 便产生一种社会制度, 为了满足那种需要, 自非加强那种制度不可。可是制度加强以后,就易忘了原来的需要,而谋制度本的存在。需要譬如目的, 制度即是手段。手段尚未建立的时候必要提倡,手段不与目的相称的时候必要改革。不管是提倡还是改革, 都是社会工作。这种建立与改革乃是经常的社会过程,所以社会工作永远不会取消 。第二, 制度与制度间的适应, 个人与制度的适应, 也是经常的过程,所以社会工作也就永远不会取消。……社会越进步, 则这样大系统调适小系统的工作更多。故社会工作不因社会进步而减少, 乃因社会进步而加多了。……在某种制度之下, 某种禀赋自然相宜, 另种制度之下天然相反。……社会不进步,技术不高明,无暇顾及于此,即欲顾及也无办法。 社会越进步, 最低限度的衣食住没有问题了, 所以要求生活得更美满, 更舒畅, 所以精神健康的社会工作乃越发达了。精神健康没有止境, 社会工作还有取消的时候吗?

  ote:社会工作是无论何种社会、社会如何进步,都需要的。

社会工作的类别,就性质来分,有事后的救济,有事先的预防或福利建设。如门诊、施医属于前者,公共卫生属于后者。就方法来分,有机关以内的工作,有机关以外的工作;有集体的工作,有个案的工作。如残废院,是机关以内的工作;养子安插,是机关以外的工作;游艺竞赛,是集体的工作;家庭福利、心理分析,是个案的工作。 再就主动者来分,有私人的工作,有公家的工作。就对象来分,有济贫、治病、法律扶助等因问题所在而有的工作;有养老、育幼、救济不幸妇女等因性别年龄而有的工作。

  ote:社会工作的类别。

论及社会工作的当前趋势, 很显然是由私人走人公家, 由救济走入预防, 由散漫走人组织, 由慈善走入专业化, 由包罗走人个别化,由热心走入技术化了。…所谓组织化, 以民众组织为我国最新趋势。…所谓技术化,就是科学化,…譬如问题的研究、专门的知识、客观的诊断、方案的设计、实施的体验、整个过程的记录、全体国民的训练与组织,均变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必要步骤。惟公家举办始有力量, 惟预防设施始造福利, 惟组织社区始得普及,惟专业成就始能客观,惟个别处置始可收效,惟技术清晰始得具体而能推广:亦惟六者备,始获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 一面解决社会问题, 一面造福社会各级层, 而且明了透彻, 日进人类于健举高翔之域。

  ote:社会工作的当前趋势。

第三章 何为边疆社会工作

  22~p29

对于边疆,我国的传统作法曾是怎样的呢?王拱璧,《解决夷务问题的历史检讨》,1. 怀柔法2. 威胁法3. 羁縻法

  ote: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源自唐宋,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时期达到鼎盛中后期开始崩溃,至清朝基本土改归流完毕。

4. 攻心法5. 坐质法6. 离间法 7. 教导法8. 军政参用法以上各种办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大体来说, 不出三种要点: ①歧视边民,成见太深,未将边民看作国民;②忽视边民生计,不论重威、重德,或德威并重、军政参用,以及利用羁康、教导诸法,均未改善边民生计, 因而边民生活形态迟迟不进, 文化水准至今还带原始色彩;③证明边疆问题至今还是问题。…过去对于边疆只有军事与外交的方式,即所谓政治,也限于管与教,而未顾及养与卫;更不用说, 即管也未彻底,而教只在形式了。

  ote:历史上对于边疆的采取措施。

…到了现在,国土以内都是国民, 一切边政都不能超乎对付一般国民的办法。

  ote:需要根据时代条件来更改对边疆措施。

然而一般国民又有占优势与不占优势的分别。为了保障那些不占优势的国民, 而且保障得普遍, 我们不能不有社会立法与社会行政。社会立法之与普通立法, 社会行政之与普通行政, 可以并行不悖地普遍应用于全国以内。他们所以不同的地方, 乃在普通法律、普通政治未能加以保障的部分,未具正式机构的功能,社会立法、社会行政起而予以适当的保障,予以正式的机构。然正因其不在普通法律、普通政治范围以内,所以用意尽管是积极的,影响尽管是普通的, 步骤尽管是先事计划的, 而其下手常是软的功夫, 不是硬的迫力。

  ote:社会立法与社会行政相对于普通立法和普通行政,更能起到补足、柔化、和积极的作用,对于不占优势的边民来说是有必要的“软功夫”。

我国幅员以内,或者地势高寒,或者沙演不毛,或者低湿瘴疠,因而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以致言语风俗分歧复异,形成文化上的边疆以及国防上的边疆者,面积之广,问题之重,自属不容讳言。是故文化上的边疆,因有强邻的窥伺,其保障之不具备,更属显然易见的事实。然而如何改变其原始状态,使其发展成抗战建国的后劲; 如何建立起心理的国防, 使其不为慢藏海盗的媒介;则因交通的阻塞,人口的稀少,生产的落后,以及风俗语言的分歧复异, 再加以治边机构未得发挥其功能, 都使我们非用软的功夫不可,而硬的迫力必致债事。

  ote:边疆的特殊情况决定了我们非用“软功夫”不可。

所以不将边疆看成敌国或藩属,乃是时代问题。然在同一时代以内,仍有占优势的国民与不占优势的国民。为了保障后者,仍不妨 (而且需要) 多加一套社会立法与社会行政以作一番软的功夫一番软中有硬的功夫。这种功夫,即我们在第二章所讨论的社会工作。这对任何缺乏保障的国民都是如此,边民自不例外。惟上述, 整个的边疆都是需要保障的, 所以对于整个边疆都需要下一番软的功夫一一番软中有硬的功夫; 那即是说, 对于整个边疆都要进行社会工作。

  ote:对边疆为何要用“软功夫”——社会工作的总结。

解决边疆问题的主要路线,不出区域分工的生产建设,与公民原则的精神建设。细分起来,则生产技术的发展, …天然富源的培植与利用,…社会福利的设施,…以及促成以上各种事业的开发交通, 便利文化接触, 等等。举凡农耕以上的区域可使社会工作与政教建设分头进行者, 在游牧区域的边疆, 都非以社会工作为出发点不可。盖以一般法律、一般政治到了边疆,因为没有共同民风作基础,必至格格不入, 无法接受或推行。

  ote:社会工作与政教建设不可分。

即就开发交通一项, 岂是纯粹的工程所可为力者? 我们去造路,而路不是通过毫无阻障的地带的。物质的阻障,当然属于工程的范围。可是社会的阻障呢? 内地尚且偶尔遇到抗拒修路的情事,何况不明造路用意的边疆?边民视同化为侵略,则促成文化接触的交通, 在未使之明了以前, 自要视为侵略的工具。视为侵略工具,交通便无望了。故为接近边民,取得他们的信任起见,必先有事于“社会工程”,即社会工作。倘在交通一项类乎纯粹工程者尚且如此,则其他方面可想而知。

  ote:举例说明。

盖发展生产技术,培植或利用天然富源, 下手功夫均不在专门知识的运用, 而在怎样被人接受, 怎样使人欢迎进步的表证。倘若下手不得, 则有天大本领, 且将何所用之?不用说惊动山神土地那一类的阻力, 即纯就理智而论, 他们没有那些新的花样, 已在世世代代绵延不绝了, 哪里会有自发的要求, 会说功效未见而当前的传统已被破坏的事业竞是好处呢? 况且说,被人歧视惯了、欺骗怕了的边民,再加上有利可图的居间人从中挑拨,即使承认那些花样都是好的,又有什么保证,说是那些东西的背后没有别有用意的作用呢?

  ote:边疆民众的心理状态。

故为使人乐于接受, 争取表证机会起见, 必自接近边民, 犹得他们的信任始。这样作,而且自觉地,有条理地,忍耐而不懈怠地作, 便是社会工作。 有了普遍的社会工作在边疆, 才会创造出分工合作的沟通文化的基础, 才会实现了生产建设与精神建设, 而使一般法律一般政治树立得起来,推行得下去。故就下手而论,这是软性的;但就结果而论,便是软中有硬的。这样,才是正确的社会工作。不由社会工作入手, 而由一般的法律一般的政治入手, 就是边疆口号越高唱入云, 越使边疆问题层出不穷, 而且每出愈奇的缘故。

  ote:社会工作对于边疆各种工作开展的意义。

由此可见,归根结底地说,边疆工作主要乃是社会工作。这工作,要有平易切实的手段、宽大庄肃的态度、母鸡孵卵的功夫、充实一致的机构、 长期推进的计划, 一扫有清以来养痈遗患的羁藤作风, 或者轻于发政施令自失威信的功利主义。

  ote:总结

  《边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读后感(六):《边疆社会工作》读后

  陈寅恪曾将“沟通东西学术”作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重责,如今这一责任也仍未尽,传递到了新一代知识人的肩上。罗志田梳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根本性转变,为此提供了背景。李安宅早在1944年于藏区的社会调查之中得到启发,为中国边疆的社会工作提供了偏向于西化的方案。与李安宅同时期的费孝通,则由起初所强调的西方人类学传统,最终转而强调“中华”。他们无疑都面临着如何沟通东西学术的问题,在自己的学科层面,探索着中国之路。

  一

  罗志田在《国家目标的外倾》一文中揭示了近代中国思想上一大根本转型,即西学入侵后,中国放弃了自身原有的“天下”秩序,而将“进入世界”作为持续努力的目标。新兴的“世界体系”基本为西方所构建与主导,中国若欲获得既存外在体系的认可,便不得不对内在体制进行大幅度、甚或根本性上的修改。传统思想“不复为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资源”,“国家(state)功能的转变,意味着整个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治伦理,都不得不进行具有根本性的变革”。近代中国进入世界“其间所选楷模与中国的差异,尤其是无意之中自我主体性的丧失,也带来一些负面后果,长期流衍”。此外,还有一大问题就是“眼光已经向外,却不能重外不重内;历史太悠久,也无法仅知变不知常”。

  在《近代中国“道”的转化》一文中,罗志田更简单梳理了近代思想核心由“道一而已”(“道”普适于全人类)转向“道出于二”(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进而再演变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的过程,最终“道”已然面目全非了。梁启超甚至从道的层面看到了“亡天下”的前景。然而,诚如罗志田所说:“‘道’的转化进程当然并非单线的,而常常是多程并进的,中国有无数错综复杂的演变。”“道一而已——道出于二——道通为一”的转化进程,的确也只可称为“简单勾勒”罢了。

  无论如何,罗志田以上有关近代思想史的梳理,为我们如何看待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不同层面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

  二

  李安宅在1938-1941年到甘肃拉卜楞进行藏区社会调查,切身感受到了边疆有许多问题急待研究,有许多事业迫切要做,更希望扩大边疆工作的宣传,遂写就了《边疆社会工作》一书。整本书,条理清晰,是一本有血有肉的工作手册。由“何谓边疆”阐释了边疆的含义及特征到“何谓社会工作”阐释了社会工作的性质、类别与趋势,再谈“何谓边疆社会工作”介绍了边疆社会工作的传统做法及其缺点,分析了边疆需要何种工作,并论述了边疆工作主要是社会工作。接着,进一步介绍“边疆社会工作所有之困难”,其内在、外在的困难,和“边疆工作所需要之条件”,即有关工作人员、工作机构等。进而,从行政和实施的角度说明了“边疆工作如何作法”,最后阐发了“边疆工作之展望”,论述了国策的树立与外交的便利以及希望的结果。

  本人一直困惑东北何以并无“边疆”概念,按李安宅“就自然条件而论,不在方位,而在地形;就人为条件而论,不在部族,而在文化” 而对边疆进行的界定来看,东北居于平原、丘陵之上,精于农业,而文化又极为认同于内地,便可知东北虽占据领土最东最北之处,然而却不算作是边疆的缘故了。

  李安宅认识到了内地与边疆的关系与其之前大有不同,认为可以创造新的史地条件,以工业技术和公民原则来进一步统一和开发边疆。可见,李安宅在有关边疆物质发展和精神转变的问题上,都是倾向于西化的。而李安宅所讲的“社会工作”也颇有西方意味。为了说明边疆的主要工作是社会工作,更历数了中国古代边疆各种政策之弊端,在潜意识中,似乎认为“西学”才是治理边疆的真正智慧。他对当时整个边疆的工作状况也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但有些实施的想法又略显“理想”。如倡导“以地缘为界限、以共同的权利义务为范围”的公民原则,欲图打破家族主义,认为如此便可消除一切血统和宗教派别的不同。这样的公民原则与中国的思想传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落实的困难可以想见。

  如今,中国工业水平发达,支援边疆的工作往往通过国家力量得以实现,但社会工作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因困难而鲜有人做,而公民原则也仍未实现。在学术界,也还有一些学者倡导落实公民原则。与李安宅所处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不同,共产党建国之后,中国很长时间都为苏联所影响,接受了一套苏联话语体系。民族区域制度实行至今,民族问题日益突显。马戎就将“汉—少数民族”的二元结构,看作是中国与“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的另一类二元结构,认为其在行政区划、学科设置、学校制度、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都对当前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于中国已无法避免参与到“国际体系”之中和必须应对“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公民原则的实现似乎也有了一定的土壤基础。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马戎提出以“族群”代替“民族”,强调国内民族问题应“去政治化”,倡导公民原则。公民原则能否在中国得以实现,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三

  在李安宅于甘肃拉卜楞寺做社会调查的同一时期,费孝通则在云南开展实地调查工作,这时的费孝通更多受到史禄国、马林诺夫斯基的西方人类学传统的影响。在与顾颉刚讨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时,他也比较强调差异的重要性,认为汉、满、蒙、回、藏都是“民族”。讨论过后,他已隐约意识到了“民族”概念对于破坏国家统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50年代,费孝通由西方人类学传统转而接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并参与到了民族识别的工作中。根据民族识别工作的经验,他于80年代对斯大林所说的“共同地域”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提出了“民族聚居区”的概念。此外,他还根据考古成果和历代文献,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在1988年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90年代又进一步补充了“凝聚核心”的概念。 费孝通的民族研究心路历程,正是当时民族研究学者们的一种缩影,是一种于大背景之下学人们在思想层面上由西学最终回归到中国现实传统中的心路历程。

  中国内外现实条件复杂,未来之路在何方,仍待探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