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免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免费》读后感10篇

2017-11-05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免费》读后感10篇

  《免费》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安德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免费》读后感(一):《免费:商业的未来》笔记

林林总总的免费归根结底都表现为同一实质——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回到金钱市场之间转移。经济学家把它称做「交叉补贴」。交叉补贴可以有不同的作用方式:比如,用付费产品来补贴免费产品,用日后付费来补贴当前免费,由付费人群来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
免费模式可以分为四大类:
1 直接交叉补贴。通过免费的商品吸引客户买其它商品
2 三方市场。第三方付费,来参与前两方之间的免费商品交换。(如卖给读者的不是报纸,而是把读者卖给广告商)
3 免费加收费模式。通过付费版本收回免费版本的成本,并盈利
4 非货币市场。通过免费赠送赢取声誉、关注度,进行劳动交换,或者纯粹是满足自我(表达观点、分享快乐
我们对于「免费」的看法是相对的。如果某样物品在过去需要花钱买,而现在却不用掏钱了,我们可能联想到是不是质量下降了。但是,如果某样东西从来就不需要我们掏钱,那么就不会有这种感觉。若有人给你免费的百吉饼吃,你会觉得它是不是过了保质期;但是在餐厅里给你的免费番茄酱你就不会有这种担忧,也没有人因为谷歌搜索引擎是免费的就认为它品质低劣。
——未完——
查看全文:http://cuikai-wh.com/blog/2427

  《免费》读后感(二):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从来都没有

使用微信QQ,免费
使用百度搜索,免费
使用杀毒软件,免费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免费产品,在互联网地域更为尤甚。但真的有免费的午餐吗?《免费》一书,讲述了互联网时代免费的商业模式、免费的历史和心理根源、免费的正负面和导致的结果以及如何建立免费的商业模式盈利。
较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本书更加容易阅读。我以为,一方面《免费》一书脉络更为清晰,阅读难度比长尾理论较低。有长尾理论作基础,免费读起来就没有那么难了。另外,长尾理论是免费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子理论,免费更容易理解。叙述完克里斯·安德森的两本名著的关系和阅读体验,接下来是该谈谈免费这本书。
一、免费,真的是免费吗?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
真的觉得你享受之物是免费的吗?
免费有4种盈利模式:直接免费、第三方付费(广告主付费)、免费+收费模式(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或更好服务收费)和非货币市场(物物交换等其他收费方式)。总而言之,免费并不是真的不需要给钱,而是给钱的方式、主体改变了。
例如广告主付费。因为互联网用户基数大,细分领域多。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内容,进行广告精准营销以向广告主收费。用户的确是享受了免费的服务,但这种服务是由广告主花钱买的。又譬如视频网站的会员制度。现在的视频网站大多都不需要付费观看。但是想要不看视频前的广告,就要花钱买会员。所以基础服务不用钱,但要享受更好的服务,就麻烦打开自己的钱包了。
传统收费的项目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而崩塌,但可以寻找新的盈利项目,寻找新的盈利能力更强的项目,最后一定会达到利不变甚至利润增加的结果。总而言之,免费,实际上是转移收费。
二、免费从何而来
作者从科技和心理两大方面,讲述了免费的原理。
摩尔定律为免费奠定了理论科学的基础。摩尔定律认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定律从硬件的角度揭示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其实软件技术使互联网如火箭式喷射。互联网里,最不缺的就是网络空间。网页恒河沙数不可估量。和现实生活中空间有限相反,互联网空间无限,而且搭建成本非常低,所以极低的成本造就了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的价格。
在此科技基础上,行业免费有两条道路。一是收费项目转免费,这能给消费者一种“捡便宜”的积极心态,促使他们选择自己的项目而非竞争者的收费项目。二是一直免费项目,这条道路有利于塑造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消费壁垒。无论是收费转免费,还是一直免费,最后的结果都是消费习惯的塑造,消费壁垒的构筑。
归根结底,免费模式的盛行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作者引用了《怪诞行为学》中对“免费”的阐释作心理解释:免费,实际上是节约了人决策的时间。在经济学中,假定人是经济人,在选择消费时,一定会选择价格最低最实惠的产品,所以人们会货比三家。但是免费出现,人们就不需要比价,因此免费模式才会风靡商界。
三、免费的结果
免费的经济原因是互联网展示空间无限,产品信息成本下降。这将导致两个负面结果:赢者通吃和资源浪费。赢者通吃是流量大用户大的网站能获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其次,资源的无限会让人不珍惜,导致资源的浪费
当然免费的商业模式也有积极的结果。首先,免费是大众化的基础服务,但是人们随着对定制化服务的需求,可使定制化服务成为新的盈利项目;其次,根据长尾理论,未来商业将是集体小头对大头的情况。需求细分更明显,社群力量更突出,广告主和网站可以利用此趋势,进行精准营销,获得更好营销效果。当然,免费还会让更多人享受更多免费的资源:免费网游、免费图书、免费音乐。虽然基础服务是免费了,但是更优体验(如:更好的游戏装备、更快地游戏升级、演唱会等)会让粉丝掏出钱包,促使消费升级。
四、免费经济的时代
免费时代首先是垄断权的变化:过去是大多数人给钱,少部分人享有企业免费优质服务,现在则相反,大多数人使用免费初级服务,少数人付费换取更好服务体验。其次是非货币经济。注意力经济、名誉经济和礼品经济,创造利益的可能不是产品的本身,而是品牌、营销和人们心里诉求成为创造利益的方式。
时隔一月,重新梳理本书的脉络,重新捡起读后感这一习惯,实属不易。但也庆幸自己猛然想起还没写读后感。只有写作,才能带动思考,才能更进一步的理解书本,理解现实。

  《免费》读后感(三):《免费》——免费的其实都能收到费

免费是互联网充裕经济的必然逻辑,这一点,作为在中国成长的90后,我已经深有体会。从系统软件、杀毒软件、办公软件到快递、送餐,所有能想到的服务几乎都有免费的供应商,而且品质都还不错。这就是免费对人类文明下一个时代的跨越性塑造作用。不管是用户还是供应商,自然没有躲开这个趋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你只能像黑船过后的日本人一样,拥抱这个趋势。
但是所谓的免费还是为了为了盈利的,所有的劳动都值得一些回报。我们先不论免费写文章做视频的人要的那种关注度回报,而是那种每个人都避不开,实实在在能养家糊口的回报。免费不过是这种报酬的一个噱头,你终究还是要找到一个机会把这钱赚回来的。可是与此同时,创业者也提供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这一点只需要看安德森在本书最后附录提供的三种所谓的免费模式就能知道了:直接交叉补贴(比如买东西时候的赠品)、第三方补贴(比如杂志的广告)、免费加收费(试用软件升级专业版),最终还是把免费的成本转嫁到某处了。但免费本身的有点还是不容忽略:它消灭了我们头脑中那根始终绷着的,别人是不是在赚我钱的弦。这一点很重要。哪怕是一分钱,那也是我要掏腰包拿的,也许就因为这个麻烦我就不想再要了。可是如果是免费的,哪怕是垃圾其实也没有关系,大不了折损一点时间。这对年轻人和中国老一辈从匮乏经济走过来的人,是有奇效的。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用免费先赚取眼球并无不妥。只要有一个合适的转化率,这种免费的手段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极其有效的盈利措施。反正对于线上产品来说,需要传输和储存的不过是一些字节,人类社会为它们提供的空间基本上可谓是无限而近乎免费的。也难怪实体厂商对此羡慕嫉妒恨,他们也想提供一些免费的产品又不让消费者感觉到啊。
所有在网上淘金的人都能用免费武装自己,获得收益。从一个知识从业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似乎在于一句话:“信息可以免费,但知识是收费的。”网络上信息并不难获取,铺天盖地的百科、新闻、资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随便一看,过眼不过脑子。这样信息收费不收费真的是无所谓,只能作为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就应该是免费的。加工这些信息,把它们变成有用知识的人,则应该获得报酬。尽管羊毛不一定要直接出在羊身上,但这样的工作终归是要收钱的,这可以成为一个知识从业者的操守:我只赚消费者靠自己省不下来的钱。这样,做分析报告的也好、做趋势预测的也好、做知识汇总的也好、做精品翻译的也好,大家都能在这个框架下有口饭吃。

  《免费》读后感(四):无主题免费

前面的废话
在开始,我天真的以为作者既然研究“免费”,那么必定深谙“免费”之道,即使迫于纸质版成本压力需要收费,那么电子版《免费》售价好歹也该为“0”。可惜,亚马逊、豆瓣上《免费》电子书售价为人民币6.99元,百度阅读打折活动价为10.50元(原价15元,活动截止9月15日);豆瓣可以试读至序言,百度阅读试读至第一章第二部分,亚马逊无试读。(阅读后发现《免费》免费的假设在周鸿祎所作序中也有提及,而作者在正文中似乎表示在国外此书的电子版是免费的)
虽然有同学在班级群里第一时间分享了《免费》的PDF网络资源,但我还是在亚马逊上购买了它的电子书。我并不否认我也希望能够免费获得内容,但是在我有一只Kindle,在亚马逊上购买的电子书便于标记,且免费PDF无法成功传输,而我又必须读它的内容,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下,我选择付费。之后就发现书中将我这一系列活动称为“心智交易成本”。而这也很可能是“免费+收费”模式中付费者的付费原因。
当电子书的评价界面跳出来后,我其实是愤怒的:在我付费的电子书里,《WALL-E》在前文中译为《E墙》,在后半本书中恢复正常《机器人总动员》(就算翻译错误,也错误的用点心好么);关于古希腊语“经济”词源的解释前后稍有偏颇;而关于“American Gods”仅相隔几行,就有“美国众神”与“美国人的上帝”之说;图表中“容量”打成“容易”;格式、内容错误多处明显。我是很为我支付的6.99元心痛的。中信“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我们逐渐改变,愿意为知识付费,但我们对图书基本质量的要求永远不变,希望中信也不忘初心。不过中信出版图书方向明确,定位清晰,早就形成了品牌效应,在这本书中引用观点的出处,包括《长尾理论》、《怪诞经济学》、《喷嚏营销学》等均为中信出版,且在注释中特别标注,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好书推荐吧。可惜不能直接连接到相关图书页面。
无主题免费
本文研究免费,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育我们如何利用免费盈利,免费只是一种策略,其最终指向仍然是收回成本、提高利润。不论在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不论是吉列剃须刀还是Google浏览器,免费的形式和体验在改变,不变的是长远的回报。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讨论问题无法绕开的点,即使企鹅兰登书屋与亚马逊就合作无法达成统一,也没有撤出亚马逊的打算。失去亚马逊书城和kindle电子书,对企鹅兰登也不是什么好事。而本书也认为在互联网经济,是实现“免费模式”的最好场合。
免费建立在“边际成本”基础之上,传统产业边际成本考虑到产品规模和物质投入,可以尽可能降低,却永远无法像数字化产品(信息)这样接近于零。同样的内容,纸质版图书与电子版图书,在前期编辑出版过程中投入后,纸质版图书出版数量越大,所需增加的成本相对出版一本书而言更少,却仍存在纸张、印刷、运输等过程中的成本;相反的,电子版图书在网络上的复制、传播过程基本是无需另外投入的。此前国内出版社数字化意识不强,图书的数字版权与传统版权分离,增加了在编校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如今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国内出版集团尚属少数,出版资源分散,也给电子图书的出版和传播增加了困难。而一些非传统出版企业却提前进入了状态。
这本书的出版方中信出版社,是国内较早与kindle电子书合作的出版社,且在2014年8月与亚马逊合作,在其实体书店中推出kindle体验和购买服务。这样类似苹果体验店的模式,也许对亚马逊和中信出版的电子书的销售有所帮助。只是苹果希望售出更多的手机、平板与电脑,而亚马逊更希望读者通过体验kindle,认识kindle阅读的便利,进而购买更多的电子书。Kindle与电子书可以说是互补产品,就像吉列剃须刀与刀片。在国内Kindle电子书城于2012年底上线,其后半年,kindle电子阅读器发售。中信出版定位为“国际化、高品质、创新型的舆论先锋和出版机构”,图书读者群的定位也清晰明确,与kindle面向群体覆盖率高,且这以群体经济基础、教育程度较高,对新事物更容易接受,提供免费的体验服务,能极大的吸引人们进行今后的电子书购买活动。截止2015年9月14日,中信出版社在亚马逊kindle商店有1746本电子书在架,其中63本售价为零元,最高单册售价为76.84元(《因为山在那里》,丛书最高价373元),可惜无法看到销售记录,不然我是很乐意查查看这些电子书销售情况如何的。在2014年亚马逊100部最受欢迎的电子书中,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超过10%。然而,据称,kindle新用户会集中下载一批免费的经典书籍,半年不再买,或者偶尔买些促销书,或者彻底沉寂。可见,经济基础还是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价格仍然是阻挡读者接近电子书的一大障碍。在不能确保图书内容质量且无法像纸质图书起码有物质收获的作用下,读者的选择成本上升,购买意愿自然下降。
在中国,免费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的确,我们应该为知识买单。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我们习惯于免费获得网上信息资源,但是我们也正逐步树立起“付费”意识。但是如何付费?就像如何免费一样是个大问题。
文中许多“免费”的例子让我有所启发。
时效收费:以一定周期(如7天)为限,完成阅读则免费,若7天后电子书自动上锁,继续阅读按页收费;
贡献优惠:电子书阅读过程中提供版本内错误信息、阅读后提交符合要求的评论、分享可以获得相应下次购买过程中的优惠;
差异免费:电子期刊除赠送试读外,或可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如《知乎周刊》与《知乎“盐”系列》类似于基础版与升级版的关系,前者更新快切免费,后者更新慢且收费,但内容有进一步提升。知乎涉足出版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早期的果壳,他们都是知识分享平台,最后成书却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与二者基于免费和分享而拥有了一大批拥趸,读者群数量庞大、定位清晰(知乎用户里面,有50%的上班族月收入是在8000元以上,有88%的活跃用户学历在本科或者本科以上,专业排名前三的是工学,文学和理学,其中,工学占41%。有84%以上的用户每周都会读书,85%以上的用户“每天都会读书”。)这大概也是知乎略胜与同期穷游网电子书的地方吧。
意愿付费:类似于微博等内容的“打赏”,《免费》一书中也有提及作者提供电子书,读者阅后按心理值进行付费。或许这一形式可以更加隐蔽,不直接以支付手段进行,而是一种“点赞”、“打赏”的形式进行累计。
当业界对电子书“侵蚀”传统图书市场,电子书盗版猖獗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初试者尝到了电子出版及“免费”带来的成果,如盛大文学、果壳等等。
我始终认为,电子书应先阅读后付费,即阅读前免费,阅读后付费。技术和免费并不会摧毁书,反而会让她变的更好。正如电子书和纸质图书只是不同载体上的书,技术的革新并不会改变图书的本质。内容质量依旧是获利的根本。“免费并未鼓励盗版行为,反而是盗版催生了免费。”电子书并不害怕免费或者盗版,而是害怕“养在深闺人不知”。新华书店都开展图书借阅服务了,所以,何不大方让人阅读,获取关注度呢?
说起免费,又想到前段时间开卷提出了一个“标准书目分享计划”,在文中重点突出了“免费”二字。他将出版社和下游单位的信息进行收录、整合,既能向上提供数据分析、反馈读者阅读偏好,向下又能提供完整书目和订购信息,并借此平台开展合作,进行专题推广和营销。这瞄准了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产业链,倒也是个很好的机会。还有人愿意投入出版行业、关注出版产业链、服务于买卖双方,那么图书不死。

  《免费》读后感(五):从异端邪说源远流长到习以为常,它可能既是颠覆者又是继承者----免费的商业模式

       免费这两个字从来都是招徕生意的妙招,溯其史可谓久远。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比特经济迅速崛起,数字化之后,它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就是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对其他的行业也产生了相当的冲击。世界就如同一个交叉补贴的大舞台,有付费用户为免费用户提供费用,有三方市场等等。商场就像战场一样,由于具有了新型的兵种。比特式的兵,具有了新的章法攻城略地。而且免费这一商业模式的利剑不仅仅是应用于了信息的产业,在很多其他的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到。
       作为中国人,免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熟悉,很容易接受的东西。我们会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是作者的珍贵之处在于,他系统的研究了免费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我们喜欢这样一个东西,似乎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利。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喜欢看免费背后的东西。她究竟是怎么样盈利的。我也流连于商业竞争时的你来我往的精彩。
       最后作者讨论到物品的充盈与稀缺。有时浪费也是一种进步。自然选择就是一个浪费生命来获得更加适应这个环境的物种。一中蒲公英的思考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他的解决也需要新的观念的新的方法来解决。音乐的盗版问题,即使力拔山兮气盖世难以拗之,不如顺势而为,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我们面对问题时总是有一种,直觉似得因循守旧的解决方案。想想当时360的异军突起,果真如此。变幻莫测的世界着实是煞是精彩。
        诚实的讲,最后对不同人的对免费的观点的推翻理论,并没有读的很明白。可能有些脱离了美国的商业环境是有些难以理解。
         免费的事情还在上演,软件免费大家都习以为常。如今360的快按钮,在尝试硬件免费。让我们拭目以待,有什么新奇出现吧。
     

  《免费》读后感(六):运用大众的免费技术,满足小众的定制化需求是一条生财之道

      之所以给这本书打三星是因为此书翻译的实在是有点拗口,读起来特被的费劲。除开这些,此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什么是免费,克里斯安得森认为,20世纪的免费只是企业的一种推销策略,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而21世纪的免费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所谓免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免费,作者在文中提到“心智交易成本”,人们在享受免费产品或服务的时候,其实付出了心智方面的成本,如思考自己是否真正享受到免费,或是被他人认为小气。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四种免费的模式:直接交叉补贴、第三方补贴、免费加收费、非货币市场。
      任何事物变得越来越充裕,那么它的边际成本将会越来越接近余零,进而免费。通过免费,他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流动性。任何充裕都会创造某一方面的匮乏。过去我们时间充裕,但是商品却匮乏。现在我们商品充裕,但是时间却变成了匮乏。任何匮乏,都孕育着一个高定价、定制化需求的市场。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也越来越表现出他的两重性。大众化的信息想要变得免费,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变得稀缺而昂贵。
     在当今中国,要走免费这个商业模式,我们应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产品的创新,产品是否具有创新,能否满足部分大众的强需求;
2、客户的规模,要免费,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客户基础,因为我们到通过向20%的客户收费来满足为80%的客户提供免费的服务。
3、是否有充足的资金,用户规模的扩大需要论又一轮资金的投入;
4、有能够吸引用户付费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广告。
总之,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多的网络基础服务变得免费。我们可以充分的运用这种技术、信息和服务的充裕,去满足由此带来匮乏的小众市场。

  《免费》读后感(七):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书摘)

新型的“免费”不是一种左口袋出,有口袋进的营销伎俩,而是一种将成本和价格压缩至趋于零的数字时代的经济学,区别于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
吉利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反资本主义者,也是一个瓶盖推销员。尽管自己很有想法,然而他所在的瓶盖公司的老板对他只有一个建议:发明某种人们能一次性使用并扔掉的产品。有一天他从刮胡刀上得到了灵感,如果把刮胡刀换成薄薄的刀片,为什么还要花时间磨快钝掉的刮胡刀呢。经过几年冶金经验,一次性刀片诞生,但是并没有马上流行起来。在接下来的20年里,吉利尝试了各种营销技巧,他将自己的头像印在产品的包装上,他用很低的折扣把剃须刀卖给军队,士兵们战时养成的剃须习惯延续到战后和平时期,他还把剃须刀卖给了银行,赠送给新开发的客户。他的剃须刀还和很多热门产品进行捆绑销售,包括箭牌口香糖、咖啡、茶叶等。如今这些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很多产业的基石。“免费”成为现代营销的一种常见方式,而消费者也对此积极响应。
免费是一个抽象概念,是计价器上的零。巴比伦人使用两个记号计数,像使用算盘的人一样,他们使用0作为占位符,而罗马人和希腊人不使用0,因为希腊数字建立在几何学的基础上,0面积没有任何含义。而东方神秘主义将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以阴阳的形式共存,印度人创造的代数,进而创造了零。
生产谷物的“蛋白质/劳动付出”决定了相应文明的历史进程:大米富含蛋白质,不易种植;小麦生命力强,但蛋白含量低;玉米既容易种植,蛋白含量也高。种植大米和小麦的社会往往更注重农业文明和内聚性文化,也许种植这些谷物耗费他们太多精力。而食用玉米的玛雅人和阿芝台客人可以节省更多精力,他们往往用于侵略邻国。玉米已经成为世界上将阳光和水转化为淀粉的最高效手段。
食物可以吃了再种,然而矿产资源不同。罗马俱乐部智囊团出版了《limits to growth》,深刻解释了人口大爆炸让地球经历难以承受的重负。然而回顾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历史,我们发现人类聪明程度的进化远远快于自身繁衍的速度,开发新资源的速度也往往快于消耗资源的速度。对此,人口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和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在《社会科学季刊》上公开打赌,对象是一些主要商品在未来的走势。最终乐观主义的西蒙获得胜利,但埃利希还是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源于加深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这里需要一些历史、进化书籍继续补充知识,因为之前碎片阅读,一篇文章声称史前文明真实存在,由于对资源的过渡消耗导致环境崩坏,文明退化)
以上是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如今信息时代,成本压缩、免费又是如何实现的?
信息时代的免费,主要基于充裕的信息想要变成免费的,稀缺的信息想要变成昂贵的。(信息的充裕意味着其他事物的匮乏,比如信息消耗掉的注意力。可以对节省注意力的一些事物进行收费),一种方式是用收费产品补贴免费产品,在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的公司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种方式分别是一类客户补贴另一类客户。这些免费是如何做到的?
谷歌数据中心的三重技术:数据处理、带宽、存储。随着此类信息工厂的更多建立,谷歌争取到了最佳硬件、带宽甚至是电费,极大的压缩成本。维基百科“抢走”大英百科全书的收益,将上亿美元的产业转变为百万美元,财富似乎并未蒸发,它只是以难以衡量的方式被重新分配了。
广告补贴免费信息时,传统媒介从业者以对宗教和政治纯洁的追求自诩,担心读者认为自己的观点被收买,其实读者并未关心有关索尼的新闻旁边附着一条索尼广告。谷歌重新界定广告方式:将产品和强烈的需求像连接,这种方式正在迅速扩张。
新媒体模式中,音乐是变革最明显的一个行业。盗版是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从音乐收费,到免费,有些乐队,如滚石乐队,其收入的90%来自巡演。图书也是同理。正如出版商蒂姆奥赖利所言:作者的敌人不是盗版,而是不为人知。服装行业不同,有一个适用的盗版悖论:冒牌货实际上是对时尚圈的正品有益的。因为盗版是消费者不得不喜欢当年的设计风格,这样他们才会移情别恋到下一年的设计作品中。与中国相似,巴西向免费迈进的动力远不只在音乐领域。巴西艾滋病感染率极高,药费昂贵,因此卫生部部长找到专利持有人-美国默克公司和瑞士罗氏公司,要求他们给予一定优惠,被两大制药巨头拒绝后,卫生部长通知对方,根据巴西法律,他有权在国家紧急情况下许可当地实验室生产专利药物,免征专利税,最终公司让步,大幅降价,如今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产业。
科幻小说的很多设想是将匮乏之物变的充裕,在这类作品中,劳动力的富余等解放了人类思想,终结了人类对资源的争夺,最终会使我们变得懒惰、颓废、愚蠢和自私。
免费带来的是某一领域探索成本的降低,这样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随性而为。(这就是YouTubech做大的原因,但它至今尚未为谷歌盈利,因为没哟实现将视频广告与视频内容进行匹配。)
那么,免费最终会带来什么呢?
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2009年汉堡王举办一个“牺牲品”的活动:只要Facebook会员从好友列表中删除10位好友即可免费得到一个汉堡。达到了一个意外的目的,经济学家通过对汉堡价格和Facebook好友的数量分析,计算出了Facebook的估价为18亿美元。这严重背离了包括微软公司等社会网络投资商对其100-150亿的估价。(我认为这个计算方式有一定漏洞,因为Facebook的估价不是直接体现在好友数量上的,广告等投资商主要看收益,收益还受转化率、好友质量等多方面影响)

  《免费》读后感(八):现在确实比较流行这个

如果没有怎么关心企业运营方式的,可以看看这本书,有很好的讲目前流行的免费概念,在这种概念下,是怎么靠免费来赚钱和运营的。当然,还讲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起源的东西。
书中有个例子很生动:东京的一家店“体验工坊”,消费者每次最多可以得到5种免费商品,包括蜡烛,面条,面霜等,有时候还能得到高达50美元的电脑游戏软件。这家店每天可以吸引700个消费者。他的收入怎么来的呢?柜架租赁费,信息调查收入,会员费收入。1.会员费,只有支付了每年13美元的会员才能进入。2.因为这家店的人气,商家愿意支付柜架租赁费。3.他们常常会在店内进行不同的调查,同时把调查的信息卖给其他公司。
其实这本书,最主要就是讲了,你怎么提供给对方想要的免费的东西,然后靠其他方式来盈利。书后面总结了一些策略,再此提供一些。
免费加收费策略:1.限定时间(30天免费,之后收费)2.限定特征(基础班免费,高级版收费)3.限定用户数(一定用户免费,超过这个数目收费)4.限定客户类别(规模小,刚成立的公司免费,其余收费)
免费主要的商业模式:1.直接交叉补贴 2.三方市场(一类顾客补贴另一类顾客)3.免费加收费

  《免费》读后感(九):《免费》是不是商业的未来?

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免费的东西存在。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免费几乎成为一种主流的互联网模式。在人家米国,需要收费的东西在中国,大部分都会是免费的。360挑起的免费杀毒。各大音乐网站免费音乐(虽然现在也在收紧版权),各大视频网站免费观看的主流电视剧。似乎免费正慢慢的成为一种商业趋势,或者就像书的小标题说的:商业的未来。
其实不然!
安德森用了一本书的长度讲述了免费的由来,以及免费的未来。但免费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利益价值的传递转换或交叉补贴,拆东墙补西墙!受众在这个过程之中看不到利益的转换而以,也就造成这种免费的假象。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免费。一方的免费代表着另一方的补贴。这是个零和博弈的过程。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当一个物品充裕到我们无法衡量的时候,当它的单个成本低到我们可以忽略的时候,体验上的免费就是存在的。这种充裕,传统工业制造大部分都无法实现,因制造(消费品)成本永远无法均摊到可以忽略。而在互联网下这种均摊到可忽略的成本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其无需再支付其他的额外费用,如物流包装存储。
对于免费的好处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它能起到更广泛的传播及使用。我们在消费或作出决断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付出风险成本,对于不确定的事物,这风险成本可能更高。如若免费,无需成本,我们便会踊跃的尝试。就像《怪诞行为学》的巧克力实验一样,一分钱也代表着成本。
其实真正能免费的,均摊下来几乎无成本的——只有思想(信息)。你从我这里听到的,然后讲给别人听,别人再讲给别人听,能口口相传就因为说话说话并不需要成本(转牛角尖,它确实消耗掉点热量,均摊几乎为零)。而实物技术创新只能让其降低成本,但单个的固定生产成本依旧存在,暂时无法数据化。
而成本这个东西,对于个体(创作者)来说成本是极其昂贵的,均摊到大众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每一件事都有其的价值,这边免费了,其价值一定转移到另一边(只是这个另一边不确定性太大)。对于信息来说传播就能带来价值。像近几年的自媒体,全部都是免费提供,主要目的就是传播。当他能覆盖到一定区域性,拥有一定的受众,自媒体就会变成一定的价值传播渠道。于是免费最终还是会创造价值。
商业本身就是为了追逐利益而存在的。而免费之后利益必然受损,照买卖思维来说,这笔消失的东西一定到了另一边去了。但如书中举例的维基百科与传统百科全书,传统百科全书销售份额下降了,维基百科却没有因为得到销售份额。钱上哪去了?是因为这个市场消失了吗?并不是,免费将市场销售释放了。这些份额又重新回归到消费者手中,可以重新对他们想要的又必须付费的东西进行付费。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的道理就在这儿!免费是个商业模式,它把传统模式毁了,但传统模式消失的利益却不在新的免费模式中再出现!商业必须带来利益,于是乎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免费其实就是互联网企业下的套,传统制造业无法均摊达到其目的,所以我们只会看到商场里推销的是免费试用,而没有彻底的免费;互联网企业除了软件开发,后面拷贝几乎就不需要成本。
免费,是科技软件业的未来。不是传统制造业的未来。当然,模式很重要,就像汽修厂免费洗车,主要奢望就是你可能后面回来维修。
还有3D打印不是传统制造业,至于能不能免费?可能得到技术升级到纳米级打印了。

  《免费》读后感(十):28原则和长尾理论

1.进入一个市场最具有杀伤力的方式就是彻底淘汰原有的商业模式。

2.长尾理论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由于存储空间无限扩大、生产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即使是需求量极低的尾部产品,哪怕只有一个人买,都可以生产并销售出去,企业的利润更多的不是来自畅销品,而是来自这些尾部产品。

3.免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钱在不同产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金钱市场之间转移。

4.整个商业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价值交换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要能使金钱流动起来,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5.我们的大脑本能地抵制浪费,但是作者安德森告诉我们:请大胆地“浪费”!

6.一切无形的数字产品都有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的特点,因为边际成本低,每个复制品的成本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产品就会变得充裕。而在这种充裕市场内,你就可以利用免费来换取规模,并最终获得利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免费》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