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边的江湖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身边的江湖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5: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边的江湖经典读后感10篇

  《身边的江湖》是一本由野夫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一):野夫之野

  野夫,看似蛮莽之名,再冠以族名“土家”,颇不像一个舞文弄墨之人。但他确是近年来我见过的把汉语玩得最炫的人。

  他的文章虽然横渗纵透的都是放浪不羁的江湖气,但其精到的遣词,却常常让观者如我惊叹于其沉厚的语文功底

  野夫是一个精于打捞的词汇捕手。他泛舟于汉语辞海,举着词汇叉,每当文肠辘辘,便手起叉落,扎起一个最合胃口词语。他让一个个透着古韵的生词抖落陈年的灰尘,跃然新书之上,也常常帮助读者们从各自的脑海里打捞起这些生疏已久的汉字排列方式,让词汇就地复活,焕发新生

  这些恰入其分的词汇恰入其分地展示了野夫殊胜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将观察和感受转化成的文字能力。他常常精准重现几十年前的往事和往思,描述关键场景时钜细靡遗,回忆当时感受时细腻绵密,整个文章便有直叩人心的遒劲。这或许是仰仗他强大记忆天赋。他的记忆方式可能有点古怪,别人用脑,他则是用泪腺。在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当下付出自己全部的真诚去感受,面无表情地掩饰着撕心裂肺,躯干颤抖,牙根发痛,泪腺暗流汹涌。以及在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后来,在深夜独处时,用酒精眼泪浇灌了一遍遍的记忆温习。这才让每一个故事都历久弥新,让每个故事中的野夫的每一根快要挣脱肌肤的汗毛都栩栩如生。如此震荡自己,而余波回响于他人,如此用情用心用力,也算是善待了那些鲜有人问津的华丽辞藻。寓于文字的远不止文字,这才显示出张力

  文字上的巨大张力,掩映着一个被岁月雕琢已久的浪人野夫,在早该麻木腐烂的年岁,却还抱有着极大敏感和真诚,大大咧咧地讲述往日传奇,也不回避自己的愤怒痛苦笔墨粗犷时见其广度嬉笑怒骂之间散发出的江湖血气依然有无所畏惧的闯劲,让人禁不住想向这野叔敬酒不迭,只顾“饮者留名”;文字细致处见其深度,仿佛能让人把这老男人内心情感分子结构看个通透,才知“圣贤寂寞”。

  这样的文章,让人阅读时的心情不免随着文字而跌宕起伏沉郁顿挫。常常始于期待,而止于喟叹。一则感慨其文章之一气呵成气场流畅,二来也是感慨故事中各色人物命运

  野夫的文章中处处流露出对家族朋友社会、国运的关切

  以自己的家庭为最根本的基点,他在《乡关何处》中写母亲外婆大伯、幺叔,《身边的江湖》中写了表哥。与家庭不可分割的是故乡。利川汪营的这些角落里的人和事,若不是野夫的浓墨重彩肯定早就消匿了。而《利川赋》一文,更将利川的直线历史在自己这个点上立体展开。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用文字挖掘自己的家乡,而不是用挖掘机,家乡可能更得善待。家乡之外是朋友,狱友、酒友、书友、道友不一而足

  这些亲友的命运都牵丝于国运。公元1949年以来,这个国家发了好几次护国护主不护亲,灭人灭家终灭己的集体主义高烧。这些年间人性的恶被大范围层次的数度激发,制造了无数人间惨剧。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无不被潜移默化改变,要么残酷,要么隐忍,要么绝望,要么敏感,所有人的言行中透露着同样的基调,那便是深入骨髓恐惧。他们恐惧集体浪潮下自己无法自由控制的命运甚至性命,恐惧神灵却又恐惧现实而不得不亵渎神灵而加剧恐惧。每个人都无法与自己庸常的恶洽然处之,故而迷茫无助,惮于思考,却敏于逃避,被迫维持着以一己之力无法处理悲惨荒谬。野夫在述写亲友的悲惨命运时,也以他们命运的转捩控诉着世道荒唐世态炎凉。以体会最深的亲友的视角来写,也为大潮下无数命运相似者立传代言。他的“苦吟血书”既是对外界反抗,也是自我整理之后发现的自我救赎之路。

  我敬佩野夫,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曾是自己的一声痛哭。他执着善待自己家人和朋友,善待故乡,善待历史,如此温良之人,何野之有?然而他的野更多的在于让奸佞小人腿脚瘫软的浩然江湖气,总给人这样一种感觉野蛮待人者,他必报之以野。楹联云:“误国半闲堂罪恶贯盈垂老投荒犹恨晚,锄奸一片石春秋笔削乱臣贼子必书诛”,野夫虽是文人,笔削春秋之中也颇有大哥身段。另一方面,野夫对待自己也有一种野蛮的骄傲,可谓“真的猛士”,直面人生、正视鲜血之外,他将自己的血泪苦难史一笔一划忠诚地写给历史。野夫可能也像陀氏一样担心自己是否配得上自己的苦难,于是他奋笔疾书以求心安无愧。

  当他人都成为驯人,野夫则坚持做一个野人。野蛮的外界,他久经考验;野蛮的对自己,他久经酒精考验。是为野夫之野。

  读《身边的江湖》时,恰在从杭州返程的火车上,车速渐缓,火车停站,赫然抬眼,竟是利川。西湖莼菜余味未绝,却又到了这另一个莼菜产地。在火车摇动着准备离开时,我才匆忙掏出手机想要拍照,却只留下这一抹发亮的血色

  http://www.xctsg.org/archives/48138

  2013年11月12日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二):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身边的江湖》的每一篇文章,如切成块状的肉,裹着蘸料,吃着爽口感官刺激但有控制。文体有着野夫自己的句式,胸中有块垒的文思浇灌。没有了《拍剑东来还旧仇》的惊目,因为褪了惨烈的死亡,也淡了白骨的森然。卸下那份沉重,野夫继续给这尊尊沉默的青碑下孤孓而无辜灵魂,堆放着悲郁的挽歌。因为那些难以启齿时代恶魔,依然远远地将他们和这个时代编织在一起,让我们还在为别人的悲伤恐惧而悲伤恐惧,也异乎寻常疼痛

  曾经身陷囹圄的野夫,也如太史公般,一个人修家史的补平民史。用死紧抓住生,这样生才能超过死。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死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知道,他曾在这个世界上活过。每一个人在过去成了历史,也因为历史成了现在。野夫他独自一人良久的站立着,透过那些人的故事,与所有的灵魂融为一体,合为一个人的读取全部记忆和意识,在别人的生命中去感知那些人自身的存在。而那份生死的思考,被尽量完整的保存下来,传达下去。好比自己做的会随着死亡而消失,而为他人和世界做的将会蔓延而不朽。

  那个特殊年代,好死是人活着最大的信仰。死亡是一件比生存要尊严得多的事情。“连坐”与“举报”使一个好人受到伤害,所有的好人定将与其同历磨难。只剩下子弹下与泥土里因为无辜而颤抖不已的灵魂。一片片年轻的生命沉睡在土地,以后还将沉睡下去。如《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大妹那般,个人的死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过是要多建一个坟墓。但这种无人问津遗忘,是会多到把整个世界给埋葬了。这个社会必须要为那些无辜的死者说话。

  侥幸成为时代遗民的他们,那些被耽搁的青春岁月,都已经彻底消失。多少人的时间如老谭的二十年,不复回来。只剩下一大把空白年纪。而幸存的他们仍然在跟生活打着一场艰苦战斗。拜伦说,“真正有血性的人,绝不曲意求得别人重视,也不怕别人忽视。”厨子黎爷,酷客李斯,散材老毛,他们已经过着自己对他人可有可无日子。他们来自山川湖海,却安心囿于昼夜食堂,斗室,陋居。因为湖里湖外,不过都是一个世界。江湖不是风,吹过便没有了。江湖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江湖中。

  不管是残忍教育,还是童年的恐惧,现在我们沉默的时刻,比那时的他们提醒自己要去沉默的时刻要多。那么忍住你的痛苦,不发一言,渡过整川江湖。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三):江湖悠然笑,爱恨情仇谁能晓?

  “江湖”二字,平添几分荡气回肠,彷佛顿时有了武侠小说气息。回到野夫的这本书确觉得,谁的身边没有个江湖?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几乎充斥着我们完整而平凡生命

  柴静序言中写道:“写作是一种反抗,对抗外界的恶,也对抗自己内心的黑暗。多年来,他为青春时代的狂怒心存内疚,他说:“在这个时代,当你还没有完成安徒生笔下一个孩子的真诚教育之时,也就是你还不敢做一个真人时候,你绝不可能是大善的,更不可能是美的。”

  野夫其人,百度一下资料,便能看见他的经历。有故事的人,洗净铅华,笔下彷佛有一种自然力量,直慑人心。你能在文字中看见他的反抗,如同黑暗中的火种热血沸腾。当我看完《身边的江湖》,我就在想,野夫这本书不是要告诉我们江湖有多么黑暗,江湖中的人有多么悲惨,而是告诉我们曾经在江湖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活的那么艰难,却是慈悲豁达。他们对命运慈悲,哪怕命运深沉;他们对生活豁达,哪怕生活苛刻。他们仍然没有恨和暴力

  由此,野夫从书中的故事延伸到教育问题

  “我不清楚这个国家的教育设计者,为何要把这种成年人政党斗争残忍方式,引入到少不更事的孩子中去。我只知道童年的我,每个学期必将要提心吊胆面对的一次运动就是整风。而所谓对学生的整风,不过就是采取同样威吓利诱的手段,让一群天性纯良的儿童学会怎样背靠背互相揭发。虽然今天看来那些检举的内容都十分荒唐可笑,但在我们幼小心灵中,却播下了人性恶的种子。当你看见一个你曾经信任的孩子,突然翻脸站出来大义灭亲似的举报你们一起做过的顽皮之事时,你无法不觉得世事和人心的险恶。随背叛和揭发一起接踵而至的还有批判和哄笑,每一个孩子都要在这样的互相撕咬和报复之中颜面丢尽,人的最初的尊严和诚信轰然崩溃,代之以成人般的狡诈以邻为壑。”

  都说孩子纯真,那么教育的意义究竟何在?当孩子们铿锵有力大义灭亲”时,我们该拍手赞扬吗?这是一种值得记忆的成长吗?是我们需要迫不及待教给孩子的吗?在这以后呢?

  野夫在书中谈到他在平静星空惴惴不安

  “今天,当我还能在网上大量地看见那些仇日和攻台的愤青,天天嚷着要奸杀和核武摧毁他们心中的所谓敌人汉奸时,我的内心充满悲凉。这些孩子早已不知道“文革”,他们似乎并未受过我们当初那种野蛮教育,可是他们这样的残忍心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很显然,某种残忍教育的体系,还一直在我们这个社会暗中流传。酷吏和暴民愈演愈烈,人性在根上衍生出恶的花朵。人与人之间学会恨和残忍是如此容易,而传播爱竟然是这样艰难。每每想到这样一些恐怖前景之时,我就感到此夜的宁静竟是危如累卵;在我所看不透的夜幕之下,这整个都市的片刻贪欢,竟是那样令我不寒而栗。”

  满口大喊的善良和爱,比之残忍和恶来得难多了。哦不,如今满口大喊的不是善良和爱,痛心疾首的才是。为什么呢?心上一层茧,说是麻木也罢,说是自我保护也罢,总之剥不掉。 野夫的不安,如何不是我们的不安和讽刺。如何才能,不去记着恨,而是学习爱。哪怕爱的很艰难。

  “我来到世间,是来访求朋友的。有的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来增加敌人的。我们在大地上,怀善还是怀恶,并不难区别。”

  辨善和辨恶其实是很难的,甚至可能一不小心迷失了。但是我想,如果在迟暮之年还能够信誓旦旦地说上一句:我来到世间,是来访求朋友的。这大抵就是善了。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四):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1

  先说几点个人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

  第一,排版、印刷、装帧各方面都比《乡关何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稍逊一些,刚读完那一本之后来读这本,连字体看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太舒服,另外,不解的是——里面十多篇文章,为何每篇的第一页不显示页码呢?

  第二,从内容上来说,正如柴静所言,《乡关何处》作者的文字用尽了“十二分的力气”,而这一本,力道应该有所保留吧?

  第三,作为云南人,比较惊喜的是,在这一本书里随处可见自己家乡的影子,且不说里面最长的一篇是《香格里拉散记》,还有《球球外传:一个时代和一只小狗的记忆》正是发生在大理的故事,就连记叙表哥的故事中也能看到野夫家族与云南的深厚渊源。但另一方面,作为保山人,比较悲催的是,野夫书中唯一一次提及保山,却把“保山”写成了“宝山”(见P45),保山名不见经传可以理解,可野夫毕竟就在隔壁大理住了很长时间啊,泪奔——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全怪搜狗拼音输入法。

  第四,关于序言。这本书放的依旧是柴静的序《日暮乡关何处是》,虽然,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篇文字,但总觉得放在这里有些勉强,读过柴静的这篇文字就知道,这篇文完全是为《乡关何处》而写的,里面提及了书中的很多篇目,放在这本书里面,对于没有先读过《乡关何处》的读者来说,会不会觉得有些不知所云?比较困惑的是,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而柴静序的《乡关何处》出版于2016年(2012年中信出版的《乡关何处》是章怡和的序),柴静这篇文,原本到底是给哪本书作序呢?

  当然,以上仅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本《身边的江湖》。

  2

  有段时间,曾在警方的微信公告号上经常看到同一种类型的消息。大意是鼓励市民踊跃举报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便有“微信红包奖励”。从警方公布的信息来看,采取这样的方式,“生意”还比较火。以举报他人领取红包的人络绎不绝:“XX地方XX商店内藏着一台老虎机”、“XX村XX在家里偷偷吸毒”……

  在为警方迅速、准确打击违法犯罪给这座城市带来安定拍手称快的同时,心里也隐隐觉得哪里有些不妥,但总也说不上来。

  直到,在《身边的江湖》里读到《残忍教育》,作者写到小时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群天性纯良的儿童,学会怎样背靠背互相揭发”,“随背叛和揭发一起接踵而至的还有批判和哄笑,每一个孩子都要在这样的互相撕咬和报复之中颜面丢尽,人最初的尊严和诚信轰然崩塌,代之以成人般的狡诈和以邻为壑”。

  那一瞬间豁然开朗,是的,就是这个词语——以邻为壑。

  小时候,几个人一起约着到别人家园子里偷几个桃,结果被人状告到老师那里去,干坏事的人都受到了惩罚,不久之后依然更小心地偷桃,但对于那个告状的人,却没有人再和他玩了。

  打击违法犯罪的目的本身是好的,可是,如果没有“红包奖励”,还会有几个人“提供线索”?对一些罪大恶极的逃犯悬赏捉拿,是为了避免其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对一些个人的违法行为,鼓励全民打击固然也是好事,但,用经济利益来鼓励是否合适?会不会无形中助长了朋友、同事、乡邻之间互相告密揭发的风气?会不会最终导致人人自危互不信任?这样的话,在明面上扑灭了不法行为的同时,是不是不自觉地倡导了某种不太合适的价值观?

  或许,公安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在这个什么工作都讲究“目标”、“考核”、“追责”的时代里,估计他们也有一个必须完成的数字,才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式吧。记得有段时间出台规定打击干部酗酒赌博之风,随之要求——“每天必须至少上报1个案例”,这就让人疑惑了:打击歪风邪气的目的是没有人敢犯,最好的效果当然是“0”人违反规定,但每天1个案例怎么完成?

  我们身边,何处不是江湖呢?

  3

  凤凰文化“年代坊”这样评价野夫:“当文学变得甜腻,艺术家争做圣洁天使时,他却以魔鬼式的写作,直面我们久已疏远的年代”。

  的确,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不是遮掩、涂抹,甚至篡改。

  《乡关何处》时候的野夫,写外婆、写母亲、写大伯、写幺叔、写至交好友,所关注的多半还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的命运,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文字中流淌着的,更多是个人的恩怨情仇

  而《身边的江湖》里面,除了很短的一篇《童年的恐惧与仇恨》交代了野夫自己的一些经历之外,作者关注的目光显然更加宽泛了,虽然也有旧友如老谭之类,但更多的则是写那些来往不是很多甚至不是很熟的人物,如偶然重逢的狱中故友黎爷,如那个身陷囹圄的少年杀人犯,如那个未曾谋面的自杀女孩,甚至——还有一条狗的命运。

  更值得敬畏的是,对于这样的写作,野夫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目的。在自序《让记忆抵抗》中,他写道“纪史的内在动机是要抵抗遗忘和歪曲”,“我的写作本质上传承的正是中国民间修史的伟大传统,是历朝历代那些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在枭首流放的长路上排队仍不肯掷笔的先烈,遗传给我们以史证伪的渴望和冲动”。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能直面个人恩怨的是勇者,能直面整个社会的残酷为弱者发声的则是侠者。

  只是,这样的侠骨,越来越少了。

  祝福野夫。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五):你心中的江湖什么样?

  读这本书的心情一直都是别扭又拧巴,这并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让人大呼过瘾的书。刚翻开书看了前两篇时候还觉得嘿有点意思啊,可是再往后却又开始讨厌。

  野夫笔下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样,作者对一个时代所犯下的错误斥责太多,过于强调“无辜”这个词。而那些“江湖人物”又显得过于完美、过于义气、过于不幸。所有人物都几乎是一个套路一个下场,让人感觉人物非常的单薄。

  但是看到了书的结尾处又不免同情起来。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六):生活就是这样,无论苦痛,总能活着!

  今天读书有惊喜,因为许久没有读到一本好书了。看到好书这种欣喜的感觉就像是在他乡的街头遇到了少年时光着屁股一起打闹的发小,两人互拉着双手,欣喜得快要炸了开来。世上的书经典很多,它们自然也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这些我不喜欢,那又有什么法子呢?所以能够遇到一本合适自己脾胃的好书,就像不经意间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可喜!

  有人说,有三两好友,喝酒打屁,亦是人生快事!好故事自然可以成为下酒的好料。书的作者郑世平极像是当世的大侠,性格豪爽。读书的过程仿佛这么一个场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你坐在一家街边“苍蝇小馆”刚想吃喝,而他就闯了进去,一屁股坐在你的对面,笑咪咪地跟你说:朋友,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喝酒听书,岂不痛快!待到厨娘上得三四碟小菜,烫暖了几壶烈酒,两人隔桌对酌。他拿起一个小盅,凑到嘴边紧抿了一口,发出了吱的一声,送两颗花生下肚,这才慢慢开腔。他这些年走南闯北经历过的或听闻的趣事,那些仿佛只有在戏里才能出现的人物,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卑微者挡也挡不住的命运,他们的故事就在两人一杯一杯对饮中开了场、起了楼、最终落了幕。于是那些个悲欢离合统统都变成了醉眼迷蒙的一声叹息,说到心痛时的两行清泪。人醉也,了此残宴。

  即使次日酒醒后头痛欲裂,但昨夜故事里鲜活的面容却依然栩栩如生。在这些面容中,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绑赴刑场的青春》中的罗小毛。罗小毛,年仅十八岁半,一个朴实的乡下少年,因杀人罪入狱待审,死刑。在待审期间他同几个重刑犯关在一起,虽然每个人都面临着不知预知的未来,但生命就是这样,哪怕苦也罢,痛也罢,都是一天一天得过。小毛他怕死,更怕年纪轻轻就死,他因为恐惧而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窗户默默地流泪。他想生,虽然罪名确凿,他还是做着小小的努力,幻想着也许能够会因为被怜悯而活。死刑还是如期而至,在大家相处的最后那天,小毛正和人开着玩笑,狱警在门外一声“罗小毛,卷被子走”,这声宛如晴天霹雳,震得他立时手足无措起来。在场的人都预知了他的结局,狱友们帮他卷好了被子,他无神地走向门口。到门边才恍然回过神来,轻轻地转过身来,向着大家鞠了一躬,然后就一步一步走向了他注定的命运。我想,那天他的眼里应该有泪吧!

  杀人偿命,这个古老的格言还有价值吗?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现在仍没有结论,今后也会持续下去。只是在文明昌盛的现代,我们还需要用血刑复仇来报复犯罪者,让人民因此敬畏法律吗?也许大多数中国人的回答还是肯定的。在我的们的思想意识里还做不到放弃血刑,这既跟传统有关,也与教育有关。某种残忍教育的体系,应该还一直在我们这个族类、我们这个国家暗中流传。看看网上大量仇日和攻台的愤青就知道,他们天天嚷着要奸杀和摧毁他们心中所谓的敌人,做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梦,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仿佛一切可以是游戏。这篇《残忍教育》读过之后,掩卷深思,或许我们的教育真的存在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就是《身边的江湖》的意义。人间百态,辛酸苦甜,个中的滋味只有当事人才能道得清楚。以前的我觉得人生就是一条大道,一条路跑到头就是人生的终点,只是这样的人生未免单调了些,少了些狂野和肆意;而野夫记录的江湖人生是快意的,生活本就如此,不论苦痛,总能活着!一口读完,有些意思!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七):江湖,江湖,江湖

  老毛病了, 为了免运费, 胡掐了这本书扔进当当的购物篮里. 读后,觉得是我2013年读过的最凶猛的一本书. 故事凶猛, 思想凶猛, 遣词造句就更是像高手过招,杀人不见血。。。 江湖,从来都不是我等鼠辈可以涉足的地方。

  所以什么事情都是讲缘分的, 这本书与我就是缘分使然, 命中注定我在2013年快过完的时候会读到它,结果总的感受就是“今年的冬天好冷啊!“

  实话实说,我看书不少了,可是从没听说过作者的大名。刚一翻开,看是柴静做的序,着实不以为然了一阵儿,因为实在不喜欢这个花俏主持人前阵她的书遍布各大榜单,实体书店里她的书垒得像个金字塔, 每每看到,真想从最下面抽出一本来,然后站旁边冷眼看倒塌的盛况。也许人家没有那么差,可是我向来反感这种破天盖地的宣传,你要是真有货,何必垒个金字塔。

  扯远了。柴静的序就那么回子事了。在一个闲寂的下午,秋天暖暖的太阳晒着像猫一样的我, 慵懒地歪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翻开了这本并没有被寄予厚望的书。3个小时过后,我已经是正襟危坐了, 满头满手的汗,被震撼到了, 被书中的故事惊得冷汗呼呼往外冒。

  他的故事主人公都天赋异禀,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一群人,时髦的话是很小众,不对,小众这个词太苍白无力了。 因为他们中有杀过人,见过血的亡命之徒,有本性纯良,学富五车却整天聚众打麻将的知识青年,有精通几国外语,游走各类论著间的语言天才,有上过战场,出生入死的铁汉。。。 太多奇人了,偏偏他们又都胜于那段动乱的年代,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反抗就越强,历经磨难后,一个个都超脱成仙,像世外高人,站在很高很高的山上俯视凡俗世界里蝇营狗苟的男女,不屑地说一句:丫们闹啥,你们折腾的都是老子几辈子前就玩儿剩下的。

  江湖上最重的是啥:情和义!比什么都重要,身家性命在这两字面前实在轻如鸿毛。 野夫笔下的每个人都重情重义,包括最后被枪毙的那个爱嫂弑兄的小男生。我猜他们要搁古代 (最好是魏晋南北朝),估计又是名垂青史的起义军,都是真汉子,真爷们儿。野夫文笔太好了, 把对时代的不满穿插在字里行间,要真正体会到是很费心费力的一件事,所以看得我两眼昏花,喘不上气来。读他的书真累,因为要用心去看,去体会作者满腔的愤愤和不平,替兄弟不平,暗暗地也替自己不平。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重口味中,野夫也时时漏一小段风花雪月, 英雄美人,这四个字本身就令人无限遐想,但是刚刚要有红袖添香的时候,他笔锋一转,又开始江湖中的血雨腥风,引着我没完没了地看下去,从黄昏到深夜到黎明。

  我的运气够好,年末时能读到这样一本奇书,真是三生有幸。

  都说是江湖了,当然也要应景一下,所以”野哥,走好”!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八):一本被文风毁掉的书

  全书文风从头至尾整齐划一,是一以贯之地造作,矫饰,不说人话,对生僻词语近乎偏执的滥用贯彻始终。

  这样的文风把原本令人动容的生活给拆解成令人困惑的生僻字,一味把华而不实、美而空洞的词藻贴到原本带着泥土、流着血污的生活上,遣词造句精雕细琢,把生活本身的年轮尺度打磨成镜,发出使人目眩神迷的荧荧之光。

  那些本该引人入胜的坎坷曲折而色彩浓郁的故事经历被这佶屈聱牙故作高深的语言给横加雕饰,字里行间扑鼻而来的矫揉造作之气挥之不去经久不散,真是薰得我眼睛生疼,阅读之时眼前摇来摆去全是透着酱缸酸腐味儿的书袋。

  可惜了,受文风所累,没达到应有的高度。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九):没有人能虚构出一个如此血肉丰满的江湖

  江湖儿女江湖见。这是我从野夫的文章中学到的一句道上的话。

  野夫离我不算远,就在大理半隐居写书。上个月朋友去大理做活动,还采访了野夫,拿到了签名书。让人心里羡慕。

  可能很多读者第一次接触土家野夫这个名字是在柴静那篇著名的博文,后来这篇文章放在《身边的江湖》这本书中做了序言。

  土家野夫,本名郑世平,湖北恩施土家族人,78级大学生,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当过公务员、警察、囚徒、书商,他现在的身份,应该是作家。八十年代喜欢写诗歌,大概06年归隐大理以后才开始专心写作,著有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回忆录《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尘世·挽歌》、《看不见的江湖》(这几种书中的文章有重叠,内容不出故乡、故友),小说、剧本《父亲的战争》,诗歌集《丘陵之雕》,报告文学《大地呻吟》等主要作品。在野夫的介绍中,囚徒的身份显得比作家身份更重要。其实野夫最初应该是个纯粹的诗人。

  我比较认同的文学作品划分方式是虚构与非虚构。文体上划分太细没有意义。因为现在的写作常常是各种文体混杂、混用,比如《米沃什词典》;作者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常常不甘寂寞,讲故事的当口常常自己要跳出来理论,比如张大春(《大唐李白》)。所以,如果只用虚构与非虚构来划分作品类型,就简单多了。野夫的作品主要是非虚构类文学,除了诗歌以外,两部小说《父亲的战争》和《1980年代的爱情》都有自传或者家族历史的影子。

  野夫的写作

  有故事的人天然有讲故事的才能。野夫笔下故事的精彩程度,源于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野夫的身上有80年代文化人的深深烙印:右派家庭、诗歌、高考、下乡、公务员、学潮、坐牢、下海经商……当一略同文墨的人开始用笔讲述这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几十年来遇到的个人鲜明、放浪形骸的人,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写得上瘾。

  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野夫写得最好的是诗歌,他的诗歌热烈浪漫,情感丰富,或悲怆或慷慨,非常的八十年代。其次是回忆故旧的散文,自然流畅,叙事生动,虽然不乏中年的迟暮沧桑之感和用力过猛的抒情方式。最末一位应该是小说。主要是《1980年代的爱情》这部小说。作者说他讲了一个不断拒绝的故事,但是读来有点生硬,不觉得这无限的隐忍牺牲的爱情是否伟大,反而觉得有点做作。细节片段有动人之处,整体还不够圆熟。

  读完野夫的作品,我想起一首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野夫笔下的自己,正是客舟听雨的旅人,望江阔云低,听西风雁鸣,秋风飒飒,孤绝凄凉。

  野夫的情怀

  连对野夫推崇备至的柴静都说,野夫的写作常常用十二分的力。在读者看来,他太煽情。这都因为野夫的内心本质是个诗人。不论写旧体诗还是现代诗,诗风有骚赋遗风。野夫属于传统文人那一类,虽然在人生痛苦边缘沉浮,然而精神气质却一脉相传。侠骨柔情是野夫笔风的基调。他的诗歌是柔情,他的文章是利剑,直刺到读者心尖上。写苏家桥、刘镇西、瓢爷,有一种耿直和不羁,以史记列传的文风,春秋左传的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个个血肉丰满。只不过野夫笔下的人物跟他一样,有种沉沉的暮气。

  但是我依然觉得野夫活得很积极,积极的将回忆写成文字,积极的观察和思考。他半隐居,却没有与世隔离,身边有诗酒唱和的圈子,遇到汶川地震这样的大事情,他做了不少事情,写了不少观察记录文章(即《大地呻吟》)。他的个性似乎天生的悲悯,作为一个无权无才的文人,悲天悯人是一种极其理想主义的情怀。在写家人的经历和遭遇的时候,野夫看到了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他尽量还原父辈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发出了对时代的质疑和追问。

  野夫的情怀值得欣赏。不少读者在读过他的《相关何处》以后在读他的诗,突然发现如此铁骨男儿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当下的野夫和八九十年代的那个野夫有所不同。当下野夫更洒脱。台湾之行和香格里拉散记终于让他与我们当下熟悉的生活产生了联系。他不再像是一个数百年前遗世独立的孑然髦老,虽鬓染白霜,却多了爽朗和淡然。却我相信野夫一定不会习惯沉默,也不会停留在自我欣赏的抒情。从青春莽撞到成熟深刻,野夫的文笔在历经时光的淘洗后定会更加自然圆熟。

  ------------------

  阅读书目:

  1、《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 中信出版社

  2、《1980年代的爱情》湖南文艺出版社

  3、《身边的江湖》 广东人民出版社

  《身边的江湖》读后感(十):江湖夜雨一杯酒,春风桃李十年行 ——记《身边的江湖》中的酒、情、义

  曾几何时,以为江湖已逝,因为这是一个不需要江湖的年代。但读了野夫先生的《身边的江湖》,方知原来江湖就在身边。不是江湖已经死去,而是我对江湖的理解比较肤浅,江湖不止是刀光剑影、劫富济贫,有酒、有情、有义的地方都能称之为江湖。

  1,关于酒

  现在是一个“谈酒色变”的年代,多半人们怕喝酒。与其说是怕,毋宁说是不情愿,不情愿在觥筹交错中谈生意,不情愿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强颜欢笑。这种“不情愿”何尝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反应,我们活的不自由、不开心、不潇洒。我们生怕喝少了一点,领导不高兴;喝慢了一点,同学不高兴。我们喝酒不仅没有获得解放,反而被套上了枷锁。

  但江湖中的酒是另一番风景,且看黎爷与野夫在牢中的“偷饮”,他们不是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而是黎爷在得知野夫父亲病危后,宰杀了几只耗子,又托人偷运了瓶酒,特意安慰野夫的。事后黎爷告诉野夫他们吃的是耗子肉,野夫说:对此深情,我还能说什么呢?是的,他还能说什么呢?因为有了酒,才有了这些情。野夫与其表哥因为桌上的两碗酒而掀起了回忆的波澜,只见缅甸的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只见逃亡时的妻离子散、枪林弹雨。因为有了酒,才有了这些回忆。

  江湖之酒可以承载“把酒问青天”的豪情,“把酒话桑麻”的热情;独饮之酒亦可以承载“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闲适。对酒的态度取决于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曾问父亲:“您每天一杯酒,一个人喝不怕没意思吗,不怕对身体不好吗?”他回答:“我喝着舒服,哪有这么多怕怕怕。”“喝着舒服”道出了喝酒的最好状态。故不管是江湖之酒还是独饮之酒,都有一个共同的状态——舒服、自由与解放。

  2,关于情

  俗世中真正的爱情很奢侈,因为在爱情来临之前,大多不是被物质所绑架,就是被道德所扼杀。能够奋不顾身,将一切抛之脑外的实为少见。但在江湖儿女中,似乎他们对这些物质抑或道德全然不顾,真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令人动容。

  野夫用“绑赴刑场的青春”为标题来讲述罗小毛与其嫂子的故事。从道德的立场很难用爱情来形容二者的关系,甚至这样的关系遭人唾弃。“男人有钱就变坏”本是一句戏言,但这一句戏言却在很多人身上应验了。小毛堂兄在有钱之后就开始常常不回家,对老婆常常使用家庭暴力,终于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小毛结果了其堂兄的性命,野夫的笔触完全是按照武侠小说的风格来描述那一刀:刀锋沿着命运的轨迹不可避免地在空中飞向了堂兄的颈项,鲜血——他每天都熟悉的红和腥,刹那间喷薄而出。爱情来的太晚,青春走的太早,不幸来的太急。但也许这就是江湖,有着太多的不确定。

  3,关于义

  义是组成江湖必不可少的元素,义是在牢房中的互诉衷肠,义是兄弟共飨的那碗耗子肉,义是黄门之下那不曾撤下的宴席,当然义也可以是对一条狗狗的无限怜惜。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规范,却总觉得少了江湖中的那股味道。

  患难之中义更容易体现出来,友人们可以在最便宜的酒馆喝将起来而不介意地沟油的味道,可以在最差的旅馆通铺侧卧而睡,可以在缺钱少粮的时候谈笑风生,这个时候的他们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酷客,甚是可爱。

  野夫用极其精致的笔触、粗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那个年代的江湖,没有刀光血影,却处处惊心动魄;没有义薄云天的大侠,却处处充满了温情。

  古人有诗云:桃李春分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行,不免给人以悲凉之感。野夫先生历经磨难,而今身在江湖,也算获得了新生,为表达一种“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情怀,随将原诗改为“江湖夜雨一杯酒,春风桃李十年行”,以表虽历经风雨,却始终不忘春风之志的心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