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国学给我们的启示

2015-06-16 作者:蝈蝈 来源:蝈蝈投稿 阅读:载入中…

国学给我们的启示

  西方的诠释学提醒我们:传统是个立足点,让我们能以某种角度观察及理解一切。我们的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传统”,在时间上太过漫长,在内容上繁复多样,实在难以把握其重点。近年流行的国学,正是在尝试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风潮。到目前为止,国学的启示可以由以下三方面来说明: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许多学者在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认为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则强调群体。如果把眼光回溯到源头,看看儒家在开始时是怎么说的,就会发现问题没有那么单纯

  儒家主张“进德修业”,一个人应该增进德行与培养功业。德是针对自己,业则指向群体。这也是孔子所谓的“修己安人”。只要重视德行,就不可能忽略个体意识。不谈自我,岂有德行可言?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心中,仁是德行极致的表现,但其实践契机全在于“我”的决定。更扼要的说法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是指平凡百姓,他内心打定了主意,谁也奈何不了。这样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强吗?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话,听起来让人振奋,就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只要反省自己,肯定自己有理,那么即使有千万人反对我,我照样向前走去!这句话是孟子转引自曾子的,而曾子是转述孔子的话。

  因此,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配合政治需要而推广群体意识,固然是个历史事实;但是,孔孟思想早已展现了鲜明的自我意识,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 群我关系的界定

  自我不能脱离群体而生活,因此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就须认真对待。儒家在这个议题上多所发挥。从孔子宣称“鸟兽不可与同群”,到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立场十分清楚,要在群体中实现个人的生命意义价值

  相对于此,一般人认为道家刻意忽视或超越了群我关系,只追求个人心灵的安顿。事实上呢?道家从未忘记个人对群体的责任。老子笔下的“圣人”出现在八十一章中的二十四章中,意指“悟道的统治者”,总是关心天下太平与百姓安危。庄子写〈人间世〉时,刻意让孔子与颜回成为主角,认真商议如何劝导国君,以解除百姓的痛苦。他在〈知北游〉还特别提出一句“外化而内不化”,做为基本主张。所谓外化,就是:外在的生活言行皆与外人同化无异;至于内不化,则是:内心由于悟道而保有无限自由的的广阔天地,可以完全不受外在干扰。就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言,这正是让人称羡的修养目标。能够“顺人而不失己”,又能“虚己以游世”,这显然不是“消极避世”一词可以描述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三,人生境界的提升

  人生若无方向,难免浪费时光。学习儒家,不能不严肃面对孟子所谓的“人生六境“。前三境谈的是“善、信、美”:“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意即:人要依循内心的要求,由真诚而产生向善的力量;接着,以行动实践善,才是真正的人;然后,完全做到善的要求,就会彰显人格之美。更高的三境是:“大、圣、神”:“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般认为儒家只谈到圣人为止,但孟子更开拓了一个无限提升的领域,到达“不可知之”,亦即语言与思想皆无法企及的神妙之境。

  同样的,学习道家,也不能不注意庄子所发明的一些语词,像“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等。他在“人”字之上,另加一字用以表示:单单做个平凡人,活在世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这种特别的人,首要条件是“悟道”,明白万物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人在道中,宛若鱼在海中,一方面要安然接受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彻底化解情绪波动;另一方面,不妨尽情享受“无所不在的道”所展示的无比美感。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足以让人悠然神往。现代人常说“活出自己”,可以调整为“活出更好的自己”或“活出更高明的自己”。至于真想做到“活在当下”,那么更是非悟道不可,不然如何突破剎那生灭的困境与茫然。道家所提供的观念与示范,实有历久弥新的作用。

  四, 结语

  有些人认为现代华人有信仰危机,那么应向何处寻找救援?“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对我们中国人实有深刻意义。拥有这么悠久而高明的文化传统,怎能视而不见?问题只在于“如何“重新昭示其精采内含与清新活力。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国学给我们的启示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