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1000字

2021-03-02 00:5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1000字

  《全脑优势(第二版)》是一本由【美】奈德•赫曼 / 【美】安•赫曼-内迪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脑优势(第二版)》精选点评:

  ●脑子是个神奇的东西,很难说清楚,研究脑科学的著作读起来自然烧脑。这部书适合正襟危坐的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工作生活经验写写画画,最后会有所收获

  ●垃圾书

  ●很好的一本书,对于企业管理者非常实用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不错,很耐看,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具有的不同的思维偏好,作者通过深化ABCD四象限的内涵,指出了各个象限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运用对个人,对组织,对战略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 1)当员工的思维偏好和心智条件相匹配时,每一方都是赢家。同样,思维相似的同质团队也可以迅速达成共识,取得进步,这是一个优势。 2)多样化的异质团队很难达成共识,但是他们由于他们存在多样性,是创造性和复杂任务的理想承担着,所以,他们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3)我们最终提到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和选择,其实也是一个全脑思维的过程,许多高手,都可以通过运用全脑思维发展战略技能。 全脑思维需要我们随时运用变化,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勾勒出我们全新全面的思维路径,发现自己的思维盲点,实现自身、组织的双重价值。

  ●我们对大脑了解越多,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职业成长就越重要。 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在寻找他们想要的时势,如果找不到,就自己创造时势。——萧伯纳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还以为《全脑优势》就是讲的关于脑科学的一些知识,是一本科普书。但是在翻完后发现,原来这是一本管理类的书,既包括商业管理,也包括个人管理。这本书的作者也很有趣,是一对父女,不知道大家碰到过类似的书没有,反正我之前没有,哈哈哈。 好了,言归正传。这本书其实主要是讲全脑思维的。全脑思维就是利用一个人本身的偏好,在必要时能够延伸到其他风格,并适应且利用你周边人群的偏好改善业绩和结果。简而言之,也就是要发掘自己和他人思维上的个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懂得理解和利用这种个性。不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在企业管理中,全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这本书作者在写作时引用了很多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全脑思维,虽然书比较厚,内容比较多,但是通俗易懂。

  ●人生而不同,对各种外在信息的反应及感受各不相同也属必然。全脑好就好在可以有办法去游走一遍,完成暂时的完美形态。

  ●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有点读不下去,但是后来越读越着迷,好像正如本书最后所说“一切都取决于你”,不要总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自我认知的局限来源于思维的局限,首先对自我的认知有个基本了解,我们再去改变,改变方式、改变习惯、改变思维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一):生活如果过得迷茫,请认真思考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已经没能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了,看书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是什么驱动着你?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又是怎样做事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思考吧,大部分时候,只要我们想,就可以改变事物。也许书中就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读一遍读不懂,那就挑喜欢的慢慢读。书中说得没错,自己有很多固化的思维,左右着自己的做事方式。好吧,改变思维方式,不求做到最好,但愿做得更好。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二):全脑优势——提升财富与职业的稀缺能力

  向每一位希望改善自己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我的职场人士推荐本书。

  丘吉尔曾说:未来的帝国,是心智的帝国。我们的行为建立在我们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所有企业,其实也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所以,优化思维是获得更好结果的关键。

  什么是全脑思维?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思维偏好,同时能够延展到其他思维风格,进一步地,能适应周围人的偏好,改善自己的行为结果。

  本书作者提出了全脑思维概念,并创建了一套模型帮助我们形成我们自己的全脑优势。

  萧伯纳曾说,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在寻找他们想要的时势,如果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时势。要创造自己的时势,开发我们的大脑,形成我们自己的全脑优势,难道不是最务实的途径吗?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三):提升思维高度,实现知行合一

  最近,有幸读完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全脑优势》第二版,有所启发。此书介绍了大脑的四个分区,各个分区的优势,作为管理者如何运用大脑的分区管理各类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公司,都应了解这种分区思维,提升个人能力和企业运营能力。作为个人来说,了解全脑思维,会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在个人成长中,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愈加明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碰到与自己思维方式不同的人,能够辩证看待,和谐相处;作为企业来说,马云说过一句话最好的企业运作方式是国家,最有效的国家运行方式是企业。运用全脑思维,能够更好的将思维能力融入到制度管理、体制机制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之长,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如果你想成为领导者,就必须将至少50%的时间用于领导你自己。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四):成功从了解你自己的大脑开始

  等了很久终于收到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脑优势》第二版,迫不及待拆开包装拜读起来。全书394页,很久没有读过这么厚的书了,开始很担心自己会半途而废,然而翻开之后却被本书深深的吸引了。

  这是一本“工具书”,是一本值得放在床边案头反复翻阅,反复咀嚼的书。这是一本帮助你认知自己,认知同事;交会你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了解他人,如何管理企业,如何成功事业的书。这本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思考。但是仅仅阅读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用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全脑优势》

  本书一共26章,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大脑,之前一直说的“左脑理性,右脑感性”, ”左脑逻辑,右脑艺术“是不全面的,本书带领我们用四大思维偏好重新划分大脑,更加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大脑。

“全脑模型”贯穿全书的工具

  通过书中的案例,读者可以自己思考大脑所属的象限,对四象限有个基础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大家需要熟练掌握四象限相关的判断标准和概念,这样才能灵活的应用到职业发展和管理中。

  第二部分,作者将”全脑“与企业结合起来,帮助大家学会应用全脑思维提升进行认知自己的长处,从而更好的匹配自身能力和工作要求,实现绩效的提升和工作成效的提升。并且,还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你的同事,从而更好的雨同事进行合作,形成高效的团队。最后,你还可以去分析你的客户,去影响他们,从而更好的搞定你的客户,获得工作上的成功。

  第三部分,是针对更加复杂的商业管理的,我觉得这一章是写给企业管理者看得。作者将企业的愿景、价值观,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重组,如何做好CEO等与全脑思维结合起来。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好了一套方法,结合自己不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便可以将方法运用到不同的领域中。

  第四部分,作者将全脑与创新联系了起来。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创新就是等死,那么在清楚的了解了自己大脑的特点之后,就要走出舒适区,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创新。

  第五部分,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又将焦点转回了个人。当前,”知识付费“、”斜杠青年“层出不穷,如何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如何运用全脑思维实现个人的成长,将是读者关注的问题。作者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个人”企业家思维“从而实现个人成长突破。

  最后的最后,学到的理论一定要运用,所以,不断思考尝试,将全脑思维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吧,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全脑优势(第二版)》读后感(五):沟通的万能公式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悦享读书社。

  原文链接

  如需获取《谈话的力量》电子版,请在公众号“悦享读书社”微信公众号对话框中回复“沟通”,获取电子版链接。

1 沟通的症结

  年龄越大越觉得人与人的沟通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这条鸿沟常常让人在团队协作中作茧自缚、在热闹人群中自我隔离、在亲密关系中如临深渊、在业务营销中走投无路。

  许多文章告诉我们,认知不同是沟通的一项阻碍。

  由于关注点不同、信息不对等、身体感官感知不同、立场利益不同、知识视野不同等等原因,沟通中的每个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是这场对话中唯一明事理的人,观点相异时每个人都自说自话、谁看谁都看不顺眼。

  嗯,沟通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作为这里最聪明的人,真的好烦呐”~~~

  不过,“认知不同”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

  另一项原因称为“行为风格”,或者“思维模式”。

  验证的方法,是让一伙人来一起做条件信息相对固定、不需要太多知识的案例题。

  前两年我上过一堂关于脑能量的心理学课程,讲授的是全脑思维理论的应用。

  课堂上有不少案例问题讨论。八九个人分成一组讨论,给出答案。

  当时,组里只有一位女同事和我根据自测量表打分评判属于左前脑思维模式。

  奇妙的是,我们做所有的案例题,答案几乎全相同。

  把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对得一样,错得也一样。

  我们常常觉得这答案如此显而易见,他们怎么会偏偏选一个这么匪夷所思的。

  当“认知”和“行为风格”的不同交织在一起,人际沟通就会形成打不开的千千结。

2 沟通就是要改变他人

  人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语言就是咒语,你只要开口,就在试图改变他人或者他物。

  的确,如果可以不沟通就自己办成事,谁还愿意去费那个劲去说话演讲写文章。

  沟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希望别人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或意愿去做一些事;或者希望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

  让别人听你的话,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举个很普通的例子。

  假如你乘坐一辆出租车,感到车速有些快,希望司机开慢一点。你会怎么开口跟司机沟通让他慢下来?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说:“师傅,别开太快。”

  可是,这对一名很自信的老司机真不见得管用,他很可能乐呵着回答:

  “放心,这里我熟得很,这速度一点都不快,平时我这里都开120”。

  司机和乘客对速度的感受有差异;对路况和驾驶技术认识有不同;角色的掌控感也不同。

  在速度的快慢问题上两个人其实达不成一致。

  当然,一般司机会同意慢下来,但他心里也未必认同你的话。

  在艾伦加纳的经典沟通书籍《谈话的力量》第十章“要求改变”中应对这个场景,有一句表述:

  “我很不满意。你在这路上开这么快,我们随时面临着翻车的危险。我感到害怕。请把速度减到限速以下。”

  作者把这个句式归纳成公式:“我很不满意。你[说明其行为],[指出后果],所以我觉得[描述你的感受],[直接要求]”

  它表达了几个层面的意思:烦恼的归属问题、描述行为、说明后果、描述感受和直接要求。

  我如果是司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肯定不是辩驳,而是减速。

  这个沟通为什么有效呢?

  让我们回到行为风格和全脑思维中去。

3 DISC与全脑思维

  职场人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DISC原理。

  当然你可能知道的名字是“四型人格”、或者是“老虎、孔雀、考拉、猫头鹰”等等。它是研究人的行为风格倾向性最著名的理论,常被用作性格分析和团队管理工具。

  李海峰老师是国内从事DISC理论推广应用的著名培训师,他的理论架构中把DISC按照行为风格的两个维度“关注人还是关注事、直接(快)还是间接(慢)”把人的行为风格分成了Dominance(指挥者)、Influence(影响者)、Steadiness(支持者)、Compliance(思考者)四个象限。

  以下是DISC核心框架:

  以下是全脑理论和脑能量理论框架:

  没有去研究DISC理论与全脑理论模型的沿袭关系(严格来说,理论层面这两者估计都没办法被严肃科学所证实),不过显而易见的是,DISC与全脑模型对行为风格的分类是不谋而合的。

  李海峰认为每个人都有DISC四种特质,只是比例不同。

  他的理念核心是“凡事皆有四种解决方案”,建议在沟通、人际、营销、管理等方面都可以根据情况应用四种风格的对策方案。

  在《全脑优势》中对如何有效沟通,作者有一段论述:

  “假设沟通的听众具有思维多样性,因此我建议,如果你想确保每个人都“明白”你的意思。最好让每一个重要的沟通点符合所有象限和模式。如果你必须让对方理解你原本的意思,那你别无选择,一定要用上全脑模型中的每一个象限及对应的每一种模式来实现沟通。”

  全脑模型四象限内容:

  尝试把两位专家的意思做结合,可以理解为:

  假设人是有不同行为风格或者思考模式的,我们可以用对方最显著的思维模式的风格做沟通,更好、更放心的沟通方式是运用全部四种沟通模式。

4 沟通的万能公式,万变不离DISC

  关于沟通的书籍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非暴力沟通》。

  它提出了简单的沟通四步骤框架:描述观察、表达感受、说出需要、提出请求。

  如果我们尝试解析这四步骤,会发现非暴力沟通的内核也是DISC。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

  一位母亲可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瞧,非暴力沟通的简单两句话,正好做到了《全脑优势》中说的“历遍四象限”。

  对应DISC或者全脑模型是:

  观察—>S[B];感受—>I[C];需要—>C[A];请求—>D[D]

  (注:在《非暴力沟通》第五章中对“需要”的阐述多为对感受的理由和目的性的解释,体现逻辑性)

  沟通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框架技巧,按照合并简化的思路,大多数都可以用DISC的框架去对应。

  比如,在西蒙.兰卡斯特《影响力核能》一书中,作者根据三脑原理(本能脑、情感脑、逻辑脑)提出了影响力沟通的三步骤。

  如处理棘手问题的沟通:应遵循从本能到情感、最后逻辑的顺序,要先表达共情(表示理解情绪),再阐述价值观调动愿景(俗称“画饼”),最后阐述逻辑。

  如果把DISC中的S和C合并简化成三脑原理中的逻辑脑,就可以把DISC和三脑原理的做对应。(这种简化可能并不严谨,但不妨碍应用中的理解)

  最后总结,沟通的万能公式究竟是什么?

  是DISC、也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是全脑思维。

  在我看来,它们都有相似的内核。

  结合DISC再反思自己沟通习惯,发现平时的人际交流中,我们最欠缺的可能是自己风格象限对角线和另一个左右半球的思维模式。

  比如我是左前脑C型风格,在沟通中最欠缺的应该是表达感受和明确提出请求的思维习惯。

  而一个I型的人,他可能不善于诉诸逻辑,也可能不习惯罗列事实,但一般不排斥表达请求。

  最后想说,凡事只有愿意沟通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最怕的是很多人不习惯提出需求,喜欢躲在抱怨背后,暗暗指责对方不懂自己的心思,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太多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埋下了隐患。

  参考书目:

  李海峰《discover自我探索》

  西蒙.兰卡斯特《影响力核能》

  奈德.赫曼《全脑优势》

  艾伦.加纳《谈话的力量》沟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