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因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2020-11-26 04:0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基因的秘密》是一本由[希腊] 尼科斯•帕纳约托普洛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的秘密》精选点评:

  ●为什么翻译得如此拗口

  ●这么短也是书?

  ●最好能测下我到底有没有当妈的天分……

  ●2008.05.29购于joyo,fft推荐。2008.06.28开始读。概念很好,但除此之外好像乏善可陈。上来先读了伪前言和真后记,看到后记里说到最后也不知道主人公的测试结果囧了一下,测试结果不是在伪前言里就说明了吗?POSITIVE!汗死了..难道是我理解错了?2008.06.28读完。关于测试结果,原来后文又把原来的结果否定了,不过感觉也没什么所谓啦。销售后半部分终于开始有了些内容,但是对于文本的叙述,显然还是Auster更擅长啊..用注释搞花样的做法,Auster也玩了,而且玩得更好一些,不是么。

  ●翻译的问题吧

  ●注释里暗藏玄机。

  ●这本书属于人文科幻,改变了我对于科幻小说的认知。200页不到的书里,没有构建一个汽车满天飞的新社会,而是选取了“艺术基因检测”这条线索,讲述科技如何颠覆艺术创作乃至艺术历史。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是否要被他先天的基因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在生下来那一刻就被决定,这样公不公平?

  ●艺术理论科幻。好新奇。

  ●不就是说个时间的作用么,至于写得如此感性和恐怖么。。。

  ●虽然是主流向的……虽然只有10W字还卖16……虽然翻译质量不佳…… 原书绝对5分!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一):这个社会公平么?

  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在增大贫富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单单看大陆的情况好了,确实如此。许多重点学校都要求学生拥有一项甚至几项的才艺。小不点一样的学生,就要去学习钢琴、跳舞、美术、计算机、英语、奥数……

  但这些大多都是学校不教的东西,要学?你得自己花钱去报班!

  富裕的家庭负担得起这些费用?穷困的家庭呢?所以贫富只会愈加悬殊!

  冷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机会均等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根本就是一句谎言,特别是在中国的土地上!

  《基因的秘密》作为一部虚构的文学,刻画了一个科技强化了人类的机会不均的时代,并非对基因技术的刻意污蔑,有些同学竟然因为这点而对该书愤懑不已,指责它是“坏书”,实在是眼界狭隘。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二):主流式科幻+上等恶搞

  用兔子说的分类法,这是一出“主流式科幻”。对我来说这种小说都类似于魔幻现实主义,并不着力于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科幻成分的可行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成分所构建的荒谬情境所折射的真实以及在这种情境下人性的发展。所以,俺是以一个入门文青而不是科青的角度来看的,但是俺文青的成分实在不足以支撑俺写出2000字的评论来,对不起小E了。。。

  在我看来,小说的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一个被世界玩弄了的年轻人,终于在死后玩弄了世界,这是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啊。广大人民群众一边被愚弄,一边被玩弄,这本是永恒的尽人皆知的真实,揭露这样的真实显然不能增加任何悲剧色彩。描述与细节之中更充斥着各种嘲弄与黑色幽默,对于加缪的抄袭,天才婴儿的创作,无名艺术家协会的崩溃……完全可以说是一本恶搞之书。

  然而恶搞小说也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好的恶搞总是百味杂陈,让你笑过以后又有点想哭。而这篇小说的悲剧成分,恰好存在于看似不可行的基因检测法之中。如今的世界里,一边是被科技不断量化的生活,一边是似乎已经山穷水尽只能剑走偏锋的艺术,在鄙视大众的同时又渴求大众的承认。现当代艺术馆里面那些符号,概念,行为,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被鄙视的大众怀疑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如果连“美”都不再成为艺术的唯一标准,那么到底有没有任何可能的判断方法存在?会不会真的有一天,我们被当代艺术折磨得只能诉求于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那是我们的悲剧,也是艺术的悲剧。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三):才华这东西

  前阵子,翻译达人无机同学对我说:《基因的秘密》很不错。

  那本书,从长相到定义都是科幻小说,引出它的那个科学线索是:测一下你的基因就知道你有没有艺术天分了,写作、画画或是雕塑。可内容却是非常现实的事情,尤其对写字的人,就像无机说的:如果基因说我没有翻译天分,我就接不着活了,只能改行或饿死。

  总算得了空,也翻翻那本书。只觉得它,开头文字略显拖沓,到了看到后面,却觉得顺畅了,故事则确确实实是好故事。

  前半部分是轰轰烈烈的发现:才华居然可以被测出来;后半部分则变成了一个不肯用这种测试来“耻辱艺术”的作家的日常生活,难怪作家越往后写越是驾轻就熟了。

  一本小说,虽然假装在讨论什么是才华,以及,如果才华可以被数字化?底子里透出来的,却还是:才华,因定义模糊而诱惑。

  为了着力自己这个观点,书里会说:有一个小词,在数个世纪被人反复使用琢磨后意思已经有些含糊不清,这个时候却变得清晰起来,这个词便是才华。因为它变得可以测量,可以感觉出来,但同时这个词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因模糊而具有的诱惑,很快就被废弃不用了。

  也许,这段话,不仅是写给才华这个词,也是写给才华这个物。

  才华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书的后半截,却依稀可以看到作者作为才子的影子。主角落魄时所写的那两本书:一本,只为一个女人而写。虽然只:是为了花言巧语去哄一个女人而“抄袭加谬”,那本只写给一个读者看的书,却激起了作家的写作欲望;另一本,是为了让大多数人喜欢、得奖——虽然主角写那本书仅仅作为一个抢手,他却几乎沉浸在了那本书里,失去了那个女人。一个多凄婉的天才的故事呀。

  偶尔,我也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觉得它拖沓呢?

  这大概跟我看的上一本书有关。我刚刚看完伯兰特的《午夜善恶花园》。一本写得颇分散的书,伯兰特却能用细节把每一寸地方填得满满当当的,不是葵花向阳,而是每一根树枝上都有神奇的芽儿,整书就变成了一丛丰饶的灌木。这是才华的一种。

  《基因的秘密》则恰好相反,他有很好的主线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向着中心。可惜,对于结局猜都猜得到的故事,越是面向中心,细节就越成了累赘。更何况,它的开头有那么多的心理描写,而我,是那么不喜欢心理描写,尤其不喜欢主人公犹豫“向左或是向右”的那种,毫无信息量可言。

  我曾经觉得,这本书,可能删减个1/8,会更出色。幸而,故事发展到中间,作者渐入佳境了。更何况,能编这样一个好故事,本身便是才华的一种了。再何况,这只是作者德科斯的第二本书,那个希腊人,在这之前,只是个工程师,与艺术,毫无干系。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四):与基因无关

  小说带有浓厚的欧洲文艺气息,简单的情节,丰满的细节,以一位作家的自传形式叙说了一段可能发生于未来的故事。艺术作品优劣的判定标准历来是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好吧,有个叫齐默尔曼的家伙发明了一种方法,根据基因来判别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天分。这个初看荒谬无比的假设是整个故事的科幻核心。但细想一下,现实中更偏激的种族主义血统论之类的观点并不少见。

  假设“齐默尔曼法”被社会接受并广泛采用,我们会发现不用再讨论哪些是优秀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当还在摇篮里吃奶的时候,基因就预言了他们的远大前程。出版商可以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他们身上。有人欢喜有人忧,没有通过齐默尔曼认证的却又想追求艺术的人,从此陷入悲惨的境地,作品不被大众认可,无法出版,没人宣传,穷困潦倒。小说的主人公莱特就是这样一个倒霉的作家,他不敢接受基因测试,于是前妻离开了他,作品再也无人问津。

  莱特骨子里并不相信齐默尔曼法。他加入了无名艺术家协会来对抗这一荒谬的制度,在这里艺术依然存在,与基因无关。但协会最终还是因一些原因而失败。真正困扰莱特的是,他发觉自己丧失了写作的灵感,一直没有满意的作品,直到遇见帕蒂。他为逗帕蒂开心激起写作的动力。这一部分节奏舒缓写意,有一个拍案叫绝的桥段。我猜测作者是加缪的粉丝。主人公介绍自己小说内容时,《旋涡》与加缪的《局外人》情节类似。而他给帕蒂讲小说《瘟疫》,我读着犯嘀咕时,作者干脆让一个评论家布莱恩说:“你在抄袭加缪!”

  从莱特遇见布伊德开始,剧情开始紧凑起来。我们到此才发现,齐默尔曼法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许比想象中要有限。在布伊德的介绍下,莱特为一名具有“天分”的作家梅兰做枪手。看来作品的好坏,出版商更心知肚明。莱特在阴影中完成的两部小说都大获成功,证明了齐默尔曼法的失败。

  梅兰却因嫉妒而让出版商解除了与莱特的合约。最终莱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在去世后由一位医生发表。这部书引起的巨大反响导致了齐默尔曼法的终止。莱特是否具有作家的基因,最终也没人知道。

  基因在这本小说里只是拿来说事的一个引子,作者本意也未必是想忧心科技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个齐默尔曼法并没有经受住科学验证,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实际上,现实中欧洲对种族主义言论都相当敏感,更不用说文中那种赤裸裸的歧视行径。作者更多的是想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反思现行的某些对艺术的评判标准,商业对艺术的伤害。

  但全书看下来,书中最大的缺憾在于齐默尔曼法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过程很不合理。这一过程没有象通常的反乌托邦小说中那样由政府强制推行,而只由出版商,消费者就共同完成了。但书中始终回避了读者对这一制度下作品的态度,似乎起初艺术价值由评论家和商人说了算,后来由基因和商人说了算,大众读者只是在被动的接受。

  所以这部小说在逻辑方面不用拿太苛刻的标准要求,当成一部寓言来阅读是更合适的态度。一个用细腻的文笔讲述的恢谐但不轻松的故事,对现实中的弊端有所影射却不尖锐,读下来会心一笑的同时获得几许启迪,仅此而已。艺术天分也许与基因有关,但人对艺术的热爱,付出的努力更重要。这才是基因真正的秘密。

  《基因的秘密》读后感(五):《基因的秘密》:来自希腊的科幻小说

  ◎乃鼎齋無機客

  昨天读完了《基因的秘密》,发自内心地感慨了一句:真是有型的欧洲小说!作者叙述故事速度不急不徐,文笔内敛而精致,间或看到一处巧妙的譬喻或者充满睿智的醒句格言,整体的剪裁尤为出色,阅读起来就像是观看一部法国的文艺片。

  就像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群星,我的归宿》里,一项“思动”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基因的秘密》所讲述的就是基因技术的错误使用给人类社会、尤其是文学艺术圈所带来的震荡。“21世纪,一个名为阿尔贝•齐默尔曼的美国遗传学家在2026年6月29日的渥太华国际会议上,以当时几乎未引起任何人注意的一份学术报告,揭示了他发现的艺术家基因。这如同一颗炸弹,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科学界,而且是整个文化产业。”在作者尼科斯•帕纳约托普洛斯的笔下的未来,基因技术可以让个人最私隐的一面暴露在世人的面前:你有文学家的基因么?你有画家的基因么?你有音乐家的基因么?假如你没有,出版社不会出你的书,美术界不会关注你的画作,音乐界不会理睬你的作品,简而言之,假如你没有艺术家的基因,你的作品就没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没有被世人了解的机会,当然更谈不上世人的认可了。

  《基因的秘密》的优秀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将一个未来“奇异”的世界暴露在读者的面前,他会借助作品的剪裁,通过细致的包装,把整个故事包上一层很有格调、很有品位的包装,吸引得读者身不由主地置身于作者笔下的未来。

  詹姆斯·莱特、一位一度成功的作家,在他的遗作《一个垂死艺术家的肖像》中,采用回忆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年少得志,然后走了下坡路,后来出现了齐默尔曼检测,抵制检测的莱特成为了“无名艺术家协会”的一员,事业潦倒,拒绝检测的他没有了出版作品的机会,写作停顿,家庭破裂,又碰上了人生的第二个女人帕蒂,为了“讨一个女人的欢心”而写作,成了通过了齐默尔曼检测的“天才作家”的捉刀人,写出了自己一生的杰作,却失去了帕蒂,终老一生,死在了病床上……

  作品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有趣话题:假如科技侵犯到艺术的领域,会造成怎么的棘手局面?故事中齐默尔曼研究出的基因检测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坏东西,但在不良的使用下,给文学艺术界带来了一夜之间的天翻地覆,一批人的命运为之而改变。在现实中,用基因技术检测人类基因,甄别在某方面的天赋和缺陷,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如何才能使用好它?同样的技术,可以用来告诉某某人:你没有作家的天赋,你没有音乐家的天赋;也可以用来告诉某人:你在绘画和雕塑上具有潜能……比较前者和后者,孰优孰劣,一眼即知。但假如涉及到基因来预警疾病方面,前景并不光明。假想有一天,你去医院做项基因测试,得到一个检测结果:阁下患肺癌的可能性10%,患睾丸癌的可能性20%,患乳腺癌的可能性1%,患##的可能性##%;你能想象到怎么的后果?假如测试结果外泄,必定会造成一场前所未有的歧视暗潮,在基因上不占优势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中将举步维艰,而作为被测试者的你假如知道自己患病的机率多少多少,有多少人会保持乐观的态度?

  基因技术代表的科技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柄双刃剑。

  《基因的秘密》第二层好看之处,在于作为作家的作者本人对于笔下的作家角色的出色把握。詹姆斯·莱特的心路历程,真实而不造作,让整部作品具有了艺术家的迷人气质。

  http://www.nikospanagiotopoulos.gr/images/couch11bw.gif

  尼科斯•帕纳约托普洛斯1963年出生在雅典,学工科出身,其间迷上了戏剧艺术。从26岁起,担任报纸杂志和电视上的艺术记者,直至29岁。其后成为了职业的电视剧作家。从32岁起,主要创作电影剧本。他创作了5部电影剧本,其中《Apontes》赢得了37届萨洛尼卡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他的诗歌与短篇小说多次获奖,短篇小说集《The Gulit Of Materials》赢得了Maria Ralli 新人作家奖。

  在感谢本书中文译者的同时,感谢本书的法文译者 Gilles Decorvet 先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