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2 04: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经典读后感10篇

  《货币银行信贷经济周期》是一本由[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J.Huerta de Soto)著作,三辉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756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201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读后感(一):读完了一些感受

  我认为第四第五章是全书精华,读完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一到三章讲非常规存款合约和借贷合约的区分及混淆对部分准备制度影响,虽啰嗦也倒还能接受,下册六到八章各种补充考量,对其他派别的批评论证等看得人想睡觉,我实在是对那些货币银行理论发展史没兴趣啊,却篇幅很多..

  后来出于兴趣搜了一下目前主要国家的准备金率,发达国家基本10%以下,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都是0%,于是最后一章100%准备金率的改革建议就默默地不想看了,太不现实了。

  中央银行和部分准备金制度虽然隔一段时间会导致一次经济危机,但是周期跨度太大,对个人来说,即使感觉到信贷扩张带来的后果可能严重,但又能有什么对策呢,说不定危机拖到二十年后才到来……以及世上还有美帝这种制造了经济危机却让全世界买单的bug般的存在,书中怎么不提一提,人家照样还是收入物价低的国家..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读后感(二):略感失望

  很厚重的一本书,也很贵,下了英文版没读,掏钱买中文版两天读完,觉得稍微傻了点……

  内容不觉得有什么新意,一直在思考理论中的问题政策可行性结果是理论问题有,政策可行性几乎没有,百分百准备金,还金本位,实在觉得有点天真了。号称集奥派大成,集没集说不准,没什么时代新意倒是真的。

  问题大致说下,第一,奥派特点知识时间,或者换个角度经济结构,但忽略了技术问题。简单的说,尽管问题多多周期多多,这几个世纪生活水平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吗?问题还是没有考虑技术创新和演化。第二,理论核心在于干扰企业家决策,但是企业家决策就是简单的通过真实储蓄反应出的利率吗?当然不仅仅是,但具体是如何决策的,信贷扩张又是如何导致决策失误,乃至经济结构失调的,奥派似乎一直没说清楚。第三,政策方面,部分还是百分百说不清楚谁好,即使考虑技术问题,真心不好说,我其实偏向于百分百准备金,问题是,就像键盘问题一样,现在改革有可能吗?路径依赖问题严重,其间涉及到各种权力政治优胜劣汰等问题,如果考虑改革成本,会是怎样的政策可行性?

  叟,暂时沦为参考吧。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读后感(三):随笔

  作者修改会计准则就会改变经济现状。无法认可,会计只是一个信息工具,并不能对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1929年的时候会计准则以历史成本为主,也没有阻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作者提出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观点,但是他首要依据就是错误的,无数实践证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会导致危机,又怎么能把它应用金融呢?

  总体感觉作者过于学院派,而他提的意见又过于具体,以至于几乎没有执行可能性

  所谓100%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单个的不规则存管,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面对大量存款人的时候,性质就不一样了,不然保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信用扩张,风险增加,经济危机,信用紧缩,经济平稳,再信用扩张… 这个规律并不是什么特别秘密关键是对时点的判断

  当然,这是一本专业著作,证据非常多,论述也非常细。

  经济学是最容易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学科,因为影响经济的因素实在太多,作为前提假设很难不存在偏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虽然作者非常反对社会主义,但是我感觉他的政策建议在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作者说: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品与最终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因为人们的需求不被重视,那么问题就更严重,会导致持续的不平衡。作者用一句话概括这种不合理性,这就好像说“死亡的好处是它对疾病产生了免疫性”,这个概括很到位。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目标之间本来就是矛盾的,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衡,那我们的目标只能是控制一定幅度,而已。

  本来我觉得百分之百准备金制度简直是无稽之谈,但是到我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倒是很想看看如果真的这样实施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当前的货币体系是信用货币体系,因此其他的信用方式与货币是一样的。因此在货币之外不应当再允许存在其他的信用方式。——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

  至少我们都应该认识纸币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发展成旁氏骗局

  但同时也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的结论,既然货币也是信用了,那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制度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我们不是可以通过把货币和信用放在一起考虑,来规避相关风险吗?实际上现在也是这样做的。

  作者提出的建议还包括让货币私有化,这个建议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过分理想化了,这样把信用分散到每个经济实体,甚至是个人,那么你拿什么来监控每个个体的信用基础?如果无法监控,那么信用的无限扩大,甚至是旁氏骗局必然层出不穷

  至于金本位或银本位,我觉得可行性更大一些。但是即使如此,也应当在国家层面进行,并且有一些政策用于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货币不只是价值表现形式,还是传递经济信息的重要媒介混乱价格体系必然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关注本职工作,扰乱经济体系。

  作者的建议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金融问题,但是,如果转换成他们建议的体系,新的问题可能更多。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读后感(四):让我们远离无知 ——读《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

  浓黑的背景下,一个由美元构成的金字塔摇摇欲坠,似乎在暗示着美元这种统治了全世界大半个世纪的国际货币并不光明未来,这就是《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这本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的确,自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以来,由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走到了一个面临抉择路口。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也没有突破过去的俗套,不外乎凯恩斯主义的扩大化,发行国债、扩大投资贸易保护,这些手段治标不治本,只能是为下一次更大的危机积蓄能量。而在经济危机衍生出来的金融危机打击之下,美元的地位开始变得不再那么稳固,新兴发展中国家纷纷互换本国货币,一些与美国敌对政权,如伊朗,甚至公开不再以美元作为石油结算的手段,这些都蚕食着美元的国际地位。面对这些纷繁的乱象,我们不禁要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未来是光明的吗?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这本厚达700多页的经济学专著是西班牙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 (J.Huerta de Soto 1956— ) 的倾力之作,德索托现担任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政治经济学终身教授,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博士生导师。1983年曾获“胡安•卡洛斯国王国际奖”,2005年获亚当•斯密奖终身成就奖,曾著有《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与企业家才能》等著作。在这本书中德索托以翔实的史料充分文献考证以及严谨的论证,给我们展现金融业和银行的发展史,介绍了货币不规则存管合约的法理本质,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同时还介绍了奥地利学派关于货币、银行信贷系统的理论。本书气势恢宏细节引人入胜,对于想了解金融史、货币银行学的读者,绝对是超值的读本

  在书中作者批判了在中央银行指导下以人为的信贷扩张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认为信贷扩张并没有家庭储蓄率平行增长支持,从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投机泡沫的产生,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必然导致更大力度的信贷扩张政策,直到这种政策失去效果,使经济进入一种滞涨的状态。作者认为经济危机的起因有两种:一是资本品企业(尤其是建筑商和房地产开发商)由于受低廉信贷的驱使做出了过度扩张的决策,导致企业发生亏损;二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慢于资本品的价格。“此时,一场令人痛苦且又不可避免的经济重新调整就开始了,除了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外,我们还痛苦地发现消费品的价格在上涨。”

  作者认为中央银行并不能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细致周全的计划,也就是说“不可能在计划机构强制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调控整个社会。”因为中央银行无法获得它自身真正需要的信息,也就无法推出正确的政策。这属于奥地利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从哈耶克开始,奥地利学派就一直致力于批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使世界金融体系走向秩序化的过度手段,作者认为要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须对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作出如下的改革:1)重建银行活期存款和现金等价物的百分之百的储备金制度;2)废除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制度;3) 将目前垄断性的、受托国家发行的货币及黄金标准(金本位制)私有化。作者认为这是自由化和私有财产制度在金融领域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由中央银行、极端干预和国家垄断造成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周期性经济危机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头顶,让我们寝食难安。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如战争动荡革命也不断破坏着旧有的体制,为我们人类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帮助。奥地利学派作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派,他们所说的未必句句是真理,但是毕竟为我们理清了很多困惑,让我们远离无知。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读后感(五):西谈经济周期的根源:从太阳之歌进入死之舞蹈

  --利息与存款是格格不入的。哈耶克25岁时候提出的“活期存款100%准备金制度”在被阿姆斯特丹银行坚守了150多年之后,也消逝了。--

  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很惭愧,我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经济为什么会有周期,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甚至我都没有真正想过存款与贷款有什么区别

  贷款是什么?粗浅地讲,就是我给你一笔钱,到期了,你连本带利地还给我,就是贷款。那市面上的存款又是什么?就是我给你一笔钱,到期我取出来的时候,你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看懂了没?两者有区别吗?没有。

  其实存款和贷款边界模糊正式因为银行的“原罪”,或者文雅点叫“现代信贷组织本性”,而这一本性就是经济周期的根源。

  一、经济周期:银行的起源与本性

  这里不得不先说一说银行最早的起源是什么。众说纷纭,这里我只说我知道的版本

  银行原来是有一帮拥有保险箱的人做起来的,当时别人家的金条放在家里不放心,于是委托这些有保险箱人的代为保管,就诞生了所谓的银行。

  那么你从一个正常人类的道德与通用法律角度来想,这个保管人的职责是什么?是保管。那他应该赚什么钱?是保管费。

  但是,很荒谬地是我们现在把自己的钱存在银行,有给银行保管费吗?相反地,银行还会给我们支付利息,那不是奇了怪了?他们怎么赚钱?其实大家都知道,银行拿我们的存款出去放贷了,而这就是银行所谓的“金融中介”(intermediary)的自身定位,而中介与保管人是格格不入的,正如存款与利息是格格不入的一样。

  你想想看,放在古代社会,你会觉得是什么样的行为?很明显地这是银行在不道德地挪用你基于信任委托他保管的钱。银行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银行基于“大数原理”的统计技术,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让所有的钱都原封不动地躺在金库里,我可以放贷出去赚钱——这就是“部分准备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的来源,也是银行发展腾飞的基础,也是现代信贷组织的本性,也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也是我这篇文章说说主题

  正如《商界导言》里说的那样:“银行家贪婪饕餮者”,其原始的发展基础就是不道德的,而这一不道德的行为与动机逐渐被政府发现,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发现了银行给政府融资带来的巨大便利,于是政府就给了银行挪用民众金钱特权,让不道德的东西合法化了,甚至国家自己也去开银行了,不仅融资,还赚取巨额利润(历史上政府与银行联结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西班牙的查尔斯五世与著名的Fugger银行大家族故事)。而得到特权的银行,作为一家逐利性的企业,其本身的贪欲驱使它必然追求不断地去拉存放贷,扩张信贷,而这就造成了经济周期循环的根源。

  二、经济周期:信贷扩张的虚假繁荣

  银行的放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创造行为,尤其是将活期存款放贷出去。当一个人存放1000元的活期存款在银行里时,他是认为自己拥有这笔钱的使用权,而且其流动性与现金无异。而当银行将这1000元放贷出去的时候,拿到这笔贷款的借款者会认为自己也拥有这1000元的现金,于是这个世界上就多了1000元的“虚拟”的钱,而这1000元又会进入银行体系,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而这就是所谓的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乘数,而正是这样缺乏储蓄后盾的信贷扩张才是我们经济不断在繁荣——衰退的循环里行走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信贷扩张必然会带来经济循环周期呢?因为信贷扩张必然会以信贷紧缩为结束,正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首先,由于Moral Hazard的存在,银行会不断地追求信贷扩张,而信贷扩张带来的缺乏储蓄后盾的虚假繁荣,最终会让生产结构紊乱。银行想要信贷扩张,所以银行肯定会以相对于没有信贷扩张的时候的利率更低的利率水平来发放贷款,以促销贷款。而当企业家们不断拿到相对低成本的融资款项的时候,由于逐利性和moral hazard的人性作用,企业家会倾向于做一些原本他们并不敢、并不会、并不能的投资或者经营,而这一类投资项目或者经营项目的生产效率往往比非信贷扩张时期企业家所选择的项目要低很多(投资泡沫的诞生,产能过剩的形成等等),最终过低的回报率和项目风险损失会让企业家难以偿付银行贷款,而这会出现几种局面:第一是企业家变卖资产,偿还银行贷款,然后知道市场不好,做生意难,开始变乖,不向银行借款。第二是企业家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贷款变成坏账,银行吸取教训,觉得市场有风险,贷款更谨慎。前者降低了社会对贷款的需求,后者降低了银行对贷款的供给,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市场上那些由银行创造的缺乏储蓄后盾的信贷货币流通量都会大大减少,也就是所谓的M2会大幅度减少(直到Cipolla《14世纪佛罗伦萨的货币政策》这本书,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社会上存在另一种“虚拟的货币”,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M2),随之而来的就是信贷紧缩之后的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开篇。

  其次,银行本身的信贷扩张能力不是无极限的,必然会减速甚至停止增长。因为从银行拉存款到银行放贷款,至少存在三个货币泄露环节致使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无法无极限:第一就是存款端,说白了就是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等等非银行存款形式的资产,金融开始脱媒,银行存款慢慢减少;第二就是准备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拉来一笔存款,需要交纳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这笔钱会冻结在央行,无法进行放贷;第三就是贷款端,银行拉来100元的存款,扣除20元的存款准备金之后,还剩下80元,但是银行未必能把80元都放贷出去,可能是市场不好,可能是银行自己不想,最终可能只放出去60元。然后这放出去的60元又会经过以上三个泄露环节,存款端泄露一些,准备金泄露一些,贷款端泄露一些,这三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不可能是无极限的。因此,银行的规模扩张必然会减速(前几年银行的资产规模都是追求翻番,你看今年哪家银行还敢喊这个口号),减速的信贷扩张速度是市场的必经之路,除非政府不怕票子毛了,社会动荡了,拼了命地印钞票来支持信贷扩张。

  所以,总结一下:银行的moral hazard致使银行逐利,追求信贷扩张,信贷扩张下的企业家们拿着银行贷款,由于moral hazard做一些原本不会做的低效率的投资与经营,一些对他们自己来说是赚钱的,但对这个社会来说是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的经营与投资,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错配,最终导致企业的利回报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于是银行变得更加谨慎,不轻易放贷,于是企业家变得更加谨慎,不轻易借贷,再加上信贷扩张能力由于三个泄露环节的存在已经走到尽头,三个因素一叠加就带来了信贷紧缩,随之而来的就开始经济周期的下行期了。

  而回归根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其实更准确应该是现代信贷组织的本性,或者更准确的是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带来的,而所谓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人类的贪欲。而由于一些非经济因素,例如技术的进步致使人类虽然一直在重复繁荣—危机的循环,一直在人性的贪欲所演绎的追速度逐利益的漫漫长路上行走不断,但是整体社会的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确实一直走高,所以,没有人想改变。

  正如哈耶克的《the fatal conceit》里说的那样:“货币的政府监管历史是一段不断欺诈和欺骗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