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迎春花》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迎春花》的影评10篇

2022-03-23 03:0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迎春花》的影评10篇

  《迎春花》是一部由佐佐木康执导,李香兰 / 木暮实千代 / 浦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迎春花》影评(一):在满洲,有肉吃

  醇厚朴实的花花公子来到满洲进行思想改造,遇上两个姑娘一段三角恋爱,最后三人各奔一方的故事,情节简单可笑。最吸引我的,是和吃有关的几个细节。

  电影开始不久,日本小青年独自走在满洲的大街上寻找住所,镜头跟着他开始满洲之旅,这个段落长得不必要,除了想显示一下日本统治下的奉天盛世别无意图。一个小刀手从案上拎起一条肉,随即镜头摇开,露出一整只猪,甚至还有一个大猪头。接下来是一排排悬挂在绳子上的光鸭整齐排列着。然后镜头又落在一捆捆的蔬菜上面。用这样的方法来显示满洲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搞笑啊。可惜街上没几个市民来撑场面,电影公司不能不说是偷工减料了。

  在发工资的时候,老板对侄子说,虽然你是我的亲戚,可是也不能多给。小青年叽叽歪歪的拿着钱,去问对面的中国同事他的收入。小青年告诉他,在这里,人们不忌讳谈自己的收入问题。李香兰说,这里的人们接受每个人工资不同。是哇,在李香兰拍电影的时候,工钱是这些满映中国同事的百倍,吃饭的时候也不和中国同事共餐,另有一席专供日本人。据李香兰的传记说,她拍片时为中国人和日本人待遇的不公而不平,不过在片中,她可是要宣传说人们平心静气的接受自己的待遇差异呢。

  当日本小青年留在李香兰扮演的中国姑娘家里吃饭的时候,她和母亲做了日式烧牛肉招待客人。再加上之前日本人说中日两国绘画同源,这里连不同的吃食也可以融合了,果然一切都要相融洽。

  后来李香兰和日本小青年到饭店里吃饭。席间小青年非要吃烧鸭不可,镜头在一排烤好的烧鸭面前停留了几秒,而服务员添的却不是茶水,而是咖啡。如果这是终于历史的话,我就猜这是否和俄国移民有关。故事快结束的时候,果然放到了一段哈尔滨冰湖上,俄国人受洗,亲吻冰十字架的场景,这个段落也很长,甚至有点纪录片的样子,应该是随即拍下的。可是放在这里到底有什么意思呢,和整个叙事什么关系?对待俄国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不知道是否看的刻录碟的缘故,或是年久而无全本流传,片中许多段落都莫名其妙的暗场结束,本段落表述不清,与下段落也没有关联。

  不过虽然有许多可笑的地方,这部电影也算是满映国策片中比较温和的了,据说《苏州之夜》里有许多侮辱中国人,将日本人神话成中国人的文明启蒙之神的情节,才是叫人作呕的。

  《迎春花》影评(二):岩崎昶与李香兰

  今天看了李香兰演的《迎春花》,算是部比较典型的宣传“日中亲善”的片子了。关于影片本身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感受,不过倒是制片的名字让我比较感兴趣。担任这部影片制作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左翼电影评论家岩崎昶!这哥们儿以前因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电影法被抓进去过,战后为了保护拍摄了原子弹爆炸的胶片而被右翼份子袭击,用我们维基上的一句话说,“他被一些人称为日本电影的良心”。从这点上来说,我很难相信岩崎昶会参与国策电影的制作,于是去网上查了一下,才发现他还制作过李香兰的另一部《我的莺》。。。其实他从牢里出来以后就加入了满映,并且与李香兰有着不寻常的关系。我在网上找到了日本一位名叫 “honda”的网友写的一篇博文,比较有趣,也讲了一些来龙去脉,特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李香兰与岩崎昶——honda

  李香兰1943年因《莎勇之钟》的外景拍摄造访台湾时,担任她经理人与执行制片人的就是岩崎昶。

  岩崎昶是有左翼思想的电影评论家,曾因反对“电影法”而以“违反治安维持法”之名遭逮捕,并度过了1年的牢狱生活。

  然而在那之后,他便成了满洲映画协会(满映)东京支社的顾问,并与后来红极一时的大明星李香兰有了接触。

  当时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强迫让李香兰出演《万世流芳》时,与李香兰同行上海的也是岩崎昶。

  《莎勇之钟》是松竹、满映与台湾总督府合作的项目,主演确定为李香兰后,岩崎昶先于外景拍摄前就去了台湾,并召开记者见面会,开展宣传活动。

  我在40年前的大学时代,曾经上过岩崎昶的电影史课。他似乎确实是个左翼的电影评论家,我至今还记得他关于《战舰波将金号》的慷慨论述。

  那个时候,我曾在课后逮住他,希望他向我阐明一些关于满映的事情。正因为他在电影史上的诸多功绩,也使我更想知道他是怎么看待那时候自己在满映工作,并支援李香兰拍摄影片等事实的。

  岩崎昶的态度很诚实,他说他什么也不愿意说。对他而言,那个时候就职时,无非就是把满映看成了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渐渐地,就好象麻木了一样,对满映也不作批判了。他说他再也不想看《莎勇之钟》、《万世流芳》、《我的莺》什么的了。特别是《莎勇之钟》之流,令他感到很羞耻。

  在这样一位岩崎先生面前,即使是当时意气风发的左翼学生的我,除了闭口无言,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山口淑子(李香兰)在她的自传中讲道,二战结束后,她从上海回日本时,也是岩崎昶为其准备好了住处,并一直在等着她。

  岩崎先生对我也讲了一些他关于李香兰的见解,以及43年那时候李香兰的一些状况。但却没有提到上述的事情。

  我在想的是,假如山口淑子能有岩崎昶的那份诚实的话,也许早就把刘呐鸥遭暗杀时的真实情况讲出来了吧。

  毕竟再左翼的人也要吃饭,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能苛责他什么呢?整个战争期间只有龟井文夫一个人因那部“电影法”而被吊销过导演资格,他尚且还拍过宣传战争的片子,其他导演又如何呢?岩崎昶起码是有良心的,这点谁也不能反驳吧?

  《迎春花》影评(三):李香兰,迎春花

  不意看到一出拍于一九四二年的满映电影《迎春花》,一段尘封的历史透过黑白的影像徐徐展开。它的吸引力,就算不是因为主演是李香兰,仅仅因其资料性,就已经颇为珍贵。

  在这样的狼子野心下,《迎春花》的所谓描写“日中两国的恋爱故事”的主题,不过是日本人用来包裹其意图的糖衣。电影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从日本来中国东北日本人公司工作的日本青年,其感情徘徊于媒妁之约的本国女人八重(木暮实千代饰)和在日本人公司工作的中国姑娘白丽(李香兰饰)之间,影片为了讨好作为观众的中国人,特别显示这个日本男青年倾向于中国姑娘的好感。而对于中日女人的对比,也特别以中国姑娘的泼辣爽朗和天真热情与日本女人的呆板忧郁构成鲜明的对比,来显示这个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热情。编导的企图,不外是借此突出其“东亚共荣”“日中亲善”的“国策”。不过影片的最后,毕竟没有像一九四零年日本导演伏水修的《支那之夜》拍得那么赤裸裸--同是李香兰饰演的中国姑娘,原本讨厌日本人,却在被日本人长谷川一夫掴了一巴掌之后,不但没有反感,反而爱上了这个日本人。一九四五年,就是这个镜头成为她是汉奸的罪证--日本女人回了东京,中国姑娘则去了北京。

  岩崎昶曾经总结像《支那之夜》《白兰之歌》等“国策片”的特色,是“有甜蜜的闹剧色彩,又有本来是日本人却一直充作中国明星的李香兰(山口淑子)的魅力,以及她所唱的罗曼蒂克的流行歌曲,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引起观众狂热的兴趣。”虽然他说的是日本国内拍摄的“大陆电影”,其实以之总结《迎春花》也很确当。影片的名字就取自片中李香兰为日本青年演唱的同名歌曲。影片大秀日中友好共存的场面:日本公司中有少中国员工;日本人租住中国人的房子,和中国人在一起聊天、下棋、吃饭、喝酒,其乐融融;日本人常和中国人交流书画艺术等等。在镜头中,日本人和中国人和睦相处,世界俨然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中国人对日本人似乎也非常客气热情,满面笑容,没有任何对日本人的不满、不悦。不明就里的人,根本看不出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人铁蹄践踏下的东北!原来日本人那时的“楚门秀”,已经做得这般天衣无缝,真令人叹为观止。

  饶有意思的是,岩崎昶在《日本电影史》对日本国内的“大陆电影”揭露甚祥,对于“满映”却未置一词,不免令人纳罕。现在《迎春花》出来,底细可就出来了:《迎春花》的制作人,正是他。对比岩崎昶的“不着一字”,李香兰后来的忏悔,倒显得坦诚多了。

  《迎春花》影评(四):“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母国”

  我一直觉得,近代史上有很多矛盾,神秘而让人着迷的人物,或许他们让人着迷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们一直处于一种很矛盾的位置上,他们不再单纯,不再乏味,于是,他们自己本身充满着各种味道,而人们的关注更加让这些人物的故事起伏跌宕。

  李香兰可能会是其中一位,李香兰又名山口淑子(Yamaguchi yoshiko),其实我对她的故事和历史也是一知半解,看过书中写道她1920年出生于中国奉天郊外,后来做了他父亲朋友立即春将军的义女。在中国长大,成为满映的演员。其实后来她的很多电影都是被定义为伪满宣传片的,很多人对她的概念大概就是她是一个间谍,至少是作为一个伪满政权奴化工具的人物。

  其实在日本方面,当时,比如说李香兰,川岛芳子,这些人物也一直是很神秘的,他们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一样怎样怎样被日本军政府控制和服务,事实上今天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她们也有很多东西不为人知,这种跨越者中日两国文化,相互交织的情感,她们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呢。

  以前大约就是有这么一个大概的了解,至少我对李香兰这个人产生了不小的兴趣,恰好一个机会,看到了《迎春花》,看完之后,其实感觉很轻松,也仿佛没有那么多历史的负重感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执拗地对那些神秘的历史人物抱有一种很深的责任感,就是我不敢轻易地说些什么,总怕我一说什么就是对她们的不敬,对历史的不负责。。。太2了。。。。其实关我这个小卒子何事。。),其实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了解满洲历史的一个小片子,其实有的时候读中国近代史,倒不如看看当时的电影,当时人写的书,有的可能是小说,但是小说的背景往往确是很真实的。

  《迎春花》其实不过是个爱情故事,不过里面的一些对话和场景很能体现出两国的风情。故事就发生在中国奉天,伪满的土地上。而且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很喜欢李香兰这个人物,她天真,可爱,识大体,熟练地说着日语和普通话(可以理解为北平话,因为没有东北口音),有很浓的儿化音,听起来很亲切,圆润而动听。而李香兰相貌即使今天看来依然甜美可人。看过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但是片子中有几个细节记忆犹新。

  一个是日本职员来中国,他要租中国人家的房子,当他询问租金的时候,房主说,房钱多少放一边,我们就是怕他在这里住的惯住不惯。当他提出想跟房主家人一起吃晚饭时,怕给人家添麻烦,而房主这一家却害怕自己照顾的不周到。我当时看得时候就觉得,其实中国人向来不喜欢把“钱”这个问题摆在桌面上,好像过去的大户人家都这样,而且当时又是在满洲对待一个日本人。老有那种巴结的感觉,我当时一直在想这到底是真的中国人的文化,对待外国人的时候总想着无私奉献一下,外国人总要善待,还是因为日本当时是满洲的当家人的缘故呢。扯得远了。。。还有一个场景就是那个日本人学汉语,问“こんにちは”(中午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结果教他日语的房东小姑娘就说,汉语里面都是“吃了么”,中国人见面就是这么打招呼的。原来当时就是那么学中文阿。看着很有意思.

  再说李香兰君。

  记得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李香兰作为日本访问团中的一员随团来到中国,在中国当时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孙平化先生质问她曾经说“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母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包括孙先生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李香兰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而事实上,是她的父母都是日本人,后来孙先生也理解了并与李香兰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事实上,我很欣赏李香兰的“祖国,母国”的说法,我以前从来没对这两个汉字词汇有过任何的想法,现在想想,确很有意思,其实,曾经在在东北生长的数万日本战争孤儿们,家属们的感情如何呢?

  香兰君后来成为议员,退出政界后也一直热心于慰安妇的福祉。写这么一片文章,

  其实中日两国关系,相互交织的历史,总感觉很细节,远不是一衣带水那么简单。而我们对那些历史人物细节的关注又太不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