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陪女儿去高考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陪女儿去高考

2016-09-29 作者:鹅黄的柳 来源:鹅黄的柳投稿 阅读:载入中…

 陪女儿去高考

  陪女儿去高考

  二女何笛今年高考,快到考场门口,望着拥堵的人群,她说:这是全球第一考啊!我说别怕,考成啥样子就是啥样子,毫不影响你依旧是老爹的心肝宝贝。她憨纯诚挚的一笑,挥手用普通话说:爸爸,我进去了!然后小跑着冲向了考场。

  中国的高考何以成为全球第一考?我想主要是因人多,规模大;其次是全民重视,隆重而森严。

  起初,学校老师和校长反复叮嘱我们,要让孩子放松,千万不能紧张,临考的前几天,让我们连学习的事提也不要再提。于是我们做家长的说话小心,故作气定神闲,生怕哪句话或某个行为导致孩子有了压力。我的孩子在以前的模拟考试中曾因紧张而有过失误,所以就格外小心。谁知我们“松弛”的戏,也许演得过头了,孩子受其影响,似乎连审慎认真的必要也给忘了。第一场语文考下来,作文就有点审题不清而有所跑题。我心中不悦,又需故作若无其事。心想,咱是搞文字的,靠写作吃饭的,孩子作文考不好,倒成了情理中事。“木匠住着柯杈房,大夫守着病婆娘”嘛!尽管装着不在乎,但女儿还是看出了我的不悦,只是相互心照不宣,寻找些别的话题岔开了。到了考数学,可能还较为理想吧,我是从她那笑嘻嘻的表情中判断出来的。接下来的几场考,我还是什么都不问,只从她的神情中去感知。

  为了孩子考试,我们在离考场最近的地方包了宾馆,吃的是宾馆为考生准备的高考套餐,餐厅里挤满了考生和家长,基本上都是三人一组,父母与孩子“二陪一”。这家星级宾馆,也全被考生和家长占满了。在感受着那两天到处充盈着的高考的隆重氛围中,我想,我一辈子是没享受过那种待遇的。今生里也还算考过不少试,可我的父母几乎连问也不问。由小学考中学那会儿,是在乡下,倒是奶奶为我煮过两个鸡蛋,那便是最好的特殊待遇了。我没参加过高考,但孩子她舅说,他高考时,从考试到填志愿,父母均未参与,只是拿到通知书要走了,才向大人打招呼。前几年每逢高考,因无自己的孩子,看见别家父母和整个家人的那种兴师动众,心中很是不屑,娃考个试嘛,又不是选中统哩!可是“摆子”到了谁的头上都得发烧,到了我,却还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了。本来我做事喜欢另类一点的,但一想这事情上还是不行,一是那种强烈的氛围感染,逼人不得不与大家一样;二是不能为孩子留下终身的话柄,考好了还罢,考坏了不能落得终身埋怨。当大人的把该做的做了,剩下的,那是她娃的本事她娃的命。(感动的故事 www.wenzhangba.com)

  这些年的高考,何以就越来越隆重了呢?我总在想,本应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而当下的中国,倒是“唯此一试选人才”了。明知此举肯定不对,肯定有问题,可又别无良方。试想,如果是考试加推荐,那么在推荐的环节上,以中国人目前普遍的思想素质,其“后门”之风不知又会刮成何等样子,私欲的严重倾斜,会把道德良心全然淹没,乃或扔去喂狗。所以也是不能体现公平的。比如一级约束一级的机制,乃至到了法院、检查院、纪检委等,本想用机制一环扣一环,最后是每个监督环节都心术不正,最高的管人的人也端不平手中的天枰,于是这个世界已从内里就乱了套。当一个社会,其持有良知者比例不足的时候,公平就难以存在;人才的选拔,也难以综合全面的去考察了,只能采取“考试”,这唯一的遴选手段。这也就是“应试教育”无法改变的原因。可是,中国历史上并非都是这个样子啊,有过真正的伯乐,有过举贤荐能制度,有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这些,又都哪里去了呢?难道永远也不复再现了吗?

  有人说,高考考孩子,烤的是家长。女儿的高考结束了,我们夫妻也被架在火上烤了个半熟。之所以是个半熟,因为好多事还是想不通。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陪女儿去高考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