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狂奔》的影评10篇
《爱情狂奔》是一部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让-皮埃尔·利奥德 /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 克洛德·雅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狂奔》影评(一):叨一个
看完四百击后很久后一起看了后四部。安托万的成长轨迹并不让人惊讶,虽然我承认当电影拍出来之后我还是有点失望——我觉得后四部是在一个平面上(轻松而充满了温存);而第一部在另一个平面上(挣扎和叛逆)。在观影过程中,我有为1962年法国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时的《偷吻》而感到困惑,也时常为一些颇为浪漫主义的瞬间感动。最终安托万的故事在对他早年“侦探”生涯的“再现”中结束,也算是一个完整而甜蜜的系列。我不反对这个系列后三部最多只能算是言情片的论调;但能把言情片拍成这个德性,也算是成功了。(巾城)
《爱情狂奔》影评(二):《爱情狂奔》:零散细碎,但讨厌不起来
2016年断续补了20部特吕弗的片,到《最后一班地铁》后决定歇口气,结果一歇就歇到今天,才又用心血来潮《#爱情狂奔#》接上。
这部“安托万系列”的大结局上映于《地铁》前,当初不知道为何会跳过。于是时隔一年多才看,对安托万先前的故事印象已然不甚清晰,随着影片推进才逐渐回忆起来。
可能是因为当初《四百击》中的安托万有特吕弗自己的影子,总之特吕弗似乎太爱安托万了,爱到一定要将安托万的前半生总结完整,给安托万一个完美——虽然可能只是暂时——的结局,甚至为此不惜设置种种神奇的巧合,插入一幕幕前作的闪回,让片子多少显得零散细碎,不成篇章。
零散细碎,没错,这里的特吕弗早没了前期的那点锋芒,也缺少中期的那份圆熟,但对这片……终究讨厌不起来。
《爱情狂奔》影评(三):爱情狂奔
30岁的安托万·多尼尔又成功地改换了他的职业,在一家印刷厂工作,并成为一名作家。安托万仍然生性风流,终于决定与克里斯蒂娜离婚,但在他们办理离婚手续的那天,他们对过去还是有些依恋,不时地回想起甜蜜往事。安托万现在喜欢的一个姑娘是某唱片店的销售员萨宾娜。 同时已经成为一个律师的克莱特对安托万又产生了兴趣,她去买了安托万写的小说,并在他送儿子阿方斯参加的音乐夏令营的车站上遇到了他。在火车上煞有兴趣地阅读着安托万的自传小说,而影片也以插叙的形式重现了安托万以往的生活。而安托万也意外的与她同在一趟火车上,并邀请她一同就餐。在安托万与克莱特聊天的时候,回忆到几年前,克里斯蒂娜的朋友莉莉安介入他们的家庭,因为克里斯蒂娜发现莉莉安身上有着自己缺少的东西,而与她相处得非常紧密,但这却打扰了安托万的生活。接着,在克莱特的私人车厢里,安托万想要跟她接吻,但被拒绝。失落的安托万走出了车厢,并拉响了火车警报迫使火车停了下来,他也因此而离开火车。 当回到巴黎,他才发现自己的一张重要的照片丢了,而萨宾娜也因为他轻浮的所为而生他的气,不愿见他。一天,他在工作时遇到了母亲以前的朋友兼情人卢西奥,并和他来到一家咖啡厅聊天,从他的口中安托万重新审视了母亲一番。另一方面克莱特回来后接下了一个官司,他在整理文件时发现安托万在火车上所掉的照片就是萨宾娜,并知道她是自己爱慕的人泽维尔的妹妹。于是,克莱特去找萨宾娜,但却在那儿遇见了克里斯蒂娜,并和她聊起了过去时光。 安托万收到了一封信,是克莱特寄给他的萨宾娜的照片。于是,他马上跑到了萨宾娜工作的唱片店,向她讲述了他认识萨宾娜的经历,这让她重新燃起了爱意。而克莱特也与泽维尔相爱了。
《爱情狂奔》影评(四):L'Amour en fuite
{狂奔}
L'Amour en fuite,DVD外封上的标题是《爱情长跑》,谷歌法语,把en fuite翻译成逃跑。
爱溜走,流逝,似乎更能传递安托万系列的主旨,因此,宁愿叫它的另一个中文译名《逝去的爱》。
一个男人在地下室的电话亭里,捡到被撕碎的照片,回去把照片拼好后,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照片上的女孩。
他想了各种办法找到照片背面的摄影师,向他打听女孩的下落,期间遭受冷眼,被人误会无数。
最终来到照片上的女孩萨宾身边,却如所有的爱情一样,争执,吵闹,分开,和好。
{优雅}
和做律师的初恋女友在火车上的相遇,对已逝婚姻的挽回尝试,处处令人感动的细节,展示了安托万的爱情哲学。
安托万送儿子去学小提琴时,鼓励他好好学习,儿子问如果我成不了音乐家如何,他说,那你就只能成为一个音乐评论家了。
办理离婚手续时,前妻从律师室出来时向他挤了挤眼睛,那双温柔漂亮的大眼睛,让人内心充满了温暖。
为什么法国人在爱来临的时候,对待爱情如此狂热,在爱离开的时候,却又能面对得如此优雅。
{分享}
影片在音像店里,伴随着橡胶唱片《逝去的爱》的声音缓缓落幕,试音室里的情侣,和试音室外的情人,双双拥抱。
Love is What,不禁想要弱弱的问。刚收到LY发过来的中秋祝福垃圾短信一条,却因为最后的几句话没有立刻删除——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只是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只是手牵手;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开……
法国Cube工作室,有一则动画短片叫做A quoi ca sert l'amour,中文名字叫《爱情是什么》,
哭哭笑笑的爱情,法国式的浪漫,天高,云淡,风轻的日子,就适合看这样的片子,适合好好抓住易遁的爱情。
《爱情狂奔》影评(五):安托万的圆
先说一下: 豆瓣的《床第风云》 和 《爱情狂奔》的介绍都是错的……
安托万并没有与 Marie-France Pisier 扮演的初恋女友 Colette结婚,他的妻子是 Claude Jade 扮演的 Christine , 随后,故事的大概也都是围绕安托万和 Christine 的婚姻生活展开。 Colette在《床第风云》中有过客串,但没有与安托万有任何发展。
从 床第风云 的酒窖开始,我们都意识到,安托万已不再是那个单纯,清澈的安托万了。尽管,他在感情上一如既往地轻率、随性、不成熟,但到了而立之年,这份特质便变得不再吸引人。离婚的那一刻,安托万回忆起了他与 Christine 早年的婚姻生活,酒窖的激情,床头的风趣…… 对与以前的一切,他是不舍的,甚至,离婚前的一刻,还与观众一起期盼着 签字那一刻的反悔……
三十岁的安托万也并非没有成长,尽管他依然不断招惹新的姑娘,但在情人和孩子间,他却坚定地维护儿子的利益,也算是展现了他难得的责任心。在送儿子的月台上,安托万遇到了初恋 Colette。安托万自然又不争气地,冲动地跳上列车,追向 Colette。在索吻被拒之后,安托万又如年轻时一样,黯然逃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托万 ,Colette, Christine 也逐渐被社会湮没,安托万的婚姻遭到妻子同性朋友的威胁而分离,Colette 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开始为事业烦恼,Christine 也坦然承认,捉奸在床的那一刻,她发现自已对安托万毫不在乎。做为五部曲的终结,爱情狂奔 的剧情在几位主角并不复杂的关系中缓慢发展,另一发面,又以安托万 出版的半自传小说为线索,回溯过往四部的脉络与安托万的转变,在异性的眼中,安托万一直陷于童年的阴影,造成他始终无法完善自己的性格,安托万自己也说,他并非单纯地对女孩本身有很高的标准,若对方有个融洽的家庭则会更让他着迷。所以,无论是 Colette 还是 Christine,我们总可以看到安托万与她们的父母愉快用餐的镜头,这多半也该是出于他那不幸的童年。令人意外的是,安托万又遇到了他母亲的旧情人 卢西奥,他最后倒是中肯地说出一句: 安托万到了如今这般田地,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原因。
当然,最后,安托万又挽回了新结识的小姑娘,在“爱情狂奔”的歌声中,继续在自己不的羁爱情路上轮回……
特吕弗 与 让-皮埃尔-李奥 二十年的合作让我们见识到了这真诚的五部曲。尤其是安托万的主演——让-皮埃尔-李奥,从15岁开始饰演 400击 到此后的二十年间的四部曲,他从扮演特吕弗的童年为起点,逐渐将安托万塑造成自己与特吕弗共同创造的混合体,到最后,几乎将自己献祭作为安托万的标志。期间,人格、精神、身份遭遇的困惑与挣扎可想而知,他是新浪潮的儿子,管特吕弗叫爸爸,却也几度想要摆脱特吕弗,但每次还是回来。特吕弗死后,李奥也彻底地精神崩溃…… 看完二十年间的这五部曲,觉得这结局 自然且必然,有如此的先例,也可以想见,现在的年代再要出这样一个认真、真实的五部曲,该是多么不易了。
仔细想来,后三部并没有精巧的剧情和令人唏嘘的情感,甚至,除去在当时颇具开拓精神的几个镜头,影片本身是极为缓慢,平实的。而观看的过程中,我却始终怀着一份期待,并从未感到闷地看完。这应该是 四百击 的缘故吧。后面的这份期待,多半是来自对那个15岁的安托万的欣赏与好奇。
《爱情狂奔》影评(六):答案在风中飘
弗朗索瓦•特吕弗关于生存的解读是沉重的,甚至等候了一个人的一生。
从《四百击》到“安托万系列”结尾的《爱情狂奔》,我们看到天才演员从童年到中年的完整历程,与我们想象的“蜕变”不同,让•皮埃尔•利奥德似乎没有变化,依旧是男孩般的唯唯诺诺,闷闷不语,乖张而略有些神经质的那个安托万。
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天知道童年的恶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糟糕的家庭环境、残酷的社会、偏见的教育者,这些构成了安托万生命的底色:缺乏爱,不被重视,压抑。《四百击》这部作品,也许由于它名气太大,去年才去看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切口小、关于儿童心理的影片。黑白的镜头下,五十年代的法国、僵硬的教育体制、冰冷的人际关系,如果换成中国导演,也许要用感伤的音乐大把地忆苦思甜一番,直让人潸然泪下,不过在特吕弗的安排下,这些不幸是那样客观,充满了讽刺,有些片段甚至让我们这些带着虐待心理的观众会心一笑。是啊,一个人,不管他曾经经历过什么,都是上天为了他现在的样子设计的四百下打击。
不过,让这部儿童心理类型的小影片成为经典的,是少年犯安托万奔向大海的结局。苍白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天空下,只有翻滚的海浪是激情的,不管背后狱警的追逐,13岁的安托万渴望逃离,这不是一次成功的出逃,在这里,导演缓慢地刻画了男孩面向大海狂奔的景象,他时而奔跑时而放慢脚步,双手抄着口袋,低头信步,还有点酷,这一刻安托万像是成年人一样,因为他已经开始质疑这可笑的命运。这一幕竟引发了影史上的“新浪潮”。在任何漆黑、无止尽的童年当中,就像走在没有尽头的暗夜里,在这样的夜里,人不会投下阴影,像水。
我最喜欢的一部是《婚姻生活》,在安定、寻常的婚姻中,一切小打小闹和小惊喜都像是染成紫色的石竹花一样幸福而忧伤。女演员克劳迪•贾德长相很俏皮,她的出现总让人深信婚姻是美好的,而此时处在稳定生活中的安托万,却像个叛逆期的少年一样,他对日本女子产生了孩童般的好奇,但在美梦成真之后又怀念挚友般的妻子。也许是整个童年的黑暗推迟了他成长的阶段,或者结了婚的男人大多都是这样幼稚和浪漫,这部电影是轻松的,只是向我们展现安托万生命中一段安宁而有趣的插曲,充满了法式幽默和情调。年轻夫妇快乐的笑、喋喋不休的争吵都是可爱的,让人相信生活会源源不断地将礼物不经意呈现给我们。
这部电影之前的两部和之后的最后一部,都涉及到安托万和一位叫做“柯莱特”的女人的情感纠葛。出生中产阶级之家的幻梦般的柯莱特,并不把安托万当成丈夫的潜在人选。我想从开始到最后都是这样。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位成熟且懂风情的女人对感情的操纵激起了安托万人格内部某些惯于被控制的因素,他对柯莱特的痴迷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没有什么高明的追求手段,当然,也没能成为她的丈夫或是情人。其中《偷吻》是一部迷人的作品。时间已经到了安详的1968年,在旖旎的午后,爱上一位美丽妖娆的夫人。只有法国人能拍出这样的作品,爱情,生活,和艺术,毫无疑问,这是个为电影而生的国度。清晨,安托万像孩子一样藏在被子里,等待这位前来的夫人对他说:只有你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一部《爱情狂奔》,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结局。在这部电影里,安托万的一生像放映般地被回忆和召唤出来。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实现了巴尔扎克式的梦想,和痴迷多年的柯莱特相逢并且坦陈心迹,和前妻成为朋友,和母亲的情人交谈,与童年重归于好。二十年,五部精巧的电影,导演慷慨地用一生的等待反复追索,仿佛试图慰藉每个人难以言说的青春。在《爱情狂奔》的结尾,出现了又一个如生活本身般令人期待的女子,不知道她是不是安托万最后的爱情,也不知道他要经历多少感情,我们才能从他的眼睛里看见爱的狂喜。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 这答案在风中飘。
《爱情狂奔》影评(七):安托万式的完美结局
睡不着,可能是因为这两天看安托万看多了吧,干脆上来写影评。
童话故事里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成人世界则并非如此。特吕弗在《爱情狂奔》中像模像样地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一种。
王子和公主离婚了,依然保持微笑对待彼此。公主没有被婚姻生活侵蚀,王子则审视了自己多年来的感情经历,并和自己的过去和解。
安托万相关的五部电影,单独看来或许有些难称上乘,但将五部视为一个整体,则成为了一个完成度极高的系列作品。安托万在不被理解的青春期形成的人格,伴随着他的初恋、他的青年岁月、他的婚姻生活,也将贯穿他的一生。他的英俊,他的幽默,他对爱情手段的熟稔,以及他深深的自以为是,也将继续伴随他。
萨宾会是最后一个吗?从擤鼻涕的问题看,或许是;从安托万一贯的行为方式看,或许不是。安托万讲他的《肮脏小孩手稿》的时候说“他可能会赢得她的芳心,但是一旦他们在一起,他们就会像平常一样欺骗、失望和分手,我真的不希望重复我第一本书里令人沮丧的情景。”
爱情这种依赖于双方的偶然事件,绝不能看做单个个体的结局。个体的结局在于自我的完成,或者说自我的破除。无论这个年轻姑娘是不是最终的公主,王子的美好结局都已经实现。
安托万的成长,可说是对既有模式逐渐模仿和适应的过程。《四百击》里的莽撞少年还不清楚社会的诸多规则与潜规则,换句话说,和这个世界相识不久,彼此还不熟。《柯莱特与安托万》里则已经能够恰到好处地赢得女孩父母的喜爱,只差赢得芳心。在《偷吻》中,安托万已经足够机智,能够在爱情中进退自如了,但在职场上仍嫌稚嫩。到《婚姻生活》,他告别染花的伎俩,成为职场精英,而婚姻又现红灯。在《爱情狂奔》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前四部不断涌现的麻烦、未能及时清除的障碍、萦绕在整个青年时代的困惑,在这部电影中全部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如果说有什么堪称圆满结局的话,《爱情狂奔》无论如何算一个。
有谁能有时间好好回顾自己已走完的时光呢,有谁能不辜负那段热爱巴尔扎克的少年时代呢,有谁能和初恋女友短暂重逢肃清当年恩怨,有谁能在母亲情人的开导下消除童年的阴影,有谁的初恋女友与前妻能够在现任情人的楼下相遇共话当年。导演不惜设置了诸多狗血巧合,只求给安托万一个完满的结局。
我完全被说服,被打动了。
这个结局实在太诱人了。它许诺你一生当中所有的不完满都只是为最后的完成打下的伏笔;它许诺所有无法愈合的创伤、所有不可挽回的疏远、所有未及告别的分离,都有补救与和解的机会;它许诺多年怨侣在分手时音容宛然如初。
就像一生走在一道长长的走廊里,一面走一面打开了许多窗子,可是来不及看就匆匆前行,一扇扇窗户敞开如同一道道伤口。以为一生都要背负着这些空缺前行,每当想起就好像一阵冷风穿堂而过。可是忽然有机会重新检视每一扇窗户,重看每一扇窗外的风景,看饱了,好好关上,每一个缺口都被填满,每一个伤处都被贴上了创可贴。
《偷吻》里安托万重遇柯莱特,彼时柯莱特已嫁为人妇,携子伴夫而行。安托万问柯莱特怀里是男孩女孩,对话匆忙,被柯莱特忽略过去。这个问题悬在那个时刻,直到电影结束,安托万和克里斯汀相携而去,这个尾巴留在外面,一甩一甩地让人心痒。《爱情狂奔》里二人重遇,安托万重问起那个孩子,柯莱特讲起当年遭遇,这条线才算完结。
所谓“最好的结局”,不在于此时有多幸福,而在于过去未完成的都已完成,被辜负的都已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