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5 04: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经典读后感10篇

  《站在两个世界边缘》是一本由程浩(伯爵在城堡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一):共鸣。~零星碎片~

  读完此书,又想起了余华曾评价阅读经典意义,他如是说:我们阅读它们是为了寻找自己曾经有过的忧伤欢乐失望和希望。当我们在这样的作品发现了自己的思考时,当我们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时,我们就会惊喜的发现:别人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经历

  换个概念,读书的过程,正是寻找共鸣的过程,寻找我们有过的思想,并为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解时寻找答案。这本是在让我感受生命沉重与自己对待生命轻薄同时,让我从中找到了共鸣,也有了自己所疑惑问题解释

  在”读书越多会越孤单吗”一章中提到,在知乎越到很多类似“因为博览群书感动孤独”的问题,突然想到自己的行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意思里当面对一些看起来似乎不读书的人,自己有一种瞧不起别人的高傲感。觉得自己读书多,想法不同,于是产生了轻视。很傻逼对么。还常常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算哪根葱,读了几本书,读得那些书真正读进去了么,还只是为了表面装饰装饰自己?文章中说“你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你和周围的普通人还是一样的,因为你没有看懂书,看懂了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你读过的书不仅没有化作强大内心力量,甚至都无法替你解开人生困惑,唯一的功效就是多了几件演绎孤独的戏服。”是的浮躁的自己是给自己加了戏服还是给内心补充力量?试着沉淀,试着慢点慢点再慢点。

  另一章”读书有哪些危害“?记得有过这样的讨论,思考多了会让人痛苦,想法会多,还不如什么都想不知,踏踏实实安安心心过自己的小生活。或许,没有知识没有想法就单纯的活着还比较幸福

  程浩如是说”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世界就是家到医院距离;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生活不过吃喝二字;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一声都无法精力那么多人物带来的感情。但是,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恰恰是它给我的最大’危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对人生产期待,那样就更容易获得满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了解世界是多么精彩,那样就不会向往独自远行;如果没有读书,我的心中就不会孕育出那样蓬勃跳动梦想,那样就不会轻易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永远都不明白个人甜蜜,那样就不会尝出一个人的苦涩。”

  “假使我是一个智力归于零的智障者,那我就不会因为梦想的遥远黯然神伤,也不会因为爱情渺茫伤心欲绝,更不会因为一腔豪情的无处宣泄而郁郁寡欢。如果我失去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自己会比现在过得幸福。但是,这样的人生还值得活着吗?如果连痛的滋味都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绝望。说到底,甜和苦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读书的好处是启迪人类智慧,危害是思想带来的痛苦。无论是好处还是危害,它们就像甜与苦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未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二):人生苦短,为何不让自己牛逼

  自从2013年从豆瓣上无意间知晓了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这个他自己口中的职业病人的故事和经历之后,就彻底的在网上和知乎上详细的了解了这个给众多的年轻人带力量的斗士,然后在程浩去世之后,我就把手机上的知乎APP卸载了。因为没有程浩我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关注知乎。

  2013年8月21日,这个带给我们太多的力量和感动的年轻的斗士在给我上了一节时长二十年的关于不服输的专业课之后,去了天堂。在程浩去世之后他的母亲将程浩的日记随笔和在知乎上的对于网友的问题的回答的答案进行了整理,交于自己最喜欢的出版社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自己就想买一本这样一本书,但是一直就没有一个适当时机。后来在自己的一位同学的手里看到了这本书,就接过来拜读了一下,这本只有三百来页的书自己花了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不是因为伯爵的书写的不好或者是写的太薄了,而是自己很想彻底的和尽快的了解这个不像命运屈服的斗士的思想。

  作为一个医生断言活不过五岁的职业病人,伯爵活了二十岁!在这二十年的时光里,伯爵经历了了我们一辈子都可能不会经历的的事——得到了像成绩单似的几十张病危通知书。在这短暂的二十年的时间中,伯爵明白了一些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的人生哲理,人生苦短为何不让自己牛逼?但是什么是正真牛逼的人生?就像伯爵说的:“正真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凡人。”

  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更多的是面对困境时的怨天尤人和对上天不公的控诉,缺少的是面对困境的微笑和淡然。一个生下来就没有下地走过路没有亲吻厚实大地的人,尚且可以面带微笑地面对自己的苦痛更何况我们这些生下来就四肢健全身体康健的人呢?我们没有理由抱怨这个社会,更没有借口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经历的困境)、阳光、希望、梦想······

  人,是无法选择出生的,是无法指责上帝的不公的。“命运嘛,休伦公道!”程浩的命运是不公的,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已经比别人更短的生命的时光浪费在怨天尤人和控诉命运的不公上,而是把自己的时间注入到珍惜生命和享受生命的过程中。程浩珍惜生命和享受生命的方式就是活着、读书、写字。他说,没有人像他那样,把活着当作一种事业。他说自己除了读书、写字、生病外,一无所长。”看一下程浩的一份2013年的年度计划清单中的一些计划:

  1、阅读10部关于西方哲学的著作

  2、阅读儒、墨、道、法等学派的主要著作

  3、阅读各类畅销书50部

  4、学习英语500小时(共1000小时)

  5、学习新概念英语全四册

  6、写下50份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7、写下50部短篇小说

  8、写下一部长篇小说

  ······

  程浩说:“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看到这一份计划和这一句话,你还有什么脸面去抱怨,你不觉着把可贵的生命时光浪费在抱怨上和无聊的控诉无聊上不觉着很可惜吗?

  “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这是程浩的幸福。你的幸福是什么

  “如果写一句话给十年以后的自己,你会写什么?”程浩的答案是:你还活着吗?你想对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句什么话?

  我的答案是:“别让自己对于自己选择的生活和人以及做过的事情后悔

  —— 2014年4月5日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三):前方天堂,身后地狱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读书的体验与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倘若在三年前,还在高中时期,如果看到这句,一定会拿来作为语文写作题记,显得自己的文章晦涩高深,但是一点都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儿。如今过完人生前二十年,及时仍旧稚气,但是对这句话的体会绝对远大于三年之前。

  这本书里,程浩谈了很多关于读书的问题,有些是我想了很久的疑虑,他依据自己的读书阅历给了很多建议,以致不使我误入歧途。比如,以前总以为室友在打游戏时候,我逛知乎,读课外书,满满的优越感随之而来。大家都在读书的时候,我把世俗言情归为低等,把大神推荐难懂的书奉为“圣经”。读亦舒比读桐华高等,读张爱玲比读亦舒高等,读外国名著比读中国小说高等……总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看书,看完了觉得自己的逼格好像又提高了一些。不论是谁,都不过是一本书而已。这个社会不会将书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会将读书的人分为三六九等。书本内容已经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而是关心我们拿起这本书时,在别人的眼中姿态是否优雅可笑而又课本

  读书就是读书,书的评分是普罗大众的评价。而书本真正的价值,是触及你内心深处灵魂,引起和作者的共鸣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四):时间去哪儿了

  程浩及程浩的这本书大肆光彩的时候,程浩本人已经去了天堂。这个出生不久医生断言活不到5岁的人走完了他20岁的人生。前几天刚好程浩的生日,微博微信上又掀起一股程浩精神热的局面,我想很多时候程浩精神深入人心不是说程浩小小年纪带给这个世界多么明显改变,而是程浩短短20年人生对于世事,对人生,对疾病,对生命都有自己主张简单来说就是三观基本符合这个物欲横流众生相。

  从4岁开始基本不能下地,没有上过学都是靠家教认字读书,因为不能手捧书本所以看了很多电子书古今中外贯彻中西。真的很震撼的是程浩在知乎这个牛逼人聚集的社区竟然可以打出自己的一分地,利用自己的感知认知影响了很多人了。很是喜欢程浩的那句话: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

  其实这句话个人觉的和川端康成的那句: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很多时候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给人就是无限能量和无限遐想。程浩的妈妈伟大:既然把他生了下来,老天夺走他多少,我就要用爱给他多少。很多时候我们能坚持一天两天,可是20年如一日来回于医院,急诊,偏方承受心理生理压力可想而知,何况在程浩六岁有了程浩妹妹。疾病所困宅在家中与世隔绝对于活波好动男孩来说是残酷的,于是程浩他敏感多疑脆弱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看起来在知乎义正言辞条理清楚的回答每一位挚友的困惑,殊不知很多时候他自己也如风雨飘摇叶子一样随风飘荡。

  程浩说:只有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才能安然享受生命的平等。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留下来太多的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程浩伟大在于其坦然结束命运在自己添加的任何礼物不卑不亢不愤不怒。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打开来看,直到看到3月二十几又是程浩的生日,徐泓老师等的推荐内容让我翻开了这本书然后就被感染,我是先看后面几页这几年程浩所读的书单,我知道这可能仅仅是部分而已因为在知乎的很多问答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外名著阅读量和写作量以及强大的逻辑思考也不会在知乎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拿笔把自己没看过的感兴趣的书都记录下来准备机会可以看。

  程浩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上天没给他健康体魄,但是他却让自己短短20年的人生走的异常精彩问心无愧。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健康的不得了活的比程浩长很多的人做的有意义积极的事情却没有程浩的多,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总以为时间就在那里,即使今天不做,明天不做,我们还有后天。殊不知很多事此时此刻当下不去做,就没有机会去做了。

  2014年那首歌“时间去哪儿了”很火,里面的父女情深时光荏苒引起了很多人的感叹,从另一个层面说时间去哪儿了呢。是在你一集集看情景喜剧溜走了,是在你打DOTA厮杀时候溜走了,是在你侃大山喝酒打牌中呼呼走了,是在你几十年如一日一睁眼一闭眼溜走了。MH370失踪了17天昨天得到消息说飞机已经坠毁,于是微博上微信上很多人唏嘘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很多人就那么一别也许永远不会相见,所以趁着你我还健康时光还在,就多在往前走走吧。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五):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

  我们人生的起点,在我们出生时就决定好了,但这场人生长跑的长度宽度却是在日后的每一天潜移默化发生改变。

  书里面反复的提到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的那句话:“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句话也曾让我在长夜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我记得我在豆瓣发的第一个帖子是因为有一个女生发帖说自己是“疤王”,当时我抱着想要安慰她的心态点开了那个帖子,结果看到一张并没有多大伤痕脸蛋,但女生就一直说自己因此很自卑,而且任由下面的人如何回帖安慰她,她都听不进去。我一直觉得沉溺于自我世界里的顾影自怜,并不值得让人同情与安慰。可那天我却很想让她想开,于是我发了自己的照片——半面的胎记加上激光烧伤的疤痕。最后那个女生并没有回复我发的帖子,但我想她一定看到了。

  其实很多时候病痛带给人身体上的伤害是远远不如从精神上扎根在心里的自卑感。就像程浩说的一样,选择看书不与那些伙伴们一起玩,其实是自己的自尊不允许,自负本质到底还是自卑。害怕因为不一样被嘲笑,害怕落后其他人,害怕看见别人的欢闹与自己无关。越是努力想要融入,越是在过程中渐行渐远,倒不如开启另一扇阳光正好的门,就像程浩选择了阅读。

  曾经我以为我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后来我发现自己太幼稚。与程浩比起来,容貌上的缺陷根本就不值一提,至少挡住脸一切都与常人无异。书里那一段他帮助其他的小伙伴偷西瓜,但最后并没有得到伙伴们在求助于他时允诺给他的那个西瓜,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我是个“性恶论”的支持者,因为那些天真的孩子往往才是最能够戳中他人痛点的人。那些被伙伴们 当做“异类”排在外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多很多也许永远都不会告知别人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某一天大概会具备压垮一个人的力量。

  每一个生命坚韧的人都会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当然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史铁生如是,程浩亦如是。我也一直很感激我的家人,他们让我知道生命的平等,让我因缺陷而美丽。

  最后,用《我与地坛》里的一句话来结尾,“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

  (ps:谢谢弟弟把这本书作为我二十岁生日礼物送给我。)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六):站在两个世界边缘的少年

  听说程浩,还是在他去世之后,关于他的种种,知乎里的大牛,此处不必赘述,我会买这本书的原因,倒是觉得他小小年纪,阅读量惊人,对读书的看法很是独到,其对生命的感悟真是胜过许多超过他年龄的人,“命运如此,休论公道”戳中我心,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这本书很好“读”,是因为内容平实坦诚,没有太多花里胡哨,也没有很多高深道理且不装腔作势。但是阅读过半,倒有几分疲劳。用严苛的眼光来检验这本书而(不是此人),我个人觉得他解答一些问题都是过于稚嫩,当然,造成这个原因的还可能是知乎这个平台对回答不需要长篇大论的缘故吧。书中小小年纪的他如盗版书籍的阅读,残疾人的福利,医生腐败问题等等的解答都不能让我满意甚至喝彩,不够深刻有力,反而几篇关于读书的回答很得我心。

  不知道编辑是不是想尽快推出这本书的缘故,使得编排和内容上都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尺素书”这部分,许多信件与前面内容有所重复,比如对自己身世的描写,很多地方都是一字不漏,照搬过来,当然了,他本人是给不一样的人写信,但作为读者便得一遍遍看那些“悲惨”文字,久而久之便会疲惫。

  况且这部分内容并非人人都关心,从文学角度而言;但是如果作为程浩小朋友的碎片记录,倒是可以理解。

  不过程浩自己所说,他每天都写日记,创作了许多小说,我在想,编辑如果加进这些内容会不会更好?

  我觉得他对社会,时政,民生,法治等等问题都关注不够,其实是我未曾在书里找到。我觉得这些问题他作为一个成年人是需要思考的,或许他有了这些内容我会更加觉得他思想的完整。

  不过,这个少年已经不在,而是个20岁的少年,生命的许多风景都未曾体会,所以我们不能过分严苛,唯有愿他在天堂安好,继续读自己喜欢的书,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全的身体,能够如自由飞翔的小鸟般自由奔跑,与自己心爱的女孩子一起疯狂,因为他的青春正开始……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七):程浩-世界的边缘

  其实关于程浩,我了解不多。第一次知晓他是在QQ邮箱订阅里面知道的,有位人士稍微聊了一下他,并哀悼他的离去。为此,我识得他。

  后在知乎、书籍”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中读得他在世间的痕迹。言论见不得多高深,书籍见不得多振聋发聩。但是以程浩的年纪与阅历来说,真是相当的了不得。

  现在网上关于程浩好的坏的,实在太多,也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如此。我自己家中就有位跟程浩类似的弟弟,但是情况比他好很多。很是明白,当你的身体限制了你,是多么的无奈,而旁人的冷嘲热讽,也让生活变得难堪。但是程浩能在这样的生活中,不看轻自己,虽然有些高傲,确是自卑引起的。我不是程浩,却多多少少能理解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是多么的不易。

  我不是因为程浩的言论、书籍多高深来购买的,而是在程浩的生活中,让人不经意地赞叹,这孩子真坚强。而程浩真的只是个孩子,在20岁的花季里凋落了。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八):对书的评价

  这本书很多是程浩在知乎的回答,这本书的编排可以说是很糟糕。乱七八糟的,编辑还自以为是的加了不少看起来是很“文艺”的小标题,似乎是要着意突出程浩的“伟岸”一样。程浩要是看了这位编辑把他的回答合编成这样,一口血都吐出来了。

  程浩的回答很多部分其实我自己并不认可。唯有谈读书时的程浩才是我所喜爱的,即使读书的观念与态度和他有不同,也并不妨碍我自己对他的敬意与友善。仅比我大一岁,93年的孩子。我们是同龄人。他生活与我们截然不同,但却有着最为健康的心灵。

  作为一个生理健康的人,曾经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无法与之产生共鸣的情感,无以理解史铁生与程浩这些人们的情感与心灵,但可以想象的是,其比之常人,有更加坚毅的灵魂,有对生命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我希望我的好友能和我共同分享此种精神的缘由。

  祝他在天堂快乐。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九):纯粹的心灵

  比起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的你,同是1993出生的我,是幸运的。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幼儿园到小学到初高中到大学,在大学校园为琐事奔波的我是多么的幸运。谢谢你,让我珍惜生命出现中的一切。

  大学之前的我是一个顶不爱看书的女孩,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一本又一本的习题册,等到大学才猛然发觉自己对事物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这到底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不知道在大学校园里和我一样的人多不多)19岁才开始阅读的我,比你差很多吧。嘿嘿。 谢谢你,对读书做出了最纯粹的注解,让我不再为多读了几本“好”书而沾沾自喜。

  你是真正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你,依然用纯粹的心灵,饱满的热情去看待生命。谢谢你,让我相信它的美好。

  程浩,一路走好。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十):给自己留点思考的时间

  我相信很多人在知道程浩这个人的时候,第一反应绝对都是他书中所鄙夷的“身残志坚”的感觉,我也不例外。

  书还没读完,不过从一开始就看到让人悲恸的基调,深以为,他的母亲在整理他身前的文稿时,绝对是充满怀念和感伤的。我忽然想起曾经,那些年自己轻生的念头不断涌现时,脑子里想着,老妈在我死去后,整理这些年我所写的琐碎的文章时,会是怎样的心境。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遭遇而感怀几悲,我最常用的,却是用别人的悲伤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更阳光、更开心地去活,而不是畏畏缩缩地在对死亡的恐惧面前,卑微地过活。

  总体来说,至少到我看到的书章为止,我没有找到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更多地对程浩这个小我三岁的大男孩有着心灵上的怜悯。初中的时候,我就有个小儿麻痹症的男同学,每天由老妈接送上学,他总是用左手蹭着课桌写字,我们是重点班,而他,也在重点班待了三年,我只记得他话很少,也许是不怎么容易说话,我们也很少去主动找他沟通、聊天,班上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男孩,是属于那种嘻哈搞笑型的,我们总拿他开玩笑。后来,当我回忆这段往事时,我忽然觉得,当时的我们太过单纯,或者说太过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和那些和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孩子相处,这其实也是教育的悲哀,那时的我们,除了在题海里挣扎,剩下的仅有的就是青春期的骚动,又有谁会管我们心理的成长呢?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