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背马鞍的男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背马鞍的男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8-12 03:5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背马鞍的男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背马鞍的男孩》是一部由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执导,Ziya Mirza Mohamad / Haron Ahad / Gol-Ghota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一):隐喻

  伊朗电影的真正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表面上可以讲述一个无比写实的故事(素朴、简单),骨子里却纳进最精深的象征意蕴

  这一切都是靠隐喻在运转。

  参见一下相当为人称道的东欧各国的隐喻式电影。在此不举其例,仅举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来探讨欧洲电影中隐喻是如何进行设置的。再怎么称赞《神圣车行》天马行空想象,它依然是一部让人喜欢不起来的电影,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隐喻设置方式。这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典型作品影片里的一切均是为一个目的服务,为着这一目的,导演设置出这般的场景、故事、人物等等,如果目的被人发现,影片也就获得了认同,而一旦目的没被人发现,那它无疑会被人沦笑为“装逼”的作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看伊朗的隐喻式电影为何让人真正称道。

  伊朗通过其深藏不露的隐喻设置,自动地划分开了两类观众群体:一类或许是普通观众,单纯是为看故事而来,伊朗电影可以极好地满足他们;另一类,或许是多少有见识观影者,一个简单的故事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他们希望的是在故事的背后挖掘出深意,这时,伊朗电影仍然可以令其满足。

  由此,我们知道了,虽然同样在电影里设置了隐喻、象征,伊朗导演就要比欧洲同行们高出一个段位。 下面,我们借用马克思的资本论来剖析一下本片的隐喻设置。

  故事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男孩被异化成了一匹马。这种转换是如何完成的?一目了然,因为雇佣关系。一开始,这位弱智的男孩以“一天一美元”的工资交换给了残疾小孩作为他的坐骑,每天背他上学和放学。这一阶段,关系仍然是纯洁的,智障男孩的劳动换来了他可以生活工钱,此即工人与雇主关系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智障男孩在劳动职责范围之外的附加劳动——背男孩战斗、赛跑比赛,可以比之于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对残疾男孩而言)的创造,是为一种剥削。第三阶段,也即最后阶段,是智障男孩被彻底异化为一种工具——马,他被安上马鞍、关在马槽、吃草等等,至此,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改造。这一部分被鲍德里亚发展出来,在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提出:后现代社会形态中,工人进一步被异化为一种符号。工人—符号这一表征在电影里也有揭露,就是残疾男孩将智障男孩交换给其他孩子来收钱,这时,智障男孩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存在,可以被交换,而他自身的生命也就至此告结了,是为“死亡”。

  由此,莫森(本部电影编剧,导演父亲)完成了一次生产关系的电影化模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把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称为一位有后现代哲学色彩的导演。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二):好的导演可以是诗人散文家,哲学家政治家。。。

  中东的电影看的不太多,但部部都让人震撼反思。追风筝的人,小鞋子,马鞍背的男孩都是佳作。故事展现了一种残忍的社会现象,以及这种社会现象对人性的扭曲,这种人性的扭曲造成的对他人的伤害以及性格改变。会想到我们中国文艺片,特别封建时代以及文革时期国民思想人格的伤害。归根结底,政治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 ,而对于处于这种畸形政治环境中的导演也是想通过自己艺术塑造追求一些改变。当然很可悲的是作为权威的电影评选结构如奥斯卡确实会收到政治的染指,必然一定程度上带有歧视性。历年获奖的作品多是用来反映真善美的,但凡这种对于战争批判,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不会登上白人举办的领奖舞台,甚至会受到封杀。从政者为了民意团结多不愿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对于我们自由思考民众我觉得倒可以多汲取一些这样的作品,美日等霸主国家有如此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你们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不要因此而盲目自大,因为在你们国家强大富饶的同时,有多少中东国家为此受到不公待遇众生平等,愿世界和平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三):还没来得及修改

  这是一部极其残忍绝望的影片!肮脏的环境、混乱的场景、可悲的人性!就像昨晚的一场噩梦,不,比噩梦更可怕

  两个惨遭战争遗弃的孩子,整个遭受战争蹂躏的社会。

  富有残疾的小孩:肉体残疾导致了心灵的残疾,以施虐为乐;

  贫穷智障的吉亚:为了卑微的生存下去,为了纯真爱情被残酷金钱葬送,最终从一个努力抗争走向人性的没落,变成一头实实在在的人畜。

  吉亚是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导演总是给他那双清澈的大眼睛来几个特写镜头,他有着纯真的爱情。他一开始是反抗的,而且很倔强,以他的智商和残疾,还有那么恶劣处境来讲,能那样反抗已经相当有志气了。

  可惜都被现实给毁了,为了生存所有的人都以金钱至上,他可怜的纯真爱情被毁了,他也从此麻木了。

  这电影是为了表现战争的伤害和残酷,但我觉得其实对战争的控诉很苍白,到过多的表现了人性的悲哀和残忍,人性本恶似地。

  影片最后,智障的男孩子,显然是死了,招募新马的工作又再次开始,孩子们再一次蜂拥而上,为了一点点救全家人命的可怜的工资,甘当畜生……

  富有的男孩在坟场哭泣着寻找妈妈的那场戏,非常感人,是整个戏的灵魂。实实在在的揭示了战争的创伤。那场戏的最后有个长镜头,漫山遍野坟墓,新坟连旧坟,给人的冲击很大,这才是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可惜这样的控诉在整部影片中只有这么一处,其他时间,导演似乎只是努力的在展示个人怎么变成马的所谓现实。

  我觉得这戏应该归于暴力性质的。由两个大人演我无可厚非,两个本来就很可怜的孩子来演,真可怜。他们的内心一样受到了这种施虐的冲击吧,而且演完电影以后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处境?继续要饭?继续洗车?可悲哦

  这部戏到了结尾完全颠覆人们正常思维,没有感化没有和睦。。完全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

  以这样残忍到极点手法来控诉战争悲惨表达无尽的创伤,在我看来是一种建立在现实之上的非现实主义。我们可以相信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尤其是经历过战争蹂躏的地方,但我的心没办法接受电影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来阐述这种不幸,这是一种人性极度的毁灭,所有人!整个影片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完全看不到生的希望,太可怕了……

  两个小演员都是街头找来的乞丐和洗车童工,都是真正的残疾人,演的很真,尤其是那个演智障人马的,让人的心压抑极限。其实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很多手法哦,这样用两个本身就是乞丐残疾的小演员来表现不太人道。为了让这两个孩子演这部电影,一个要每天练习手掌撑着快速走路,一个要每天背着很重的东西练习快跑。等到拍戏结束,两个孩子的命运又是什么呢?无法想象。影片试图讲述为了钱人沦为马,那么现实中,岂不是也为了一点片酬,让两个小乞丐沦为影奴?

  就单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很值得看的,表现手法非常新颖视角独特,但是他的内容和故事架构实在可怕。在“人为何由一个单纯的孩子转变为马”这一点上表述的显然非常苍白,因此之后的转变有点难以理解脚了,降低了可信度。

  个人认为,具有广泛宣传介质的电影,,应该能给人以生的希望,抚平人们对战争的心灵创伤,而不是彻底的毁灭。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四):上帝救赎人类自赎

  看完这部电影已是凌晨,久违的撼动感搅扰得我一夜无眠。又看了王怡老师评论,更如骨鲠在喉。

  1

  在虔敬仁慈基督徒那里,这荒芜冷酷的世界废墟最最需要的是信仰。因为人类的罪靠单纯的理性能力已无法疗救,而必得把最深的期望留待上帝的救赎。我信耶稣基督,也深信人类靠自己有限的理性是无法最终拯救自我。但我无法放弃信念是,人类的自我拯救是上帝整个救赎计划中一个至为关键环节:最后的审判之到来时,必是绝对无私公正的彰显,必然会穿透了我们人类有限的理性与情感能力因而更像一幕我们无法欣赏的哑剧。活在现世之中,活在悲喜剧交加的闹剧之中的我们,是永远无法企及这一幕的高度的。我们只能遵从上帝的旨意,将这一部闹剧演好:这也是现代基督教思想的主导意义

  要祈祷,要悲悯,要体会每个人分享深沉的罪性。但祈祷了之后仍需靠自己的双手营造废墟之上的城市,悲悯之余更得思考有无补救人类罪恶方法,并从尽可能的高度重彰人性(理性与情感)的伟大,因为除了借助人类的双手,上帝是无法在人间建造天国的。

  何况能够在现实笃信上帝之全能与人类本然之恶的人(睁开眼睛,省察自身)本来就少,可谓人群之中稀薄的最少数。所以这少数人的祈祷就更加“大音希声”,除非他们的祈祷不仅仅用灵魂细微的颤音,而是彻底的“献身”,运用自身的整个生存。

  2

  我们很清楚地体察到并且也确凿地强调过了人性中本然的恶(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非人间的恶),残酷,冷漠,兽化人与己的冲动,无情的自私……这几乎是一切时代中人类无法逃脱的心灵厄运……但我们更必须彻查那些更加“外围”的恶,包括那些制造小男孩之恶(心理结构中的恶:比如残酷的战争,冷漠的同伴,比如不负责任的家长,比如无耻的家仆,甚至更深刻的是野蛮专制的政治制度),诱导小男孩之恶(一切不去补救、扑灭小男孩心中的恶念和所行恶行的人),放纵小男孩之恶的一切人和环境。小男孩的恶是人间之恶的延伸,而不仅仅是缩影写照,但某种程度上,他的恶更让人震惊,因为他的恶之早熟和过早泯灭的天真(善);外部的恶使他的恶早熟而量大,侵占乃至摧毁了一个原本理当少受恶侵染的灵魂。

  我们必须彻查之,因为我们的文明最主要、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补偿制约人的恶的泛滥。我们的政治,我们的道德也最多能作用在规避和制衡此种恶的表演。让恶肆无忌惮的泛滥就是一种彻底的人间的恶。

  在恶有制约的地方,恶不是被根除而是被有效的降服,甚至利用它的力量造福于人,比如利用人类的好斗性展开的体育竞争等等。而在恶无制约的地方,比如依赖绝对的恶之恐怖恣行专制的国度,恶只可能用于制造普遍贫困屈辱,和人类尊严的绝对降格……整个社会是冷酷而沉默的,极端的恶行会过于经常地从人性的地表冲决出来……而这种恶,是理当被不屈服的人类去勇猛地战胜的。

  我们承认在最终的渡口需要上帝仁慈的疗救,但绝对不可放纵地沉溺在对此种结构之恶,人间之恶的臣服迷恋上面。

  3

  那个大男孩

  我愿用痴天使称呼他,因为他几乎是这个荒诞绝伦的故事中唯一有纯然心灵的人。我说几乎,是因为也许那个为了他而流过一滴眼泪的吉普赛女孩曾经是有纯然心灵的(但她似乎很少挣扎就屈服于小男孩的金钱利诱之下;屈服就是屈服,没有任何理由,贫困也不是理由)。尽管,按照我们亚洲人的思维方式,他最终仍然是向恶妥协了,被戴上了马头,被恶“异化”为了兽,……最终的结局沉沦进绝对的彻底的绝望或者新一轮绝望的循环中。

  如果仅仅是如此,这部电影也就太黑暗了。

  我看到了更多是抗争,人性不灭的证明,即使精神(一般的行为能力)有残缺,但他心灵仍完好

  除了看到小男孩逐渐被自己的痛苦、骄横、残忍等邪恶“禀赋”吞没,我还看到痴天使如何用近乎本能的残存理智去践行纯善,去勇敢地爱怜(有人会说这种善会是受虐者的“自欺”,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人类天性中某个超越维度,即超越一切野蛮的苦难义无反顾宽容和爱。……极致悲伤如果导向的纯是仇恨,那么人间将和地狱何异?)

  当然,善,此处的善,是弱的,是被彻底的现实主义粉碎的对象;但至少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生长的某个极致的状态,在极致的苦难之中,人性竟然如吉光片羽撑起最后的希望。人性,洗净了罪孽,虽然已经喑哑、残缺、奄奄一息,却仍充当了光辉启示标本。引发我们的惊觉和警醒:我们该如何在罪恶横行的时代里生存?

  虽然情节细节)很残酷(因为演员和剧情都太真实),但这部电影仍不失为一部纯粹的极致的好电影。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五):我关心的演员问题

  Q:您如何选出两个男孩主角

  A: 过程很艰难,我走遍阿富汗约10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找了非常久。我需要的这两个男孩,不论外型和特质都要和别人不同。尤其是残疾小雇主的角色,如果没有人帮他就不能自己移动,但他又必须只靠双手就能爬树,要同时找到看来孱弱但却很有力量的男孩几乎不可能,尤其那些不幸踩到地雷的孩子不是已经死亡,就是过于孱弱。最后我锁定北阿富汗地区,找到了残疾男孩的演员,那时他正在街上乞讨。我的经验告诉我,乞丐都是好演员,每每他们都能提高路人的同情心。

  另外,出演男孩吉亚的人,他的行为必须说服我他可以变成一匹马。最后我在阿富汗中部街头,发现一个洗车男孩。在电影里,他必须背起一个25公斤的男孩奔跑,但拍摄期预计有两个月之久。由于他的身体因伤畸形,他既不能跑,也不能背任何东西上肩。为了能顺利演出,我们和他练习了40天。开始两个礼拜后,他跑得还不错,然后我们给他一个装满一公斤盐巴的背包让他背着跑,接着我们每天增加一些重量,40天之后,他就能够背起25公斤的盐跑好几公里。对他来说,这样的练习也是治疗,他的畸形矫正了一些。为了融入戏中情节,此后整整一个月,他开始背着男孩往街上跑。之后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和马匹相处,让他能够了解它们的行为。我要他想像,如果他一出生就是匹马,他会怎么吃东西,怎么睡觉?所有的训练和排演对我们来说都是段愉快的经验,我很开心可以看到男孩们把学到的东西,成功内化到自己的角色身上。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六):《背马鞍的男孩》原来童年世界也可以这样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娃找来一个愿意背他上学的娃。 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从一开始拒绝当两只腿的马到最终带上马鞍,带上的马的面具成为明副其实的马。这一切都给我们无穷的悲凉之感。达尔文的进化论怎么在这里就一下子就行不通了,人是应该进化的动物,咋就慢慢退化了。

  为了争夺那个乞丐女人?在主人的心目里那个女人也成为自己从父亲那边得到爱情熏陶。因为爸爸就是娶了一个乞丐当老婆,最终才有了自己。

  小主人每次看到那个乞丐女孩总是静静地看上几眼,那一瞬间可能也成为他每天上学放学的一个小小期待。

  马人生活里最大色彩就是驻足看着那个乞丐女孩,通过画面我们也能感觉到马人对乞丐女的真挚感情。

  这一切成为他们的分歧又成为他们在一起讨论最深入的话题,也是他们变得手足舞蹈的因素,因为有这一切的存在才让这两男孩变成好朋友一样跳舞洗澡。

  那乞丐女到底是谁的?

  为了争夺这一切。小主人为了获取乞丐女的欢心,将自己的马人租给自己的同学使用换来若干的卢比。这些卢比成为讨乞丐女欢心的砝码,最终决定小主人胜出马人。 马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变得更加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两只腿的马儿,为了获取更多的卢比他干的更加欢实。 社会总是无情地看待这一切,这似乎是被某种东西压制的社会环境,一切生长在这个环境的人民都小心翼翼地压制着自己的感情。

  电影中应用大量的隐喻:如马人居住的黑洞,蜘蛛网,一直在训练着自己孩子的母马 偷偷摸摸地进行交易的妓女和嫖客,飞行在天空的大雁,女人脚的特写 这一切都成为解读电影一系列因素 电影中整天色彩处于灰色,给人种压抑之感,没有明显的欢快色彩,也成为表达导演情绪的一种手段。全片中能看到大篇幅绿色的场景也就是在小主人交代自己的双腿,已经同样是乞丐女的母亲时候。那里才看到我们久违的绿色。这有那几场戏我们能把自己压抑的心情作些稍微的调整。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七):人比畜生多了人性

  这是一出荒诞的人性悲剧。

  看得时候一度想要放弃,但还是坚持看到最后。整部影片伴着尘土,总让人感觉脏兮兮的,第一次大男孩从睡觉的地方爬出来,满脸的黑泥,我会想最后剧情会不会反转,大男孩洗得干干净净的,走上人生巅峰。但是生活毕竟不是玛丽苏的狗血剧,非但没有反转,反而愈演愈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有三处:

  第一个,是小少爷家的仆人领回来的女人,艳丽的水蓝色和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漂亮的白高跟鞋陷在泥土里,象征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

  第二处,是大男孩舍不得吃冰激凌,送给乞讨小女孩。爱情不分高低贵贱,爱情不分阶级等级,但人有这些,人来到这世上也许就为了活着,活下来了才能再去思考,再去爱。

  第三处,是大男孩被钉上马掌,我觉得简直惨绝人寰,也是那一刹那,他彻底沦为一头牲畜,彻底成了小少爷胯下的一匹马。

  影片有很多故意重复的片段,让影片变得似乎有些冗长乏味,但这绝不是卡碟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总会勾起回忆的,虽然不愿意过,但始终就是这么过的人生。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一句老话,但是这个活着究竟有多赖,活成畜生了,自己还是不是个人?两个男孩都可怜,都可恨,也都同样可悲。但与生俱来的阶级差距,让一个成为了看似的胜利者,让另一个彻底沦为一匹马。

  人之初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好,善与恶都是始终与人相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我不太认同的是“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人的阶级地位不同、相貌、性别、遭遇等等不同,人怎么可能平等,唯一平等的是人性深处的共识,平等的是都是肉体包裹的躯壳。

  为了你,千千万万遍,也许也回不到从前,但是不信抬头看,苍天绕过谁!

  善意难为,多多益善。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八):所谓

  看完不想看影评

  孟子韩非子、资本主义、鲁迅 鬼子来了 愚昧 爱情 生死 可爱 生活意义价值 个人努力 成为值钱的奴隶 《活着》幸福 尊严 进化 政治包装 。不仅仅是战争 又为什么战争。 心理学这样的课题太单一

  君主们口中的尊老爱幼等口号 就是把人带上了马头and大跃进

  善恶仁慈 互相转变 微妙 恨不起来

  故事从他们成为好朋友开始 越来有趣

  海报上的枯树 枯藤老树昏鸦^乌鸦 居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电影IN chinnaa 我又有多愚昧 日本战后不可以承认后悔 人马会后悔吗

  不愤怒 不煽情 不慌张 什么都有 但没有“情” 、“智慧” 生活不仅这样 打开窗户 给想看的心情

  演小主人的双臂真有力 编剧爹爹 导演女儿28岁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九):背马鞍的男孩

  看前就知道是个沉重的片子,看过的伊朗影片都是这个基调,对着那片被战争蹂躏摧残的土地和穷苦的人民,无法不沉重。却没想它竟沉重到揪心,疼疼的,我僵硬的坐着动弹不得。片末那个高喊像个诅咒般回荡着:一天一美元,我要一个强壮的男生!

  我惧怕这可怕的轮回!可影片却以这句高喊开始,又以这句高喊收尾,导演萨米拉真是会折磨人。第一眼看到的吉亚从铁管里钻出来,那双单纯的眼睛和嘴角微微的笑容,如此清澈明亮,一如清晨的蓝天。他有点智障却能跑得很快,就被挑中了,背一个被炸弹炸掉双腿的少爷每天上下学,一天一美元。少爷读书,他和驴坐一起等。少爷唤他为马视他如马,他高喊着反抗了,情况开始有点好转。但在那个他爱着的乞丐女孩在乞讨时流出的眼泪前,他情愿迷失人性再次做马。少爷说大家来骑他的马是为了给那个乞丐女孩,他被套上头套背上马鞍甚至被钉上马掌,叫声凄厉。在背那些孩子跑来跑去时,吉亚最后尚存的人性在低吼和遐想中荡然无存。他睡在马棚少爷喂他吃干草,甚至最后管家还给吉亚买来一个马头给他套上,说戴戴就习惯了。

  吉亚戴着这个马头钻进了他的铁管里,一切黑暗了。管家的声音又在外面高喊着:一天一美元,我要一个强壮的男生。。。。

  导演用这种残酷的开头和结尾痛斥战争给伊朗人民特别是孩子们带来的苦痛,贫穷甚至可以葬送一个人起码的人性,如此刻骨如此残忍!他们还只是孩子啊。

  多怀念吉亚躲在一边看那个乞丐女孩的神情,那么迷醉那么痴情那么专注,甚至背上少爷用鞭子抽他拉扯着他的衣领高声怒骂着要他走,他仍是那么专注的看着,露骨的袒露无遗着他的喜欢。可转过身后,他就不再是他了,而是只Two Legged Horse.

  《背马鞍的男孩》影评(十):吉亞,他不配喚你的名字。

  他讓照顧他的人揹著不夠,斥喝他、販賣他的勞力、出於戲謔和優越將他上馬鞍/馬蹄/馬頭甚至餵他糧草。他扔著幾塊錢讓乞丐妹跟著回家。哪裡有主奴的性質之分,只有錢奴和被漠視到、委屈到吶喊無聲的人性(尊貴與評價等就文明性產物的質變更不必說了)。名字吉亞和那場共舞不被種種淪喪侵擾。

  小雇主小小的臉龐卻有著嚴厲的表情和語氣,而且適應於奴隸人。開始的時候,吉亞還會扔下小雇主說「我只是來工作,我不要再做了,我要走了。」

  小雇主依然任性地使喚他,最後要他走。吉亞哭著說:「我為你做那麼多事情,你自己吃東西不分我吃,還越來越重....。你可不可以不要開除我。」

  發現自己無法獨立而且沒有其他朋友的小雇主短暫地享受和吉亞在一起的時間,但那場舞蹈、共浴,吉亞好幾次的出走和小雇主的無措,真的沒有留下什麼改變過小雇主的態度嗎?

  什麼讓他更加跋扈,什麼令吉亞安靜地承受?

  *那個小乞丐女的選擇嗎?

  吉亞在冰淇淋融掉之前跑到小女孩面前遞給她,吉亞好幾次專注地凝視她有看到嗎?

  小雇主給她錢,並且命令她禱告,扔下錢讓小女孩一路撿拾。

  吉亞和小雇主的示愛真的因為結果分出勝敗了嗎?

  *小雇主對吉亞坦白過自己、需要著他的拯救,並且和他一起舞蹈過嗎?

  「適者真的可以生存嗎?吉亞的堅持能換來幸福,或者不過是噩夢一場?」是嗎吉亞,你仍然只是在工作嗎。

  嘿吉亞。你會醒來嗎?

  至於小雇主天真、脆弱的眼神早就已經扭曲了,他有過好幾次機會改變,但他沒有。將來,他不會更明白,他是最懷著奴隸心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