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倒下的父亲(2)
退休之后,父亲变得沉默,我们家阳台后面是个大足球场,他在阳台上看人踢球,一看就是3个小时。踢球的人换了两拨,他还在看;回来喝点水,又去看。回到家也不跟我们说话。有时候我说:“爸,咱们聊会儿天吧。”他叹气,还是不说话。他会去关心表妹的男朋友、保姆家的小朋友,而不关心我。我跟老公拌嘴了,哭了,打电话跟他倾诉,他也不接我的话,握着电话就是不说话……全家人都觉得他变得特别自私、冷漠,于是我们在心理上疏离了他。
到第二次中风之前,他又新添了一个毛病,别人逢年过节送来月饼、茶叶这些东西,他就当着客人的面翻开来看,看完,就把这些东西拿走了,弄得我妈妈特别尴尬。客人走了我妈会跟我爸生气,说好多伤他心的话。爸爸还变得特别斤斤计较,他会跟我妈妈说:“全家5个人,4个都姓杨,请你给我滚。”我妈妈哭着跑出门。
我妈妈比爸爸小17岁,她当时只有17岁,就按照组织安排,嫁给了一个“最可爱的人”。她含辛茹苦一辈子没有任何怨言,老了,这个“最可爱的人”竟让她滚。她自己“滚”到宾馆里住着,暗自垂泪。我知道了这事儿,打电话跟妈妈说:“妈,你回去跟我爸说,全家5个人,4个都姓杨,其中3个是我生的,要滚也是你滚。”我妈想通了,就理直气壮地回去了。
现在说起来像个笑话,但是当时我妈妈真的很伤心。她不能忍受我爸爸变得那么自私,那时候我妈妈才五六十岁,心态还是很年轻的,而我爸爸已经走入重度脑萎缩的退行性改变中,他的手开始颤抖,头会摇晃,我们还以为这是正常的,人老了嘛!他老糊涂了,走路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回家了。他穿过一片森林,走到荒凉的铁路那边,回来以后跟全家人说,见到了表哥表嫂(其实他俩早在“文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他说:“他们还请我吃饭,给我烙饼。”然后从兜里掏出来几块小石头……妈妈崩溃了,对我爸爸忍无可忍,一方面觉得他特别自私,一方面又觉得他不体贴。妈妈和一帮朋友在家里聚会,搞得挺晚,我爸爸站在客厅里,穿着家居的短裤,对妈妈的朋友说:“这么晚了,难道你们没有家吗,为什么不回去?”他还会在早晨四五点钟就把全家人都叫起来,说:“你们不上班吗?”
这些变化发生在三四年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没有人知道这个病叫“阿尔茨海默症”。
我们错过了给予父亲亲情的机会
后来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跟我说起,他爸爸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也是这样冷漠地对待他的妈妈,最后他妈妈比爸爸先去世,他说其实他妈妈是被气死的。
我这才知道爸爸得了“老年痴呆症”,而我发现真正需要帮助的是我妈妈和我们几个孩子,还有我的那些侄子、侄女——他们害怕爷爷,都不愿意去摸爷爷,不愿意看见爷爷。爷爷会问他们:“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读几年级?”一天问四五遍,他们从内心里抵触这个老人,有恐惧感。我们都缺乏关于这个病的常识,我们苛责和疏远着年迈且已经失去正常认知能力的老父亲。
这三四年的时间里,我终于知道我们错过了什么。我们错过了父亲人生中最后的理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本可以给他人生中最温暖的东西:亲人的理解和陪伴。如果当时知道这是一种病,妈妈就不会错过跟爸爸最后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如果知道这是一种病,至少她不会受伤害,不会动不动地离家出走,不会想不开……妈妈完全把他当成一直习惯的那个爱人,而不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人生格言 www.wenzhangba.com)
我们都错过了给予父亲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感受亲情的机会。想到这里我非常痛心:是因为我们对这个疾病缺乏认知,而使得老父亲最后的人生孤单而凄凉。
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
爸爸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医生不让他喝酒,我们偷偷把他的啤酒换成了一种叫“啤儿茶爽”的饮料,他喝一口就倒了,直接倒在了饭桌上。我说:“爸,你为什么这样不配合呢?”全家人都严厉地指责他,认为他不懂事、任性……可后来当我两岁的女儿不想喝牛奶也倒了的时候,我会很耐心地说:“宝贝,你倒在地毯上怎么收拾呢?”这个时候,我知道没有理由责备小小的她。
这就是为什么我给这个宣传片起的口号是“给生命的两头同等关爱”。如果把80岁看成人生寿命的极限,当他到了80岁以后,你就要把他完全看成一个婴儿,去教他、体谅他、宽容他和放纵他。
从我父亲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生离死别”。我们很多人经历的是死别。老年痴呆症最残忍的一点是“生离”,他依然有生命的时候,他的理性和情感却退潮般一点点远离家人。一个孩子是怎么成长的,倒过去就是一个老人是怎么退化的:孩子生下来要先会吃,老人最后只会要吃的了;随着孩子成长,就学会了要妈妈,老人也是,特别害怕陌生的环境,只愿意跟家人待在一起;随着孩子成长,要在一群孩子里面找认同感,要听表扬:“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老人也是,到了老年痴呆症晚期的时候,听不得一点抵触的意见,受不得一点刺激;然后随着孩子成长,有了尊严,有了荣誉感,有了被肯定的需要,随着知识的积累,有了逻辑判断、理性控制……老人恰是这样逆向地退行,退掉了荣辱感,退掉了理性与逻辑能力,退掉了行为认知、判断力,到最后退掉了亲情……一个孩子是怎么建立起来这些从生理到社会的需求的,一个老人就是怎么将它们退行性改变掉的。我们再不能把他当成一个老战士、老干部、老艺术家、老科学家……无论他之前多么理性、多么睿智、多么有社会地位,他之后的退行都是绝对的、不可逆转的。
我们至少在五六年前就应该对我父亲进行药物干预,如果干预了,那么到现在他至少还保有对亲情的认知,我们就不会这么遗憾。老父亲四进ICU(重症监护室)都坚强地回来了,因为他的心肝胃脾肾全是好的,而脑萎缩了;他的眼耳鼻舌其实都是好的,但意识没有了!这是多么残忍的一种疾病!
我们老听到这样的故事,说老人被骗了,把家里的存折拿出来给别人。如果他失去了正常的逻辑判断能力,他会按照一个特别强硬的指令去行动,你让他干吗就干吗;所以老人不是贪便宜,这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个重要信号。还有,如果老人反复地在那里唠叨,你多大了,你上几年级了,叫什么名字,这也是一种病态,他其实已经忘记了自己几分钟前说过的话。还有出现自闭、不跟亲人沟通的情况的时候,已经是中度老年痴呆症的征兆。我爸爸差不多五六年前就出现过这些征兆,而我们只看到了他的自闭、自私,只顾自己的感受——我爸不爱我了,而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疾病。
父亲母亲都曾经年轻过,而我们还不曾年老过,我们应该知道他们走进暮年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科学地给予他们,这才是对父亲母亲的大孝。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