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部落》的观后感10篇
《聋哑部落》是一部由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执导,Grigoriy Fesenko / Yana Novikova / Rosa Babiy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聋哑部落》观后感(一):《聋哑部落》
全手语,所以电影中没有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对话,而是用中景来表现人物的手语动作,这样为摄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人物表达的各种细节。警察局的情节以墙中分镜头,两个办公室如镜像般。此外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跟拍镜头迎合人物行走的节奏营造了很好的代入感。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故事本身的表达和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故事上来说,电影很生猛,甚至有很多的动物性,人物对愤怒、爱与占有、欲望等的表达粗暴直接。堕胎的情节阴冷让人不寒而栗,直至最后的残忍报复。。。
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等必要社会属性的欠缺,似乎更加容易使人倾泻动物本能。
很好奇编剧是如何写这样的剧本的。。。
《聋哑部落》观后感(二):聋哑部落
加长的卡车,它每边各有三个轮胎,两个大车厢,中间用一个有着螺纹管状的,褶皱窗帘模样的通道连接起来。它笨重又颠簸地驶过来,听不到它的声音,也听不到那打在车窗玻璃上的雪花声。恩,那雪花落在上面,应该是没有声音的吧!其实都一样啦!但,可以想象的。那连接处也许有点咯吱咯吱,一定是那种手风琴一张一合演奏出来的。人们多么急切的,在这漫天白色的雪花里双手插着口袋,蜷缩着,踏着小碎步那样进入这个车厢里。我看到了,他们走进去的时候,把帽子、手套都脱下来了,安静地坐着,像泡在温泉里一样。这样看来,车里要比外面好多了。但他们下车的时候,却和上车的时候一样迫切。又得哆嗦起来。而似乎对于这种马上的要痛苦的想法,还津津乐道。
隔着几扇玻璃门,我还看到了。一大群孩子在几个年长者旁边围成一大圈。他们的手在挥舞,手指轻巧地配合着手掌翻转,时上时下。靠近嘴巴,又指向远方。是要把什么东西从嘴里扔掉吗?哦!他们很多人开始纷纷推开玻璃门走进来了。把花准备好,塞在长者怀里。然后,手指翻飞,动作夸张。我敢保证,如果他们胆敢这么无礼的对那些在雪花里等大卡车的人,肯定会招来报复的。很明显,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个吻。
他们会排成队伍快速走到目的地的,走到那些墙壁开裂,一点点动静就能掀起漫天灰尘的楼房里。那边没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你推开一扇窗,也看不到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只能够欣赏一些乱七八糟的涂鸦,蓝蓝绿绿地喷到建在灰色土地上的赭红土砖上。没关系的,他们中,有的是会制造任务,以让他们保有足够多的精力投入进去。仿佛他们倏然有了听说的能力。跟那些下车去上班、上学的人没有两样。时间就要不够用,是那种眼看大祸临头了,只能做出闪躲或遮挡动作的时刻。这里,不能允许想太多的。就是不能让你去慢慢适应。新来的人,会在他们推推桑桑中点头,掏口袋,将钱和贵重物品交上去。
通常会是厕所那里,某个狭窄的拐角处。拳打脚踢。快、准、狠会是很好的秘诀。
女孩子嘛!脱掉衣服最实在。白天,她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们,晚上的时候跟着跑到一辆面包车厢内。在开往那些性欲发达的脑满肥肠的货车司机那里的路途中。她们会很熟练地拉开拉链,解开皮带。将紧紧的牛仔裤猛地拉下,留下一些红印子在皮肉上。再很快地穿上有着很多网格的蕾丝袜,短而紧身的裙子,涂上口红,抿一抿嘴巴。跟着一个抽烟的人就行了。很愿意,也极为划算的。几个简单的抽搐,不会有什么感觉的。要做到的,一样是快、准、狠。可别搞什么抚摸,法式湿吻呀!你想寻求真爱,非不得已的话,她们会愿意叫上几声的。虽然她们不能想象那发出的将会是什么声音。
尘埃落定。所有人,会欢庆一切都那么顺利的。如同结束了一场人生大考,狡猾地骗过了主考官眼睛的作弊行为。他们忘了,这种感觉不会结束的。也许是暂时忘了吧!他们本该不那么张扬的。
《聋哑部落》观后感(三):個人电影清单#156.《聋哑部落》
個人評分:★★★☆
《推拿》讲述盲人推拿师的生活,而这部《聋哑部落》则讲述了一帮聋哑学生的青年犯罪问题。它比《推拿》更加黑化,从头黑暗到尾,甚至好几场戏份即使不用考究其技术逼真程度你都可以感受到它触目惊心得令人发指——哪怕全程无一句对白或字幕,而恰恰正是这种寂静能让电影氛围的压抑程度提至最高。
但老实说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类又是揭露严肃社会问题和人性黑暗、但却用许多长镜头拼凑表现的电影:其一,是电影的节奏一般都较为平乏——高潮固然有,但其他地方还是会让人感觉很沉闷;其二,那就是电影基调多为压抑。
然而这些电影的题材却大多数都比较独特、奇特,这便是它们让你又爱又恨之处。
《聋哑部落》观后感(四):我所理解的好电影
我评价一部是否适合自己的电影
取决于自己观影时的专注程度。
但很多人会说,环境和心态对观影有很大影响,我并不否认。毕竟当你处于失恋的状态时,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电影远比爆米花特效大片来得深刻吧。不过,这毕竟是“特殊时期”,因为我们不会一直在失恋。
《聋哑部落》就是我认为的一部好电影,这是因为,我在家里蹲了五天,啃食了几十部电影后,脑子里对影片已经产生强烈排斥感的时候,居然还能如此专注地看完它。我的习惯就是在想做的时候尽力去做,懒散的时候就随心所欲。如果看排期硬逼自己去影院观影,这样的人生也太不自由了吧。
全篇没有对话,原始粗狂的性爱和堕胎场面,这都成为这部电影的标签。聋哑人的世界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不曾到过中国任何类似的机构和组织看望,所以我根本没有权利去评价。但在我的理解中,提倡自立的国家虽然拥有高度的开放性,但对于残障人士也显得冷漠许多。所以电影的起初,就将聋哑学校和犯罪团伙联系在一起。而女性只能选择卖肉来达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还有自己存在社会的价值。
电影的主角是个刚要去聋哑学校的少年,一张白纸会成一幅画或成一张废纸,形容得正是他。他开始接触犯罪群体,开始接触卖肉女生。第一次抢钱,第一次和女生性交感受到爱情,到最后杀人,电影的步调正在一次次顺延。
男孩在女孩的肉体中学会了成长,滋养了欲望。电影的后半部分,男孩利用犯罪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少女缠绵,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全数付出。影片的最后,男孩用重物砸向聋哑人同伴的时候,除了宣告自己的主权,其实还有捍卫自己爱情的意味。多数人观影后,一定不会忘记在冰冷地板上,男女赤裸相拥的画面。没有前戏的性爱,正是少年对于异性身体内心最渴望的表现。整部电影时常让我想要暂停和快进的冲动,我多希望车再倒退的时候能看见背后的聋哑人,我希望私人医生把器械伸入少女下体时,能及时停下动作。整部电影用一种紧凑但又真实的方式叙述着,主人公的眼神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变化,可他正经历着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他内心中,犯罪是理所应当,我陷入沉思。
【关注微信:三角生】
《聋哑部落》观后感(五):呼啸的人生
深夜于无声中看完了电影,卧室很静,我一个人伴着一室清光看着他们举行新生欢迎仪式,老师授课,排挤同学,抢劫,偷窃,卖淫,堕胎。这是一个群体部落的故事,也是一个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终日汲汲于生活,很难也很少会把目光投向某一个小众群体———聋哑人,他们的世界。是沉默主宰了人生,同时人生活得波澜不惊,这是我以为的聋哑人群体。
影片颠覆了我的观念,他们没有沉默的时光,没有温和的岁月,没有舒缓的肢体,更多的偏向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惯和集体制度,以野蛮的拳头和动物的思维来生存。假使开头粉饰出来的美好景象算得上闪光点,到结尾的血腥暴力谋杀,通片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样的悲哀不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这样的悲哀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深切的悲哀。
我是流泪将堕胎那部分看完的,她说不了话,只能以不停息的嘶喊来表达身体的疼痛。当冰冷的医疗器械在她的身体里搅动时,恐惧环绕着我,支离破碎的女性身体,痛苦的表情,不过是因为随了生活环境,随了这个群体的主流导向才会发生的这一切。而这样的事情,即使回归我们正常人,有多少人能逃脱生活的主宰?
无声的世界,他们却发出了尖锐的人生之音,听不到,所以入室抢劫无人发现,所以夜半去女生宿舍强奸女同学,舍友熟睡不知情,所以半夜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打开大门的锁链声,开寝室房门的吱呀声以及用柜子猛砸同学的碰撞声都归于沉寂,就连最后大门一声响亮的“咚”也唤不醒他们。他们在急切地生活,表达,从不停留,从不思考,顺从于生活环境,服从于生活意志,只要呼啸着来,呼啸着去,呼啸着生活,呼啸的人生。
这是他们,却又好像是我们。不过是圈子不同,所以生活界面不同这点区别。至于人生,好像都是一样,服从顺应无奈,像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呼啸来往。
(备注:呼啸指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
《聋哑部落》观后感(六):以聋哑人的设定前提进入默片的世界
#電影筆記1110金馬影展:<過於寂靜的喧囂>#
這是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電影,也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沒有對白、沒有任何說明字幕,沒有音樂,只有部分環境聲的電影,片長近3小時的"默片"。
在我看來,創作概念也可定義為一部HIGH CONCEPT電影,概念在于源自聾啞人這個設定前提,所有的衝突、人物、情節才合乎邏輯,結尾的殺人、被卡車壓死的同伴。
用聾啞人作為設定前提會如何?进入有声片时代,声音变得不再稀有,对环境声、音乐、音效,尤其是人物对白、旁白、独白的运用甚至有些泛滥,用镜头语言把故事讲清楚是最基础其实也是最难的。
在今天的影视制作体系,离开声音制作者或许就手足无措了。而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会极其不适应,不再习惯这般安静和仔细的观看影片,这是新媒体时代,讯息视讯化的恶果。各种平板设备盛行,人们不再适应纸本读物,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各类观点,自我思考能力趋于弱化,云端、大数据既方便了人类也在侵蚀人类。
《聋哑部落》观后感(七):无声的喧嚣
这部电影绝到什么程度呢?它是一部无对白无字幕无旁白无配乐的“四无”聋哑电影。
天才导演用手持设备录制了三十多个长镜头就组成了130分钟的大电影。前十分钟我因为看不懂手语而着急,后两个小时却完全沉浸在无声的喧嚣当中,人性的阴暗面在聋哑部落里勾勒出了一幅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浮世绘。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事件——某聋哑新生入学为切入点,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本该是心灵港湾的特殊学校,但影片开始几分钟后,随着象征正常人类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老师和学校退出舞台,一切让你目瞪口呆的乱象便接踵而至:冷漠,暴力,堕落,偷盗,性.爱,卖.身,堕胎,犯罪,血腥……
无声的世界里,躁动以最喧嚣的方式给了我们致命一击。
唯一的遗憾是:可惜我看的不是130分钟的原版。
《聋哑部落》观后感(八):棒呆的盘子盛了隔夜菜-用的可能还是地沟油
MoMA
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
March 18–29, 2015
「The Tribe | 聋哑部落」应该是MoMA刚刚结束的「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系列展映中最火爆与阴冷的一部。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基辅一座萧条的聋哑青少年寄宿学校中,全片无对白、无字幕、无配乐,故事推进与人物交流全部基于让人眼花缭乱的手语表达。
影片放映现场有近一半观众为听障人士,不难从开场前他们热烈的"交谈"中看出内心的期待与兴奋。一直将电影视作最"民主"艺术形式的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有声电影时代开启之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许就再也没有真正欣赏"完整"电影的机会了。这一次,健全人露了怯,可谓"理解全靠蒙",而听障观众们一定比我看到了更多,读懂了更多。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视听"语言,绝对是对「New Directors/New Films」项目主旨的最佳阐释。
令人遗憾的是,以我片面的理解,电影却用如此新锐有力的形式去包裹了一个肤浅刻意的故事。走上歧途的少男少女们暗无天日、暴虐血腥的青春期故事,只因聋哑的由头强化了肢体的表达和寂静的压抑,再无更多。并不是反鸡汤有任何问题,而是为了暴力的暴力着实卑鄙,为了悲剧的悲剧着实无聊。
影片散场后,许多听障观众依旧逗留在大厅中"讨论"着,从他们由高昂激动转为落寞凝重的表情中,我觉得影片辜负了这群人,这群最易赢取赞誉的观众。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是,本片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除了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电影语言还有着更多出其不意的革新可能。只是下一次,不论噱头多新多棒,剧本还得过硬。
.s 摄影牛逼。
《聋哑部落》观后感(九):剥离语言之后
虽然没有字幕,也看懂了,但感觉只是披着聋哑这个噱头的外衣,而里面的内容表述显得有些空洞贫乏。导演的表达方式很新颖,所以三分都给了表达形式。导演企图以平静的语调去探讨关于人性的压抑和暴力,这并不是聋哑人的世界,而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是人本来的模样,只是当没有了语言,就只有直面。大家习惯了躲在语言的背后,为各种行为辩白,而失去了语言我们的世界变得简单直接而又残忍。在聋哑的世界里,只要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真相。当你没有看到时,危机四伏,你也无从感知,所以一个混混被卡车倒车时碾死,最后四个混混都在睡梦中被杀死却毫无知觉。
导演一直用缓慢的镜头意图给我们讲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缓慢得有些进流水账了,而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却淹没其中。导演从多个视角去讲述主角的生存环境,所以将过多的镜头给了环境,周围的人物,而等到正式进入主角这个人物的时候,又显得有些突兀,就像是本来你在看一部纪录片,却突然转成了故事片,使得影片的衔接不够顺畅,也使得人物塑造得有些凌乱,被割成一片一片,拼接起来又不完整。导演的问题就在于心太大,想用的表达手法太多,却丢了主心骨,让整部影片没办法撑起来,让主角最后情绪的爆发有些头重脚轻。
如果这部影片是一部有声电影,它绝对不够精彩,甚至有些差劲,只是一部普通的青春校园暴力影片而已。所以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聋哑的世界去表达,这也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聋哑部落》观后感(十):聋哑部落
在2014年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讲述乌克兰一座聋哑学校中发生在学生间的数段爱恨情仇,从一个侧面反映残疾人所组成的社会中,也充斥暴力、性、金钱交易和等级制度。结尾比较残忍,中间涉及的几个限制级片段也不忍直视,我猜导演是想表达一种信仰缺失,以及残障人士本身的自卑、压抑导致的狂妄和乖张。这就是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说白了,这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人或组织真正地关心这些缺少某个基本功能的人群,所有行动皆浮于表面,作秀而已。
由于所有演员均是聋哑者,片中全靠手语交流,没有一句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