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伦性丑闻》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英伦性丑闻》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03 02: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伦性丑闻》经典观后感10篇

  《英伦性丑闻》是一部由Patrick Reams执导,Nicholas Le Prevost / Harriet Eastcott / 山姆·修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一):同志评同志

  我承认,我也是同志

  四十多年前,有那么一场审判轰动世界,四十多年后,它被还原成了电影,轰动了我的内心,一个les的内心。

  在和大多数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女生文艺,有些疯癫。不了解的人说我不懂如何恋爱,她们哪里知道,只有在爱人志同道合朋友面前,我才是我。隐藏,深深的隐藏,就像男主角一样生活中也只不过是个普通记者(当然他后来出名了可他还是记者)。

  在天朝,虽然没有多少人理解我们这群特殊群体,虽然依旧有很多的人鄙视和唾弃我们,但是现在的毕竟环境还是远远要比故事发生年代好很多。最起码,人权还是有了。

  男主角之间因为性走在了一起,可最终联系两人的,还是那一封封感情真挚情书,是可以跨越性别的美好感情。

  青春是多么的美好,当男孩们在海滩上肆意玩耍,展示自己身体时,我看到的,却是那年在学校草坪上,我们的嬉戏打闹,神情相对,还没有高考的压力,还没有那么热烈的爱与恨,眼神单纯的就像我们头上春天阳光一样。

  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最终还是暴露了,等待他们的,将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审判。

  换成我,换成你,我们会怎么做?说谎逃避,还是坦然面对。

  逃避是人之常情,直到今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仍然在逃避,何况那还是40多年前,同性恋大清洗带来的恐慌前所未有的恐慌。

  法庭上,法官说:“此次审判中并没有什么对您不利证据,您大可以为自己辩护的”

  我本同性,为何需要辩护,需要多么充足的证据自己推翻自己吗?真是笑话,只不过是坐牢而已,跟那些在集中营里因为因为不愿证明自己是正常性取向而戴上粉红色三角最后被迫害致死的人相比,这又算什么呢。

  “您是同性恋吗?”

  当法官在最后问男主角是否是同性恋时,他在犹豫,当抬起头来的那一刻,眼神里却是掩饰不住的坚定执着,那是对未来,对自己以后可能要为之奋斗事业,对幸福的一种深深的渴望

  “我很敬重王尔德布拉德,因为他诚实地说出了真相

  当走出法庭的一刹那,围观的人群支持的也好,反对的也罢,都对主角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英雄,应该享有这种掌声。

  John Frederick Wolfenden,本来您是反对同性恋的,但是您却可以

  站在与自己相反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本身更是一种勇气,掌声也是先给您的。

  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中间历经坎坷波折不断,但是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鼓励着我们这些同性恋者为自己的幸福不断抗争

  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看看电影,毕竟自己的体会才是真的。

  视频http://www.56.com/u11/v_NTE4ODE4MDg.html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二):A Very British Sex Scandal

  同性合法进程,就像一场没有硝烟战争,甚至以生命代价。至20世纪以来,而Peter Wildeblood这样的人物成为了倡导者和先驱

  当然这部电影大背景是20世纪中叶的英国,战争的残局社会等级的分化等等。同性恋就变成的既边缘尴尬的社会问题(当然现在也一定程度上是这样);

  在这种灰色时期,同性的问题还透露了法律对人某些行为意识引导约束存在盲区。最后矛盾双方对峙才推动了它的发展,当然这种对峙不仅仅是敌意和具有攻击性的。humanity & democracy 让双方都calm down with being rational. 我喜欢电影中快结尾的时候,question asked by committeeman was like " I've been wondering whether we should be hearing from our huntleys?" (我不喜欢huntleys这个称呼,但是喜欢这个问题)

  比对峙更尴尬的是法律空白不闻不问。没有明文的表示不违法,但也不能让人们坦然处之。现在的我们不正是处于这种空白?让人挣扎于徒劳和迷茫中。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三):They need to be heard

  有剧透,慎入。

  昨晚看这部片,下下来是个没字幕的,磕磕巴巴地看完了,有些地方并未听得太清楚,但还是有点感触想写写。私以为之所以是丑闻,只因为牵涉到了上议院的贵族有名记者,无名小卒绝对不会那么兴师动众还上法庭审判,上一次声势浩大的审判,是大才子王尔德。

  当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新上任,那个激进警察署长想作为一番,于是抓男同性恋者的警察们疯狂程度简直堪比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情信泄露,他们抓住了Peter Wildeblood的恋人Edward,牵出了Edward的朋友Johnny,逼他们成了污点证人,去指证Peter Wildeblood 还有Lord Montagu。在法庭上,检方律师咄咄逼人提问,就为了以鸡奸罪(buggery)将他们投入监狱

  可这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摊开到公众面前,证人,被指控者,所有人都难堪。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这件事不应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只是私德,又没妨碍到谁,为什么要被判有罪。他们为人所不理解,被指摘谩骂成pervert,但他们不必为自己的取向和常人不同而羞愧。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病,也有人用催眠疗法,电击疗法想纠正过来,Masters Of Sex剧中也提到过,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同性恋的成因应该有很多,我没有研究过。只是看过《性学三论》,弗洛伊德有个观点,一个人容易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以我个人举例,我父亲对我非常严苛,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畏惧男性,和女性亲近,至于我是不是lesbian,我只能说很久以前喜欢过一个男生,现在我也不知道就是了。如果真的被一个人吸引,哪还管他是男是女。

  不过在中国,出柜不会像欧美那样容易。

  中国没有沃芬顿报告,也没有石墙事件,中国的同性恋者大多数是沉默的,也许是因为羞于启齿。而公众也不够宽容,多少gay被父母逼婚,产生了“同妻”这一群体。老一辈的人们,社会的巨大变革已经够让他们无所适从的,这个问题更是让他们难以接受。我不是那种圣母,说只要多一点开明包容,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这也不是这么简单能解决的事。

  同性恋者能走到阳光下,在中国同性婚姻能够合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四):爱的扼杀

  老实说,一开始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觉得挺无趣的,可是慢慢的随着放映的发展突然就很不舒服了,心里像压了个什么东西,不轻不重,却就压在那里。尤其是看到严厉的捕捉同性恋者和要出庭对证的时候。

  在法庭上的问答让我感到愤怒!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隐私,什么是自尊,统统都被踩在脚下了!同性恋怎么了,就因为是同性,所以不能够相爱,所以要偷偷地约会,所以要小心翼翼的努力隐藏自己的快乐,明明是相爱的人却要在世俗的叫骂声中,互相攻击互相伤害·····

  有一个镜头我挺心酸的,一个是在黑暗电影院中,电影上演的是皇室公主王子的盛大婚礼,背景音乐是婚礼进行曲悠然的响着,两个同性恋者在下面偷偷的交握着手,就是这么短暂苦涩甜蜜却还是被打断了,‘变态’邻座的一个人很恶心的怒斥,握在一起的手受惊的快速分开·······

  同性恋就是这样如同洪水猛兽的被对待

  可是看到最后我只剩能下深深的无奈和小小的悲哀。一切都熬过来了不是么。历史的发展总是要牺牲很多东西才换得来的。

  只是那时候的'他们’是很绝望的吧········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五):有罪的法律 無罪的被告

  在審判臨末,控方律師問彼得:「你是同性戀嗎?」彼得一陣沉默…法官不得不提醒他作答。雖然我並不瞭解這場審判,但是我知道他一定會說:「我是同性戀。」他完全可以撒謊,這樣他就不必蹲18個月的牢房,但是他就是不想撒謊。這話可能造成的審判裁決已經被他拋諸腦後,他寧可說真話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彼得比我們大多數人都要勇敢。很多人,如果當庭因為「雞姦罪」坐了牢,很可能只能在閒言碎語之下低著頭度過自己的餘生;或者像蒙塔古勳爵那樣,「回歸主流社會」,結兩次婚,生三個孩子。一個人的偉大不是因為他們像聖人一樣擁有光環之下的「完美人格」,而是像彼得,雖然坐了牢,但他能意識到,這不是因為我真的有罪,而是因為法律是不公正的,並且靠自己的努力去扭轉法律的不公。

  現在網路上大家都在說英國腐,卻有多少人看過英國同志們的走過的路。彼得之前像大多數英國同志一樣,是「潛在罪犯」,小心翼翼地過著生活,偶爾覓得基情,才能忘掉生活中的不快樂。當危機來臨,他害怕,但是他沒有逃避,甚至讓輿論都為之轉向,所以他也不會被人遺忘。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六):逢场做戏的爱情

  算是帕丁顿熊与反派相爱相杀的故事吗?我喜欢你,但是你却不能成为我的绊脚石,否则我只能无情的处理掉你。非常巧合的是本喵和休格兰特已经不是第一次扮演同性恋者,他们的一见钟情,他们的相爱都是不平等的,休格兰特所饰演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抱着玩玩心态,并非真心。而本喵的角色却认为这是他可以依靠的人(这里也是带着些许利用感觉),后来的分手,本喵原本可以独自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一系列事情的发展他已无力在生活下去,所以他又想到了那个与他有过一段情缘的人,希望能够寻求到帮助,结果没有。恼怒之下竟然威胁对方,最终演变成英国史上的政治丑闻。这其中让我看到了人性丑陋,当初的那段两人的时光,竟都是互相利用,逢场做戏。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七):我眼中的同性恋

  《英伦性丑闻》,开始很平淡,最后庭审非常精彩,忍不住哭了。写这篇文对电影的评论很少,只是想写一下自己对同性恋的认识

  从小成长在小地方,又是典型的乖乖女,所以对"同性恋"这种讳莫如深话题并没有什么了解。虽然没有听到过激烈的"反同"言论,但也隐约知道这是很多人都不认可的行为。

  大学在上海,比较开放同学里有几位是同性恋。因为经常接触,了解比较多。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只不过有些人喜欢异性,有些人喜欢同性,仅此而已。那时看美剧,经常会有同性恋角色,比如《绝望主妇》《摩登家庭》,潜移默化也越来越接受同性恋的存在。

  期间也了解到历史上同性恋者曾经遭受过各种骇人的"治疗"。看过一部电影《V字仇杀队》,讲到了真心相爱的同性恋者被捕入狱。电影《天佑鲍比》,男主善良温柔,但只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被"善良虔诚"的母亲逼死。

  虽然我自己不是同性恋,但是我知道同性恋并不是罪恶,同性恋者也不是"肮脏"的人,他们理应受到公平的对待。

  某天跟母亲提起同性恋话题,母亲像很多人一样露出了一种"鄙夷"的眼神。我自然有些不满,于是给母亲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还让母亲一起看《摩登家庭》。只看了一集,母亲惊讶发现同性恋者也是这样的正常人,甚至还有点可爱,过着平凡的生活,而且还可以结婚养孩子,想法改变了很多。

  所以,很多人反感同性恋,可能并不是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只是不了解,只是从街坊邻居那里偶尔听到过一些不堪的传闻,便在心里种下了偏见。有些人确实接触过同性恋者,但可能刚好遇到了同性恋者中的败类,从此便认定所有同性恋都是丑恶的,就好像异性恋里面没有败类一样。至于宗教上关于同性恋的论调,涉及到信仰,确实更难改变。我不信教,不多做评论。

  看同性恋电影《天佑鲍比》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因为即便不是同性恋,我们也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可能是某种癖好,可能是某些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可能是不想结婚或者甚至是不想喝牛奶。"因为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你是错的,你必须要改,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这种压迫,绝不仅仅是针对同性恋的,而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影响着很多人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后说回电影《英伦性丑闻》,最后庭审时,王尔德布拉德明明可以撒谎脱罪,却依然坦承自己是同性恋。以前一直认为像苏格拉底那种可以逃走却坚持送死的行为很不值得,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此刻,满怀敬意。

  电视剧、电影会增进人们对同性恋的了解与宽容,虽然有时候对这个话题有点过度消费了,但功大于过吧。

  《英伦性丑闻》观后感(八):腐国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还不是腐国。二战之后的英国社会,沉浸在“伦理战争”的废墟中,一场视同性恋为疾病、瘟疫的战争中。然而,一场关于记者彼得王尔德布拉德和蒙塔古勋爵的审讯震动了整个英国社会,法律也因此改写。 1953年英国政府想方设法“封杀”同性恋,警察们甚至到男厕进行钓鱼执法。逮捕一位有社会地位的人立个下马威成为当务之急。在一系列卖淫案件中,警方采用以撤销指控为条件让同性恋者指认对象。记者彼得和蒙塔古勋爵的同性伴侣被抓后指认了他们,共三人被起诉,这是继奥斯卡王尔德之后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同性恋审判。庭审引起了英国人对同性恋话题的讨论。进入第二个星期后,媒体和舆论的观点出现了转变,彼得因为承认自己的性取向而被判入狱,而判罚结果使支持他的民众不满,引起民众对法律问题的议论风潮。 1954年英国内务部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法律应该如何处理“同性恋犯罪与卖淫”。该委员会由15位成员组成,在被要求“抛开个人立场、基于事实证据作出合乎道德与法理的判断”时,该委员会可以说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最高道德与思辨,经过62次会议以及听取200个以上团体和个人所作的证词,长达3年的激烈讨论和质证,最终在1957年9月4日由沃芬顿爵士提交给英国政府的这份报告指出,“同性恋不是一种病”以及“任何成年人之间,在相互允许情况下,私下进行的同性恋活动不应被认为是犯罪”。这是英国历史上对同性恋看法的一个重大转折,也被公认为是西方国家对同性恋合法化的起点。 现在的英国大家叫它腐国,但曾经有那么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部纪录片剧情的部分也拍得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