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乡榆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家乡榆次

2018-01-04 13:05:26 作者:胡说又胡说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乡榆次

  最近连续看到几篇说叨榆次的短文,不管里边写的出不出彩,文笔好赖,反正看过后心里就挺暖和,情景由不得从心头冒出来,手也就痒的老想动。

  家乡这个词很勾心,并不是三句话表答完的,人不亲水亲,水不亲土亲。人,水,土,当然是滋养自身高级动物的要素,包括人的皮相,长就的骨头,浑身流淌的血液。这是人逃不脱的情愫。特别江湖上混了一辈子,进入晚年时,不管人在美国,还是窝巢置在西班牙,说到故乡女人,老狗三个词,没有一个不飚眼泪的。而故乡是第一撩人的。看一些个老华侨,小时出门老归桑梓,一踏入故乡,抓起把土都想吃几口。

  我的家乡就是榆次。我是吃榆次的口粮养大的,虽然离开她已经40年了。

  星转斗移,栉风沐雨,如今国运隆盛,这代老百姓赶上了好时光吃喝玩乐不愁,花哨文化迭起。于是经常有吃饱撑着想花招的男女,搞什么幸福城市评选,宜居美地排名。呵呵,幸福是什么,搞清楚了?幸福很简单的,它是骨头里的满足感。鞋大鞋小自己知道,岂是几座高楼大厦和诱人山水描写的东西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家乡榆次,无论从哪个维度说叨,她都是第一的。她最宜居,最美丽,最幸福。有人说太偏激,太不中庸,太不讲理。我说当然,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因为这是养育我成长的故乡,这里有我最爱的一群人,我的父母,我的老婆孩子,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好朋友,还有深入骨髓中的童年故事

  榆次,这个地方很美,当然有许多好玩的。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后沟农耕文化,乌金山森林公园等。这些都是很有品味的旅游景区,每一处都不雷同。看景的人,既能感官上看了新鲜和稀罕,如果肚子里头有学问,更能知道此地文化深刻的底蕴。家乡的这些景区,绝不能象江南的山水奇观一般扫视而过,而要驻足观赏。有的虽丑陋不上眼镜,但历史文化浓缩其中。状似灰头土脸,臭豆腐般咀嚼消化,便有香味入心入脑。

  这是一处对华夏文明做过奉献的热地。早在四千多年前,榆次大部地区还是水汪汪的一片。那时整个晋中太原盆地叫“祁泽薮”。从治水英雄台骀到大禹,打通了霍山口,汾河形成入黄的通道,晋中平原渐渐成形。到了春秋年代,晋国派姬奚管理灵石到太原这一大片地区,首脑衙门在祁县的古县镇一带。姫奚管理"祁泽薮",热爱此地,就把姬姓改成了祁。他就是历史上我们称颂的祁黄羊,即祁奚。他的两句话成史话,举内不避亲,举外不避仇。后来祁奚一家被晋国公卿满门抄斩后,晋中这片才分成了若干个县。包括榆次。那时榆次叫“涂水”:说明大部分地区有陆地有湖泊。

  最近胡说写了个稿,叫"唐兴之地,太原丟失了的伟大”,说的是太原。尧帝4000多年前从河北迁过来,就在太原建了唐城,说明太榆这一带文化是很悠久的。陶唐之风兴旺之地,所以榆次的历史文化遗产留存不少。

  战国年间,才有了现今榆次的大名。

  作为华夏重要城池的太原卫城,太榆两地相距25公里,文化基本属于同脉。宋朝时,皇帝赵光义火烧了晋阳城,并州府衙还一度迁到了榆次。三年以后才又迁回唐明镇。

  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富庶之地,产生的文化和故事很多。

  靠自己的感官记忆中的榆次,是上世纪60年代的画面。目前榆次最繁华的地片是百货大楼,文化广场一带。年令大点儿的都知道那叫北门外。那是榆次古城的正北门。现在文化广场两边,顺城街的南面一排楼宇的位置,就是横亘的古城墙。记忆中城墙的砖外皮还有少量的存在,大都是裸露的土坯。城墙脚下一条东西土道,就是目前的顺城街。那时北门外城墙脚下很热闹,小摊位一溜排开,天黑后电灯马灯星星点点

  清晰的影像是快七十年代了,城墙已经彻底搬走,榆次有了现代化的味道,到处建成了4、5层的楼房,而且突然有一天,北门外的十字路口,放了喷着斑马纹的圆木墩。大街小巷都在传播,我们榆次也有了交警指挥岗了。这可不是小事情,那时只有象样子的规模城市才设交通岗。不仅如此,标志着城市的另一个配套形象是公园和动物园。很快,在花园路的南端,建起了百多亩的小公园,里边开辟出一角,还养了几只猴子等动物。仿佛人家小气,过的仔细,寒酸没钱但也得有都市的盼头。

  那阵子的榆次的确很小。站在北门外望猫儿岭,黄土坡横在城东,荒山野岭,去沅锅村很麻烦,翻过土山坡,在山那边。西边是同蒲铁路为界,越过铁路就是破旧的窑儿上村。经纬纺机厂更是老远的在西郊外。往南是旧城,老铺面都还在,随处可见百多年以上的老房子,旧门楼。往南走到清虚阁,一眼可以穿越几百年。北门外往北是新城主要发展区,粮店街直到石太铁路,盖起了不少新房子。榆次第一座大体量楼房是现仍在的晋中饭店。6层大楼不得了。据说那是军队支.左的一位刘师长主张盖的,因花钱多搞奢华还挨了批评。

  榆次在60年代后,进来一支庞大的外来人流,就是铁路工程第三局。上万人的外来力量顿时唤醒沉睡的猫儿岭。

  这时候,榆次人最不愿听到的一段口诀形成了,“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虽然把咱的城市描写的寒碜,但也的确总结的到位。意思是这座城市很袖珍,很小。

  离开榆次到省城几十年了,今天的家乡,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型城市。去过欧洲的一些大都市,如维也纳,布鲁塞尔等,感觉高楼大厦都没咱榆次的气派。呵。尤其近几年的变化,咱榆次的城市立体交通除省城太原之外,省域无城可比,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也够前沿。城市的规模是50年前的十几倍。尤其北部山西大学城的建成,又有西部山西综改区的出生,榆次已经与太原连在一起。昔日咱的小榆次,现在找个地方找个人,没有导航帮助那可抓了瞎。

  宽阔的林荫大道,林立的摩天楼,拿土鸡出落成凤凰说那不夸张。

  其实小榆次那时是有点儿面子的,因为几个国营的大工厂,如西郊边的经纬纺织机械厂,厂区花园般美丽,号称亚洲最先进。榆次液压件厂,国内行业老大,几十年无人超越。还有建厂于1919年的晋华纺织厂,也是山西顶级的企业。这些企业文体活动搞的好,经常组织各种球赛,有些球员那是我们市民心中的英雄呢。

  说榆次,家乡的男女都惦记着一个人,他就是现任的太原市长耿彦波。他在榆次做过几年父母官。老耿这一生,不说他如何将太原市变了模样儿,单说他造下的历史文化宝贝,胡说认为大概有5个半。即灵石王家大院,大同北魏城,太原明代县城古晋阳,榆次有榆次老城,后沟古村。半个即推进改造了常家庄园。家乡现在的对外名片,拿出这几个亮点,真够体面的。重要的是老耿定格了榆次的城市基调,历久更会显现其独有的魅力

  现代人过上花天酒地日子。俺下乡插队的使赵村民说,就拿如今街上的讨吃要饭的说,吃喝的都比以前地主老财家丰盛。有了吃喝想什么呢,就说文化。文化是看不见的东西,但会比水泥林子和高铁活的不朽。现在说家乡,那魂牵梦绕的过去,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榆次一中是母校,那阵子在校学生就可住宿。有句话还在嘴边,“一稀一窝二分菜”。那时生活紧缺,每天早晚的食谱基本是固定的,一分钱稀小米汤,一个窝头,二分钱的小菜。每家户的区别也不大,粗粮为主,细粮不多。煮圪瘩,玉米面发糕,红面剔尖,吃顿擀面条改善生活,水饺是节日的作品。这些概念组合了过去的吃饭故事。虽然很苦,但对那一代人的成熟和解读人生助益非常。

  榆次家乡话很硬,虽然和太原市的口音差不多,但听起来象没打毛边,粗的多。尤其一个特点,是口头语的叠字,小巷说小巷巷,玻璃蛋蛋,西瓜瓣瓣,娃的帽帽…。挺有趣的。和太谷话差不多,吐字硬,干巴利脆,连骂人的话也很简捷,“日煞!…”如今,地道的榆次话在50岁以下的人群里快听不到了,正被年轻一代改造成榆次味普通话。

  地球转的飞快,科技人们享受互联网,高铁,飞机,物流外卖和智能,但日子过的象小时候看的西洋景魔镜,眼花瞭乱又不得喘息。腿迈的太快了,灵魂飘在空中不落地。繁华处又恋儿时的素简。由不得又怀念过去的时光。怀念外婆家的农村小院,怀念故乡小城榆次,曾经居住过的西湖井,寇家巷,黄龙江,栈房街…,玩耍过的泰山庙街,羊毫街,那老电影院门口的小人书摊,北门口的阳春面…

  还有,清晨,住在几十层的高楼往外眺望时,往年的影像时而浮现在眼前。冬季时,家乡老旧的巷子里,一根根铁皮烟筒伸到街面,股股的煤烟吐出来,家家户户忙碌的捅火炉声咳嗽声,端着簸箕倒炉渣的男女,自来水房前排队挑水的…。还有不断的“二小”“三妮子”的呼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家乡榆次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