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徒与罪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精选

2021-03-15 01:5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精选

  《圣徒与罪人》是一本由[英]埃蒙·达菲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6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徒与罪人》精选点评:

  ●作者身份导致倾向性明显,并不够客观。比如同样是对腓特烈二世的描写,与盐野七生《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中几乎是两个人。相比之下,我更信任盐野女士的判断。

  ●全面记叙教宗历史,读之会进一步理解西方文化。

  ●教宗是属灵领袖还是政治领袖?孰轻孰重?(另:同一个人在同一页里有两个译名,这是怎么回事?)

  ●从教宗、教廷的角度讲教会史,应该说角度虽不大,可是表达的内容还是很有可看性也补充了一般教会史的遗漏。虽然由于作者的天主教徒身份,在讲到教廷和教宗的错误时,不时有解释之处,也有文过饰非之语。而且全书篇幅分配也不均匀,越靠近现代,内容越丰富,对于教会史语焉不详的教会早期历史也只是略略数语,但作为教会史的一种,还是很好读的。

  ●全书一半的篇幅花在了文艺复兴乃至法国大革命之后,然而那之前的部分反而是我所感兴趣的。不过丕平之前的罗马教会与拜占庭的罗马帝国之间的冲突实在给人启发颇多,有类似东晋南北朝之处。

  ●文笔清丽 叙述有趣 中间偏左的阐释 蛮有意思的 翻译的也很好

  ●本书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教皇史学术著作,书后所附的各章参考文献对于研究者和拓展阅读也很有帮助。译者的翻译通达晓畅、文笔优美。对于想了解天主教、梵蒂冈和教皇史的读者来说,此书是案上必备佳作。

  ●一部不错的教会史,可惜新教、天主教的译名混用,部分翻译有错误。

  ●译名混乱,新教译名和天主教译名胡乱混杂,天主教专有名词翻译不准确,给读者徒增麻烦

  ●测评:好书,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资料留存B979/49 2018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一):深邃客观的佳作

  “从蛮族时代的意大利或加洛林时代的欧洲,到启蒙时代或独裁时代,教廷都一直保存着鲜活的人类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超越了历史返祖现象和强权政治规则,并证明了那些不受思想潮流左右的真理的客观性。尽管它仍有罪过,尽管它不断压制“错误”,但在我看来,教廷就整体而言,仍是一股平衡人类自由的力量,是一位精神巨人”。无疑,该书不只是一部关于教宗的历史叙述,作者深刻认识到了宗教的力量,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作为当今顶尖的宗教学学者,达菲的著作值得细细品读。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二):神啊,救救我(们)吧

  收获良多的一本书。虽然对基督教以及罗马天主教的历史和很多细节并不熟悉,但一些基本的了解还是有助于我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

  作者很谦虚,说这是一部(a history of)教宗史,而非 the history of。不知道西方世界里有没有更好更完备的教宗史或教廷史,这本书在目前的中文图书世界里应该是非常细致的教宗史了。

  本书很细致地从传说中的“前教宗”——即未被梵蒂冈列入正式教宗名单的——彼得开始说起,一直讲到了本笃十六世(初版的时候,本笃还未退位),对了解基督教特别是罗马天主教很有帮助。

  当然,前期的历史是含糊不清的,不仅是彼得(很多细节是靠新约里的《使徒行传》来说明的,显然不是信史),包括前几任的罗马主教(且不论人物是否真实存在,算不算得真正的教宗,本书也提出了疑问)。甚至直到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承认了罗马主教,当时的罗马主教毫无疑问也绝没有今天罗马天主教徒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个地位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赢得的,通过罗马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的斗智斗力,通过罗马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斗智斗力,事实上也通过了很多历史的偶然和运气。

  可能真正的教宗或者说教宗权力始于“丕平献土”。之前,罗马教会已经是大地主了,因为君士坦丁等帝王的赏赐。但从丕平始,“教宗国”真正形成,罗马主教或者说教宗已经不仅是基督徒属灵的权威,更可以和世俗君主去争夺世俗的权力,毕竟有钱有地有人,还有基督的人间代理彼得的传人的光环。相对应的,世俗君主也祭出了“君权神授”的口号。

  于是,属灵君主和世俗君主的斗争加合作就这样持续了上千年。从十字军东征,到绝罚,到阿维农之囚,到对立教宗的设立,到基督教的内战,直至意大利民族主义的觉醒,教宗最终成为梵蒂冈之囚。本书对这些细节都有比较清晰的描绘。

  可能是由于作者仍是天主教徒的原因,本书对教宗或教廷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宗的污秽有提及,但未深深展开(也可以理解为篇幅原因),例如那些教宗的私生活的混乱(例如大把的情妇和私生子),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到处安插私生子和亲戚。本书给了个解释,是教宗需要可信的人去推动自己的政策得以执行,有些牵强),花钱如流水,等等。

  即使是到今天,罗马天主教的权力层时不时地都有丑闻出现,比如美国和德国的娈童癖事件,更不要说某几任的教宗都有这样的丑闻。

  更不要说,还未提及它们所犯下的其它错误,对异教徒的迫害或者征讨,对犹太人的迫害,对某些不合它们口味的主义的迫害,和法西斯主义及纳粹的苟且,等等。

  所以,作为异教徒,很难理解基督教或者说罗马天主教的优越感,即使这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宗教团体。

  所以,到底是“神啊,救救我吧”,还是,“厄滴个神啊”,更适合做书评的标题呢?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三):伯多禄将往何处去?

  伯多禄的继承人、罗马主教、拉丁教会的宗主教、基督的代表、 天主众仆之仆 、我们神圣的父亲——教宗陛下,作为普世大公教会的元首,在天主教会居于一个显著的位置。因此一部关于教宗的史学作品必然就会成为一部“天主教会史”,本书也符合这个情况。

  本书从回顾罗马城基督教会的早期历史开始,讲述到教宗本笃十六世登极初年。根据作者自己理解的不同历史时期教会史的主题,设立了六个章节。《圣徒与罪人》的书名首先点明了在伯多禄的圣座之上既有发扬圣德的贤人,也不乏罪行累累之人,表明这本书无意用“春秋笔法”虚美隐恶。随后的序言继续强调,Duffy自己尽管是天主教徒,但会恪守史学家的客观中立原则尽量让这本书“具有包容性”。(顺便补充一下,Duffy是为著名的天主教史学家,他主要研究英格兰改教史,通过可靠的历史资料驳斥英格兰政府制造的对天主教的恶毒攻击,为玛丽女王洗去被污蔑的“罪行”。)

  通过对教会历史的回顾可以明显看到,“文艺复兴教宗”们可耻地挥霍着“伯多禄的遗产”——耶稣基督赐予伯多禄的神圣权利,尤其是中世纪教宗们付出巨大努力积累下来的宝贵荣誉,给教会造成巨大伤害,引发了随后汹汹而来的誓反裂教、高卢主义、安立甘主义对教会和谐的伤害,乃至他们造成的伤害至今都在困扰着天主教会。因此近代史上的教宗们背负了巨大的荣誉“债务”需要偿还,遭受各种世俗政权的侮辱伤害,尤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民族革命者”最为激烈,他们力图将教会变为国家政权的一个部门,为达到目的拿破仑更是凶残的折磨教宗庇护六世。法国大革命塑造出的现代世界,其一开端就给了天主教会巨大的伤害,造成了“越山主义”教宗们对现代社会敏感的恐惧和敌视,使得他们更加强化教宗的权力以及压制教会内自由的讨论,对于各种“创新”有着略带偏执的禁止。也因此使得被压抑的力量在”梵二大会“后不受控制的流溢出,造成今日教会流弊。

  而”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虽然被作者赞誉,但从作者笔下也可以看出是一次”仓促的大会“,未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被召开,并且教宗对大会地进行过程也失去了控制,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恶化内部的对抗。教宗保禄六世要为这些问题担负重大责任,上台后为了报复曾经让自己被放逐的“政治敌人”(以及推行自己的“革新”运动),他强制75岁以上主教荣休、80岁以上枢机主教离职,这样的举动等于在整个天主教会尤其是教廷“革命”。因为十位“资深的”枢机主教直接被踢到一边,其中有两位保守派代表枢机主教,这无疑宣告将保守派的意见从大公会议中排除出去。而他一手造出的“当权派”们,在事务繁多的若望保禄二世时代撒欢地成长,成为了能够逼迫教宗退位的庞大利益集团。他晚年也对自己造成的局面感到巨大的沮丧,声言自己在巨大的孤独之中。

  Duffy虽然力求客观,不过如果翻译无误(本书翻译挺糟糕)可以看出他是一名自由化的天主教徒,他对于”越山主义“教宗多有批评,而盛赞自由化的教宗,对若望保禄二世和本笃十六世的”刹车“行动不满。总体上这本书是目前汉语世界较好的一部天主教会史,本人扣除分数主要是因为混乱的翻译,一会“上帝”一会“天主”,一会“圣座”一会“圣驾”,让我怀疑译者可能抄袭了台版译作。

  最后我觉得中世纪早期英格兰王克努特的“教宗观”,或许能让我们理性看待天主教会的元首,“教宗是神秘奥义的护卫者,这个奥义如此神圣,以致教宗本人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职位,而不是持有这个职位的人。”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四):一家两千年老字号的兴衰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这家老字号已有两千年历史。

一、创始

灵魂导师,首创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最初,他的队伍只有十二门徒,还叛变了一个。他自己也被钉在十字架上,光荣殉职。他也万万没想到,两千年后追随他的队伍能发展到数十亿人。

门徒之一彼得,号称从导师手中接过了天国钥匙,成为公认的组织创始人。但他对于导师的信仰曾经多次动摇,黑历史也不少。联合创始人,真正的灵魂人物,其实应该是保罗。彼得与保罗确立了组织发展战略,即:立足黎凡特,向罗马发展。

彼得与保罗给罗马人民送来了教义,使罗马人民找到了救赎自己的宗教哲理。教义在罗马的广泛传播,为罗马总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彼得、保罗等开始了探索和酝酿,并最终在罗马建立了总部。与此同时,在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等地也建立了当地机构,形成了后来著名的五大区域。各地机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扩张活动,积极深入平民群众,举办宣讲会,建立组织,发展了一批种子会员。

二、地下

由于组织创立于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竞争对手对组织发动多次打击,导致官方取消了牌照,还起诉以非法经营罪。尼禄时期的罗马大火,也被认定是这家组织搞破坏。因此,从CEO到员工大批被捕被杀,组织的扩张活动遭受致命打击。

好在教义强调献身、救赎,种子会员都盼望着光荣就义而得道升天,所以组织仍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只是经营活动由地上转入地下。

会员们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震撼了吃瓜群众,发展下线会员始终在轰轰烈烈的暗地进行。

这其中,居然也有投降派CEO改变信仰,可谓是历任CEO最大的污点。

三、上市

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帝国被迫承认组织的合法地位。

君士坦丁大帝执政期间,组织受他大力扶持,成功上市。

但由于组织发展过快,内部也出现矛盾和分裂,先有阿里乌斯派、聂斯托利派等,后有东西大分裂,西部公司以教宗为公认的CEO,东部公司不再承认CEO的核心地位。

四、开拓

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组织也与时俱进,致力于改变蛮族信仰。

蛮族酋长查理曼一统江湖,组织也跟他搭上了线,为他加冕。这也为帝国与组织分庭抗议埋下了伏笔。

帝国扩张,组织也在四处开拓,分支机构逐渐遍及原来的荒蛮之地。

一、 巅峰

经历与帝国的争斗,组织的权力达到巅峰,甚至可以废立国王。

在号召收复圣地的口号下,组织运作了多次东征,官方发行了债券(赎罪券),以丰厚的福利招兵买马,与东部新势力撒拉逊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战争。

二、 衰落

盛极而衰,自然之理。组织登顶江湖之后,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大企业病,组织声誉已经大不如前,而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剧变。

CEO被囚于阿维农。随后,管理层分裂,两个CEO并存,组织的声誉进一步下滑。

后来,组织最为痛恨的叛徒出现了,路德张贴大字报,掀起革命。新教兴起,占领了北部欧洲的大片市场。

三、 低谷

法国大革命强制推进组织世俗化,CEO的影响力受到大幅压制,混得越来越惨。

组织的直接控制地从意大利几个大区收缩成罗马周围,后来意大利独立,组织的罗马总部也丢失殆尽,政令不出梵蒂冈。

四、 重振

新时代到来,组织也逐渐重振旗鼓,但各个CEO依旧在保守与改革之间摇摆。由于两千年老字号的历史沉积,偏向保守的CEO居多。

在波兰革命中,出身波兰的CEO也发挥了不小作用,这应该是组织在20世纪最后的余光了。

  《圣徒与罪人》读后感(五):【转】李腾:圣徒与罪人—— 一部波澜壮阔的教宗史

  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在历史进程中往往呈现出多重面相,在光辉荣耀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污垢,而在骄奢淫逸的面具下或许也潜伏着一颗赤诚的心。在人类历史中存在了两千余年的教宗制度更是如此。

  埃蒙·达菲的《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的焦点就是这个制度及其中的重要人物。在这部配合电视纪录片而写就的书中,达菲教授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勾勒了教宗制度同欧洲文明的发展的紧密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且存续至今的“天国王朝”提供了一份引人入胜的入门地图。

▲ 达菲教授 (Eamon Duffy)

  单纯从姓名上来看,我们就能立即认出达菲教授的爱尔兰背景。他1947年出生于爱尔兰,成长于一个虔诚信仰天主教的家庭。在圣菲利普学校完成中学学业后,他前往剑桥深造,并在著名教会史学家欧文·查德维克和戈登·鲁普的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达菲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5—17世纪的不列颠宗教史,并且是英语学界“修正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致力于扭转人们对中世纪晚期天主教的偏见,呈现出与传统史学叙述迥然不同的画面。在他的描绘中,教会并非穷凶极恶、垂死挣扎,反而充满了勃勃的文化生机。

  作为宗座历史委员会的成员和普世天主教会的一员,达菲教授并不讳言自己的信仰,但他相信这一部教宗史经得起学术界批判的检视和时间的考验。从1997年初版以来,这部作品已经被翻译为意大利语、德语、葡萄牙语和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增订修改。2000年王宪群曾将本书译为繁体中文在台湾出版。此次,本书的中译本由中山大学中世纪史专家龙秀清教授执笔,这部经典的普及读物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以飨读者,实是中国欧洲中世纪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喜事。

  在这部书中,达菲教授按照时间顺序将教宗制度的发展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处理的是罗马帝国时代教宗制度与早期教会的发展。由于这段历史的记载相对较少,达菲主要择取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以说明教宗制度的建立过程。在天主教传统当中,罗马城作为彼得和保罗两位使徒的殉道之所,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权威,而作为使徒之长的圣彼得也被视为罗马的第一位主教和第一任天主教教宗。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罗马与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亚历山大里亚以及耶路撒冷并立为五大宗主教区,但随着历史发展,罗马逐渐接受了“君主式主教”(monarchic epscopate)的形式,在神学争议上充当上诉法院、掌握教义的最高裁决权,并通过确认大公会议教令的方式体现自身的首席权。在罗马主教的使徒传承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发扬的过程中,使其对各个教区的管理相似于皇帝对帝国的统治模式。于是,罗马主教因对教义的最高裁决权使信仰体系呈现为历代教宗的旨意,而历代教宗的意志也因作为圣彼得的继承者而进一步神化。

▲ 格雷戈里一世

  第二章从民族大迁徙一直写到公元1000年,着重讨论了格雷戈里一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并以教宗为枢纽解释了基督王国东西两端的纠缠与分裂。正因为教宗制度与帝国理念的结合,教宗和主教们在蛮族入侵时期和欧洲文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达菲教授在此处简要涉及了早期的一些神学争议,但他描绘这些神学教义上的“路线之争”并不是为了论证哪一种理解才是正统的,而是要说明各方之所以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核心的诉求是争夺教义的阐释权,也就是争夺教会与救恩的最高权威。作为“中世纪的第一位教宗”,大格雷戈里是西欧走向稳定恢复统一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基督王国开始迅速向原来帝国的边境扩展,从而在继承基础上拓展了帝国的疆域。这个帝国已经从罗马帝国变身为普世教会,而原先的帝国行省制度也逐渐为各教区的联合运作所取代。进入8世纪之后,在加洛林家族的帝国再造与拜占庭人的帝国重建的夹缝中,教宗的选择不仅影响了欧洲未来发展的路线,也开始为欧洲君主的新秩序赋予合法性。

  第三章分析了11世纪以来教廷改革和教宗君主制走向巅峰,并在14世纪后趋向分裂的过程。达菲教授以利奥九世、格雷戈里七世和英诺森三世等几位教宗为核心,将教士独身制改革、隐修院改革以及政教之争、十字军东征融为一体,突出教宗制度在这一时期的核心作用。正如标题“国家之上”所表明的,达菲认为这个时期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教会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教宗享有高于君王的尊威,形成了与加洛林模式乃至奥托模式的极大差异。这一状况似乎是教宗制度发展中的异数,可也从多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西欧历史的进程。然而,从14世纪以来民族国家的兴起,更加之阿维农之囚徒和公会议运动,使教宗制度丧失了早期所取得的权力,整个教宗制度的改革似乎又走回了原点,但这期间所形成的若干理念仍然在未来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的主题是“抗议与纷争”,注重描绘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历史,这也是达菲教授本人的主业。在这部分,教宗一方面成为了文艺复兴活动的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影响因素。他们的道德败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而世俗贵族家庭对教会事务的干预也前所未见。各种因素累计到最后催生了宗教改革,而随着宗教改革与 “反宗教改革”之间斗争的展开,各种类型的教宗纷纷登场,达菲的书写也呈现了那个时代夹杂着心酸、愤怒、纵欲、虔诚为一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历史事实上回应了第二章教宗权威的建立过程。当民族国家足够羽翼丰满之时,教宗的触角就不能再深入到世俗政治当中了。

▲ 拿破仑加冕仪式中的庇护七世

  第五章则回到教宗与人民的主题上,探讨了从法国大革命到20世纪初的教宗历史。由于资料更加丰富,这一部分的描述更为细腻,庇护七世与拿破仑的故事就特别引人入胜。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西欧的社会结构发生彻底断裂,教宗在拿破仑时期和此后的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常常受到世俗政权的干涉甚至羞辱。与此同时,社会思潮的巨大变化也使得从中世纪盛期到特伦特会议所建立的体系在世俗层面已经走向崩溃。教宗重新回归首席主教和教义裁决人的角色,基督教君主则严格地限制教宗的世俗权力。但也是在这个时期,高扬教廷是天主教世界心脏的越山主义逐渐形成,使教宗这个欧洲唯一的诸侯地位越来越高,成为教会看得见的核心,教会本身也在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越发具有普世性。19世纪中后期以来,教会不得不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但多数教宗采取了守旧保守的姿态,在达菲看来,这事实上烧毁了教廷通往现代世界的桥梁。

  第六章则以“上帝的喻示”为题分析了20世纪的教宗和当代世界生活的关系。我们手中的这个版本只写到本笃十六世。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达菲作为天主教“自由派”的神学思想底色。庇护十世统治期间发布了著名的《反现代主义宣言》,被达菲称为“永不妥协的时代”,而圣庇护五世会的活动被描述得如同特务组织一般。到了二战之后的历史,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召开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约翰二十三世被他称为“历史上最受爱戴的教宗”,而本笃十六世的当选则被他视为保守主义的回潮。

  因为是配合电视纪录片的录制,本书写得通俗易懂,没有繁杂的脚注和考证,但在视野广阔和洞见深刻方面仍不失大师手笔。总体来说,这部作品结构清晰、叙述内容丰富,在不大的篇幅中为我们描绘了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王朝存续至今的历史梗概,并且体现了达菲本人对于教宗制度、教会改革以及天主教未来走向的思考,可以说兼具休闲阅读、学术思考和现实关怀等多重价值。

  正如达菲教授在前言中所说,他在历史研究中惊讶地发现:

教廷不论是单纯地存在,甚或极度地自我膨胀,都一直有助于确保基督王国的地方教会具有某种普世基督教的视野,使它们不致分崩离析而陷入狭隘的宗教民族主义,或完全屈从于世俗统治者的强权意志。

  由此,达菲认为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年的教宗制度不仅成为了欧洲宗教身份认同的某种象征或者相互区别的标志物,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在现实的生活与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一种“平衡人类自由的力量”,从而成为“一位精神巨人”。

  近年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不断深化,在一些重大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因为语言、宗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隔阂,我国的世界史尤其是中世纪史研究中还有许多需要填补的空白和亟需强化的研究领域。希望这部《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的翻译能够使学术界,尤其是年轻学子,更加关注欧洲的宗教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未来做出具有中国视野和扎实文献功底的卓越研究。

  (本文主体部分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31日第7版。作者李腾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