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提供的文学家相关的好文章推荐阅读

关于文学家的文章

文章吧网站精心整理的有关/关于文学家的精品文章,本列表文章来源于文章吧网站和用户投稿,更多好文章,经典文章,心情随笔,尽在文章吧.
 欧阳修巧羞秀才

欧阳修巧羞秀才

日期:2016-10-10 14:24:37 点击:643 好评:13 作者:冀原

欧阳修巧羞秀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才华出众,令许多文人敬慕不已,也让许多...

 千古奇文,不足200字,把“钱”写活了、说透了!

千古奇文,不足200字,把“钱”写活了、说透了!

日期:2017-10-07 04:41:31 点击:1242 好评:23 作者:CYZ1967

唐代文学家张说曾经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而且着作很多,张说文笔锋健、才思敏捷,堪称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但是他仕途坎坷,曾经因为得罪武则天的面首而被流放和贬谪,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使得张说的诗文中充满着看破红尘的沧桑感。 对于张...

 相爱,争吵,忍耐,这就是夫妻

相爱,争吵,忍耐,这就是夫妻

日期:2016-04-01 18:07:26 点击:2089 好评:39 作者:微风

什么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 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是宝盖下面养着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先让我们来听...

 好人头上有灵光,一生一世无灾殃!

好人头上有灵光,一生一世无灾殃!

日期:2019-05-17 02:09:37 点击:311 好评:6 作者:CYZ1967

壹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母张太夫人,雇了一位烧饭的张婶。以下是这位张婶亲见亲闻所讲的事实: 我的家乡,有一个穷人外出讨乞。他走了半天,在傍晚时分,感觉迷了路。但见石径崎岖,云阴灰暗,不知所从。只得坐在枯树下,等待天亮以后再走。 忽见一个人从树...

 严以律己,宽容待人

严以律己,宽容待人

日期:2013-10-21 19:41:08 点击:3596 好评:58 作者:微风

范纯仁,字尧夫,人称布衣宰相。他是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的二儿子,虽然在才气上远不如老爸牛气,但在气度上却绝不逊色,这也使得他能够后来居上,把官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一代大儒程颐与范尧夫素有交往,范尧夫从宰相岗位下来后,程颐有一...

 虎父有犬子

虎父有犬子

日期:2017-05-16 05:17:56 点击:1617 好评:24 作者:杨凌云

引导语 : “子不教,父之过”,龚自珍是一位成功人士,却培养出一个失败的儿子。 龚自珍是清朝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志士。可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名父,却有一个万人唾弃的败类儿...

 你的面相,就是你的风水

你的面相,就是你的风水

日期:2018-10-08 05:01:29 点击:523 好评:5 作者:杯小茶说

虽然人人都有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但面相却好坏之分。 比方说有的人剑眉薄唇,一看上去就凶神恶煞,可有的人门庭饱满,一看上去就亲切近人。常言道:相由心生,你的面相,其实就是你灵魂的模样。 文学家壮一曾说过: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你的生活...

 沈宰相的一封家书

沈宰相的一封家书

日期:2017-06-10 05:10:49 点击:998 好评:12 作者:陆春祥

引导语 :夜深人静,平躺在板床上,老鼠咬东西的唧唧声,虽然难听,但在他听来,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清代文学家宋荦收藏了一封着名的家书。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宋荦常常阅读这封信,每次读,都如闻晨钟,发人深省。 信的作者叫沈鲤,是明神宗时期的...

 事能知足心常态,人到无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态,人到无求品自高

日期:2015-07-22 21:40:22 点击:867 好评:10 作者:国手张

事能知足心常态,人到无求品自高 转载自高山流水 614926224顽童传送宇宙正能量 图片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日期:2013-10-31 20:36:36 点击:1095 好评:13 作者:微风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但他小时候却没有好的学习条件。他12岁辍学后,进入一家印刷厂当学徒。不久,富兰克林就对写作萌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恰逢《新英格兰周报》在该厂印刷,他便想拜一位报社的资深编辑为师,他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