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10篇
《荒野求生 第一季》是一部由Channel 4执导,冒险 / Reality-TV主演的一部英国 / 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一):这位「吃屎喝尿」的男人总能叫人吃惊
史上最耐操的男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拥有“最强打野刀”的男人等等,
有数之不尽的标签贴在他的身上。
埋过奥尼尔,逼着姚明吃过蛆,拿着刀与奥巴马只有半米之距……,
今年才43岁的他就已经干了太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去过哥斯达黎加丛林、犹他州沙漠、太平洋群岛、阿尔卑斯山脉……,
足迹遍布全球16个地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当中。
和响尾蛇亲过嘴、与鲨鱼游过泳、同黑肥尾蝎并过肩……,
他的名字叫做——贝尔•格里尔斯,人称“贝爷”。
他主持的户外探险真人秀《man vs wild》,中文名译为《荒野求生》(台湾版译为《真爷们的旅行》)是美国探索频道的王牌栏目。
每一期他都会被扔到沙漠、沼泽、森林、峡谷等荒无人烟、稀奇古怪且危机四伏的野外境地,
在那里生存一个星期,然后设法寻找回到文明世界的路径。
他每次探险一定会随身携带三样东西,既可生火又能”打野“的刀,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塞在鞋子里的家人的照片。
从2006年接触这个节目以来,迄今已经播出七季,并在2009年开始火遍中国。
而他火的原因,
就是因为他不挑食,什么都敢吃,还不叫人倒酸水,
这对于吃遍海陆空的“大吃国”来说是个新鲜玩意儿。
在野外寻觅食物时,他经常会说一句话:“只要去掉头,什么都能吃。嘎嘣脆,鸡肉味,蛋白质含量比牛肉还高。”
然后旁若无人地大快朵颐。
如一副不情愿但还是要吃下去的胆汁四溅的鼻涕虫。
生吞拥有剧毒的非洲大黑蝎。
咬掉头便开始充饥带着血的蟾蜍,它的脚还在做最后地挣扎。
徒手钓鲶鱼,拿着一根棍子抓鳄鱼,为自己灌肠,
那就是乖乖地顺从,走进他的肚子。
十几岁时就已经拿到了空手道二段的资格,不仅如此,瑜伽和忍术也在他的学习范围内。
到了20岁,他已经成为英国第21空降特勒团特种兵的一员,
徒手搏击、沙漠及寒地作战、生存技能、医疗、跳伞、信号、规避驾驶法、攀登和爆炸,几乎没有他不会的。
本以为按照这样的轨迹,他会成为英国皇家一名优秀的士兵,
但是在1996年的一次失误是他人生的分割点。
在非洲南部的一片沙漠里,他跟随部队进行常规训练。
跳伞对于空降团来说就是吃饭一样平常,
但是在那次降落中,他的降落伞伞衣在半空中被严重撕裂,这就意味着那个保证你性命的东西只能发挥一小半的作用。
于是,他从1500多米的高空以两倍于正常的降速螺旋坠向地面,
这次“空难”让他3根肋骨断裂,双腿失去知觉。
更为严重的是他必须花一年的时间用于恢复,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特种兵生涯。
严重的背伤和腿伤让他不能动弹,这对一个特种兵来说几乎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次跟死神打了个照面,
让他坚信死神不会这么早接纳他。
因此,重新变得龙精虎猛之后,开始了他的一个又一个疯狂之旅。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庆幸的认识了一个幽默且知识储备丰富的探险家。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断探索着自己的极限,只有在极限边缘我才能感觉自己真实的活着。”
也是因为他,我们才能在节目上看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狼狈不堪的样子。
起先是白宫联系到贝尔向他询问能否带总统去阿拉斯加冒险,
当时的贝尔几乎不敢相信,他认为这是一个十足的骗局,差一点就去报警。
节目组确认这一切是真实情况后,贝尔就约着奥巴马穿山越岭,一起嘎嘣脆。
虽然有着贝尔的保护,总统肯定不会饿肚子也遇不着什么大的危险,
其实,只要贝爷不吃他就很安全。
但是在镜头外却是全副武装,50名特工、总统品菜员,每一个丛林和山头都埋伏着狙击手以及“空军一号”。
奥巴马相当入戏,全程没有给品菜员任何试吃的机会,
渴了就用贝尔的瓶子喝水,饿了就吃贝尔为他准备的大餐——生鲑鱼。
还感慨道,这是他当总统以来最棒的时光。
另外,他还到中国探过险,不是《跟着贝尔去冒险》和《越野千里》这两档节目,
与《荒野求生》节目组来过海南岛热带丛林。
在这里,经受了海南人民习以为常的台风和吐着信子的眼镜蛇。
当然,也用自己自制的拍子拍死15只蝙蝠,饱餐一顿。
到了这了,不禁要发问了,
既然贝爷如此牛*,那他的摄影师不是逆天了么?
全职陪同贝尔的一共有5名摄影师,他们都在特种部队待过。
摄影师是有装备的,他们可以用绳索等求生工具,
而且还有食物,不会跟贝尔一样吃虫子。
有时候他们全身都是伪装服拍摄,有些时候需要大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
动物的察觉力比人强很多倍,所以需要非常大的耐力来隐蔽气息。
在特殊环境需要急切生火时,大多是摄影师帮忙,
有些地方太难也会用到高科技。
这些人简直就是全能战士。
不过也有意外发生,在撒哈拉沙漠中就有两名摄影师因为中暑不得不退出录制。
他也经常与摄影师交流,只是他们老是不搭理他罢了。
他与妻子相识于1998年苏格兰的一个天体裸体浴场,
二人赤诚相见、一见钟情。
贝尔一般一周锻炼六天,在山上跑步是他最喜欢的运动,通常都会带上他的狗。
在饮食上,贝尔几乎不吃奶制品和高脂肪的食物。
贝尔这种对自身的自控力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我们总说自己太胖却不肯迈开步子去运动,
其实,一周锻炼4次,一次锻炼一个小时,一年总共52周,
那么一年花在健身锻炼的时间只有208小时。
按照一天24小时来算,这相当于8.7天,
只占一年365天的2%,
所以,你真的没有时间吗?
《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二):荒野求生
看了荒野求生挑战落基山,这就像在我面前展现了那些远古人的生活,第一次意识到,在野外生存下去,并不需很多工具,很多东西可以自制,我们可以把别人残留的垃圾和大自然的生物变为自己的工具,就像以石为刀,和自己制作帐篷,还有他利用背包漂流,还有那些热石头做热床。虽然还是有点不赞同他神马都吃。
这个片子在增进我野外求生的知识之余,也让我悟到了几点。
1.我很喜欢他那种拒绝不确定的恐惧,在自制帐篷里,“我不喜欢这种感觉”,然后即使恐怖,有可能遇到灰熊,还是爬出去瞧瞧究竟。
2.在没有目标时,多去做选择,多去行动,即使最后是错的,也好过什么也不做。
3.我相信他经历过这些后会更加珍惜安稳的生活,特别是跟家里人的生活。
《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三):谈谈我对《荒野求生》的一些看法
《荒野求生》是Discovery频道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主持人是曾服役于英国特种部队的求生专家贝尔·格里尔斯。这是我唯一一部真正每一集每一分钟都看完的真人秀节目,我想每个人看到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反应都是强烈的视觉冲击。贝尔每集都会被空降到一处环境恶劣甚至危及生命的无人地,基本雨林、沙漠、丘陵、冰原,所有的地形他都有涉及过。而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最属他生吃蛆、昆虫,从动物粪便中喝水的类似场景了吧,从而达成成就——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而我最想知道的是这部真人秀求生教学节目是如何长久保持其新鲜度和高点击率?要知道,无论国内外没有任何一档求生真人秀节目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生命力,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首先,我想从这个节目本身说起,《荒野求生》最博人眼球的就是它的刺激性,贝尔自身的求生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自是不必多说,重要的是背后整个制作团队的缜密策划,每期节目事前的地形勘探、路线规划,后勤团队的保障,安全团队的保护等等。整个摄影团队的有序分工,这才是这个节目最本来的设置。不得不说,实际拍摄的过程远远比荧幕上表现出来的内容来得安全和惬意,也没有那么刺激,作为该节目的一个铁杆粉丝,心中多少有些失望,但我却一点都不会产生反感和排斥。第一,是节目组本身的真实,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做的,也从来没有隐瞒过什么;第二,尽管事前足够的策划合安排,但视频里的所有内容都是真实的,不同的是我们心中他没有准备,而实际准备十足。谈论节目背后的过程只是想说明,它可能不是观众心中最原汁原味的户外探险,但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这个无疑是最为成功的。
我把这档节目定性为户外综艺大型真人秀节目,大型在于整个团队的合作,而综艺就在于它本身对观众的五感冲击,它会有极强代入感,让观众仿佛是身处实地,体验一把前所未有的刺激。相对而言,它的教学性就会淡得多,因为为了节目效果,许多对于困境的选择都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真实处于那种境地,没几个人能选择翻上悬崖,进入深洞,所以这个节目的刺激性是它最大优点,也是它的一处弊病。
同时这个节目的创新也是让人大开眼界,无论是模拟逃生,还是邀请各界明星的加入,亦或是大胆合作,这背后的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模式为它带来新的生命力,观众能不断从这个节目中获得新的感觉,无论是户外求生的知识——学会利用大自然,大开眼界的生吃骆驼眼球还是打猎鳄鱼等等,这都是其他节目达不到的一种效果。
也正是因为团队的合作与不断改变,节目取得了成功,知名度扩大到全球,也掀起了一股探险热,这也导致了后来许多人说这个节目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确实,包括后来中国也跟他们合作,出了一档《跟着贝尔去冒险》,这其中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更是赤裸。一个严肃苛求的求生专家带着一帮中国的娱乐明星户外探险,一下子就冲垮了本身的标签一样,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冲着贝尔这个人去的而已,这节目本身的价值有多大就难说了,让人期待的那种刺激的镜头消失了,多的是明星们的抱怨与害怕,实话说,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表现和恐惧,无可厚非,但是放在这样一档本身就以大胆,刺激著称的节目身上就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一些观看的价值,可是后来贝尔与奥巴马,奥尼尔等等明星也有过类似的合作,但并没丧失太多这样的节目标签,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期节目中,贝尔可是充分表现了他的主持人天赋。那么我就想问,是什么导致相似的模式不同的效果,也许是中国与欧美的生活价值观念不同,节目组对市场化的需求考虑,但不得不说的是,我认为与中国的合作是较为失败的,我也并没有看到足够的关注度和观看价值。
最后,我还想从节目的主题——求生上来谈谈我的看法。可以说,这样的节目能够长久不衰,也与现如今人们的现代化,城市化有关,人们缺少了对自然的了解,慢慢与之隔绝,生活在“人类社会”这样一个人造的“封闭社会”里,这是时代的产物,无可评判,但从贝爷经典的一句台词“这将会终身受用”来看,我们要学习的是怎么把这样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生活得“恶劣环境中”。求生并不只是在陷入自然困境中才需要的技能。也是因为这样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人性弱点的发现和改变。这个节目有传达出一种思想,那就是身陷自然,你会最大限度看到自己的极限和不足,也会最大限度激发自己的潜能和突破极限。现代的社会环境不正是有“钢铁丛林”的称号吗?也许我们最应该学到的是,面对自然的求生精神和方式并没有过时,而是需要像这档节目一样,不断创新改变,进化我们的技能,运用到现在的生活中,我想大家都会深有体会,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中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这不正是我们可以从这档节目中看到的最深层次的价值吗?
《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四):昆虫汉堡!
昆虫汉堡
ear是一档电视节目《荒野求生秘技》的主持人,这个节目的内容是Bear置身荒野,亲自示范教你如何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有一天晚上,照例Bear都会生一堆火。火可以给人以希望,可以用来取暖、照明、驱赶野兽等等,当然也会招引一些昆虫,就好比路灯下总会围着成群的飞虫,就好比飞蛾扑火这个成语,总有一些生命也是喜欢火的。(王家卫?)好了进入正题。临睡前,Bear说要准备一下明天的早餐,于是就拿了一个塑料瓶,忙活了半天才睡。第二天起床后,Bear对着镜头晃了晃手里的瓶子,收获颇丰啊:有螳螂,蟋蟀,飞蛾,蝗虫,蝎子,还有一只甲虫。他说到:“吃昆虫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做一个昆虫汉堡啦。话不多说直接现场教学,只见他把这些昆虫都握在手里,用另外一只手使劲按压、抓、捏、挤……发出昆虫碎裂跟爆浆的声音,一直到把它们捏成一个肉饼(这些昆虫的内脏和体液正好有一定的黏合力)。OK,我们的昆虫汉堡就做好啦!当然,这玩意儿不是用来看的,Bear把这个肉饼拿起来,最后看了一眼,然后二话不说,直接整个塞进嘴里——电视节目要的就是这个勇气!只见他一边嚼,同时嘴角流出绿色的汁液,不用我说你都能想象到那表情有多狰狞。嚼着嚼着,“这是什么?”这个时候居然他还能说话,Bear从嘴里拉出来一条腿来,原来这些昆虫的腿都有小倒钩,咀嚼的时候昆虫的腿会跑出来~~然后,终于,嚼的差不多了,Bear用尽全身的力气,把这个“肉饼”,从嘴巴里给弄到喉咙下边了……(像个沙漏?)早餐算是搞定啦!(有同学就问了,他为啥不烤熟了吃呢?其实我觉得油炸味道更好吧)通常在这个节目,每次Bear吃了一些奇特的“食物”后,都会给观众形容一下口味,比如:像一条又冷又粘的大鼻屎……之类的(还想听?)但是这一次,我只听他说了个“OH GOD”
同志们新年快乐!
(版权所有不过欢迎转载 免费免费)
《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五):敬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这么说貌似有点夸大了,其实贝爷只是很勇敢而已,甚至可能胃肠也就普通人水平,因为别忘了他胡吃海塞的都是在给镜头前的观众做样子而已,之前便听说那个摄影师有的时候开贝爷玩笑,在他吃什么‘disgusting’的东西的时候故意把镜头对着他很长时间,看着贝爷从入口、爵嚼……直到吞咽,我便笑而不语,但是话说回来,人真的落入开始‘求生’的境地了,可以说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人的本质就是动物么,只不过被我们粉饰的高级了点,所以我们也甭看着贝爷龇牙咧嘴的吃着吃那时候惊诧不已,如果是我们真落入那种境地,还真不比这强哪去
由此很多人就开始指责这部‘纪录片’‘伪纪实’的特点,大叫着这假那假的,其实人家贝爷在开始‘玩命’前,明明白白说好的
‘let me teach you how to survive……’,人家已经明确指出只是做示范,只是teach一种方式而已,但是你可别真小看了这个男人了,我相信他在做这个节目前一定有‘大量’的‘求生经历’,这种人绝不是‘没法混了’才‘硬着头皮’弄这些‘重口味’的东西的,而且也别说都是在之前什么军队中学到的,我相信军队中会将一部分,但细心的人会看出许许多多贝爷‘宝贵的令人咋舌的经验’都有点‘个人色彩么’
总之,如果说贝爷是食物链顶端的人,只是因为他‘无所不吃’的话,那还真的错了
or rather ,这个男人应该是‘最高生命质量的人’,有人认为他吃饱了撑的,认为他为了赚钱而不得不如何如何的,我只说这个人是在追求一种最高级的生命质量,这种质量不是由物质水平的,你可能拥有一切,可以享乐一切,但你仍然是空虚的,你可能觉得自己过得舒服自在,无忧无虑,但你不得不承认,你仍然是空虚的,这种空虚感无关于‘充实感’,无关于‘舒适感’,而只是一种‘存在感’的缺失,你感觉不到了自己生命的存在,感觉不到了如果脱离了人群,如果不再有任何的牵挂和被牵挂,自己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
一个生命连自己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又谈何‘质量’呢
所以‘极限运动’便应运而生,那种让人在短时间经历‘生死考验’的活动,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玩命’,其实那也真的算是玩命,因为基本上大部分可以真正称作‘极限’的运动,都是一半人为+一半天命的,虽然那可以让人在短时间获得由刺激带来的‘存在感’,但其实不得不说,因为快乐太短暂,就像是一个‘冲击函数’一样,在那个‘腾空’或‘落地’的瞬间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不过之后呢,其实剩下的就只有碰碰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了,至于什么感觉,就只剩下‘回忆’了。
所以说通常的极限运动的‘刺激’并不长久,甚至可以说是短暂,而贝爷的这个,倒更像是将这种‘刺激’延长,再延长,延长到让你觉得自己生命的存在感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已经爆棚到让人不想再要这种感觉了,在这种可以说真正在和‘大自然’较量,和‘自己生命’较量的过程中,‘刺激’俨然只能算作一个‘后反劲’的副产品,漫长的过程中剩下的只是唯一一点——求生
分析上去感觉有些奇怪,这一点太另类了,往常的寻刺激都是‘人在想方设法的向生命索取更多证明自己存在的感觉’,而这种却是‘生命在向人寻求一种可以延长这种存在的感觉’,所以角色的互换才让这种‘求生’无比的‘崇高’
记得贝爷在大沙漠里艰难求生的时候幻想自己得救后喝一杯‘热巧克力’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其实倒是让我去想象当贝爷‘绝处逢生’后,坐在舒适的屋子里喝着热巧克力的情形,我想他喝下去的不仅是满满的安慰和自豪,更是一种厚厚的生命的重量
《荒野求生 第一季》观后感(六):为贝爷辩护
“我是贝尔格里尔斯。”
接下来你知道好戏上演了。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秀,只顾吃各种奇怪的东西吸引眼球。也有人揭发节目中有造假,有摆拍,有些小动物是预先抓来的。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荒野求生,是不可能很理想地被摄制呈现的。很可能从遇难地点,走了平平无奇的两小时山路就出来了,什么事也没发生;也可能一困就是几个月,伤口感染化脓,要自行截肢,悲惨得难以言述。这是一部科教节目,尽管手法上很写实,看上去一切就是这么自然发生的,但摆拍什么的真的不可避免。《荒野求生》要做的是把该场景下的经典困难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求生的思路说清楚,而不是执着于纯真实纯客观。丛林中沿着河走,沙漠中注意防暑,火山地带要试探地面温度再走等等,这些才是节目想说的。
事实上,科教片中很多场景都是摆拍的。虽然你看到实景案例里一个巴西的农民被蛇咬了口吐白沫,或者一位露营人士被蝎子蛰了七孔流血,但不会有人真的受伤。
各种吸引目光的手段也是科教片的无奈之举,要是正儿八经地阐述,观众们都睡着了。打开记录频道,你能看到创作人员用画面质量极高的摄影片段,展示万分之一秒下放大几千万倍的真菌迸发孢子的慢动作,配上如诗如画的背景音乐和富有哲理的旁白,就是为了不那么闷。加入悬疑揭秘的手法和剧本编排已是屡见不鲜,电脑动画成像也是必不可少。
贝爷的好胃口也是一样。很多东西其实没有必要吃,但是再看他咽下那么多虫子、青蛙、蝙蝠、鳄鱼,你会兴致勃勃的看下去并想下一次他会吃什么。
所有的这些其实就是一句话:身陷绝境,要吃一些不太可口的东西,对“生吃”和“难吃”稍微破除一点心理障碍。
认为只是作秀的观众,其实完全可以绕开“秀”的成分,理解片子的本意。至于贝爷教的东西太难,那就见仁见智了。例如贝爷一把小刀造木筏这招我是肯定不行了,但是对于我老爸,曾经徒手打造了家里大部分家具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另外大多数人的体质都不能和特种兵贝尔比,可能在荒漠里没几个小时就中暑了,或者抓鱼时被浪卷走了,但这些都与片子要阐述的无关。
总的来说,无论是当做寓教于乐的科教片还是纯粹娱乐片,《荒野求生》都是OK的。事实上本片也不乏升华,每当贝尔找到人迹完成任务时,他都会由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无论在任何困境,只要具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人都会战胜荒野,求的生存。”贝尔傲立雪峰说的这番话,不就是本片精神内涵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