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幸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会幸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6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幸福》经典读后感有感

  《学会幸福》是一本由陈赛 主编 / 陈嘉映 / 徐凯文 / 田艺苗 等编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幸福》精选点评:

  ●对于幸福的思考,对于学会的重新认识,对失落的自己拍拍肩膀,抬起头看看另外一个方向。

  ●凤凰读书

  ●前两章写的比较精彩

  ●幸福不幸福我不知道。我只想知道听大悲咒的水稻真的可以增产百分之十五吗?

  ●心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读完一本书就能解决,但至少这本书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去看一些问题。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去认识探究一些问题

  ●很治愈

  ●这本书拓展了我对幸福的认知。

  ●什么是幸福? 第一点,幸福不只是一种主观感觉; 第二点,幸福不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幸福还包括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点,幸福不完全等同于过上了好日子,除了日子过得好,幸福还含有良心平安之类的意思。

  ●被书名耽误的其实内容还不错的书。

  ●很不错的书,一气呵成读完。

  《学会幸福》读后感(一):《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然后真的会释怀了!

  ❤️我们奔波一生,终究是为了追逐幸福!而今天,你幸福了吗?读完《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一书耗时15min,以5min输出一句话笔记:

听的道理多了,总觉得听什么都是鸡汤!为什么呢?或许缺的是一份科学数据证明,再者是只能听了心里知道,完全无法落实到行动中去。在这本《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中,列举多方数据及其真实案例详解告诉我们:“了解自我,感悟幸福,思考为人的自尊、情绪、人格、童年等10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过上幸福的人生”。

  《学会幸福》读后感(二):《学会幸福》:好的幸福来源于生活中的小确幸!

  距离2020年1月1日还不到2个月,还记得之前看电视里的一段采访的内容。一个记者拿着话筒问一个人:你好,我想问一下,你幸福么? 某人:我不姓福,我姓王(我不是福尔康)。之前看这段的时候觉得很可乐,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听完这段话有一丝丝蓝瘦。 中国人每天为了车和房子忙碌,有了孩子还要关心下一代,所以很少有时间去反思这个问题,甚至觉得“幸福”这两个字离自己太远。 陈赛:《学会幸福》主编,《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曾主导多期心理主题封面故事。 国内10位专家共同参与创作: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徐凯文: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殷健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蔡璧名: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李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著名叙事疗法咨询师。 张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田艺苗: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在《: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里,作者指出:幸福首先指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指主观心理。最近在读《: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这本书,下面来聊一聊获得幸福等我方式: 1、美食可以疗愈身心! 一日三餐代表着一家人类似的口味,比如妈妈最拿手的鱼汤,爸爸最拿手的白菜炖粉条。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但食物方便还是不紧缺的,因为自己家有菜园子,会种一些瓜果蔬菜,小时候很爱吃辣,所以到了晚上,妈妈就会把辣椒拍扁,然后在油锅里炸,之后撒上盐。到了冬天,就会把隔夜的年糕切片,然后用糖炒,热热的,吃下去很开心。 食物这两个简单的词和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除了一日三餐,还有人每天吃夜宵,在影视剧里失恋的女主角也会暴饮暴食,而在《学会幸福》里作者则指出饥饿分为两种:生理性饥饿和情绪性饥饿,以及如何培养正念饮食。 作者建议在吃饭的时候学着:完全觉察自己的体验,也表示为专心的吃饭和感受食物,以及放慢吃饭的速度,去感受食物的质地以及口味。 2、好的音乐可以疗愈身心! 音乐这个词听起来有些专业,歌曲这个词则更加平易近人一些。欢快的歌曲给人很舒适的感觉,在家里的时候会听一些比较流行的音乐。 上高中的时候,压力很大,于是入了一个mp3,小小的,里面除了英语听力以外,还有很多硬摇滚,以及甲壳虫的音乐。晚上一遍写作业一边听。到了夏天,晚上就会经常失眠,白噪音就成了首选,比如下雨的声音,海底泡泡的声音。 每个人总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我们可能不懂他的创造过程,可能不懂它在表达什么,如果它能让你心情愉悦,那么不开心的时候听一听也是好的。

  《学会幸福》读后感(三):幸福是什么——读《学会幸福》

  李长滨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五彩“滨”粉】(ID:bfwc123)

  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幸福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说轰轰烈烈,功成名就时幸福;有人说粗茶淡饭,平平安安是幸福;有人说没事喝点小酒,打个小牌,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幸福的定义有千万种,你的定义不同,你的幸福指数就不同。人生的成败,在于你想要的幸福到底是怎么样的幸福。

  偶然看见一本书挺有意思的书,《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一口气读完,收获颇多,原来我们被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幸福感一点一点丢失,颓废,机械,逃避,孤独,冷漠,失落侵蚀着我们的幸福。如果你正困惑,犹豫,空虚,寂寞,不妨看一下这本书,《学会幸福》是心灵的一扇窗,找回失落的自己,正是人生需要面对的10个问题,搬掉挡在前面的石头,让自己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

《学会幸福》

  1.幸福从认识自我开始

  人生的不幸福很多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导致,追求不擅长的东东,放弃自己的优点,比如:兔子擅长跑步,你却让他学习爬树;鲨鱼擅长游泳,你却让他学习飞翔。即使三更活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又能怎样,南辕北辙,越努力距离成功越远,导致的不幸福越大。有时,决定你的幸福感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面对的方向。人学会成熟,学会长大,忍得住寂寞,受得了诱惑。学会倾听,尝试掌控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晴雨表,让他每天都是阳光。学会恰如其分爱自己,爱自己并不是自恋,而是一种自信。学会面对失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失落是暂时的,努力就有收获,努力就能幸福。

  2.幸福自我疗愈

  不幸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发脾气,打人摔东西泄愤;有的人喜欢购物,买一切能买到买起的东西;有的人喜欢暴饮暴食,吃一切可以吃到的食物;有的人喜欢躲在被窝里,偷偷无声的哭泣。人感到不幸福的时候,应该如何才能尽快走出低谷,书中的两种方法可以参考。

  美食疗愈:

  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人们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朱元璋当初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眼看就要饿死的时候,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块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米饭一煮,给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念念不忘“珍珠翡翠白玉汤”,千辛万苦找到了老婆婆,却怎么也吃不吃原来的味道。原来,时过境迁,地位变了,心情变了。

珍珠翡翠白玉汤美食

  书中将饥饿分为两种:生理性饥饿和情绪性饥饿,学会如何培养正念饮食。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尝试做菜,当你亲手做的菜成功端上桌子,仔细品味,别人称赞有加,自己心里乐滋滋。幸福指数就会成直线上升,细嚼慢咽,仔细品味食物的味道,感受生活。

  音乐疗愈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

  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

  高三了,还有闲情唱

  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

  高三成天都闷声不响

  难道这样才是考大学的模样

  我这压抑的心情多悲伤

  凭这怎么能把大学考上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

  年轻人就爱放声歌唱

  放声歌唱,唱出自己的心声,虽然我们五音不全,但是我们热爱生活的心并没有变。优美的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歌曲会让人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无比舒畅。

  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听听音乐,也许刹那之间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退一步海阔天空,听一曲风平浪静。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生活是源自内心的情绪,是每天的自我。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五彩“滨”粉】(ID:bfwc123)欢迎关注

  《学会幸福》读后感(四):人生故事:你怎样讲述过去,决定着拥有怎样的未来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黑羊读书】(ID:heiyangreading)

  上个月,我读到了一篇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文章:《如何学会重写一个更好的人生故事》。

  这是新书《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中的一节,作者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明。

  文章介绍的是心理治疗中的叙事疗法,非常有趣而且有启发性。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的新视角:

  如果把你的人生看作一个故事,你会怎么讲述它?哪些事情让你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故事非常神奇,它不是消磨时间的娱乐,也不是打发孩子的工具,它可以包含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指引,也可以包含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密码。

1

  不知道你有没有写过故事。

  有一个技巧,所有的故事写作书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聚焦。讲与主题有关的事,那些关系不大的事,略写或不写。

  我们读到的故事,尤其是新闻特稿之类的非虚构写作,都是经过专业作者、编辑加工过的。但你是否想过:那些没有被写入稿件的、被编辑删掉的信息,讲了些什么?

  它们也是事实,但没有被你读到。

  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永远只能呈现部分事实,这部分事实的选取,肯定会受到写作者或媒体价值观念的影响。

  比如,“十·一”晚上,我的朋友圈里,大家都在一边发庆典现场的各种烟花图,一边抒发爱国情怀。

  但有位在海外的朋友发了这么一张图——庆典结束,人们离去,留下了一地垃圾,他的文案言简意赅:爱国后。

  美丽的烟花,激昂的群众,满地的垃圾,它们都是事实。但都被创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呈现了,对应着不同的主题。

  即便有人这样发朋友圈:“烟花美丽,庆典激动人心,但散场后人们留下了不少垃圾。”他也没有呈现全部事实,因为这些垃圾可能很快就会被环卫工人清理走。

  李明老师在《如何学会重写一个更好的人生故事》里写道:“与其说故事是语言对于事实的复制,不如说是它开创了一种事实出来。”

  人生故事也是同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讲法,而且,不同的讲法,导向的是不同的人生轨迹。

2

  有一次,李明老师到云南参与地震救灾,运用叙事疗法,只几句话就把一个深陷绝望的村民治好了。

  当时,那个中年男人蹲在自家房子倒塌的废墟上,头深深地埋在胳膊里。他在外边打了很多年工,又借了债,才盖起了这间房子,可没想到,一天都没住,地震就毁了它。

  他无家可归,非常绝望:“我没有钱,又没有房子,这么多年的积蓄都没了,所以我没有未来了。”

  这是个很自然的感受和讲述。

  然后,李明老师简单问了他几个问题。

  “你现在住在哪?”

  “我搭了一个防震棚,防地震的三角棚子。”

  “你这个棚子足够坚实吗?”

  “我干了这么多年建筑工,这个棚子抗八级地震都没有问题。”

  “不可能吧?”

  “我证明给你看……(此处省去证明过程)我不光自己搭了这个棚子,还教我们村里人搭,大家住在里边根本不用担心余震……地震震坏了很多房子,我会召集我们原来一起做建筑的人,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最后,这个男人说,接下来正是他们发挥价值的好时机,用不了几年,他觉得又可以盖一套房子了。

  神奇吗?只是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一个遭受了生活重大打击的人走出了绝望。

  这个男人没了房子,花光了积蓄,还欠着外债,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绝望的“我”,继续这么讲下去,人生是不会有转机的。李明老师有意问他擅长的事,正是在这些可以创造价值的领域里,他讲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我”。

  《如何学会重写一个更好的人生故事》中说:

  叙事疗法的一个核心隐喻就是,当我们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我们貌似是在讲过去的事情,其实是通过讲过去的事情来构造一种不同的未来。

  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描述自己的过去,意味着我们将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3

  如何讲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需要先看看,在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比如,把一种情绪感受,烙印在所有事实上。

  情绪就像滤镜,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且情绪很多变,顺境时心花怒放,觉得自己简直神人天才,脑子里放的全是过往的高光时刻,可逆境时又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各种失意不快一齐涌上心头。那个云南灾区的中年男人就是如此,天灾的意外打击,让他陷入绝望,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领,也看不到眼前的机遇。

  再比如,把人生片段化,进而以偏概全。

  举个例子,有人会说,“我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可你让他说几件自己幸运的事,他也能想的出来,但“运气不好”这个标签,他就这么一直贴着,碰到不如意,就一次次地选择性强化。

  还有的人说,“我这一生都很失败”。如果你问问他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会告诉你初中或者高中。那就意味着,在初中或高中之前,他其实并没有太多挫败感,但那些事实被他忽略了。

  还有一种误区,是我们习惯性地拿来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描述,而没有讲出自己的人生。

  有的孩子总是被父母或老师唠叨,“你以后成不了大器”。尽管他会努力去证明自己,但这种评价会内化,成年之后遇到了挫折,他就叹气并且认命:“看来我真的成不了大器。”

  叙事疗法的一个核心方法,就是外化,即把事和人分开,让自己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待和评价这个事,这样你就更容易解构它。

  比如,有这么一种说法,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自己的婚姻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有人把情感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童年创伤。

  从心理学理论上看,两者之间也许有些关联。但如果一个人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它进入了一个死局。因为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的,他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拥有幸福的婚姻。

  而且,把成年后的不幸甩锅给原生家庭,就仿佛在声讨父母:你们要对我的不幸负责。他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如果他能够试着把“原生家庭有问题,婚姻会不幸”这种观点外化,把它仅当作一种说法看待,就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所有有童年创伤的人,婚姻都不幸吗?那些走出创伤的人是怎么做的?我的婚姻有没有让我满意的地方?这种说法是不是对我的家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当一件事被外化,我们就有了选择权:童年创伤会造成婚姻不幸,但,这是我们想要的故事走向吗?我们想要的,难道是一个被诅咒的、注定不幸的婚姻吗?为什么不想要?

  在解释为什么一件事不好、为什么我们不想要的时候,我们就把什么是好的事、我们想要的事表达出来了。

  原本进入死局的故事,这时呈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你需要做的,只是一个不困难的选择。

4

  福柯有个观点,我们不是在说话,而是被话语支配着。

  所以,我们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表达,尤其是一种表达所隐含的故事。

  前几天,我们公司的公号分享了一篇关于“逆商”的文章,讲如何走出困境。有读者分享了他的观察:

  身边的同事,极少抱怨的人都已经成了高管、中管,那些十年如一日抱怨的,十年前是怎样,十年后连十年前都不如。男人变得像怨妇,女人大多更是变本加厉。

  这段留言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使用怎样的话语,往往代表着我们在故事里是怎样的角色。当一个人总是抱怨领导无能、单位不公,他就默认了自己是一个弱者、受害者,他待在这样的角色里,就永远不会想到,更不会走到故事的其他角色:行动者、改变者、强者。

  一个人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一家公司也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苹果公司的故事,是创新和突破,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所以,它做了iPod、iPhone等等颠覆性的产品。

  阿里巴巴的故事,是借助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以他们做出了淘宝、天猫、支付宝、花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我们这个国家的故事,叫做“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文化的血脉从不曾中断,直到近代才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潮流,被列强侵略压迫了一个世纪。

  但那些灿烂辉煌的过去不会被抹掉。打开历史书,每个人都会为我们祖先的辉煌文明而自豪,同时,“复兴”也就成了中国梦——我们相信凭借民族的优良品质,终有一天会重回世界巅峰,再现祖先曾经的荣耀。

  这种刻在民族集体心理中的故事,催发着每个中国人的奋斗精神。

  现在,你知道故事的力量了吗?

  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曾总结出英雄历险故事的结构模型:平凡主角受到召唤—启程奔赴使命—历尽重重考验— 英雄归来。

  艰难困苦是一定会有的,但你一定要相信,它绝不是故事的结尾。

  重新书写你的人生故事——开创你的传奇,成为自己的英雄!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黑羊读书】(ID:heiyangreading),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