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藕香残玉簟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红藕香残玉簟秋

2015-04-03 作者:公孙尚 来源:公孙尚原创 阅读:载入中…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仲夏,初秋,残花轻上,浓墨满园。读着宋时的词字,学着他们落笔成诗,也不禁回到了旧时的光景,忘记了眼前的自己,却想起了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她……

  她步履蹒跚的一生,走了太多的苦难与坎坷。孤身一人像是海中的扁舟,摇曳飘零。但是,这些苦难和挫折从未压倒过她,她挺住了,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精心艳丽的诗词。虽说现今流传的她的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因为在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吧。而这个被以其名命名山体的人便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一、书香有女初长成

  九百多年前三月的一天,她出生在山东章丘的一个书香家庭。其父亲名叫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官职相当于现今的县级教育局局长),后来升了官,做了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京师大学堂里边担任教授,为人之师,从事教育工作。后来,李格非因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了“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平日里为人处事性格倔强,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眼见社会不正之风,他气愤之极。宁愿清贫自苦也绝不同流合污,以至于郓州的知州都可怜他,与其谈对:“李兄,你这生活过得如此清贫,何苦呢?想办法解决一下经济问题吧,靠你薪水的这两个钱恐怕日后的生活会越吃越紧啊”。李格非淡淡的说:“我做的什么工作,我该拿多少钱,我就拿多少钱,多一份我不拿。”如此一个正直,恪守原则之人还有着一个嫉恶如仇的性格。

  他在江西上饶做官的时候,当地有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给人算命的假道士,有的道士是好的,也有的道士学问颇高,但有一些道士就是骗钱的,妖言惑众、危言耸听。这个道士在当地影响很大,出门的时候爱乘车出去,估计此车也是不义之财来的。一次,李格非乘车出门办事。两车狭路相逢,此车见彼车,李格非毫无客气,当即下令,命人把那道士从车里拖出来,拉在路边,跪在地上,然后历数他的罪状,痛打一顿,后又将其驱逐出境。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做法有点以暴制暴,可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眼里容不得不正的东西,半点沙子也揉不得。如此,李格非他有着厚重的教育经历,自己饱读诗书,又是个学问家,而且他与苏轼及苏门的其他学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性格又是这样一种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所有这些都对儿时的李清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出身亦是不得了的,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当朝期间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还做过三司使(此职务没有对应的现代官职,大约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兼商务部部长)。试想这样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定也不是一般的俗人。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人物传记里边的名家,在李格非的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妻子,提到了他的女儿。在提到这位王氏的时候,特别提到一句话,“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即是她也很善于写文章。虽说区区三字聊表,但其深意不可小觑。首先,能进入正史里边,本身就不同寻常。李格非能进入到《宋史》里边是不寻常的。其次,连他的妻子也能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到这个传记里边,这更不寻常。那就说明她这个“亦善文”不是一般的善于写文章,甚至也许可以说她精于文章,而古代所谓的“文”其义甚广,也许她还会写诗写词呢。由此,王氏亦是一个在诗书世家里边长大的女子,自然她也在影响着李清照的方方面面。

  如此书香世家,对李清照在心智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发展作用。虽说其父母严词紧教,但同时也为其创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读其词便能得知和体会到她少女时期的生活和经历。

  翻开《宋词三百首》,那充满愉快,清新艳丽的《如梦令》,充分的反应了李清照那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心境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记起那天的日暮余晖,她与一群和她同龄十六七岁的女孩儿一起泛舟于湖上,带着女孩子家爱吃的零食点心,小酒助兴,边歌边荡,轻松自在地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还有美丽的荷花。游兴正酣,不禁忘了时辰,时间一长,酒也喝多了些。走偏航向的船误入到了荷花朵簇的深处,等大家发现走错了方向,便趁着酒兴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的船惊飞了水鸟,从眼前飞向远方……如此,闭眼轻思: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船桨轻过,湖面泛起层层的涟漪,绿色的荷叶衬着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和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可能是因为她们兴奋,也可能是因为她们酒晕未消。就这样“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船惊鸟起,扑啦啦的,一群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出自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之手,谁又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小姐呢?而其异于旁人之处就是她不但能够享受快乐,而且还能够描写快乐,分享快乐。不然,九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够有幸得知宋时的光景和她这泛舟的情节呢。

  幸运的她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其才学水平自然广博高泛,旧时的女子寥寥能及。正值豆蔻年华的二八佳人青春使其渐变成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除了与女伴儿们无忧度日以外,少女的情思也在她的心里暗暗生长着……

  自古少女怀春,喜春,写春。春天对于这个心思细腻的才女来说,无疑是一个浪漫的季节。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写尽了春日里的那份温婉与遐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精妙地描绘了春日里的景象也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那是细腻的生活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她一个人在后花园喝多了酒。或许有人说,她怎么又喝多了酒?上面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浓睡不消残酒”,为何如此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从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此为何故?

  其实,李清照并不是整日醉酒之徒,在她的词里经常出现的这个“酒”实际上是一个意想。诗人和词人写酒都是虚实两面的。如李白写酒一样,若是真如他诗里写的那样喝酒,恐怕他的身体支撑不到他写上万首诗就已垮掉了。“酒”只是作为一种情绪的象征。高兴欢愉的时候,酒起助兴,酣畅淋漓。忧伤沉寂之时,杯酒化愁,一饮再饮。太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便是欢愉的气魄,倒不是真的喝上三百杯。故此,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亦是一种情绪。昨晚的风很大,雨很小,心情复杂的她不停地喝酒,酒后酣睡,一直到日上三竿。

  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着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见这个家里的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早餐是否已备好,妆饰是否齐全,并非这些日常生活的俗事儿,而是问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此处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后院海棠可还好?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 ,卷帘人便是这小丫头。

  如此,这便也是她昨晚独酒的原因。可那小丫鬟怎知她的心思,她在词的结尾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低头轻叹,哎……你说的不对,怎会是“海棠依旧”呢,它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经过雨水的滋,海棠花的叶子自然会更加的丰茂,故此“绿肥”。可昨夜的大风该会吹落多少花朵呢,这最关心的“红瘦”才是她的惦念。这海棠就是其对青春时光的憧憬。独酒思量,如此的年少青春延续几何?再经风吹雨打,更不知容颜多久。红颜易老,如花摧残,那卷帘人又怎能体会她这绵密的心思呢。

  浓文,残酒,泛舟,填词……待字闺中的易安除了文辞了得,受其父母影响还锻炼出了卓尔不群的胆魄与见识。

  唐时有一著名文人,名元结,曾著写“安史之乱”后大唐的中兴之路一文,名曰《大唐中兴颂》,后经书法大家颜真卿刻于浯溪石崖之上。时至宋代,苏轼的学生张耒以一篇《浯溪中兴颂》与其应和,流传甚广。如此浓重的政治话题,往往皆是男子所题,可当时年方二八的李清照却题了两首关此的长诗来应和张耒。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揭示唐代“安史之乱”根源的两诗句: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节选)

  为何唐时的军队屡战屡败,不是因为他们兵不勇,术不厉。而是因那战马非战用。皆替杨贵妃传荔枝去了。这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便专门命人从南方用驿马一站一站地传回长安。就像杜牧所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依李清照所言,那战马都在送荔枝的路上累死了,故而打仗的时候自然没有好的战马。当然,这是比喻的写法,但如此的立意却是从一个闺中小姐的笔下生出,不禁让人惊叹,就连朱熹也盛赞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在《宋史》中,其母王氏仅“亦善文”三字表述。而李清照是七字:“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在当时特别受人赞颂,在正史中受七字之描,实属了得。

  年方二八,才貌闺中,见识博广,此即到了适婚之时。可如此的一个女子何人敢娶,何人能配,她意何人呢?说来,还真有一段佳话……

  二、锦字命中良缘定

  宋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赵明诚,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作为太学生的赵明诚,自然也早就读过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甚广的李清照词,并且多有关注。

  据元代伊士珍所著《琅?旨恰芳窃兀?笔绷鞔?耪庋?桓龉适隆R惶欤?悦鞒习兹粘擅危?桓龇浅F婀值拿巍C沃卸亮艘槐臼椋?牙春笫橹心谌荻喟胍鸭遣磺宄??患堑闷渲械囊痪浠埃骸把杂胨竞希?采弦淹眩?ボ讲莅巍!闭悦鞒喜唤猓?煳势涓盖蠼狻F涓复鹪唬骸按宋?置眨??杂胨竞稀???省???采弦淹选?????弧?ボ讲莅巍?次???颉??郑?侠幢闶 ‘词女之夫’,如此看来,吾儿日后定会娶才女为妻了。”

  或许是天意使然,或许是故意说辞,赵挺之的这个解释着实是对了赵明诚的心思。当时的女词人也颇多,但真正官宦子女里的女词人,能够入得赵明诚之眼的,恐只有李清照了。

  话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与李清照和其父李格非同乡。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高官,相当于现今国家人事部副部长。此人精明干练,政绩突出,唯一点,他是王安石变法派中的成员,不得苏轼的敬待,就连他的连襟,“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也不愿沾亲带故于他。

  如此,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与苏门其他弟子关系也颇为密切。加之此人性格刚正,与苏轼不喜的变法派人士赵挺之应是水火难容之交,若是赵明诚打着李清照的主意,此时恐怕难以随了他的心愿。唯一的办法便是赵明诚与李清照二人能够奠定感情基础,互相欣赏,两情相悦。

  说来赵明诚出身亦是名门,高官之后,但其身上并无富家公子的秉气恶习。自幼喜好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的他,九岁的时候便已爱上了这些东西。包括他那个非常不待见其父赵挺之的姨夫陈师道也一直在鼓励和帮助赵明诚。在外为官的陈师道虽说厌赵挺之,可对这外甥却是爱护有加,欣赏喜欢。每每看到碑刻文字,看到金石文物之类,陈师道总会写信告知赵明诚相关信息,嘱其买购或收藏。因此,有了姨夫的这般鼎力支持,于收藏和文物鉴赏方面赵明诚在当时的士大夫圈中还是颇有名气的。

  对于李清照而言,虽说其待字闺中,却对这赵明诚也多有耳闻。不仅仅是因为赵明诚金石文物的建树。究其原因,另一故由是赵明诚为太学中的太学生。(所谓“太学”,即是宋时为了选拔官宦子弟及品学两优的平民子弟而成立的学校。分置上舍、内舍和外舍三级于学内。其中上舍者,可免科举,经些许时日学习考试后,便可直做京官。故太学内的太学生皆是品行端正,才俊词佳之人。)加之赵明诚亦是名门之后,好收藏鉴赏,情趣智雅,真真是如意郎君的不二人选。心思绵密的李清照自然也懂得其才了得,其人了得。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又彼此倾慕,接下来的事也不免顺利了许多。说来,一向锦字成词的李清照总擅描写,不知她该如何描绘自己的这段姻缘。其实,在此的早些时候,李清照便写过爱情,那首秀面芙蓉的《浣溪沙》便是她的爱情:

  秀面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秀面芙蓉的少女,斜靠在“宝鸭”形状的香炉上,回味的那么美,以至于不禁咧嘴笑开,芙蓉一般,让人一看就能猜出其少女的心思。这是在想什么呢?该有如此的欣喜。有如今人在路上走着,心中若是想起那人那事也会不禁笑上颜开,路人亦会看你猜心。她那脸上荡漾着的浅淡的美好与憧憬被转动的眼波出卖得一览无余。这便是一个少女的情思。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刚刚见了面的人,情韵依旧徘徊于心中,即使是小分片刻,也要再寄出一份约会的锦字。着急地等待着回信,一人傻傻地撒娇地等,以至等得生出恨意来。当然,此恨绵绵却是甜蜜的恨。这半阕红笺里寄出的幽怀,隐藏了她至深至秘的心思,可这心思早已透过她那双眼睛被人看出。可再恨再急也终究是徒劳,不用着急,月移花影约就来了。

  或许,如此细腻的少女心思也只有她能不露声色却又显而易见地展现了吧。因家庭礼法,心中有爱慕之人却不能花前月下对面执手地互诉衷肠。托锦字、寄红笺,如此,断断是折磨的紧。

  偶来翻阅,今人的书中记写她的一首《点绛唇》,道出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前其实是见过面的,而且那时已互生情愫: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i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晨起,太阳还没升得太高,刚刚荡完秋千下来休息,慢慢地揉着因为荡秋千用力而轻肿的手。大清早的空气清新,花露凝凝。还没完全开放的花骨朵上面满是露珠,看着花朵,不禁也发现荡了秋千后出的汗印透了自己的轻衫……

  闲休在秋千上,轻揉着手腕,忽然见有客人进到自己的园子里来,没提防这突然的造访,鞋也来不及穿,光着袜子往后面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来者,惊了一个少女的心思,含羞地躲在门后却回头偷望,这滋味恰如嗅到的青梅,心上人的突然出现,害羞地逃走却紧步回头。含情脉脉的俏皮,从笔端流到纸上,从纸上流到心里……

  两情相悦的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隔了李格非和赵挺之,不禁让人为他们的良媒有所担心。或许,他们真是天作之合,偏偏在这个时候,两个人相知相惜的时候,亦是宋徽宗刚刚继位的时候。

  宋徽宗刚一继位,便立国号为“建中靖国”。此意折中,既不偏袒新党,亦不偏袒旧党,在朝为官者新旧两党皆有,加之李格非和赵挺之虽各属于新、旧党,但其二人均不是新党和旧党的领袖,所以他们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也无直接的政治冲突,更何况两个人都同朝为官,还是山东同乡。如此,二人得知双方子女互生情愫,公子才俊,小姐多情,便也就做了门当户对的亲事,结了百年之好。

  三、喜过忧来事变更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这日,新婚后的李清照,独步街上,心情盎然春意般的明朗。见得街上卖花郎挑担卖花,便上前买了一支。这花儿上依然带着楚楚动人的点点露珠,一颗颗均匀得如眼泪一般,又好似彤霞下挥出的一抹绚丽,越看越美,越看越爱。可是,没一会儿,她便犹豫起来。犹豫着,担心着,若是她把这花儿买了家去,丈夫说这花儿的美丽胜过自己的容颜可怎么好。若是郎君犯了猜疑,喜花儿而不再喜我怎么办呢。心中这样想着,可偏偏却要把这花儿插在鬓间,与斜簪相应,硬是叫郎君你看一看、比一比我与花儿谁胜一筹。

  颜面娇好,正值青春的李清照心中怎能不知郎君的心意呢,明知那赵明诚定会赞花亦赞人,且会盛赞人,可还是要写出来。倒不是真的为了与这花儿争颜夺貌,而是想告诉人们他二人之间的绵绵情意和艳人的生活。再者,这里的“花儿”还有指代其他女子之意,“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暗语丈夫若是在外面见了其他女子,不要犯猜疑谁更漂亮,只管想着我的容颜就好了。冰雪聪明的李清照,将钟情一人的语字渗与词中却不露声色。平平淡淡的言语,读来却是意味深长。这样的女子,又怎么会不及花儿呢。

  妩媚,全才的新娘与赵明诚志趣相投,互相倾慕,婚后生活虽不如旁人一样整日耳鬓厮磨,左右相伴,但感情确着实牢固的很。

  那时,赵明诚在太学中为学。按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才能准假回家,其余时间二人并不得见。而其双方的共同爱好却把不能时时相见的他们和他们的感情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李清照入了赵府之后,受其夫影响,也迷上了金石字画的鉴赏收藏。可是,收藏古董是一件耗财的事儿,虽说二人的家父均是朝中要员,但从小对他们教管严格,并不会给他们钱财散在收藏上。况且赵明诚在上学,也无收入,结业做官后也是官位七、八品,俸禄只够糊口,并无闲钱投放在金石字画中。如此,李赵二人还是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坚持着。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记录了他们的办法,即是典当衣服。每当赵明诚归家,他们便会一同去典当行把衣服当了。夏天的时候就当了冬天的衣服,冬天的时候就先赎回冬天的衣服再当了夏天的衣服。当完了衣服,换得五、六百钱,二人揣上这钱直奔大相国寺而去。

  这大相国寺是汴梁城最大的寺庙,《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结识林冲的地方便是此处。在这里除了每月都要举行多次的大型庙会以外,还是古董金石,字画收藏的买卖之地,亦是民间的文物市场。

  在这里,经常可以淘到宝贝,有时若是得了一件可心的物件,便会淘回家挑灯夜观,爱不释手,一边看一边笑着品评……那种油然而生的喜悦溢于言表,是用金钱衡量不来的心满意足。一次,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大相国寺中偶遇一幅画,此画是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执此画之人,叫价黄金二十万两。这着实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别说李清照拿不出这钱,就当时汴梁城内的富家子弟一下拿出二十万两亦是不容易的。因钱财有限,买来不得,就只好借回家中欣赏欣赏,连着品赏两个晚上,越发的喜欢可也越发的觉得囊中羞涩,最后还是连连叹息地归还于人家。为此,他夫妇二人情绪低落和痛感惋惜了好久。

  或许,这即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追求,简简单单的淘来自己喜欢的玩意儿,二人共同研究,共同赏玩,或开心或惋惜,别无他求的纯朴就是最淡泊的幸福。这幸福羡煞旁人,旁人却也模仿不来。熙熙攘攘的东京汴梁,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如此相知相契的爱情,无疑是李清照的幸运,也是赵明诚的幸运。彼此倾慕,钟爱,一方安好便是晴天的幸福,着实令人羡慕的紧。可这“晴天”没要多久便被浓云遮日了,一大朵乌云正慢慢地云集在汴梁城的上空……

  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喜结连理之时,正是宋徽宗朝政宽松之时,而现下的政治格局却发生了变化。朝中新党领袖蔡京鼓动宋徽宗推行变法,以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遗志。不久,蔡京和同属新党的追随者赵挺之同获提拔,先后做了副宰相和宰相。

  宋徽宗决意要推行变法,新党人物便得了势,如此一来,旧党派人士可就遭了殃了。新党对旧党的打击便从那个时候开始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便是苏轼、苏辙及其门生弟子。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自然也难逃其内。宋徽宗亲自把先后下诏列出的一百二十一人的黑名单刻在石碑上,名曰“元?党人碑”立于宫殿门外,示于众人,可见宋徽宗决心毅然。

  这样,李格非的官一定是做不得了,会不会连累家人还不得而知,以后何去何从亦是未知。这般境况让李清照很是担心,一面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一面使父亲承受这痛苦的却是自己的公公。面对这两难的境地,她不知如何是好。遂表文向公公赵挺之求援,望其念儿女亲家之情施以援手。但赵挺之并不为所动,面对李清照后来“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之言讽刺,赵挺之也许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敬或是冒犯,可这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管时局如何动荡,赵挺之如何刁难,好在赵明诚对李清照依然如初,不离不弃。朝廷下令把苏轼及其门生们的诗文子集全都毁掉,而这时的赵明诚依然收藏着李清照喜欢的苏轼、黄庭坚的字画和碑帖。这不禁使李清照深感宽慰,也是她在那些日子里唯一的精神支柱。

  时至宋徽宗大观元年,新旧党派之争结束后,蔡京出任宰相,致使时任宰相赵挺之被迫退位,而其在辞去宰相一职归家后的第五天便命归黄泉,享年六十八岁。赵挺之去世后,蔡京便带人抄了家,织造罪责将赵明诚一家驱逐出汴梁城,遣回了山东青州。

  如此,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的李清照,从“沉醉不知归路”时的天真,到“却把青梅嗅”的浪漫及“徒要教郎比并看”的人妇心境,再到父亲被罢官,公公去世,离京返乡……这许多使她变得逐步成熟,同时也是这个一代词宗的成长历程。

  四、一退十年忧再起

  回了青州老家后,李清照和赵明诚二人着实过了一段踏实日子。两人互敬互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共同撰写《金石录》。这十年间的隐居生活,或许是李清照毕生难忘的时光。而在他们过着安逸生活的同时,这十年间朝廷也发生了变化,政治格局也随着蔡京的下台而发生改变。这也为赵明诚重返仕途提供了机会。

  赵明诚虽重新做官,但此次与十年前不同的是,他不能带着李清照同去,只能留她一人在家。这对从未长离的二人来说,无疑在情感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这年重阳佳节,仍是李清照一人,她边饮酒,边赏菊,那菊花开得极盛极美,看久了,不禁染得满身花香。可这暗香再怎么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她摘一朵菊花低头轻嗅,挑着弯眉望着远方,仿佛是要从那花香气中望出个人来。等着,盼着,终将是徒劳,亦是盼不来人的,遂一片一片地揪下花瓣,撒在地上,撒在心里。愁上心来,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回到闺房,看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伴着那一阵阵寒意,想着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仍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她只觉得此时的自己倒比那菊花还要不堪憔悴。

  浓云蔽日,薄雾轻浮的整个白天本就百无聊赖,郁闷忧愁,却又逢得重阳。值此良辰,丈夫不在身边,玉枕孤眠,冰凉沁人的不是时节变换,而是这透凉人心的夜……如此,她便放了沉重的心思,抬笔把思念写给远方……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阕,闺中的这点心思,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寂寞,惆怅,相思,感怀。在外为官的赵明诚接此信后,叹赏不已却又不甘下风,遂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后写出佳词五十阕,以应李清照的诗词与情意。

  这日,赵明诚修改好词字后,将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杂入五十阕词之间,执此词宴会故友陆德夫,席间,赵明诚拿出这五十阕词请友人品评。陆德夫再三品赏后言道:“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闻此话,不禁心中欢喜亦心忧。

  赵明诚续与友论文辞鉴赏,拓帖做官。仍留李清照一人守候着思念

  青州十年,赵明诚重返仕途后,与李清照聚少离多。因此,李清照此间的词多有离情别绪,自然也多了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类。其经典传吟之作当属《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清晨,卧房香炉中的香片早已熄灭,慵懒的她连被子也不愿意叠起,红浪般的皱在床上。睡眼朦胧地坐在镜前,无心梳妆,那梳妆盒上的灰尘已密密一层,犹如这日上三竿的寂寞一样,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若是这寂寞闲愁日子久了,恐怕会心生怨恨,负了她自己也负了这段感情。那曾经欲说还休的是是非非终究也是说了出来,可说出来后的滋味比不说更难过的紧。对镜清妆,憔悴的容颜又瘦了许多。此因不是为喝多了酒,亦不是因为伤秋感怀。说到底还是为那浓重的相思和欲说还休的心事。

  也罢,不说也罢,不说这些了。对了赵明诚再续几句,此行能不能不要走那么远了,就留下来吧,她唱了千万遍的阳关曲想让丈夫留下来,可他还是为了仕途而去,实则难留,也只能任他去了。此去无音,难道你赵明诚和那武陵人一样也迷路了不成(注:“武陵人远”典故 话说汉朝的时候有两人误入深山迷了方向,不知归路后却巧遇两仙女,应仙女之邀,他们与其共同生活半年之多,待到他们再回到自己的家里之时,发现妻、子均无,剩下的却是自己的第七世孙,此即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还是你独自乘凤归去烟锁秦楼,留我一人在此?(注:“烟锁秦楼”典故 春秋时代,秦穆公执政时期,有一人名曰萧史,此人特别善吹洞箫,秦穆公喜欢至极,遂将自己女儿弄玉嫁与他,弄玉嫁给萧史之后便专攻吹箫,且模仿凤凰叫声,终有一日凤凰听闻,翩翩飞来,载萧史和弄玉远去仙山,避世生活。这里李清照引用此典故,寓意凤凰于飞,二人归去,可偏偏赵明诚一人离去,满字尽是感伤。)这话说与谁听呢,也只有庭前的流水了解她终日凝眸的心思。在那凝眸的眼中却又平添了一段新愁,这新愁即是那字里行间的忧伤……

  宋徽宗宣和三年,四十一岁的赵明诚迁任山东莱州知州。此行,赵明诚携夫人一同前往,这无疑是佳事,自从赵明诚重返仕途至今二人终是聚少离多,此该庆幸。可当李清照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从青州赶到莱州的时候,二人的相见或许不如想象的美好: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到莱州住地,见此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亦没有字画,她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她已经变得犹如当初三国时候,袁术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术兵败的时候,跟其手下说我想喝点蜜糖水,那手下回答得甚好,说现在只有血水,哪有蜜糖水?袁术听了以后大喊一声,口吐鲜血而死。李清照此意,比那个袁术还要惨,这都是因为美酒和荣华富贵惹得祸,天下人都追求美酒,追求荣华富贵,所以才会抛弃安逸清净的生活,到此地来追求功名富贵。话来如此,丈夫就没法儿相陪,害得她一人待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地方,百无聊赖中只好把门关起来,自己写两行清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

  说来也别总以为她很孤单,其实她一点都不孤独。且有好多朋友,起码有两个,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合在一块儿便是子虚乌有了,这是其最好的朋友。

  李清照的这首《感怀》不为送别,不为相思,却多有抱怨和寂寞。或许,李清照并不是抱怨这陈设简陋,无金无石,而是别有心思。李清照怎会不知赵明诚刚上任不久,顾及政事无暇整理房间,且他们在青州十年期间的那些伙伴、故交也不可能都跑到莱州陪他们。如此,三十八岁的李清照,也真真懂得这其中的道理。

  再说,李清照岂是贪图享乐之人?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意说?不吃大鱼大肉,不穿大红大紫,头上没有珠光宝气,房间里也没有雕梁画栋,这就是我崇尚的生活。再说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哪儿还去管那个什么破椅子破板凳的,那都不在眼睛里头。故此,李清照的怨定非生于此。或许是与赵明诚蓄养歌伎有关。

  歌伎在当时来说是以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存在的,作为招待宾朋贵客的“官伎”,连苏轼家中亦有蓄养。赵明诚为莱州知州,蓄养歌伎也在情理之中。这其中二人的纠葛原委,在史实资料中并未提及,后人还有猜测,因其没有子嗣而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使得她承受了舆论的压力,再加之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歌伎、女性,那她自然难受的很。 (友情文章 www.wenzhangba.com)

  那如此美满的婚姻伉俪,难道就要这样冷冷清清下去了吗?殊不知,这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前奏。

  五、国破分崩难当头

  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因志同道合,互相仰慕而走到一起,即使二人之间因为琐事而摩擦,只要感情基础还在,自然不会致使婚姻破裂。在赵明诚担任莱州知州三年后,按宋时的官制规定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官三年期满被调到新的地方继续任职。赵明诚被调到淄州(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任知州。这期间,他除却关心政务,其主要精力和目光还是放在了文物搜集方面。淄州境内的稀世文物,金石、字画他遍访无余。

  这一日,他听闻淄州境内的邢家村子里有一个叫邢有嘉的人手中有珍品,遂上门拜访。邢有嘉听闻赵明诚来意后,热情地拿出了一套家藏的字来让赵明诚品鉴。此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手抄的佛教著作《楞严经》,这是珍贵至极的白居易真迹。赵明诚得此字后,一路打马狂奔回家。他之所以着急,其原因有二。其一,刚获至宝,白居易,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又是有名的佛教信徒,是历代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大师级人物。能够见得他亲笔手书的佛经,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狂喜的事情。其二,赵明诚得此书后亦想尽快让家中的李清照与其一同欣赏。因此,他快马加鞭地飞奔回家。

  赵明诚回家后,与李清照二人同赏了三个多小时,直至二更天,越看越兴奋便边饮酒边赏,酒喝干了就泡上一壶上好的贡茶小龙团继续赏。过了二更,又点起了两根蜡烛,一看便到了凌晨。这近乎发狂的喜欢,比什么都来劲儿。

  由此看见,赵明诚和李清照之间,收藏金石,文物鉴赏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只要信物还在,二人便会依旧如昨。自然,通过此事,二人之前的隔阂也就顺理成章地化解了。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

  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并未波及山东一带,但山东也受到了战事的影响,一些战败的兵勇闯到淄州城中作乱,身为一州之长的赵明诚平定了兵乱,因此还晋了官职。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此意:听闻金人攻破了东京汴梁,都城已经被人占了。环顾我房周围,茫茫然不知所措,无所依托。望着这屋中的金石、字画,古董收藏,只能怀着惆怅的心情留恋了,因为,这注定再也不是属于我的了。

  李清照在“且恋恋,且怅怅”的同时也在想着办法。恰巧,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的三月赵明诚之母郭氏逝世于江宁(今南京),赵明诚被免官而回家奔丧。也正是值此季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为那满屋的金石古董做了长久的思量打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这样写道“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借此次奔丧之行,把山东的文物迁移至江宁,其转移取舍的原则就是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车装船的,还有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单为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例如一个主题的字画)这个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如此,已经筛选淘汰了那么多东西,还满满的装了十五车,可见其数量之多。此去江宁奔丧,倒不如说是文物迁移和逃避战乱。但李清照并未和夫君赵明诚南下江宁,而是回到了青州,因为在青州故里还有大批的文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据此,那青州老家的文物远不是十五车了,而是满满十余间屋子。李清照决定一人留下整理物件,次年春天乘船走水路下至江宁。可是,就在当年的十二月份青州突发兵变,郡守被叛军所杀,李清照家中十余间屋子的文物也被一把大火烧尽,只有少量珍稀的字帖及相关文物被李清照拼死抢出。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文中说,这《神妙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之时花了二十万买的,兵变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出,在其乘船南下过镇江之时,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字帖避之。所以他说,此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

  几经周折辗转,历尽磨难。李清照终于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与已是江宁知府的丈夫赵明诚相聚。此时的江宁正处于战略要地,与金兵隔江对峙。 而赵明诚的心思完全不在战事之上,依旧四处寻访名人字画。不过与先前有所不同。以前收藏字画没钱都可以当衣服买画,实在买不起的就借回家里欣赏后再还给人家。现如今,他是江南重镇的四品大员,有了钱了,可却不想花钱了。有时仰仗自己是高官、文物界的大佬不免做些耍赖的事。

  赵明诚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常?巳耸种杏幸环?断粢碜?纪ね肌罚?庖蝗招?炒?送祭锤?悦鞒闲郎汀K?源送忌鹾茫?懔羲?诩叶嘈┦比铡?杉柑旌笠谰擅换梗?驼庋??涌吹搅簦?焕炊?ケ忝涣硕?病

  而此时的李清照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过着清淡高雅的生活。在这三年内,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是国都被破,国家灭亡,到青州文物俱毁,再到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来到江宁。错认他乡是故乡感觉使她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宋时有一人名作周辉,他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第八卷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从这一段的记载里边,看得出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过得并不愉快,但词人还是会在乱世中求得安静一角,以求心灵之平和。虽然赵明诚每每也觉得有点苦累,但是风雪袭城,二人比肩而立,于皑皑白雪间,拈词造句,拂袖添香,也算得上是困顿生活中难得的浪漫了。作于此时的《临江仙》,这样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一句庭院深深,多少感叹在其中!云窗雾阁雕花砌,却是常闭不开。孤寂之心,跃然纸上。春风扶绿了柳梢梅萼,却没有让李清照感觉到一丝的生机。感月吟风多少事,只是昔日的美好日光怎可能重现,所以才会“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在这异乡的城里,衰老的不只是容颜,还有那颗安静的心。所以庭院深几许?无人能答!

  六、人祸成灾不单行

  如果国家不是那么风雨飘摇,日子就算凄苦一点就这样安安静静的过下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然而,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正在他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属下李漠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作为过渡时期的官员,赵明诚这时候至少应该报告上级,或者调遣兵力作好平乱的准备,但他竟然当了可耻的逃兵——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了,竟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这当中,当然也包括他的夫人李清照。

  幸亏那位姓李的下属自己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了赵明诚的官。《金石录后序》里边,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李清照只是非常客观、冷静甚至是很平静地对这事做了一个陈述。“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 词人当时的心境我们无法揣摩,或许有埋怨,或许有失落,但是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还是原谅了丈夫懦弱的行为,只是曾经的鱼水和谐之景怕是不多了吧。

  归隐的途中,他们先到达了安徽的芜湖、当涂,在路过乌江时,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面对奔流不歇的长江水,她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起调高亢地表述了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人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鬼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借古讽今,鞭挞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无堆砌之弊,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巾帼之志。因为此气节,因为此风骨,才使得婉约娇媚的李清照散发着异样的光辉。不知此时的赵明诚,是否深感羞愧。

  就在赵明诚被罢免的三个月里,又接到了恢复任命湖州知州的文书,命运再一次眷顾了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按照宋代的官制的规定,官员去赴任之前,履新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先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意欲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临行前,赵明诚千叮咛万嘱咐,怎舍得丢下她一人独守异乡,可没想到自己却出了问题。七月底,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又值此大暑之际,误食来了大量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这个世界只剩下李清照孤零零一人,所有的爱恨离愁说与谁人听?

  一首《孤雁儿》诉尽离人之苦。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藤床纸帐,在古色古香的屋子里醒来于现在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然而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大抵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无法排遣。“沉香断续玉炉寒”,这一“寒”字,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赤裸裸的展于眼前。“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想到园中的梅花,似在听一只笛音,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断了多少痴情意。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语点中心念间所想。“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这里的“吹箫人”是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栏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眺,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一枝折得(引自南北朝时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折得一枝梅花,赠与友人,形容两个人的情深意长。)寄与谁人?天上人间,四处茫茫皆不见,怎诉离殇?

  七、一叶孤舟自飘零

  你自离去,怎舍得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在清冷的世界里徘徊?

  李清照南渡之初,曾做《添字采桑子》,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深情。“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窗前芭蕉尚有余情,怎奈别土又离家,唯有伴着“点滴霖霪”拭泪花。

  1135年,金人再度南侵,李清照孤身一人,再次流亡到了金华,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又正当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友人约她到附近的名胜之地双溪,游玩散心,去而无意,作《武陵春》为答: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泪先流。”第一次读这首词的时候,无来由的只记住了这一句。现在想来是这字字句句深入骨髓,痛彻心扉。那些美好的瞬间,那些美丽的词句,那些温暖感动,还没开口早已泪如雨下。在李清照的心里,赵明诚亦如初见时一般,俊朗有才气。那些美好的时光就在指尖的罅隙里温存,却生生的剩下一个人想念。就算“风住尘香花已尽”就算“双溪春尚好”,怎抵得过心中千般万般的思念?

  这首词简炼含蓄,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意味无穷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千丝万缕的愁绪,只怕是何物也承载不了!

  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四处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的消息传来,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这可是卖国的罪名。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对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赵明诚在建康城重病的时候,有个张飞卿学士来探望,随身就带了一把所谓的玉壶,让赵明诚给他鉴别鉴别。此后却不知张学士所踪。

  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称之为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非真玉。这样的传闻让李清照非常地惶恐。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这样描写她的心情

  “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李清照为了还丈夫的清白,遂一路追踪逃难的宋高宗,欲交所有收藏的金石文物,以证视听。

  数月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这样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稻∶坊ㄎ藓靡猓??寐?虑謇帷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曾几何时,在盈盈飞舞的雪花间,词人轻弄映日梅花。只是恐怕这样欢快闲适的景致再不能见了。(《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如今却是“?稻∶坊ㄎ藓靡猓??寐?虑謇帷保?分υ谑郑?次藓眯那槿ド屯妫?皇锹?痪?牡厝啻曜拧I兔吩?疚?氖桥徘残耐返挠巧耍?墒潜纠葱那榫筒缓茫?酵防床唤鲇巧嗣挥邢???吹勾ゾ吧?椋?て鸶?畹纳烁校?涞酶觥奥?虑謇帷薄;??ㄐ恢站渴欠被?皇钡拿览觯?醯械霉??钪械目部览牒希靠銮乙寥艘讶ィ?录徘謇溽葆逦拗?氖笨棠芤揽克?募绨蚰兀坷钋逭栈楹螅?蚱拗就?篮稀⒇?┫嗟茫??蠲缆?腋!:罄炊淘堇氡鹩质顾?毒±氤畋鹂唷T诨楹罅?⑵吣甑氖奔淅铮?钫粤郊蚁嗉填净觯?艚幼啪涂?剂顺て诘摹捌辆酉缋铩钡纳?睢U庋?纳?钍顾?糯τ腔迹?コ⑷耸赖募栊痢5蹦昴侵稚兔返难判嗽缫巡辉凇U庋?娜兆又荒苡冒傥蘖睦道葱稳荩?渎?舜嗜擞巧嗽购薜那樾鳌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几多辛酸,几多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况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为那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可见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孤傲似一枝梅花的李清照,兀自飘零,走到哪里才可以靠岸呢?

  八、再嫁风波惹泪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诉尽了李清照身心所受之痛。国家支离破碎,生活分分离离,爱人猝然长逝,晚年又颠沛流离、孤苦无依。上阕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写尽恍惚、寂寞、悲伤的意境。(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乍暖还寒的十月,即是气候冷暖不定,心里的冰冷才是最难将息的吧。纵使三杯两盏淡酒却也压不住晚风带来的忧伤。雁过处亲戚离散,再也无人捎来安慰,如何是好?

  下阕以“满地黄花”写起,你看那满地的菊花都枯槁憔悴,容颜俱损了,我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又能如何呢,只能独自“守着窗儿”,看“梧桐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诉诸听觉,更添愁思。“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我想在没有比这一句更能恰如其分的诠释心中愁苦的了。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写尽了李清照历经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所以历代词评家都称之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此时已快到垂暮之年的李清照,还在终日漂泊。1132年,她在杭州结识了自称是赵明诚好友的张汝舟。命运是否再次眷顾了这位才情恒溢的女词人呢?

  时任杭州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经常来关心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对她嘘寒问暖,照顾有加,尽数甜言蜜语。在最适当的时候,恰巧出现了那么一个人,愿意给你依靠,给你温暖,是不是每个女人都会为之动摇呢!虽然李清照愿意下嫁张汝舟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后的生活能够安稳。所以她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打动,顶着世俗的压力再嫁了张汝州。只是好景不长,结婚之后才发现,张汝州对她关心是假,贪图她的钱财是真。其实在《金石录后序》中这样记载“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此时李清照的手中,金石字画已所剩无几。张汝州失望了,所以经常虐待她,“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而李清照也终于看到他的真面目,举止行为粗俗,简直是个下三烂的市侩,实难同他厮混下去,更谈不上安度晚年了!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录有李清照的《上内翰綦公(崇礼)启》记录了她此时的心境,“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此时恰巧张汝舟以不正当手段得官的事情又被李清照知道,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她不得不向官府检举了张“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后托人设法九日后被释放。至此,仅仅维持了100天的第二次婚姻仓惶结束。后来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这样描述误嫁张汝舟过程:“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o?a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然而,这次短暂的再婚与离异风波却成为李清照一生最具争议的经历,为她招致了无数的讥笑与苛责。王灼称她“晚节流荡无归”,晁公武评价她“无节操”;陈振孙说她“晚岁颇失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载:“易安再适张汝州,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对这样的评价李清照不是没有预料,她知道此一举将会置自己于流言蜚语的旋涡之中,“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但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不正是自己的尊严与幸福吗。在“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的孤苦晚年,她有权利寻找生活的依靠和心灵的慰藉,所以她毅然再婚:只是遇人不淑,所以她决然离异。在这场悲苦的再婚风波里,却也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词人的独立与坚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追寻,在繁华落尽的世间,最后只能一人拭泪痕,那颗破碎的心该如何安放?

  九、金石诗词养天年

  佛曰:人间风雨本是一种磨练。只是这样一次一次的磨难对于李清照来说是不是苦了一点。还好词人刚毅的心支撑起一颗强大的灵魂,在艰难的时光里,超然淡泊,安静的歌唱。

  剩下的时光里,她用自己的笔记录往昔和赵明诚温暖的岁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她的世界一如初见时澄明绚烂。赵明诚生前所做的《金石录》,凝聚了他们二人所有的热情,李清照怎忍心搁置,后潜心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夫妇收藏古藉、器物聚散之事,文笔凄婉。时至今日,《金石录》仍是文物鉴定、文史考索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在金石学领域享有尊崇地位。

  而此时正是宋、金对峙时期,国家的命运还在旦夕之间,作为李清照,对这个时期的时代的风云也是尤其关注。 宋高宗绍兴三年五月,朝廷派了吏部侍郎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前往金国探望宋徽宗和宋钦宗,意欲打探金国虚实。 李清照在《上枢密韩肖胄诗》曾这样高度称赞韩肖胄: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意思是说,韩肖胄将个人与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出使金国,堪为朝廷的榜样。她在诗中,还称赞胡松年出使金国,好比荆轲刺秦一样壮怀激烈。“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国难当头之际,使者们肩负朝廷使命,出使金国,国人们都为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生死的精神而感慨泣下,这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这样评价:(此诗)不仅歌颂了人民永远不会对敌人屈服的爱国主义精神,清照殷切希望恢复失地、拯民水火的热烈感情,也充分流露出来了。

  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已经六十七岁的李清照前后两次去拜访了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请其在米芾的两幅墨迹上题跋。因这两幅字也是赵明诚所爱之物。

  在这首《永遇乐》里,有李清照女人脆弱多情的一面,又表现出了刚毅顽强的一面,既有对美好生活和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又有情牵故土和国家危亡的伤痛。感时咏史,情辞慷慨,自成一家。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夕阳下,落日灿灿生辉,那似轻纱一样的云霭缓缓流过,景色如此美好,可是我如今又置身何处呢?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的哀叹。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会不会有风雨出现?这样惨淡的一问,带着多少“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孤寂。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婉言相拒,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酒朋诗侣”,可见她的朋友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记得在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是在这正月十五日,早早的更衣打扮,帽子上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而年少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种恬然闲适和豪爽洒脱成了随风流逝的黄金岁月。“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让人心酸的词句不仅仅吟唱出个人的愁绪,更是体现出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词人将浅显平易而富有变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在今昔对照中,写出了浓厚的国土盛衰之态和个人身世之悲。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这样写:“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后来的《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国土的深切怀恋。

  时间走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临安走完了她七十二年的人生历程,在金石书画,诗词歌赋的陪伴下,安然入睡。

  十、红藕香残玉簟秋

  笔歇至此,不禁轻轻哼唱了这首谱了现代词曲的《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隔了几个朝代的时空,我依然可以倾听词人美丽哀愁的心思。

  真情是词之骨,词言情,贵得真。李清照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独树一帜,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一代词宗”。 彭孙通《金粟词话》说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王灼《碧鸡漫志》这样称颂李清照:“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她的词被后人尊称为“易安体”,从“人比黄花瘦,”到“惜别伤离方寸乱”,再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透了变幻的人世……

  摊开手边一首首心爱的诗词,或恬淡,或忧伤,又或涕泪连连。唯一不忍拭手的就是这红藕香残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自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六句,四平韵。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W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据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语淡情深,浑然天成。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满目的荷花香消尽,似昨日才刚刚绽放一般,直到触碰枕边玉席的凉意袭来,才恍然秋已悄然来临。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注定了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那无尽的清冷与孤寂似一泓不息的脉流穿透千年的时光,踏着苍桑沉默的烟尘岁月,清晰哀怨,缓缓而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独弄清影,顾盼流连。纵是兰舟轻上,怎诉离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自回时,月满西楼。

  何以如此?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方才豁然开朗。从晨曦微露到薄暮初升,从初春微暖缓入深冬严寒。倦了的,是容颜,不倦的,是那千丝万缕梦萦魂系的牵连。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晏殊《诉衷情》有云“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秦观《减字木兰花》也有“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之句。可是直到雁排长空,月色微澜,空寂的天边却没捎来只言片语。而我只能执守于暮色前,站成一桢不变的风景,守望成一种企盼的姿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任时光荏冉,日复一日游走于指尖的思念,直至斑驳。而相思的愁苦依旧在侧。“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怀,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时下见此景象,却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而其所借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凄凉别后两应同。写满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摹肚啻骸肥?坝L一ㄐ焕婊ǚⅲ?Χ锨啻毫酱Τ睢薄V皇遣患耙装舱庖痪浯室庀拭鳎?廴诵南摇K媪烁≡疲?鹆肆魉??阜??洌?阜?俱玻?盏植蛔∠嗨嫉那质矗??嘶ㄈ荩?Я搜丈?@钋逭沼米蠲览龅奈淖郑??颐窍赶傅牧倌∽攀惫獾挠白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于是,所有的愁绪,横亘掌心,饮不尽,诉无言,似堆于眉心、挂于眼敛,却又无从舍弃。“情”要用“计”来“消除”它,其沉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展现无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种愁绪,似在摇曳的风里,又像在在飘零的雨里,纷至踏来。“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见得到,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不得见。即使偶尔舒展眉头,心头上的愁锁如何解开?!谁又能解得开?纵是满目繁华,伊人已不在!这样的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或许在李清照清冷孤寂的晚年,每每念及此处,也只有断魂的牵挂,在岁月的尘埃里愈显明晰透彻,了无尽头。

  如果生命是一首千古不绝的词,我想李清照做到了,只因她那清丽婉转却令人蚀骨断肠的诗词,只因她那历经离乱却又终思国家安危的情怀,只因红藕香残留给世人的意味深长……

  李清照的故居坐落在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畔的“清照园”。那里南傍百脉泉,东倚绣江河。每到深秋,菊花依然静悄悄地开放,它们陪着李清照,陪着“一代词宗”的每一篇诗词,绝世而独立。

  至此,长呼一口气,眼睛湿润着写完了她的一生,仿佛,自己也走过了一生……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