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异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异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1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异类》读后感精选10篇

  《异类》是一本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类》读后感(一):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读《异类》有感

成功不是随机事件!它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和不可预知的因素构成的。

1.文化背景与文化传承

文化直接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文化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

2.时代

3.智商优势

智商高对于成功是有优势的,但是并不是智商越高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高智商仅仅是成功的门槛。

4.父母生活方式与所处阶级

5.认真的态度,刻意练习的熟练度与时间积累。

以上都是成功的所依赖的优势。

6.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机遇

  《异类》读后感(二):读后感之“时势造英雄

利用两天零零星星的时间看完了《异类》,其实里面的很多理念都是在过去几年的阅读中体悟到的,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对过去阅读和经历做一个小结,原本想起一个吸引人的题目叫“通过西方视角小窥中国人的成功之道”,后来还是改变了主意,第一是感觉概念有点大,不好把握,第二是用“窥”字稍显有点别扭,有点“偷窥”的嫌疑,好比偷看女人洗澡,显得“不守本分”,用现在的题目更符合传统文化与此书的对照,发掘大时代背景下文臣武将的“成功之路”!
《异类》中讲述了近现代许多伟大的人物以及隐藏在他们本后的成功因素,更多地设计社会学方面的问题,譬如教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传承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我比较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个性的张扬,还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家庭、种族、文化等等背景因素,中国讲求“成功”最有名的莫过于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说,同时中国历经了漫长封建社会,但对人才的选拔与录用,也历经了种种的变革,依次是“选贤任能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录制、察举征辟制、九品正中制、及科举考察制”。
远古社会,用现代某位大师的话,就是中国最早的“民主社会”,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利用选贤任能制来选择适合的管理人才,当然也缺少不了考察,最著名的莫过于“尧”让位给“舜”,不光是看他的才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观察他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也即德行,最后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到了周代(夏商历史资料匮乏,是否真正存在也存在争议,所以此处略去),基本都是世袭制,也就是你老子是谁,也决定了你是谁!
春秋战国,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时代,战争自然是主题,如果想取得稳固的社会地位,争取“战功”才是王道,例如“战国四大名”——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赵两国各占两位,用现在的话讲,“战国七雄”之中,秦、赵显然属于两个超级大国,不是“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兵,不知道秦国一统江山,还要多少年?当然秦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一个不入流的蛮夷之地,成为一统六国的“大秦帝国”,这跟他的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想封侯拜相,那就战场上见吧!另外一个独特的景象就是辩士与谋士,闪亮登场,以言语,也就是“政治理念”干预政治,譬如“合纵连横”时代的苏秦、张仪,其实战争不光是两个大国实力的较量,更是智力的比拼,及对时势的把握,才会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霸主、强国以及管仲、商鞅、孙武、孙膑等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乱世出英雄”由此而始。
天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与李广,都是杰出的人才,有着非凡的才能,本应该大有所为,但是都以惨淡的结局收尾,说到李广有人觉得是“性格决定命运”,看似有些道理,其实是时代的悲剧,当时的汉文帝都为之感叹“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命运有时候也会跟人开玩笑,一次李广与卫青一起出击匈奴时,由于李广的名声太大,匈奴人几乎集结了全部兵力去围堵他,造成后方有隙可乘,最后卫青偷袭后方,立下奇功,李广几乎被俘虏,说白了,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东、西汉,历史舞台上又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外戚”与“太监”,有的确实是杰出的人才,更多的是人渣,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国争霸”,譬如霍光,牛到废立皇帝,还有更猛的王莽,干脆自己做皇帝,看到《汉书》里的王莽传,我真佩服的五体投地,简直是“装孙子”的高手、厚黑的大家,开始的时候简直是“忠孝的代表”、“道德的楷模”,最后杀的刘氏差点断子绝孙!
到了三国,几乎是各路高手云集,才会有后来的“演义”,其中曹操就是佼佼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人预言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比后来的“魏蜀吴”的发展状况,也说明曹操确实有这个本事,至于刘备,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没有家庭背景,凉快哪歇着去!然对比袁绍与曹操,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光有家世背景,没有“水平”也歇菜,袁绍的祖辈那是“三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脉不是一般的广,但“烂泥是扶不上墙”,“官渡之战”以二十万优势兵力被曹操的几万人马打的屁股尿流,赔光了家底!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是优势,没人才,照样白搭!
以上强调的时代背景,但是不能忽略个体的个性特征以及成长经历。在春秋争霸的时候,很多人熟知“卧薪尝胆”,但是别忽略背后的“策划者”范蠡,他的成功源于“察人心,知人性”,因为他知道夫差的骄傲,也了解勾践的残忍,所以能在正确的时间、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功成身退,成就千古美名!而才能不在他之下的文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本以为共患难之后是共富贵,换来的却是“兔死狗烹”!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战神”韩信,按照史学家的分析,韩信是“落魄的贵族”,早期家庭条件不错,后期混的有点惨,去别人家蹭饭吃,饿肚子,流落街头,早期的困顿与隐忍,让他千锤百炼得以成就不世功业,楚汉之争之中,他决定着双方的命运,历史也无数次的告诫并说明了,“功高盖主”的人一般没有好下场!当然中间就有人撺掇他造反,说过“相君之面贵,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但哥们在关键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放弃了“最佳时机”!最后被娘们给弄死了,我归结为“性格的懦弱”!
西方社会学提到“机遇”对现实成功的影响,现代人有句话就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准备的要素是什么?当然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西方社会学列举了几个要素,如“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金钱、资产与土地)”、“社会资源:你人是谁?(社会网络与声望)”、“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观点、信念价值)”,中国古代社会一则偏重于后两个,当然第一个是基础,也是少不了,最起码你有个经济保障,必要时也可以搞点“小动作”(如行贿、买官),这让我联想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早期张良家里也是穷的揭不开锅,但是有“声望”,又遇上了赏识他并很有钱的老丈人,交游开始广阔,积累了不少人脉,所以说,要成为“异类”,光有才、有声望是不够!
很多时候中国人不愿意讲家庭背景,觉得有点俗,但是这在西方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至于天才,传统社会也出过不少“神童”,最后也成了“方仲永”,而《异类》中也强调了光是智力超群也是不够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在处理社会问题以及知识储备上明显超过普通家庭的孩子,但在我们的社会里过分强调智力,看那些从小天资聪颖的、且家庭教育优秀的孩子对待逆境的态度可见一斑,譬如司马迁、班固、苏轼等人,哪个不是神童出身?最后的成就也离不开浓厚的家庭教育,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看待周围世界,以及现实处理问题的态度。中国传统社会更多地注重于知识教育和道德养成,往往忽略世俗的经验教育,清代曹雪芹的一句话被现代不少所谓的“大师”批评,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是群体化的社会中为人处事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不输于任何民族,在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进化史中多少显赫一时的民族以及文化,当年何等的风光,如今却早已尘封于历史,成为“遗产”,而我们经历的数千年,但在文化传承上却在近代出现了“断层”,在讲求个人拼搏、奋斗方面,所谓的“美国梦”跟中国精神坚毅和刚强比起来简直是孙子的孙子辈,就像《异类》所讲的个人奋斗以及勤奋,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中国自古有之,我们有“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的格言,也有“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的历史事实,当然有时候会限于时代背景,一些人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业,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人,在等级森严的士族门阀社会,既是才华横溢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诗人鲍照不得不发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感慨!有时候对照一下历史,其实也蛮有趣的,试问在我们现在“无比优越”的制度之下,又有谁能使平民出身当上国家领导人的呢?现代社会用“寒门无卿相”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美国民族简史》对比了后来移民美国的各民族的发展情况,发展最好的几个分别是犹太人、华人和日本人,犹太人自然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这源于他们对知识的崇拜和渴望,华人源于勤奋、聪明、精诚团结、适应性强,而早期被派去美国的日本人都是精挑细选的年轻人,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一般,充满朝气蓬勃,加上他们的“尚武精神”,有的一拼的就要数“德意志”武士精神,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都已体现出来!
王立群教授讲过“人生四行”,“自己得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一定得行;身体得行”,只是过多强调个人的努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之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机遇”,很多年前的读《激动人心电脑史话》就深有感触,后来跟一个名校的历史系高材生也是争论的不亦乐乎,说话狂的没边,被我好好修理了一顿,实在没话说就跟我“抬杠”!他的原话就是“我从没有遇见一个比我读书多、见识比我高的人”(总之跟文科生讨论问题真他妈的费劲),然后讨论国内的马云的成功,于是我说那是赶上了时代!首先计算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计算机硬件时代、软件时代和网络时代,这里必须要提及IBM,因为那个时代IBM基本就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当年不是小沃森意识到电脑时代的到来,IBM早就沉船了!如果没有IBM也不一定会有后来的“微软”,因为微软最开始是抱着IBM这个“粗大腿”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所以盖茨和乔布斯生在了好年头,以及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在中国,做梦可以想想,至于中国IT业的大佬们,大多都是是海外归来、而且出生在六、七十年代,张朝阳(1964)、马云(1964)、李彦宏(1968)、杨致远(1968)、丁磊(1971)、马化腾(1971)。
我那时候说要出国,然后哥们就开始攻击我说我是逃避,把国内夸了一遍,说“阿里巴巴如何牛X、马云如何成功、百度如何、我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之类”,对于有着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而言,反击是必须的,于是我反问他,我也承认你说的牛人牛公司,哪一个是世界级的?超过五十年的?要比有钱,苹果、Facebook哪个差钱?马克扎克伯格是80后,没有什么社会背景,中国有吗?是,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没错,十四个人挣的钱没有人家日本一个人挣得多!就这样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还要作“意见领袖”,把我逗乐了!
每当父亲说起家族的历史,有时候不以为然,回头想想,这就是所谓的“家族荣誉感”,曾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是身无分文,靠种地卖菜起家,每天早出晚归,挑着几十斤的蔬菜,去几十里外的集市变卖,积攒了的偌大一份家业,老祖宗也是有有远见的一个人,把祖父送去念大学,又把跟祖父定过亲的祖母送去念高中,这就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农民的觉悟!至于祖父更是如此,把在地主家做长工的舅爷拉去上大学,在48年就“预见”到国民党倒台,也深深被老毛的一些政治宣传所迷惑,他的同学不是跑去台湾,就是跑到美国,而他决定迎接新中国,最后却是一场恶梦,等待他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风暴”,田地、财产全被无情地剥夺,打成右派,子女由于政治问题,被剥夺上学的权利,本人做了一二十年的政治监狱,八几年平反,百年家族的荣耀也宣告完结!
确实“时势造英雄”,但也要认清时“时势”,否则“一招棋差满盘皆输”!从东北的乡村到知识分子浓郁的大家族,有很长一段时间水土不服”,很多不以为然的东西,会被谴责,例如东北的一些不良习惯会被骂的狗血碰头,唯一好的,家里的知识分子很多,兄长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比起东北的外婆家的人,简直是两类人,小时候祖父给我一本莎士比亚诗集,直接把我搞蒙圈了,从小跟姥爷长大,看个三国演义、听个张作霖传奇,都是属于高级享受了,哪见过这阵势!用三个字形容“看不懂”!然而对比双方的生活习惯也是大相径庭,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生活习惯!姥爷、姥姥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几乎不认字,一辈子勤恳,兴趣爱好就是赌博、抽抽烟、听听评书,身体最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祖父他们完全不同,读书、看新闻、写文章、种花养草、喝茶,祖父八十岁戒烟,活到九十岁,而祖母今年九十五,身体硬朗!
所以一直以来我坚信不疑地就是,读书不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成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过,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感受到快乐,这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说“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那也是扯淡的,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里,能做到一点,追求过程,而不忽略结果就够了!

  《异类》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异类”

    今天读完了《异类》这本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加上之前读过的《浪潮之巅》和《平凡的世界》,不夸张的说,这三本书对我的内心成长和自己的将来有着极大的帮助。
    我感谢命运对自己的眷顾,不用经历父辈和祖父辈的艰苦时期,感谢自己的父母尽全力抚育自己成人,感谢自己在高二暑假体验了农活的艰辛,感谢自己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感谢大三大四的创业经历,感谢研究生期间老师的宽容。身处的社会环境和一系列机遇让自己现在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并且体会人世间的百味杂陈,加上自己不算太笨的脑子和自身的努力,我对将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脚踏实地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时刻感恩,时刻感恩,时刻感恩。

  《异类》读后感(四):【摘录】+【感想:理解成功路径的一种方法】

【作者在书中提供的是一种理解成功路径的方法,而不是知道你如何成功的一种方法论,基本上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关系。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书中成功的异类仅仅是指职业生涯出类拔萃,比较偏向于职场成功人士,和普遍意义的成功人士区别还是蛮大的。书中罗列的观点在这两年基本上被各种网文帖子罗列了个遍:出生时间等隐蔽的先天优势、不知不觉间积累的一万小时练习、普通智商够用实践智商不低(情智双高)、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与社会多方位接触体验的机会、地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差异影响(荣誉文化、权力中心距离、中国南方的水稻文化)、个人职业发展与时代技术趋势相重叠的重要性、人口结构与所从事行业间的关系是红利还是灾难……往简单了说就是外靠“天时地利人和”,内靠“勤学苦练坚持”,如果再有“家人支持,名师指路,高人指点”,差不多你的职业生涯就能出类拔萃了。】
- 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 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
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的所有成功者案例都遵循某种可预知的线索。这条线索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克里斯托弗 · 兰根就要比爱因斯坦更成功;这条线索也不完全是个人选择和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条线索,确切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天的成全”。“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 —— 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 关于成功人士,我们通常会问什么问题?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有怎样的心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有怎样的天赋。我们通常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
- 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

  《异类》读后感(五):7分天注定,3分考打拼

观点:站在各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异类有两个形成原因: 1.优势积累的模式:出生的时机、一万小时训练的条件、社会变革的力量,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 2.文化背景的可能:群体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入手进行改变、优势积累是提高上限,文化背景是保障下限。 启示: 1.如何在稳定的环境中出人头地? 高质量的勤奋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只有进入一个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才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训练,如此才会加速积累,从而大幅领先。 2.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出类拔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判断,并在趋势到来前,做好训练,耐住寂寞,再加上一点运气。

  《异类》读后感(六):不知道这三点 天才也无法成功

我们对天才总是充满仰慕,认为他们的人生如此幸运,顺风顺水,能够轻易斩获无数令人倾羡的光景。但这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的表现,因为那些泯然众人的天才们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最近看的《异类》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反面例子。
克里斯·兰根,被验证智商在195以上,是全美智商最高的人,却由于家庭环境的恶劣,父母的无知和昏拙,自己的情商等等原因,最后只能孤独地把自己安置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农场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这个反例打破了我们脑中的固有认知,告诉我们天才也不一定成功。而且进一步,《异类》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资质的基础上,通往成功还需要努力、机遇、背景三方面力量的加持。那么这三个方面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功的呢?我们一一来看。
越努力,越非凡
没有努力的人的无法成功,这一点不必多说了,即使是天才都做不到,伤仲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除此之外,书中更强调了,只要努力足够,普通人也可以收获惊人效果。书中提及了埃里克森教授关于天才与训练时间的试验,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领域基于多样本调查得出的结论:
在卓越者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仅练习很少的时间,任何一位音乐工作者都不可能成为佼佼者。相反,很少出现“劳而不获者”,一个比他人更勤勉工作的人,不仅会停留在一个较高水准,还会寻求更大突破。最为卓越的人,不仅勤勉,而且非常刻苦,这是他人无法想象的。
这个不起眼的结论,却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了反复验证。每一次“一夜爆红”的背后都是无数日夜无休的坚持和演练。在演艺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天王Michael Jackson从小就痴迷于音乐,孩童时代就和兄弟五人,以组合的形式日日夜夜排练演出。在影视领域,每个影帝的荣获,都是无数年心血的凝结。而在如今越发明显的知识付费时代,异军突起的各个意见领袖,之所以能瞬间得到辉煌的业绩,也无一不是前期深度积累的回报。努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机遇是个吝啬鬼
成功需要机遇,这肯定是众所周知的了,机遇对于努力而言就好比画龙点睛一样。但抛开这句话的浅层意义,大家可能还没感受一个严酷事实:
有时候机遇的离开如此无情,一旦错过就是永别。
由于制度、时代、环境等因素影响,即使我们具备某些资质,累年打磨技艺,也有可能怀才不遇,命途多舛。这一点得到了书中两个经典例子的完美阐释。
加拿大曲棍球优秀运动员大多数都是一月、二月、三月出生,这并非因为他们的星座特征满足了曲棍球运动的要求,而是因为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注册时间是1月1日,因此能够入选的一月份出生的孩子就比十二月份出生的孩子更有竞争力和经验,也更有培训的价值,因此就可以获得更多参与比赛的机会。加之,这些孩子处于高速成长期,一年的训练会造就彼此间巨大的差距。然后伴随马太效应的作用,就导致最后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大多数都是前三个月出生的了。
另一个典例是硅谷黄金时代对于天才们的垂青。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一代巨头崛起的契机,是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在当时,年龄略大的专业人士可能已经觅得安稳工作,无心放弃沉没成本再次创业,而过于年轻的人还没有获得足够IT技能,也就同样无法赶上这波红利。
所以无机会,无成功,所谓天时地利,正印证了如此道理。正是机遇的把握,筛选出了一批尝到努力果实的幸运儿。
植入内心的背景影响
相比机遇的短暂和直接,背景因素浸润时间长,对我们的生命造成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所谓背景,就是文化、民族、环境、社会、家庭等我们与生俱来长期影响我们的外界因素。由于我们长期置身其中,以至于我们都无法意识到自身因此产生的一些特点,在无意识中为这些特点买单。
拿文化来讲,欧美国家人民更讲求个人主义,注重言论自由,因此性格方面更加开朗,善于表达和张扬。相比之下,国人就略微腼腆内向。
从地域角度谈,江浙区域人民更加精细勤劳,长于经商。而东北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就塑造了人民粗犷、野性的特点。
再细化到家庭的影响,上文提到的兰根的父母就毁掉了兰根获得求学资助的机会,扭转了他的好运。而郎朗和丁俊晖的父母如果不能开明到发掘孩子的天才,不走高考这条大众路线,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有今天的光辉。所以背景对于成功的影响也是非常根本的,而且我们有时会忽略该因素的存在。
总结以上三方面,我们能看到,除了天赋之外,为了召唤成功的神龙,我们还得集齐努力、机遇、和背景三要素。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三方面逐一击破即可。
一、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关于努力的具体方法,书中已经给出了捷径,那就是选择一个领域,深耕一万小时。注意,这一万小时必须达到足够强度,得到正确的反馈和改进,才能够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蜕变。
虽然说一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不能绝对说它是必要条件,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这种训练在成功路上的必要性。更何况,它也是三个因素中,我们最可能主动把握的因素了。
在我看来,如果真的做到了一万小时刻意练习,即使错过了某个机遇,即使受制于某些负面背景影响,自己还是可以打通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
二、洞察先机、抓住幸运。
虽然机遇转瞬即逝,但这绝不是我们轻言放弃的借口。在努力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用心观察,搜集和自己未来相关的信息,洞悉机会的走向,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突破机会对自己的限制。
比如说加拿大曲棍球队的选拔问题,虽然规则已然确立,但还是有少数并非前三月出生的选手成为佼佼者。我想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他们了解了该规则,或者从小就具备了对曲棍球洋溢的热爱,因此已经完成过了强于他人的练习,所以在选拔时,让自己的能力水平突破了自己年龄的限制。
所以,机遇虽然像蝴蝶一样漫天飞舞,看似无迹可寻,你却可以通过努力抓住它憩息的一瞬,捕获自己的幸运。
三、突破舒适区,摆脱过去的枷锁
纸牌屋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个人翻译:改变即进步,日新即完美。)诚然,我们的背景与生俱来,不易察觉,但这不是我们固步自封的借口。像玩牌一样,我们要利用自己背景中的优点(保留好牌),修改抛弃缺点,不断增值。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旧有习惯,注重长期的进取,而非一时的得失。正是这种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区的行为,让我们不断褪去弱点,迎接新生,朝成功迈进下一步。
总结
所以,想要最大化成功的可能性,就得以最大强度磨炼自己的心性,在努力、机遇、背景三个方面合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实综合《异类》表达的所有分论点来看,作者无非还是重申了这个老生常谈的智慧。
“我们要尽可能把握能把握的,放弃改变不了的,学会分别二者区别。”
把握了道理之后,最后的成功还是看谁能够趁早、用心、踏实、持久地践行。与各位共勉。

  《异类》读后感(七):是失落还是激励?

10000小时理论是《异类》中传播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观点了。即: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每天工作8小时,持续10年,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正是这个理论引发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我想知道这个理论出现的前后文背景,从而可以更深刻、更全面的解读它。
整本书以各种各样的真实案例、数据、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个观点——一个人很难独自一人走向成功,所谓的成功都是由特定的环境、家庭背景、甚至是时代潮流共同推动后的产物。该观点重塑了我们对“成功”的固有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对普通人臆想“成功”的当头棒喝,是另类的谣言粉碎机。诸如“一个人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成功“是不存在的;“屌丝奋发图强就能逆袭”也是不存在的;“寒窗苦读,完全凭借自我意识最终登顶”更是不存在的。
以比尔盖茨为例,他所处的生长环境,家庭财富实力,父母受教育程度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立足的视野,以及一般人难以获取的优质资源。当然,他们自身10000小时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天时地利人和”啊,想要成功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我想,这才是《异类》这本书“不一样的成功启示”的核心所在,它旨在告诉我们成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所以,若单以10000小时定律来涵盖《异类》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要明白,除了付出努力之外你还需处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遇到一个出手相助的贵人、立足一个正正好好的平台。
因而,虽然我在阅读《异类》的过程中非常兴奋,觉得“哇哦,原来天才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天赋异禀,假使身份对调,你也可以踏上他的征途”,但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却是失落的,作为平凡人中的一份子,我恰如其分的明白,犹如富二代的优渥环境离我们太远。至于10000小时?别开玩笑了,以大多数人的自律程度之低,估计现在仍跟“拖延症”做着斗争呢。
既然“成功”那么遥不可及,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是不是就没必要努力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以其自身祖母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目标的努力还是有回报的,即使“刻意”这件事太过功利,但有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件事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还真的会发生。作者的祖母生活在有色人种歧视的大环境下,自身是黑人,与一位白人丈夫结婚后生下两个肤色较浅的女儿,同时为了让女儿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像邻居借钱供她们上好的私立高中,最终双双于名校毕业,并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其中的一个女儿就是作者的母亲。这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家族命运乃至家族地位的故事在作者身边不断发生,有些甚至要追溯到祖母的祖母,但这件事至少告诉我们,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努力,生活会改变,人生也会改变啊。

  《异类》读后感(八):成功学中的败类 ——《异类》≠九阳真经

接触大路的读书群是在知乎上,门槛是要求一周一篇的读书笔记。有个相同喜好的人聚集的圈子,能强迫自己养成及时总结记录的好习惯。加上自己本来就存在的一坨坨的倾诉欲,有一种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入伙后发现进门欢迎词都干练专业,群里没那么多广告跟拉关系的混子,点赞!
及时打住,今天只说要交代的三个事儿。
为什么要写?
写什么?
今天聊点什么。
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昨天有位群友说的特别好。@新疆-叶随:爱读书的人不用督促,但思考的能力和力度是可以通过写作培养和提高的。
一、 表面上看过一遍的书,如果不及时做好梳理、记录的工作。不光当下对书的理解会自以为是、模模糊糊,且稍过些时日,书里的营养就会被排出体外再与己无关。而这样的读书人往往会信奉“那些读过的书都会印记在读书人的血液里”的信条继续囫囵吞枣下去。
二、 读书笔记不光记的书,更是心。是自己这阶段的思考所得,是当下的三观记录。而一篇篇记录下来,就是自己的编年体,写满了成长。
三、 盲人摸象也好,屁股决定脑袋也好,当下的心态,人生的阅历…以上的种种不同,一个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一本书,写写自己的想法,看看别人的观点,聊到一起就交流,意见不合就吵吵,如果是为了学习跟提高,自己会调整好心态跟姿势的。
我们需要写点什么?既然读书笔记是为了提高,为了成长。当然所有的思考,所有帮助我们成长的事情都有必要记录,都可以拿出来分享。教给我们知识的不仅仅是书本,还有人情练达这篇大文章呢。
今天看了《异类》。
广告打了很多的一本书,在我这的藏书分类归在“科普读物”里。收入这本书的原因好像是因为有的评论说该书“用非常严谨的科学方法跟数据解密了成功人士的前世今生”。好吧,我失望的原因其实是TM的这书里根本没有九阳真经,让我大战光明顶一举逆袭。它只说了这么个事,我梳理一下。
首先,要做大英雄,需有大时势。大的变革就会有大的机会,整个历史进程是存在波峰波谷的。大英雄必须生在大时代!
其次,偌有大时势,需先有布局。或者你能跟雷军一样能看到风口,提前布局;或者你跟一只幸运的猪一样正好在起风的时候路过了那个地方。总之,在趋势来临之前,你在这个行业中需要有一个漂亮的领先身位。
再次,智商情商高,喜欢并擅长。很遗憾的说智商真的是一个人一生是否顺利的极其重要的门槛。但与此同时,智商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与人差距其实就看你会不会好好说话,对不同的人是否能采用适合的沟通方式——情商:而这往往跟你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强相关。如雷贯耳的1万小时理论是说天才是智商+情商+努力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小时候遇见了一个喜欢的事情,你对它很有热情并能不知疲倦的为此努力。你在这个领域的领先优势会逐步加大,而且如果足够幸运的是你喜欢的这个事儿忽然有一天变成了可以赚大钱的机会,你变成下一个比尔盖茨的机会就会多很多。当然家庭教育需要有所保障:你的父母要受过足够好的教育(尊重并可以指导你),经济上有非常充裕的基础(送你到好学校买必要的东东),人情世故上面大方得体(待人接物的训练)。要知道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有机会诞生一个“威廉·亨利·盖茨三世”。
但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有了娃的人来说,它终究可以变成一本教育书籍。它还是会告诉你,作为父母,你受过好的教育,你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你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你懂得交朋友都是多么的重要。小鹰飞之前表面上看跟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我爹可以飞!
2016年,爹保证飞高点!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19:03PM 家中客厅

  《异类》读后感(九):打开成功大门的狗门

最开始推荐我这本的朋友和我打趣说:其实你也不用看这个,因为讲的都是超级天才,和你没什么关系。哈哈哈~ 好吧,我还是厚着脸皮一定要看看高智商人群是如何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但是看完感觉有点意思,作者从一个房间的小角角去观察那些名人的成功史或者天才的败落史,揭示一些“通俗版”成功学没有覆盖到的观点,然后打开灯,原来超级成功人士的房间长的是另外一个样子,略有魔鬼经济学的感觉。还是照例写些我觉得不错的点子。
美国罗塞托的人们鲜少得心脏病,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而是因为他们的社区文化!这是一个非常让医学界难以接受的答案,但是几年的研究结果就是这样。看似平凡的社区文化,会影响心态,行事风格等等,无形中帮助了人们。以这个故事作为开头我觉得非常棒,因为和之后“异类”的概念相互呼应:一方面,社区文化是环境的极大组成,和作者的主要观点相符;另一方面,罗塞托的研究团队是为了发掘健康的异类,而作者是为了发掘成功的异类~
关于成功学,目前主要两种理论:一种是成功完全靠自己,人定胜天;另一种则是成功也要靠时运。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我也是认为人的基因是既定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作者也是抱着类似的看法,对“他们(指成功人士)得益于某些先天优势,以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是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做出了更好的修改。
书里提到,出生在年龄分割日之后的孩子比较占优势,尤其在体育界。这点我从没想过,只是几个月的成长就让孩子像马太效应一样,优秀的更优秀,落后的更落后。但回忆一下,自己的同学,的确年龄偏小的孩子在群体中表现也是相对差的,个性也是内敛的居多。像蝴蝶效应一样,小扇风起大风浪。
世界上的“天才”其实不少,至少比我们知道的要多的多。然而真正做出些什么或者让世人记住的,还是不多。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天才”--就是那些智商异常高,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领悟力,学习力的孩子--如果没有家庭、教育、时机和努力的因素配合,也只是暴殄天物而已。身边就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虽然智商过人,但是作为了了,现在想通了他们为什么如此。
看完书,我觉得我占了好几个大便宜:出生于上学年龄分界线靠前的月份,比其他同届孩子成熟那么一点点;母语中文对数学的学习有先天优势;出生在中国独生子女的一代,享受最少的竞争和最多的资源;处在中国崛起而非衰落的时代。可惜智商不高,白白辜负了这些大便宜。
总的来说,书的主旨和行为主义相辅相成: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是由环境、教育等外在的因素决定的,是可以被强化的和训练的。努力、天赋的确重要,但是时机、运气也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异类》读后感(十):知道成功不是你努力就有,我就放松了……

      像李开复写的。成功=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这本书,讨论的就是我们过去常忽略的社会环境与机遇对成功的影响。
     其实,勤奋和智力是基础,每个成功者都需要,但反过来,不是你勤奋又聪明,你就能成功,因为机遇和环境,可遇不可求。
第一章 勤奋是基础,但更多时候是时势造英雄
              我们经常关心成功者是不是有过人的才智?但就像NBA球员的身高一样,它有一个门槛,但高过门槛后,作用就不明显了。优势积累——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冰球运动员的选拔上,差3天,就能影响他是否能一直做老大。
第二章 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 1万小时天才理论
第三章 穷人与夫人家庭培养孩子的区别?
            富人家庭是协同抚养,穷人家庭是任其自然
1)穷人家庭对子女比较放任,所以子女的自由时间多
  富人家庭会占用子女的自由时间,让子女多去参加各种活动:俱乐部、博物馆、夏令营、旅游
  2)穷人家庭不关注子女的兴趣
  富人家庭会关注子女的兴趣,并培养之
  3)穷人家庭把子女当小孩
  富人家庭把子女当平等的人,鼓励孩子问清楚来龙去脉,让孩子能和别人谈判,质疑成年人;
  4)穷人家庭会向权威让步,对学校的指示十分遵循;富人发现孩子在校有不公,就会向学校争取利益
  
  结论:富人的这种培养方式是叫作“协同培养”,就是让孩子一只处于与别人协作的状态。让孩子变换自己的经历,与团队协作 ,处理高层事件
  结果:富人家庭的孩子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权利,并懂得如何沟通去获得权利。
  
穷困家庭的教养方式:
  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他们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样去沟通去获得。
第七章 大韩航空频繁发生空难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大家认为是天气不好,操作者操作失误等等原因,但大韩韩空发生空难的概率比一般航班高16倍。 大韩韩空频繁发生空难,总统座机转由竞争对手公司来接手,美国xxx降低大韩韩空安全等级,驻韩美军禁止美军搭乘大韩韩空。
             一般空难发生,是错误累积发生7次,那么第一个,第二个,直到第六个错误发生,这中间为什么没有人喊【停】?
            因为权力距离太大。——翻译成人话就是,尊卑有别的文化太根深蒂固。
            副机长被要求在休息的时候伺候机长,给机长买点心,买礼物。所以在发现问题时,副机长只用暗示性句子对机长说:“雷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不敢用命令的语气说:“现在天气很糟糕,不能目降。”【亚洲文化和欧美文化在表达上有不同,亚洲文化是我说了,理解多少是你的责任;欧美文化是我有没有表达清楚,责任在表达者】
               而航管员却是美国人,用咆哮直接的方式来询问。
最后大韩韩空请了外援来改变自己的情况,采取的措施就是,全体培训航空英文,想留下继续工作的人都必须使用英文。英文突破了韩国文化中称呼的等级。
第八章,种稻田的数学比较好?
            亚洲儿童在数学方面有内在优势,因为数字发音时音节短,符合人类短期记忆的特点。亚洲儿童4岁可以数数到40时,而美国孩子要在5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稻田的耕种比玉米,小麦更费时费力,需要很多的精心安排和测量,同时,“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等民间智慧通过言传身教,千百年才根植在我们记忆深处,让我们相信,勤奋努力会有回报——这就是前面提到的10000小时理论;中国南方种植水稻农民每年耕作时间是3000小时,而同时,法国农民一年只工作1000小时,冬天就冬眠,非洲部落成员不愿种植,因为有捡不完的孟果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