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卷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五卷书》读后感100字

2021-04-20 02:46: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卷书》读后感100字

  《五卷书》是一本由重庆出版社著作,88出版的50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卷书》读后感(一):印度预言

  如书中后记所说,故事结构精巧,五个古事就像一棵大树的五哥枝干,每一个枝干上又有许多小树叶。故事内容涉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教导向善,同时提倡以恶治恶,随机应变。第二个故事朋友的获得对我受益颇多。中外的智慧是相通的,甚至人情世故也是相同的。

  “一开始是敌人,又变成朋友,不要放弃提防之心”,“一个没有伙伴的人,即使是有本领有权利,又能做些什么?”不过如何践行道理,分辨好坏,识人辨物,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

  《五卷书》读后感(二):一部印度最有智慧的文学书 ——读《五卷书》

  文/岸晓风

  说到寓言故事,根据我们一般的理解,可能觉得《伊索寓言》是影响最大的了。但是最近读到印度民间文学的魁宝《五卷书》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按照欧内斯特•里斯在《寓言、伊索及其他》一书的序言中的说法:“我们必须承认,动物寓言并不始于他(伊索),也不在希腊开始。事实上,我们得到东方的印度,在《故事海》的‘故事中的故事’中去搜寻,以便看出寓言究竟有多么古老。”

  的确,印度拥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其民间文学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上古流淌至今日。根据相关统计,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书是《圣经》,仅次于《圣经》的就是用梵文写成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

  但是如此著名的书籍为何在中国却知之甚少呢?这主要还是我们国家翻译印度的主要还是以佛经为主,对于印度的文学作品翻译较少,直到1959年才有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第一版汉译本。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如果用文学史的语言来说,这是在印度浩瀚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以其耀眼的光芒吸引着全世界的梵文学者、民俗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如果通俗来说,此书当时为印度皇室教科书。据说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有位“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半年教会三个王子统治论。同时,全书中收集大量民间故事,采用连串插入的叙述方式,骈散相间结合的行文,以及谚语格言的运用,使其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架构,是永恒的经典。

  这部书的目的可以说是以诽谤动物界来教诲人类本性的智慧。一方面,书中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无限的趣味和故事性。正如季羡林先生指出的那样“一说到寓言和童话,世界上任何民族也比不了印度。”究其原因:“也许就正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别的民族连在幻想的时候也有许多摆脱不掉的束缚;时间一久,距离一大,他们幻想的翅膀就有点追不上了。但印度人却不然。一走到幻想的王国里,他们就显出了自己的身手,仿佛是太空里的飞鸟,大海里的游鱼,任意飞翔游泳,没有一点障碍。”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把这部书当做良师益友了。

  《五卷书》读后感(三):五卷书|绝版多年,少有人读的智慧书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本书,2个月前,我才听说。第一次说书的名字,我就念错。“五卷本?”呃,这真让人尴尬。

  不过,这也侧面的反映了,这本书是多么的不普及。虽然,这是一本世界经典!虽然,它与《圣经》齐名!

  说到经典,我们喜欢它们也敬畏它们。一方面我们希望身边能有一些不变的指引,那是朋友圈和微博替代不了的,但另外一方面它们又总会给我们一种艰涩、难懂、大部头、长时间阅读、费脑等等的感觉。我们知道经典的好,我们也总臆想经典的难,好像读经典名著就恨不得做出个仪式,摆出个姿势,做好全套的心理建设才可以开始,到最后真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了。

  不过,《五卷书》好像连让人喜欢敬畏的情绪激发也没达到,因为这本书一度绝版近20年,大家好像都把它遗忘了。但我要说的是,翻开这本书,内容你一定会觉得很熟悉,我们无法敬畏,看书的感觉更是一种重逢的欢喜。

  只因我们就是在各种故事书里读着《五卷书》里的小故事长大的啊。虽然,那并不是完整版,但书里的内容陪伴着我们的童年,却也不曾真正的缺失。

  那么全版的《五卷书》除了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小故事,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腾讯公司的五位创始人之一陈一丹说:“哪怕是一个朴素的建议,对我来讲都是一样的,都给我力量。我们本来就是连接的社会。但是我跟谁交流获益最大?古书里的古人。原典、经典常读常新,古人的智慧、对人生的透彻、对世界的慈悲、对人性的理解和洞悉以及追求,在我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我影响最大。”

  李安也说过: “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

  我们长大了,而《五卷书》给我们的也不再是表面的小故事。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那些故事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样子,转换了面貌,经历的事情越多,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懂的越多。

  有的书越读越薄,而它却是越读越厚,就像我们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增加的。

  千万别觉得它是经典而止步不前,告诉你一个小诀窍:试着将那些长长的拗口的印度名字换个称呼~比如说“老板”,比如说“下属”。哦~!你一定会发现,那些故事哪里是什么故事,那就是当下赤裸裸的现实!这是我们撞几次南墙才能总结出的经验呢?

  读这本书吧,最起码下次我们再不甘心的撞南墙时,姿势能够好看些,内心能够强大些。

  《五卷书》读后感(四):故事中的智慧

  在中国,寓言无论给大人还是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易懂的小故事,还有一些为人、做事的道理。同样,在印度也有一部这样的书,经久不衰,为后人传播着处世之道,它就是《五卷书》。

  本书收集了古印度的民间故事,同时也是一本寓言、童话集。它的形成,是为了教皇太子们读书,后来在百姓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书中的故事很短,但是寓意很深,涉及修身、交友、为人、处世,甚至战争等内容,可以说是一座智慧宝库。在内容上,书中分为五卷,包括朋友两卷,战争一卷,得失一卷以及思考一卷,编者把古印度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动物们都描绘在了故事中,给人们留有了充分的想象力。在写作形式上,与中国传统的寓言不同,它在故事中,直接穿插明理诗句,有的在对话中得以表达,直白且易懂;而中国的故事都以完整性为主,通常讲完一段故事之后,让世人理解、分析。另外,书的前部分附有阿拉伯译本插图,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古老印度社会中人物、动物的形象,让我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大约包括了80多个故事,有些讲述以少胜多的例子,如一只螃蟹杀死了白鹭,自己本身是弱者,为了活命,运用智慧,勇敢地钳住了白鹭,救了自己。有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一群蚂蚁竟然能吃掉一条蛇,老鼠可以咬断捆大象的绳子。不难看出,为人处世之道,团结、信任他人才能让自己成功;一个团队,只有团结,一起努力,工作才能有效率。正如,一个球队,只有球员们同心协力才能赢得比赛,相反若大家不齐心,哪怕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获得成功。有些还会警示人们,要未雨绸缪等等。

  在众多故事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只兔子和一只野兽狮子的故事。表面上来看,是以弱胜强的“战役”,更深地来说低层百姓对宫廷的威胁。《五卷书》是皇子们必读之书,大部分故事都是以弱胜强,也许是给他们一种警示吧。狮子每天都在森林里打猎、捕食,其他的小动物惧怕狮子,所以想出一个办法,它们替狮子寻找粮食,其他人安全。有一天轮到一只兔子成为狮子的粮食,它用智慧把狮子骗到了井边,后来让狮子与影子打架而淹死,自己救了自己,同时也救了其他伙伴。低层百姓比作兔子,他们是有智慧和胆量的,虽然惧怕皇廷,可是当国家治理不适当时,他们一样具有反抗的实力。而对于皇廷来说,他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战斗力、管理能力、观察能力,而不是像故事中的狮子一样听信他人,懒散地过着生活。

  《五卷书》不仅带来的是故事,同时也带给人们智慧与能量。

  《五卷书》读后感(五):故事的魅力永续不衰 卫平/文

  相信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开始的,身边有孩子的人可能更能体会到童话寓言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一种无差别体验,万物有灵,万类同语。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故事,是童话世界里真实的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模仿那些新奇的东西,好的或者坏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好与坏的概念。所以家长都会选那些表达真善美的图书给他们。

  其实,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包含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大的人生情节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生阶段中的细节,从而造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被无数个故事所包围?故事的形式千变万化:书籍、影视、音乐……故事穿上不同的外衣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事逐渐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壳,我们不再只是关心故事长成什么样,而更关心故事的背后在讲什么。一切故事都是精神的具化,都是思想的隐喻。

  所以,童话、寓言从来不是简单的故事,尤其是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河,流传至今的那些故事,它们的生命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枯竭,相反,在岁月之河的淘洗中,越发熠熠生辉。比如《五卷书》。

  印度是世界上产生童话寓言最多的地方,著名导演李安在谈到电影对故事的探讨也曾说:人为什么要寄托在一个故事性的结构里去寻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我觉得里面都是宝藏。” 而在印度,最著名的故事集就是《五卷书》。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仅仅从这些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五卷书》是一部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书,实际上它是被古印度皇室作为教育印度王子的教科书的。

  《五卷书》的魅力之一在于,同一个故事,孩童可以从中体验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涉世未深的人可以获得很多人生指导,而阅尽人间无数的人会恍然感悟于其中预言般的哲人智慧。

  格言、谚语毋庸置疑是人类智慧的高度浓缩,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而成。《五卷书》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韵文形式的格言、谚语,这种行文方式如丝线串贝,阅读起来似含英咀华,意蕴无穷。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里对童话故事深信不疑的小智能机器人David说:故事是发生过的事。某种程度上,他道出了真理。但故事远不止是发生过的事,里面到底有什么,期待每个人的解读,这也是故事无穷的魅力所在。

  《五卷书》读后感(六):五卷书: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五卷书: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读重庆出版社《五卷书》

  文/方木鱼

  我和季羡林先生是同乡,少年时代,我更曾在他出生的地方求学三年。他八十岁回乡那年的夏天,我正坐在自习室里苦读,旁边不远几里地的村道上,在倪萍和一众人的陪伴下,德高望重的季老返乡。再一次比较隆重的场合是季老的骨灰魂归故里的那一次,有上千人自发去接季老回家。

  但我真正对季老有触动是在单位的图书馆。单位的图书馆不大,但里面摆了一套《季羡林全集》。我注视着架上厚厚的一摞书,第一次感受到“著作等身”这个词在赞美之外的艰难含义。

  季羡林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和吐火罗语研究。所以,我们有幸读到这本用梵文写成的古印度故事集《五卷书》也就不足为怪了。《五卷书》因有5卷而得名。5卷的篇目分别是:《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开头的“楔子”部分讲,某城市有个国王,生了三个蠢儿子,他们都不爱读书。在一位大臣的推荐下,国王请一个婆罗门教导他的三个儿子。婆罗门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就以讲故事的方式教育他们,所讲的故事就成了《五卷书》。听起来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全书诗文并用,在一个基干故事的基础上,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层层叠叠,环环相接形成一种季羡林先生所言的“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以第一卷《朋友的决裂》为例,主干故事讲述狮子和牛结交为好朋友,豺狼离间了它们。在主干故事之外,中间穿插了30个小故事。

  让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类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以动物比喻人性的故事,更有书中俯拾即是的名言,仅以卷二为例,“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卷二第115首诗歌)“那一些心情淡泊的人们,能够饱喝知足常乐的甘露,另一些为钱财而东奔西跑的人们怎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卷二第161首诗歌)这些警句名言,听起来就像是圣经中那些警世 的句子一样,带给人无数启示。

  《五卷书》并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倒更倾向于表现世俗的市井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标准,以及平民阶层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但在一个被宗教气氛所浸染的社会里,宗教影响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所以,这种不自觉的渗透,更容易深入人们的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五卷书》里浸透的对生命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其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故事流传于世界各个地区,本书的腰封上把这本书形容为“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风靡世界前年之久”。而在出版前言里,甚至有《五卷书》在世界范围内对民众产生的影响超过《圣经》。这个评价,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

  《五卷书》读后感(七):所谓佛学家?

  《五卷书》整体看来还是值得一读。但是看完季先生的《再版后记》,发现一些匪夷所思之处,发上来求教。

  1、

第423页,季先生概括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423页,季先生概括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豺狼被疏远了吗?主题是绝交吗?

  第一卷明明是豺狼离间了牛与狮子,并促使狮子杀死了牛,怎么会被概括成这样,还正儿八经地分析“绝交”。这不是他自己翻译的作品吗,怎么连主要内容都会搞错?

  2、

第428页,引用德国学者的结构分析

  第428页,引用德国学者的结构分析(注意他没有写出具体学者名字),这里概括故事内容是对的。

  同一篇文章里面就能出现这么重大的错误和矛盾,还不是笔误,实在难以理解。

  3、

424页,关于佛教与印度教宣传思想

  424页,关于佛教与印度教宣传思想,季先生认为是“赤裸裸的宣传物质福利,追求生活享受”!

  神了,佛教最基本的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怎么会赤裸裸追求生活享受?释伽牟尼托钵乞食,这是物质福利?还有涅槃就是“死后升天”?这算是季先生的佛学认识层次?

  鄙人读书少,可能有误解,望有识者不吝赐教。

  《五卷书》读后感(八):五卷书——影响全世界一千年的文学瑰宝

  《五卷书》是继《佛本生经》之后,印度古代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它既是故事集又是格言,全文共有83则故事,分为五卷,因此而得名。书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自古以来游历欧亚,流传全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五卷书》被人誉为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奇书

  公元六世纪,《五卷书》通过一个帕荷里维语的本子传到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继而开始走向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在东方古典文学史上,《五卷书》是同《一千零一夜》相媲美的一部世界名著。有人算过一笔账,从六世纪到一九一四年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辗转被译成了阿拉伯文、古代叙利亚文、德文、希腊文、古代西班牙文、蒙文等五十四种语言,可见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受欢迎程度。

  ——这是一部凝聚智慧的宝库

  《五卷书》开头的“楔子”叙述《五卷书》成书的原因:某国王有三个愚笨儿子,国王请了一个叫毗湿奴舍哩曼的婆罗门,以讲故事方式教育他们,所讲故事就成了《五卷书》。在第一卷《朋友的决裂》中,狮子和牛是莫逆之交,谁知被豺狼离间了;在第二卷《朋友的获得》中,朋友换成了兔子、乌鸦、鹿和乌龟,为摆脱猎人的捕杀它们同心协力共同应战;在第三卷《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中,乌鸦与猫头鹰产生矛盾,聪明的乌鸦战胜了猫头鹰;加上第四卷《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第五卷《不思而行》,内容包括君臣关系、统治、外交等,凝聚了全人类的智慧,可谓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教育王子的最佳教材。

  ——这是一部结构奇特的大典

  《五卷书》全书诗文并用,有一基干故事,首尾相应。每卷也各有一基干故事。故事中又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形成一种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季羡林先生在《五卷书》再版后记中说:《五卷书》最惹人注意的是整部书的结构。德国学者称之为‘连串插入式’( Einschtelung )。意思就是,全书有一个总故事,贯穿始终。每一卷各有一个骨干故事,贯穿全卷。这好象是一个大树干。然后把许多大故事一一插进来,这好象是大树干上的粗枝。这些大故事中又套上许多中、小故事,这好象是大树枝上的细枝条。就这样,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又套小故事,错综复杂,镶嵌穿插,形成了一个象迷楼似的结构。完美地概括了《五卷书》独特的结构方式。

  ——这是一部翻译界不朽的神话

  本书译者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一生致力于印度语言、印度文化以及印度文学的研究,并按照汉语言文化的规范,将《五卷书》改写成了流畅、地道、亦庄亦谐的经典宝书。书中原文秉承了古印度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韵散相间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散文体,而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有韵律的诗歌、格言和警句。这些原本较难读懂的句子被季羡林先生以极为上口的形式翻译出来,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法则,还是为人处世交友的智慧,译文不但简洁精炼,还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节奏,委实难得。

  综上所述,《五卷书》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和智慧,让人们从书中的寓言故事中明白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真理。其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且令所有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领悟其中的传世智慧。

  《五卷书》读后感(九):印度皇子的育儿书里写了什么

  幼时爱听故事,午睡之前必要缠着大人讲一个才罢休,往往大人讲了一半就疲惫睡去,或者随口敷衍几句错漏百出的逻辑,急的幼儿拉扯着她的衣襟闹个不休。

  如今想来也不觉苦笑,家里有一个爱听故事的幼儿真是烦恼。

  原来这烦恼不止百姓门户如此,皇宫贵族门里,也是这样嘞。

  为了哄小儿入睡,教那不安分的小东西知晓道理,任怎么样的达官显贵,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说一段妙趣横生哄他。

  这些故事片段,汇聚起来,就成了口耳相传的育儿经,带着各自的民俗特色,想象力丰富得让人拍手叫绝。

  中国的民间故事,妖怪神仙斗法斗智;西方的童话故事,有王子公主老巫婆;各自热闹不休。而印度的育儿经典《五卷书》,则糅合了另一种想象力,用来教导身负大任的皇子贵胄们。

  皇子们的育儿书里,动物们是会说话的。他们不会像中国的精怪能幻化身形,却也能巧言令色,机智狡诈地为自己谋一番道理。

  中国的故事里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印度的五卷书里,有狡诈的白鹭。因为年纪大了,这狡猾的白鹭想谋求一个偷懒的吃鱼方法,竟站在河边垂泪,引得鱼儿螃蟹儿围观,充起“好邻居”,“好兄弟”来了。它泪流满面地骗那些单纯的鱼虾,说不久人类便会填平这池塘,鱼虾们都会干涸而死,实在是心痛不已,想要救他们于水火,将他们移去远处的湖里。那鱼虾单纯地信了,让白鹭张开大嘴,一口吞了,飞去一个僻静处吃个痛快。白鹭如法炮制,吃个不休,直吃到一只螃蟹,得意过了头,不慎被那螃蟹的钳子夹住了脖颈,勒死了报仇。这螃蟹负伤回到池塘哭诉,那一池鱼虾才恍然大悟,错把天敌当了朋友。

  孩子们天性活泼单纯,读到此处恐怕也要品评议论一番,说那白鹭如何狡诈,那些鱼虾如何单纯,义愤过后,也会暗自思忖,如何分辨口蜜腹剑的小人,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辨别对方的言语是否可信。

  这便是印度皇子们的启蒙书了,它用故事,引导孩子们开拓眼界,学会思考。不是所有微笑背后都怀着善意,也有那笑着把恭维的话儿言讲,却暗地里掏出刀子来的人呐。

  人说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可是稚儿终会长大,在他成长之初,有一本这样的书来给他提醒,让他产生一种意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既然有了警醒引导的用处,那就可以想见,《五卷书》里的故事们都包含了深意。而且这些意义,是大人们刻意编排,有的时候,还会带有一些宗教意义的,用来教养皇子们。

  在书里,奴隶们都是水深火热的,地主国王们都养尊处优,连国王床上的虱子都高人一等,讽刺的意味让人忍俊不禁。女人们都是不安分的,如果丈夫晚归或者外出,她必要寻得一个情人去快活,不知道是不是古时印度女子的地位低微所致,实在是夸张过了头,这大约也是编纂故事的人刻意为之吧。

  可是流露在全书里的快乐和勇敢,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微贱的工匠想要求取公主,还是弱小的白兔想要诱杀狮子,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巧妙地得以实践,这不得不说,是印度人民博大想象力和乐观之心所凝结的智慧。

  从故事里提炼出来的精妙句子也让人暗暗称赞,有些浅显的道理,平时觉得理所当然,却往往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不一样的角度。

  这大概就是异国育儿书带给我们的新奇体验吧。

  《五卷书》读后感(十):论卷的书

  对于口耳相传的故事,整理成书,总是让人充满兴趣,流传过程中,自然加以净化和完善,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智慧,这样的群体创作,最终有赖于整理,固定下来,跨过时间之遥给后人足够的养分。

  关于《五卷书》的产生,按照印度传统说法,“《五卷书》是《统治论》的―种。它的目的是通过―些故事,把统治人民的法术传授给皇太子们,好让他们能够继承衣钵,把人民统治得更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帝们就让人把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寓言和童话加以改造,加以增删,编纂起来,教给太子们读。”看来《五卷书》的编撰和产生是与《诗经》相类的,只不过《五》为了教化统治阶层,《诗经》是为了察政观风,了解民间声音,明白得失,可以说都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整理,是源于百姓的智慧(当然,《诗经》中雅颂的一些关于祭祀、先民功业的诗歌不属此类。)《五卷书》自然五卷:《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不思而行》

  《五卷书》故事流传极广,欧洲中世纪的故事集里就多有收录,像《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寓言》等名著中也都有袭取这些故事。从文体上说,这些故事以散文与诗歌的形式呈现的,这部书既是一部寓言童话集,又是一部格言谚语集。

  在这些故事里,几乎出现了印度古代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国王、帝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商人、农民、法官、苦行者、猎人、渔 夫、小偷等等。俨然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书中还不止此,故事里还出现了各种鸟兽虫鱼:狮子、老虎、大象、猴子、兔子、豹子、豺狼、驴、牛、羊、猫 狗、麻雀、白德、乌鸦、猫头鹰、埃及猿、乌龟、虾蟆、鱼、苍蝇等等都上了场,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和大多寓言和神话相似,这些鸟兽虫鱼是人的化身,反应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看到文本你可以想象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有一个口齿伶俐的孩童在讲述,或者一个年迈的老者用柔和宽厚的声音讲述。东亚叙事文学和口述艺术息息相关。我国的叙事文学也源于俗讲和变文,读者总是喜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心中挠痒痒地且听下回分解。

  书中所传达的一些观念,对如今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对待金钱:“得到了财富,就应该保护、使它增长、用掉”这种不守财又积财的观念,用教科书语言形容就是朴素的。“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一块石头费很大的力量才能推上山巅,滚下来就容易,自己为善作恶也是这般”通过故事传递教化的内容是很有效的,某种程度上我们读历史也有同样的原因。但是故事更为亲民,是普通人的哀乐。

  匆匆读过,对于这种古代经典,只能说小小了解,有点粗浅印象。论卷的书,他们会像矿石一样,值得我们剖光、打磨、取材,由此激发我们涉猎更多人类经典的宝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