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提供的老百姓相关的好文章推荐阅读

关于老百姓的文章

文章吧网站精心整理的有关/关于老百姓的精品文章,本列表文章来源于文章吧网站和用户投稿,更多好文章,经典文章,心情随笔,尽在文章吧.
 过年的故事

过年的故事

日期:2018-02-22 09:12:20 点击:2244 好评:14 作者:胡说又胡说

老百姓什么日子都可以忘在脑后,但过年是刻在脑门的记忆。日子,就是一辈子围着太阳婆转啊转,一大块时光切成的每一小瓣。过日子,生活的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神仙皇帝,平头农夫,统统离不开的作料。 过年,生命的记号。无论穷人富家,男女老幼,古代还是现...

 为什么刘伯温的下场比诸葛亮要悲剧得多?这其中,有一个致命原因

为什么刘伯温的下场比诸葛亮要悲剧得多?这其中,有一个致命原因

日期:2019-08-01 03:21:34 点击:99 好评:1 作者:指点江山

刘伯温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可以说,在古代的谋士中,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他们不仅智商高,还有一个很...

 当官避事平生耻

当官避事平生耻

日期:2019-07-24 02:08:39 点击:171 好评:1 作者: 刘育章

唐朝丞相姚崇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处理灭蝗和太庙自毁事件上。毛泽东在读了《新唐书姚崇传》后,称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关于灭蝗。据史书记载:开元3年(715年),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在田旁设祭、焚香...

 2019,跟佛家学放下过去,跟道家学从容转身,跟儒家学奔向未来

2019,跟佛家学放下过去,跟道家学从容转身,跟儒家学奔向未来

日期:2019-01-03 18:55:11 点击:117 好评:1 作者:未知

元旦是公历的新年,元旦一词却完全是中国的。此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传说起源于上古三皇五帝时的颛顼,其新年的含义已经沿用了4000多年。 如今的元旦含义,是1949年才开始。但中国人一向是善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老百姓只是把元旦换了个称呼,便具有了浓...

人性如丝

人性如丝

日期:2018-08-01 21:55:56 点击:303 好评:3 作者:赵元波

人性如丝 文/赵元波 墨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跟下层的普通老百姓接触比较多一些,他经常能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看出一些常人看不出的道理来,深得弟子们的爱戴。 一天,墨子经过一家染坊,这家染坊专门染的是丝帛,一口...

 认真,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

认真,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

日期:2018-06-03 21:24:03 点击:387 好评:1 作者:未知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法西斯第三帝国覆亡在即。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

 《还水浒一个公道》大事篇之四大奸臣

《还水浒一个公道》大事篇之四大奸臣

日期:2018-02-22 04:42:49 点击:455 好评:1 作者:独孤冷沦

四大奸臣最先出场的是高俅,是在第二回登场的,算是《水浒》主要人物中,最先登场的。这也是说明乱自上作,下面的老百姓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都是被逼的,全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不对,瞎胡搞。后面也提到,越是统治上层的人,还越喜欢高俅这样的混蛋,这社会能...

记忆深处的赶集市

记忆深处的赶集市

日期:2014-07-20 12:39:55 点击:622 好评:4 作者:heygirl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赶集市,相信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了。又是一年三月三,这天,是我们江南小镇赶集的日子。 今年到了三月初一,街道上就摆满了各类卖东西的小摊了,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但凡是老百姓需要的东西,集市上都有的卖。玩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

 和十一弟闲聊

和十一弟闲聊

日期:2015-09-18 08:05:22 点击:161 好评:4 作者:刘郎闻莺

和十一弟闲聊 刘郎闻莺 (2014-01-19 01:17:38) 住在十一弟家里,和他聊了几个晚上,什么事都聊,家内事家外事,中国事外国事都聊。 聊到中国贪腐的问题,十一弟问我,中国的贪腐这么严重,到底是官家的问题,还是老百姓也有问题?我说,官家有问题,老百姓...

家书

家书

日期:2014-09-30 21:30:06 点击:409 好评:4 作者:橹泳

故乡的老街在六十年代以前是卢集镇最为繁荣的地方,穿街而过的小路两旁坐立着高矮不一的泥坯草房,与老电影中抗战时期的老百姓住房一样简陋又寒戗。傍街而居的村民大都是一些老户,年轻人早就搬离此地,去县城定居或到外地打拼。老人们自是不愿迁徙已习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