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亲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母亲

2015-04-14 作者:静目阅世 来源:静目阅世原创 阅读:载入中…

母亲

  母 亲

   昨晚悄无声息丝雨湿了今年的清明季。早起来,我准备了祭祖的祭品:烧肉和时蔬搭配的一小碗菜,捏了花的白面馍,黄色的香,低价的酒,十公分见方的黄色、白色的纸表,清水里放了米的“香米茶”,带着笛声的墩子炮,一盘五千的小鞭炮,不同币值的冥都银行的钞票,用金黄的纸叠成的元宝。用铁锨两头挑着,走在了稍微有些泥泞的山路上。

   母亲的坟茔在村子东南的山坡上。从村里走出来,正好迎了朝霞。远远望去,东南方的山坡上有一片荒草地,地上立着几十颗歪歪扭扭的柳树,树干是黑色的,树枝是淡墨的,柳树中间夹着一轮圆盘似的、红黄色的日头,柳树的上方是由深到浅的红、黄、紫三色调融出的霞,远处的山际笼罩在雾气中,不能看得清晰。

   来到坟苑中,我虔诚地祭奠了躺在母亲头上的那些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老老爷爷老老奶奶们……回到坟苑中位置最下、地位最低的母亲的坟头,我双膝跪下,燃了两柱黄色的香,插在坟头的正前方湿润的黄土上;点了一根“芙蓉王”香烟,折一小截蒿草的枯茎扎在香烟的过滤嘴下,插在燃着的香的下方;拧开“老白干”的瓶盖,奠了三次酒;烧了两张四方的黄色表纸,看着黑色的灰烬飘向空中;铺了一张四方的白纸,用勺子舀了一勺“香米茶”,撒在白纸上。放着菜和馍头的篮子也放在母亲的坟前。额头着地、双手爬地磕了三个头,一张一张的捻着烧那冥都的“票子”和那黄灿灿的元宝。母亲的坟头散发着丝丝香气,飘动着缕缕青烟……

  一

   母亲是村里的大忙人,属鸡,45年农历2月15日出生。按照山里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说法,“男怕初一、女怕十五”,这个生辰八字的人命硬,是很不吉利的,是要遭罪受苦的。母亲也知道有这样的“谶语”,但她并不十分的在意。而我却常常的不平,认为这种说法荒诞不经。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一个月圆之夜出生的女人,自然会更显其柔和之美、清纯之美,为什么命就不好呢?“女怕十五”的吉凶预判,打死我也不能苟同。

   母亲在宝箩村是首席的接产婆,虽然她连妇产科的门都没有见过,但却似有神助一般,摸摸孕妇的四五个月的大肚子就可预测是胎位正不正,胎儿是头朝下、还是脚朝下,十猜九准。没有多长时间,她就接了“老接产”桂兰奶奶的班,成了全村唯一的、最富盛名的接产婆。不管那家的媳妇坐月子,没有母亲在跟前照应着,家里大大小小都是不放心的。几十年过来,母亲的接产术一天天的见长,早产的、过月的、顺产的、立生的……她都接产过,除了撂过一两次的“死娃”,大多数是顺利的生产并给那些平凡的农家带来快乐幸福。有了这样的惊喜,他们自然对母亲十分的感激,多数会送一二尺的红布作为酬劳,讨个“利便”(吉利),也免不了在新生儿满月的时候给母亲送来五六个“两搅子面”(小麦白面和白玉米面搅在一起的面)的馍头,这些微薄的收获母亲并不在意,似乎母亲想收获的是乡亲们的口碑。

   秋末冬初,收回田地里的秸秆,推倒谷场上的碌碡,就进入的农闲季节,老百姓的儿女婚嫁便渐渐进入旺季,而母亲却迎来了最忙乎的日子。“黄狗”家的儿子订亲,“牛旺”家的小子结婚,油坊院里的“花大妈”嫁女,粉坊院里的“小桂娥”出阁,都少不了请母亲捏“登糕”、摘“腮头”。“登糕”是男娃娃订亲、结婚必备的彩礼,把“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相团圆在白面“登糕”上,牛生两角,兔有小尾,只有母亲能捏的惟妙惟肖、生动可人。摘“腮头”是用红线把出阁女儿额头和两腮的毫毛绞去,让待嫁的闺女更显清亮和俊俏,也只有母亲能够的绞得不疼、绞得干净。有了这些忙人的手艺,母亲一个冬天都不能闲着,去了上院到下院,跑了村东跑村西,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七、八,把村里最后的一个媳妇迎进门、最后的一个闺女嫁出去,才得了消停,接着忙乎过年的事情。 (关于爱情的日志 www.wenzhangba.com)

   新媳妇进门热三天,这话是不假的。刚过门的时候有些新鲜和惬意,但短得十天半月,长得一年半载,债主上门,缺吃少花,公婆闲言,妯娌碎语,小家庭的别扭自然就来啦……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小媳妇们总爱找母亲脱“活气”、诉悲情。早上头不梳、脸不洗跑来的有,晌午哭哭啼啼赶着吃饭的有,晚上拍门打窗投宿诉苦的有……母亲总会把这些个泪人儿收到家,为她们宽心,讲农家的不易,生活的艰难。开导好了,还要把人送回去,免不了数落那些当家的男子汉几句,“娶个媳妇不容易!凡是都要让着点!不能没心没肺的!”。临走也少不了在叮嘱媳妇几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和气气的过着,光景就会好起来,要憨活着呢!”,“你走了,这刚生的娃娃就‘稀糊’(可怜)了,看着这小亲亲也不能提腿(走人)!”。

  二

   母亲是家庭的主心骨。我小的时候爱写毛笔字、爱画画,临近年关,总有乡里乡亲们让写对子、画“吊子”(白纸上画了梅兰竹菊,用绳子穿着吊在窑后,也是一道景致),白天写不完,晚上是要加班赶活的,但我胆子小,总怕听猫头鹰的怪叫声。母亲常常会陪着我,一边纳着过年的新鞋,一边缝着过年的新衣,一边欣赏着我的“作品”,有时会熬个通宵……

   儿子大了,娶媳妇是头等的大事,母亲每天都发着愁,饭吃不上、觉睡不安,走亲访友找媳妇,提着烟酒请媒人,东挪西借筹彩礼。两个媳妇娶进了门,自己的身子却累垮了,47岁就得了脑血栓,头疼眼花,未老先衰。出门看病她离不开家,住院输液她怕花钱,听了乡村医生的嘱咐,蒸丹参、熬丹参,迁就着活……

   我在10里外的乡镇中学教学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回家,不管回得早、回得迟,母亲都要等着我,炉子上搭着汤锅,面案上准备好面条,我回来再添火下面。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和?蘖死苯返乃岵朔诺轿腋?埃?盖拙突崾嫘牡爻樯弦桓?蹋?臀疫胍恍┨炷虾1薄⑶俺?蟮邸⑹?锇舜濉⒘诶锪诰拥囊盼砰笫隆?

   1997年,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小儿媳妇坐月子后得了急性脑膜炎,送医无治,丢下了两岁的孙女和20天的孙子,亲戚邻居们都撺掇她把小孙子送人,但母亲不能答应,拖着病体照顾这两个苦命的“宝贝”。冲奶粉,洗尿布,怀里抱一个,肩上扛一个,白天黑夜的忙乎着,猪一日狗一日的养活着,总算把两个孙子养得能自己端饭吃、出门跑……

   2003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母亲出门跌倒,头重重的摔在石头上,脑颅出血。虽然紧急送医做了锥空引流手术,输了什么“甘露醇”的药,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永远的睡着了……

   晨雾已经散尽,太阳升的很高,一年一次的清明祭祖就要结束了。临行,我想起母亲去世时的那副对联:“和邻里,睦亲朋,春亦急,秋亦忙,惠播山乡,恩泽后人,饮寿应为九九;育儿女,扶幼孙,昼无息,夜无眠,难堪重负,毅然撒手,享年未过花甲”。还有一副横幅:“望云思亲”……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母亲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