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画里的清凉世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诗画里的清凉世界

2014-10-20 作者:李元昭 来源:网络 阅读:载入中…

  引导语:面对燥热的夏天,你会怎么度过,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呢?

诗画里的清凉世界

  暑气袭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像躲避瘟神一样寻找凉爽的地界去“避暑”。唐人王维在陕西终南山中建了竹里馆,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坐深林,不再苦夏,唯有弹琴长啸的快意。唐人姚合则在林木掩映的高楼之上避暑,观湖光山色,望飞鸟来去,别有意趣,诗云:“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荫中。”宋代诗人戴复古和梅尧臣则给我们描绘了在山寺中避暑的乐趣。戴复古和几位朋友“相期过宝坊”,来到慧力寺中,“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钟磬出深屋,江山界短墙”,清静凉爽,诸公陶醉其间,以致“醉来归兴懒,留宿赞公房”,索性就住下了。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和戴复古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诗中说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凉爽之气醉人,品茗谈天间不觉忘归。元代的释英更是直入深山,恍若进入另一个世界:“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可谓一诗两世界,冰火两重天,读来让人羡慕。

  不过,能够躲到山中去避暑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得在城镇里讨生活,那么只有在这“蒸笼”里“追凉”了。树荫、凉亭、水畔都是比较凉爽的地方,无论是皇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在这些地方纳凉。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述了皇亲国戚纳凉的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红莲翠竹,玉盏琼浆,阵阵微风从水上飘来,吹动水晶帘叮当作响,好不惬意。唐代陆希声虽没有贵族们这般排场,但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优哉游哉,堪比羲皇上人:“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白居易则给大家科普哪里追凉最合适:“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如果没有舟,那么陆游告诉你,在池畔柳荫下支张床吹吹风也是不错的选择:“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杜甫就没有这么惬意了,他所处的地方烈日炎炎,“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这个时候他寄望“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然而这也只能是想象,眼前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开轩纳微凉”。

  除了“追凉”,人们消暑的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唐代白居易的“独门绝技”就是心静自然凉:“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陆游对此方法也很赞同,他在诗中说:“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性更无方。”宋代的葛元怀更喜欢“发呆”消暑:“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然而这就有点“形而上”了,美美地睡个午觉,才是更多人喜欢的。柳宗元《夏昼偶作》里写道:“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睡眠消暑的乐趣跃然纸上。诗人蔡持正喜欢躺在竹床瓦枕之上,用读书来催眠消夏:“低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刘因则选择用垂钓来享受消暑乐趣:“借住郊园旧有缘,绿荫清昼静中便,空钩意钓鱼亦乐,高枕卧游山自前。”暑热中喝杯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宋人曾畿写道:“三伏汗如雨,终朝沾我裳。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凉。”而苏轼更夸茶是“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民国初年,四川举人冯家吉则写道:“夏日炎炎可畏天,鼻端出火口生烟。茶香一缕清凉散,甘露无殊小贵钱。”虽文采略输,但对茶解暑之功的赞许让人印象深刻。(亲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冷饮亦可解暑气,杜甫就曾写过和诸公子携妓外出纳凉,以冰水解暑的情景,“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清凉之余多了一份香艳。南宋诗人杨万里还描写了当时京城卖冷饮的情况:“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他还对当时卖的一种“冰酪”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烈日下来一口,爽透全身。秦观《忆王孙》里的小姐则有井里冷藏的李子和瓜来消暑:“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而在乡村,还有更生动的消暑场面。“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农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荫亭午正风凉。”行旅路上的范成大走到农家,借井水洗了把脸,坐在门前柳荫下的石头上吹吹风,消除暑热。王子彦在《夏夕》里描绘的场面则更接地气:“夕阳场圃树荫凉,麦豉瓜姜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烟影里说家常。”一幅恬静安逸、家长里短的田园消暑图跃然纸上。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则描绘了夏夜村里一对老夫妻闲话古今的消暑场景:“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然而,劳苦之人炎炎夏日里的生活则透出几分悲凉,清代诗人吴嘉纪有诗云:“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此外,读诗本身其实也是纳凉的好方法。前述的这些诗句中,虽然是作者们在享受着消暑的乐趣,但是在我们读来,感同身受,颇有望梅止渴的功效。当然,还有更直接的“梅”,王维《纳凉》一诗就是:“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读此诗,脑中会浮现出对应的画面,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丝丝凉意也随着词句沁入心田。

  不过,由文字形成画面,还需要一个使用大脑来想象的过程,而直接以赏画来消暑是更为便利的方法。清代诗人江堤有一首诗里记录了创作消暑画的方法:“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枝实画风。风来无质堆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蒸笼”里无风,只好借一纸清风来消解暑意,这更像是画饼充饥了。然大文豪欧阳修曾这样说过:“秋暑郁然,览之可以忘倦。”心情郁结的时候,赏画可以消暑忘倦。这是因为,绘画者笔下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人物形态,均有喜怒哀乐,随着笔尖跃然纸上,惟妙惟肖,观者也能从中读出这些隐藏在画中的信息,心灵产生共鸣,情感得到升华心境也会随之改变。而且,更为特别的是,中国画中山水花鸟为大宗,这些无“人”参与的画作里,透露出的更多的是空灵和静谧,与烈日炎炎下人们浮躁的情绪形成对比,能起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作用。当然也有很多以消暑为题创作的画作,如元代杨叔谦《荷亭消暑图》、清王宸《法源寺消暑图》等,欣赏这些画作如同欣赏消暑诗,同样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诗画里的清凉世界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