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医师》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心理医师》影评10篇

2018-07-19 02: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医师》影评10篇

  《心理医师》是一部由乔纳斯·佩特执导,凯文·史派西 / 达拉斯·罗伯特斯 / 杰克·休斯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医师》影评(一):The first step towards the happiness is always the hardest.

  影片里面只有三个演员是我以前看过的电影当中见过的,一个就是男主角,一个就是片尾男主角去找的那个女人,还有一个就是那个自称是性上瘾者。

  hrink是个动词,收缩,缩水,退缩,也是个名词,意为心理医生,也就是我们的片名,但是我不太清楚退缩和心理医生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它确实是个好名字

  片中的心理医生是个为名人做心理辅导著名心理医生,所以导演安排这个故事发生在好莱坞,名人常常出没的地方。不论是影片里面的风景还是里面的人物都十分的光鲜亮丽,但是内心里却有很多的心理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卡特医生就让我们觉得他有点不对劲,在他的妻子去世前他应该是个不错的医生,但是之后他就以大麻结上了亲戚,居然还向卖大麻的眼镜小弟“心理咨询”,居然还和他成为好朋友!他的第一个病人,就是那个带着蓝牙耳机,超级洁癖,爱使唤他的大肚子小蜜的那个强迫症患者。我觉得他的问题最严重。之后是那个性上瘾者,说实话我不太适应老人家演这样的角色,这让他看上去更加像个gay。然后就是过气女星。她的问题是大多数女人都会迷惑的问题,从她手上的指环判断她应该和那个自恋男歌星结婚了吧?为了孩子为了所谓的家,把自己的time花在错误人身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过气,不再年轻。我觉得最清醒的是那个writer,他是卡特医生老婆的干弟弟。他其实最正常,却跑来要求卡特给我再来个治疗!片中卡特最后被他同是心理医生的老爹强制要求他治疗的小姑娘Jemma,她所患的病症和他类似。因为卡特的家人都很担心他,所以才有这么个情节。看似无关的人物,在片中都有着丝丝的联系。看似散乱,但是对于让每个人战胜自己的心理疾病,都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问题,就连心理医生都有问题,只是看大家愿不愿意看清自己的问题,愿不愿意从所谓的痛苦中跳脱出来。而不是一味的shrink,退缩。

  The first step towards the happiness is always the hardest.

  幸福是什么

  Happiness is a word for feeling. Feelings are rarely understood in the moment. They are quickly forgotten and always mis-remembered.

  一开片卡特就为大家说出了幸福定义,只是到了后面在狗狗死了(身为养狗之人的我觉得这种死法很难受)之后在自己被抢救活过来后才明白了,这也不晚。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能安安心心的在大床上睡个好觉,能相信别人,能相信自己,能接受现实,能有所改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看来这个片子居然还是个大团圆结局哈~~

  是个比较温暖的结局,在这样冷漠社会,多少还是让人们心里温暖了不少。

  片中的小蜜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不同于其他的小蜜,她是个很有勇气很有毅力很有抱负的人,在这样的公司不是为了往上爬而牺牲色相,相反她更加踏实,在这个变态老板压迫下能生存长达两年之久,而且很会看本子,还为她的妹妹代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升级制片人了,并且还收获自己的爱情。这是我们所有年轻漂亮美眉们该好好学习的。

  踏踏实实的生活,幸福终将会来到你的身边。你将会收获亲情友情爱情~~~

  《心理医师》影评(二):那些阴暗小秘密该如何拯救

  美国人一直很热衷于中年人困惑题材拍摄。老龄化的到来,中年人的心理对社会的影响愈发强烈

  american beauty、the weather man、meet bill、Reign Over Me还有这部shrink以及其他很多影片,无不映射出在这个充满压力,而且越来越冷漠的社会,中年人该如何处理他们尴尬的角色。他们不再有年轻的资本,他们想法保守,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随时面临经济危机下的裁员,他们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他们被生活压迫的不能喘息。这一切压力让他们再无法顾及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会越来越孤独,他们走在崩溃的边缘

  影片中当然讲述的不光是中年人的困惑,影片由若干个各色职业年龄的人串联而成,但是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位妻子自杀、喜欢抽大麻的心理医生展开。他们想从心理医生这里得到的安慰,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是给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找一个借口。这很扯淡,但是没错,心理医生大部分时间充当的就是垃圾桶的角色。

  那么心理医生自己呢?他难道就没有困惑么?作为一个出名的心理医生,作为一个心理畅销书作者,自己的妻子却是死于自杀...人生中还有比这更讽刺打击的么。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每个人微笑的背后、成功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什么都拥有了,他们还在惆怅什么,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可是我们忘记了一点,谁没有亲朋好友,谁没有爱人人际关系好坏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一样的。

  倾诉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无论什么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这点我和导演观点倒是不太一样,哪怕是酒精烟草,我不是什么健康主义者,也不是禁欲主义者,只要你自己喜欢选择一种可以让自己放松的方式,这是必须的,当你的压力或者心理的抑郁舒缓出来的时候,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会比你还高兴。他们会为你抛却之前的愁伤而可以开启一段崭新的生活而高兴。不管你们相不相信,这比中500万要高兴十万倍!

  勇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勇于面对现实的残酷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真的过不去的结节。那些阴暗的小秘密无须隐藏也无需压制,那同你的光鲜面一样是你抹不去的胎记,善待他们,其实你会发觉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

  表现心底脆弱其实未必会受到伤害,你可能会得到最真挚的安慰和照顾不是么。

  《心理医师》影评(三):我眼中的Shrink

  Kevin Spacey是本片最大的卖点,我不确定他的名字在北美市场票房号召力有多大,但是在全球影迷的观片指南中,他的名字确实是一个极大诱惑

  影片的主题和剧情是大路货:人人都有心病,包括Kevin Spacey所扮演的心理医师Dr. Carter本人(还是病的最重的一个);解铃还需系铃人,每个人都不是被医好的,而是在一连串事件经历过后,完成自我救赎心灵解脱。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个案,就是Robin Williams所扮演的电影明星Jack,坚称自己是性瘾者,并希望得到Dr. Carter的“官方认证”,但其实不是,他只是为了给自己想要出轨的欲望找一个可以被接受的借口。生病的人都值得被同情,于是有的人为了做坏事伪装成生病的人,让自己的恶行看起来不那么可恶,这其实又是另一种病了。Jack这个角色明显是一个黑色幽默设置,首先Robin Williams早前在【心灵捕手】中饰演的是心理学教授,在本片中却是“心理病人”,是个180度的角色反串。其次当黑人姑娘认出Jack是电影明星之后,说了一句"You should make better movies.",这个笑点不言而喻,我甚至怀疑这是Robin Williams主动要求增加的自嘲台词,他确实应该拍些更好的片子了,担当主演的。

  影片所呈现的是一种“病泱泱”的基调,许多的文艺剧情片都有类似的通病,为了实现气质上的出位,就要牺牲叙事的连贯性,情节的娱乐性更是不被重视。对于某些作品而言,我们可以说那是无病呻吟矫情,然而这一部本身就是讲述“病”的片子,有点呻吟的调调反而令我觉得很搭。在这个前提下,演员的发挥至关重要出乎意料的是片子并不是Kevin Spacey的个人表演秀,而有着较为出色的群戏水准,每个演员都能将内心的病态用刚刚好的尺度表现出来,ok的~ 只是到了结局,所有人同时间“痊愈”的剧情设计显得过于跳跃,刻意点了。

  Anyway,这又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真的很喜欢Kevin Spacey的话,不妨看看。

  --------------------------------------------------------------------------------

  我眼中的shrink:

  hrink,是psychiatrist(心理医师,精神病医师)的非正式别称,最初来源于"headshrinker"这个词。古时候打仗,胜利者会将对手大脑缩水后风干保存,而心理医师所做的,就是劝解病人不要乱想些有的没的,也就是shrink patient's head了,而就像本片中所反映的,往往这些以治愈人心灵为职业的家伙们,自己本身就有不小的心理毛病脑壳也常常坏掉,所以shrink一词作为心理医师这个职业的昵称,略带有调侃嘲讽意味

  不同于称呼其他生理疾病患者所用的词patient,心理医师常常称呼他们的病人为client(客户)。首先是定义的界定有差异,生理上受伤或生病的人,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他/她是个病患;然而心理有问题,不健康的人,一定是个有病的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概地球上所有的医院都变成精神病院不够病人住的。其次client一词与心理治疗的形式更加贴切,心理医师的主要工作不是给“病人”开处方,而是聆听,在这个过程中,被治疗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治疗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他们愿不愿意开口说真心话。我曾有一个外教朋友,在教英文之前就是个shrink,在一个非常郁闷时期我喜欢向他“倒垃圾”,倾诉一些憋在心里的烦恼事,在聊天过程中,确实是一种卸下心防的减压的体验,而他作为一个有着专业背景和职业素养的聆听者,也让我在每次谈话完毕后都有豁然开朗舒畅感。这一段接受“心理治疗”的经历,每每想起都觉得自己占了小便宜,因为是免费的。XDDDDDDD

  片中的Dr. Carter和我的这位shrink朋友有十分相似的地方,外形上都是邋遢大叔,都有茂密的络腮胡;都是heavy smoker,烟抽的很凶;都非常的孤独,Dr. Carter失去了妻子,关系亲密的就是给他供应大麻的小子,而另一位则貌似更惨一些,离过婚,无儿女,用他的话来说也没有任何亲人了(我更倾向理解为和亲人们关系并不紧密),倒是在中国勾搭过几个还不错的姑娘,可每当人家提到婚姻,他就落跑,直接离开那座城市……

  我猜想,shrink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抓狂的职业,自己都治不好,还要治别人,如果不慎治好了别人,但自己还是那副老样子,那更抓狂了。

  《心理医师》影评(四):心理医师:天使笼罩不到的角落

  1769年8月2日,即天主教圣母节第二天,西班牙远征队为寻找开设教会地点来到眼下洛杉矶所在的地方。并于1781年在这里建镇,进而把城镇称为“天使女王圣母玛利亚的城镇(Village of Our Lady, the Queen of the Angles of Porciúncula)”,后简称“天使之城”,而西班牙语的音译即洛杉矶。我们熟悉洛杉矶,不仅仅是因为NBA有只湖人队,队里有位科比·布莱恩特。还因为洛杉矶有个好莱坞。而好莱坞里走出来的明星,风华绝代,一世绝尘,比湖人队更甚。

  明星,镁光灯,华彩异服,众多的粉丝名利交织,所有的光鲜都让人感觉那些帅仔靓妹全是被天使眷顾了的人。对于整天宅在宿舍宅男们来说,偶有不平,便觉得那些人是凭了什么,何以天下好事全都被他们占尽,苍天真是不公平。但有些事,人民往往只看到其一面。还是好莱坞,的确是拥有着众多的明星,但并不是每个明星都是幸福的,不是每个在好莱坞混的人都是成功的。《心理医师》不算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但它所揭示的,正是好莱坞并不是那么光鲜的另一面。天使,并不是平均用力的,有些人,就是没有得到她们的垂青。

  亨利·卡特是一位生活在好莱坞的一位畅销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医师,他的顾客当中,有不少的人是在好莱坞谋生的人。其中包括过期的女明星,有强迫症的经纪人,尚处于屌丝阶段往上爬阶段的编剧,还有心灵无可依靠的女学生等等。借着亨利·卡特的视角,好莱坞阴郁的另一面,尽在眼前。这样的一名心理医师,应该内心足够强大,但亨利·卡特却并不是,自从他的妻子去世之后,亨利·卡特就一直处于空虚之中,酗酒、嗑药、陷入消沉之中不能自拔。故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医生的顾客,都不是完全的正常人,但远远望去,因为都生活在洛杉矶,因为好莱坞而背负着光环,给人的感觉是成功的,或者是即将要成功的。

  所有的梦幻,大致都是如此,远远望去,那很美妙,就如浮云,看着白云朵朵,飘渺成趣,真要贴近了,其实不过是水汽携裹了尘埃。远看与近看的好莱坞,如此不同。这大抵是《心理医师》展现的部分现实,真沿着这条路数走下去,本片是很具有野心的,有大气象。但编剧们似乎志不在此,故事一转,《心理医师》变成了温馨励志的小童话,随着屌丝编剧努力,学生、演员、经纪人等最后终于捣鼓出了一部必火的片子来。而亨利·卡特也从丧妻的颓唐中走了出来,最后一派欢喜,圆圈终于划成了一个圆。

  故事虽则圆满了,但电影的成色却因此而掉了下来,使得本片成为独立电影中不是那么起眼的一部,制片人兼主演凯文·史派西再一次没有奉献出佳作出来,近些年,他不停滴折腾,却总也拿不出叫得响的片子来,这是让人捉急。而且,本片的出现,也有些让人看不太懂,一个没有名气的导演,不出名的编剧,还有一帮二流的演员们,凯文·史派西究竟想要做些什么呢?看不懂。

  隐隐的大气象大格局,也是在渐显渐隐之中就消退了,天使没有眷顾的那些人们,没有因为故事里的大团圆,就得到最终的垂青,一切都还是原点,等待着再一次的机会。天使,不是抛弃了那些没有运气的人,其实是他们不足够努力,上天只会将机会降给做好准备的人。你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能责怪天使的不降临,大抵如此。

  《心理医师》影评(五):人们的忧伤到哪里去了

  长久以来我只知道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完全忽视了心灵的亚健康。我曾错误地把自身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外部世界。无法改变外部世界,又无力认清自己,内外摩擦产生的无尽烦恼曾让我苦不堪言、夜不能寐。而且由于找不出问题的所在,只能采用一些逃避的措施,反而使问题雪上加霜更加恶化。认清内在的自己和外部的世界需要智慧,改变自己需要毅力和恒心,改变世界需要勇气和技巧。这些所需要的品格都是我所缺乏的。那么浑浑噩噩只能是最后无奈的选择。甚至不可以说这是选择。这只是宿命的结果。当然,溺水的人即使明知无法逃脱最后的悲剧,象征性的挣扎还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可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给冷漠的观众增加一些带有嘲弄意味的风景。

  一个人的悲剧,种子早在幼年时已经种下,甚至在胚胎里已经孕育。人生中必然会有意外出现以勾引内心中悲伤的种子。兔子洞是2010年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一个孩子的意外死亡带给一对中年夫妻无尽的忧伤。在这部心理医生里,一个妻子的死亡让他几乎彻底崩溃,他再也无法带着同情心去治愈自己的病人,甚至在电视直播的时候,用愤怒肆意地发泄自己的忧伤,完全摧毁了一个专治好莱坞明星的知名心理医生的形象。直至最后因过量吸毒晕倒而被送往医院后,他的眼神中才露出一丝改变的勇气。

  结局是偏光明的。籍籍无名的小作家终于写出了一部让人感动的作品,失去母亲的悲伤的黑人女学生圆了自己的电影梦,患有性上瘾症的色情狂轻松地对着勾引他的美女说了不,代姐姐受孕的女秘书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还摇身一变成了制片人。导演想告诉我们生活还是会有美好的结局。我却纳闷,人们的忧伤到哪里去了?

  《心理医师》影评(六):心理医生难解自己的痛

  这部影片故事情节还算清晰流畅,但是似乎不能勾起人太大的兴趣,除了那个十分漂亮妖媚的年轻女郎和那个有着雕刻般的轮廓深棕色长发的男人出场。

  一个心理医师的妻子自杀了,他无法通过普通的方法派遣心中的伤痛,于是沉溺于毒品之中。他也算是一个知名的心理医师了,治愈了很多患者,也正治愈着一些人的心理病症。但是,他似乎无法真正去证实自己的心病。他还出版了一本书,教导人们幸福的方法。

  后来,他的患者渐渐地健康了起来,他自己的心结,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打开了,他开始正视自己后,戒掉了毒品,开始了新的生活。

  很老套的故事情节,没有多大的波澜,我在看的时候,一直盯着播放时间看,希望早点看到结尾。只可惜,它不大让我如愿,象蜗牛一样慢慢进展了2个小时后,我如释重负,啪地一声关掉了电脑。

  不过,纵使是这样一部我不是很喜欢的片子,我也要说一句我心里的感叹。我想说,我十分喜欢西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十分坦诚直率。虽然他们也面临各种各样的烦恼。

  《心理医师》影评(七):感觉根本就是个屁

  为了写影评,而看此片,因此从一开始我就是被动的,带着目的来看片,永远触摸不到你最真实的感觉,我不懂心理学理论,在电影中心理医生对他的来访者的治疗中也几乎没有看出在课上听过零星记得的治疗方法,因此这篇影评是我自己完完全全的不专业的感觉,被Dr Garter称为狗屁的感觉。

  感觉关键词一:病

  影片几乎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有一颗一颗来疗伤的心,只有一个一个生病的人。是的,每个人都有病,这个天机被卖大麻兼给心理医生做“心理医生”的眼镜男一语道破:“everyone gots his problems”。因妻子自杀而郁郁寡欢、终日以大麻为解药的心理医生;有严重洁癖和恐慌症(我也不确定他是恐慌症还是恐惧)的金牌制片人;怀疑自己是性瘾者其实是嗜酒者的老牌明星Jack;因追忆过世亲人而孤僻暴躁的女孩Jemma;还有女明星Kate的自恋男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病。神奇在于,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心病都莫名其妙的痊愈了,包括Dr Garter。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是在车里Dr Garter向眼镜男买大麻兼进行“心理咨询”时说的 “她(Jemma)需要有人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世界是美好的,可是我做不到”。 Dr Garter对自己的客户(也叫来访者,在片中,他喜欢把自己的来访者称为client)有一种很强的无力感,他也在和眼镜男打模拟高尔夫的时候表达过这种感受,这种状况好像是被称为同情疲劳综合症(这个名词参考于网络)。

  另外有一疑点,在Dr Garter给父亲讲述自己的梦境时,让人很容易推断出他的老父亲也是一位心理医生,这个时候是在帮Dr Garter做心理治疗,在这个治疗过程中所涉及到对梦境的解释,应该属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派(我也不甚确定),但在治疗关系里面则明确指出,来访者不能为朋友或者亲属,这样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可见导演对于心理治疗的规则没有做好功课。有不小心误导观众之嫌。

  感觉关键词二:孤独

  不仅每个人都有病,而且每个人都孤独,不知道是因为孤独而生病,还是因为生病而孤独。

  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搭配节奏缓慢的长镜头,在影片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孤独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孤独的心情。Dr Garter绝对是所有人中最孤独的一个了,每天在室外的躺椅上从宿醉中醒来,还好他的身边一直陪着那条叫做八月的小狗(虽然八月后来生病死掉离开了,但是八月陪伴了他人生中最痛苦孤独的日子,八月的离去也正是他的心病痊愈的一个契机),在他晨起刮胡子时的停顿、在他出门前对卧房的凝视的瞬间、在他每一次一个人躲在资讯室的外面吸大麻的时候,这个男人的脆弱与孤独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在我们眼前,这些时候,他不是一个心理医生,他只是一个在悲伤中思念逝去爱人的孤独的男人,一个因此而患上心理疾病、一个需要用大麻来麻痹痛苦的男人。问题少女Jemma无疑也是孤独的,她的朋友就是贴在天花板上的曾经和妈妈一起看过的电影的票根,直到她有了真正的朋友,才能够释然的将这些票根撒向天空。有严重洁癖和恐慌症又不可一世的金牌制片人,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除非改变自己,或者说治好自己的病,到影片结束,他确实“痊愈”了,虽然还是偶尔还是有点让人觉得欠扁,但也蛮可爱的,他变的和善、变的开始真正关心起周围的人和事,变的拥有了一颗有温度的完整的心。好莱坞女明星Kate也让人觉得是孤独的,孤独又坚强,虽然她有男朋友,但是自恋又风流的男朋友不但不能让她脱离孤独,反而让她更为辛苦,我一直觉得她和Dr Garter之间应该发生点什么,好像在男主角身上不发生点爱情就让我觉得不理所当然。我比较不解,为什么片中的好莱坞男明星角色Shamus不是Dr Garter的病人,既然每个人都是Dr Garter的病人,也不多他一个了。Shamus显然也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他的孤独也让人能够很强烈的体会到,孤独,而且无助,和一个不爱他的女孩在一起(或许他也不爱她,各取所需而已),拍自己不喜欢的电影,被绯闻报道缠身,逃避到可以抛掉烦恼、寻欢作乐的“世外桃源”,与大麻为伴。还好最终,孤独无助的他有了痊愈的经纪人的关心,相信不去向Dr Garter咨询问诊,也会痊愈吧。

  感觉关键词三:幸福

  “幸福是一个表示感觉的词,这种感觉很难在瞬间被感知到,而且稍纵即逝,难以追忆”这段经典的台词来源于影片最初Dr Garter主讲的心理电视节目,是被Dr Garter称为狗屁的一段话。然而我却觉得这段话说的不错,虽然俗烂,但是生活需要这样的俗烂,不是吗,就连影片最终也走入了俗烂的大团圆结局。

  从以往的一些美国电影中,我得到这样一个体会,在美国上流社会,好像每个人彼此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你总能通过你的圈子里的认识另一个圈子的人,再通过你认识的认识到其他的人,然后这个人竟然是你认识的人……总之,在美国上流社会,大家都是彼此联系和彼此知道的。《shrinks》也是如此,在美国上流社会,影片中更具体点可以说是在好莱坞,每个人之间都能通过某某扯上点关系,这点也造就了影片结尾的美好结局:在洁癖经纪人的主持之下,大家握手言和、重修旧好,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新剧本;女孩Jemma也在XX的陪伴下把票根抛向空中,和过去挥手告别了;勤奋善良的女助理Daisy实现了自己做制作人的梦想,并且和同样实现编剧梦想的一穷二白的憨厚小子一起上演了一段美好的爱情;Dr Garter埋掉了忠诚的八月,经历了一场劫难,也脱胎换骨,开始没有大麻的健康美好生活了,甚至在和Kate暧昧的对话中让人嗅到了一丝爱情的味道(我希望不用再见到你,以咨询的名义)。

  “我希望不要再见到你”可能是Dr Garter想对每一个咨询者也是朋友说的话,虽然不要和来访者产生私人感情是心理医生严格的职业规则,Dr Garter显然没有严格遵守职业准则,但是我们的电影需要有人情味,一味的带着职业眼光来观看一部好莱坞影片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迈向幸福的第一步永远是最困难的”这句被遗忘的自己的书里的名言也在影片最终得到了验证,每个人都通过内心的重塑和洗礼,从痛苦和纠结中走出,迈出走向幸福的大步。

  :shrink,是psychiatrist(心理医师,精神病医师)的非正式别称,最初来源于"headshrinker"。传说古时候打仗,胜利者会将对手的大脑缩水后风干保存,而心理医师所做的,就是劝解来访者不要胡思乱想,也就是shrink patient's head,而就像本片中所反映的,往往这些以治愈人心灵为职业的家伙们,自己本身就有不小的心理毛病,所以shrink一词作为心理医师这个职业的昵称,略带有调侃嘲讽的意味。 (来源于网络)

  《心理医师》影评(八):SHRINK

  Well,what should I say about this movie?It's really complicated.

  好吧,那就从我自己说起吧。我在高中时曾经一度很想当心理医生,总觉得发生在内心世界里的那些事情是那样地吸引我。后来虽然梦想没有成真,但是那一份感觉却没有改变多少。

  Henry Carter是一名心理医生,a shrink of stars,许多有名的人像大导演、知名演员、经济人都会去他那里。当然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problem。他的著作让很多人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他自己却不记得,他甚至在电视直播里撕毁自己的书,并对着摄像头一遍一遍地说:“Don't buy that book,it's all bullshit."

  他写那些只是为了自己好过一点而已。

  事实上,电影的一开始,Henry Carter表现的很奇怪,他的眼神常常有些游离,在与他clients交谈时的话语总是有些单薄,他甚至会有这样的问题:“Do you know why you feel this way?"他其实在那时候是哀伤的,他的妻子自杀了,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走不出那片阴影。他喝酒、嗑药、在躺椅或者沙发上和衣而卧,他不敢回到那张双人床上,那里的气息与回忆会让他不可自拔。他也不敢拆开他妻子留给他的那封信。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不知何往。一个自救都不能的医生,又怎么去救别人。所以当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心理医生)把一个高中生交给他的时候,他才会那样强烈地反对,他知道自己做不到。

  Jemma,一个高中女孩,和Carter一样正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里。她应该是在母亲去世后才变的那样吧,逃课、厌倦、每周都要去看一场电影,然后把电影票留着贴到天花板上。因为妈妈生前每周都会和她一起去看电影。她说她讨厌电影,也许不是讨厌电影,是讨厌电影所带来的哀伤吧。她在洗手间里用力把拳头挥向镜子,因为她不想看到自己,她也不愿跟任何人谈起关于妈妈的一切,那封留给她的信她一直没有拆开。那或许需要太大的勇气吧。

  当Carter看到她的资料时,他才真正明白面前的这个女孩,因为他自己正经受着同样的苦痛。可是Jemma还是拒绝说起。她只是如例行公事般每周去和Dc Carter见一面。

  直到有一天,Carter的教友Jeremy Banks遇到Jemma并一路跟随她,最后在音像店的时候,他向她打招呼并说想一起喝咖啡。Jemma拒绝了,预料中的结果,但是Jeremy说,自己已经有女朋友了(事实确是如此),而且他不是一个疯子,他只是想和她喝一杯咖啡。然后不知道为什么Jemma就同意了,并向他敞开心扉,把他当做自己的好朋友。这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Jeremy把Jemma的故事写成了剧本,投给了一个患有强迫症的经济人(他也是Carter的病人),却在无意中被Jemma看到了,她感觉被利用了,跑去他家,用漠然的表情告诉他自己的愤怒。Jeremy解释,但无济于事。Jemma告诉Dc Carter,他就去质问,结果两两受伤。这以后发生了什么,电影没有多说,只是Jemma一个人把那个剧本又看了一遍,然后Jemma、Jeremy和Dc Carter就聚到了一起,因为Jemma要把那个剧本拍成电影。

  故事的后来,当Jemma终于把所有的电影票都抛向空中,当Dc Carter终于回到那张床上,当一切的一切终于改变,我才在心里放松了下来。

  让一个久忘记微笑与快乐的人放声大笑,就像是让一个卧病在床多年的人奔跑,是一种不实际的勉强,甚或是另一种程度的迫害。如果没有在自哀自怜的悲伤里沉沦过,又如何知其不好?没有人生来就是一身的大气磅礴。

  与其说是Dc Carter治好了所有人,不如说他们解开了他的心结,抑或可以说他们在彼此的经历与苦痛中看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姿态。

  故事的结尾,Jemma和Dc Carter坐在院子里,依旧是那斜斜的阳光,Carter问:"It's never gonna go away,is it?"Jemma说:"No.But we are still here.That's something."

  是的,我们还活着,这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医师》影评(九):依然是群戏

  内容简介:凯文·史派西饰演一位在洛杉矶颇有名气的心理医生亨利·卡特,他旗下拥有A级的病人阵容,包括略有点过气的女演员、一个滑稽的患有严重强迫症的经济人以及一个毫无安全感的惊悚畅销小说作家。但亨利自己也是问题缠身,他对于自己身上发生的悲剧毫无应对能力,只能沉溺于大麻的吸食中。。。

  自从《撞车》开始,群戏影片成为好莱坞这几年的一个流行标,最近的《蓝色粉末》和《线人》都算比较有特点的,而且这类型影片越来越注重在画面和音乐上下功夫,这部《心理医师》也是如此,淡淡的剧情,音乐和摄影非常不错,至于阵容上,凯文·史派西和罗宾·威廉姆斯带领一群二线男女明星组成了一队不错的阵容,有实力派老明星,也有年轻的帅哥美女去吸引年轻观众。长着一副老好人样子的罗宾·威廉姆斯这次角色比较特别,是一位患了性瘾的老花花公子。。。

  喜欢影片的节奏,不紧不慢的,每个医师醒来的早晨仿佛就是电影的一个个段落的开始,但是不喜欢影片结局,太温暖了些,和整部基调不太吻合。。。

  《心理医师》影评(十):Shrink

  上周刚刚看完凯文.史派西主演的洛城机密和非常嫌疑犯,所以可想而知我对这部电影有多么的期待。片中凯文.史派西依然演技卓越,开头部分的多条线索并进也让我印象深刻,不过除此之外我就找不到什么了。

  在我的理解中,导演的意图是想让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懂得自救,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做到了,但是这些例子没法说服我相信。

  你是我认为的那个人吗?他们心里的答案应该都是“不,我不是。”,但没法解释,这也是那些角色不幸的原因。但是怎么样才能让两个自己相遇相容呢。

  影片中的主角们都掉进了各自生活中的黑洞,回不去,走不出,反反复复后边的麻木或者通过幻觉寻求短暂的帮助。这些我能理解,角色们精湛的演技也让我感同深受。但这是一个问题,起因,序曲,故事一个第一章,它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会回赠它一个问题,“然后呢。”

  但片中对问题的解决在我看来是用了一种其实是简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崩溃而后觉悟,也就是大破大立。就 像让人回复记忆的那类敲打砸摔的戏剧性手法一样,这 部电影给了它的角色们另一大锤以把前一锤打偏移的状态敲打回来。没人能说这样做达不到效果,可以说在现实之外,这种做法合理正确到了令人发指。

  我认为导演不应该把这么多故事加进电影,这让有些可以深入的情感要把时间分发给另外几段。毕竟这是一部需要煽的电影,现在的力度有些不够。

  虽然这么说了,但就凭我的脑子也想不出这样的电影如何做才能让我满意,所以,应该是我太苛刻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