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世同堂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7 04:1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10篇

  《四世同堂》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6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读后感(一):人生无常

  在家荒废时间的那段日子读的,老家乡下,爷爷奶奶和我。他们每天出门去隔壁打麻将,我一个人守着一大间老房子电视没有颜色,心里静的下能欣赏屋外的虫鸣鸟叫,天上的白云朵儿和窗台透下的阳光。这本书是12年读大学时,高中同学送给我的,那个时候要给我送生日礼物实在不能退却的,我就会叫他们送书。没想到翻开第一页却是16年,最开始望着厚厚的一本还不知能否坚持到底,现在看着满满成就感,这本书里有一个世界

  《四世同堂》读后感(二):小说是一个国家的秘史

  而这段秘史,讲的是近代历史上一段重要而难熬的时光

  故事剧情,我不再重复了。只想说一下通过这个书,知道了哪些东西

  第一个是汉奸之所以能做汉奸,而且能做得这么铁杆,真的是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理论。他们能把自己说服,能让自己相信自己做的那些事儿都是对的,哪怕是残害自己的同胞呢,那也是对的!

  第二个是人真的是不忍到受不了的时候不会反抗。这倒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展开了。只是说一条,大家在自己的邻居一个个被捕和被残杀的时候确有足够同情心,但是没人敢真正干点有用的事。这里只能是给祁瑞宣点个赞。

  第三个就是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子女成长和人生的结局是多么重要啊。冠招弟是个非常让人唏嘘形象。她本来单纯,而且长得也不错,但是跟着家里学坏,想尝试冒险,最终一步步把自己带入了死亡的结局。

  《四世同堂》读后感(三):北京十月文艺版《四世同堂》删掉了哪些东西?

  一星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这个版本。 此版本根据《四世同堂》英文版转译,前八十七段用的是《四世同堂》原文文字,后十三段由于原稿在文革中被毁,只能从英文版节译版翻译回来(节译版是由老舍口述,艾达·普鲁伊特翻译,老舍“有时省略两三句,有时省略相当大的段”)。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足本《四世同堂》共88万字,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这一版只有50万字。大段关于人物心理描写段落被删去,老舍嬉笑怒骂力量大打折扣。另外,一些角色(如足本中给祁家看祖坟的常二爷)被完全删去。 所以,想完整领略这部作品魅力朋友们还是去找完整版的来看吧。北京十月文艺的这个版本,只适合看故事梗概。 另外,两个版本都配有丁聪插图,而插图质量却有所区别

  《四世同堂》读后感(四):遗失

  # 遗失

  在读这本书之前,心里很忐忑。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阅读这本书,资历不够眼界也不够,心也不够宽广

  我距离那个年代太过遥远,我的父辈也是,祖辈也是,已听不得关于那个时期的故事,既听不得,便不了解,遂不能感同身受

  唯有一点,可以让心里落泪,产生共鸣。老舍爱着北平。我也是如此爱着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出生和成长,落了脚,生根发芽,等待开花结果,一回头就能看见过去的喜怒哀乐

  爱着我的家。喜爱他的一草一木,他的瓦砾与土堆,而今已变成高楼大厦。玩耍过的园林推成废墟,而后又重建,变得更加美好。还有老旧的矮楼,石地板院子,走丢的宠物,和埋在土壤里的、没有生长出来的种子。不论是他露在脸上的,或是藏在腋下的,我都喜爱。

  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了他被蛮横的占领入侵,被破坏着,体无完肤,没有了光彩神气;我的邻居被迫害莫名其妙的就丢失了性命成年人失落孩子们的死亡。我原本拥有的一切,住所食物亲人朋友都不服存在,最可怕的是,个人意志的遗失会让人再也站不起来,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灭亡。

  人类愚蠢造成的过错,是一个巨大麻烦。最愚蠢的事,莫过于战争。杀人抢夺,得不到所有,只会让人活在黑暗里,被万众耻笑。我不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也期望以后的自己可以帮助别人远离错误的路。

  会珍惜,才会落泪。爱着,才能体会喜悲。

  我仅仅读懂了这一点。

  2017.4.16

  《四世同堂》读后感(五):《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1-33,是本书第一部《小羊圈》的前四章。

  第一章介绍老太一家子,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勾勒这一家子的性格特征:祁老太爷是个只关心家庭,不太关注世界的老爷子期盼着自己的八十大寿;儿子是个五十多岁的布铺掌柜老实生意人儿媳妇体弱多病,不问家事;长孙是个教书先生,长孙媳没有文化却会持家,为老太爷生下了重孙和重孙女,很受老爷子待见;二孙子儿孙媳都因为生活方式“过于”摩登而不受老爷子待见;三孙子还是大学生血气方刚,和大嫂、爷爷合不来。这一章是个典型的人物亮相的章节,但这只是初步印象,人物可能还会随着情节的推进有所变化

  第二章借着介绍祁家宅院介绍了祁家的历史和左邻右舍。祁家自从住在这所老太爷置办的宅院,就一直诸事平顺,所以老太爷非常喜欢这个家。祁家的邻居则分为两类,一类是独门独院的三家:钱先生家、李四爷家和冠晓荷家,另一类是大杂院。祁老太爷尊敬钱先生的学问品德,佩服李四爷的为人,讨厌冠晓荷一家子的“摩登”,对大杂院的人若即若离,心里看不上。而钱先生是个老派知识分子清贫与世隔绝;李四爷是搬家工人出身,对所有人都热情,对所有事都热心;而冠晓荷则是一个在军阀手下混过的过气小官僚

  第三章通过祁家内部的讨论和争吵,以及这四家邻居的讨论,烘托了北京城即将陷落的恐慌氛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性格:祁老太爷的迷之自信,钱先生一向稳重也坐不住了,瑞宣的冷静稳重和瑞全的血气方刚,冠晓荷的精明无耻

  第四章写北平陷落之后,李四爷的悲伤、祁老太爷的恐慌,以及瑞宣和瑞全的痛苦。这章中,人物形象开始发生了深化或转变:李四爷作为一个劳动阶层出身的热心人,他的爱过之情的朴素自然的;祁老太爷虽然自视甚高,但其实是个糊糊涂涂的老人家;瑞宣是家庭的顶梁柱,虽然非常厌恶做亡国奴,却并不愿意抛弃家庭;瑞全则无牵无挂,准备逃出牢笼国破家亡之际,每个人原有的性格都因此产生了微妙发展相信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展开,这种发展还会持续。

  34-73,是本书第一部的第五至十章。这几章中有两个主要的线索:一是钱家的二少爷父亲辞行,不愿做亡国奴,要走向抗日的道路,传说拉了一车鬼子兵坠崖了;二是冠晓荷和太太大赤包想浑水摸鱼,在日本占领北平的混乱中谋个一官半职,位次费尽心思,甚至不惜告发钱先生,要指认他就是害死日本鬼子的凶手的父亲。

  这几章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钱先生形象的塑造——一个典型的、方正的传统知识分子。他在乱世中退隐小院儿,诗酒自娱,栽花种草,看似与世隔绝,甚至消极避世,但是一旦面临外敌入侵,他人格中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就被激活了,以此为动力迅速转变自我——走出小院打听时局,鼓励孩子积极抗日,得知孩子牺牲消息壮怀激烈时刻为国而死绝不苟活等等。也许书中的语言稍显戏剧化的夸张,然而中国人的人格中,这种倾向是非明显的。当然,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双向夹攻中,这种人格在不断地变味儿,有时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另外,冠家大小姐对钱二少爷的单相思描写也很精彩,那种一心欣赏,进而生出种种浪漫幻象少女心,读来既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对尤桐芳的塑造虽然有点过于理想化,但整体上也很成功。这个出身低贱,受尽欺凌的卖艺人,既仗义江湖一面,真是活灵活现

  最震撼我心的,是第七章中那句话——耻辱外衣静寂。老舍先生用它来形容沦陷后的北平和北平人,然而却让今天的我读了之后感到一阵悲凉

  74-129,是本书第一部的第十一至十六章。主要写了瑞宣帮助瑞全逃出北平城,而钱先生却因冠晓荷的出卖而被日本人逮捕。钱先生被捕后,钱大少爷病气交攻不幸去世,瑞宣、李四爷、钱太太的弟弟陈野求、钱大少爷的岳父金三爷一起,为钱大少爷发了丧,不想钱太太又碰死在了棺材上。正当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被捕已久的钱先生回到了家,但已经被拷打得奄奄一息,除了仇人冠晓荷已经不认识任何人了。他在金三爷和瑞宣的陪同下去找冠晓荷论理,被大赤包辱骂后惹怒了金三爷,金三爷将大赤包和冠晓荷痛打了一顿。在这个主线情节中,还穿插了祁老太爷过生日,和北平全城中秋节的惨淡,以及冠晓荷、瑞丰两口子继续为了谋得一官半职而所做的龌龊事。

  这部分中,语言最精妙的当属对大赤包打麻将的描写,那真是神来之笔,把这个泼辣、蛮横、粗野、精明的中年妇女描写得惟妙惟肖,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最见体察功力的是对祁老太爷心理的把握——由那种原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甚至自得,在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内在善心的双重推动下,逐渐变成了同情焦虑。祁老太爷因为没有过好生日和中秋节,更因为老朋友钱先生生死未卜,而逐渐放弃了之前对时局的看法,也为自己的小家和大家的国家担心起来了。塑造最成功的形象还是尤桐芳,这次又加入了金三爷,尤其是金三爷虽然也能热心助人,但依然还是想落得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名声的心理,把握得非常真实到位——当然,当金三爷看到自己一向敬重的亲家侮辱的时候,他还是想都没想就拔刀相助了!这个世界上有好人,有坏人,但没有完人,作者的这种处理非常好,就像冠晓荷,甚至大赤包这样的坏蛋,听到钱家妇女哭泣的时候,也不能不亏心自责。

  130-192,是本书第一部的第十七至二十四章。

  这部分依然是两条线索,一是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胖太太,和蓝东阳三股势力的斗争与合流;二是钱先生从狱中回家后的恢复和报仇计划,以及回忆了他在狱中的经历

  第一条线索中,主要包含了庆祝保定陷落的游行,大赤包通过女儿婚姻换来了妓女检查所长职位,祁瑞丰被蓝东阳要挟但从妻舅那里弄来了教育局庶务科科长职务。这三股势力最终在南京陷落后,各怀鬼胎地联合了起来。

  第二条线索中,钱先生严格地保守自己在狱中的经历,不说给任何人听,甚至一直关心他的祁瑞宣。因为他要把这一腔的仇恨转化为报仇的动力。

  书读到这里,各色人物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却是汉奸。汉奸的类型其实挺多的,比如本来就凶悍顽劣的大赤包、贪图享受性格懦弱的冠晓荷、爱慕虚荣糊里糊涂的祁瑞丰夫妇、无才无德贪慕权势的蓝东阳。大赤包是个亡命徒,没有道德,没有负罪感;蓝东阳也是个厚颜无耻的人,但胆子似乎不大;冠晓荷是个机会主义者,转会钻营;而瑞丰夫妇则只是为了能够享受。不过后两类其实还是有些心虚和负罪感的。

  岂止汉奸有很多种,难道“亡国”就只有外敌入侵这一种?

  193-235,是本书第一部的最后一章,和第二部的前三章。

  第一部的最后一章,写了钱先生出狱后的回忆和清醒后的一些事情:他在监狱里被一个不知道身份的人给救了,他回到家以后安置了怀孕的儿媳妇,就准备走上抗日报仇的道路。

  第二部叫做《偷生》,前四章写了以祁家为代表的各阶层在沦陷的北平城中艰难的生活。生活虽然艰难,却并没有磨平老百姓斗志,反而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抗之心,比如刘师傅就准备把妻子托付给祁家,自己出城抗日去。另一方面,以冠家为代表的汉奸们则风光无限:别人缺吃少穿,他们却锦衣华食;别人冷冷清清,他们却热闹非凡;别人愁眉苦脸,他们却得意洋洋……他们也许也并没有出卖这个国家的什么利益,但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国家的一丁点利益,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样有权有势花天酒地的生活。

  这部分中最精彩的一是大赤包当了妓女检查所的所长后在家里、邻里作威作福小人得志相,二是祁瑞宣不得不去求助英国老师时那种矛盾的心理。虽然是小说,但作为平民出身的文人,老舍应该是体会过那种矛盾心理的,所以把握的精准,描写的生动

  236-245,是本书第二部分的第四章。这一章从往日北平平静祥和夏日生活说起,却将沦陷后这个不一般的夏天描写得令人心痛:在物产最丰富的夏季,由于敌人关闭城门,阻断城内外的联系,竟然使得市民们生活极其困窘;小羊圈胡同的钱宅被冠晓荷租给了两家日本人,他们的两个男孩子成了这里的小霸王;韵梅为了从日本孩子手中解救小顺儿打了日本孩子,祁老太爷受到了不小的惊吓;瑞宣在英国老师那里工作,总是为了老师批评国人而感到苦恼和痛苦……亡国奴的生活大抵如此吧!

  246-250,是本书第二部分的第五章。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了程长顺不能离开姥姥原因——姥姥一辈子积攒的一千元钱,因为错过了兑换伪币的时间,而灰飞烟灭了,如果他这是再离开,姥姥肯定会轻生的;第二部分写了陈野求的彻底堕落——他陷入了“为日本人做事”,“感到惭愧”,“吸大烟麻醉自己”,“为日本人做事挣大烟钱”这个恶性循环,明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彻彻底底的亡国奴、汉奸,却无法拯救自己。在第二部分的对话中,零星交代了钱先生的一些事迹,比如斥责为日军粉饰太平的画家们等等。虽然我们可以用“国亡了,但生活还要继续”来为自己开脱,然而只要还有勇敢地英雄存在,我们就不能不鄙视自己、痛恨自己、恶心自己!这也许就是良知。

  251-418,是本书第二部分剩余的二十章。这二十章有下面几条线索:

  招弟凭着一股子青春期的叛逆,和从妓女们身上学来的流氓气,委身于汉奸流氓头子李空山,为此激怒了大赤包。而一心想接手妓女生意的高亦陀则充当了李空山和大赤包之间的调停人,一口答应下媒人的工作,要李空山明媒正娶招弟。而一心想利用李空山的冠晓荷则加入了调停的阵营,大赤包也无可奈何地答应了。但是李空山却因为没有破获刺杀天皇特使、袭击“皇军”军官这两起案子而被撤职,最后从大赤包那里得了几百块钱而毁了婚约。

  天皇特使被刺杀,但没有抓大凶手,特高科只能找了两个替罪羊——瑞丰的邻居,也是包车车夫小崔和一个汽车司机——两人被游街砍了头。小崔的丧事,以及妻子,都由邻居们进行了妥帖的安排——而高亦陀则特别“好心”地通过长顺给了小崔太太一笔钱。一段时间过后,高亦陀竟然说这是一笔高利贷,要小崔太太连本带利还回来,如果还不上就要卖淫还债。为了搭救小崔太太,孙七出主意让长顺娶了她,结果二人真的成了亲。

  就在刺杀案前夕,瑞宣被日本人抓了去,原因是他不给日本人做事却给英国人做事。瑞丰怕连累而不敢营救哥哥,最后是通过长顺通知丁约翰,而由富善先生通过黑社会搭救出来的。瑞宣虽然出了狱,但他的父亲祁天佑却因为被日本人无端诬陷、侮辱而投河自尽,祁家四代同堂的家庭,开始破碎了。

  陈野求在看望钱家孙子的时候发现了钱先生,然而钱先生依然不肯原谅他,即使他和瑞宣一起来等他,也没有再见上一面。然而当瑞宣出狱后,钱先生却主动找上门来,和他谈了自己的近况——在北平城四处做宣传鼓动,宣传真实的新闻,鼓动人们杀死日本人。虽然瑞宣没有走上这条道路,但是冠家的姨太太尤桐芳却成了钱先生的门徒,她放下了轻生的念头,准备向日本人复仇。最终,他们在戏曲演出会上扔出了炸弹,炸死了日本军官,而尤桐芳和小文夫妇也因此死去。

  几家汉奸的境况各不相同:大赤包似乎风光无限,但在袭击日本军官的事件中,冠晓荷、招弟、高亦陀被下了监狱,虽然通过奔走救出了他们,但却被蓝东阳盯上了;蓝东阳因为办砸了差事,急于想找一个翻身的机会,于是开始算计大赤包;而祁瑞丰因为换了教育局长而丢了差事,连他的老婆也跟蓝东阳结了婚。最终,大赤包被抄了家,下了狱,而高亦陀之前就嗅到了气息,骗了大赤包八万块,逃到天津去了。三家汉奸的内斗,预兆着日本侵略者的末日即将到来。

  胡同里的日本人家也出了事,两个男人被征召到了战场,这是日本侵略者困兽犹斗的开始,而那家的老太太竟然是一个在欧美出生长大的资本家女儿,她并不支持战争,但因为要依靠两个侄子过活,才随着他们来到中国。她找了个机会把这些想法都告诉了瑞宣,瑞宣虽然对她有所怀疑,但依然非常乐意听到这个声音。

  这二十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么几点:一是侵略者的经济掠夺,这种掠夺是一种软刀子,不仅可以杀死敌占区的老百姓,也可以变成真刀真枪去杀死前线的战士;二是那个日本老太太,虽然自己反对战争,但个人的意志有时候不仅是无法违拗国家意志的,而且很容易被“民族”“爱国”等大潮给带跑偏;三是就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挖掘上,我个人感觉老舍先生的作品,离世界一流文学作品的标准,还是差那么一点点的——他总是在可以更深挖掘人物、主题的时候,出于一种“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的同情心,而停下来,这估计和他自己的经历,以及当时国家的大形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19-518,是本书第三部分的前十四章。这部分的题目是《事在人为》,主要讲了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蓝东阳、胖菊子三家汉奸的末路——再向敌人谄媚的汉奸,如果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成了敌人的绊脚石之后,都会被无情地碾死,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在日本人的“节节胜利”中,和各路汉奸的日薄西山同时,北平人也开始了自己的反抗——心理的反抗、精神的反抗、行动的反抗。钱先生已经成为了反抗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核心,高第也因为大赤包的死而决绝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虽然招弟彻底沉沦变成了一个特务——流亡在外的瑞全也回了北平,成为组织中的一员,连瑞宣也要开始用行动帮助他们了!

  这些爱国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动,但宏观叙事的下面其实隐藏着作者老舍个人的思想暗流,其中最为明显的有两点:一是文人的侠客梦,二是对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的崇拜。这两个思想暗流恰恰体现了一个从传统文化中走出的旧式文人,在国难当头、革命汹涌的年代无能为力,所做出的纠结、痛苦但决绝的思想转变。

  面对民族危亡,像钱先生那样的旧式文人所恪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信条,已经完全不能安慰他们的心灵。他们向传统求助,于是就做起了侠客梦,就像当年太史公司马迁那样对“刺客”生出一种崇拜的心情。所以,画家钱先生竟然变成了一个集特工、刺客于一身的豪侠,这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涨潮,第十二章就是集中表现。

  而中国的民族独立事业,又是伴随着激进革命同时展开的,传统的士大夫不仅认为“文”于国无益,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有害的属性,瑞全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们又顺着革命家的目光,开始关注底层的劳动人民,而且不是之前儒家的那种“仁”的眼光,甚至不是西洋传统的“启蒙”的眼光,而是一种更激进、更革命的崇拜眼光,这是一种“民粹主义”的涨潮,第十一章就是集中的表现。

  然而,作为一个浸淫于传统文化,同时又受教于西方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老舍对这种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还是总产生一些不安。所以他塑造了日本老太太这个人物,所以他让钱先生的思想最终归于追求和平,所以他还是让白巡长怂恿着李四爷去试探邻居们的诚心和胆量,所以他还是对底层百姓身上种种的鄙陋进行温和的嘲笑!这种身处千年未有的文化大变革中的老舍,确实是有些无所适从了,同时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民族主义促使他这个一向远离政治的文人,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事业中去,若干年后又促使他义无反顾地从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民粹主义促使他对新中国抱有万分的热情和好感,并发自内心地在历次政治风潮中批评别人、反省自己。然而,当迷雾散去,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传统士大夫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又促使他决绝地了断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老舍的悲剧,也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这也不仅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大悲剧!

  519-602,即本书第三部分的十五至二十七章,以及后记《破镜重圆》。这部分主要讲了继特务们走向末路之后,连“大日本皇军”也随着战场的膨胀而最终走向了崩溃。与此同时,以钱先生为核心的地下组织,也在刺杀、宣传和收集情报方面铺展开来,瑞全、高第、瑞轩、白巡长都陆续加入了组织,承担起太平年月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各色职责——战争改变了人,改变了的人也进而改变了战争!

  这部分中,或者说全书中,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作者对于民族性格阴暗面的表现问题。像李四爷这样热心、仗义的乡贤,这一个极端困苦的年月里也免不了被邻里们责备甚至辱骂,可见人心不足恃,情义无所凭,当生死都成为问题的时候,很难再用道德的准绳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老舍和鲁迅一样,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同时两人也都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代。所以,他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应该都是清醒而深刻的。但是,老舍的性格温和内敛,鲁迅的性格犀利张扬,所以前者在表现这些黑暗面的时候是遮遮掩掩的,而且是痛心疾首的;而鲁迅则是毫无遮拦,乐于彰显的。除了性格不同之外,老舍还经历了民族危亡的时刻,而鲁迅则“死得其时”,并未看到这一天,所以前者虽然冷眼看到很多民族性格中的黑暗,却还是不愿意过于表现,而后者就没了这种包袱。

  日本的侵华,不仅以军事上的残酷而给中国人留下了心理阴影,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第一次面对一个文明水平高于自己的国家的全面入侵!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出,在欧风美雨中接近现代社会的。然而,日本人的穷凶极恶却超出了这两种文明所能理解或接受的范畴——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许能在烈度上承受,但这种被战争证实文明衰落的心态,则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就促使他们不得不对自己进行否定和反思。而就是这种天真善良的否定和反思,使他们不敢判断后来一连串明显错误的极左思潮——他们真的不是怕死的软骨头,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杀身成仁”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怕的是杀了身,也成不了仁,因为他们迷惑了,他们在自我否定中模糊了对错,不知道什么是“仁”了。

  所以,建国以来一连串的政治风潮,其实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自清末国门洞开之后一连串变革和失败的最终结果,甚至结果都不是,只是高度动荡的过程而已——因为,毕竟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于波中,远没有平静下来。

  最后,多说一句多余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在引导下,过度关注了外族曾经施加给我们的残害,而因此忽略了本族正在给我们施加的同样的残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