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语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词语读后感1000字

2021-01-26 02:1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语读后感1000字

  《词语》是一本由[法]萨特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语》精选点评:

  ●为了写文章而重读

  ●看的第一个版本

  ●自己的自传,其实是自己信以为真的小说

  ●萨特自己解释,《词语》中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语气,一种是自责,另一种是对此自责的缓解。 在词语的宫殿里,他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词语的主宰,他就是上帝本人,他是无所不能的,他可以任意调兵遣将,去完成他想象中的远征。然而他一旦离开词语这座宫殿,他又立刻成了一个普通的人。 “当一个人在演戏时,他怎么能不知道他在演戏?”萨特童年孤独又寂寞,在扮演一个乖孩子,但他内心对此嗤之以鼻,可又不能不演戏。这种矛盾的态度让他试图寻找一个避身地,那就是想象力,通过词语表达出来,那是他生命赖以存在的保障。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构成童年的更多是生活经验还是话语概念。萨特明显属于后者。他在书房中长大,他对乡村之旅感到极度恶心。他跟海德格尔是两个极端。这两类人从审美到思维方式上的不可通约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一个是努力抓住概念世界的不可调和,另一个是将心中的结构笨拙地用词语表示出来。

  ●在书中生,在书中死。

  ●萨特的书终于有本不晦涩了

  ●因为真实所以可爱,不敢妄评哲学家的世界。透过这本书对他的了解也是凭借支离破碎的词语,只记得看到荒唐的几句话忍不住心潮澎湃,不免迁移自身。最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可能与这个有关。不错,最先启蒙的和最敏感的,一定是词语。

  ●经典译文!

  ●

  《词语》读后感(一):萨特著作目录及提要

  用了一个下午大致翻了一遍

  发现译序写的很真诚 实在而有用

  附录里面的《萨特著作目录及提要》实在是看萨特的最好指引

  推荐首先阅读这一部分

  《词语》读后感(二):关于萨特的一切

  在大学期间,流连了数年图书馆,阅书无数,不求甚解;唯独萨特,其人其书,让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故而,每一次重读萨特都是我与那段美好生涯的一通连线。今天在此写下的书评,也算上的是”萨特情节“的一次回响,如果文字生涯是每一个作者都整肃以对的生命暗线的话,那么,我今天的区区评论算是在轻拂心头的那一缕灰线。

  《词语》读后感(三):时光荏苒,《词语》不变

  向“词语”挑战

  萨特的童年,内有一些章节令人发笑,比如发型和鬼脸。

  是否人们都很相似,不过大师确实更早熟一些。相比于萨特的小说,这本自传更适合消遣。

  真实于否,难于追究。但他很像我们身边的那些自嘲勇士,的确有这样一类人,在坚不可摧的自信中谈及自我,用词犀利,近乎残忍。这也许是他后来成为一个政客的重要素质——时刻警惕着自我保护。

  你很容易被萨特的文风影响,尤其当他的笔触靠近自己,因为它嚣张,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这个版本跟我拥有的那一本一模一样。

  时光荏苒,《词语》不变。

  《词语》读后感(四):只是粘贴

  萨特在《词语》中追述过他是如何从词语本身,从文学想象的过程里建构起自己的作家身份。那些稚嫩的想法在每个有文学梦想的人的身上依然存在。或许可以说知识分子的武器除了纸笔并无其他。而正是在它们的扶持下,作家主体可以潜入文本中,展现自己所梦想的一切。但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幻想和抒情是在一种距离上的深层展示。儿童的乐观英雄主义情绪主宰着他童年以及他之后的文学道路。换言之,每个抱有信仰的人无法摆脱文字本身对他的迷恋以及控制。他可以毫无理由的喜爱并一厢情愿的运用想象的力量改造并书写每个现实里的真实。在想象里每个细节都是自足的,这近似于一种诗歌的结构。思索并表达出来的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态度和情绪。但是在存在本质面前,一个英雄还是会走向虚无的末路。因为生存意义本身已经被他否定。所有文字的控制都是一种人生悲剧处境的改写。这里的绝望似乎是一种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命名的流露。从萨特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经由这种放大镜放大后,种种心理疾病的根据,暴露在一种因为走入无意义,从而运用无奈的文字表述的悲哀中。这是一种无法选择和无处逃遁的承担。我们可以陶醉于前半段文字的轻松愉悦中,并随小萨特在童年如何通过词语来认知世界而回顾自身的成长。这样的回忆应该是每个愿意回溯过往的人所轻松接纳的一种叙事腔调。它用一种追忆的笔法调动起阅读时所深埋的感情。普鲁斯特已经告知我们时间的纵深感被消解后,记忆可能是现代人的最后一束稻草。回忆过往的含义也许是对现在的确证和救赎,然而此处关于词语的回忆却在救赎之后重新陷入了无意义的尴尬之中,词语本身的意义并不代表他的意义,词语本身的不朽正是他速朽的证据,除非他把自己的名字附着于上,作为词语的影子出现,或许才能得到一种被追忆的荣耀。死亡和荣耀在他看来是一种悖论,获得荣耀意味着死去,他无法想象这种共生的局面。儿童的萨特无法摆脱在一种幻想里自我满足的荣耀感和英雄感。这种无法拒绝的心理状态是他写作此书时一种直面时的残酷和以拒绝姿态表达出来的犹疑。虽然他在寻找某种摆脱方法时运用了倒置因果的心理想象方式(把生的过程作为死亡的过程,这样也许能回答某些无法追溯的疑问)来舒缓“词语”或是“作家”这一词语对于他的束缚。但因为当他的名字关联到“作家”上时,他选择后的意义开始凸现。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后继努力。但这绝非一种积极的进取,我们于是看到他让问题重新回到本体,作家能做什么?因而发现他之所以悲观是因为作家什么都不能做,除了写书。信仰和荣耀感在此处再次被划上一个问号,摆脱存在无意义的努力宣告失败。他只能接受词语的召唤,听凭自己良心的指引来继续写作。讲述存在永远是一种复制后的无奈张贴,获取慰藉的过程也许就在词语对过往的不断揭示中显露。但如果真的想追问生命承担的意义,这种终极命题的回答可能会一步步的吞噬人的生活热情和存在感觉。我们只能承担某种温情的提问和发现,在残酷的生存事实前退却也许并非是一种怯懦,既然心灵无法承受荒诞,作为词语的仆从也许是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考量现实后,无可奈何的依附与逃避。毕竟信仰在这个时代已经渐渐消隐。

  《词语》读后感(五):24岁,10岁 ——面对《词语》,或者是交谈

  我的生活是从书开始的,它无疑也将以书结束。

  写作是对词语的征服。――萨特

  五月份由于工作的原因,看书只能断断续续地看。也许是到处奔波的原因,身体的疲惫引发精神综合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低迷当中,没有了精神上的刺激和愉悦。周末翻箱倒柜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学时买的《词语》,重新拿出来翻翻,想起了雅斯贝尔斯一句名言,在阅读故去的思想家留下的文字时,他说:如果我向他提问,我可以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得到他的回答,这部分段落会因为我的提问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不提问的人就像是跳过某一段不去读它一样。于是,突然进入了一种交谈状态,不仅仅看到了10岁前萨特的孤独与富足,更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恐慌和安宁。一切都是在矛盾中冲突着。——题记

  萨特是一个清醒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一个明智的词语知心人。在翻开《词语》之后,发黄的纸张证明书籍距离我的时间已经非常遥远了,甚至能呼吸到纸张发霉的气味,可是文字的魅力实在是巨大,除了在童年有过对文字痴迷的体验,我至今还没能找回那种阅读的味道。可是,这次,在彷徨和痛苦中,在梦魇中,我却在《词语》的文字中找到了那种沉寂的童年记忆。

  与萨特同时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道:哲学家更多的是借助于概念并使用概念来从事每一个所应做的工作,他们思维方法的作用,在于使每个人能自己进行思考并且能透过思维知道,什么是整体中的存在的涵义。也许萨特会被人误认为是一个文学家,可是,我看来,骨子里他追求的却是哲学家的生涯和哲学家的名望,这根植于他对词语的渴求,对概念堆砌的意义迷宫的追逐。萨特在回顾自己童年生活中对于书籍的痴迷时,他不是说“书籍”,而是用”词语”。尽管他对自己的存在抱着浓厚的怀疑主义,并对童年的孤独无助茫然无措,可是他真诚而坚定地向世人表态:他是通过词语来“介入”生活的。这样的宣誓,在他与存在之间横亘了一座桥梁——词语,这种宣誓,正如婴儿寻找到了母乳,它给人的启迪和希望是那样温暖,甚至让我嫉妒。这种表态证明了自己的自信。当你读到了萨特越来越明了自己的使命的时候所写下的文字,你不再看到寒冷、动摇,你看到了使命的光辉,文字的清澄和思想的明晰。

  当我们置身现实世界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世界常常让很多人将一切无意义化。阅读的无意义化首当其冲,对阅读失去耐性和阅读徒劳无益观表现着快餐文明和消费文化的强势。无奈的思想家们或者阅读者,想起了萨特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一直把我的笔看作是我的剑,现在我才认识到了我的无能。可这算不了什么,我今天写书,明天还将写书,书总是需要的,它也多少又点用处。文化并不拯救任何什么,也不拯救任何人,它并不证实什么。可是它是人的产物,人把自己投射到其中,又在其中认出自己:只有这面好挑剔的镜子向他反映出了他的尊荣。”这就算是对现实的一种清醒的态度吧。即使对阅读如此痴迷,希望能在词语的城堡里面积淀存在的意义的萨特,虽然在词语中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必然性,永恒,存在的理由,并且还确认了他自身要通过词语来为人类效劳,同时证实他自己的存在并通过词语获得永恒,可是我们也只能真诚的说道,萨特是一位富翁,因为他拥有一座用词语砌成的宫殿,然而同时他又是一位无产者,因为他除了词语外一无所有。

  当我开始绝望的时候,萨特对于阅读而发现的秘密一再的宣扬和想象,又突然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生存在明媚灿烂之下的世界的人们的笑脸。这种对词语、概念背后意义的发现和想象,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了自信。萨特的真诚,真如孩童一般。他承认了“我从来就不认为我是具有某种‘才华’的幸运者:我唯一的事情就是赤手空拳,两袖清风地通过我的工作和真诚来拯救我自己。因而我的抽象选择并没有使我超出任何人之外。我一无装备,二无工具,我以我的全部力量去拯救我的一切。”于是,我看到了他在阅读中想象的神话,看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自信,看到了他被误解的孤独如何在文字中得到了疏导,看到了一颗寂寞的心灵由死寂转向了活泼。大人的观念世界,缺失了对于灵性的呵护,萨特对于童年痴迷的叙事,在于反拨对于童年世界的误解,对于纯粹而明确无误的信念的无视。他一而再地强调,如果没有词语,那我们将对生活软弱无力,没有阅读,我们将对生活丧失信念。虽然词语没有实际意义,可是他背后的价值,难道你能衡量得出吗?这给那些现实处世,希望通过阅读获得金子的人们扇了一巴掌,然后告诉你,这就是我,萨特,请你记住我的脸孔。

  得益于阅读,文字地滋养,让一个忍受着孤独耻辱的小孩获得了希望的光辉。这种信仰比教堂洗礼的仪式更加分明,更加具体可感。靠着文字去想象未来,拉长了生命的刻度,让童年的萨特追忆着未来的往事,于是他获得了一把指南针。存在不再是与他无关,而成了主体性事件。人不是过客,而是主人。这种清晰的观念通过词语敲击着因为被孤立而倍感羞耻的他的心,让他知道了自己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唐吉柯德的想象和认同。而对于命运的把握,也渐渐从被动转变成主动。萨特说的“我拒绝把这种才能看作是一种偶然的东西,我成功地把它变成一种使命,但由于缺少鼓励,缺少真正地需要,我无法忘记是我自己把这一使命赋予我的”深深打动了我,一种自我教育的胜利,一种自我寻求解放的痛楚和快乐,终于决堤而喷发。他不是教导了我,而是确认了我的存在。

  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关于文学有人说是一种朝圣的方式,而写作者本身就是圣徒。这种高亢的论调一度让我觉得很排斥。生活不是肃穆的情调,只有调情的散淡。当萨特写作《词语》的时候,他居然毫无畏惧地说道:人类之所以没有堕落下去陷于野蛮而与猪狗为伍,就是因为有教士这样得圣徒在黑暗中顽强地与恶魔作战,而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正是这样的圣徒。于是我看到了脸红的萨特,他两眼发光,额头高扬,鼻子高挺,如同角斗士一样,他准备在理论的园地里面挑起纷争。无论怎么样,这是一个成年人塑造的一个孩子的虔诚,如同我无知而单纯的童年,我也一样坚信,我可以是仗剑行侠的过客。而现在,当我从24岁回望10岁的自己,我感到了脸红,这绝对和萨特不一样,他敢于在虚构中塑造自己挑战者的形象,而我,只能看到脸色苍白,身体羸弱的儿童,他经不起一阵烈风的袭击,更挨不起一个拳头的锤打。这就是萨特给予我的羞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词语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