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孤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孤星》经典影评10篇

2017-12-25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孤星》经典影评10篇

  《小孤星》是一部由雅克·杜瓦隆执导,薇朵儿·希维索 / Delphine Schiltz / Matiaz Bureau Caton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孤星》影评(一):孩子眼中

  这部影片中有最年轻的影后的表演. 影片中Ponette的扮演者有种不同寻常的魔力,她的稚嫩和其他孩子无异,但是却有种不同与其他孩子的气质,对于她所表现的角色有种模糊的理解和认识,而这块似是而非的云雾却指引着她.这样的演出浑然天成却又直指导要害. 这就是我们4岁的Ponette.我的脑中始终回想起她揉着复杂情绪的脸,固执等待的情形,一遍遍叫着复活的咒语------------ 孩子眼中的死亡 在写这个话题前,我给自己提了同样的问题. "我会怎样描绘死亡?" 我没有深入的去想这个字眼,但是在脑海中的画面始终一片黑暗. 是的,我脑中的死亡没有任何东西,任何色彩,甚至没有任何恐惧,仿佛一个头脑空白的"白痴",慢慢旋入生活而去. 那孩子眼中的死亡是怎样?作为长辈更喜欢用"离开""睡着了""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来解释死亡. 我在花絮中看到那些孩子描绘死亡的图画,和他们初始的生命一样,满是鲜亮的色彩.他们有的画出了地下埋葬的人的情形,那个姿态仿佛那只是一个从没有生命的娃娃.也有画到棺材的样子,绑在十字架上的,更有一群飞翔的鸟---------------而在语言上他们也更喜欢说乘着云去了,飞走了------------- 死亡在他们脑中只是一种被告知的可见形式,也许会有一些模糊忧伤的体验,但瞬间他们又会被其他的小玩意转去了注意力. 在这个时刻我很想知道这些五彩斑斓是何时在我脑中被擦去的? Ponette的表弟说:"在地上活着真好."

  "死了真可怕,就是一个大大的骷髅头" 依然是这个小鬼头 "如果棺材中没有放枕头,那棺材就象个罐子" "如果放了枕头,那就好象睡去了一样,死者会长眠" "放心,波耐特,他们放了枕头,你妈妈会长眠" 妈妈的女儿 我看到这部电影也有被译<悲怜上帝小女儿>的,认为这个译名不准确. 这不是一部宣扬上帝慈悲的影片,Ponette所做的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上帝的女儿,而是为了能重回母亲的怀抱. 而最后Ponette在母亲墓地上重新见到母亲的场面说是上帝的怜悯,不如说是成人世界的感怀. 就好象是一个童话故事,为了那些幼小美丽的生命,我们不知疲倦的制造着梦境.只为了呵护.曾经属于我们的,是孩子们当下的那个片刻.那个绚丽却不堪一击的气泡. Ponette的母亲死于车祸,而车祸中Ponette的手也受了伤. 在病床上Ponette始终含着自己的手指,而对父亲说的话显得满不经心. "妈妈死了,明白什么意思吗?" "-------我明白" 得知母亲死讯之后的第一反映是爬到车顶坐着. "我可以吐口水吗?" 吐了爸爸就可以永远不死. "我没骗人,我在跟妈妈玩" "马蒂亚斯死后就困在罐子里面------------" Ponette对于质疑她的表弟非常不满,暗自生气. 在无人的树林中等待妈妈回来,再见她一面,再和她玩,并念着表姐表弟玩闹时候说的"复活咒语". "如果你没有跳过这关,你的脚会被熔岩烫到,眼镜也会融化----------" 希望成了"上帝的女儿",求上帝让自己再见到母亲. 而这只是个"成为上帝女儿"的考验游戏------------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在"上帝的房间"祈祷 "你妈妈死了,是以为你不乖,所以她才会死" ---------- "不,不是的,你才不乖" ------------ Ponette委屈的哭了. Ponette的表弟是这部电影的另一大亮点. 他安慰委屈的Ponette. "你虽然傻乎乎的,不过你是个好人" ------------ "放心吧,我不会让你死的" 在墓地重见母亲. 和母亲一起捕捉"记忆" 告别的时刻,而母亲带来的红毛衣,也成了一个现实存在伴随着Ponette回到真实的世界. 另一个世界 这是个孩子的世界,她的悲伤并不仅仅只有悲伤,她也会被突如其来的小插曲转移了自己的情绪而玩闹起来.而这种坚持却固执的如同一头小牛. 她坚信母亲会回来看她, 所以固执的等待着,在无人的树林中收集给母亲的礼物,轻轻说"妈妈,现在没人了,你可以出来看我了",又或大声叫着复活咒语. 而在得母亲在上帝身边之后,又潜心的祈祷,并期望通过"上帝女儿"的考验而和上帝对话.以此来见母亲一面.却又质疑"为什么上帝不直接和我说话". 在一晚梦见母亲后,Ponette开心的爬到表姐床上,给她闻梦中很香的味道和妈妈的拥抱.而Ponette身边的孩子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Ponette实现愿望,表姐和表弟有时也会嘲笑Ponette的不切现实,却又在她不舒服的安慰她.并帮她实现"上帝女儿"的考验. 而Ponette的同学更是给了一包魔法糖果,每种颜色有不同的作用. 这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如糖果般香甜的世界,它近在咫尺,却又象世外桃源般无法触及. 它给我们欢笑,却又带着淡淡感伤,当然连感伤都是糖果色的.

  音乐 电影中虽然有不少段落运用到了背景音乐,不过声音却非常微弱,不引人注意. 我暂时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资料. 不过我觉得音乐和<冬之心>中一样应该也是出自拉威尔的作品. 因为它们带给了我同样朦胧的感受

  《小孤星》影评(二):我们的疑惑需要被安置

  刚一开幕,爸爸就在4岁的波特奈面前数落妈妈的笨,自己丧命还让她受伤。同时让她发誓要活得好好地。这样的方式无法让波特奈接受妈妈去世的消息

  去到姨妈家,和表姐表弟生活在一起。姨妈说到了耶稣复活的故事以图使小波特奈顺利接受妈妈去世的事实,却经不起波特奈的重重追问,最终以“妈妈回不来”了这么一个生硬单薄的事实劝告。

  去到寄宿学校,“上帝的女儿”告诉她只要成为上帝的女儿,就能和上帝对话,于是她硬着头皮去承受所谓的考验。最后,在墓地里,妈妈出现了。妈妈说,来不及跟她说再见,她已经是死的状态,不能再回来了。小波特奈说,那我们一起躲起来吧,可能他们不会发现的。妈妈三言两语,最后劝慰她,要学着快乐。于是在电影结束时,她露出一个坚定微笑,对爸爸说,妈妈让我要学会快乐。到这里,小波特奈终于走出了妈妈死亡的阴影,接受了那个她一直没办法明白的事实。

  如此一分析,这部电影成了象征主义。然而,这也是电影惯用的手法,只有能拓展意义的电影,才得算得上是好电影。

  即使再理智的人,也有一根筋的时候。当我们的疑惑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它的遗体就会腐化,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病菌,脆弱、偏执、坍塌、逃避……有一句话说,明白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虽然生活或个人,从来不背负上为我们解释的义务,但是活着、累着、前进摸索着,我们就难免遇上各种各样半路杀出的尘世烦扰,他们消耗转移我们的斗志、精力激情,让我们如困兽一样盲目地挣扎,当困扰达到入心入肺的深刻时,对疑惑的安置,就是我们的强心剂与镇静剂。这种对疑惑的安置,用电影本身的剧情来说,是用真诚打动上帝的信仰与血缘之爱。所以它不必是一条“科学之道”,不必是合情合理的解释。

  顺着电影来说,小波特奈的形象揭示了这样一种初始的状态,我什么都不懂,外界的任何说法都可能动摇膨胀我的疑惑,我被疑惑紧紧捆绑,无法动弹(小波特奈没有兴致参加同龄人间的游戏、谈话,她已经从该有的生活中退场,沉在疑惑与悲伤中无法自拔),我需要的是一种能让我接受的解释,我需要一种温柔的方式来安置四处乱撞的疑惑。

  到此,电影传达的意义已经可以四面八方地拓展了。

  《小孤星》影评(三):独自等待

  看完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不是亲情感动,而是小女孩布莱特对母亲,对爱的执著震撼。不得不说,导演以小女孩角度来讲述自己思念妈妈的过程无疑是赢足了观众的眼泪,而小女孩的演技也更是让人为之赞赏。

  四岁的布莱特因车祸失去了母亲,但她不愿去相信,她认为周围的人都在欺骗她,骗她说妈妈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于是,她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她每晚守候,期待与妈妈会面,她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等待,独自一人在长久没人的野地里呼唤妈妈:"妈妈,你来吧,这里没人了,你可以来了,为我而来。"

  电影从一开始就把镜头锁定在布莱特的身上,跟随她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以纪录片平铺直叙的手法,细腻的呈现出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幼小心灵上的伤口。这部影片一儿童的视角审视的生命,死亡和宗教。小女孩夜晚独自起床跪在"上帝的房间"做祷告,祈求见到妈妈,为了成为上帝的女儿,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她甚至愿意将自己关在垃圾箱里。如果上帝真能灵验,他就不会无动于衷。可怜的布莱特所有的希望却在日复一日失望中度过。

  这部影片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今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单车少年》,同样是以一位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不过不同的是西里尔是对抛弃自己的父亲的依恋。相比之下,我会认为布莱特比西里尔幸福很多,布莱特有疼爱自己的爸爸,还有很照顾自己的亲戚(表姐表弟,阿姨),而西里尔住在孤养院,当然还有不值一提的父亲;布莱特即使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但影片结尾处妈妈的出现无疑是给了布莱特一个安慰,也让众人知道,她的母亲深爱着她,而西里尔,他的母亲在哪?他自己都不知道。正如结局处给布莱特安慰一样,西里尔有一个很好的领养人,视如己出。或许也印证了一句话:上帝在给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

  布莱特在影片中有自己的信念,一个是自己心爱的布娃娃,另一个则是可以让自己见到妈妈的上帝。她紧紧抱住自己的布娃娃,正如母亲曾经紧紧的抱住她一样,她亲吻它,和它一起等妈妈,当表姐说你真的不和我玩吗?她很确定的回答“不,我只和我的布娃娃玩。"还有一处,则是她去寄宿学校上学时,一个小女孩抱住她说,我做你的好朋友吧,她也是回答:“这你得问我的布娃娃。"她把布娃娃当成了依靠,也或许在某个时刻她可以把布娃娃想象成自己的妈妈。

  上帝。这是可以见到妈妈的一种方式,她去求教艾达(据说她是上帝的女儿),祈求能成为上帝的女儿见到妈妈,她去祈祷,去证明自己。看着小女孩如此天真而又固执的去等待,这不得不让看得人为之心疼。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可爱的,但有时孩子的世界也像大人的世界一样残酷。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小男孩对布莱特说,一个人的妈妈死了,说明这个小孩太坏,。这让布莱特原本脆弱的心灵此刻完全崩溃,"如果我妈妈还在,你就不会这样说了,你真坏。"此时的她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悲鸣的哀叫着。

  布莱特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听话导致的妈妈去世,于是夜晚她偷偷来到表弟的屋子里,对表弟说:“你杀了我吧,我想死,我想消失,我想去妈妈那里......"

  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在结尾处突然变得超现实主义起来,出人意料的戏剧性。

  每个人都在不断重复的告诉她,妈妈不会回来了,妈妈死了,你永远都见不到她了之类的话,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没能让布莱特放弃,因为只有相信,才会有希望,所以布莱特之前似乎不是在做无用功,上帝似乎听到了她的祈祷,布莱特见到了她的妈妈,妈妈告诉她,也许是导演借此也在告诉像布莱特一样悲伤的孩子或大人,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勇敢健康的活下去,"活着就要尝试各种生活,要在乎生活.”

  最后,布莱特穿着妈妈给的红毛衣,象征快乐的红毛衣,与妈妈告别,以后,妈妈不会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不过妈妈对她说:“别忘记我的爱,布莱特,要快乐。"

  布莱特坐上爸爸的车子,那一味天真无邪笑容,真心绽放的笑容无疑告诉我们她释怀了,也如结局所说"妈妈告诉我要快乐"

  布莱特的坚强我们已经看到,独自等待后必然会有一番新的视野.......

  《小孤星》影评(四):你眼中的悲伤,让我无所适从

  未配好剑,出门便已是江湖。一睁眼,发现自己胳膊上缠着厚厚的纱布,可是妈妈不见了,爸爸说妈妈死了,出车祸死了,那一刻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这个悲伤的小女孩,爸爸强迫波奈特去接受这个残忍事实,可是小女孩却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唤醒沉睡的母亲,相信戴尔芬胡诌的咒语,相信艾达是上帝的女儿,相信奥尔莉的耶稣复活理论,就算被安东尼的坏孩子理论刺中心底的悲痛也会继续坚持和母亲对话的梦想,小女孩从没有放弃过,可是呈现在小女孩眼中的悲伤却让我无法适从,她把自己的悲伤隐藏的那么深,就像一个洋葱,一层一层的剥开会被辣的泪流满面,小女孩表面上呈现的状态已经是悲伤的让人流泪了,可是她的内心的悲伤仿佛是深不见底的潭底,悲伤的让人窒息,可是我却无法感同身受,无法说出一个安慰的字眼。感谢导演在片尾让小女孩梦想成真,见到了自己的妈妈,借助妈妈的力量让小女孩快乐起来,让小女孩释然。整部片子压抑的难受,但最后看到小女孩的笑容,我听见了自己为小女孩祈祷的声音。

  看完这部影片想起一件往事,明白了其实我们所处的“江湖”就是一个人的孤单世界,没有人会感同身受你的悲伤、喜悦、期待,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承担,尤其是悲伤,快乐或许在某些时候可也分享,但悲伤永远不行,别人永远无法感知你此刻的悲伤到底有多重,永远不能明白这一刻快要窒息的你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所以只能独自承受悲伤,这便是江湖的残忍之处。希望所有人在准备出门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头戴钢盔、手持配剑,准备好和这个世界进行对抗。

  《小孤星》影评(五):她要我学会快乐

  成熟,不是市侩,不是庸俗,不是学着自嘲或愤世,不是学着妥协或偏执,而偏偏是ponette侧过笑脸倚在车座,说,她要我学会快乐。

  一个半小时,看这纯真的脸庞时而挂满泪水,时而郁郁寡欢,心也一直揪得死死的,最后那抹笑,却能化解所有忧愁。

  她要我学会快乐。

  当有天,学会爱自己,学会慰藉自己的悲戚,学会用笑容冲散阴霾,用热情温暖寒冷,学会不让关切自己的人担心,那大概才叫做成熟。

  倘若ponette就这样揪着脸庞过完一生又会如何?大概我会开始痛恨她那张精致可爱的面庞了,大概她在天国的母亲也会抑郁不得吧,她那一天的陪伴,大抵也就显得非常不值了。

  有些人的不快乐是真实的,而有些人的不快乐却仿佛乐在其中。仅此祝福所有沉溺在悲伤中的朋友都能学会快乐,懂得成熟。

  《小孤星》影评(六):小孤星

  相比“悲怜上帝的小女儿”,我更喜欢“小孤星”这个译名,Ponette努力想成为上帝的女儿,不过是为了再跟妈妈说上一句话。四岁的孩子,尚且不知生,何况是死?失去妈妈的Ponette,就像一颗孤独的小星星,幽幽地挂在天边,用她那纯洁而忧伤的目光,追寻着想要的答案。

  另外,据说这个小女孩因为此片成为电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简直萌化了,眼神哭戏内心戏各种到位。但是有一点,四岁的小孩,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不可能对故事理解到这种程度,严重怀疑拍摄时导演为了效果对小孩进行过不恰当的情绪诱导。

  最后妈妈的出现的确让我受到惊吓,有种纪实片突然转科幻风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小孩子能接受的答案,也只能是以这种形式。“要学着在乎。”“她要我学会快乐。”这是这部影片要对所有像Ponette一样处在悲伤中的孩子说的。写剧本的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上帝。

  《小孤星》影评(七):孩子的世界里也总是能让人看到执著

  最近阅《读者》2010年第24期,发现有一篇介绍法国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演一个4岁的小女孩失去了母亲后的情景,很动人,于是我在土豆网上搜索,看了这个电影。

  影片演到,4岁的波莱特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发生车祸后不治身亡了,她难过得哭了起来,而且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她需要在阿姨家生活。波莱特不肯承认自己的母亲已经离开自己了,她深信上帝会把母亲重新带到她身边,她常常自己一个躲着大伙,继续期盼母亲出现。就算父亲、阿姨、表弟表妹如何劝慰她,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为逝去者而流泪,而是在为被留下的自己而悲伤。四岁的小女孩无法明白死去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在她的理解中,妈妈只是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回来看望她。她说,妈妈在天上,身边有七彩的牛羊,妈妈有座城堡,金瓦红墙,我晚上和妈妈住在那里,白天才在这里,我更喜欢晚上(她希望在梦中见到母亲)。  

  上寄宿学校后,同学告诉波莱特上帝是可以帮助她的,而且小波莱特努力要成为上帝的女儿,因为她想要跟上帝说话,跟上帝说把母亲还给她。

  小波莱特总是无法开心起来,她日夜想念自己的母亲。小小的她独自来到了母亲的墓前,没想到母亲竟然重新出现在她的面前,母亲温柔的教她要面对自己的生活。纵使她不舍得母亲离去,当父亲来接她的时候,她对父亲说,母亲要我学会快乐…… 当然这只是小女孩儿的梦想了,电影最后部分的母女重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大人用这种手法告诉失去亲人的孩子,对逝者最好的怀念就是勇敢地、健康地生活下去。

  孩子的世界里总是能让人看到纯真,孩子的世界里也总是能让人看到执著.在这部电影里,就是这种纯真和执著打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感受到了一下纯洁的世界,再去漫漫回味自己的童年.孩子的纯真和执著是大人都无法达到的,孩子们天真的话语和童贞的思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们有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6年,饰演小女孩的小演员维多丽娅•希维索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这么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演得真好啊, 一個我从未听说过的导演,一班年紀小小的演员, 一個简单但令人心伤的故事,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