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灰犀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灰犀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灰犀牛经典读后感10篇

  《灰犀牛》是一本由[美] 米歇尔·渥克 (Michele Wuck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犀牛》读后感(一):思路不够清晰,行文啰嗦,作者所谓的“灰犀牛”跟“公地悲剧”有很大重合,提出的应对方案妖要么是老生常谈要么可操作性比较差。

  作者尝试发明一个跟黑天鹅类似的概念来描述个人或集体视而不见的危机。我的感觉是作者的洞察力不够,思路不够清晰,行文比较啰嗦,各个章节的内容有很多重复,说服力不强。

  具体来说,作者提到的灰犀牛基本是这两类:1:集体或个人知道危机但是没有采取行动去解决,如公地悲剧,或民主制度下决策者需要重视短期行为没法顾及长远效应,或者人明知吸烟不好但是不愿意控制;2:机制不合理或失灵导致预警信号根本就没传达给决策者。

  作者大部分的案例都集中在第1类中,其中的公地悲剧早有成熟理论来解释,民主制度下决策者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也是已知的民主的弱项。总体来说我的感觉是“灰犀牛”的概念没有比现有概念与理论更简洁更深刻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没有任何新意。

  总体评价2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或概括:

  1:我们都明白,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522

  2:这就是灰犀牛威胁论的核心矛盾: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544

  3:2007年至2008年的那一场金融风暴对某些人来说是黑天鹅性质的事件,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出现一点儿都不奇怪:市场上的风暴完全是众多灰犀牛会聚的结果。#577

  4:逆反效应进一步加强了集体思维、源头倾向和实证倾向。听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观点时,我们会坚定自己的立场,更加牢固地坚持自己的固有想法。#1149

  5:组织理论学专家伊恩·米特洛夫(IanMitroff)认为,组织机构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校正信号探测机制,发现正常信号和预示潜在危险情况的信号之间的区别,确保这些危险信号能传达到相关人士那里,以及那些有能力改变结局的人那里。#1325

  6:伊恩·米特洛夫描述了一项导致我们走向固执愚昧的自我保护机制:拒绝(低估可能的损失)、理想化(认为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危机发生)、推卸责任(把灾难的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自以为是(降低可能性)、盲目(想象损失会很有限)。#1340

  7:如果人们遇到的是他们经常看到或想到的危险,例如车祸或电脑崩溃,他们就会低估这类危险再次发生的可能性。#1415

  8:我们总是寻找那些我们希望见到的事情,于是就错过了那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正在寻找的是黑天鹅,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到灰犀牛。#1420

  9:事实上公司董事会构成比例越是多样化,公司的运营就会越出色。#1451

  10:“无数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当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公开表达他们的不同观点时,他们不仅会分享更多的信息,而且会更加系统地思考,从一个更加平衡而不是偏激的角度看待问题。”#1498

  11:从烟草工业到酸雨、石棉,再到气候变暖,那些依靠维持现状获取好处的人一直在利用我们的弱点,诱使我们否认危险即将发生。#1534

  12:要建立一个适当的体系,让它能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拉响警报。为此方式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奖励机制,奖励那些机警的人、发现问题的人。#1573

  13:保罗·奥尼尔后来把这个体系稍加改变,应用到匹兹堡的阿勒格尼总医院,得到了惊人的结果。这家医院仅仅投资了85607美元,就几乎消除了病人们常常在这里患上的三种治疗费用高昂的感染,而且两年内把医院的收益提高5634269美元。2004年,宾夕法尼亚州开始要求所有医院升级它们的报告系统,结果减少了27%的事故。#2021

  14:葡萄牙木塞生产商代表着另外一个行业,在遇到明显的即将发生的威胁时,它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出路在哪里。它们遇到的威胁来自人工塑料瓶塞。#2494

  15:最后,这场豪赌有了结果:在其他人仓皇逃出希腊市场的时候,格雷洛克资本公司大举买入,赚取了其投资额4倍的利。#2773

  16:至于股票经纪人,他们每天的决定都涉及几百万美元的买卖,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的行动和决定都是非常理性的,但是一遇到泡沫问题时,他们就会败下阵来。#2901

  17:每年的流感季节,美国的死亡人数都是在3000~49000之间剧烈波动。确切地说,死于流感人数的微小的百分比都远远高于死于最近一次埃博拉病毒的人数。但是,美国人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和流行产生了无法形容的愤怒恐惧的时候,却不去接受流感疫苗注射;#2994

  18:如果公司价值的绝大部分取决于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内公司的业绩表现,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却忙于从现在开始的三个月内的报表,那么其资本运营就是有问题的。#4105

  《灰犀牛》读后感(二):正视灰犀牛式的危机

  《灰犀牛》是一本内容扎实、逻辑性很强的书。作者格局之高、视野之广,在阅读过程中令人感到钦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以危机研究为立足点,搜集了大量资料与案例,书本囊括了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经济、金融危机,流行性疾病,颠覆性科技发展城市基础建设,美国移民问题,几乎涉及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者立足现实生活,我们所能够看到的风险和危机,书中大多都有关注,虽然作者是美国人,但书中列举了许多例子,与我们中国发生的事实非常贴近,读起来十分亲切。这是我对作者感到敬佩的原因,我很佩服的另外一点,就是作者运用统一的逻辑构建了分析框架,分析人类面对风险时的普遍心理规律,否认——拖延互相指责——争吵——恐慌不安乃至惊慌失措——采取行动这样一个微观的理论,将很多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和事实一以贯之,并进行了追踪式的思考。

  作者在《灰犀牛》中告诉我们,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的CEO,很多政府的领导人,他们和我们普通一样,都存在人类普遍具有的弱点,明明能够感知到如灰犀牛般不可忽视的问题与风险,却选择视而不见,最终造成危机和悔恨,不同的是,他们一旦犯下错误,所产生的危害要比普通人更大、更深远,因为他们的行为往往牵扯到成千上万人的切身利益

  那他们为什么没有果断及时地采取行动呢?没有选择在危机之前进行预防,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却把大量的资源拿去去应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与灾难,出现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解决,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这本书明确告诉我们要正视灰犀牛式的危机,而不是一味的猜想那些黑天鹅式的不可预测的风险,这是在当前风险社会下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底线思维和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并且呼唤那些能够预见重大颠覆性变革的领导人,让他们带领我们拯救世界。而他们,必须去有时间读一读这本《灰犀牛》。

  因为这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正确思维去面对大概率危机的书。

  《灰犀牛》读后感(三):企业该如何应对比黑天鹅更致命的灰犀牛?

  在界面上看到蔡越老师的一篇关于本书的书评,概括得精准,非常喜欢,分享在此,也想给想读这本《灰犀牛》的朋友们一个引入口: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黑天鹅理论,让人们对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愈发重视。其实,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才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评论》拉丁美洲办公室主任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就是最早研究后者的学者之一。在2013年1月的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渥克针对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首次提出了“灰犀牛”概念。

  渥克认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其实有更大的发生概率。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等,都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企业在经营历程中,不一定会遇到黑天鹅事件,但是,遇到灰犀牛事件几乎是板上钉钉。如果企业无法对此有效应对,那么,灰犀牛将会是比黑天鹅更致命的风险来源。

  企业在面对不容忽视的灰犀牛时,该采取怎样的应对之道?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中,概括出了以下四个要点。

  1、分而治之

  较为严重的灰犀牛危机,其实是难以一步到位解决的。此时,运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是更合理的策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体目标的矮化,而是说,企业在实施应对策略时应有计划地分步执行。企业可以把应对灰犀牛的决策,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详细的、有效的执行单元,通过各个单元实施效果的叠加,让灰犀牛不再成为挡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

  比如,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许多企业都在面临的棘手灰犀牛。联合利华CEO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的应对之道,值得各企业深思。2009年波尔曼上任时宣布,要让联合利华在自己的任上规模翻番,同时大幅度降低公司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用以实现此宏大目标的,是波尔曼分而治之的具体治理措施。比如,联合利华改变了过去填埋垃圾的做法,把它们变成低成本的建筑材料,这使联合利华在2015年实现了零垃圾填埋的目标。又比如,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联合利华从加工和物流中减少了100万吨废料产出,这不仅为其节省了近4亿美元的费用,也使其污染物排放量大为缩减。在印度,联合利华把有机废料变成肥料,提供给蔬菜种植区,在印尼,联合利华把废料给加工水泥提供燃料。这些细分的措施,共同汇聚成为了联合利华于2010年开展的“可持续生活计划”(Sustainable Living Plan)的一部分。波尔曼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2、精确评估

  准确分析出灰犀牛问题的程度级别,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选择确切应对策略。对灰犀牛预判得过重或过轻,都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在这方面,索尼的案例就是一个重大教训。

  游戏娱乐行业的企业,是最常受黑客们攻击的对象之一。但是,索尼公司的安全措施一直并不严格,公司也在一直忽略员工们的警告。2011年4月,索尼的游戏平台遭黑客攻击,损失至少1.7亿美元。然而,即使是这样明显的灰犀牛,也并未让索尼的相关部门,真正评估出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究竟几何。到2014年的11月,索尼影业遭受黑客入侵时,索尼终于蒙受了巨大损失:黑客入侵造成4.7万名索尼影业现任和前任员工、以及好莱坞明星的社保号码泄露。这一事件,也被美联社评论为“恐将成为美国企业史上损失最惨重的黑攻击事件”。事后人们发现,索尼的内部系统至少有17%的部分,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而像老员工和客户数字记录这类重要涉密资料,索尼也把它们存储在已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内。

  索尼严重误判了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精确预判出灰犀牛的量级,并给予相应规模的应对之道,是每家企业都应该重视的任务。

  3、通过戏剧性事件促使改变

  企业所处环境或企业自身的某些缺陷,往往才是企业会遇到某一类灰犀牛的内在原因。此时,如果企业能够把目光投向外界,从外界寻找到一些能够激发改变的戏剧性事件,那么,企业面临的灰犀牛也许可以不再成为威胁。

  因为气候的持续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平均水量开始大幅下降。这对位于密尔沃基的米勒康胜啤酒公司来说,是一头难以招架的灰犀牛。毕竟,正如米勒康胜啤酒公司可持续发展部的金·马洛塔(Kim Marotta)所言,所有战略的核心都指向一个简单道理,“没有水,就没有啤酒”。

  为此,米勒康胜啤酒公司派遣了一个小组远赴南美洲,去学习当地啤酒公司蜚声海外的节水经验。经过细致考察后,学习小组有了一些惊人发现。一些南美啤酒酿造厂商善于与大麦种植者合作节水,他们共同培育了抗旱抗风的大麦品种,把每英亩的产量由100吨提高到了140至160吨。不仅如此,一些厂商还善于把蒸锅控制在最适宜的温度,且把清洗设备的步骤控制在最恰当的时间,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企业的节水。学习小组归来后,米勒康胜啤酒公司在密尔沃基建立了用水作战实验室,并一一实施了学习小组的习得成果。这让米勒康胜啤酒公司的用水量大为缩减,企业也逐渐摆脱了缺水这一灰犀牛的困扰。

  4、把危机定义成机遇

  如果企业能把自身遭遇到的灰犀牛,当做改善企业商业模式与管理水平的一次机遇,那么,企业完全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完成企业的再造与升级。MAS公司就是一个将危机转化成机遇的典型案例。

  斯里兰卡的MAS公司是一家混合纤维制衣厂商,与多家美国公司保持业务合作关系。美国公司根据《国际纺织贸易协定》给MAS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随着这些优惠政策在2005年到期,MAS将不得不付给工人每小时35美分的计时工资。而此时,南亚其他国家的企业却有远比这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如孟加拉国的同类工资是每小时16美分。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灰犀牛危机时,MAS反而把这当成了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的契机。MAS在企业内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比如提供更好的现场医疗服务,禁止超时工作,实现员工和经理之间互相更加尊重的交流方式,提供免费的交通和教育等等,这使得MAS的劳动力素质与雇员工作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升。经此变革后,MAS赢得了诸如维多利亚的秘密、玛莎百货这样的重量级客户,企业的发展反而进入到全新的阶段。

  《灰犀牛》读后感(四):Notes:大概率危机

  1.2001年阿根廷:先前那些不愿意削减30%债权的人,最终损失了大约70% 。

  2.早在2012年,希腊政府和非官方债权人就已经达成共识,必须阻止希腊发生债务拖欠,以免希腊拖累欧洲甚至是全球的经济。但是那些官方债权人却没有采取相同的应对策略,结果使希腊和欧洲在2015年陷入了新的经济危机泥潭。那些官方债权人,由政府出资,靠纳税人生存,尤其是德国,并未像非官方债权人那样削减其债务。

  3.许多风险的存在已经被发现,但没有得到积极的防范和应对。

  4.所谓“红天鹅”事件,就是指那些由于整体的预见缺失而造成的灾难性事件。在事后看来,灾难发生前的预警信号早就已经清清楚楚了。我们的演讲内容有个共同的主题——所有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发生之前的征兆过于隐蔽,而是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和应对措施不力。这些事前征兆早就明白无误地呈现在绝大多数人的面前,但他们不仅视而不见,而且不愿适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

  5.2014年,全球经济与气候委员会认为:全球将在未来15年中花费90万亿美元,来替代、维护、扩建老化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满足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需求。基于此种考虑,全球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摒弃以往主推商业发展的做法,各个城市应该将资金投入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上,以此促进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公司利润,刺激经济。2与此同时,减少城市无序发展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就美国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损失每年就高达4 000亿美元。

  6.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在人类固有的弱点面前会变得不堪一击。 拖延症。累教不改 。

  7.和许多人一样,我也经历了一次惨痛的教训。我的牙科医生告诉我,我必须接受一次牙龈移植手术。手术刀下的经历虽然很不愉快,但至少让我长了记性,牢记了每日清洁牙齿的必要。如今,我拥有一整套清洁牙齿的工具,甚至有些工具是我接受牙龈移植手术后才知道其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它们束之高阁,而是每日都在使用。相较于那些重大的危机性事件,牙龈炎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它是我们生活中最简单鲜明的实例,能清楚地告诫我们:很多时候,经历一次沉重的打击才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警惕灾难的发生,以最小的痛苦和代价去防患于未然。

  8.当我们处理有关政治和金融问题时,动因早已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过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对风险的低估甚至是误判。

  9.行为经济学者们已经证明:很多认识偏差会阻碍我们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

  10.防止犀牛攻击的最佳办法就是不要触怒它。一旦它开始进攻,阻止它攻击的概率就几乎接近于零了。

  11.当危险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得快速做出判断并且采取行动。每一个决定都是所有过去行为和事件的结果;每个错误的形成原因都不是唯一的。预先的正确决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就像是远离潜在的愤怒的犀牛。一旦犯下了错,风险就会飙升,摆在我们面前的选项就不再是好和坏,而是糟糕、更糟糕,甚至是万劫不复。

  12.飓风来临之前,无论如何都不肯搬出住所的一家老小;明知有患癌症风险,也不肯轻易戒掉烟瘾的烟民;直到心脏病突发,才肯放下奶酪三明治的总统;希望爬出深坑,却一直在自掘坟墓的赌徒。 银行家们明明已经了解次贷危机的风险,却仍然不肯从这个充满风险的投资中收手;地方官员们明明知道桥梁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但却一再推迟危险时间;工头明明知道厂房的墙面上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但仍然一如既往地专注于手上的生意,直到整个厂房彻底坍塌;监管和执行层面的人明明知道出纳、会计等的行为可疑,但仍然拒绝接受各种警报的提示;工程师们明明知道一个劣质粗糙的57美分的燃火器是多么的危险,但仍然不去更换;由于企业的CEO对于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没做任何有效应对,在行业中本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被新的技术和公司取代后,只能在市场中勉强挣扎维持;企业或者国家的元老们,明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是时候该让年轻一代接手了,但仍然宁愿将国家或企业引向毁灭,也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力。

  13.错误的思想动机和对个人利益的误判会极大地助长我们抗拒行动的自然天性。

  14.不可持续的国家债务,经济增长乏力,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革,诸如此类,极大地增加了相关国家遭受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日益加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将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和政治动荡不安、零星的骚乱、政权的更迭和经济发展的停滞。世界上淡水资源的缺乏已经威胁到了人口的稳定和增长,而且情况会进一步恶化。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有高达一半的世界人口将会面临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为需求量已经超出供给量40%。到那时,农作物将枯死,人类将再次面临饥饿,几百万人将背井离乡,国家之间将会因淡水资源发动战争。

  15.到2045年,非洲领土上将会有40亿15~24岁的青少年人口。这些青少年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给他们足够的就业机会;否则他们会将过剩的精力投入到抗议游行甚至更糟糕的事情上去。非洲的青少年已经占据了失业人口的60%,而且情况还在继续恶化。非洲怎样才能给人数日益增多的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避免触发危机,不让“阿拉伯春天”的余波再次成为年轻人的演练场呢?

  16.人们预计到2050年为止,将有2/3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

  17.如果你想探寻网络安全问题,例如一个指定公司或机构遭受严重网络攻击的概率是多少,任何一位网络安全专家都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这种概率是100%以上,而且受到的网络攻击是持续性的。

  18.危险警示存在的时间太长,就会使我们精疲力竭,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战胜它的机会;当危险靠近的速度太慢,我们就会变得骄傲自负,认为完全可以跳出它的行进路线,避开它。

  19.这些灰犀牛有可能会从一头变成一群:海平面上升和人口向海岸城市迁移,两者恰巧同时发生的话,会使台风和飓风的受灾人数飙升;饮用水和食物的短缺常常结伴而来;水和电力的短缺也是如此,因为水可以发电,电又可以输送水;全球市场的相互关联意味着一个国家的银行倒闭就有可能导致全球金融体制的动荡,进而失业率高升,街头骚乱频发。 在动物学领域里,一群犀牛就会被称为“碾压模式”(Crash) 。

  20.我们都明白,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这样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一分的预防远胜于十分的治疗(Morbum Evitare Quam Curare Facliusest)。“预防胜于治疗”,法国人这样说:“Mieux vaur prevenir que guerir”;德国人这样说:“Vorsorge ist besser als Nachsorge”;在西班牙语里是“Mas vale prevenir que lamentar”;在瑞士语里是“Battre stamma i backen an i an”(堵住小溪总要比堵住大河容易得多)。

  21.果断及时的行动会使事情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22.在历史上的历次台风中,因为领导者的过于自信和骄傲导致平民死亡,海燕不是唯一的一次。

  23.灰犀牛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的忽视和拒绝,才最终演变成高概率的事件。

  24. 通过社交媒体,召唤聚集同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结成同盟。联合航空在极其平常的一个小问题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因为,借助互联网赋予消费者的巨大能量,这个小问题如今被变成了严重的潜在危机。

  25.挑战和机遇永远共存。

  26. 无流血,不头条 。

  27.人类性格中的怪癖和缺点,包括最司空见惯的拖延症;关于敲响警钟的文化禁忌;我们渴望非常正面的成果,无视可能的负面结果;集体意识,或者是对流行权威和学说的不断强化,无视对我们逐渐认可的理论可能会构成威胁的各种信息。

  28.智者都非常明白:越早发现警报越好,越早处理潜在的威胁越好。否则我们就得花大力气去阻止危机了。总之,未雨绸缪总是好过亡羊补牢。但是,我们内心都有些截然相反的想法。一些违背常理的动机助长了惰性,使我们不能及时防御明显的潜在危险。

  29.对于那些能够预言凶险的人,我们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一个不带任何褒奖性质的称谓——卡桑德拉(凶事预言家Cassandra)。这个名词已经逐渐被用来指称那些持续对未来悲观失望的人——总的说来,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在最初的希腊神话里,卡桑德拉的预言成真了。特洛伊的普里阿摩斯国王(King Priam)和王后赫卡柏(Hecuba)的女儿——卡桑德拉很不幸地吸引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目光。阿波罗赋予了她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是她并不爱阿波罗。于是,阿波罗发出了诅咒, 阻止人们相信她的预言。卡桑德拉看到了远处的灰犀牛:希腊会攻击特洛伊。如果当时的特洛伊人相信了她的话,历史可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从卡桑德拉的故事中,我们总结出的经验,如今已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理论之一:不要相信总是唱反调的人。

  30.如果劝说一个人去预防潜在危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劝说一群人的困难程度将会成倍增加。行为经济学家提醒人们提防集体意识现象,因为它会促使人们崇尚整体一致性,促使人们共同无视那些对现行的专家权威构成威胁的各种信息,最终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人们宁愿和大家一起犯错,也不愿成为唯一正确的那个人。

  31.即使我们能冲破集体思维和其他一些障碍,发出清晰的危险预警信号,我们也很难改变一个人,让他行动起来。如果对于灰犀牛性质的潜在危险,人们的第一个阶段是“否认”,那么第二个阶段和其他阶段就会包括各种各样的拒绝行动的理由。通常“否认”之后是“混日子”阶段,或者叫作“得过且过”阶段:想方设法把问题推给将来。显然,仅有“得过且过”是不够的,不足以把问题彻底推到将来,我们想掌控局面,于是有了第三个阶段。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曾经详细论述过这个阶段。在该阶段,我们对灰犀牛性质的危险做了一些有用的回应,如果这些回应是迟缓的、判断性的行为,那么就会最终演变成对于什么是正确防御的争吵。在“得过且过”和“判断性”两个阶段,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绝佳的机会,集体行为中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动机和质疑将成为行动的阻碍。

  32.积极努力营救你的人民,哪怕是会被烧死在十字架上。几个世纪后,你会因自己的努力而最终被尊为圣人。换句话说,做好事是要受到惩罚的。这就是很少会有领导者挺身而出、及时未雨绸缪的原因。

  33.有些商业动机和心理偏好都倾向于短期思维,拒绝中期和长期的战略,尽管这些战略会让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奖励和惩罚机制助推了我们推卸责任的行为。当这个非理性理解同我们的理性机制产生冲突时,灾难就不可避免。

  34.我们的思想给我们设置了障碍,使我们很难躲避灰犀牛性质的灾难。 正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决策制定者所逐渐理解的那样:我们在衡量风险和回报的时候和根据已知情况去行动的时候,常常是非常不理性的。 即使我们人性中的瑕疵不给我们制造麻烦,仍然还是会有一些真正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关于灰犀牛性质的灾难,我们可能不会怀疑它是否会真的变成现实,但是它的攻击时间却是很难确定的。

  35.对机遇过早地采取行动,其结果也会是致命的。

  36.妨碍我们预防危机的另一难题是如何快速分清哪一个才是众多危机中应该最先处理的危机。考虑到危机到来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可利用资源的局限性,从横冲直撞的灰犀牛中找出最先攻击的那一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要直接对抗多个危险,否则你随后受到的攻击会来自多个方向。有时候(尽管现实中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等待,等到犀牛们的攻击实质地发生。

  37.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领导者们都会拒绝积极行动,去避免灾难的发生。而且,很不幸的是,这已然是一种不变的趋势。当我们的“得过且过”“烦躁”和“对于到底该做什么的争吵”都没能避免灾难的到来时,我们就进入了灰犀牛危机的第四个阶段:惊恐阶段。

  38.因为这类事件都是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而且其中的黑天鹅事件具有高度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对这类事件的唯一处理办法就是必须建立一个通用的复原机制或结构:强大的基础、充足的储备、灵活的结构。

  39.只有我们决定学习了,我们才能避免灾难。我们必须承认灰犀牛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非常危险。

  40.

  《灰犀牛》读后感(五):畅销书的套路

  看这本书的感觉和格拉德威尔的《大卫与歌利亚》类似:一个看上去比较靠谱的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分解成几个元素或者阶段/步骤,然后用一堆眼花缭乱的商业、历史、社会等各种例子来把内容填充起来证明论点。早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问世时,梁文道就曾在节目中评论它这种熟悉的味道:看上去说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可是再一思考,好像什么都没说。

  具体到这本书,”灰犀牛“的概念其实是”黑天鹅“的延伸:指的是大概率、大影响事件反倒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企业CEO、各种决策人员给忽略。作者把”灰犀牛“又一步分类,并且分成五个阶段:否认、得过且过、到底应该什么的争吵、惊恐、行动或崩溃阶段。然后针对每一个阶段,旁征博引,用各种例子来论证,填充观点。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论证不严密,也不吸引人,而且从各个地方引用过来的例证也缺乏连续性。本书可能最值得看的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从作者的履历来看-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从书中的例子来看,作者来过中国,对雾霾等有所了解,对话过张维迎、刘佩琪,在冰岛开过会,非洲旅过游,他的确是个眼界开阔、见识广博的作者,有些例子也非常有意思,但是价值仅限于这些例子。书中也有不少的引用,既有希罗多德《历史》这样的古典著作,也有马尔克斯的《预知死亡纪事》、尤内库斯的《犀牛》、《寂静的春天》这样的现代文学作品,还有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美剧《实习生格雷的故事》、畅销书《大空头》等,还有引用王品集团戴胜益,京瓷前董事长稻盛和夫挽救日航的商业案例。但是虽然看起来眼花缭乱,反而削弱了论证的力量。

  《灰犀牛》读后感(六):灰犀牛

  面对危险或潜在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及时发现并成功躲避。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不需要注意那些明显的危机事件;或者认为,我们已经在处理这些明显的危机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很少会去注意那些可以预期的事件。有时候,灰犀牛式危机越是严重,我们越难看到它的存在,越难逃离它的进攻路线。

  当你学会了辨认危机的各个阶段,你就能清楚地看到明显危机中每个阶段里的陷阱和机遇: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订行动计划,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如果不幸被灾难重创,也能够做到重整旗鼓,重塑辉煌。

  要勇敢质疑可疑人物的言论,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勇于犯错。不要因为当权者说没事,就认为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他们在现状中有利可图,所以他们会抵制任何可能会毁灭现状的东西。一定要不断地寻找、提出严厉的问题。一定要时刻注意防范群体思维,并且要坚决抵制它的影响。

  一、什么是灰犀牛?

  灰犀牛就是比喻,你明明能预感到是有危机的,但是呢,又视而不见,等到了眼前已经来不及了。灰犀牛是有先兆的,某种程度上是可预知的,就是我们视而不见,心存侥幸。

  二、面对灰犀牛我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不愿意去接受;

  人们往往宁愿和大家一起犯错,也不愿成为唯一正确的那个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太容易过于乐观,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寿命,总是把希望寄托给未来。

  作者的建议:

  第一,多听听圈外人的预测,他们的意见可以帮我们抵制集体思维,让我们发现然我们视而不见的事实。

  第二,控制自己的热情。如果预言说某个事件的结果是好的,人们就会相信这个预言;反之则不信。

  第三,挖掘群众的智慧。把一些分散独立的预测信息聚拢起来,能够帮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图景。

  第四,坚持学习,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倾向性,能帮我们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第二个阶段呢就是“混日子”阶段,或者叫作“得过且过”阶段;

  我们之所以会得过且过,是因为要避免灾难,多少都要采取行动,那么也就会有一些牺牲,通常想想就算了,但是没有意识到,不作为带来后果代、价可能更大。

  作者的建议:要变革奖惩机制。

  建立一个特殊的预算体系,用来奖励那些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的员工;还有要公平地分担成本,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减轻被牺牲者的痛苦。

  第三阶段是:诊断延误,不知道先处理哪一类危机,反复斟酌,自我质疑,总是不肯快速展开行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成功走出了前两个阶段,我们你仍然会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分不清哪一类危机先解决,哪一类后解决。

  第四阶段:就是恐慌,在强大的压力下,我们的感觉会变得敏锐起来,决策有可能是对的。大部分时候可能就错了;

  人们总觉得、紧急情况下,急中生智的都是好主意,有时间深思熟虑做的决定都不怎么样。这是因为,我们冥冥中预感到有事情要发生,这时候是最恐慌的,但发现了威胁存在,又不会变得太紧急了。

  作者的建议:

  我们需要一个体制来确保事前计划好的每一步都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并且尽快从判断期进入行动期。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

  第五阶段:匆忙应对或自我崩溃;

  虽然开始了行动,但通常已经很晚了,这时候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补救,而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作者的建议:

  关键的第一步,要得到准确的测量数据,分析一下现在危机发展到那种级别,有数据作为参考,让我们应对策略会更加准确一些。

  第二,要和决策层达成共识,好的主导者能够有有坚定的决心和长远的计划。也能找出问题的根源。

  第三,分而治之。如果你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那么就应该选择你能解决的那一部分。同理,你应该把决策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详细的、有效的单元来处理。

  三、正确的面对“灰犀牛”危机我们需要做的是:

  第一,承认危机的存在,定义事件的性质,分清轻重缓急;

  第二,不要静立不动,要防范于未然;

  第三,不要浪费危机,危险与机会并存;

  第四,站在顺风处,盯紧远方。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都在面临威胁,挑战我们的是——何时发现并成功躲避这些极有可能发生、又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危险。

  《灰犀牛》读后感(七):告别拖延症

  警惕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针对这类迫在眉睫的、概率大、影响广泛的危机,米歇尔·渥克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中提供有效决策参考。

  什么是灰犀牛?

  概率高、破坏大、应及早应对的风险事件。

  灰犀牛式危机: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看不到,而是明明看到却无动于衷,就像看到犀牛冲过来,却是等着被撞翻。

  面对灰犀牛的反应:

  1.否认事实;

  2.得过且过;

  3.诊断延误;

  4.恐惧;

  5.匆忙应对。

  “灰犀牛游猎攻略”:

  1.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发现影响认知的因素;

  2.要准确定义灰犀牛事件性质,确定每一个事件的轻重缓急;

  3.不要静立不动,制定计划,予以执行;

  4.不要浪费危机,危机定会带来机遇;

  5.站在顺风处,及时发现危机。

  《灰犀牛》读后感(八):没有比偶然的遇合更必然的东西—《灰犀牛》书评

  若干年前我出过一次车祸,所幸人无伤亡。那天我在雨天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因视线不好特地打开双闪提醒后方车辆。但万万没想到,前方大雨中两辆事故车早已幽灵般埋伏着,等我发现已来不及……

  事后想起,如果车速慢一点这场车祸完全可以避免;但又不可完全避免,因为彼时的我没亲历过车祸,喜欢开快车。这便是《灰犀牛》一书所讨论的核心观点:当一件大概率的危机向我们奔袭而来,我们是否预见?又应该如何去应对?

  《灰犀牛》,2017年开年好书,从书名就看出作者的写作雄心:创造一个媲美“黑天鹅”的现象级词汇。这本书是当代危机管理领域的一颗石子,其造成的涟漪效应或许现在定义还为时过早,但作者在研究大量案例后闪现出的管理智慧值得重视,对个人的指导也极具意义。

  首先,危机从“概率”变成“事件”有着复杂的推动,制度缺位是首要因素。

  “我们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推动了我们推卸责任的行为。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机制帮助我们认识到拒绝行动的好处。(p33)”

  其次,人的情绪也造成我们对“灰犀牛”的视而不见。自以为是、自我膨胀、拖延症、害怕失败等,是造成管理失效的人性因素。

  “否认(困难)能保护我们不被可怕的困难击垮(p82)。”

  但究其本质,要控制“灰犀牛”不发脾气,或者在“灰犀牛”奔袭而来时能够避开,重要的还是“领导”。

  书中说,“有两类领导,一类是成功解决危机,另一类是在危机中倒下后重整旗鼓,东山再起。(p107)”其实在我看来,最厉害的领导应该不让危机发生。但这类领导因为思想超前难以被人理解。就像《扁鹊见蔡桓公》中个,扁鹊看出蔡桓公肌里之间有病患征兆,然而蔡桓公却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从写作来讲,作者在国际化的工作经历中接触和积累了大量政治经济素材和数据,循序渐进的写法不单是写作本身的技巧,更是作者有意将问题分析透彻,在抛出结论前先以扎实的数据铺垫,最终启发读者的共鸣。

  “灰犀牛”的概念在全书不同的案例中不断重复,缓慢又实质地推进读者对“灰犀牛”这个概念的想象进程,让阅读到后期已经淡忘“灰犀牛”概念的读者再一次加强对书名的记忆。这种功力了得,甚至隐含了艾宾斯浩记忆曲线的奥妙。

  据说,人类唯一从历史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得不到教训。所以,我们要面对的挑战其实并非吸取教训,而是我们的心态进一步开放、政治黑哨得到约束、社会歧视得以消除、执法效率得以提高。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跳出“当前”,提早审视未来。

  好了,道理也许你早就懂,但如今有这样一本书摆在你面前,是这个世界的幸运,也是我们改善自己的机会。

  其他感受:

  1、 作者素材实在太多了,调整一下章节顺序,全面梳理所有案例列表,或许有助于读者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案例。

  2、 目录的设计可以更简洁一些。

  3、 多达30页的注释,足见写作之缜密。购买版权并开发成一门课程想必是极好的。或许出版社可以考虑一下踏足管理培训行业?

  《灰犀牛》读后感(九):职场35岁现象与灰犀牛式危机

  最近,我面试了一个前来应聘企业文化主管(负责新媒体运营)的人,1983年出生,先在传统报社当记者,后去一家民企里做内刊,最后五年的从业经历是在一家上市公司里做企业文化主管。这份简历假如早十年的话,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职业经历了。然而,从他最近五年的经历来看,他处于主管岗位,很多事情没有事事躬亲,特别是在新媒体运营这一块缺乏锻炼。从面试经过来看,也能证实这一点:被认为无法用90后喜欢的语言去交流,也无法深入理解90后的心声。

  2006年,我开始从事企业内刊编辑工作。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从1986年开始创办内刊,在我之前有十几任编辑,其中一位后来当了银行行长,还有一位从办公室主任一路升到公司总经理,其他几位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当全职主妇,有的转行到专业岗位上,并有较高的成就。而我后来跳槽去了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之前的编辑工作只占其中一小块,开始从企业文化到活动运营再到新媒体运营的全面学习和执行。几年后,我就不再在宣传一线呆着了,转到人力资源领域。

  算时间,我也是有将近十年的内刊编辑+企业文化宣传经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规模很庞大,基本上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都会办内刊。所以,早期的从业经历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省、市级别的企业报负责任人的会议,因此也认识了一些大牛。有些前辈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一辈子,比如《杭钢报》总编辑刘和平,就在杭钢关闭的日子里,他说,虽然其他工人都遣散了,但是这个编辑部的人员一直都在,继续记录企业的历史。他是在杭钢关闭一年后退休的,现在还是浙江省企业报协会的顾问。《海亮报》的潘金生,是青年才俊,80后最早的一批青年,现在已是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吉利汽车报》的叶万芳,从编辑开始,后来转做企业文化经理,现在负责吉利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块。有一些老报人,比如原《台州日报》的主编王军和副主编叶敬圣,退休之后分别被《吉利汽车报》和《商城商报》返聘,发挥余热。还有白发苍苍进入耄耋之年的金家淼老先生,每次企业报会议上都有他的身影,他们对办报是有深深的感情的。

  企业内刊的鼎盛时期也就是那么几年,纸媒没落的传言虽有风声,但还没有大规模的到来。事实上,在2000年后,互联网开始发展,门户网站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是第一波冲击。在大多数人看来,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的发行份额、读者数量、广告收入都被严重挤占,因而遭遇挑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种挑战背后,实存在着一种不合理的背反。有评论者从“休刊”一事中看到了长久以来潜伏的症结:“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平台力量,几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从纸媒攫取宝贵的新闻内容与信息资料。不得不承认,在网络蚕食纸媒的同时,纸媒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网络新兴媒体,而新媒体正逐渐抢占纸媒的市场份额,成为纸媒的掘墓者。”这些前几年的论调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无力和无奈。

  到2010年后,纸媒没落的趋势就呈断崖式开启,不少知名报刊都进入休刊模式,连我喜欢的《上海壹周》也停刊了。特别是微信的出现,为纸媒的没落推波助然。2011年1月21日,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这位“微时代”的新宠儿实现了由“弱关系链”向基于个人手机通讯录“强关系链”的转化,并在一年后达到了3亿的用户数量,时间比新浪微博缩短了一半。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每日活跃用户达1亿,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微信粉丝数突破百万。 从上述迅速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引领着所谓的“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国人的信息接收习惯,推动着传统新闻业不断尝试与变革。

  2016年可以说是新媒体发展元年,很多靠此吃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都完成了财富积累,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南方报系的编辑运营自媒体是最成功的,比如咪蒙、黎贝卡的异想世界、深夜八卦等。而央媒的几位主持人转型去创业或者互联网金融的更多一些,比如王凯的《凯叔讲故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还有张泉灵做了天使投资人等等。

  新媒体的趋势势不可挡,很多传统媒体的人员转型新媒体从业者,并且,新媒体的发展对他们的内容原创性提出了挑战,有干货、原创的内容还是会吸引大量粉丝。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等发行量决定了广告收入。但新媒体的考核更加残酷一些,有流量,才有广告投放,正所谓流量即是金钱。咪蒙的广告位为一篇软文50万。这恐怕也不是传统媒体举整个报社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而在新老媒体交替的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内刊从业者就略显悲情。做得好的企业品牌微信公众号有:海尔、杜蕾斯、下厨房、乐纯等等,而这些公众号的特质无一例外都摆脱了传统媒体的高大上套路,走起了小清新、文艺范、重口味等风格,迎合了90后读者们。更重要的是,这些流量的带入,都成了企业转化率的最直接利益体现。当然,还有大量的企业公众号运营模式非常传统,还在吸粉的路上拼力挣扎着。

  华为的34岁裁员事件让职场35岁现象的话题重新回到公众视野,那些“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鸡汤文也拯救不了这一批受时代所影响的媒体从业者。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定义了这样的灰犀牛,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巨大、视力较弱、看似笨重,一旦快速奔跑起来,会让人来不及躲避被扑倒在地,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灰犀牛式危机就是指存在你身边,不被觉察或有意忽视的危机。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中都遇到过或可能遇到灰犀牛式危机。

  根据这样的定义,传统企业内刊从业者经历的恰是这种灰犀牛式危机。也许从2000年开始你就陆陆续续感受到传统媒体的若干现象,然而并没有重视,渐渐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你又没有马上行动起来,还处于观望状态,再到如今新媒体这趟列车再也赶不上为止,你的年龄恐慌和职业危机接踵而至。这也是灰犀牛式危机的五个阶段:否认、得过且过、犹豫不决、恐慌、行动或放弃。

  不管是典型媒体行业,还是其他的任何行业,总是暗藏着各种危机。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鹰一样的敏锐,要有自断其位的勇气和决心,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要承认危机的存在,行动起来,哪怕是最容易做的不断学习,不断寻找机会,让自己躲开这头凶猛的犀牛。

  那么问题又来了:新媒体运营编辑的出路在哪里?

  《灰犀牛》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强忍着读完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写得非常不好。

  以我个人的经验,去公园玩的时候偶尔会看到过黑天鹅,可至今我都没有看到过犀牛(动物世界栏目里看到过,还有纪录片里的犀牛角!)。

  黑天鹅,指的是小概率不可预知却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的事件;对应的灰犀牛却是概率高、影响大的事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

  作者是位女士,虽然她的理论很有见地。但这本书写的却是一团的糟。所谓“灰犀牛理论”比较讨巧,个人感觉类似最近于巨婴国的理论,故弄玄虚罢了。说来不过还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基本道理。只是作者和翻译者又换了一个商业的包装,鼓吹所谓“灰犀牛”理论,与黑天鹅理论对应,顿显时尚大气恰到好处。并且翻译的也很烂,弄出一些怪异的名词,看得痛苦。

  作者大概是个高端的财经人士,通过这些年的经济危机的研究,渴望有些预测性的理论,以图在金融商业行为中趋利避害。实际上我们都被时代所裹挟着,当世那么多的经济高手专家,却是有几人能够掌控其中基本的规律并且做出最准确的预测呢?

  让我反感的是作者提及当年雷曼兄弟公司危机时,这位女作者甚至提出如果有女性来决策的话可能会避免重创的观点,简直是胡说八道,不要贬损女性,也不必歪曲男性,能TM男女平等就好!用性别角去来衡量高深经济问题,简直就是胡扯到一定的境界了。

  最让我反感的是书中最后的部分就直接跑题了,作者鬼扯上了她在非洲大草原见识犀牛的具体经历,直到最后又扯到了犀牛环保的事情。这TM简直是太烂的文笔,犀牛跟灰犀牛理论有和相关?如果有人写黑天鹅理论,是不是也把如何饲养黑天鹅的内容也写上?!越看越恼火。

  作者是用自己的个人经历来填充思想,虽然题材的确讨巧,灰犀牛理论却也是渐渐有了市场。总之,一篇论文一篇文章能解决的事情,被写成了一本商业书籍。叹息!

  其实,所谓的灰犀牛理论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近期影响深远的比如乐视事件。早在前几年央财企研中心的刘姝威对其内部结构生态提出警示之后大多数人也是置若罔闻。又比如现在的房地产问题、养老问题、医患纠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防疫问题,经济危机,乃至朝核危机,巴以冲突,世界大战,地球毁灭。这些灰犀牛一群比一个巨大恐怖,如何能够解决?!

  更关键是我们自身前途的问题也困扰着自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努力筹划和经营好自身吧。。。

  我们都知道灰犀牛会来,可是我们却都被时代所裹挟着,如何能够躲避开一群又一群一波又一波的灰犀牛呢?

  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叹息。。。

  生当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更当勤努力,

  规避灰犀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