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这种迷茫
整理床铺的时候,发现了几个月前压在下面的落叶,似纸一般的轻盈平整,绿色还未褪尽。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拿起来,唯恐因一点点大意而令它受到损害。这一片普通的叶子,虽然轻薄,对于我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说不清道不明,自从上了大学,心就一直在迷茫之中,仿佛置身于洪荒暗夜里,辨不出方向,感觉一直在流浪。
我喜欢文学,但在高中文理分班时,我却进了理科班。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专攻史地政,一无是处是书生”。本来我的理科成绩就不错,所以就紧跟“时代潮流”,抱着必死的心啃起了数理化生。
高考后,报志愿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为着日后的出路着想,选择了这个令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高考成绩不理想,我又恨透了高中的各种压迫人格、逼良为娼的高压政策,所以我只好打掉牙齿往嘴里咽,忍气吞声上了一所不理想的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出于我好强的本性,更出于对自己的不满,我会与别人谈我的过去,谈那些辉煌灿烂,被光环笼罩着的时刻。可是慢慢地,我明白了一些事,全天下的人,谁不好强,谁又没有一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呢?不停地吹嘘那惭愧的往事,总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善的谈话往往会偏离中心,嫉妒与不屑会占了上风,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斗争顺势而生,终于懂得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这句话的本质。我开始厌恶好强的自己,收起昔日的锋芒,过上了默然无语的生活。我告诫自己“既然过去已经很失败,嘴上火车跑的再溜,也于事无补,谁在吹嘘过去谁孙子!”。后来,耳边偶尔还是会听到类似的话题,而我,向来是付之一笑,呵呵视之。
夫唯不争,古莫能与之争。表面上,我做到了不争,内心还是难免会风起云涌,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久而久之,最受伤的是自己,没着没落,一种被放逐的迷茫感常常盘旋于心间,赶也赶不走。
看看这片叶子,比成年人的手巴掌还要大,叶柄粗壮,脉络清晰,边缘平滑而有棱角,如张开的火焰,燃烧着盎然的青春热情。
有本书叫《性格决定人生》,我决定有时间去图书馆借来一阅。现在唯一能给我安慰的就是书籍,我也一直因读过一些书而感到自豪。至少在我身边的同龄人中,我的阅读量是值得肯定的。我在书中看来了人生百态,看出了人情冷暖,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曾在大观园里看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也曾在老北京的大街上和祥子一起拉车,还曾在巴黎圣母院感受过敲钟人的寂寞。我跟着三毛去过撒哈拉沙漠,跟着孙少平走入平凡的世界,跟着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经典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只读书,不讨论,不笔记,充实有余,机智准确近乎于零,其结果却是背道而驰,又充实跳至冗杂,读的越多迷茫越重,间接的浪费了时间与生命。
大学自由无束,我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愈加加重了我生命中的冗杂,所谓迷茫,不过如此。
歌德曾经让他的弟子去参加一个贵族的聚会。年轻的弟子说“我不愿意去,我不喜欢他们”,歌德批评他:“你要成为一个写作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必须投入到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
生命不是顺流而下,一味的迎合自己的喜好,不加限制约束,它本身的意义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相反,生命正如逆水行舟,又如攀岩登山,只有努力向前,勇敢向上,才会越来越有价值,无限风光在险峰。
“读书或者旅行,要选择一种方式让你的心灵在路上。”这是一句被传诵很广的话,以前的我一定会举双手赞成,可是现在的我读这句话,分不清它是深刻还是浅陋,二者往往只是一念之间的差别。但我知道,凡事须有一个过程才能有获益匪浅的效果,理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个世界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上大学的目的不是单单发展兴趣,我们是来自我学习,来自我提升,来自我超越的,你必须有立足于世上的技能与资本。
当一个人发现学习是一件必须的事情时,当他从内心深处接受这句话时,也就没有什么爱学不爱学的理由了。高中时候我们为了高考拼命的学习,内心有什么喜好之分吗?大学,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被问及为什么要不停的攀登时,他不假思索的说道:因为山就在那里。
拿着这片轻薄的树叶,迎着阳光看它,仍然绿的耀眼,绿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