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5 03: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精选10篇

  《华尔街日报之战》是一本由无[美] 萨拉•埃利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10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2-2-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一):这个价格有点离谱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Amazon.com已经从14.95刀打价了,现在不过买5.98刀,amazon会员还免费邮寄,kindle电子版不过8.99刀。中文版本比原版的还贵。我不是说便宜没好货---古典名著没有版权都是免费的---但是这个价格有点离谱。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二):总体不错

  整部书的翻译总体还不错,阅读比较通畅,没有特别拗口的地方内容也还可以。对了解西方新闻媒体的购并有一定的帮助。只是部分章节的翻译比较差,似乎不是同一个人翻译的,比如说将lead头条新闻,直接音译成了里德,任何一个对报纸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这么来翻译的。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三):只能用坑爹来形容

  不知道是原文问题,还是翻译问题,总之句子不通,代词指代不明。而且价格比一般书籍贵很多,不知道他有什么自信卖这么贵。只想说,书在这个社会比起其他东西可能不算昂贵,但是也不能以此为理由提高价钱,版权具有排他性,如果有另一个出版社出版这个书,我相信绝对比它便宜。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四):……股神巴菲特联袂推荐

  1.《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全球商业经典》总编辑何力、《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财新传媒主编王烁、股神巴菲特联袂推荐。

  2.《华尔街日报之战》一经出版,即获得了众多知名媒体的好评,包括《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等。

  3.作者萨拉•埃利森为《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并曾负责报道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一事,经历了收购的全过程并深谙细节

  4.《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破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为商业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借鉴

  《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是《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她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揭示了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五):非正义邪恶的交战

  华尔街日报或者说道琼斯总是会让我不自觉的就联系其另一个名词——高盛。惭愧的说在大学毕业两年后我把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还是因为:我根本搞不清楚他们是啥?除了听到专业对口的那些精英学子一毕业就梦想进入高盛或者道琼斯之外,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和周围人组成起来的圈子里面,他们都只是资本主义罪恶代名词之一,各家出版社也会连篇累牍的出版一些谁的阴谋之类的书籍吓唬公众一面取乐,一面赚钱

  读这本书的时候时而兴奋,时而沮丧,兴奋是因为不是的验证之前此前的猜想,譬如这么大的一个集团确实是由一个根系广袤家族控制的,然后后代子孙不孝,“厥先祖父,如何筚路蓝缕才有尺寸之地。子孙如何跟扔小草破鞋似的把家产一点点的败光,搞的最后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兼并掉。沮丧其实是伤感,班氏家族控制道琼斯一百多年了,在一个多世纪里,部分由于这个家族的掌控,也因为他们的无所事事和“无能为力”,旗下的《华尔街日报》以及系列产品才能够享誉世界拥有其他报业公司难以匹敌的影响力,不止于学狗仔抢先抢快抢狗血,而是因卓越分析评论多次问鼎普利策新闻奖,在天朝,任何奖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任何惩罚也不能代表什么,只不过可能你就是惹火了“领导上”而已。可是在美国的普利策奖却是沉甸甸响当当的能证明些东西的,而今,被默多克控制后,新闻独立言论自由还能不能保证,不是默多克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几句声明就能让公众安心的。

  读者毕竟不是身处于商场的云波诡谲之中,因此任何假设性的“假如我是谁谁谁”没有意义,你毕竟不是,看完书后,更让我对这场“战争扼腕叹息。高盛的败落,用他自己离职的高管来说,是缺乏了为顾客考虑的商业道德,而今已经唯利是图,这样下去,高盛必败无疑。不管这位高管说的对不对,可以肯定的说,缺乏商业道德的集团必然走不远,第二,以他自己的离职想要唤回高盛高层的道德良知是不现实的,利令智昏,解铃还许系铃人,除非山穷水尽,不能指望浪子回头。道琼斯的今日却不能简单的用商业利益解释《华尔街日报》的没落,斜光到晓穿朱户,这样的历史片段绝不是兴盛衰败的波峰谷底震荡,而是再次提醒人们纸质阅读的衰败,科技革命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某个层面伤害,但由此带来的对独立与自由的摧毁是人们所未曾想到的。

  道琼斯就是受害者缩影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六):大鳄的搏奕

  2007年,世界经济和世界新闻史上发生的一件重要事件莫过于传媒大鳄、出生于澳洲后加入美国籍的鲁伯特.默多克砸出重笔,以50亿美元从班克罗夫特家族手中买下著名的道琼斯公司和与之相伴成长的《华尔街日报》。消息传出,各界一片哗然,因为,默多克当年已经76岁。在电子网络已开始迈入传媒舞台,纸媒不可避免要成为明日黄花的当下,默多克以其排名美国富人榜第33位,资产仅90亿美元的家底,却敢于拍出一半多的家当收购一份并不被人看好的报纸,确实一件冒险的举措。然而,默多克接手后,《华尔街日报》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会出现新闻质量下降销量大跌的局面。以传媒起家的默多克自有其独特见解主张,在他的带领下,《华尔街日报》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他勇敢地摒弃了传统的长篇分析评论文章,转变关注突发新闻和头版冲击力的媒体形态,并且迅速开拓了网络报纸。通过《华尔街日报》这一平台,默多克在美国新闻和社会界迅速建立影响力。到2009年第三季度,《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正式超过《今日美国》,达到惊人的202万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媒体。2003年,默多克集团属下的报纸已达175家,如今已成为年收入超过250亿美元的全球传媒王国的大老板,其旗下拥有或参股控制的著名媒体,有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纽约邮报》、伦敦《泰晤士报》、香港凤凰卫视等等重要传媒资产。

  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已成为传媒商战的一场经典战役,永载史册作为这场收购战役的直接见证人,萨拉.埃利森用《华尔街日报之战》这样一个书名详细解读了当年资本大鳄们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的各异神态,其中,有智慧较量,有进攻与退守,有告密者,有忍隐的痛苦,有精诚团结,有背叛逃离……一张《华尔街日报》交易的背后,是精心动魄的战争。这部《华尔街日报之战》,不仅仅是一份报纸之争,更是一场激烈的商战,读者从其所获得的,还有更多的启迪

  俗夫如我,最早熟识默多克,还得益于那位其貌不扬却颇有心计的济南女孩邓文迪。1999年6月,31岁的邓文迪成为69岁默多克的第三任妻子,成为坊间议论最多的话题年轻的中国女人非但没有成为人们所期望的“傍大款”的谈资,反而成为默多克事业坚强支持者,网络中流传的那段邓文迪飞身护夫一幕曾令人许多人感动。当然,如果章子怡与钻石王老五艾维•尼沃的恋情能持续下去,我们还会间接地通过章巨星、通过媒人邓文迪,对默多克有更多的了解。

  《华尔街日报之战》读后感(七):资本的胜利

  2007年8月1日,罗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宣布,斥资50亿美元成功并购道琼斯及其旗下的《华尔街日报》,这是当年引起世界轰动、对财经及媒体传播领域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为《华尔街日报》效力长达10年之久的资深记者萨拉·埃利森通过《华尔街日报之战》,向我们讲述了这次并购幕后不为人知故事和斗争,全景式呈现了这次不见硝烟的并购之战。

  新闻集团,罗伯特·默多克的传媒帝国业务范围涵盖所有传媒领域,旗下各种媒体每天24小时连续向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们传送精彩纷呈的新闻和娱乐节目,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程度最高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华尔街日报》,自1902年至2007年的105年间一直被班克罗夫特家族所拥有,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付费财经报纸,在美国国内及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前者资产超过500亿美元,年营收300多亿美元,而后者总资产只有区区40亿美元,两者实力悬殊,似乎它们之间的并购应该水到渠成一帆风顺事情。实则不然,这中间夹杂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缠,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峰回路转,数度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位列2007年十佳并购案之首。

  它以默多克势力的进攻以及班克罗夫特家族联盟的防守为主线展开叙述。进攻方有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及由他所纠集而来的金融掮客一众人等,而防守方主要是班克罗夫特家族,他们是报纸的最大股东形式上的所有者,加上家族的受托律师,以及公司的员工,特别是高级员工。然而,105年后的2007年,这个家族有多达32位继承者,他们对这家报纸的统治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传统,或者说是习惯,而不是有共同的理念理想感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不如有着强烈新闻道德责任感的记者和忠于家族传统的律师,他们才是报纸真正的守护者,是防守联盟的中坚力量。虽然默多克对其觊觎已久,但由于律师和管理层对这家报纸伟大传统的恪守而使他无从置喙,一直未能获得成功。然而,防守联盟之间也有不同,有着巨大的利益分歧,并非铁板一块。当非新闻出身的赞尼诺接替彼得·卡恩出任CEO之后,当艾利芬迪接替哈默成为家族的首席受托人之后,这个联盟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他们身上更少了一份感情的倾注,少了一分传统的羁绊。所以,在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的传媒大鳄默多克扫清自己新闻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之后,动用所雇佣的金融掮客开始一场攻势的时候,第一层防线——以赞尼诺为首的现任管理层——就被每股60美元的报价给轻易突破,望风归降,整个防守联盟瞬间瓦解,分崩离析,最终报纸易手。

  很多人会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惋惜。因为,班克罗夫特家族拥有《华尔街日报》长达105年之久,作为一个新闻世家,班克罗夫特家族对这家报纸的统治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那就是尊重新闻,尊重记者,始终保持报纸采编的独立性,在内部管理上,它的历任CEO全部由资深记者成长而来,其业务部门和新闻部门严格分立,井水不犯河水;在报道内容上,它不追求最新最快,而以报道的深度见长,有独特的排版和报道风格。似乎,它的存在就代表着新闻的良心,代表着新闻人的良知,是美国新闻独立精神的一种象征。而默多克呢?则臭名远扬,是干媒体的商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喜欢干涉新闻的采编——不但以自己的好恶政治立场来左右报道的取向,而且用各种各样方式来取媚读者。他旗下的所有报纸都有着明显的默多克风格——收购《华尔街日报》成功之后不久就开始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上自己的烙印。所以,他对《华尔街日报》收购的成功就是资本的胜利,是资本对新闻良心的侵蚀亵渎

  然而,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是各种信息媒体竞相发展的时代,也是纸质媒体走向衰微的时代。从报纸到电报、到广播、到电视、到网络,信息的载体不断丰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获得渠道不断增多。报纸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已经有别的媒体也能带给你,而且内容更多、速度更快、感受更丰富。它,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甚至都不是首要选择。道琼斯公司在105年的时间里做出过多改变适应时代,但却没能很好的适应网络时代的来临,在危机来临之后仅靠一家《华尔街日报》根本无法挽救自己的颓势,不主动转变就只有死掉,主动转变又缺乏力量——连个装修办公室的钱都拿不出来,更谈不上开拓新的领域——它即使不被默多克收购,最终也只能走向破产。所以,在我看来,默多克的成功收购只不过是时代潮流优胜劣汰而已。象曾经的柯达,是世界第一的影像产品供应商,但在数码时代,只能申请破产保护;象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里的那个制鞋匠,个体手工生产根本抵挡不住机器大生产浪潮的冲击,哪怕你再有良知、再有品质,都注定只能被淘汰、被消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里没有那么多的道德判断,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