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幻书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梦幻书店》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3 01:0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幻书店》的读后感大全

  《梦幻书店》是一本由[日]清水玲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5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幻书店》读后感(一):灵魂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

  灵魂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脚步跟不上,就得看书走灵魂!而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拘一格的书店,每一个书店都像一个童话世界,美不胜收!柔软的时光,一杯茗茶,中西合璧,拥有自己的故事。随着作者,一起畅游。

  《梦幻书店》读后感(二):页码位置反常

  本书有一个让人不舒服的Bug:正常的书摊开后页码都会印在外边or外角,即左页左边上中下端,右页右边上中下端。但这本书摊开后页码却印在内边角,即左页的右下端,右页的左下端。页码这样设置,读者定位页码就会很麻烦。而且这本书有的页面没有标页码,就导致定位更麻烦了。这本书印刷得这么精致,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梦幻书店》读后感(三):已有台版

  《书店时光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梦幻书店》读后感(四):深入书的海洋

  喜欢每个地方的书店,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具有象征性的涵义。吸引人的目光之外,还可以留住人的思想。....................................................................................................................................................................................................................................期待、向往。

  《梦幻书店》读后感(五):令人向往的书店

  小时候非常喜欢去书店,大大小小的书店经常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公立书店还好,私立书店的店员应该很想赶我走吧,到底买不买啊!?233333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书店关门,也有不少书店开张营业,但看电子书的人多了,买纸质书的人少了,现在国内的各大书店卖得最多的估计也就是教辅书了吧,一些文学类的书过了很久也还看见摆在架上。尽管书店也在改革,卖书的同时也兼餐饮,但还是希望真正带着要买书的心态踏进店里的顾客能够多一些,来喝咖啡聊天上网的顾客少一些。

  特别喜欢这本书里列的欧洲的几家书店,面积虽然不大,但看起来很温馨,让人路过有买一本书一束花的欲望。

  而且看了这本书让我很惊讶的是,原来书店的店员也可以有这么高的素质和学历水平,他们有牛津毕业的学生,有双学位的硕士,有一边在书店工作一边写小说的写手。他们对每一本书了如指掌,顾客来到店里询问时他们能给出非常好的建议,甚至可以和书虫们大聊特聊文学,真的很令人佩服!当然了,书店本身也非常积极,不是单纯像超市一样贩卖图书,而是用心经营,定期开阅读会,开作者见面会,推出阅读SPA,剧情“读书年”活动,这样的书店既能吸引真正的读者,也能拓宽在文学领域甚至其他领域的眼界,就是因为这样高素质的书店才能吸引到同样高素质的店员吧,希望国内也能够有更多这样的书店,毕竟比起对着屏幕,我更喜欢抚摸质量上乘的书页和漂亮的封面。

  .S准备找个时间把书里每家书店推荐的一本书都读一下。

  《梦幻书店》读后感(六):书店的礼赞

  从小不知道为什么就很喜欢看书,很喜欢往书店里跑,一待就是一下午。长大了之后,也自然而然的喜欢跑各种各样的书店,看看这家书店推荐的书是什么,翻阅一本本纸质书。

  还记得本科在浙大紫金港的时候,图书馆门外就有一家晓风书屋。开学就办了会员卡。来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时不时就会进来书店看看翻翻,看到喜欢的就买。那时候,同学生日了,也喜欢为他送上一本合适的书,就会跑来书店现场挑一本,再在扉页写上祝福的话。虽然,后来搬离了紫金港,虽然一些书在网上买会便宜一些,但还是有空回来了,就会去书店转转。

  每个人或许对一家书店的好坏,美与不美,有自己的评价。我觉得一家“美”的书店,一定是有自己个性的,或是服务周全贴心,或是书店装潢别具一格,或者书种独特不随大流,或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进到店里,就能感受到店主对书,对书店的热爱。

  书中纪录每一家书店时,还会有店主和店员的采访纪录。让这本书更加的生活化,感觉像是亲身在书店中游览,与店员交流。

  其中,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很美的书店。我很喜欢Lutyens & Rubinstein 书店经营书店的理念和想法。“新婚书单”就是一个很棒的主意!想去Mr B's Emporium of Reading Delights 享受一次“阅读SPA

  ”。可惜在爱尔兰的时候,没有去 Hodges Figgis Bookshop 买上一本《都柏林人》。

  看完书之后,感觉也丰满了我开书店的想法,让我想到了如果开一家书店,需要注意什么,可以增加什么。受益匪浅,而且这也算是全世界美丽书店深度游的导读。也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展开我下一次游历世界的旅行!

  《梦幻书店》读后感(七):那些与书有关的事

  小学三年级入会贝塔斯曼,四年级入会99读书人,白金卡很多年。

  无论是当当,卓越还是中图网,都是SVIP。

  我想我是有资格形容自己是爱书人的。

  爱书的人不止是爱读书,爱的是图书馆,书店里营造的那种静谧的氛围,会爱独立书店刊发的各种明信片,会爱印有书籍的各种图卡,而《梦幻书店》,钟芳玲的书话三部曲,苏枕书的《京都书店风景》的风格,算是“书籍”周边(类似漫画周边)的出版以及畅销,还是令人很欣悦,毕竟更多人注意到了书店,关注到了纸质书,纸媒如果消亡是太遗憾的事了,因为我们爱的不是文字啊,是散发油墨香味的书籍啊,那种扑面而来的愉悦感,那种躺在书店里消磨时光的感觉,真是难言的幸福,这里面掺杂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不是kindle可以替代的。

  除了这套书外,我还收集了中国所有独立书店的明信片,如果有机会,希望以后可以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吧。

  贝塔斯曼已经退出中国了,但小学初中时每周去文化商厦对面门店淘书的记忆,非常美好。书店的存在,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大众书局这种独立书店的模式,又会让读书人感觉静谧与被呵护,这和在书城里急着购买走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感谢玲奈老师的足迹与推荐,感谢这本书的出版,阅读这类书籍是不可能在kindle上找到感觉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寻访书里的书店。

  随着年纪渐长,读书的时间不断被压缩,很遗憾。不过这本书还是提醒我想最初的梦想,就是在日本京都的书社里读完一本日文推理小说,在法国莎士比亚书店里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欧洲静谧的小巷里寻访到拉丁语的孤本……

  幸甚幸甚啊~~

  《梦幻书店》读后感(八):记忆里的书店

  对书店的最初记忆是一个个片段。还是学龄前,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回爷爷家的那段不短的路上,总会故意带我“路过”一些大大小小的书店。进店之后,父女俩就奔向不同的分区,他看他的古文古诗,我看我的童话,常有年轻的女店员走过来跟我说:

  “小朋友,字书你能看得懂吗?”

  或者干脆是,

  “这是谁家小孩也不管管,别把书给撕了。”

  现在我怀疑,爸爸那时候是不是故意把我放在一边,就只等我响亮地给店员念上那么一两段,他才有点抱歉而傲娇地跑过来面对红着脸的店员。

  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常去的那家社区里的私营书店非常小,还常有盗版书。经常是以和妈妈去买菜的名义去,有点强迫症似的仔细看书架上又新来了什么书,站着读个二十分钟,和提着菜的妈妈一起回家。在这家书店,第一次知道有一个很牛气的作文比赛叫做“新概念”;和爸爸关系最糟糕的叛逆期里,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到我泪眼婆娑,我感动于那份伟大深沉的父爱,却别扭着不肯把书买回去。

  高中,学校旁边是一家新华书店。后座的好基友会趁晚自习偷溜出去,为了买当时一起追的文艺杂志和新出的小说。我还记得她说,这套杂志一共要出七本,每一本都要包上不同颜色的书皮。杂志里连载的小说出了单行本,她却买回来给我先看,说是“这个主人公跟你相似度实在太高”(此处省去一百字吐槽)。

  等我高考完,也去买了一本,学她那样用塑料袋子裹起来,就像是给自己最早的青春保了个鲜。

  大学之后,网络书商大行其道,社区里那些小小的书店陆续关张,我开始去学校附近那家光合作用。温暖的黄色灯光和小资情调的音乐,让刚刚来到宇宙中心的我以为自己进的不是书店。除了摆在显眼地方的畅销书,窗边还摆些零零碎碎的杂货。大学四年,我越来越习惯翻开一本本装帧精美的书,不见得仔细看内容,却总会沉醉于指尖传来的踏实的感动;我看得多,买得少,但逛一趟书店,感觉真的进行了一次光合作用,洗掉一些疲惫,带走一些柔软的美梦。

  翻开清水玲奈的这本《梦幻书店》,三十多家世界各地美丽书店的大幅照片很抢眼,风格各异,却同样散发一种安静醇厚的人文氛围。

  时代变了,以前只能到一家家实体店才能买到书,如今点点鼠标,多少万字的内容都能轻松收进电子阅读器。太多媒体担忧起实体书店和纸质书的未来,一篇篇报道里,似乎所有书店都已难逃倒闭的命运。

  但在《梦幻书店》中,作者采访的每一家店主都相信,阅读是一种宝贵的文化,即使电子技术再发达,书店也不会消失。这三十多家书店,是日常生活的对照和记录,展现的是一座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每位店家对理想的坚守,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力量。

  就像回想常去的那些书店时,我想起的大多也都是某个时期的自己或家人、朋友。连带出的是那时候的烦恼和快乐,以及那段生活的缩影。

  也许我记不起在哪里买过哪些书,却记得走进某间书店时自己的种种情绪,记得走出书店时心里的宁静与温暖。

  书封上的那句话让我感动:

  一本书温暖一个人,一家书店点亮一座城。

  《梦幻书店》读后感(九):人与书的温暖邂逅

  上高中的时候,常常在体育课点名后与朋友躲在学校的葡萄架下,聊着关于未来的种种假设。那时候,我说以后我也想开一家书店,名字就叫Shakespeare或者Lawrence。不知为何格外喜欢这两个名字,总觉得音节极美,充满诗意。后来才发现,原来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一个Shakespeare and Company。

  我想对于每一个爱书之人来说,心中都曾有一个小小的关于书店的梦。黄昏中温暖的灯光,映着高高的摆满书籍的书架。对了,还要有一只猫,趴在大大的落地窗前,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行人,眼睛像水滴,鼻子像花朵。书就那样乱乱地摆放着,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期待着每一天人与书的邂逅,转身便是晴天。

  后来长大了,发现开一家书店原来是如此奢侈的一个梦想。各种网店和电子阅读的巨大冲击,让实体书店的生存越发艰难,特别是独立书店。于是,书店不再是书店,反而变成了情怀的代名词。记得好多年前,第一次在北京看到光合作用的时候,只觉得新鲜又有趣。喜欢极了这个简单的名字,只觉得踏进这里,自己真的会变成一棵绿色植物。几年后,当我再次来到北京,那个曾经充满生机的书店早已不知归处。

  也许是生存真的太过艰难,书店也变得越发不像书店。上学的时候,我最经常去的书店是朝阳大悦城的单向街。过年的时候书店装修,从商场的四层搬到了五层。好几个月的等待过来,那小小的期盼却在看到新店时化作泡沫。新店很美,很新,很文艺。可是,却终究不是我想象中书店该有的样子。书架越来越少,杂货越来越多,大半的面积都用来放置桌椅。与其说是一个附带咖啡店的书店,不如说是一个咖啡店顺便卖书。很忧伤,却也能够理解。毕竟,我们都要生存。

  一直觉得和电子书的轻巧方便相比,纸质书是有温度的,纸张的温度,油墨的温度。书店便是汇集了这些温度的地方,所以会让人觉得温暖。不同的书店其实就是经营者不同审美情趣的体现,每一个书店其实都是有生命的。或规整,或凌乱,或丰富,或专一。无论你喜欢哪种,总会有一个书店可以收纳你的灵魂。

  很多人都喜欢Richard Linklater的爱情三部曲,我却总是嫌太聒噪。唯一支撑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便是Before Sunset中,男女主角在Shakespeare and Company的意外重逢。那一幕,真的非常美好。网上有帖子说,想找对象最好去书店,因为书店已经为你划分好了。想找文艺的,就去文学区;想找居家的,就去生活区。现在想想,其实非常有道理。如果能在书店邂逅爱情,那真是再美好不过了。

  今年暑假的时候,回到了家乡。路过步行街上的几家书店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看了几眼。书店里满满都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辅书,品种齐全,花样繁多,足够虐死学渣千百万遍。而那些文学、艺术、社科类书籍,被挤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只有那么几本无人问津。

  想到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薄薄的小说《书店》。主人公弗萝伦丝为了寻找价值决定在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家书店。但是,小镇上的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敌意。随着惟一支持书店的读者的去世,书店也因此凄然关闭。整本小说中弥漫着悲情的气氛。书的封底是一行小字:可是,那个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马尔克斯在《我不是来演讲的》中的一篇演讲里说过: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背包里放一本书,我相信,所有人的生活会更美好。读书大概是世界上成本最小的投资,你用几天的时间就可以享受到作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成果。只要纸质书还有被人们需要的一天,书店就仍然会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关于书店的讨论就永远不会停息。

  最近这些年,出版了很多关于书和书店的书。也许是收藏癖在作怪,我也零零散散地买了很多。中央编译出版的钟芳龄的三部曲,蜜蜂书房出版的独立书店系列……不同的书自然有不同的特色,尽管大家都在谈书店。钟芳龄的三部曲制作精良,但价位偏高。蜜蜂书房的独立书店系列价格低廉,但不够精美。相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新经典出版的这一系列,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都非常有吸引力。去年收入第一本《书店时光》,今年收入第二本《梦幻书店》,看到第三本《世界梦幻图书馆》也在网店开始预售,想想便觉得充满了期待。三本书如果一起放在书架上,会不会觉得生活其实充满了美好。

  我们也许可以在网店上获得更丰富的种类、更低廉的价格、更方便的挑选。但是,那种众多书籍中一眼看到它的欣喜,迫不及待想掏出钱买下它的冲动,以及指尖轻触书脊一路划过的温柔,无法代替。

  书店给你一场人与书的温暖邂逅,遇见就不再错过。

  《梦幻书店》读后感(十):这一个将要杀死那一个?

  这样一本大开本铜版纸印刷的书端在手里其实是很费劲的,但我还是很快将它读完了,尽管阅读的时候为了减轻双手承受的压力而一直在改变姿势——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表示惊讶的方式。

  我自认为是爱书之人,从小至今,看书买书的钱花了无数,而很自然地,书店也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很可惜,无论是我从小生活的小县城还是大学时代居住至今的大上海,我所看到的书店,其格局都是大同小异的:白色的墙壁,瓷砖地面,高高低低的书架充斥其间,畅销书和打折书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而其他的书则按照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各自被安排到不同的架子上,大大小小堆砌在一起。所以,在我的眼里(也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书店和超市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无论是装潢还是布局,唯一的不同在于它们出售的商品,书本因为历来被思想家们尊崇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书店看起来多少要比超市高雅一点。但是很遗憾,在这种传统而没有个性的书店里,再好的书也同样会泯灭了个性,只能成为商品。

  清水玲奈的这本《梦幻书店》,却将眼光落在了那些真正有个性的书店——原文使用的是fabulous一词,更能说明问题——之上,精美的图片和简洁明快的介绍,勾勒出了二十余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美妙的书店,这当中既有闻名于世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也有作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地标的雅典人书店,当然也有面积虽不大但充满智慧和氛围的独立书店。毫无疑问,书里介绍的每一家书店都有自己的个性,可能是悠久的历史,可能是独到的装潢,可能是新奇的理念,也可能是周到的服务,独特的个性让这些书店从传统书店当中脱颖而出,让书本和阅读也拥有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好些书店都提供了阅读的区域,读书人可以在这里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和好朋友甚至书店的主人探讨书本和生活,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在我之前的想法里,构建诗意的读书空间,那是爱书人和收藏家的事情,他们有精力也有热情将自己的读书空间布置成他们希望的最美好最温馨的状态,但是这样的布置和作为商品买卖的书店无关。但是《梦幻书店》告诉我,我理解错了。既然真的热爱书,那么无论书在哪里,是自己阅读还是介绍给别人阅读,无论是作为爱好还是作为工作,对待书的心态都应该是积极而美好的,书店也就应该是理想的模样,让店主喜爱,也让更多的人来喜爱。

  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借副主教克劳德(虽然他是大反派,但毕竟是个博学之士)之口说出了名言“这个将要杀死那一个”,预言了图书必将代替建筑成为人类文明的真正载体,甚至专门跳出故事的叙述利用整整一章上万字的篇幅来对这一观点进行详尽的阐述。而两百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来势汹汹,于是人们再次重复了雨果的名言,“这一个将要杀死那一个”,只不过这一次,刽子手是互联网,束手待宰的却是图书。

  虽然雨果表达图书将要杀死建筑,还有世俗将要战胜神权的一层隐喻,但是他还是敏锐地洞察到了文明载体的改变将会极大地改变整个社会。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雨果的话恰恰就言中了古藤堡发明签字印刷术之后四个世纪世界文明的走向。而如今,文明的载体再一次改变了,互联网的浪潮汹涌澎湃地席卷了全世界也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在诞生三千年之后才被图书所替代,而图书主宰了人类文明不过区区四百年,似乎很快就要让位给互联网了。

  《梦幻书店》介绍的不少书店,他们的店主人也对电子图书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觉得电子书永远无法代替纸质书,或者觉得电子书终究是书籍的未来甚至还将自己的书店搬到了网上。确实,电子书是不是会代替纸质书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探讨,讨论者当中既有艾柯这样坚定支持纸质书的学者,也有贝索斯这样主导了纸质书发展的商人。也许,很有可能,支持互联网的人是对的,他们会像雨果一样不幸言中文明载体的更迭,甚至能够从这样的更迭之中看出更深刻的隐喻。

  但是在我看来,担心纸质书或者电子书的未来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毕竟,它们都是文明的载体,人类的历史遗产和奇思妙想不会因为载体的更迭而有所损失,这也就足够了。而我们所知道的现实是,即便建筑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喜爱建筑的人还是在全世界各地朝圣那些伟大的建筑,观瞻昔日庄严而雄伟的塔楼,高迪、贝聿铭这样的建筑师还在用建筑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大可以将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未来搁在一边,认真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喜悦,而像《梦幻书店》里介绍的那些有个性的书店,是不会很快消亡的,它们就像是高档餐厅或者画廊、艺术馆,将作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一个部分,点缀每一座城市,照亮每一个喜爱阅读的人的精神世界。

  可喜的是,现在这样的有个性的书店似乎是越来越多了,电子书的压力也使得书商们思考如何通过特色服务来将读者重新吸引回书店,所以如今在上海,也可以看到鹿鸣书店,可以看到季风书园,世界各地也同样不乏这些新式书店的身影。我们无从知晓这样的浪潮会不会转瞬即逝,但我们无需担忧,爱书人需要的就是享受阅读,这也就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