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醒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清醒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醒纪经典读后感10篇

  《清醒纪》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纪》读后感(一):再读《清醒纪》

  《清醒纪》是安妮的第六本书,之后还有新近出版的《莲花》——现在才来叙说《清醒纪》的感受,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比较所有的七部作品,我还是比较喜欢《清醒纪》。

  小说创作,本身是个痛苦压抑程序,对于一个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作者或者文字工作者,这几乎应该可以抵达崩溃的地步吧?!因为是小说,所以要通盘考虑、全篇布局,不可以有丝毫的自由发挥或者天马行空,一切必须是有计划的、有预谋的。就如同在其他小说中:这个角色,必须在XX页XX行死掉,是自杀而死,而且必须是右手水果刀割腕自杀......——或许例举过于偏激,但感觉小说这种创作方式就是如此的机械冷酷,一种必须理性逻辑创作的方式——对于安妮宝贝来说,这是一种残忍的创作方式,对于她,并不十分适合......

  《清醒纪》则不同,如作者自己所认为,这是一本记录自己生活点滴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私人日记也不为过——一种更为自由和私人的创作方式。或者说这种创作方式更契合作者的气质性格,所以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更真实质朴的文字。所有的悲伤快乐思索都可以不加修饰地自由表达。不需要步步预谋,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延续几日、也可以突然跃迁——只要符合自己的禀性,就可以写作——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就这样通过这一点、那一块的生活碎片串联起来。就这样,一个会哭、会笑的安妮通过这种任性的创作方式,向我们表达了她以及我们一直在寻索却不敢表达的意愿:自由,自由地生活以及自由地表达......

  《清醒纪》读后感(二):读《清醒纪》

  冥想。关于《清醒纪》。关于自己。始终清醒但极度敏感女子

  看安妮的书。是一种成长

  看着书中的文字,感觉空气中充满了一个女子渐渐淡定气息。没有初时那般的激烈和充斥着的晕眩。但仍觉得欣慰。是一种温暖感觉到,看的是一本抵触灵魂且能带来慰籍的好书。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安妮的文字显得灰暗,是一种无病呻吟的阴郁。于是想,可能是有些人不太清醒。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假想或嘲笑别人的疼痛。也许是在嘲笑自己层层包裹着的伤口

  仔细的看这些文字和图片。所以很久都没有看完。至今还在看第一部分。那些系列不成规则照片。却和文字一样显得光怪陆离。刺绣的棉制衬衫宠物天真眼睛可爱鼻子。大片的栀子花。影像。是生活中平淡精致。显得甚是温情。是一个人甜蜜感。尽管仍然孤寂。犹如颓然伸着的双手空洞手指。好比糜烂枯萎的花朵

  一个人的城市。地下铁。建筑物。夜晚清冷鬼魅的街道。以及童话般梦死醉生的酒吧。都看不太真切。生活得纸醉金迷,却始终清醒的呼吸

  记得自序中似乎说道:渐渐习惯和喜欢仰望天空。陆续的拍下关于云朵的照片。大多相似的。却始终不能自拔。于是想到:习惯仰望天空和云朵的人都是淡定却孤独的人。大海和天空同样具有无穷的张力。容不得半点抗拒。犹如黑洞。

  文字中到处可以感到《圣经》的痕迹。较之以往更浓重的宗教味道宿命一如既往的无力和张望。没有意外。

  作者手记:

  这是2004年的11月。一直喜欢安妮的文字。是在成长的时候,除了LESLIE以外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人。那些写在水中的字,它们告诉自己:如果不能结束,那就要好好继续生活。

  很庆幸,在成长的时候,邂逅安妮的文字。

  《清醒纪》读后感(三):未必清醒

  安妮的每本书都有读过,读多了自己就会有写字的冲动。可写出来的东西又很隐晦,想表达却不是用直接的语言来抒发。也许这已反映出自己缺乏安全感心情了吧。所以每次读安妮,都会有一种平静超脱现实的感觉。最新买的是安的清醒记,看似清醒却未必,因为已经沉迷于她特有的使人麻醉的情感当中了。这是我钟爱的。尤其是有关物质,有关往事

  而她的新作莲花,虽说文字依旧,但是感情却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还停留在以前朦胧状态的读者。关于宿命,关于轮回,安说得如此轻巧,是我怎样都很难达到的境界。于是,想想自己,到底往哪走,如何走,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抛开莲花转赠朋友,我要找到能使我真正清醒的方式。

  《清醒纪》读后感(四):灰花素锦——《安妮宝贝》

  如果你不是精神很强壮、可以抵挡变相催眠的话,还是不要看安妮宝贝的任何一本书了。免得本身快乐的人生突然涌起阴霾,或是原本忧郁心境雪上加霜

  如果你神经很大条很迟钝,或是意志极其坚定,旁人难得能影响你的心情,或是对文学美感具有强烈爱好,不惜以身试药,那推荐你通览安妮宝贝的一众书籍,在暗夜里伴幽幽孤灯,聆听淡薄至飘忽的海妖试图对你的腐蚀催眠。

  说风格,在我所看过的一众小说中,安妮宝贝无疑是十分用心在营造一种语言风格上面,要超脱平凡的生活,进入空无一人有时忘却自我的虚无角落,蜷缩,不相信和抹杀阳光力量,扯一块灰色的天幕,看见的是阴暗的世界,生活是脱胎于一个故事一个核心的反复变奏,不变的是灵魂,在黑暗古堡蓦然睁开了眼,渐渐适应黑暗,那时的灵魂感觉。

  这种精神体用刻意稀薄与宁静的语言来叙述,犹如素锦,远望一色近看原来有些丘壑,有的人在这织就的画卷中维持跌落的姿态安身立命,不求更改,有的人也许得到了救赎,而救赎犹如天梯,甚至不是369级,你的救赎现在到达了哪一级?

  华美而凄厉。

  《清醒纪》读后感(五):清醒纪--清醒记

  将近半个寒假的时间,每天睡到床上之后的一个小时左右,翻看这本书,每一个字,仔细阅读。终于在昨天晚上看完.安妮应该年近三十了吧,她的文字,依旧细腻敏感丰盛,只是那凌厉桀骜的气势,恕我再不能找到.

  我还是喜欢安妮的,高中的时候看她的小说,那些鲜明刺痛的情节可以久久地停留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是她给我一个窗口,去看那些在尘世中爱着、恨着的人们。阴暗又透明,这样一个让我感觉可以贴近的女子,我慢慢深入她的故事同时找到了新的自己。

  好几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复高中时的沉郁阴暗,也曾一度远离了安妮的文字,这次再看清醒纪,有曾经沧海的感觉。她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人对事多了一份感恩之情,对自然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表现欣赏和爱,除去文字的精致唯美,那份平实冲淡的情愫,让我想起了杨绛。身边的人与事,点滴记录,有些颇有心理学哲学的意味,成了很别致的小品。很多关于爱情感悟、论断,有的来自经验,有的依然理想化,但总能让我产生共鸣。一日。又一日。再一日。三个月,越写越好,越来越好看。也曾有过不忍释卷的感觉。最后的一篇,《他 她》用第三人称记述的,竟然是自己的父母。但是压抑在心里的对父亲的怀念对母亲的爱,都是透过波澜不惊的文字直接抵达我的心里。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些事,一些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落了泪。

  不要说安妮老了,这样听起来似乎有些不甘。在时间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些成长,或者说,改变。安妮的改变我们都看到了,挺好的,至少在我,我接受,并且喜欢。

  最后引用书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P120)“一首歌。一本书。或者一个人。都是如此,喜欢过就好。因喜欢其实并不容易。 ”

  http://shop58934857.taobao.com/

  《清醒纪》读后感(六):在镜子里写字的女子

  昨晚临睡前百般寂寥的时候,蓦地看到手头仅有的几本实体书里夹着一本《清醒纪》,叹口气拿过来。

  要说安妮宝贝。

  对这个作者,一直是不太了解的。

  第一次看她的书是在初一,《八月未央》和《告别薇安》,从图书馆里借来和《爱尔兰咖啡》一起细细读,除了封面,情节却是完全没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第二次看她的书已然大一,是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才作的阅读,一气买了两本,其中之一就是这本《清醒纪》。

  作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在某个时刻恍然想起世界上还有一个同样是巨蟹座的女子抚着忧伤细碎的琴弦独个儿侃侃而谈说不上想要去了解,能打发闲暇时光便绰绰有余

  两本随笔集,翻到哪页就是哪页,不受束缚,这样的阅读很随性,很平等

  有时候觉得她的生活是那种硬要以平凡洁净作饰的小资,有时候看多了她的文字会有种碎花繁复的莫名乏味

  所以,一直是作不出什么评价的。

  读这仅有的两本书的时候,安妮一直在引导我的心灵老化。她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形似清淡,但同时也极其的锐利,和这个大多数人所处的世界总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调和。

  《清醒纪》里面,展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拼图,观感、经历心得体会,是在和世俗生活找到一种对立的平衡,先破后立,挖掘内心深处灵光碎羽,幻作时下年轻女孩所爱读的冰晶状文字。

  对我来说,看她的书就像站在一个四面都是镜子的房间里,不管望向哪个角落,映照出来的都是巨蟹座女子的敏感多疑和温润善良,熟悉到仿佛潜心凝视着的是自己的面庞。这样的文字,在旁人眼里看来是极致素雅的吸引,我感同身受的同时却有一种将灵魂曝光于外的厌恶和痛楚

  人会不自觉地排斥和自己相像的存在,因为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最讨厌的就是自己。

  我明白的,安妮始终是个很好的书写者,借由书,她的处世态度和风格在一些自诩清醒的都市人群中传播开来,那样光天化日而毫不避讳的展示,那样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误导。

  有时我真希望她的书能回到最初的那个时代,没有多少人会问津的,却盛享一群隐秘读者的喜爱的,有些寂寥却很丰盛的网络作者。并不是说被大众流行所普遍接受的东西就是不好的,我只是觉得这样比较适合安妮。

  安静独舞和走到台前,绝非个人力量所能够决定。谁也不能成为谁,谁也不能和谁交换阅历思想

  不管怎样,《清醒纪》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不一定就变得更清醒的书,有些东西只是脑海中倏忽一闪的念头,很少有人能够攫取并领会,不过怎么理解终究是个人的自由,只因为发自内心的记录可以被阅览,而心灵真实的波动却是无法复制的。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同样七月初生的巨蟹座女生,对她的遥远观望。

  《清醒纪》读后感(七):怪怪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看安妮宝贝写的书。书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大概是因为读它的人太多,我就忍不住好奇心拿来翻了翻。

  结果,诡异的是,我发现我似乎并没有读懂书中大段大段个人情感的描写。感觉上,书中很多篇章里的段落和句子并没有什么因果关联,仿佛只是一段一段地拼接了起来,凑成了这部散文集。里边的很多写作手法我也是似懂非懂。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神游四方了,甚至有点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怪怪的感觉。我脑海里的遐想也许和安妮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书里的图片和文字似乎很具有迷惑性,有一种飘飘乎乎的幻觉。她总是把一些细小事物、情节、感触逐字逐句地写出来,也许正是这种安妮特有的写作意境让人们趋之若鹜吧。

  我倒是很好奇,作者本人是个有着什么样经历的人呢?书中最后一篇故事《他 她》令我浮想联翩。这个故事应该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吧。另外,这本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清醒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清醒纪》读后感(八):青春的时光

  少有的想要重读几遍的书

  初看时还在朦胧的年纪

  大概也很少会有人在学校的读书课上看安妮的东西

  不是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

  清醒而深刻的站在灵魂之上观望

  还能记得书中曾有那么一句话

  在爱的热烈的时候若能抽身出来,远远观望,我们也许能走的更远

  现在想想是有道理

  爱着的时候愿意为对方付出所有,眼神中透着炽烈的光,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全世界。假如不爱了呢,是不是还有曾经的关切还是连路人甲都不算的陌生人

  经历了爱,伤心失望放手离开才能明白,每一段感情都是有定数的,哪怕是在很久以后回想,我们都不曾忘记,当初相恋时的美好,也愿意相信,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深爱着对方,也愿意在时间的另一端祝彼此幸福

  《清醒纪》读后感(九):时光中,清醒前行

  这篇书评貌似发得很晚。但一直想给她写点什么,这个比我大十三岁的宁波女子。

  认识安妮宝贝很晚,也纯属偶然。从她的这本书开始

  那日闲暇无事,就跑到书店看图书,书本被人翻得略显凌乱。发现它时,它背对着我。呈现在眼前的是盛放期的大片大片的洁白花树。盛放的花朵,吐露着黄色的花蕊,透露出辛辣而热烈的气息。这叫不出名字的花朵瞬时间吸引了我。

  正过来后看到了作者的名字。像一个活泼的女孩般天真无邪。翻开书,读了自序,才知道作者的名字与其文风没有太大关联。

  她的文字阴郁淡漠,字里行间流露出清冷的气质,使人不容易被感动和接近。可是我喜欢,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就喜欢。

  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一个神情寥落的女子。穿碎花的棉布长裙,瘦削修长的颈项上挂几串形状古怪的孔雀石项链,踏着黑色缎子的拖鞋式凉鞋,自若坦然地抽着烟。

  这是安妮。

  一直不明白,一个女子到底要有过多么失望透顶的事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安妮应该是那种在生活中言语中不存在任何喧嚣的女子,安静镇定的女子。但有时也会表现出痛楚,不堪一击的痛楚。

  《清醒纪》是一本小说散文集。她用文字演绎出孤独与寂寞的极致。一场又一场,从不停歇。

  里面全是她的个人观点。对唱歌,电影,生活,意识,往事,衣着,死亡,三情……一一作了阐述。像一个更年期的女人一般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她对写作的肯定,对欲望的望而却步,以及她渐渐逝去的青春。时间没有带走她,是她带走了自己,去异乡生活,不给自己回转的余地。一种情绪里找寻一条出路。安妮是将自己封闭式地抛掷在远方,以颓废的姿势。这只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还有关于她的父亲和母亲。安妮用断续的方式来写。那个与她有着一样漂亮的眼睛和头发的正在老去的女人,那个朴实无华,却总给她带来伤痛记忆的男人。就像她写的那样:“我似乎从未去想他们是会老会死的。偶尔想起,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也就从来没有想过,在某一天,会失去这一束视线。仿佛他与她是我手里自始至终的底牌。仿佛他们会一直在”。她是这样天真和感性的女子。

  她和母亲都是外壳坚硬内核甜蜜的女子,不习惯表达自己潜存在心底的情感,只是用一些行动去证明。温馨被搁浅在未挑明的言语上。内心的情感却越来越浓烈。她们是两个在感情上存在缺陷的厚积薄发者。

  读完《他她》时,我俯首落下眼泪。安妮在里面营造了太多让人悲恸和绝望的画面。母亲的衰老,父亲的永逝,自己的孤独,以及一切一切让人感伤的东西。忽然想起她在自序中的那些话:“有一些事情,一些人提醒我们照耀彼此眼目,粉身碎骨般剧烈,并依旧在念想”。是我们留不住时间和身边的人。我们弱小到无法去抗衡。当一切逝去的时候,内心的巨大空虚感也只能化作淡淡的哀痛。

  还有一些精致美好的摄影图片。关于云朵,烟火,城市,灯火,大海,花树,倒影,碎花……印象最为深刻的图片要属那些光线了。那是因为我以前深夜下班回家路过那个路口时总会看到一盏黄晕的灯。于是想起书中安妮拍摄下的那些迷幻光线,只这样的相似。仿佛她来过这个地方,拍的就是这盏灯。

  更有独特的日历式目录,结束了枯燥索然的传统制式。

  这本书一直被我放在床头,睡前总会翻一翻,纵使只是瞥一眼里面的图片。心情落寞,感觉呼吸困难的时候也翻看它。这是一本可以治疗的书。已经习惯成自然。然后就可以波澜不惊地入睡。但有时也会变得忧郁。一个朋友对我说,如果看她的书会让你觉得难过,那么她的文字便是一种毒,你要摆脱她。可她不知道的是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心情上的改变,还有安静的身心抚慰。这让作者与读者同时打到最初的目的,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微妙默契。

  后来又看了她的其他作品,但最喜欢的还要数这本。在安妮的第八本书《素年锦时》里,她写到这么一句:“需要时常保持重复阅读的书,一直就那么几本”。我想《清醒纪》就是其中的一本吧。反复地阅读就是反复地治疗自己,认识自己。让自己沉静的文字是好的文字。

  看这本书,总会想到自己。每天上班下班,看书写字,吃饭睡觉……然后失业,再找工作,又再度失业。生命以轮回的方式度过。自己如同一台机器,在制造着配好材料的物品。任由寂寞入侵,却无能为力。这一刻,我问自己,为什么而活。在以后的日子里是不是依旧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可以沿着自己的理想而单枪匹马形单影只地走下去。下一秒将会去往哪个地方,遭遇哪些事,邂逅哪些人。又想到时间,如此浅短。但我希望它快点过,快点过。快到像我撕日历一般,瞬时间可以流逝数年。因为我看不到未来。未来如同一潭被搅浑的池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浊会慢慢沉淀,液体会慢慢澄清。最后清澈见底。

  安妮说,一个写作者,必须放眼于人性,而非个人痛苦的敏感,才能从事这份艰苦的工作。写作是一种无边的幸福。这种幸福往往只有自己能体会得到,但有时也会很孤独。这使我以后的写作受了安妮的影响。清醒地看待这个世界,用心来写字,不要恐惧结局。

  “结局又算如何。如果仅仅是为了结局,那么我们可以从出生就直接走到死亡”。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因为在乎过程,所以深信不疑。

  合上书的时候,想到人生。不过短短的百年时间,能够遭遇的痛苦和快乐又有多少。我对自己说,相信时间。

  某天听了一个十分好笑的笑话,也很痛快地笑了一番。后来想起安妮的一句话。她说:“突然不知道自己坐着的车要开往何处,于是就用双手蒙住脸,伏下头掉了眼泪”。那一刻,我开始质疑世上是否有真的快乐,而安妮到底有多少难以名状的痛楚丰盈在心底。

  想对安妮说,我们需要快乐,所以必须清醒。清醒后的自己会容易变得快乐和痛苦。真正的快乐和痛苦,而不是长时间的麻木不仁。终究是要快乐的,我们不可能郁闷颓废地过完余生。但谁都知道,任何事,说是一回事,做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是写作给我们带来了孤寂,如果放弃写作才能摆脱孤寂。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因为,这是真正通往自由的甬道。我们不假思索地走下去,并看见自己所走的路的方向。无论前方的路是长还是短,是坦途还是险滩。

  《清醒纪》读后感(十):礼物

  看安妮很久,大学时迷恋她的文字,“华丽而阴郁”大家都那么说,在我眼中那些文字和心情就像上面被束之高阁的丝缎,带着破碎的伤痕,却仍然那么美。在一段心力交瘁的日子,安妮是我仅有的安慰,看了她的书那么久却一直不太记得住其中的情节,如果她的书有情节可言的话,甚至记不住里面的词句,但是每一次看的时候都觉得那么温暖,沉浸其中的时候心中有可耻的甜美和快乐,仅仅是因为那些不讲究语法的文字。

  最近很喜欢那篇礼物“一直紧抓不放的错觉和幻象,最终也要被迫对他们学会放手。曾经爱过的人,曾经做过的事情,以后会懂得虽然诚实但并不正确。”“对越来越近的东西,不需要犹豫。任何来的东西,都不一定是最终的结局。我们手中所拥有的,所多出来的,无非也就是这样一段徘徊和怅惘的过程。这里并没有任何是非对错的标准,有的只是经历。”活着岂非就是这样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断的徘徊和怅惘,迷惑与痛苦,间或有些盲目的欣喜和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