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归正会》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第一归正会》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0-07-09 22: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归正会》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第一归正会》是一部由保罗·施拉德执导,伊桑·霍克 / 阿曼达·塞弗里德 / 迈克尔·加斯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归正会》影评(一):仰与现实

  繁荣的背后,是废弃塑胶轮胎,焚烧的垃圾肚子里都是垃圾的鸟……雪山森林海洋那么美,有谁知道满目疮痍触目惊心景象?Toller牧师说“美国国会依旧否认气候变化”“我们污染环境等待上帝清理,我们犯罪等待上帝原谅我不认为这是使徒旨意”,有信仰固然重要,可是一味盲目追随错误思想,就是放纵错误进行,不去阻止,任其发展,那这种信仰真的还有存在必要吗?有很多时候祷告求得的是安慰,却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影片中的信教一再强调不能触及政治问题,因为信徒也好,使徒也罢,改变不了政治家决定的事情。影片最后,Toller牧师和Marry在拥吻中互相得到救赎也许吧。

  《第一归正会》影评(二):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沈默

  語言和理性限制使我們無法得到救贖:在寫日記的時候;在開導Michael的時候;在被同事關心的時候;在苦苦沈思上帝的旨意時

  功夫重要性:上帝也不總在花園(理性),祂也在山頂、市場和神殿 (功夫,或者是馮友蘭稱作「負」的沈默的方法

  當我們嘗試用語言去表達不可言說之物就會引起混亂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keep silent.——Wittgenstein

  所以Toller最後通過和Mary的雙修達到了救贖:愛是我等凡人最好也是最容易的救贖(同樣作為愛情的信徒果斷給高分

  《第一归正会》影评(三):生活就是希望与绝望并存

  完了这部《第一归正会》,还可以,值三颗星,电影节比较慢,也很压抑,为了伊桑霍克我给五星!目前只有两个人能够让我做到不顾电影剧情好坏,冲这个演员直接给五星,一个是汤姆克鲁斯,另一个就是伊桑霍克!伊桑霍克是少有的越老越让人觉得演技舒服的演员,岁月在他的身上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该片讲述了一位在战争失去儿子的前军队牧师,同一个痛苦挣扎的怀孕女人玛丽之间的故事! 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普遍存在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我们总是会不可避免思考人生价值意义探讨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一生有太多措手不及灾难困境,走出过去,获得重生,自我救赎终归是一条痛苦而又漫长的路,两个受伤的人儿,两颗脆弱心儿,两条迷茫灵魂,在急躁冰冷的尘世相扶持,相互抚慰,共同面对人生的希望与绝望!

  《第一归正会》影评(四):破碎,然后是宁静

  剧本很好吗?也许。人家顶着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头衔。剧情很好吗?未必。看了一半我以为是探讨一个在受资本排挤、没有生气的教堂供职的牧师的人性;探讨他如何每天布道、帮人解答各种人生难题,却到头来只发现自己是冠冕堂皇地灌鸡汤,只发现自己背后也是深渊,只发现自己都没有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探讨他如何身体恶化还坚持行上帝之道。我会说,啊,很好,这就是我想看的。可能我毫无宗教背景,看不到任何关键的点吧。一半之后我又发现这是一部环保片,以Michael为起点引发Toller反思人类对地球所做下的种种,进而思考帝哥真的会宽恕人类吗?快到片尾我又以为是恐怖片,思考无果的牧师准备玉石俱焚,在升华中找到救赎。最后原来是爱情片,Mary再次出现,Toller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准备赴死的Ernest立即融化破碎,破碎之后才能寻得宁静吧!到这里我明白了,片子还是回到了牧师纠结的人性思考,因为那黑色的衣衫下却是入柔的荆棘。

  《第一归正会》影评(五):信仰,它又懂了(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只是个人观后感

  这片子的另一个翻译叫做《重组教堂》。它提了环保、提了信仰,似乎要把环保问题与信仰问题关联起来。也就是说现在环保的问题,首先是信仰的问题。由于信仰改变、价值观改变,人们才渐渐不在乎环保问题。

  如今我们也有部分环保意识,比如用可降解的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等等,但这些“鸡毛蒜皮”的环保行为,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有些破坏环保的方式,造成的伤害更大更大,比如能源消耗等等。这些问题为什么难以改变,是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的生活退步,我们用上了空调,如今都说“命是空调给的”。

  等等这些东西直接反映了我们并不想让自己少享受一点,减轻资源消耗的程度。因为没有享受到变成了痛苦,而信仰的减弱,已经不支持人们对抗痛苦了。想一想苦行僧,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们面对痛苦?

  我感到困惑的地方是最后牧师和寡妇产生了感情,或许是他们的内心通过一系列的痛苦,相互找到了慰藉,这段感情也阻止了牧师的自杀。

  电影似乎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自我毁灭是必然的,而对于个体来说,真正的相爱才是唯一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不高,只有6.4。在IMDB上有7.2,毕竟我们没有什么基督教信仰吧,看不懂人这种宗教里的讲究。

  《第一归正会》影评(六):上帝也不总在花园,他也在山顶 市场和神殿

  真的好难受啊好难受,音乐太惊悚,基调太灰暗。导演是一个长于用影像渲染情绪的人。也许有很牛的地方,但个人喜欢不起来,满满负能量……

  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呢?阳光一点简单点不好吗?

  上帝不是说,这世间常存的有三样:信,望,爱。而最大的是爱。

  比较认同里面那个虽然有点世故的黑人说的:你总在花园里,这样不好,满身血汗……你看,上帝也不总在花园里啊,他也在山顶,也在市场,也在神殿……

  这句话意味深长。

  我们始终是世间普通的一个生物,纵然有万般理想,也应当站在土地上,活在真实的生活中。

  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管是美好还是灰暗,都不应当被当真!否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跟上帝过不去。

  里面还有个人物说得好:你知道上帝的计划是什么?他告诉你了?

  很讽刺对不对……

  很多自以为奉了神意的人,只不过是被内心的妄念迷障了双眼罢了

  这个牧师,自己都拯救不了,还妄图拯救别人拯救世界。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上帝,却没有向别人布道。

  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懦弱的狭隘的可怜男人。

  不管什么职业 角色,我们不能一直在奉献 在消耗自己,我们也需要吸取滋养,时而俯瞰大地,站在宏观的高处看整个世界 人类时空,时而与民同乐,时而心怀梦想 亲近神明……

  你看,上帝都知道劳逸结合呢

  什么钻入牛角尖,非得如何如何如何,都是执着。过于执着的,都不是神的本意。

  神要让世上的所有按它本来的规律进行,既然生 就自然活着 等待自然消亡 或下一个轮回。

  啊……以后不想再看这类作品

  花好大劲才缓过来

  再见,不

  再也不见。

  《第一归正会》影评(七):Even a pastor needs a pastor

  Even a pastor needs a pastor. 霍克被请去开导Mary的丈夫,结果在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话后,后者不为所动,还是自杀了。

  霍克这时才突然意识到,Mary的丈夫活的比自己真实。

  也许Mary的丈夫对环境和人类的前途是偏激的,但他的行动和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去游行示威,他不想要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出生在一个一个他认为不可逆的越来越糟的社会。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可霍克呢?嘴里说的都是鸡汤话,私下里却酗酒消沉。一方面谴责造成污染的赞助教堂的企业,一方面又在用酒精和药品污染自己的身体。一方面不喜欢教堂里喜欢自己的女人,一方面又放不下面子与对方周旋。

  本来要救赎别人的人,自己恰恰需要救赎。

  本来是他要救赎的女人Mary,反过来却在救赎他。

  她真诚地求教,给了他反省自身的机会。

  她无保留地揭示自己家庭的情况,给了他面对自己情况的勇气。

  他们一起出去骑车郊游,给了他二十多年来没有过的体验。

  他们一起“男女双修”........使他真正领会了上帝的信息:做个身心合一的人。

  于是他有了勇气,终于敢对教会爱慕自己的女人说了自己想说的话。

  即使如此,他一开始选择的还是Mary丈夫的老路:用失望,仇恨来面对这个世界,于是他穿上了Mary丈夫留下的自杀炸弹背心。

  当看到Mary也来参加活动时,出于感情,他脱下了炸弹背心,却用铁丝缠绕自己的身体,直至鲜血淋漓,然后喝下致命的毒药。

  只有当他看到Mary来到自己身边的一霎那,他才突然上帝的真意。做个身心合一的人,你也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despair,也可以选择hope。阳光和阴影相伴相随,全看你自己要什么。

  影片的结尾,霍克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选择,也让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开始了思考。

  《第一归正会》影评(八):拯救者更需要被拯救

  生活当中有很多职业,比如心理咨询师,牧师,他们比我们更加需要帮助

  但是职业需要,他们却得帮助别人

  ,我碰见过很多心理不正常的心理咨询师,总认为别人心里有毛病

  ,这个牧师,正像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手记一样,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来分析他自己,延展他的思考,但没想到的是……

  ,他是一个极容易受人影响的人。

  他受到了玛丽的丈夫的死亡的影响,这个人是环保主义分子,感受到地球存在的威胁,感觉到人类即将灭亡,所以他选择通过自杀来结束这一切痛苦。

  本来就有悲观倾向的牧师,便着了他的道。

  他的人生观甚至曲折了上帝视角。

  在他所主持的第一归正会250周年纪念的时候,他甚至想通过自杀,离开这个世界,让他的所有朋友失望和痛苦。

  我说过——人生既不能往前看(记日记),也不能往后看(地球将毁灭),那么该怎么办呢?只有双飞和爱情?

  我觉得,导演和上帝的视角一样,跟我们说,

  我们总有很多选择,

  每个选择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

  ,包括自杀,这些都可以理解,

  每个人的选择有自己的理由。

  我们感受到这个牧师,

  困在暗夜的房间里,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passion),也不在乎自己得癌症,然后还酗酒,

  他就是在这样的方式中爱他的上帝的

  ,和现在美国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也是他的一种选择

  ——我还是非常欣赏电影的效果,有些短短几个镜头,甚至比阿登堡爵士的自然纪录片还要震撼

  ,因为他们展现了人类真实的焦虑

  ,而不是站在电视机镜头前,以科学家的身份来劝说我们

  ,这种绝望的状态是真实的

  ,说年轻人都是孤独的星球

  ,只不过用社交平台连缀在一起而已。

  《第一归正会》影评(九):是因为我不相信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吧,我懂或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喜欢不喜欢。真的是这样,我可以不完全理解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但绝不妨碍我在观影时,感受到震撼和美,它是具备诗意在里面的。

  但这部电影呢,并不美。影片唯一有一个(我眼中的)亮点,是当男女主角贴在一起的时候,导演做了点特效叠化处理,让两人仿佛飞在宇宙中。这个让我想起《1984》,整部小说充满着压抑,惟有男女主角在草堆里做爱这一处情节,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点点亮色。

  我看到这部电影觉得挺讶异,因为是个4:3画幅,在看别人的影评时被确证,这的确是导演有意为之;另一处不愉快的地方,则是翻译字幕,明明这个男主角职业是牧师,一定要翻译成“神父”,圣餐翻译成“圣体”,这个其实是不对的——既然片名都叫“归正会”了,怎么可能是天主教吗?然后,电影中涉及到经文部分,则都原原本本地对照和抄录了中文和合本圣经,所以我觉得还蛮无语的。

  其实我应该是比豆瓣其他电影观众更有“宗教背景”的,电影里唱的英文诗歌有些都是我自己熟悉的。

  然后是我对主人公的遭遇和反应感到不满:死了孩子吧,和想搞人体炸弹,这个有什么必然关联吗?上海今年有个学校门口有人持刀杀了几个孩子,其中有1、2个是基督徒的孩子,家长是有信仰的人,至于有这样的反应吗?而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于他把捡来的铁丝缠了一身这个情节,为什么?是要表达他的极致痛苦吗?我不能理解。

  再者,女主角的设定是有信仰的基督徒,但她却选择嫁给了一个没有信仰的环保爱好者,后者还自杀了。这真的是很有信仰的基督徒的选择吗?

  ……所以,这个电影里没有我喜欢的角色。

  我记得陈凯歌《风月》的制片人在电影失败以后说了一句话:以后再也不参与这种自己一个人物都不喜欢的电影(大意)。我当然不是制片人,因为非此同行,对任何电影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但就电影来说,它所构筑的那个世界,没有美,也缺乏救赎,它不是《悲惨世界》这样纯粹的信仰电影,如果你寻找信仰,这部电影里没有,如果你寻找欢乐,这部电影也没有,如果你要寻找美,这里也没有。

  总归是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也因为我不相信它。

  《第一归正会》影评(十):笔记

  I know that nothing can change and I know that there's no hope. Despair is a development of pride so great that it chooses one's certitude rather than admit God is more creative than we are.(Thomas Merton) 想了想还是在豆瓣上打了满分。一开始10分钟就狂刷我好感,让我怀疑伊桑霍克会不会正巧又演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电影。而且就在我已经决定打满分之后,它依然有很多情节超出我的预料!观感真的很好 这个电影的整体剧情架构其实不是很容易让人买账,而且牧师心理的转变也不是特别有信服力(不过我觉得不是大问题),最后的走向什么的我也觉得不是很喜欢 但是细节我实在是都太喜欢了,开头拍摄教堂的长镜头,之后牧师日记的叙述,他所讲的很多话我都非常喜欢。比如我写下日记却又不会划掉,我用了pride这个词,我讨厌我刚刚用了pride这个词。 他开头说的实验我理解的是记日记的实验?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自己之类的。但是没有什么会按计划出现,他后来还是把日记前面撕了,而且还没记多长时间他又打算自杀去炸教堂了。 镜头感真的很漂亮,总有一部分情节是在镜头之外的。而且重看的话会发现教堂座位安排也很有趣。 我觉得对于主角的设定还是比较传统……我不是特别喜欢嘤嘤嘤 主角的想法和他的语言的对照,写的太好了 开头迈克尔一直在强调世界走向灭亡,而主角只是觉得他有抑郁症问他想不想自残 “我回顾了一遍他说的话,我觉得我当时该说什么,什么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什么能说的更好”写的太精彩了! Mary客厅的灯就是一个眼睛。 而且还有影片对于黑暗的展现。Mary家里黑暗的房间。牧师凌晨三点醒来之后外面的夜。还有牧师远看教堂是黑色的地面和深蓝色的天空。 Mary说她会和她丈夫一起做这个事情。然后牧师问她你是不是也想让我这么做,Mary先是拒绝然后肯定。这段我都蛮喜欢的。到他俩一起呼吸的时候,我很喜欢鼻子碰来碰去的感觉。后面Mary的头发掉下来这个细节我也很喜欢。 不同的液体融合在一起很棒。 最后我真是半非常喜欢半感觉一般。 我很喜欢用荆条自残那一段!那意味着牧师觉得自己为了Mary不去炸教堂违背上帝的旨意。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某种方式惩罚自己。他怨恨,但他不能怨恨Mary。他扯着衣服大叫。 后来喝汽油又没喝那一段。我觉得喝汽油本身这个想法就挺好的。 最后接吻然后戛然而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